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教案【教学目标】1. 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等特征。
2. 通过把相同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在手背上滴一滴水活动,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的特征。
3. 学会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特征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词汇对水的特征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式展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学生材料: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记录单、四种不同形状的瓶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红色水彩笔。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 谈话: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看图猜谜的游戏,谜底只有一个字,你们猜是什么了?(出示图片:小河、海洋、雨水、小溪)2. 提问:那你在生活中哪里地方用到过水。
3. 小结:水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那你了解水吗?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水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调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谈谈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水,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用感官观察,认识水的基本特征1. 老师带来了四杯液体(编号1-4),你能找出哪一杯是水吗?为什么了?2. 学生回答。
3. 我们先看看,你觉得哪一杯不是水。
(4号是白色的,不是水。
)1-3号哪一杯是水了?(通过颜色来判断。
)老师教你一个办法,把一根筷子放到水中能看都便是透明的。
透明的物体是不是就是没有颜色呢?(出示红色颜料水,用筷子试一试,透明与有颜色是不一样的概念。
)除了用眼睛看之外,还有别的方法把不是水的排除掉吗?(学生可以用鼻子闻气味,用舌头尝味道。
)强调不能随便的闻和尝,还记得一年级学生的科学的尝和闻吗?(通过视频引导学生科学的闻和尝。
)4. 分组利用先看、后闻、再尝的方法找出哪一杯是水。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案

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如动植物的特点、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
(2)运用图片、模型、实物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动物园里的动物2.植物园里的植物3.天气的变化4.光与影5.水的奥秘6.空气的力量7.声音的传播8.电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点。
(2)让学生掌握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科学知识。
2.教学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动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天气变化,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探究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动植物的特点,如生长过程、生活习性等。
(2)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数据,分析原因。
3.课堂讲解(1)讲解动植物的基本特点,如生长过程、生活习性等。
(2)讲解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科学知识。
4.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2)开展小组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5.总结评价(1)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2)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盐和糖哪儿去了》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盐和糖哪儿去了》优质教案6.盐和糖哪儿去了【教学目标】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3.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尝味棒1根,盐水1杯(可食用),加了水的面粉1杯,搅拌棒1根,课件。
学生材料:分组材料一:盐、红糖、沙子各1份,水3杯,搅拌棒3根,学习单1份。
分组材料二:面粉1份,水1杯,搅拌棒1根,加了滤纸的杯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小动画想看吗?(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发现小毛驴背的糖和盐变轻了,那么糖和盐去哪里了?谁能说说?2.同学们有不同的说法,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盐和糖哪去了。
(板书:盐和糖哪去了)二、观察并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1.宋老师今天也带了些盐、红糖和沙子来,大家看看这三种东西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2.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如果我们把这三样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你们觉得分别会发生什么变化了?什么是分别你知道吗?3.对,那你们觉得放入水中后分别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4.同学们这是你们的猜想,在科学课上有猜想就要去验证。
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观察盐、红糖、沙子放入水中的变化。
5.课件展示:实验名称:观察盐、红糖、沙子放入水中的变化。
实验道具:盐、红糖、沙子、装有水的烧杯、小勺、搅拌棒。
实验步骤:(1)把盐、红糖、沙子分别放入水中。
(2)用小棒轻轻搅拌后,观察水有什么变化。
你还能看见它们吗?(3)画出盐、红糖、沙子在水中最后情况。
温馨提示:(1)小组长负责要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并探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2. 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工具,如放大镜、温度计等。
3. 培养观察、思考、提问的科学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3. 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1. 《植物的生长》2. 《植物的根》3. 《植物的叶》4. 《植物的花》第二单元水的秘密1. 《水的秘密》2. 《水的变化》3. 《水的利用》第三单元天气与季节1. 《天气与季节》2. 《春天》3. 《夏天》4. 《秋天》5. 《冬天》第四单元动物的世界1. 《动物的世界》2. 《昆虫》3. 《鸟类》4. 《哺乳动物》第五单元生活中的科学1. 《生活中的科学》2. 《食品安全》3. 《环保与节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一年级下册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
难点1. 对科学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2. 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科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六、教学计划(此处列出全册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单元的教学课时安排)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观察工具等。
3. 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科学杂志、科普读物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里面有空气吗》教案

这里面有空气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验证空瓶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里有空气。
2.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石块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孔隙中有空气。
3.通过拓展活动,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检测空桶中是否有空气,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相关视频。
2.学生分组材料:
(1)水槽、矿泉水瓶、抹布。
(2)粉笔、石块、海绵、砖块、弹珠、塑料块、红豆、硬币、水罐、放大镜、托盘。
【教学过程】
(一)判断开口的空瓶和盖上盖子的空瓶里面是否有空气,引入课题,了解到有些物体的内部空间是有空气的。
1.上一节课我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空气?
原来这么多地方都有空气呀,那这个瓶子里面有空气吗?为什么这么认为?
2.盖上瓶盖,这时候瓶子里面有空气吗?
3.大家各有各的想法,究竟它们里面有没有空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这里
(三)拓展:判断空桶里面是否有空气并思考检测方法。
1.刚刚我们发现不管是在空瓶子里面还是在物体的小孔隙里面竟然都有空气,是不是很神奇呀?老师还想出道难题考一考大家:这个空桶里面有空气吗?
2.怎么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呢?回去好好找一找办法吧!
3.通过学习,我们在校园里、操场上、教室里找到了空气。
我们还发现空瓶子里、物体的孔隙里面也有空气,真是太有意思啦!关于空气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下课!。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石头与泥士一、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岩石和土壤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和土壤,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生还难以建立岩石、土壤的科学概念,更无法理解岩石圈的概念。
本单元的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石头”和“泥土”,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泥土,以及颗粒更小的沙子和黏土的外形特征,通过操作这些材料,丰富对岩石、土壤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力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玩石头、玩泥巴的机会,在玩中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斑纹、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对物体进行分类,以及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分享,这些活动对于促进思考、发展科学思维来说非常重要。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这是课程标准所指明的,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的主要概念之一。
对儿童来说,土壤、岩石概念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单元所设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对土壤和岩石的第一次接触,意在从感性、具象的层面为学生创设认识不同颗粒大小的岩石特征的机会,为土壤、土壤圈以及岩石、岩石圈概念的发展打下基础。
低年级也是儿童学习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如形状、颜色、轻重、软硬、表面粗糙程度等)的关键日时十期,本单元的学习将给学生一个调动多感官观察物体的机会,引导学生认识石头、沙子、黏土的特征及其多样性。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大全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大全第一课时:我们身边的物体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物体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物体的习惯。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能力。
难点1. 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比较、分类。
2. 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体,让学生举例说明。
2. 探究:让学生观察和触摸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
3. 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比较、分类,总结不同形状的物体。
4. 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更多的物体,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形状。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程度。
课时二:我们身边的植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植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植物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植物的习惯。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植物的能力。
难点1. 对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比较、分类。
2. 用语言描述植物的特点。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让学生举例说明。
2. 探究:让学生观察和触摸不同种类的植物,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植物的特点。
3. 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比较、分类,总结不同种类的植物。
4. 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更多的植物,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大全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大全目标本文档旨在提供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全面指导,以帮助教师实施科学课程,并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案列表1. 第一课:观察水的变化-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和变化过程。
- 教学内容:水的三种状态、水的变化实验。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2. 第二课:观察生活中的磁-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磁性物质的特点和运用。
- 教学内容:磁性物质的特点、磁物体的吸引和排斥。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3. 第三课:观察小动物-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 教学内容:小动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4. 第四课:观察植物的变化-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5. 第五课:认识空气-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 教学内容:空气的存在、空气的压力。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6. 第六课: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和变化规律。
- 教学内容:晴天、阴天、雨天、风天等天气现象。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7. 第七课:认识四季的变化-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和特点。
- 教学内容: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气温变化。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8. 第八课:认识鸟类-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鸟类的特点和习性。
- 教学内容:鸟类的外部特征、飞行能力、栖息地。
-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总结以上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大全,每节课都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