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科学2.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2.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是世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5600颗牙齿。
三、研讨1、蜗牛的生活需要什么?【参考】阴暗潮湿、多腐质的环境多在黄昏后至清晨活动怕强烈的光线刺激爱吃植物的叶子……2、我们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参考】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对冷、热、饥饿、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
小蜗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不要母体照顾。
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修复肉体和外壳。
四、课堂练习:判断题1、蜗牛的家应该安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
()2、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3、蜗牛喜欢吃菜叶。
()4、蜗牛的家不怕光线刺激。
()5、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
()6、蜗牛喜欢在白天出来活动。
()五、拓展提高:观察蚂蚁1、蚂蚁的身体结构2、蚂蚁的巢穴蚂蚁通常把巢筑在土层里、石块下、树洞内或一些植物的根部。
3、蚂蚁的食物小蚂蚁和蜜蜂一样爱吃甜食,也爱喝蜂蜜,只是蚂蚁并不挑食,什么食物都能接受。
4、蚂蚁的坟墓蚂蚁会将死去的同伴搬到离蚁窝一段距离外,将尸体堆在一起,成为一个蚂蚁的坟墓。
六、作业布置怎样给蚂蚁搭建个“家”?认真听研讨交流独立完成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巢穴、食物、坟墓等检测知识掌握情况观察更多的动物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性等。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下册《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下册《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
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学生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
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
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材料准备和饲养活动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信等形式把要求传递给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协助。
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交流饲养的过程,引发学生长时间地关注,增强学生观察动物的动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器材准备】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给动物建个家》|教科版
举例:提醒学生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遵守操作规程;鼓励学生在搭建过程中相互协作、分享经验。
本章节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围绕课本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动物生活需求,培养其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流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搭建的模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为校园内的动物设计合适的家”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如陆地动物有兔子、猫等;水域动物有鱼、虾等;空中动物有鸟、蝴蝶等。
(2)了解动物对家的需求:使学生明白动物对家的需求,包括遮风挡雨、保暖、保护等,并学会从动物的角度考虑家的设计。
举例:如为兔子设计家时,要考虑遮阳、通风、保暖等因素。
(3)设计并搭建动物的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材料选择,以及如何安全使用工具。
举例:选择合适的材料,如木板、稻草等,确保搭建的家稳固、舒适。
2.教学难点
(1)动物生活环境的理解:学生对不同动物生活环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详细讲解。
小学科学2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小学科学2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给动物建个“家”科学教案引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动物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通过观察动物的习性和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需求。
本教案将以“给动物建个‘家’”为主题,通过让学生设计和制作动物的栖息地,帮助他们理解动物栖息地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并培养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以及栖息地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设计和制作动物栖息地,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动物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爱护动植物的情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教学准备:1.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包括森林、河流、草地、海洋等。
2.各种可回收材料(如纸板、塑料瓶、棉花等)和手工工具(剪刀、胶水等)。
3.小组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每组准备一个小组工作区域。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不同动物的栖息地。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动物选择不同的栖息地有什么原因?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理论讲解(约10分钟)解释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对动物的重要性,如河流适合鱼类生活,森林适合猴子等。
提醒学生独特的栖息地环境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
3.分组讨论(约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组员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讨论该动物的栖息地及其特点。
每个小组写下讨论的结果。
4.设计动物栖息地(约15分钟)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利用给定的材料设计一个适合所选动物的栖息地。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使用各种可用材料。
5.制作动物栖息地(约30分钟)学生开始使用给定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动物栖息地。
老师和助教提供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合作和交流。
6.展示和分享(约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所制作的动物栖息地,并解释他们的设计理念和所选用材料的原因。
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分享反馈和建议。
7.总结和讨论(约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动物栖息地对动物的重要性,并与他们之前的思考做对比。
《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动物栖息地为何种类,各自有什么特点;•了解动物栖息地的构造和设计;•了解环保生态理念,了解土壤培养理念等相关知识。
2. 技能目标•具备通过手工制作简单动物栖息地的能力;•具备合作协作精神,完成小组任务;•能够表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3. 情感目标•增强对生命、生态环境的尊重和意识;•形成珍爱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激发学生爱好自然、热爱生命、勇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二、教学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所需图片和文字;•结合实物,声音、视频资料等,尽量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关材料,如纸板、卡纸、树枝、树叶等,用于制作动物栖息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通过讲述一件最近的事情或新闻,引出动物栖息地的话题,并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动物栖息地的种类和特点等。
2. 重点讲解(30分钟)结合ppt或黑板画板等,讲解动物栖息地的种类、结构及相关科普知识。
还可以网上找到一些有趣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3. 小组制作(40分钟)分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同学组成,一起制作栖息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内分工合作,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适合某一种动物居住的栖息地。
切记,要注重环保和安全。
4. 展示和点评(20分钟)在所有小组完成后,每个小组将他们的成果展示给全班观看,并介绍他们制作这个栖息地的过程和所需的知识。
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提问、点评和评价,一起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5. 总结(15分钟)让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提问该种动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栖息问题并给予可以解决的方案。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栖息地的必要性及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估在小组制作和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合作精神和展示能力等可以被评定。
通过提问和回答,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动物栖息地的相关知识。
在课后,教师可通过征集反馈方式汇总学生的感受、意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
2022杭州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2-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2022杭州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2-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动物建个“家”》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物的栖息地,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动物的栖息地,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存习性,进而明白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充满好奇,喜欢观察动物,但对于动物的栖息地、生存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及生存习性。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及生存习性。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动物的生存环境。
2.观察比较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及生存习性。
2.图片:准备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
3.视频:搜集相关动物的生存环境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的栖息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各种动物的栖息地,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了解动物的生存习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为动物搭建一个合适的“家”。
分组展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展示本组为动物搭建的“家”,并说明理由。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哪些动物需要什么样的栖息地?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讨论成果,回答教师提问。
小学科学2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小学科学2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给动物建个家引言:本节课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将学习有关给动物建造栖息地的概念和方法。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需求,并学习如何创造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并提高他们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尊重。
一、目标:1. 学生将了解到不同动物对栖息地的需求。
2. 学生将学会根据不同动物的需求建造相应的栖息地。
3. 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分析,增进对动物的了解。
二、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2. 观察实践3. 小组合作三、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栖息地 - 10分钟- 通过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栖息地。
-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不同动物的栖息地有什么区别?它们的栖息地有哪些共同特点?2. 学习不同动物的栖息地需求 - 15分钟-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表格,分别列出不同动物的栖息地需求,包括食物、水源、遮蔽、温度等方面。
- 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搜索有关不同动物的栖息地需求,并将这些信息填写到表格中。
-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不同动物栖息地的共同特点和差异。
3. 观察不同动物的栖息地 - 15分钟- 将一些栖息地模型或图片分发给学生,并请他们观察不同动物的栖息地。
-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不同栖息地的特点,如大小、材料、结构等。
- 学生通过观察并填写观察表格,总结不同栖息地的特点。
4. 小组合作建造栖息地 - 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动物,并根据该动物的栖息地需求,使用适当的材料和工具,建造一个模拟栖息地。
- 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栖息地的形状、大小、材料等,并解释它们为什么是适合该动物的。
-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合作,完成栖息地的建造工作。
5. 展示与分享 - 15分钟- 引导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建造的栖息地,并向其他小组介绍他们选择的动物和设计栖息地的理由。
- 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问题,扩大对不同动物栖息地的了解。
2.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动物寻找家的故事,引出本课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鸟类、昆虫和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宜的“家”。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和手工制作环节,让学生设计动物“家”。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出建设性反馈。
-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动物“家”的设计图纸和介绍。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了解更多动物及其“家”的知识。
反思总结:反思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法。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2.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章“动物和植物”中的2.4节“给动物建个‘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2. 学习如何为不同动物设计适宜的“家”;3. 探讨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动物及其适宜的“家”:鸟类(鸟巢)、昆虫(蚁丘)、哺乳动物(洞穴、树屋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增强环保意识。
2. 针对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可以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例如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可以给予学生更详细的指导,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实践能力。
- 知识点5:合作学习
-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设计和制作任务。
- 关键词:合作、讨论、分工、完成。
③ 知识点与价值观的培养
《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给动物建个“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生存环境;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激发学生保护动物、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4.通过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建造“家”的需求;难点:培养学生对动物生态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或收集各种动物“家”的样本,准备材料,熟悉教学内容;2.学生准备:带来关于不同动物“家”的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动物的家”,与学生一起讨论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住所;2.展示不同动物的“家”的图片或模型,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3.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为什么需要“家”,“家”对动物的重要性。
二、理论知识讲解1.通过PPT展示,讲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栖息地的重要性;2.介绍动物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问题;3.让学生了解如何为动物建造适宜的“家”,满足它们的生活需求。
三、实践操作1.分发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分组制作不同动物的“家”;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根据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来设计“家”的结构和装饰;3.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动物生活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四、展示分享1.让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家”,并介绍设计理念和过程;2.学生互相欣赏,学习他人的创意和设计思路;3.鼓励学生分享制作“家”的心得和体会,加深对动物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五、总结反思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动物保护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3.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成长,提出改进和反思的建议。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与动物保护志愿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2.安排实地考察动物栖息地,深入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环境需求;3.组织学生参与动物“家”的设计比赛,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动物保护的小议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收集关于动物保护的新闻或故事,与同学分享并讨论;3.继续制作新的动物“家”模型,探索更多创意和设计方案。
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给动物建个‘家’”这一章节。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动物的种类及特点: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2. 动物栖息地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栖息地的特点,如食物、水源、安全等。
3. 人类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以及如何保护动物栖息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密切相关。
在一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知识,对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动物及其栖息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保意识。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符合教学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 科学素养:通过观察和描述动物及其栖息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2. 技术素养:通过制作动物栖息地模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
3. 人文素养: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环保意识,使学生能够关注和保护动物及其栖息地。
4. 社会素养: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动物栖息地模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学生已有知识密切相关,符合新教程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在科学、技术、人文和社会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符合教学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三、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一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知识,对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动物的名称、外形、生活习性等。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动物建个“家”》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知道动物们生活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一些动物的栖息地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喜欢小动物,对动物的生活环境感兴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老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获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知道动物们生活环境的特点。
2.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知道动物们生活环境的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种动物的栖息地图片。
2.视频素材:制作关于动物栖息地的短视频。
3.教学道具:动物玩偶、栖息地模型等。
4.教学PPT: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短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栖息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动物的栖息地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动物栖息地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为动物建造合适的“家”。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动物,模拟动物在栖息地的日常生活,体会动物对栖息地的需求。
4.巩固(5分钟)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保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意识。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并写上保护动物和环境的心得。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给动物建个 家 教学设计
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给动物建个“家”》是第二单元的第4课,在上一节课《观察一种动物》中孩子们已经观察了蜗牛,但是要进一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
本课以蜗牛的生存为主线,通过研讨,设计、建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动物蜗牛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动物种类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给蜗牛建一个家和观察蜗牛的过程中,加深对动物的认识,引导孩子关注动物,关注动物的需要,从而给蜗牛更好的适合它的生活条件,激发孩子们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学情分析】经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平时生活中常常见到蜗牛,有些孩子还养过蜗牛,但由于经验不足,养殖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
而周围环境中的蜗牛数量比较多,种类也比较多,很多孩子有养蜗牛的冲动,如何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什么具体要求?蜗牛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虽然一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经验很有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自给蜗牛建个“家”,饲养蜗牛,才能形成系统、完整、正确的对蜗牛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蜗牛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并在环境中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2.知道不同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长时间坚持饲养一种动物,并持续进行观察活动。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蜗牛的生命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能够对蜗牛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多种方法获取更多信息并进行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体会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给蜗牛建一个“家”,让学生知道动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栖息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蜗牛的进食活动。
【材料准备】学生分组材料:饥饿的蜗牛、菜叶、土壤、水壶、透明盒子、实验表格。
教科版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全)
第二单元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目标1.知道蜗牛生活在适宜的栖息地中,并在栖息地进行各种生命活动;2.知道动物必须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3.能够长时间饲养一种动物,并持续观察动物的活动;4.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蜗牛的生命活动;5.体会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能够长时间饲养一种动物,并持续观察动物的活动;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蜗牛的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1.能够长时间饲养一种动物,并持续观察动物的活动;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蜗牛的生命活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蜗牛、有关蜗牛的视频;2.2-3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4、问题研讨(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3)要保持潮湿;(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究新课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
2、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
3、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三、小结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新知识?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教学板书:4.给动物建个“家”给蜗牛画个“家”蜗牛的进食嘴巴、触角的动作给蜗牛建个“家”教学反思: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给动物建个家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给动物建个家教科版【教材简析】本课的植物主角依旧是蜗牛。
给蜗牛建个〝家〞,实践上是给蜗牛营建一个栖息地。
这是为了进一步更细致地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加深先生对植物的看法。
教科书第37页的图示,那么是提供了一种栖息地的模型,外面有小树枝、沙砾、土层等适宜的物品资料,教员也可以仿照这样的环境,用其他物品建造。
在这样的〝家〞中,先生可以发现蜗牛在栖息地的生命活动状况,无时机深化地观察蜗牛的进食、休息和运动,从而体会植物的生活需求,拓展对生物更丰厚的了解。
本课把植物的生活与栖息地树立联络,既可以促进先生进一步观察蜗牛的外形和运动,又可以引导先生经过较长时间的饲养,关注植物如何生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值得留意的是:本课出现的〝家〞〝生活需求〞等词句有拟人的成分,契合一年级先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引导先生将人的生活需求作为参考,协助先生更好地了解,并与已有看法树立联络。
【学情剖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先生对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发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
而〝家〞关于先生来说,是暖和的、自在的,是一个既能吃又能玩还可以休息的中央。
联络自己,先生很容易想到小蜗牛的需求:有食物可以吃,有中央可以爬,爬累了还可以休息,等等。
饲养蜗牛需求预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将会在这样的家中怎样生活?……这些效果将会在先生的脑海里陆续出现。
在往常生活中、第一课«校园里的植物»和第三课«观察一种植物»的学习进程中,能够曾经对怎样饲养蜗牛和建蜗牛的〝家〞有过一些体验,也能够曾经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了一点了解:蜗牛喜欢阴暗湿润的中央;喜欢吃嫩菜叶;下大雨后会有很多蜗牛爬出来……不过,一年级先生对这些效果的看法是比拟深刻和零散的,需求在教员的协助下,经过迁移、梳理等方法串联起对蜗牛的全体看法。
在本课中,先生将主要讨论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分享关于蜗牛在〝家〞中的幽默发现。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动物建个“家”》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栖息地特点,以及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分析动物适应栖息环境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常见动物的栖息地,了解动物适应栖息环境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说出常见动物的栖息地,了解动物适应栖息环境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动物适应栖息环境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动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栖息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不同动物的栖息地,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动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它们为什么能够适应这样的环境?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动物,分析该动物适应栖息环境的特点,并绘制思维导图。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各自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总结动物适应栖息环境的特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些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给动物建个“家”》教科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动物对生活环境的特定需求,如遮蔽、保暖、安全等;
-学会观察、描述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特征;
-掌握为特定动物设计“家”的基本方法和材料选择;
-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举例解释:
-通过案例分析,如鸟巢、蜂窝、兔子洞等使学生了解不同动物对“家”的需求;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动物“家”的概念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对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我觉得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这也让我意识到将生活实际与科学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动物“家”的需求,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动物“家”的作用。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理解难点。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解析难点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举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
-将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举例解释:
-在设计动物“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结构稳定性、材料适用性等工程技术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克服沟通障碍,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将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概念落到实处,这也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动物设计了各种“家”。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还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不够熟练。这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
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题型:请简述动物的生活习性与栖息地的关系。
答案:动物的生活习性是它们适应栖息地环境的一种生存方式,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例如,猛兽具有狩猎习性,而草食动物则倾向于群居。
5. 设计题
题型:请设计一个适合熊猫生活的“家”。
答案:一个适合熊猫生活的“家”应该是一个安静、温暖、宽敞的地方。可以考虑使用竹子作为建筑材料,模拟熊猫在自然栖息地中的生活环境。同时,应该确保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和适宜的活动空间。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动手制作等实践活动,掌握了探究动物生活环境的方法,学会了如何为动物搭建一个适宜的“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关爱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他们意识到动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了尊重生命,珍爱自然资源。
4. 团队合作与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同伴的想法,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可以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于优秀生,我可以设置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的持续发展。
内容逻辑关系
①动物的栖息地:通过观察课文中的图片和阅读相关文字,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环境,如森林、草原、水域等。重点词句:“动物的栖息地是指动物们生活和繁衍的地方,它提供了动物们所需的食物、水和安全。”
3. 设计动物的“家”
- 考虑生活习性和栖息地特点
- 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4. 保护动物和环境
- 关爱动物- 保护栖源自地- 承担社会责任重点题型整理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给动物建个“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需求。
学会用简单的材料为动物建造一个合适的“家”。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对家的需求。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动物“家”的建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需求,为动物建造合适的“家”。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动物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建造。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动物生活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动物们都生活在哪里呢?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引出课题。
2.认识动物的生活环境需求展示几种不同的动物,如蜗牛、蚂蚁、金鱼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讨论它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教师总结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需求,如蜗牛需要潮湿的环境,蚂蚁需要有食物和巢穴,金鱼需要水等。
3.设计动物的“家”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为它设计一个“家”。
引导学生根据动物的生活环境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设计,画出设计图。
4.建造动物的“家”分发建造材料,如盒子、泥土、沙子、水、树叶等。
学生根据设计图,小组合作建造动物的“家”。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自己建造的动物“家”,介绍设计思路和建造过程。
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教师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物的生活环境需求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为动物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教科版2017小学一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掌握蜗牛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蜗牛的生活环境和食物;2、蜗牛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和食物对其生存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1、整理好与蜗牛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具;2、准备小组任务的材料和道具;3、熟悉教材内容,了解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
学情背景:1、小学一年级下学期;2、该单元为科学第二单元第四课;3、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动物的基本知识,对生物学科有一定的了解。
教材分析:1、教材名称:《给动物建个“家"》;2、教材内容:介绍蜗牛的生活环境和食物,让学生了解蜗牛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设计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蜗牛的生活,了解它们居住的环境和喜欢吃的食物。
你们知道蜗牛生活在哪里吗?它们喜欢吃什么呢?学生回答:(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蜗牛生活在草地、花园、树林里,它们喜欢吃叶子、嫩草、水果皮等。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思考和回忆之前的知识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新知(20分钟)老师:请你们看看这张图片,看看你们能从中发现些什么?(老师展示蜗牛的生活环境和食物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蜗牛生活在草地和花园里,它们喜欢吃叶子、嫩草和水果皮等。
老师:非常好,蜗牛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是跟我们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
蜗牛生活在花园、田野、树林里等湿润的环境中,它们喜欢吃菜叶、水果皮、嫩草等食物。
你们看到它们的嘴巴了吗?蜗牛靠齿舌吃食物,非常有趣哦!老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蜗牛在自然环境中吃东西的视频,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4.给动物建个'家'-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给动物建个’家’-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类别;2.能够根据动物的生存环境为其建造出合适的“家”;3.能够发现并观察动物的习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将以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动物和植物”中的“给动物建个‘家’”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索动物的生活环境及习性。
三、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存环境;2.能够为动物建造出合适的“家”。
四、教学难点1.通过引导提升学生观察专注度,进一步掌握观察能力;2.根据动物的生存需要,构思出合适的“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引入教师可以以“家”为话题,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一起探讨不同类型的“家”。
2.学习内容第一部分:了解不同生活环境的动物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图片或VR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生活环境的动物。
可以分成陆地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等类别,让学生了解每一种动物的生存环境。
同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尝试发现动物的某些习性,例如大象的喷水、狮子的夜晚狩猎等等。
第二部分:建造与设计动物的“家”学生可以根据第一部分的学习,为一个动物建造一个与其生存环境相符合的“家”。
例如,学生可以为大象设计一个树林中的小屋,为水母设计一个透明的水母屋等等。
学生可以采用手工制作、使用瓶盖、纸板等材料进行制作。
3.总结归纳在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逐个介绍自己设计的“家”,并进行展示。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在交流中总结出以动物为话题的生活常识。
六、教学评价1.确保教学效果: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升;2.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要动物的习性和生活环境,结合实际呈现出自己的想象成果;3.评估方法:可根据学生作品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尽可能贴近动物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
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
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
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材料准备和饲养活动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信等形式把要求传递给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协助。
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交流饲养的过程,引发学生长时间地关注,增强学生观察动物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器材准备】
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
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板书设计】
给动物建个“家”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学生活动手册的内容是
“想一想并画一个蜗牛的‘家’”
和拓展活动“引诱并观察蚂蚁”。
用简图画一个蜗牛的“家”
的活动,这是设计方案的一种形
式,适合一年级的学生。
可以在
学生充分讨论,整合众多学生想
法,完成班级记录单后进行。
也
可以在讨论之前,先让学生画一
画自己之前寻访过的蜗牛、观察
过的蜗牛,思考蜗牛需要怎样的
生活环境,然后全班达成初步共
识,为后续动手操作提供参考。
具体可根据本班学生简图记录的能力水平,视情况而定。
拓展活动是用蔗糖引诱蚂蚁,观察蚂蚁并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这是观察蜗牛方法的迁移运用。
蚂蚁同样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会活动、需要食物、需要栖息场所、需要适宜的生活环境等,同样指向对生物的理解。
如果使用该教材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无法寻找到蜗牛,那么课堂中观察蚂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的环节和学生记录的内容稍作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