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修复研究综述
重金属污染与土壤修复研究报告

重金属污染与土壤修复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综述了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及其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提出了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技术,并介绍了目前在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本文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1. 引言重金属元素是指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元素,如铅、汞、铬等。
然而,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重金属元素的释放,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因此,研究重金属污染与土壤修复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及危害重金属污染主要由于工业生产、燃煤、农药施用、废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引起。
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对作物和水体产生毒害,甚至危及人类健康。
此外,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和迁移还会破坏土壤的生态系统平衡,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3. 土壤修复技术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挖掘、覆盖和固化等措施,化学方法主要采用络合剂、沉淀剂和还原剂等,生物方法则利用植物吸收和菌根菌修复来清除和修复重金属污染。
4. 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目前,许多研究已经探索了各种土壤修复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一些植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累积性能,如拟南芥、石蒜等;同时,一些生物技术也被应用于土壤修复,如菌根菌和微生物修复等。
这些研究与应用案例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经验。
5. 技术比较和发展趋势各种土壤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都有其优劣势,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需要充分考虑重金属种类、土壤性质、修复成本等因素。
此外,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土壤修复技术,提高修复效率和降低成本,并探索新型修复材料和修复机制,以适应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结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重金属的积累在土壤中会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
因此,研究和探索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一、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生物资源,通过生物吸附、生物浸泡、生物交换等方式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根据生物修复的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适用于轻污染和中度污染土壤。
通过选择耐重金属的植物,使其吸收并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将其转移到植物体内的地下部分,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减少。
常见的植物修复技术有植物吸附、植物蓄积和植物菌根等。
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应用适合的微生物处理土壤,使微生物对重金属进行固定或转化,从而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常见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有菌株修复、生物酶修复和微生物育苗等。
动物修复技术:通过引入适宜的土壤寄生动物,如蚯蚓,促进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
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有机废物处理,以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壤质量。
2. 物理修复技术:通过物理方法处理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和环境,从而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积累。
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有土壤剖面改良、土壤诱导透析和土壤覆盖等。
土壤剖面改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防止重金属的垂直迁移,减少其对地下水的污染。
这包括深耕、多翻耕、插秧、开沟等操作。
土壤诱导透析:利用电场、渗滤和透析等功能,通过透析草酸、螯合剂等溶解土壤中的重金属,降低重金属的含量。
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中度至重度污染的土壤。
土壤覆盖:通过覆盖物,如膜、草坪、植物固定剂等,隔离土壤和大气、水等环境,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
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轻度至中度污染的土壤。
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正确的评价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土壤修复的实际效果,为进一步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危害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二、土壤重金属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重金属进 入人体内并在器官中累积,轻则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重则导致贫 血、神经受损、器官衰竭等。长期接触低浓度的重金属还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不 良影响。
2、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十分显著。植物在吸收水分和养分过程 中会富集重金属,导致生长受阻、生物量下降。此外,重金属还会通过食物链传 递给动物,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重金属污染还会对地下水产生影响,导致水 质恶化,严重时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三、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据报道,全球每年约有220万吨重金属进 入土壤,其中工业排放是主要来源之一。在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 由于长期的工业活动和农业施用化学肥料,一些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最为突出。
1、物理修复方法
1、物理修复方法
物理修复方法主要包括客土法、换土法和深耕翻土法等。客土法是将未受污 染的土壤覆盖在受污染的土壤表面,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换土法则是 将污染土壤层清除,用未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替代。深耕翻土法是通过翻耕土壤, 使表层和深层土壤混合,降低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浓度。
2、化学修复方法
四、结论与展望
四、结论与展望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为了 应对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目前,物理、化 学和生物修复方法在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 挑战。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来源以及已有的修复技术研究。
一、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地区和农业密集地区。
其中,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份是我国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废弃物排放:工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直接或间接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
2.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许多农药和化肥中含有重金属成分,长期过量使用会导致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累积超标。
3. 农作物吸收: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进入人体食物链中,造成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当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很多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等生物体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还原、转化和稳定化等作用,减少重金属的毒性。
例如,菌根真菌可以与植物共生,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及转化。
2. 物理修复技术:采用物理手段改变土壤环境,减少或分离土壤中的重金属。
例如,利用电动力和超声波等技术分离土壤中的重金属。
3. 化学修复技术:通过添加适量的修复剂改变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态,减少重金属的毒性。
例如,添加石灰可以提高土壤的pH值,促进重金属的沉淀和吸附。
4. 土地利用调整:合理调整农田的利用方式,减少重金属的暴露和迁移。
例如,将农田改为林地或湿地,减少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加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提高修复效果和修复速度。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进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过环境质量标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环境污染现象。
由于重金属的积累性、毒性和残留性较高,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修复方法、修复技术和修复效果等方面,综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的最新进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种方式。
物理修复方法主要采用土壤改良、土壤剥离和土壤隔离等技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性质,降低重金属浓度,减少重金属的迁移和生物有效性,达到修复的目的。
化学修复方法主要采用土壤酸化、盐化和还原等技术,通过调整土壤的pH值、盐度和还原环境,使重金属元素形态发生变化,降低其毒性和迁移性。
生物修复方法主要采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土壤生物制剂修复等技术,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生物制剂的作用,促进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转化和稳定,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减少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就修复效果而言,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表明,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并达到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修复剂技术可以降低重金属的迁移和生物有效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重金属元素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形态,降低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在修复方法、修复技术和修复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修复成本高、修复效果难以评估和修复时间长等。
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修复技术和方法,提高修复效果,降低修复成本,促进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修复。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修复研究综述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修复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影响,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用以去除在土壤中累积的重金属的各种生物修复技术、特点、机理等进行了综述。
重点论述了植物、微生物、动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生物修复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土壤污染;重金属;生物修复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能力退化。
而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与农药以及如生长激素等化学物质,土壤中某些成分含量过高,致使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变化,土壤功能受到损害,微生物活动受到影响,土地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目前,中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
据不完全调查,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km。
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损失的粮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因此,寻找高效并对环境影响小的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1.土壤重金属污染1.1重金属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影响大多数重金属在土壤中相对稳定,但是大量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就很难在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分解,更难以从土壤中迁出,逐渐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明显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大量研究证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其微生物量比正常使用有机粪肥的土壤低得多,且减少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重金属对土壤污染程度的进一步加剧,使生物群体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国土资源的安全受到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2重金属对作物的危害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迁移直接影响到植。
物的生理生化和生长发育,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实践与展望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实践与展望概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逐渐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传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往往高成本、破坏土壤活性和不能达到彻底修复的效果。
近年来,微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实践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代谢能力进行土壤重金属元素的修复。
微生物在土壤中具有多样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可以通过吸附、螯合、还原、转化等方式,改变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从而降低其毒性和迁移性。
常用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富集、菌根菌固定化技术、微生物降解等。
这些技术通过引入适合的微生物菌株,刺激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以达到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二、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实践应用1. 生物富集技术生物富集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重金属元素的强吸附和富集能力,将污染物从土壤中转移到生物体内,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常见的生物富集技术包括植物富集和微生物富集。
植物富集技术通过选择适应耐重金属的植物,并通过耐受性、吸收性和积累性等机制将重金属元素吸收到植物体内并进行积累。
微生物富集技术则是利用微生物的吸附能力将重金属元素富集到微生物体内。
2. 菌根菌固定化技术菌根菌固定化技术采用菌根菌固定在多孔质载体上,形成菌根菌复合体,然后将其引入土壤中进行修复。
菌根菌复合体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通过菌根菌的代谢活性和吸附能力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微生物降解技术微生物降解技术利用土壤中的特定微生物菌株降解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该技术通过引入适合的微生物菌株,激活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加速重金属元素的转化和降解过程。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植物修复研究进展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玉米等农作物可以吸附土壤中重金属,造成农作物本身的重金属含量超过其背景值,甚至转化有毒的化合物,这些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进入到人体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修复和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是非常有必要的。
基于此,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植物修复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吸附机理;研究方向引言土壤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土壤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与人类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再加上交通的汽车尾气导致大量的重金属也随生产排放到了环境中,不仅影响着土壤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还影响土壤中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威胁着人类健康,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广泛,可分为工业、农业、生活污染,以及交通污染和自然污染。
工业污染主要为矿产冶炼、电镀、化工等行为排放的重金属;农业污染存在于农业生产;生活污染来源于生活垃圾,家庭燃煤等交通污染来自汽车尾气排放,以及车辆磨损、油料燃烧等。
自然资源产生的重金属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土壤母质内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加上自然排放,如火山喷发而造成的土壤污染等。
重金属不易被溶解以及生物降解,并且有生物富集的作用,对植物的危害主要在于影响植物的生长,如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土壤重金属污染有着较长的潜伏期,污染表现特点主要为隐蔽性、不可逆性、表聚性、长期性等。
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会引起土壤质量下降,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破坏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造成土壤微生物失衡。
受污染土壤一般变现为丧失生物多样性,生物活性减少。
大气中含有较多的重金属,大气沉降是土壤重金属的来源。
工矿企业的生产、汽车尾气、汽车磨损产出的粉尘,是大气重金属的重要来源。
2重金属离子对植物的影响(1)重金属离子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重金属对植物种子萌发有着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修复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影响,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用以去除在土壤中累积的重金属的各种生物修复技术、特点、机理等进行了综述。
重点论述了植物、微生物、动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生物修复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土壤污染;重金属;生物修复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能力退化。
而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与农药以及如生长激素等化学物质,土壤中某些成分含量过高,致使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变化,土壤功能受到损害,微生物活动受到影响,土地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目前,中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1]。
据不完全调查,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km2。
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损失的粮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2]。
因此,寻找高效并对环境影响小的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1.土壤重金属污染1.1 重金属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影响大多数重金属在土壤中相对稳定,但是大量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就很难在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分解,更难以从土壤中迁出,逐渐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明显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3]。
大量研究证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其微生物生物量比正常使用有机粪肥的土壤低得多,且减少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重金属对土壤污染程度的进一步加剧,使生物群体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国土资源的安全受到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2 重金属对作物的危害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迁移直接影响到植。
物的生理生化和生长发育,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镉是危害植物生长的有毒元素,土壤中如果镉含量过高,会破坏植物叶片的叶绿素结构,减少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抑制根系生长,造成植物生理障碍而降低产量。
研究表明,镉污染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很大,随土壤镉浓度的增加,脲酶活性下降趋势明显,如在金盏菊中,脲酶活性下降幅度为51%-88%,在月季中,脲酶活性下降幅度为36%-78%,故可用土壤脲酶活性变化来表示土壤受镉污染的程度[4]。
铅在植物组织中的累积可导致氧化、光合以及脂肪代谢的强度减弱,同时可导致对水的吸收量减少、耗氧量增大,从而阻碍植物生长,甚至引起植物死亡。
铜、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在土壤中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作物根部会受到严重损害,使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受到影响,造成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若土壤生态系统中同时存在多种污染物,则会造成复合污染,如宋良纲等研究表明,重金属在复合污染条件下对植物的毒害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动态要比单一元素的污染复杂、严重得多。
铜、锌、铅、镉单一污染或复合污染对白菜种子的发芽与根系伸长均有抑制作用,但复合污染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对白菜根系伸长的抑制效应阈值明显降低。
1.3 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重金属污染土壤,农产品质量下降。
土壤中的污染物会通过各种食物链,经过逐级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它可以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还可以通过影响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间接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低浓度有毒污染物属环境激素类物质,其影响是缓慢的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
有机氯农药在中国虽已禁用近20年,但各种农产品中仍有残留,危害可达几十年,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后,其浓度往往比最初在环境中的浓度高出万倍以上,对人体健康影响巨大,甚至造成区域性疾病的发生。
有调查表明,已经多年禁止使用的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目前婴儿自母乳中摄人的量仍高于相应的每日允许摄人量。
研究表明,人体摄人或聚集的Cd、Hg、Pb、Cr、As、Sn、Cu、Zn、V等重金属含量增高,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骨痛病、肾炎、溃疡病、贫血、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等疾病,并引发皮肤癌、食道癌、宫颈癌、肝癌、鼻咽癌等一系列癌症以及造成慢性中毒等等[5]。
可见土壤污染的最终受害者是人类,重金属对土壤的持续污染以及土壤中污染物的长期存在,必将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巨大的、严重的、潜在的威胁。
2.重金属土壤污染生物修复2.1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它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技术。
广义的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利用植物净化空气、利用植物清除放射性核素和利用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共存体系净化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四个方面。
狭义的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指利用植物清洁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
2.1.1植物提取法利用一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在地上部的蓄积,并通过收获地上部达到减少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目的,这些植物主要分为两类,超量蓄积植物和诱导的超量蓄积植物。
目前已发现有400多种植物能够超量蓄积各种重金属。
一些超量蓄积植物能同时超量吸收、蓄积2种或几种重金属元素。
用植物提取方法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方面,即植物体内有毒重金属含量的多少和植物生物量的大小,理想的用于植物提取的植物其地上部必须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有毒重金属含量比普通植物高百倍甚至千倍以上。
在植物修复的实际操作中,植物体内金属含量多少比植株生物量的大小更有意义。
植株或灰分中的重金属含量越高,对植株或灰分进行二次处理的成本就越低,经济效益越明显。
2.1.2植物挥发法利用一些植物来促进重金属转变为可挥发的形态,挥发出土壤和植物表面的过程。
一些金属,如硒、砷和汞等,可以生物甲基化而形成可挥发性的分子。
有关资料表明,印度芥菜有较高的吸收和蓄积硒的能力,在种植这一植物的第2年可使土壤中的全硒减少48%。
在自然环境中,汞主要以Hg存在,一些细菌利用汞还原酶可把汞离子还原成分子汞。
Rugh等已成功地把细菌的Hg还原酶基因导入拟南芥植株,使植株耐汞能力大大提高。
Hg被转基因植物还原可以促进汞从土壤中的挥发,进一步的工作是研究如何使汞转化为无毒的形态,或使汞气的挥发控制在环境许可的范围内。
2.1.3植物(根系)过滤法水生植物、半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均可作为根系过滤的材料。
理想的根系过滤的植物一是根系生长迅速,二是根系在相对长的时间内有较高清除重金属的能力。
目前已筛选出了几种较理想的植物,如向日葵和印度芥菜等。
对不同的金属来说,植物根系或幼苗清除有毒金属的机制不尽相同。
例如,清除铅的机制主要是沉淀和离子交换吸附,在印度芥菜的根系细胞壁上形成沉淀,这一沉淀多为铅的碳酸盐类。
铅也可交换性地吸附到细胞壁的负电荷点上[6]。
2.1.4 植物固化一稳定化法植物钝化是利用一些植物来促进重金属转变低毒性形态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并不减少,只是形态发生变化。
这方面最有应用前景的是铅和铬的钝化[7]。
一般来说,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较高,而铅的磷酸盐矿物则比较难溶,难于被生物所利用。
2.2 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溶解、转化与固定来实现。
2.2.1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溶解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溶解主要是通过各种代谢活动直接或间接进行的,土壤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能产生多种低分子量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等。
Siegel 等报道,真菌可以通过分泌氨基酸、有机酸以及其他代谢产物来溶解重金属以及含重金属的矿物[8]。
Chanmugathas 等比较了同一碳源条件下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溶解,发现以土壤有机质或土壤有机质加麦秆作为微生物的碳源时,微生物并不促进铅、镉、锌、铜等重金属的溶解;如果在加入土壤有机质、麦秆的同时还加入容易被微生物利用的葡萄糖,经过一段时间后,未灭菌处理的淋洗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明显高于灭菌处理的[9]。
2.2.2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转化研究表明一些微生物可对重金属进行生物转化。
其主要机理是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甲基化和脱甲基化作用转化重金属,改变其毒性。
自养细菌如硫-铁杆微生物能氧化As、Cu、Mo、Fe 等;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能氧化As、Fe、Mn 等;微生物的氧化作用能降低这些重金属元素的活性。
微生物可以通过对阴离子的氧化,释放与之结合的重金属离子。
2.2.3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固定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固定作用主要表现在胞外络合、胞外沉淀和胞内积累3 种方式上。
由于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很强的亲合吸附性,有毒金属离子可以沉积在细胞的不同部位或结合到胞外基质上,或被轻度螯合在可溶性或不溶性生物多聚物上。
一些微生物如动胶菌、蓝细菌、硫酸还原菌以及某些藻类,能够产生具有大量阴离子基团的胞外聚合物(如多糖、糖蛋白等),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从而将其从土壤中有效去除[10- 11 ]。
2.3 土壤重金属的动物修复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动物(如蚯蚓和鼠类)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因而能一定程度地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Czamowaka等的研究表明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放养蚯蚓,待其富集重金属后,采用电激、清水等方法驱出蚯蚓,集中处理,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也有一定的治理效果。
3.问题与展望土壤污染的最终受害者是人类,重金属对土壤的持续污染以及土壤中污染物的长期存在,必将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巨大的、严重的、潜在的威胁。
通过对以上这些年来生物修复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分析,不难发现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中植物修复技术以其费用低廉、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一度成为环境科学界研究的热点。
但是它本身也存在局限性,植物修复技术中超积累植物应用广泛,但由于生长缓慢和地上部生物量小等带来了限制,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发现,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的高效表达可以提高植物吸收、运输、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和修复的效率。
现代遗传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希望,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通过转基因植物进行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将显现出广阔的应用情景[12]。
除此之外,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综合应用也将是植物修复研究领域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综合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单一技术的缺陷,修复技术的综合运用很可能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有效治理找到很好的突破口。
同时作为微生物最大的聚居场所的土壤系统,不可忽视微生物的强大作用,应该积极开展研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的治理士壤重金属的污染。
参考文献[1] 顾继光,林秋奇,胡韧.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研究展望[R] .土壤通报,2005.36(1):128—133.[2] 郜宗,智郑梅.土壤污染现状及监测体系浅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07 (1):84 – 85.[3] 林凡华,陈海博,白军.土壤环境中金属污染危害的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第32卷第7期2007年7月.[4] 曹越,高志刚,闫淑萍,沈然.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生物修复技术研究:1674—6139(2O1O)O6—0065—03.[5] 王静华,赵伦山,吴悦斌.山西山阴、应县一带砷中毒区域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J] .现代地质,1998,12(2):243—248.[6] 张永利,戴九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生态效应研究进展[U]生态科学,2007,26(2):186~188.[7] 滕应竺,骆永明.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进展[J] .土壤,2007,39(4):497~502.[8] SIEGEL SM,KELLER P , SIEGEL B Z, et al. Metal speciation ,separa2tion and recovery. Proc intern symp[M]. Chicago :Kluwer Academic Pub2lishers ,1986 :7794.[9] CHANMUGATHAS P , BOL LAGJ M. A column study of biological mobization of cadmium in soill suspension [J].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entamination &Toxicology , 1988 , 17 :229 - 235.[10] 夏立江,华珞, 李向东. 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机制及研究进展[J]. 核农报,1998 ,12 (1) :59 - 64.[11] 王保军.微生物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J].重庆环境科学,1996 ,18(1) :35 - 38.[12] 赵丽红, 扬宝玉, 吴礼树等.重金属污染的转基因修复-原理与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4, 6(24): 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