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博物馆参观讲解文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博物馆参观

2018年10月,我们小组成员来到了中国茶叶博物馆,进行参观游览。一下车,我们就看到了大片的茶树,小桥流水,令人心旷神怡。

博物馆周边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开放性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嘉木苑,这是一个生动的专题性茶树园,展示了100多种千姿百态的茶树品种。资源圃还对各种茶树品种的产地、名称、适制茶类等立牌说明,营造出一处鲜活的室外展区。坐落于嘉木苑下的焙香簃在茶叶采摘季节还向观众表演炒茶,展示炒茶技艺和茶叶加工的重要工序,加深游客对茶叶制作工序的了解,是对展厅陈列的生动补充。精心的植物配置和品种园,大大充实了茶博茶文化的内涵,并成功地将茶文化从单一的视觉展示中解放了出来,向周边环境延伸,形成可观、可触、可感的新体验。

走进博物馆,首先带给人的是震惊:它没有围墙。一般博物馆给人的感觉都是庄严肃穆的,有一种泱泱经典文化的架子。但茶叶博物馆整个地打通了围栏和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拦,营造出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生态型无围墙博物馆,它仿佛在告诉人们:我们没有门槛,我们欢迎每位客人的到来。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却是一个茶文化氛围相当浓淳的休闲景区,处处彰显了人文主题和茶文化韵味,以独具江南风味的园林艺术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专题展示吸引着广大茶文化爱好者和中外游客。

我们的行程由陈列大楼开始。走进陈列大楼的序厅,顿时被淙淙水声吸引,只见一面水幕从十米高处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润着偌大一个绿色的“茶”字,显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水幕之下,假山盆景郁郁葱葱。这动静结合的设计,象征着中华茶文化之源远流长,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突出了展览的主题。茶博有自配的讲解人员,服务查询台的工作人员也十分细心,给我们以安适的感觉。

进入茶史厅,这里展示了古茶树的分布、唐前至清朝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茶是中国对人类、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业和茶文化是由茶的饮用开始的。几千年来,随着饮茶风习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生活,茶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长河中不断丰厚和发展起来,成为东方传统文化的瑰宝。近代茶文化又以其独特的风采,丰富了世界文化。

唐的茶早期发展、宋代斗茶、承上启下的元代、返璞归真的明代、走向世俗的繁华清代,每一时期的介绍都十分详细,“宋代斗茶”一景也是惟妙惟肖,每一种展品都有它们背后的故事。馆厅内还播放着通俗易懂的茶史动画,相信也能使不少人感兴趣。

历史到头,我们穿过摆放着四桶制茶机器的游廊,进入了茶萃厅。刚进门,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上百种茶叶被整齐地摆置在格子间。中国产茶历史悠久,产茶区域辽阔,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中国茶人积累了丰富的茶叶采制经验。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产生了花样繁多,品类各异的名茶。以至茶人常说:“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且制法之精、质量之优、风味之佳令人叹为观止。时至今日,其工艺日臻完美、精湛,品种更是争奇斗艳、芳香四溢。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系统和合理地分为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再加工茶类——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每类茶前都有一台讲解话机,可以选择中英文收听不同种茶叶的讲解。同时在开放区还陈列着各种紧压茶,有金瓜茶、笋壳茶、七子饼茶、方砖茶、茯砖茶等等,小的直径不过一、二厘米,

大的直径竟超过一米。只要观众有兴趣,就可以用手去触摸,甚至可以用嗅觉去感受它的香味。游客还可以在厅内进行抠像取景拍照留念,之前有不少游客都取了茶田、茶博之景,十分具有纪念意义。

接下去我们进入的是茶事厅,这个馆厅主要详细介绍了茶叶的形态、生长条件、采摘与制作等。茶,自神农最初发现和利用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已吟咏了几千年之久."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古老的俗语,道出了茶与中国人民的不解之缘。关于茶事,历代茶人进行了无数次探索和尝试。自陆羽《茶经》问世,茶事方大行其道。古往今来,茶之种、之制、之器、之藏、之饮、之用各有其术,各有其道,各有其情。在茶事厅,开放的陈列再一次让观众有机会去感觉茶叶的全部,从茶树的种子、枝干到果实;从一片叶子到可口的茶饮料……只要转动转盘,各类茶叶适宜的冲泡时间、茶叶用量、茶与水的比例等知识一目了然。“三沸图”形象地说明了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提出的,“鱼眼、蟹眼、腾波鼓浪”的“三沸”之说。我们还通过触屏电脑学习了不同种类茶叶的泡制并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旁边的仿古木桌上摆放着一套茶具,背景墙上投影着美丽的龙井山风光,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慢慢向前走,我们发现了一个很Q的“巧手工坊”,里面有拼图和茶谜游戏,而边上的“茶之艺”“茶之缘”板块都是通过投影感应翻页阅读的,只要手在空气中一挥,书本和卷轴就会翻页下拉,为阅读平添乐趣。开馆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国外元首和国际友人先后视察、访问过茶博。世界各地,社会各阶层的参观者为茶博留下了墨宝。中国茶叶博物馆以茶会友,以茶联谊,茶结情缘,甘传天下。这些全部被记载在了这两个板块中。总体来看,茶事厅是陈列大楼中亮点最多的厅馆。

登上二楼,我们在楼梯间看到大得令人咋舌的巨型茶砖,拾级而上我们进入了茶具厅。古人云:“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具皆所必需。”自从茶进入中国人的生活领域以来,茶无论是药用、食用、饮用,都离不开茶具。在人们利用茶叶的漫长岁月中,作为器物文化体系,茶具的演变发展无不与其保持着相依和承继的关系。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由于饮茶习惯和饮茶方式的差异,所使用的茶具其材料、造型、工艺和称谓皆有所不同,但使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视觉上也无不尽善尽美。正如常人所说:“美食不如美器”。精美的茶具令人赏心悦目,其艺术价值往往会点化品茗给中国人所带来的人生享受。踱步向前就像是在中国茶道历史上走了一个来回,从唐以前都近代,每一种茶具都是一个发展,厅中还有一处小景名曰“书斋”,使我想到了“一杯春露暂留客,两两腋清风几欲仙”之句。

边门出继而进入了茶俗厅。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每一历史阶段、每一地域,有关于茶的风俗习惯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形成和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影响着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许多方面。茶俗厅介绍云南、四川、西藏、福建、广东以及明清时期的饮茶方法和礼仪,反映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酥油茶、烤茶、功夫茶、四川茶楼、徽商茶楼等几处小景也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民俗茶饮文化。

从出口下楼,穿过几多曲折的走廊我们看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楼,也就是鸿渐阁与贵宾室,绕至其后,我们惊奇地发现这里也有一个茶博的入口,细心的组员还发现地上的青砖上不同字体的“茶”字,原来这是双香径,脚下的路,一下子夺走了所有的视线。以天然石材铺就的路面上出人意料地镶嵌了来源于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绘画作品、陶瓷题记、摩崖石刻中的100个“茶”字或“茶”的别称(如荈、诧、荼、茗等),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或奔放不羁,或古趣盎然,人们不禁陶醉于这书法篆刻的艺术天堂里,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