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验切片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是病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信息。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在病理切片观察实验中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探究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我们选择了10例病人的组织标本,包括肺癌、肝炎、乳腺增生等多种疾病。
首先,我们将标本进行固定、脱水和包埋处理,制备成石蜡切片。
然后,使用病理切片染色技术,将切片染色成不同颜色,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1. 肺癌病理切片观察在肺癌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肺癌组织呈现出不规则的细胞排列和细胞核的异型性增大。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细胞核分裂的现象,这是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的表现。
此外,肺癌组织还存在大量的间质纤维化和血管新生,这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有关。
2. 肝炎病理切片观察在肝炎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肝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同时,肝细胞的排列也出现不规则,部分肝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现象。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肝细胞核的肿大和染色质的改变,这是肝炎病变的典型表现。
3. 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在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乳腺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增生乳腺小叶和纤维组织。
乳腺小叶的结构紊乱,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和排列异常。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乳腺小叶间的纤维组织增生,这可能与乳腺增生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肺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肺癌组织的细胞增殖活跃,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肝炎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肝组织存在炎症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损伤;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乳腺组织存在增生乳腺小叶和纤维组织的异常增生。
这些观察结果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病理实验切片描述(书版)
病理实验切片描述1、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为脂滴所在位置),肝小叶的中央带和中间带改变较明显。
病变严重时空泡增大,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2、肉芽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表浅部新生毛细血管的方向大致与肉芽的表面垂直;间质疏松水肿,有较多炎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此外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纤维母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常为有突起的星形或梭形,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染色浅,核仁明显3、慢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肺泡壁增厚。
肺泡腔可见较多巨噬细胞和心力衰竭细胞,后者胞浆内含多量棕色颗粒。
部分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出血)及淡粉色的蛋白质水肿液4、混合血栓:闭塞静脉内可见粉染带状、条索状或块状的血小板梁,有分枝相互连接,其间有粉染丝状纤维素网,网眼内可见大量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
血栓周边可见肉芽组织长入5、肾贫血性梗死:梗死区为淡粉色,无细胞核结构,但仍可见肾组织结构轮廓。
梗死区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带。
6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表面为纤维素渗出,纤维素为粉染颗粒状无结构物质,呈网状分布。
7、肠假膜性炎(肠粘膜纤维素性炎):切片取自结肠,粘膜坏死,有处表面有脱落的膜样物,坏死的粘膜表层组织和纤维素、白细胞形成膜样物--假膜。
粘膜下层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8、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壁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脓细胞, 小血管扩张充血,阑尾系膜也有改变9、肺脓肿:肺组织内可见脓肿灶,脓肿中心为变性坏死的中心粒细胞。
周围肺泡内有多量纤维素渗出,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脓细胞浸润,周边肺组织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粉染水肿液10、皮肤乳头状瘤: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由表及里分别为鳞状上皮角化层、颗粒细胞层、棘细胞层及基底细胞层。
间质随上皮长入乳头内,其中可见疏松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和少量淋巴细胞。
病理切片 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实验报告引言病理切片是病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实验技术,通过对组织或细胞进行取样、固定、染色和切片等处理,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来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
病理切片实验在临床诊断、疾病研究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对病理切片实验的详细描述,介绍其原理、步骤和应用。
方法1. 组织取样首先,从患者身上取得需要研究的组织样本,可以是活体组织或死者遗体组织。
取样时需要注意选择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尽量避免破坏组织结构。
取样后立即将组织放入含有生理盐水或缓冲液的容器中,并迅速送至病理实验室。
2. 组织固定取得组织样本后,需要将其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组织结构和形态的原始状态。
常用的固定方法包括福尔马林固定和乙酰化固定等。
实验中选择福尔马林固定,将组织样本完全浸泡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时间通常为24小时。
3. 组织处理在固定后,需要对组织样本进行处理,以便后续的切片工作。
处理包括去水化、透明化和浸渍等步骤。
首先,将固定好的组织样本置于水中进行去水化,去除其中的福尔马林。
接着,使用透明剂(例如醋酸酯类)使组织透明化,以便后续的染色和观察。
最后,使用浸渍剂(例如石蜡)对组织进行浸泡,使其变得坚硬并易于切片。
4. 组织切片在组织处理完成后,需要将组织样本切成薄片,通常为5-10微米厚度。
切片可以使用手工切片刀或者自动化切片机进行。
切片时需要将组织样本固定在切片刀上,并通过微调装置控制切片的厚度和精确度。
5. 组织染色切片完成后,需要对切片进行染色。
染色是为了增强组织结构的对比度,使得细胞和组织的特征更加清晰可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血液学染色、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等。
在本实验中,选择常用的血液学染色方法—苏木精-伊红染色。
6. 组织观察染色完成后,可以使用显微镜对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
显微镜可以放大切片中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以便对其进行病理学评估和研究。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病理切片实验的详细操作,我们成功获得了含有病变组织的切片,并进行了染色和观察。
炎症病理实验报告切片
实验名称:炎症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炎症病理切片,了解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2. 认识炎症过程中的细胞和血管反应。
3. 分析炎症的实质和间质变化。
实验材料:1. 炎症病理切片2. 显微镜3. 切片染色液4. 实验记录本实验方法:1. 将炎症病理切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至适当倍数。
2. 观察切片,记录所见病理变化。
3. 分析炎症的实质和间质变化,包括细胞浸润、血管反应、实质损伤等。
实验结果:一、低倍镜下观察1. 炎症区域:炎症区域呈现明显的充血、水肿和细胞浸润现象。
2. 实质变化:实质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变性、坏死等变化。
3. 间质变化:间质呈现水肿、纤维增生等变化。
二、高倍镜下观察1. 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在炎症早期,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和实质损伤区域。
-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在炎症中期和晚期,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逐渐增多,主要分布在实质损伤区域和血管周围。
2. 血管反应:- 血管扩张:炎症区域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和炎症细胞渗出。
3. 实质损伤:- 变性:实质细胞肿胀、胞质疏松,出现淡红色颗粒样物。
- 坏死:部分实质细胞出现坏死,细胞核固缩、溶解。
实验分析:1. 炎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炎症区域呈现明显的充血、水肿和细胞浸润现象,实质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变性、坏死等变化,间质呈现水肿、纤维增生等变化。
2. 炎症过程中,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的重要特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3.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等。
4. 实质损伤是炎症反应的直接后果,包括变性、坏死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细胞浸润、血管反应、实质损伤等。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通过炎症反应,机体可以清除损伤因子、修复损伤组织。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医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组织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和科研人员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效果。
本报告将介绍一项关于肺癌病理切片观察的实验,探讨其对肺癌研究和治疗的意义。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肺癌病理切片的观察,了解肺癌的组织学特征、病理变化以及不同类型肺癌的差异,为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选择多个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包括不同类型的肺癌病变。
将标本切片后,进行石蜡包埋和染色处理。
2. 石蜡切片制备:将标本固定在石蜡块上,使用旋转切片机制备薄片,厚度约为4-5微米。
3. 组织染色:采用常见的染色方法,如血液学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等,对切片进行染色处理。
4. 显微镜观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肺癌组织的细胞形态、核质比、核分裂等指标。
实验结果通过对肺癌病理切片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结果:1. 肺癌组织学特征:肺癌组织呈现出细胞增生、异型性增加、核分裂活跃等特征。
与正常肺组织相比,肺癌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核质比增加,细胞排列紊乱。
2. 不同类型肺癌的差异:观察不同类型的肺癌病理切片,我们发现各类型肺癌在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鳞状细胞癌细胞呈现鳞状形态,腺癌细胞呈现腺体样结构,小细胞肺癌细胞呈现小圆形或椭圆形。
3. 病理变化与疾病发展关系:通过观察肺癌病理切片,我们可以了解肺癌的病理变化与疾病发展的关系。
例如,肺癌组织中出现的核分裂活跃程度与肿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实验讨论病理切片观察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肺癌病理学特征的机会,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观察肺癌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我们可以对肺癌进行分类和分级。
这对于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
不同类型的肺癌对治疗的敏感性和预后有所不同,因此准确判断肺癌的类型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药材病理切片实验流程
中药材病理切片实验流程中药材病理切片实验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 材料准备:选择需要研究的中药材样本,并从中药市场或植物园等地采集样本。
将样本保持新鲜,并根据需要,根据不同部位(如根、茎、叶、果实)进行切割和清洗。
2. 组织固定:将样本组织固定在合适的固定液中,如10% 确定液或4% 福尔马林。
在室温下浸泡一定时间,通常为24小时以上,以确保组织固定。
3. 组织脱水:将固定的组织样本从固定液中取出,然后按照一定的醇浓度梯度(例如70%,80%,90%,95%,100%)进行脱水处理。
每个醇浓度通常持续15-30分钟。
4. 组织浸渍:将脱水后的组织样本用透明剂(如山梨醇和苯酚等)浸泡,在透明剂中浸泡一定时间以达到透明化的目的。
透明时间视样本的大小和硬度而定,通常为数小时至数天。
5. 组织包埋:将透明化的组织放置在熔蜡中,等待熔蜡凝固,形成包埋块。
此步骤有助于以后制备病理切片。
6. 切片处理:使用切片机将包埋块切割成合适的厚度(通常为3-5微米)的切片。
7. 切片染色:将蜡块切片上的组织片染色,以增强细胞和组织的对比度。
常见的染色方法包括经典的血液学染色(如伊红染色和嗜伊红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等。
8. 制片封片:将染色后的切片放置在玻璃片上,并使用合适的封片剂将切片封装,以便保存和观察。
9. 显微镜观察:将封片放置在显微镜下,并使用合适的放大倍数来观察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和变化。
10. 图像和数据分析:利用数字图像设备获取切片图像,并使用图像处理和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和数据提取。
11. 结果解释和讨论: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结合文献和病理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步骤(精选9篇)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步骤(精选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步骤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肝脏病理切片形态观察步骤篇一肝脏病理切片形态观察1﹑冲洗取出已用10%甲醛固定的肝组织,用小刀将其切成小块,置包埋盒(可放多个),用纱布包裹,放于塑料瓶中,流水冲洗一晚。
2﹑脱水透明浸蜡50%乙醇30min60%乙醇30min70%乙醇30min80%乙醇30min90%乙醇30min95%乙醇Ⅰ30min95%乙醇Ⅱ30min无水乙醇Ⅰ20min无水乙醇Ⅱ20min 脱水二甲苯Ⅰ5min二甲苯Ⅱ5min 透明石蜡Ⅰ10min石蜡Ⅱ10min 浸蜡(提前开启水浴锅80度,待石蜡几乎融解完全后调至60度)3﹑包埋提前开启包埋机,预热半小时融解石蜡,将上一步已经透蜡的组织放入保温缸待用(或室内常温正常放置)。
取组织至于铁包埋框,用镊子调整位置是其位于中间,上面放置包埋盒,滴入融解的石蜡进行包埋(期间同样需调组织与蜡块中间位置),待冷却后取出包埋盒,置-10度冰箱备用。
4﹑切片﹑展片﹑烤片将包埋好的组织修整后置于切片机,调整位置且设切片厚度为4μm ,连续切片(备刀片、毛笔),切好后放于白纸上,取已用30%乙醇超声漂洗后的载玻片(于烧杯乙醇浸润),在长条切片中切段依次放入装有30%乙醇小盒子中展开,几秒后用载玻片取出再放入40度水浴锅中展开,待切片展开完全整齐无褶皱后载玻片捞起放于塑料托盘中(或铁制载玻片架),于60度恒温箱烘片3h ,备用。
5、染色二甲苯Ⅰ3min二甲苯Ⅱ3min 脱蜡无水乙醇Ⅰ3min无水乙醇Ⅱ3min95%乙醇Ⅰ3min95%乙醇Ⅱ3min75%乙醇3min30%乙醇3min蒸馏水(于60度水浴)2min 复水苏木素-伊红染色核染液染色7.5min ,水洗3-5s浆染液染色3min ,增色液冲洗1-2次滤纸吸干(或放铁制载玻片架自然晾干)6、封片待载玻片组织周围残余液体晾干后,立刻滴入一滴中性树胶于组织上,盖上盖玻片自然覆盖,平放,固定后显微镜观察。
病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组织切片观察及病理诊断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目的:1. 掌握组织切片的制作技术。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
3. 熟悉常见病理变化,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实验原理:组织切片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将组织切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形态变化,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
实验材料:1. 组织切片:正常组织切片、病变组织切片。
2. 显微镜:光学显微镜。
3. 显微镜附件:切片夹、切片盖、光源、载玻片、盖玻片等。
4. 染色剂:苏木精、伊红、碱性品红等。
实验步骤:1. 切片制备:- 将组织块固定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24小时。
- 将组织块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处理。
- 将组织块切成5微米厚的切片。
- 将切片展平,用苏木精染色5分钟,然后用1%盐酸酒精分化,最后用伊红复染。
2. 显微镜观察:- 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用切片夹固定。
- 调整显微镜光源,使视野明亮。
- 依次观察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切片。
3. 病理诊断:- 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如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细胞浆减少等。
- 分析病变组织的类型,如炎症、肿瘤、坏死等。
实验结果:1. 正常组织切片:- 观察到组织细胞形态规则,细胞核大小一致,细胞浆丰富,细胞间连接紧密。
- 组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 病变组织切片:- 观察到组织细胞形态异常,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细胞浆减少。
- 组织结构紊乱,层次不清。
讨论与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组织切片的制作技术,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
2. 我们熟悉了常见病理变化,提高了病理诊断能力。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正常组织切片和病变组织切片在细胞形态、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1. 组织切片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组织切片可以判断疾病类型。
2. 熟练掌握组织切片制作技术和显微镜观察方法是病理学诊断的基础。
病理实验 各种切片介绍
1. 肾小管水样变肾小球周围肾小管体积大,染色淡红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向管内突出,官腔不规则变小,胞浆内有粉红色小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细胞核结构清晰2. 肝脂肪变性小叶周围肝细胞胞浆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有的空泡较大,将核挤到一边3. 肾小管玻璃样变近曲小管上皮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球形颗粒4. 脾动脉硬化(玻璃样变)低倍镜:脾动脉增厚,脾小梁增粗,脾小体中央动脉及其小梁内的小动脉壁增厚,红染高倍镜:脾小体中央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内膜下可见均匀红染无结构物质5. 脾梗死低倍镜:红染区即为坏死区,其中散落着一些深蓝色碎屑,为坏死的细胞核高倍镜:核固缩,碎裂,溶解,脾小体和小梁结构模糊,尚可辨认6. 肉芽组织低倍镜:表面有一层炎性渗出物,其下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毛细血管垂直表面生长,其间有成纤维细胞。
深部血管减少,成纤维细胞逐步变为纤维细胞,并有胶原纤维生成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成纤维细胞大,胞浆丰富淡红色,成梭型或分支状,可见各种炎细胞7. 慢性肺淤血低倍镜:肺泡壁增厚,肺泡壁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高倍镜:肺泡腔内含淡红色水肿液及心衰细胞、8. 慢性肝淤血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近中央静脉的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9. 混合血栓低倍镜:粉红色不规则小梁与浅红色区域交织存在高倍镜:粉红色小梁为已经崩解而凝聚成颗粒的血小板,小梁边缘附近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小梁间的浅红色区域为丝网状的纤维素及自溶的红细胞10. 肾贫血性梗死低倍镜:正常肾组织与梗死组织交错分布,梗死灶内可见轮廓模糊的肾小管和肾小球,梗死灶周边部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高倍镜:坏死的肾小球及周围肾小管结构模糊,胞质红染,肾小管数目明显减少,残留的细胞核呈固缩状态11. 肺出血性梗死肺泡轮廓可见,肺泡壁细胞坏死,核消失,肺泡腔内聚集大量的红细胞12. 会厌白喉、低倍镜:支气管上皮坏死脱落,表面附着粉染的假膜高倍镜:假膜由纤维素,坏死组织和炎细胞构成13. 心肌脓肿肉眼可见心肌组织内圆形淡蓝色区域为脓肿镜下可见脓肿灶内心肌纤维破坏消失,积聚以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脓细胞,脓肿周围心肌纤维变性坏死,并有炎细胞浸润。
病理切片制作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制作实验报告病理切片制作实验报告病理切片制作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研究。
本实验旨在探究病理切片制作的步骤和技术,并评估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病理切片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术,并探究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将学习如何正确取材、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以及如何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病理标本- 10% 福尔马林- 蜡块- 切片机- 染色剂(如血液染色剂、组织染色剂等)2. 实验方法:- 取材:将病理标本切割成适当大小的组织块,注意保持组织的完整性。
- 固定:将组织块浸泡在10%福尔马林中,使其固定。
- 包埋:将固定后的组织块置于蜡块中,使其浸泡在熔化的蜡中,蜡块冷却后形成固体蜡块。
- 切片:使用切片机将蜡块切割成薄片,厚度通常为4-6微米。
- 染色:将切片浸泡在染色剂中,使其染色。
- 观察和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切片,分析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
三、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病理切片,并观察到了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
通过染色,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间质的分布情况,以及病变部位的异常变化。
四、实验讨论病理切片制作是病理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察病理切片,医生可以判断组织的正常与异常情况,从而诊断疾病。
染色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切片的对比度,使细胞和组织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取材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取材时应选择代表性的组织块,并保持其完整性,以确保切片的可靠性。
固定和包埋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以避免组织的变性和破坏。
切片时,刀片的锋利度和切割速度也会对切片质量产生影响。
此外,染色选择和染色时间的控制也是关键。
不同的染色剂适用于不同的组织和病变类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染色时间过长或过短都可能导致染色效果不佳,影响切片的观察和分析。
病理切片制作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临床诊断,还可以用于疾病研究和药物开发。
实验病理切片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训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病理切片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病理诊断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病理切片实训。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了解了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掌握了病理切片观察的基本技巧,并对病理切片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和分析。
二、实训目的1. 熟悉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掌握切片观察的基本技巧。
2. 通过观察病理切片,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病理切片制作过程:切片、染色、封片等。
2. 病理切片观察技巧: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观察切片的结构、细胞形态等。
3. 病理切片诊断与分析:根据切片特征,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和分析。
四、实训过程1. 第一天:学习病理切片制作过程,包括切片、染色、封片等。
2. 第二天:掌握病理切片观察技巧,学习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切片。
3. 第三天至第五天:分组进行病理切片观察,每组选取一个病例,进行切片观察、诊断和分析。
4. 第六天:各小组汇报实训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5. 第七天:进行实训总结,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五、实训成果1. 掌握了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了解了切片观察的基本技巧。
2. 提高了病理诊断能力,对病例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和分析。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沟通能力。
六、实训体会1. 病理切片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病理切片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病理切片观察需要耐心和细心,只有熟练掌握观察技巧,才能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3. 团队协作在病理切片实训中至关重要,通过合作,我们共同完成了实训任务。
4. 实训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讨论和总结,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七、建议1. 建议学校增加病理切片实训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践。
2. 建议邀请临床医生参与实训,为学生提供实际病例,提高实训效果。
3. 建议加强实训过程中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病理切片实训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实验病理切片实训二、实验目的1. 掌握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2.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培养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病理切片是将生物组织经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步骤,制作成薄片,用于显微镜观察,以了解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病变情况。
四、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显微镜、切片机、切片刀、载玻片、盖玻片、烘箱、染色缸、酒精灯、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镜头等。
2. 试剂:甲醛溶液、酒精、石蜡、苏木素染液、伊红染液、水、盐酸酒精等。
五、实验步骤1. 组织固定:将待制片组织放入甲醛溶液中固定。
2. 脱水:将固定后的组织依次放入70%、80%、90%、95%、无水酒精中进行脱水。
3. 透明:将脱水后的组织放入二甲苯中透明。
4. 浸蜡:将透明后的组织放入石蜡中浸蜡。
5. 包埋:将浸蜡后的组织切成薄片,放入预热的载玻片中包埋。
6. 切片:将包埋好的组织切片,切片厚度一般为5-10微米。
7. 脱蜡:将切片放入酒精中脱蜡。
8. 水化:将脱蜡后的切片放入水中水化。
9. 染色:将切片依次放入苏木素染液、盐酸酒精、伊红染液中染色。
10. 分色: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入水中分色。
11. 去水:将分色后的切片放入酒精中脱水。
12. 透明:将脱水后的切片放入二甲苯中透明。
13. 封片:将透明后的切片盖上盖玻片,滴上封片剂。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观察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病变情况。
2. 结果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病变情况,分析病变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
七、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熟悉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提高了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病理诊断工作奠定了基础。
3. 认识到病理切片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以及病理医生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八、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切片过程中切片刀不锋利,导致切片厚度不均匀,影响观察效果。
观察病理切片实验报告
观察病理切片实验报告
文件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观察病理切片,了解其结构特征,学会以正确的方法操作分析切片以及识别各种病理。
二、实验原理
病理切片是病理学诊断手段之一,是将病变组织取出后按一定原则切割成薄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来诊断病变的一种手段。
三、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准备病理切片,以及显微镜和对应观察工具。
(2)安装显微镜:将显微镜平稳摆放在实验桌上,然后固定。
(3)拆开病理组织:将病理组织放在显微镜观察底座上,将其切割成薄片。
(4)观察病理切片:将切割好的病理切片放在显微镜上,按不同倍率进行观察,仔细观察病理组织结构特征,并形成诊断报告。
四、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对病理切片的结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学会了正确操作分析切片,以及对病理进行诊断报告。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对病理切片的组织结构和诊断报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学会了正确的操作方法,为今后更好地实践提供了依据。
- 1 -。
病理学实验切片ppt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的组织结构 和成分,判断组织是否发生病变。
染色观察
通过染色判断组织中是否存在特定 的抗原或抗体,从而判断组织是否 发生病变。
免疫组化染色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组织中 的抗原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从而 判断组织是否发生病变。
切片保存与维护
保存环境
切片应保存在干燥、阴凉、通风 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03 实验切片在病理学中的应 用
疾病诊断
诊断肿瘤
病理学实验切片可以用于诊断肿瘤, 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组织结构以及染 色反应等特征,判断肿瘤的性质、类 型和分化程度。
鉴别良恶性肿瘤
判断预后
病理学实验切片还可以通过观察肿瘤 细胞增殖活性、组织学分级等因素, 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病理学实验切片可以鉴别良恶性肿瘤, 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切片厚度限制
切片厚度过大会导致组织结构失 真,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切片厚度过小则可能导致组织结 构细节丢失,无法准确判断病变
性质。
合适的切片厚度需要根据组织类 型和观察目的进行选择,一般而 言,厚度在3-5微米之间较为适
宜。
组织结构失真
由于切片过程中组织受到刀片 切割的机械力作用,可能会导 致组织结构变形。
详细描述
免疫组化切片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通过标记抗体显示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这种方法有助于确定肿瘤 的性质、来源和分化程度,对于肿瘤的诊断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原位杂交切片
总结词
原位杂交切片是利用核酸探针检测组织或细胞内核酸的切片。
详细描述
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标记的核酸探针与组织或细胞内的核酸序列进行杂交,从 而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和定位。原位杂交切片在研究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基因诊断方面具有重要 价值。
病理学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病理学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主要通过对多种组织病理切片的观察,掌握切片的制备及观察技巧,进一步
了解不同组织的病理变化。
实验一:胃粘膜炎切片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胃粘膜炎切片,可以看到胃黏液层变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并有大量
炎性细胞浸润。
此次实验观察到的胃粘膜炎切片病理特点与临床胃炎病变相一致。
实验二:皮肤皮脂腺瘤切片观察
皮脂腺瘤是皮下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次实验中观察到的皮肤皮脂腺瘤切片呈囊状结构,并由两层细胞组成。
表层细胞扁平,呈现薄膜状,基底层细胞则圆形,胞浆染色较深。
此次实验成功观察到了皮脂腺瘤的特征,对于今后的病理诊断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实验三:肾小球硬化症切片观察
肾小球硬化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肾病,本次实验观察到的肾小球硬化症切片中,肾小
球内部呈玻璃状变性,毛细血管袢体积明显缩小,基底部分有纤维化。
此次实验的观察结
果与临床上肾小球硬化症的病变特点相一致。
实验四:心肌梗死切片观察
心肌梗死是临床急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本次实验观察到的心肌梗死切片中,心
肌细胞明显坏死,局部血管充血,毛细血管袢体积明显缩小。
此次实验观察结果对于掌握
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帮助。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病理学切片的制备及观察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通
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切片,了解了不同组织的病理变化特点,对今后的病理诊断、治疗和预
防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病理实验切片解释
1.肾细胞水肿:标本为肾脏,先用低倍镜找到肾小球,并在其附近认出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重点看近曲小管。
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向管腔内突出,使管腔缩小,内缘参差不齐,再用高倍镜观察,可见曲管上皮细胞浆内出现许多红染细小颗粒。
其大小一致,分布均匀。
细胞核正常或浅染2.肝脂肪变性:切片为肝组织,低倍镜下见有些肝细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脂肪滴在制片过程中被二甲苯溶液留下空泡)空泡大者,细胞核被挤到一侧。
4.淋巴结的干酪样坏死:低倍镜下,可见组织边缘仍有残留的淋巴组织和增厚的被膜,但中央部分结构完全消失,呈一片红染颗粒,细胞核完全消失,坏死区周围可见一些结节状病灶。
5.肉芽组织:标本取自皮肤溃疡面的肉芽组织有的切片标本一侧仍保留有少许表皮(有的无),大部分表皮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溃疡表面附有炎性渗出物,其下为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由与表皮垂直的新生毛细血管,散在纤维母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组成。
新生毛细血管呈裂隙状,增生的内皮细胞以双行队列排列,腔内大部分无血细胞,纤维母细胞呈卵圆形、星型或梭形,细胞境界尚清楚,胞浆弱碱性,核卵圆。
炎症细胞以中性白细胞为主,为可见少数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
其下层肉芽组织出现纤维化。
6.肺淤血:标本为肺组织,低倍镜肺泡壁明显增宽,其内毛细血管高度扩张,腔内充满红细胞,肺内小静脉也扩张充血,少数肺泡腔正常,多数含有红细胞及淡红色的均质水肿液,有的肺泡腔可见成堆棕黄色的巨噬细胞也称心衰细胞。
7.肝淤血:标本为肝组织,可见中央静脉扩张充血,其周围肝窦也明显扩张,其内充满红细胞,该处肝细胞有的体积变小以致消失,有的胞浆内可见小空泡,小叶周边肝窦和肝细胞上述改变程度减轻。
8.静脉血栓:标本为静脉,管腔闭塞。
镜下可见血管腔内有红色,粗颗粒状的梁,层状或条纹状排列。
梁间充满纤维素网。
网眼中有大量红细胞和少数白细胞,有的区域红细胞已溶解。
血栓与血管壁相连处可见新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其间有少数炎症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细胞。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观察病理组织切片样品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与细胞分布等,以便通过病理组织学的方法,对生物体的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
实验步骤:
1.取得样品:从经皮肝活检中获得人肝病患者的肝组织切片样品进行观察。
2.处理样品:将肝组织切片样品通过石蜡包埋法进行固定、脱水、透明化等操作,以便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
3.显微镜下观察:通过光学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并拍摄样品照片以方便记录分析。
观察的主要方面包括病理组织切片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细胞分布、细胞核形态与分布等。
实验结果:
观察得到的病理组织切片样品,显示肝脏组织的基本结构:肝细胞呈多边形形态,细胞外有突出的肝窦,肝脏细胞胞浆内含有
肝小管及血管,同时也有肝细胞的断裂。
在肝组织切片中,还能够看到内皮细胞,Kupffer细胞等细胞类型。
肝脏组织中的各种细胞有不同的成分与功能。
肝细胞是肝脏组织中数量最大的细胞类型,主要负责分泌酶、合成胆汁,调节代谢等功能。
内皮细胞则主要负责肝脏血管的内膜层。
Kupffer细胞则是位于肝窦内的嗜微生物吞噬的巨噬细胞。
此外,我们在肝组织切片中还能看到明显的肝细胞空泡变性表现,这是肝脏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损伤反应。
实验结论:
通过对病理组织切片样品的观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肝脏组织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与细胞分布等,为肝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病理组织学的方法也为其他生物组织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与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清秋梧桐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下切片是每周病理实验课画的切片,按照周一考实验班级的经验,考试切片都出自这些(附病理变化),如需电子版,可到年级网站下载,由于整理时间短,难免有错误,请谅解
第二周肝细胞脂肪变性
病理变化:肝细胞质中见大小不等的空泡,为脂滴,部分细胞核偏向细胞的一侧
第三周肾凝固性坏死
病理变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细胞结构消失,可见体积略小、染色深的核固缩细胞
第四周慢性肺淤血
病理变化: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除有漏出的红细胞外,还可见含铁血黄素的心衰细胞
第六周炎性息肉
(
病理变化:可见单层柱状上皮,有大量淋巴细胞,并可见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为慢性炎症特征
第七周淋巴结转移瘤
病理变化: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结,淋巴结窦内出现许多核大深染的恶性肿瘤细胞,形成管状结构
第十周风湿性心肌炎
病理变化:心肌间质血管旁可见聚集的风湿细胞形成的阿少夫小体,间质水肿,风湿小体核大,核膜清晰,染色体聚集于中央
第十一周小叶性肺炎
病理变化:灶状实变的肺组织,中央为病变的细支气管,官腔内及其周围肺泡腔内充满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渗出物,部分肺泡代偿性增大,间质变薄,甚至
破裂,形成肺大泡
第十二周慢性胃溃疡
病理变化: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分四层:炎性渗出层、坏死组织层、肉芽组织层、瘢痕层,瘢痕底部小动脉因炎症刺激常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小动脉管壁增厚
第十三周霍奇金淋巴瘤
病理变化:多种反应性炎细胞混合浸润为背景,数量不等、形态不一的肿瘤细胞散布其间,包括R-S细胞极其异型细胞
第十四周结核结节
病理变化:典型切片中央干酪样坏死,可见梭形或多角形的上皮样细胞,HE染
色呈淡伊红色,界限不行,多数上皮样细胞相互融合形成朗罕斯巨细胞
第十五周葡萄胎
病理变化:胎盘绒毛大小不等,其间质水肿,胎盘绒毛的滋养叶上皮(朗罕斯巨细胞和合体细胞)增生,排列稍显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