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doc
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范本(6篇)
![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范本(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2e2e4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7.png)
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范本为了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及《消毒管理办法》,消除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改善环境卫生,提高医疗质量,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及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人体健康,特作以下规定:一、各单位要有消毒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传染病消毒管理.监测.检查,对职工进行消毒知识的宣传.教育.业务培训,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
二.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传染病房与普通病房要有严格区别,并设立明显标志,做好院内污水处理。
三、对有关科室的消毒必须做到。
手术室一病一消毒,产房.婴儿室随时消毒,供应室.消毒室.治疗室.制剂室等每天定时消毒。
四、对消毒效果进行定期自行检查,每周一次,并做好消毒检测记录,每年接受防疫部门两次抽查。
五、购置一次性医疗.卫生.保健消毒药械,产品要有三期批号,产地及省厅批准文号,要符合《国家消毒管理办法》卫生标准。
严格把关,对不合格的产品要严格查处,使用后要立即消毒或回收集中销毁。
六、玻璃针管.多用针头和浸泡的器械,使用高压灭菌消毒,夏季一天,冬季三天,浸泡器械的消毒液要定期更换,严防混浊变质。
七、消毒过的物品必须存放在无菌盛器内,要有明显标志,不得与带菌物品同放。
清河区人民医院____.09.19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范本(二)一、治疗室布局合理,专人负责,严格区分有菌区与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并有明显标记,进入治疗室人员必须衣帽整齐,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
凡私人用物不得带进治疗室。
二、治疗室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
便用无菌物品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三、治疗室应湿式清扫,清扫物品要专用,每日通风,有紫外线照射消毒,消毒液喷雾等措施,每月作空气培养一次,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m。
四、治疗室每日清扫、消毒二次,所有器械用物,每周更换大消毒二次,并注明消毒日期。
打开的无菌液及无菌物品需继续使用时,应无菌保持____小时有效。
五、各种治疗注射应一人一针一管制(含皮试)。
六、体温表应在有效消毒液中浸泡后冲洗甩干备用。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四篇)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6c6021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7.png)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科室根据____部《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试行》及附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消毒灭菌与隔离的规定,特制定以下制度:1、执行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____、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严格执行注射、穿刺和采血用具一人一用一灭菌,一般诊疗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
2、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的使用和戴无菌手套、取用无菌溶液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保证无菌操作技术的效果。
3、医院一次____用后及污物、污水必须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后销毁。
一次性使用医疗无菌器具的使用、保管、用后处理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隔离制度: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在实处。
具体要(1)严格传染病人和普通病人分开放置。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区/室安置。
(3)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分别安置。
(4)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5)可疑感染病人必须单间隔离。
(6)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7)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分别放置。
5接触隔离使用橙色隔离标记。
6呼吸道隔离使用蓝色隔离标记。
7肠道隔离使用棕色隔离标记。
8血液一体液隔离使用红色隔离标记。
9严格隔离。
使用黄色隔离标记。
10引流物分泌物隔离。
使用绿色隔离标记。
一般诊疗用品包括。
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压舌板、吸引器、引流瓶、胃肠减压器、氧气湿化瓶、氧气面罩等。
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保持清洁,有污染时随时以清洁剂与水清洁。
有血迹可用____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____分钟后再清洗。
听诊器可用乙醇擦拭消毒。
其它物品可用____mg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____分钟后用清水洗净送高压或其它方法处理。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二)是指根据疾病防控的需要,针对患者、病原体以及医疗设备、用品等物品的消毒灭菌和隔离管理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制度。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范文(五篇)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c651d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c.png)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范文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一)凡进入人体____、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二、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血液透析室、肛肠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一)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关的措施。
(二)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有原始记录。
(三)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
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一)制定有无菌技术规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二)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
(三)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四、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达到以下要求:(一)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规范与合格的标志目录及使用范围,由供应室统一处理。
(二)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
(三)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达____%。
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贴____m指示带。
无菌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每日检查品名、有效期。
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超过____小时,铺无菌盘不超过____小时;无菌干罐持物钳不超过____小时。
(四)对监测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有处理程序和记录。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7篇)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f970b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d.png)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1.医院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灭菌、隔离、无菌医疗用品管理等规范,全院工作人员积极参加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
2.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着工作服进食堂或离院外出。
3.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____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材和用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必须消毒;低度危险性物品,低水平消毒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特殊感染病人(如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适当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4.各类灭菌的无菌容器、无菌包、器械包等要有明显的灭菌日期标识,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封闭保存在无菌物品柜,一旦污染应再次灭菌。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
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____小时;尽量使用小包装。
严禁使用过期物品。
5.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
消毒液定期更换,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6.常用医疗用品的清洁消毒灭菌。
接触未破损皮肤的器具:血压计及袖带保持清洁,袖带每周清洗一次,有污染随时清洗消毒,扎脉带、火罐一人一用,用后____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接触未破损黏膜的器具如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等,耐高温的选择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用____mg/l含氯消毒液浸泡____分钟后清洁干燥保存。
体温表用____%过氧乙酸浸泡三步法消毒。
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和麻醉剂的螺纹管、氧气面罩、麻醉口罩、吸引器、雾化器等工具,耐高温的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在____mg/l含氯消毒液浸泡____分钟后,清洁干燥保存。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cde596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c.png)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掌握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方法(如口罩、手套、帽子、眼罩、面罩、隔离衣、防护衣等)。
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保证洗手和手消毒效果。
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二、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达到灭菌要求。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达到消毒要求。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一人一用一灭菌。
三、各科室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消毒措施。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病人做到相应隔离措施,并设有隔离标志。
高危险区域各相关科室、部门实行区域隔离管理。
内部布局明确划分为“三区”、“两通道”及“两缓冲”。
四、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
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定期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更换消毒剂时,对容器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五、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的无菌液体注明日期、时间、责任人,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备种溶酶(无菌稀释液等)注明开启日期、时间、责任人、用途,尽量使用小包装,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六、无菌物品每天检查一次,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标明开启日期、时间、责任人,在24小时内使用;如果无菌包被医务人员多次接触可能存在污染,重新消毒。
尽量使用小包装。
用过的物品与末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签,严禁使用过期无菌物品。
七、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在有效期内使用,严禁重复使用。
复洗复消复用的物品,消毒灭菌时以物品的最小配置单位进行包装。
八、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器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消毒器材等,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瓶中用无菌水。
九、治疗车上物品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十、需行行手术的患者,术前做有关传染病筛查,手术单上注明感染情况。
传染病患者或者其他需要隔离患者的手术在隔离手术间进行。
十一、病房做好通风换气,每日2次,每次大于30分钟,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医院消毒灭菌清洁隔离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清洁隔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f87532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0.png)
医院消毒灭菌清洁隔离管理制度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被阮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进行灭菌处理。
选用的消毒剂应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合格证件。
4、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
湿化水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
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5、病室应开窗通风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min~30min;或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至少2次,每次30min;遇有熏染流行、暴发时增加消毒次数及延长消毒时间。
6、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物体表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物,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
重点科室地面、物体表面每天进行消毒,遇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洗净、消毒,再晾干备用。
7、患者床单元每日清洁消毒,抹布一床一用一换;间接接触患者的床单、被套、枕套等一人一用一换;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床隔帘、床垫等定期清洁消毒,遇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6篇)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4d32b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9.png)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要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入人体____和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1.消毒灭菌原则;⑴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物品使用后皆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⑵手术器械及其它诊疗器械灭菌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⑶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⑷使用的消毒产品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遵循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两前三后”(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需洗手。
3、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暖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柜内。
湿化瓶及婴儿暖箱用水为无菌水,每日更换。
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瓶、接头等可拆卸部分定期消毒。
4、保持室内清洁,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床头柜、新生儿暖箱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或消毒布巾擦拭。
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
5、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科等的病房及其它部位的地面、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液擦拭,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6、病区治疗室应每天1—____次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消毒时间每次不少于____分钟;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____%的酒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有灰尘、油渍应随时擦拭。
体温表每次用后用____%的酒精浸泡消毒(传染病患者使用____mg∕l84消毒液消毒);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
7、随时控制交叉感染。
发现传染病及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应隔离治疗(酌情单间隔离或床旁隔离),相同疾病或感染者可同居一室。
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b1bedb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3.png)
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隔离制度一、消毒与灭菌方法(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或灭菌处理。
(二)根据物品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耐热或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
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内窥镜可选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
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三)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记录。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四)消毒灭菌后,应进行效果监测。
二、消毒隔离管理细则(一)医务人员上班时应着装整洁,一律穿工作服,工作场所不得进食和堆放食物。
(二)手部皮肤清洗和消毒:手卫生制度。
(三)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接触特殊感染和隔离病人前必须戴手套、穿隔离衣,严禁将污染手套、隔离衣接触其他物品,并及时更换;退出隔离区域应使用手消毒剂。
(四)无菌操作前注意周围环境应该清洁无尘、洗手、戴口罩、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五)抽血、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洗手,或戴手套(不同病人之间要更换手套)。
(六)被体液、血液污染的一切物品必须放入黄色污物袋,废弃的锐利器械应放入耐刺容器中。
(七)凡操作者在接触血、排泄物、分泌物及配制化疗药物时必须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八)各种污染治疗器械用加酶剂充分浸泡清洗后再消毒灭菌。
(九)发现有烈性传染病应立即隔离就诊并报卡(传染病人管理制度),肠道传染病应限制接触范围,用物必须严格消毒处理。
消毒 灭菌 隔离管理制度
![消毒 灭菌 隔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11ecc9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d.png)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一、消毒管理制度1. 消毒物品的分类与标识(1)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和物品,在使用前应按照规定进行有效消毒处理,使用后应立即丢弃。
(2)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和物品,应根据其材质、用途等特点归类,并按照相应的消毒程序进行处理。
(3)所有消毒过的器械和物品应进行明显的标识,标明消毒日期、消毒人员等相关信息。
2. 消毒设备的保养与维护(1)定期对消毒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消毒效果。
(2)消毒设备的使用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到规范操作。
3. 消毒程序的执行(1)遵守消毒程序的执行标准,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和消毒剂的使用浓度、温度、时间等要求进行操作。
(2)消毒操作人员应穿戴专业防护用具,确保消毒过程中的人员安全。
4. 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估(1)对消毒过的器械和物品,应进行定期的消毒效果检测,确保其达到消毒标准。
(2)建立消毒效果评估制度,及时对消毒工作进行评估汇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灭菌管理制度1. 灭菌设备的选择与校准(1)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灭菌设备,确保其能够满足医疗需求。
(2)定期对灭菌设备进行校准,保证其灭菌效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灭菌程序的制定与执行(1)建立灭菌程序库,对不同类型的器械和物品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灭菌程序。
(2)执行灭菌程序时,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和灭菌剂的使用要求进行操作。
3. 灭菌效果的验证与监测(1)对灭菌过的器械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效果验证,确保其达到灭菌标准。
(2)建立灭菌效果监测机制,定期对灭菌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
三、隔离管理制度1. 隔离分类与标识(1)根据不同的传染病和感染源,将隔离患者和物品分为不同级别,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对隔离区域和物品进行明显的标识,提醒工作人员和患者注意隔离措施。
2. 隔离措施的执行与落实(1)隔离患者和物品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隔离规定和操作流程进行,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操作。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0f6aa7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9.png)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是为了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免受感染,确保医院环境的卫生和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在医院中,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医院是一个充满各种病原体的地方,各种感染性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和医务人员都聚集在这里。
因此,严格的消毒灭菌和隔离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一、消毒灭菌制度1. 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 医院应配备足够的消毒设施和消毒剂,保证消毒工作的正常进行。
3.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提高消毒灭菌技能。
4. 医院应建立健全消毒灭菌管理制度,包括消毒灭菌方法的选用、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等。
5. 医院应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6.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程序进行操作,做好消毒记录。
7. 医院应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消毒灭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隔离制度1. 医院应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特性,对不同感染性疾病患者实行分类隔离。
2. 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隔离区域,为传染病患者提供隔离治疗条件。
3. 医务人员应掌握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措施,严格执行隔离制度。
4. 医院应加强对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做好疫情报告和防控工作。
5. 医务人员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6. 医院应对出院的患者进行终末消毒,确保病室和物品的卫生。
7. 医院应定期对隔离区域进行消毒,保持其卫生条件。
三、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的实施1. 医院应设立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执行机构,负责全院消毒灭菌与隔离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2. 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消毒灭菌与隔离意识。
3. 医院应定期开展消毒灭菌与隔离知识宣传,提高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度。
4. 医院应建立健全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的考核机制,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5. 医院应加强对消毒灭菌与隔离设备的投入,提高消毒灭菌效果。
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制度(3篇)
![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制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bcb2a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9.png)
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一、医务人员工作期间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规范。
二、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无菌____、器官,脉管系统,或有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人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粘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其中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与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清洁消毒或灭菌处理。
四、灭菌物品应注明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各科室、病区按照日期先后存放,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使用,并做好标识。
并按灭菌日期排放,有效期不超过____天,超过____天应重新灭菌方能使用。
五、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
六、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____版)》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要求,与普通门诊要做到挂号、候诊、收费、取药、检验、注射、厕所等分开。
七、医院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并有明显的隔离标志。
黄色为空气隔离标志,粉色为飞沫传播隔离标志,蓝色为接触隔离标志。
八、病人用的一次性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等要严格一次性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复用的应一人一用,送供应室集中消毒。
呼吸机螺旋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除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湿化液应为无菌水,每日更换。
九、吸痰操作执行一人一次一管,一次性吸痰管使用后放入医垃圾袋;盛放吸痰管的容器每日更换灭菌;吸痰器的吸引瓶使用时,应先放入有效氯____mg/l的消毒液再吸痰,紧急情况可先吸痰再放消毒液;使用中的吸引瓶,应每班倾倒吸引物,使用完成后进行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3.5.4消毒隔离制度
![3.5.4消毒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9587f6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0.png)
消毒隔离制度
1、消毒人员必须严格培训,合格后上岗。
2、进行消毒技术工作,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
3、必须严格区分有菌区和无菌区,消毒的物品应有标记,放在无菌区内。
4、根据物品的性质,采用适当的无菌程序压力、温度和时间,确保无菌效果。
5、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时灭菌前必须检查包布是否双层,有无破损物品是否清洁,包扎是否严密,放置玻璃器械时不得挤压灭菌完毕后,必须待气压指针到0处,方可打开高压锅穿工作服,取拿。
6、灭菌时戴口罩、帽子。
物品时洗净双手。
并注意灭菌器材的保养工作,每次使用前后洗刷一次。
7、灭菌物品和未灭菌的物品严格放置开,以免混淆。
8、定期做好灭菌效果监测。
9、传染病人使用的物品,做好针对性的消毒处理后方可送供应室消毒,必要时更换。
10、特殊感染如破伤风。
急性坏疽病人所用的敷料应焚烧,其他物品做好限定的消毒处理后,进行清理。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4b5ee95d5bbfd0a795673cc.png)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二、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和物品集中由中心供应室处置。
三、根据物品的性能,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时应做到:1、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用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剂或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前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置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4、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5、戊二醛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消毒与灭菌。
使用浸泡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时,要求将清洗、晾干待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
消毒处理一般10-45分钟,灭菌处理需要浸泡10小时。
按无菌操作方法取出,无菌水冲洗并擦干。
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戊二醛浓度的检测,室内须通风良好。
四、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熟悉掌握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的使用和戴无菌手套、取用无菌溶液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保证无菌操作技术的效果。
隔离技术与制度一、建筑布局的隔离与功能流程1、建筑布局:根据病人获得感染危险度的高低,将医院明确划分为低危险区域(清洁区、办公区、生活区等),中等危险区域(普通病房、普通门诊等),高危险区域(即污染区:感染性疾病门诊及病房)和极高危险区(如手术室)。
应达到以下隔离要求:(1)各区分开,所属科室相对集中,污染区域相对独立,要远离普通病房和生活区。
(2)各相关区域、部门制定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流、物流的交叉而导致的污染。
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制度
![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fe0048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3.png)
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制度一、总则为了确保医院环境的卫生安全,预防感染病的传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应制定并严格执行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科室及相关工作人员。
二、清洁消毒与灭菌原则1. 清洁:先清洁后消毒,采用湿式清洁法,根据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进行室内、走廊、地面、物表等清洁或消毒。
2. 消毒:根据需要进行强化清洁与消毒,特别是在感染爆发时或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时,应采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3. 灭菌: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物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三、清洁消毒与灭菌措施1. 各科室应根据本科室工作特点,制定本科室消毒隔离制度并落实相关消毒隔离措施。
2. 医务人员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并按规定洗手或手消毒、戴口罩和工作帽等。
3. 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物品应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并按要求进行相关的监测并记录。
4. 各科室应配备必要的手卫生设施,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务必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根据不同状况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按要求进行手卫生效果监测。
5. 每周进行卫生大扫除,必须彻底擦拭地面、物表,包括冰箱、空调、壁柜、门窗、电脑等,消除卫生死角。
6. 随时整理治疗、护理用物,保持治疗室、处置室等区域整洁。
7. 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
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8. 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天择时通风至少两次,每次30分钟。
9. 擦拭各区域的毛巾及拖布应做到定室、定位使用,固定放置、标志明显。
10. 每次使用后的拖把和抹布清洗并用。
四、隔离措施1. 病房内收住患者应按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
消毒与隔离管理制度
![消毒与隔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b8fa1a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6.png)
消毒与隔离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员工和客户的健康与安全,公司特制定本制度。
二、消毒管理1. 消毒时间及频率:公司将定期对办公场所、生产车间、公共区域等进行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消毒频率为每日至少一次,对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2. 消毒方式:公司将采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杀菌效果。
消毒剂应具备杀菌、杀毒、杀霉、杀虫的功能,同时要求具备对人体无害的特点。
3. 消毒范围:公司将对办公桌面、门把手、开关、电梯按钮、洗手间、餐厅等频繁接触的区域进行重点消毒。
4. 消毒人员:公司将选派专门的消毒人员进行消毒工作,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和专业性。
5. 备案管理:公司将每次消毒情况进行记录备案,包括消毒时间、范围、消毒剂使用情况等内容。
6. 废弃物处理:公司将对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专门处理,确保废弃物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7. 紧急情况处理:公司将在发生疫情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三、隔离管理1. 隔离标准:公司将根据疫情风险等级确定隔离标准,包括安排返程员工进行居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等。
2. 隔离流程:公司将对需要隔离的员工进行安排和通知,确保员工能够严格按照隔离流程执行,避免隔离期间外出或接触他人。
3. 隔离条件:公司将提供必要的隔离条件,包括隔离区域、隔离用品等,确保员工在隔离期间能够得到必要的生活保障。
4. 隔离期限:公司将根据疫情风险等级确定隔离期限,员工应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进行隔离,直至解除隔离。
5. 隔离观察:公司将安排专门人员对隔离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和健康监测,及时掌握隔离人员的健康状况。
6. 隔离解除:公司将按照相关规定对隔离人员进行隔离解除,确保员工安全返回正常工作岗位。
7. 备案管理:公司将每次隔离情况进行记录备案,包括隔离人员信息、隔离期限、隔离观察情况等内容。
四、违规处理对不按照公司规定进行消毒或隔离的员工,公司将视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警告、扣发工资、停职、解聘等。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451cfab1711cc7930b7161c.png)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留长甲、不戴手饰,操作时戴口罩;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标识清楚。
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前后洗手。
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凡侵入性诊断治疗用物(器材、器械、敷料)均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灭菌;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吸引器上的导管、牙垫等均需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未经严格消毒灭菌处理的物品不得使用到病人身上。
六、注射、治疗时铺无菌盘,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2小时,开启的无菌溶液须在2小时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开启时间。
七、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无菌器械保存液每周更换1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必须同时准备2个消毒器械盘(待消毒、已消毒)。
置于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棉签、纱布)一经打开,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八、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早产儿暖箱的湿化装置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九、特殊区域如各科治疗室、换药室、门诊注射室、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儿科病房、婴儿室、ICU病房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物表与地面2次,每日空气消毒1~2次;重点部门每月一次物表及每季度一次空气的细菌学监测,要有记录。
十、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配餐间、病房、厕所使用的清洁工具(拖布、扫把、抹布等)标志明显,分别清洗,定点放置,定期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医院消毒 灭菌 清洁 隔离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 灭菌 清洁 隔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ebb712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7.png)
医院消毒灭菌清洁隔离管理制度医院消毒、灭菌、清洁与隔离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确保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医院的消毒、灭菌、清洁和隔离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对保证医疗质量、维护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规、行业标准与医院内部规范,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管理机制。
第二章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部门及医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护理、后勤等相关人员。
所有与消毒、灭菌、清洁和隔离管理相关的活动和流程均应遵循本制度。
第三章管理规范3.1 消毒管理消毒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或灭活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医院消毒分为环境消毒、物品消毒和手消毒三个方面,具体要求如下:- 环境消毒:每日对病房、走廊、公共区域等进行清洁及消毒,尤其是高频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每次消毒需有记录。
- 物品消毒:对医疗器械、设备、敷料等需进行消毒处理。
高风险物品应采用灭菌方式,低风险物品应用适当的消毒方法。
- 手消毒:医务人员需在接触患者、操作前后进行手消毒,使用75%酒精或其他有效消毒剂,确保手部无菌。
3.2 灭菌管理灭菌是指将物品表面及内部的所有微生物完全消灭的过程。
医院内的灭菌管理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灭菌方法:根据物品的材质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包括高温蒸汽灭菌、干热灭菌、化学灭菌等。
- 灭菌监测:每次灭菌后需进行生物监测,确保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监测结果需记录在案,并定期进行审核。
3.3 清洁管理清洁是消毒和灭菌的基础,医院内的清洁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定期清洁:对各类设施、设备及环境进行定期清洗,确保无污垢和积尘。
- 使用合适的清洁剂:根据不同表面和区域使用合适的清洁剂,避免交叉污染。
- 清洁记录:每次清洁后需填写清洁记录,确保可追溯性。
3.4 隔离管理隔离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医院的隔离管理要遵循以下规定:- 隔离区域划分:对传染病患者设立专门隔离区,限制无关人员的进入,确保隔离措施的有效实施。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2)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2)](https://img.taocdn.com/s3/m/66c703f9f46527d3240ce0b2.png)
医院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消毒、灭菌制度一、各部门应根据本制度,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操作的消毒灭菌制度,并具体落实。
二、各部门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消毒灭菌工作的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灭菌工作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与知识、消毒灭菌工作中的职业防护等。
三、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消毒灭菌,应符合以下要求: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2、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四、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2、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3、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4、被软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消毒或灭菌。
5、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一)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l、高度危险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二)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
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二、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和物品集中由中心供应室处置。
三、根据物品的性能,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时应做到:
1、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等首
选压力蒸汽灭菌。
2、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用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剂或高效、中效、低效消毒
剂。
使用前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置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4、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5、戊二醛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消毒与灭菌。
使用浸泡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时,要求将清洗、晾干待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
消毒处理一般10-45分钟,灭菌处理需要浸泡10小时。
按无菌操作方法取出,无菌水冲洗并擦干。
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戊二醛浓度的检测,室内须通风良好。
四、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熟悉掌握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的使用和戴无菌手套、取用无菌溶液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保证无菌操作技术的效果。
隔离技术与制度
一、建筑布局的隔离与功能流程
1、建筑布局:根据病人获得感染危险度的高低,将医院明确划分为低危险区域(清洁区、办公区、生活区等),中等危险区域(普通病房、普通门诊等),高危险区域(即污染区:感染性疾病门诊及病房)和极高危险区(如手术室)。
应达到以下隔离要求:
(1)各区分开,所属科室相对集中,污染区域相对独立,要远离普通病房和
(2)各相关区域、部门制定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流、物流的
交叉而导致的污染。
(3)各区配备适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方便医务人员洗手。
(4)通风系统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5)高危险区域和极高危险区域内各部门尽量采用感应自控门。
2、区域隔离:高危险区、极高危险区域内各相关科室、部门实行区域隔离管理。
内部布局应明确划分为“三区”、“两通道”和“两缓冲”,以隔离感染源,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并达到以下隔离要求:
(1)制定服务流程,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界限清楚,有明显标识。
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病人通道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
(2)高危险区、极高危险区的缓冲间应设实际隔离屏障,当一侧缓冲间的门关闭以后,方能开启另一侧门,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
(3)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放置,不同感染病人应分开放置,同类感染病人
可同住一室,但每间病室不超过4人,床间距不少于1.1米。
对疑似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特殊感染、高度耐药菌感染或其他需要隔离(包括保护性隔离)的病人,应单独安置。
单间隔离室应设单独通往室外的通道或阳台。
(4)保证病室内通风设施良好,通风不好的可安装合适功率的排风扇,加强通风。
(5)高危险区和极高危险区区域须安装合适数量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配备速干手消毒剂,保障医务人员手卫生。
(6)限制感染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7)隔离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应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3、病室隔离:即保护性隔离以及感染的防扩散隔离,应设在普通病房的尽端。
二、防护隔离:
医务人员应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帽子、眼罩(护目镜)、面罩、隔离衣、防护服、防护鞋等。
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原则如下:
1、对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标准预防措施,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技术
2、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暴露的风险选择个人防护用品:接触病人和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佩戴防护面罩。
3、避免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与物体表面、衣物或病房以外的人员的接触。
4、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放入相应的医疗废物袋中,并根据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进行处置。
5、不共用个人防护用具。
6、为不同的病人进行诊疗或开始另一项诊疗操作时,每次均应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洗手。
三、隔离技术:
1、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病人采用的一种预防,不论病人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如下:
(1)洗手和手卫生。
(2)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时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正确处置病人使用后的设备和污染的物品。
(4)预防针刺伤或锐器伤。
(5)环境清洁和处理溢出物。
(6)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2、额外预防: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对于确诊或可疑的传染病人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的附加隔离预防,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通过此种方式传播的疾病包括开放性(活动性肺结核、麻疹、风疹、水痘、肺鼠疫、肺性出血热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隔离预防措施:
(1)确诊或可疑感染病人应单间安置或负压病房。
(2)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3)尽可能避免转移病人,限制病人活动范围。
必须运送时注意医务人员的
防护。
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尽可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加强通风设施和做好空气消毒。
(5)使用深蓝色隔离标记。
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疾病包括SARS、百日咳、病毒性腮腺炎和脑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以下隔离预防措施:(1)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1米以上。
(2)自然通风,空气不需特殊的处理。
(3)可疑或确诊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4)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
(5)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病情允许时病人也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6)使用浅蓝色隔离标记。
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是医用感染中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
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胃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伤口感染等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以下隔离预防措施:
(1)确诊或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2)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3)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的污染。
(4)使用橙色隔离标记。
三、针对感染性疾病传播的“三个环节”,采取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
1、隔离感染源的方法:
(1)传染病人和普通病人严格分开安置。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区/室安置。
(3)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分别安置。
(4)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5)可疑特殊感染病人(包括可疑传染病人)应单间隔离。
(6)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7)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分别安置。
2、阻断传播途径的方法:病原微生物可经多种途径传播,不同微生物传播方式不同,需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
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接触、媒介、生物媒介(虫媒)5种,具体隔离预防措施同上(见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
3、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
(1)对易感宿主实施特殊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
(2)免疫功能低下和危重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放置。
(3)独立空调设备,保护性隔离室可采用正压通风,呼吸道隔离室要采用负压通风。
(4)必要时应根据不同的感染病人进行分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