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事件引发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杀事件引发的思考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备受关注,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现状、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以及学校和教师对预防和调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自杀因素对策
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增多。
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不能正确认识,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去解决,往往加剧了青少年心理问题,再者,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者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在2009年有多起中学生自杀事件:
3月26日晚8时许,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一学生宋林在家中坠楼身亡。
这名16岁中学生的死在当地引发了一场风波,家属认为是学校老师“逼”得孩子走上了绝路,进而连续多日在校门前聚集。
而网上则同时盛传着导致这起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家长没有“及时”“足量”给老师送礼,所以宋林被老师赶出了课堂。
校方负责人称警方尚未做出最后结论,而校方的调查尚未进行。
3月15日上午9时30分许,湖南湘潭县某中学高三女生肖容从学生公寓6楼楼顶纵身跳下,18岁的生命之花从此凋落。
据一位室友回忆,“3月14日当晚,大家天南海北,聊得非常开心。
肖容突然冒出了一句,‘要是我明天死了,你们会不会哭?’大家都当这是一句玩笑话,都一笑了之。
”谁都没有想到,这竟是肖容内心的“死亡魔咒”。
事后,警方和学校在肖容的遗物中找到了一本日记。
“日记写得很消极,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和对亲情的渴望,有的句子还是从网络上摘抄下来的。
”一个花季少女为何会以这样极端的方式了却自己年轻的生命呢?
3月8日凌晨2点左右,江苏常州北郊中学高一学生刘小江在自己家里跳楼身亡。
据知情人介绍,当晚刘小江父母没有和小江发生任何争吵和矛盾。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说,在班里刘小江人缘非常好,开朗活泼乐观,学习成绩也很好,而且很刻苦。
当记者打开刘小江的QQ空间时,发现在他的空间日志内有死的念头。
在3月7日22时59分所写的日志内,他这样写道:“我想死是有一段历史的了,只不过之前受到诸多事的牵制一直未实施……”而关于自己以后的理想,刘小江则这么写道:“我的梦想吗,开个不为赚钱的咖啡店啥的,但是许多声音说:不!你要好好读书!读大学!硕士!博士!最后出国!……累了/我先走一步了/生命是我的/没有人能为我决定……”。
2月16日上午11时50分左右,广东东莞高级中学一名高一女生黄同学从教学楼6楼跳下,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东莞高级中学学生告诉记者,高一学生间传闻黄同学学习压力大,上高中后一直闷闷不乐。
有学生称,黄同学曾透露自己几年前就萌生过自杀念头。
面对这些凋谢的花朵,我们不能不感到痛心、感到惋惜。
这些学生最后选择自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只能以死来求得解脱。
通过上面的几则案例,我们可以窥到当今教育的一些盲点,现在学生是温室里的花朵,过于脆弱,经不起过强的压力,产生心理阴影,而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喜欢独立思考,追求创新,但还存在片面性、表面性,有时甚至固执己见。
其情感的明显特征是充满热情和激情,但两极性明显,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思维的狭隘性使中学生感到“走投无路”,而情绪的高亢与两极性,又决定了他们极易采取极端的手段来处理问题。
这可能是中学生自杀的又一个重要心理根源。
在案例中江苏常州北郊中学高一学生刘小江在班里刘小江人缘非常好,开朗活泼乐观,学习成绩也很好,而且很刻苦。
可在QQ空间里发现在他的空间日志内有死的念头。
他有很多梦想一直未实施……”以后的理想是开个不为赚钱的咖啡店,但是许多声音说:不!你要好好读书!读大学!硕士!博士!最后出国!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求学生必须考个好分数,一定要考上好大学......把人生的希望完全放在“必须”和“一定”的赌注上,给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一心一意为上大学而学。
但是如今激烈的竞争中,一旦失利,学生就应付不了了,以致于酿出祸端。
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能对外界作出良好的适应,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能正确地认识和适应现实。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对周围事物有正确、客观地认识,基本适应学校生活和周围环境,并能做出良好的反应;有学习的自觉性,能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1.2 情绪健康稳定。
心理健康的学生心胸开阔、情绪乐观稳定,能承受欢乐与忧伤的情感考验,并理智地作出相应的反应。
1.3 自我意识水平与自己的年龄特征相符。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有与自己年龄相符合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并在客观地作出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还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1.4 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良好。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乐于交往,人际关系融洽,能与周围人,特别是与老师、同学和家长保持较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1.5 行为正常,乐于学习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学生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并与心理活动处于协调统一之中,行为反应的强度与刺激强度一致,行为方式与角色一致,乐于学习和工作并充分地发挥潜力,克服困难,争取获得最大的成绩。
以上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这几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但是往往是在其中一两个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2.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现今,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
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
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自私狭隘心理
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孤僻心理
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
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焦虑异常心理
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
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恐惧心理
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
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
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易怒心理
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逆反心理
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嫉妒心理
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猜疑强迫心理
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
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厌学心理
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中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其所面临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3.1 中学生身心特征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加速生长,逐渐发育成熟,认知方式、情绪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身体方面,由于身体的加速生长,第二性征的出现,中学生会不断重建对身体的自我形象,更加对自身的关注;心理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成人意识在加强。
但是由于这个时期学生还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水平,他们往往不能认识理想的可能性和真实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因而他们观察越多,发现越多,烦恼也越多,从而很难去打开这个心结。
3.2 学习和高考的压力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高中学生因考试成绩或高考不理想而出走或自杀的消息屡见不鲜,在中国目前的情况,高考还是最有效的评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这就必然会在客观上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现在工作如此难求的状态。
现在中学生大部分是90后的一代,多数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很差,这也是造成心理不健康的一个客观原因。
3.3 人际关系
3.3.1 与老师的关系问题。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反而横加指责,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老师的认识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产生消极情绪。
3.3.2 同学这间的关系。
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会产生孤独感。
3.3.3 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
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往往造成中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
现今的独生子女,许多家长都是采取单一的保护式教育,即中让孩子学习文化课,其它一切包办,使得学生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一旦遇到困难或者不顺心的事,就会心理崩溃。
另外有的家庭对孩子冷言冷语,时常打骂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产生心理障碍。
还有些家庭父母离异、双亲外出打工、生活贫困等原因,使得孩子缺少家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一些不良心理。
3.4 青春期心理问题
3.4.1 青春期闭锁心理。
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3.4.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
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4.3 早恋。
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
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处于青春朦胧期,对异性的渴求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
这些同学的恋爱受着家长、老师的压力、恋人的挑剔,这一切使得心理承受力本来就差学生无法保持正常稳定的情绪。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性交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
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
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3.4.4 沉溺于网吧而不能自拔。
现代社会是网络的时代,各种虚幻、模拟的世界吸引了中学生的眼球,各种不健康的东西也引诱着中学生,使得易于出现孤独、抑郁、自我闭锁等心理问题,不愿与人交往,远离集体活动,学生一旦陷进去往往无法自拔,虚幻和现实的矛盾产生冲突,因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3.5 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4.学校和老师解除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4.1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正如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学校就成了中学生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因此,优雅、洁净、舒适、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比如可以在教室布置中围绕班级奋斗目标、名言警句、人人争做规范生等竞赛表,在这一种氛围下,可以去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导向、凝聚、激励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
就象苏霍姆林斯所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实施教育,甚至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
4.2 开设心理健康的课程,并设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适应他们特点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议在高中阶段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性心理健康的知识,同时配备专门心理咨询人员,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对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克服成长中不断出现的学习、生活、生理、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及时防范,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3 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活跃学生身心,美化生活。
比如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活动;还有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
4.4 加强对个别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4.4.1 对“优等生”心理健康教育
优等生一般是指那些学生成绩优秀的,听话的,守纪律和不惹事生非的学生。
优秀生也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可以一味地读书,不问世事,不关心身边的同学,也不关系班级;也可能成绩优秀而高高在上,骄傲自大,从而不能融入集体,交往的人际圈比较小。
对于这些优等生就多和他谈谈心,注意观察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4.4.2 对“中等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等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学习处于中等水平,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他们一般没有突出的地方,也没有违纪的行为。
这类学生比较多,老师会比较少的关注他们,这种意识在学生中会起到消极作用,老师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多关注他们,深入了解,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4.3 对“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学习处于下等水平,名方面都表现不佳,经常犯错误、不守纪律的学生。
这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不如人意,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教师要加强教育修养,讲究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性,做到“严而有度,爱而不溺”。
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提高教师对此的重要性的认识,请有关专家给教师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有助于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4.5 重视体育锻炼的作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因此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芝,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提供一个好的身体保障。
同时体育崇尚“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崇尚“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又能能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态,改变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4.6 注意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知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
因些,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可借助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获得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在家长会时可以和家长一起观看心理宣传片。
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保证学生心理健康,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生生活、学生做人的目的,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素质,我们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琚艳丽,邓凯,冯平.初为人师第1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
[2]李明高.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9.
[3]陈家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4]殷恒婵,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学科,2004(6)。
[5]白纯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略[J].教学与管理,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