4、王君《导出文言文教学的精彩——钱梦龙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出文言文教学的精彩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王君

【案例启示】

在今天重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钱梦龙老师演绎的《愚公移山》一课,依旧为钱老高超的教学技艺所折服。近三十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也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六七年。但是,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很少看到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的文言教学课。所以,在迷茫的时候,重温钱老的导读思想,研习《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成为了我自我反思和进修的重要内容。

钱老的“导读”讲究“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具体到课堂,我以为,强烈的问题意识、灵动的发问技巧、务实的训练方式是钱老语文教学的精华。钱老把自己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独到理解全方位地辐射和渗透在自己丰富多彩的“导读”实践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特色鲜明,自成风格,常有让人叹为观止之处。

钱老的《愚公移山》,在下面两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是对于文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首都师大的刘占泉老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8年第一期)上提取出四种观点:文化传承说、文学浸润说、能力培育说、综合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可商榷之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文言教学探索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迷魂阵。新课改前,我们往往“因言而废文”,有大讲古汉语知识的,想凭借文言“规律”一通百通;有大讲文言写作方法的,想凭借古代范文教会学生写白话文。课改之后,又往往“因文而废言”,文学鉴赏成了时尚,课堂上天花乱坠,美不胜收,却单单忘记了“文言”课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打好文字方面的阅读基础。

但钱老在《愚公移山》中用精彩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教学的目标作出了明确回答: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字方面的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互关照、呼应和融合。

文言教学“目标梯级”的清晰,使钱老的《愚公移山》上得灵动飞扬而又真实扎实,在“文字、文学、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呼应和融合做到了极致。

其次,透视《愚公移山》的教学,我们可以欣赏到执着地追求“导读”的钱老在文言文教学中精妙的“导”的艺术。

第一,巧设情景去导,让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充满情趣

《愚公移山》中钱老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这样生动活泼地学习字词句的例子在钱老的课中比比皆是。钱老总是在尝试着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的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便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

又如在《核舟记》中,课堂上钱老与学生这样问答——

问:奇巧人王叔远之核舟以何物为之?

答: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问:舟长几许?高几许?

答: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问:舟有窗左右各四,启窗而观,则何所见?

答:雕栏相望焉。

问:闭之,则何所见?

答: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看来,早在三十年前,钱老就已经在自觉地实践现在刘占泉老师所总结的“仿真型”的文言教学的思路了。“仿真型”文言教学,乃是将学生的文言活动设置在特定的语言交流环境里,通过使用文言来进行“听说读写”,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对“文言”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尤其是提高对“文言”应用细节方面的分辨率,加强积淀文言语感的有效性。

这样的文言导学,把学生“导”向了一个主动求知的情景中去。文言字词句的学习因此而有了“活”和“实”的双重特点。活字当头,实在其中,文言学习自然就会呈现出生命活力。

就是在钱老的启发下,我对蒲松龄的《狼》一课的字词教学的设计也煞费苦心。

其中一个环节是这样的:

第四自然段是高潮部分,为了让学生保持热情,津津有味地深入理解课文,我绘了两幅《杀狼图》,图中也有错误,要求学生找出来,细读课文并拿出依据,老师适当延伸并注意一词多义的归纳。

给插图纠错:这对初一的小同学来说,该是多么刺激的事情。比如在阅读观察后学生指出,狼不应“趴在地上”,而是“犬坐于前”,此时,不是讲清这个难句的意义和读音停顿的最好时机吗?图中巧设的许多错误,一次一次掀起了学生学习文言重点词语的高潮,比如学生又跳又嚷地指出:狼的眼睛怎么是睁开的呀?狼的表情怎么那么凶恶呀?刀怎么砍到狼的颈子上去了?还有,“股”不是屁股是大腿呀……于是,在这样的发现和争论中,“瞑”“暇”“首”“股”等重点实词一举突破了。纠错的过程,是注释和课文再次合璧的过程,是文字与形象的立体交流的过程,是观察分析的过程,是选择判断的过程,是思想变为语言

文字的过程……此时,学生手眼心口并用,每一处发现,都将激起他们全身心的兴奋,学生将以最亢奋的状态真正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又如,我学习钱老的仿真型教学,在《隆中对》中有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文章结尾,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同学们想想,如果诸葛亮也要用一句话表达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也用比喻的方式,也用文言文,他可以怎么说?

(生沉默,思考)

生:吾之有——

师:称主公,《三国演义》中都这样称呼的。

生:吾之有主公,犹大鹏展翅也!

师:行吗?

生:不太好,诸葛亮自称大鹏,太不谦逊了。

生:吾之有主公,如虎添翼也!

师:比喻不错,但好像也有点儿不对。

生:这话最好第三者来说比较合适。

师:好!再来。

生:吾之有主公,如困鸟放飞也!

生:吾之有主公,如枯木逢春也!

生:吾之有主公,如青春再来也!

……

第二,善立轴心去导,让文言内涵的挖掘脚踏实地

文言文较之现代文,更加惜墨如金字少意丰,更需要反复揣摩咬文嚼字。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能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钱老深谙此理。因此他提倡为了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所以教学要讲求“设计”,要“定线”——也就是找到一条最少迂回、时间上最宝贵的捷径。他提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做“减法”——尽量减少那些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使每一个教学过程都能够目标集中,环节简明,路线清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善于挖掘焦点问题、妙点问题、热点问题,并以此为主问题支撑文言课堂,使文言教学头绪少,挖掘深是钱老文言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