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类系统资料

合集下载

中科院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中科院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
-
11
水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耕地。
111山地水田112丘陵水田113平原水田114>25度坡地水田
-
-
12
旱地
指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天然将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
-
32
中覆盖度草地
指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
-Hale Waihona Puke 33低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5-20%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差。
4
水域
-
-
指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
-
41
河渠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河流及主干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人工渠包括堤岸。
-
-
24
其它林地
指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果园、桑园、茶园、热作林园等)。
3
草地
-
-
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
10%以下的疏林草地。
-
-
31
高覆盖度草地
指覆盖>5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条件较好,草被生长茂密。
-
-
51
城镇用地
指大、中、小城市及县镇以上建成区用地。
-
-
52
农村居民点
指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农村居民点。
-

第二章土地分类

第二章土地分类
针对全国城镇与村庄地籍调查尚未全面完成的现 实情况,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 用)》。适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和更新调查
全国土地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采用三级分类。其中 一级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类,也就 是《土地管理法》的三大类。二级分为耕地、园 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商服用地、工 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 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 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15类。三级为分71类。
概述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 全面反映。 土地利用划分具有如下特点: 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 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 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在地域 分布上不一定连成片 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 步而变化
三、土地分类方法
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差异显著,形成不同的土 地分类系统。 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土地评价分类系统 土地综合分类系统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GB/T 21010—2007),标志着我部在统一土地分类标 准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概述—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需求 —当前,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需要制定土地供应、
保护、开发、集约和节约利用政策,经统一分类汇总的各 地类面积数据是决策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对土地利
用状况进行统一的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
概述—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统一不同土地分类标准的需要
—目前存在着许多有关土地的分类,标准和含义不完全统一, 造成在土地调查和统计上口径不一、数出多门,给管理和 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

土地分类体系

土地分类体系

其他未利用土地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4
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实施方案
1、实施过渡方案的必要性
全面实施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的必要条件 是全面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 地籍调查。目前,我国城镇和村庄地籍调查 工作尚未完成,要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分 类就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需要过渡。
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 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 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 1.0米 ,北方宽度< 2.0米 固定 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 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盐碱 地
……
71个三级地类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0
农用地
耕地
灌溉水田 望天田 水浇地 旱地 菜地
园地
果园 桑园 茶园
林地
有林地 灌木林地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牧草地
天然草地 改良草地 人工草地
其它农用地
畜禽饲养地 设施 农业用地
农村道路
坑塘水面
橡胶园
其他园地
土地分类体系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土地,从而能因地制宜 地开展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改良、调查、统计和管理等。 土地分类研究对象的核心是分类标志,分类标志依据土 地分类成果应用的需要而不同。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5
地籍管理——土地分类体系
其它园地(023):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 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完整版)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全).doc

(完整版)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全).doc
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颁布发的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
分8类,二级分46类。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年标准)
海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
71
河流水面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的面积。
72
湖泊水面
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以下的面积。
73
水库水面
指人工修建总库容不小于
10万m3,正常蓄水位线以下的面积。
74
坑塘水面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蓄水量小于10
万m3,常水位岸线以下的蓄
水面积。
施,仅靠引洪灌溉的耕地。
15
菜地
指以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塑料大棚用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
作物,覆盖度大于
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数
70%的土地,包括果树
苗圃等设施。
2
21
果园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园地
桑园
指种植桑树的园地。
22
23
茶园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三,各种(新旧)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对比分析
24
橡胶园
指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25
其他园地
指种植可可、咖啡、油棕、胡椒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
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31
有林地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地提供依据。

土地不仅具有自然特性,还具有社会经济特性。

根据土地的特性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

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我国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应用的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土地分类体系。

1989年9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地籍调查及村庄地籍调查应用的是城镇土地分类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实施,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法律的要求以及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对原有土地分类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和衔接。

为此,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

一、城镇土地分类体系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具体的分类名称及含义见表1-1。

表1-1 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完整版)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全)

(完整版)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全)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 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 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以上。

因此,要扣除耕地中南方宽不小于1.0m、北方宽不小于2.0m的田坎,并计入未利用土地的二级地类中。

②郁闭度是指林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整个林地面积的百分比。

③对于过去曾是低洼、渍水地带并长有芦苇,现已干枯成为旱苇地的,仍划为水域中的苇地。

第二章 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生态分类标准版文档

第二章 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生态分类标准版文档

(三)土地生态变化的驱动因子 1、土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子 可分为自然驱动因子和人为驱动因子。 自然驱动因子常常是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土地
生态系统,它一般可以引起较大面积的土地生态系统发生 变化。
在人为驱动因子的影响下,土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 表现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
2、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动态 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动态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过去,
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生态系统。 5、自适应和自组织性
2链、结土构地;生态系统的组二成 是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百分比发生足够
建设用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因用地类型不同而异。
植两物种、 分微类生是物相大等互)联的和系地的变下:层化(岩,石等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变;
建设用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因用地类型不同而异。 在人为驱动因子的影响下,土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
建多设个用 相地同生或态近的系似统的组的生基态成本胞组体符成集因合合用为地一一类个型土般不地同个生而体异;态。 系统规律。建设用地生态系统的基本
第二章 土地生态系统及其分类
组成因用地类型不同而异。 就是按利用现状类型划分土地生态系统:
廊道:景观中为不同类型生境围绕的线形或带状的景 观单元。
基质:面积最大、连通性好、在景观功能上起控制作 用的景观要素。
土地生态变化的途径与判断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
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农用地生态系统:农用地生态系统是人类在土地这个自然历史综合体中,利用其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劳动,促进、调整和控制人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最重要的是认识、发现并运用土地生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本全.doc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本全.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 9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 年 8 月 21 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 年 8 月 10 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其中一级分 8类,二级分46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表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 年标准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含义代代码名称名称码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包括熟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 1.0m,北方宽小于2.0m 的沟、渠、路和田埂。

简述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简述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土地利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国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土地利用压力。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我国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以便对土地利用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管理。

二、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概述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是根据土地功能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特征进行分类的。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与指南》的规定,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主要包括11个一级分类,58个二级分类和209个三级分类,涵盖了农田、林地、草地、城镇建设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特殊用地、林草联合体等多个方面。

三、我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的理解在我看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的建立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类,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有利于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全国土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

四、对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的贡献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的建立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评估,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五、总结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的理解和探讨,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在科学评估和有效管理土地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未来,我国还需要继续完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是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土地资源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地提供依据。

土地不仅具有自然特性,还具有社会经济特性。

根据土地的特性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

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我国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应用的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土地分类体系。

1989年9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地籍调查及村庄地籍调查应用的是城镇土地分类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实施,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法律的要求以及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围,对原有土地分类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和衔接。

为此,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

一、城镇土地分类体系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具体的分类名称及含义见表1-1。

表1-1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一级类型二级类型编号名称编号名称含义10商业金融业用地指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等用地11 12 13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指各种商店、公司、修理服务部、生产资料供应站、饭店、旅社、对外经营的食堂、文印眷写社、报刊门市部、蔬菜购销转运站等用地指主要为旅游业服务的宾馆、饭店、大厦、乐园、俱乐部、旅行社、旅游商店、友谊商店等用地指银行、储蓄所、信用社、信托公司、证券兑换所、保险公司等用地20工业、仓储用地指工业、仓储用地21 22工业仓储指独立设置的工厂、车间、手工业作坊、建筑安装的生产场地、排渣(灰)场地等用地指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的储备、中转、外贸、供应等各种仓库、油库、材料堆场及其附属设备等用地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用地30市政用地指自来水厂、泵站、污水处理厂、变电所、煤气站、供热31 32市政公用设施绿化中心、环卫所、公共厕所、火葬场、消防队。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全)报告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全)报告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 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 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以上。

因此,要扣除耕地中南方宽不小于1.0m、北方宽不小于2.0m的田坎,并计入未利用土地的二级地类中。

②郁闭度是指林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整个林地面积的百分比。

③对于过去曾是低洼、渍水地带并长有芦苇,现已干枯成为旱苇地的,仍划为水域中的苇地。

(完整版)中科院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完整版)中科院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指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
-
41
河渠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河流及主干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人工渠包括堤岸。
-
-
42
湖泊
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
-
-
43
水库坑塘
指人工修建的蓄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
-
-
44
永久性冰川雪地
指常年被冰川和积雪所覆盖的土地。
-
-
45
滩涂
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
-
-
65
裸土地
指地表土质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
-
66
裸岩石质地
指地表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5%的土地。
-
-
67
其它
指其它未利用土地,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
9
-
99
海洋
最早的分类系统中没有海洋,因为是在陆地上开展监测。在数据更新中由于填海造陆涉及海洋而补充的新代码。
-
-
46
滩地
指河、湖水域平水期水位与洪水期水位之间的土地。
5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
-
-
指城乡居民点及其以外的工矿、交通等用地。
-
-
51
城镇用地
指大、中、小城市及县镇以上建成区用地。
-
-
52
农村居民点
指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农村居民点。
-
-
53
其它建设用地
指厂矿、大型工业区、油田、盐场、采石场等用地以及交通道路、机场及特殊用地。
表1:LUCC分类体系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编号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地提供依据。

土地不仅具有自然特性,还具有社会经济特性。

根据土地的特性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

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我国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应用的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土地分类体系。

1989年9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地籍调查及村庄地籍调查应用的是城镇土地分类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实施,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法律的要求以及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对原有土地分类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和衔接。

为此,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

一、城镇土地分类体系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具体的分类名称及含义见表1-1。

表1-1 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23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全)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全)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全)《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 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 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含义代码名称代码名称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包括熟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土地分类系统

土地分类系统

1.顺序法
就是按种、属、科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 一般用拉丁数字I,II,III…代表科,用英文字母a,b,c… 代表属,用阿拉伯数字 1,2,3… 代表种,最后按照科属依次 组合。 优点:系统性和逻辑性强 缺点:是主观性较强,而且工作量太大。采用这种方法,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大范围地区的土地分类,实际上是很 难实现的。因此,除非在特殊情况下,这种方法很少被采 用。
2 .土地分级系统
前苏联: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
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 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景观内部在形 成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按地方性分异 规律对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 分析、比较,对形态单位作出划分,并 研究不同形态单位的特点及彼此之间的 关系,即景观形态学研究,实际上土地 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地方、限区、相。
第二节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地域分异
土地的土壤、地貌、植被等各要素在 地球表面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必然造成土地这个综合体的客观存在 表现出规律性分布特点。这种规律性 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各种差异, 土地的这种按其位置、条件的不同分 化成不同类型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
2.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4.土地类型的命名
要求:科学
简明 准确
目前命名方法不统一,主要有3种。
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 被(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 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 田等。 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 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2.两列指标网格法
主要用于土地点的分类。画出纵、横坐标,在纵坐标上 表示地貌,自上而下依次列出从高处到低处的地貌类型;在横 坐标表示植被和土壤类型,自左至右依次列出湿生至旱生类型。 纵横两列交叉构成一个网格,便构成分类系统。

土地分类体系

土地分类体系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A.2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志着我国土地资源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确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

一是区分“类型”和“区域”,按照类型的唯一性进行划分,不依“区域”确定“类型”;二是按照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四个主要指标进行分类,一级类主要按土地用途,二级类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续分,所采用的指标具有唯一性;三是体现城乡一体化原则,按照统一的指标,城乡土地同时划分,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

这个分类系统既能与各部门使用的分类相衔接,又与时俱进,满足当前和今后的需要,为土地管理和调控提供基本信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同时,还可根据管理和应用需要进行续分,开放性强。

本分类系统能够与以往的土地分类进行有效衔接,不至于由于新分类造成土地基本信息的“断档”。

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客观历史原因,多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分类标准不统一,土地资源基础数据数出多门、口径不一、数据矛盾,对国土资源规范化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科学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统一,将避免各部门因土地利用分类不一致引起的统计重复、数据矛盾、难以分析应用等问题,对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掌握真实可*的土地基础数据、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乃至国家宏观管理和决策具有重大意义。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编制工作从2000年开始筹备,于2002年列入国家标准计划正式启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润南亚热带 湿润热带 湿润赤道带
三、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分类的概念
土地分类——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 土地单位。
2.土地分类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
土地类 型划分 的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实用性原则
3.土地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分类的对象
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主要取 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一般而言,研究任务愈是笼统,范围愈是广泛,采 用的土地单位的级别就应愈高。 通常地说,比例尺>1:1万,应以土地点为主要 对象,1:1万一1:8万,应以土地单元为主要对象 ,而1:25万一1:100万,则应以土地系统为主要对 象。此外,采用哪一级别的土地单位作为分类对象 ,还决定于研究地区的复杂程度。研究地区越是复 杂,所采用的分类对象的级别应越低,以确保土地 分类的精度。
三台地:丘体中上部或丘顶,坡度一般为15。—25。,土壤为紫 色石骨子土,土层厚度多为40cm以下,侵蚀方式以细沟侵蚀和 浅沟侵蚀为主,种植作物以小麦﹑豆类和甘薯为主,产量低而 不稳。因此三台地是宜于退耕还林或还草的土地地段。
C
A
B
B
A
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丘陵地地段分异示意图 A.一台地;B.二台地;C.三台地
2 .土地分级系统
前苏联: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
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 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景观内部在形 成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按地方性分异 规律对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 分析、比较,对形态单位作出划分,并 研究不同形态单位的特点及彼此之间的 关系,即景观形态学研究,实际上土地 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地方、限区、相。
1.土地分级系统的概念
土地分级系统是指在土地分级过程中对视作个体单位 的具体土地地段进行逐级合并所形成的序列。
从宏观到局部,从粗略到详细的 树枝状多级分类结构
宏观要素
土 地 类 型 划 分 由 粗 到 细

A 大、中型地貌 B1
B B2

A1
A11
A2
A21

植被或土壤亚类 A22 B13
B21
B22
地方分类系统 1.地方分类的标志
• 地方种:中等地貌形态组合、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 组合等自然特征相同的地方的合并 • 地方属:同一地貌类型或土壤植被特征相同的地方种的合 并 • 地方科:根据地方书的地貌或者岩性特征合并 • 地方目:按地方科的地貌特征合并 • 地方纲:以更高一级的地貌类型作为主要分类标志,一般 分为平地纲和山地纲 • 地方门:按地带性进行分类
(不能种植水稻的耕地)、山(山地)、半山(丘陵)
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岗、冲
土地类型:气候、地表物质、地形、土壤、水文、动植 物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产物。 土地单元: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土地形成具有一定 分布及组合规律、综合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域。 ①有一定的外貌形态特 征,这些外貌特征一般可从其地 貌、植被或土壤类型上反映出来; ②每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都有相近似的成因和相近似 的属性。这类属性主要是指坡度、岩性、水文条件、土 壤等自然属性。 ③每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均在一个上下等级的层次 (hierarchy)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与其它土地单元构成 一个土地分级系统,即土地类型的划分系统。
4.土地类型的命名
要求:科学
简明 准确
目前命名方法不统一,主要有3种。
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 被(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 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 田等。 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 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一台地:丘体下部,坡度一般<6。,土壤为紫泥土,土层厚度 多为60cm以上,侵蚀方式为面蚀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和薯类 的产量均较高。
二台地:丘体中部,位于一台地之上,坡度一般为 6。—15。, 土壤为紫砂泥土,土层厚度多为40~60 cm,侵蚀方式为面蚀和 细沟沟蚀,种植小麦﹑豆类﹑玉米和薯类的产量中等。
前苏联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地方:限区有规律组合的高级土地单位 限区:相的有规律的结合体,因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 和化学元素的迁移同向 相:最小的景观形态单位,相当于一个地貌面,具有相 同的处境(地形部位、相对高度、坡度、坡向)、同一基质 (岩性),同一小气候和水文状况,同一植被群丛或同一土 壤变种,在生产力用上可以采用相同的措施.
数量结构
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对比
关系。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
空间结构
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 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1)条带状递变组合 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 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随海 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垂直系列。 如丘陵或山地内部自下而上的带状组合, 河谷内部从河床至阶地的梯级状组合; 海积平原中沿海岸带的条带状组合, 湖盆区域从边缘到中心的同心圆状组合等等。
基本单位 简单限区 相 地方 自然地理区 (景观)
环节 过度单位
复杂限区 (土地分级单位)
地方组合
(区域分级单位)
2 .土地分级系统
一个或几个地区的组合,它的 地形、土壤出现重复的组合型( 相当于地方),在这个土地系统 中的地形、土壤、植被重复出现。
土地系统
澳 大 利 亚
土地单元
一组相关的土地利用相似的土地点 (即地形、土壤、植被一致) (类似于限区)
土地类型 内涵
狭义的土地类型概念是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 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 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广义土地类型指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 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 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 研究内容。
我国四川盆地丘陵区 种植旱作的坡耕地:一台地﹑二台地和三台地 种植水稻的水田:坳田﹑田和冲田 黄土高原地区:塬、梁、峁、川 河北省井陉盆地:坪、梁、涧、川 珠江三角洲地区:田 ( 可种植水稻的耕地 ) 、地
数量结构
第三节 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 一、区域土地类型结构
1.土地类型结构
土地类型结构有时也被称土地结构或土地资源结构, 是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 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2.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地利用适宜性、限制性
质量结构
评价和土地的生产力或者经济产出能力、 生态平衡能力等进行质量分等定级的对比
1.顺序法
就是按种、属、科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 一般用拉丁数字I,II,III…代表科,用英文字母a,b,c… 代表属,用阿拉伯数字 1,2,3… 代表种,最后按照科属依次 组合。 优点:系统性和逻辑性强 缺点:是主观性较强,而且工作量太大。采用这种方法,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大范围地区的土地分类,实际上是很 难实现的。因此,除非在特殊情况下,这种方法很少被采 用。
在研究区范围内选定几条代表性路线,并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绘制若干可表示个体土地单位的土地综合剖面 图,用以分析这些土地单位的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土地单位之间的空间组合规律。在此基础 上,将几个综合剖面加以对比,从而对土地单位进行分类。然 后从线推面,获得整个研究区的土地分类系统。 这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的分类原则基本一致,也简便易行, 常统称为景观法。 缺点:不够精确,而且要求分类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 野外工作能力。
4.参数法
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 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参数法的科学性取决于参数的科学选取与分级。但是参数的选择
与鉴定尚在探索过程之中,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而应用也受
到一定的限制。但该方法有定量的持点,适宜于计算机处理。预计 参数法的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
第二节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地域分异
土地的土壤、地貌、植被等各要素在 地球表面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必然造成土地这个综合体的客观存在 表现出规律性分布特点。这种规律性 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各种差异, 土地的这种按其位置、条件的不同分 化成不同类型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
2.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地类型 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 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 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
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地类型沿 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 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是指随着海拔高度 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 非地带性规律 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 对比关系,包括空间结构和 象。
如果依据遥感资料进行土地分类,分类对象的 确定还需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可能得到的遥感 资料的种类和地面分辨率等因素。 同时应当注意,如果研究区域很大,特别 是水热条件差异很大的地域,在土地分类之前 有必要将研究区划分成若干个水热条件不同的 子区域(如地带、亚地带或地区)。然后在水热 条件相对一致的同一子区域内进行土地分类, 这样有助于保证所划分的土地类型在综合自然 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向上的相对一致性。
第二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土 地 类 型 与 土 地 资 源 类 型
土地类型
基本概念 土地分级系统 土地分类系统
土地资源类型
基本概念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原则 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
目的要求
1 了解土地类型、土地分级的概念
掌握土地分类的方法和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 土地类型结构与演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