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
提示:可以通过大自然的现象来感知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即题目所说的“大自然的语言”——物候。
二、活动一:物候知识我来说
1.阅读全文,思考课文围绕物候,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并在文中圈画关键语句。
2.整合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从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
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首先”是最重要的,按顺序后面几项逐步递减。所以,这部分内容按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按逻辑顺序依次排列,条理清晰合理。同时,前三者是空间顺序,第四个是时间顺序,从空间到时间又是另一种逻辑。
可见,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向读者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3.互相评价补充。
三、活动二:作者思路我来析
1.在把握要点的基础上,划分层次。
(1)1-3: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2)4-5: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6-10: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4)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学生根据以上思维导图,辨析写作思路。
文章选从自然现象入手,提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接着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再进一步说明决定物候的因素,最后指出物候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四个部分的顺序符合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认知事物的规律,按照逻辑顺序,层次分明地向读者介绍了物候的相关知识。
四、小结
要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既要概括主要内容,又要理行文思路。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内容并梳理结构,这一阅读方法,在说明文中尤其重要,无论是对于全篇,还是某几段,或某一段,都是适用的。所以,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辨别并圈画关键词句,这些往往是作者写作思路的路标,对文章内容和结构都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1学习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学习过程方法设计1、引导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显示课文重点词语的音、义以及多音字)连翘(qiáo)——翘起(qiào)销声匿迹萌发翩然草长莺飞衰草连天(shuāi)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风雪载途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孕育3、走近作者:教师提示: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即名、时、籍、评、作)(一)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二)1、(1)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2、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1、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
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
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
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ppt课件
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 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 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决定物候现象 来临的因素。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四月间)
南京桃花盛开时
北京桃花含苞待放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济南苹果树四月中或谷雨节开花 烟台苹果树开花的影响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 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5、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目录
CATALOG
走近作者 预习检测
整体感知
课文解读 当堂检测
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 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 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 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 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等。
当堂检测
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衰草连天 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销声匿迹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 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 影无踪。
整体感知
认真读课文,完成任务:
2.理清文章
的结构层次,
1.文章运用 了什么说明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介绍作者,学习字词。
三、朗读课文,回答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问题。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明确: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生动的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动物:燕子北雁昆虫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植物: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秋叶簌簌地落下来衰草连天“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
“渐渐变黄”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其它:大地“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第二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五、通过图片,回顾第一至第三段内容。
六、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
儿童诗《大自然的语言》(优秀8篇)
儿童诗《大自然的语言》(优秀8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第一课时)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运用中心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本节教学设想与要点:本文为说明文,但文章开头二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生动说明语言的典型段落。
因此,本课教学着力点为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并安排课内的练笔,力求一课一得。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复习知识,导入新课:1、我们学过许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也可以从第六单元的课文中找出一些)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都是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
(出示课题)二.学习课文第1、2段——品味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1、默读1-2段,思考问题。
出示问题:1、阅读第1段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2、用“大自然的。
语言”题目有什么好处?2、研读第1自然段。
(1)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子说一说。
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A.“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B.“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C.“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D.“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E.“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3、研读第2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大自然的语言之语文教案
一、教案名称:《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认识和理解。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大自然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大自然的语言。
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提问:你们在大自然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2.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讨论生字词的意思。
3.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说的“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4. 探索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自然现象,探讨其语言特点。
5. 总结与拓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大自然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提问或小测试,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八、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并记录其语言特点。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大自然的相关文章或书籍,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十、教学计划:下一节课,将继续探讨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更多的自然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备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备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自然现象的分类和特点自然现象的分类:气象、地理、生物等自然现象的特点:自然形成、相互关联、规律性等2. 第二课时:天气与气候天气的概念和特点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天气和气候的关系3. 第三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 第四课时:自然界的规律自然规律的概念自然规律的发现和探索自然规律的应用5. 第五课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现象的分类、特点、天气、气候、生物与环境、自然规律等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保护自然的意义,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2. 课件:PPT、图片、视频等3. 实地考察器材:望远镜、指南针、记录本等4.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论文、新闻报道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自然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自然现象的分类和特点(第1-2页)导入新课,介绍自然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讲解气象、地理、生物等自然现象的分类。
分析自然现象的特点,如自然形成、相互关联、规律性等。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第一课时
读准字音
草木萌()发 次()第开放 孕()育()果实 风雪载()途 衰()草连天 草长()莺()飞 悄()然无声
阻挠()
物候( ) 翩()然归来 簌()簌落下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
连翘()
忌讳()
读准字音
草木萌mé ng发 次cì第开放 孕yù n育yù 果实 风雪载zà i途 衰shuāi草连天 草长zhǎng莺yīng飞
学以致用 你能用物候知识解释它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 已是春归芳菲尽,但是诗人却意外发现这 高山古寺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这首诗正 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 —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 ,开花等物 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只”“就”二字可删除吗?
“只”突出相差较少,不可删除。 “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
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立春 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 过来。冰雪 融化,草木 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 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 的 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 熟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 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 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 的 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 ,周 而复始。
理清说明顺序
思 路 清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1-3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4-5
晰
纬度
, 层 次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6-10经高度下差差异异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1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2020/5/8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 ……
2020/5/8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2020/5/8
……
2020/5/8
2020/5/8
2020/5/8
2020/5/8
2020/5/8
2020/5/8
2020/5/8
全文的说明顺序
物候、物候学
逻辑顺序
重要性
纬 经 高古
决定因素 度
度
下
今
意义
2020/5/8
主要
次要
归纳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文
内容:介绍知识
结构:
具体
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
物候 抽象
物候学
物候学
决 定
纬度 经度 主
因 高下
素 古今 次
方法: 举例子
重要性 逻 辑 顺 序
意义
语言: 准确严谨 优美典雅 生动形象
2020/5/8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意思?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意思就是“物候”。这是作者 的形象说法。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将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也 暗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事安排、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2020/5/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拓展延伸
•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 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 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ppt课件
竺可桢
一、导
入
由大自然的各种景 象,判断季节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春 柳
夏 荷
秋 枫
冬 梅
大自然的语言
“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通 过草木昆虫呈现出不同的情景,我 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季节的变换更替, 能够据此来安排农事活动,自然界 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 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作者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 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 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 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 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 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 界的一代宗师。
竺可桢 连翘
qiá o jīn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 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 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确定农作物区划 3.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4.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5.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课堂小结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条理清 晰的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 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 有关物候学的事理。
三月的海南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的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
学以致用
假若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 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 B.路的变迁 C.预防近视 D.美丽的校园一角
理清思路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理清思路
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能否调换说明顺序?
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 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给各段标上序号。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寻找关键句子,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提示
如何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呢?
(1)寻找段落中心句、概括句。 (2)寻找设问式语句。 (3)寻找表顺序的词、关联词等。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寻找关键句子,概括文章内容。
,接农着业谈生决产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四学对
的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
本文先描述 ,现接象着作 ,再解推释究 ,最后阐原明因 ,这
是从现象意到义本质的 顺序。
逻辑
理清思路
决定物那候物现候象现来象临的的来四临个决因定素于能那否些调因换素先呢后?顺序?
影响
大 首先 纬度 第二 经度 第三 高下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作者简介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 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 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 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 开的。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 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 的一代宗师。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8、.概括两段的大意。①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
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板
书
设
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一(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作
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教
后
反
思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的语言》课程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自然现象的认识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2. 第二课时:生物的特征教学重点: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繁殖等。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第三课时:生态系统教学重点: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第四课时:季节的变化教学重点:认识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
5. 第五课时:自然灾害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
教学难点:掌握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 学生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2. 教具:图片、视频、PPT等3.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亲近大自然。
5. 小组讨论: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知识:结合教材,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北师版三下_大自然的语言 第1课时【优质课件】.pptx
辨析词语
发现 发明 相。
不同点:“发现”作动词时,着重指原来就存在,经过人们观察、寻 找、探索而获得;作名词时,指找到或发觉前人未知的事物。 “发明”作动词时,着重指创造,其对象是具体的事物;作
名词时,指创造的新事物。
造 句: 1.我发现妈妈今天特别高兴。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01 02 03
课前导入 字词学习
课文浅析
课前导入
趣味引入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的 语言。不信吗?你看,万紫千红才是春;茂密 的大树为我们撑开了夏天清凉的伞;秋风吹黄
了满山的叶儿;洁白的雪是冬天的使者;天上
的云也在悄悄地跟我们说着天气的变化。树的 年轮,还有一些化石,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 些语言会告诉我们许多奥秘。你想了解大自然 的语言吗?到课文中去寻找吧!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 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同学们,下节课见!
字词学习
易读错字
shěng
lín
省略 山脉
mài
鱼鳞 圆圈
quān
学习生字
bān
搬
结构:左右 音序:B 部首:扌 组词:搬家 搬运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右部要紧凑,捺要舒展。
造句:他搬家时,一大批同学自动 前来帮忙。
学习生字
shěnɡ
省
结构:上下 音序:S 部首:目 组词:省会 节省 书写指导:第一笔竖写在
造句:轮船慢慢地驶离海港,消失在 远方的地平线上。
书写指导:“仑”撇
收捺伸,盖住“匕”。
学习生字
quān
圈
结构:全包围 音序:Q 部首:囗 组词:圆圈 花圈 书写指导:“囗”呈长 方形,“卷”笔画紧凑。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如季节变化、气候变化、生物特征等。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大自然的四季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学会描述四季的特点和景观。
2. 第二课时:天气与气候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3. 第三课时:生物的特征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
4. 第四课时:水的循环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了解水循环对地球的重要性。
5. 第五课时:地球的运动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自然现象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规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4.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2. 多媒体课件:四季变化、天气与气候、生物特征、水的循环、地球的运动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3. 教学道具:四季图片、天气与气候卡片、生物特征模型等。
4. 参考资料:相关科普文章、自然现象案例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分别讲解五个课时的话题,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并品味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
2、整体感知文章,了解物候知识,学会从材料中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
3、理清说明顺序,学习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4、初步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1、学会筛选、概括信息,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理清说明顺序,初步品味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学习流程】1、走近作者请根据竺可桢的相关资料,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作者。
将关键词语写在下面。
2、字词积累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勾画出生字词。
(各组长收集并整理四题,课前交给老师)3、文学常识:①说明文的顺序一般包括、、,本文属于顺序。
②说明文常用哪些说明方法,本文主要用到哪些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①本文介绍了有关(说明对象)的知识,‚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②你从本文了解到说明对象的哪些知识?(简单归纳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③针对本文的内容,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请给出答案)④阅读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课前组长收集)一、速读课文,合作研讨:1、文章文章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知识?(简单归纳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这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在一起的?二、自主学习,文本探究3、齐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
①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②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4、精读6-10段,完成以下内容。
①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②用自己的话陈述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依据是什么?探究:由2——4题可得出结论:说明顺序……三、精讲精练,品味语言1、品味准确严谨的语言请从文章中找出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2、妙词佳句品读本文语言丰富生动,妙词佳句使文章典雅而形象。
请从文章中找出妙词佳句,以读书卡片的形式展示给大家!3、展示交流: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按拼音填写汉字。
)簌簌.()农谚.()翩.然()草木méng( )发yùn( )育销声nì()迹风雪载.( ) 途连翘.()衰.()草连天二、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①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植物是没有“情”的,更别说“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事理说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也就是 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 实说明相结合。
字词积累
zài
méng
载途 萌发
sù 簌簌
qiáo 连翘
孕育: 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 较简单,容易掌握。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1)纬度;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 原
由主 到次 由 空间 到 时间
逻辑 顺序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 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 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小结
层思 次路 分清 明晰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纬度差异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经度差异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 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 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 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内容探究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连翘、翩然、次第、风雪载途等词语。 2.整体感知,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学习并积累 物候学的有关知识。 3.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新课导入
从这些自然中,你读出了……
走近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 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 分不开的。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文体介绍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 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 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 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 物。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 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 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的循环。
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阅读小标兵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 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 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 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 垫。
三月的海南
高下 的差 异对 物候 的影 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四月的内蒙古 草原
古今 差异 对物 候的 影响
四月的大连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请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 这一奇怪的现象。
这几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
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