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_构图的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图的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赏析了解美术作品的构图形式,感悟不同的构图形式给
作品带来的美感以及主题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感受---思考探究----交流评述---实践拓展中鉴赏、分析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的构图形式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鉴赏中感悟构图形式美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健康的审
美意识,提高鉴赏能力及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面空间的构图分析。
难点:各种构图形式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策略
结合教材以及教师收集的古今中外美术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的形式及创作意图进行鉴赏分析,思考探究构图的形式美以及构图在作品的作用。
教学中以欣赏感受---思考探究---交流评述—实践拓展展开教学。
通过学生的欣赏、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
体验的同时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形式对构图的理解、运用。
四、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明星海报图片,使学生对构图有初步的认知。
2.认知发展:(1)以《自由引导人民》为例,思考:构图的含义。
(2)相继分析、讨论《自由引导人民》《露气》《舞蹈》《阳关三叠》
《舞蹈》。
(3)结论:三角形构图,圆形构图等。
3.练习:根据画作,判断作品的构图。
4.归类分析:将本节课学习的六种构图进行归类:几何形,线条,均衡构图
5.扩展:(1)构图的作用,将《自由引导人民》、《阳关三叠》进行处理,与原作
品进行比较,学生讨论,如此构图的作用。
(2)学生作业,将花瓶、苹果进行简单的构图处理。
6.总结
构图的作用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美术接触时间较短,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2.本课教学设计作品较多,形式丰富,尤其是外国作品(如《自由引导人民》、《舞蹈》),学生理解认识稍有难度。
可以采用习题的方式巩固学习。
3.本课属于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需要结合前两课内容共同学习。
4.可以运用简单的花瓶、苹果等,让学生实际练习体会构图的作用。
构图的作用效果分析
1.本课-- 重点:画面空间的构图分析。
难点:各种构图形式的综合运用。
完成的效果还是可观的。
2.其中重点内容完成的效果还是可观的,经过学生的学习,其他作品的练习,学生基本掌握构图的类型,并能区分。
3.但是难点做的尚不够到位。
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较差,构图的形式只是理解,尚不能做到综合运用,这一点尚需加强。
构图的作用教材分析
本课第是一单元《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中的第三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
教材选择古今中外的绘画名作作为构图的范例,教师应该根据这些范例概括的介绍绘画作品的构图形式和构图原则,并结合引导学生仔细欣赏和细致分析构图的表现形式以及基本原则。
让学生初步领会构图的方法,领悟构图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美术作品中所起到的组织画面、辅导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为以后的绘画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构图的作用评测练习
1.欣赏图片,并分析作品的构图形式。
2.图片中的花瓶,苹果构图不合适,请同学们设计合适美观的构图。
(S形构图和三角形构图)
构图的作用课后反思
本课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授课,依据本课的欣赏.评述领域性质,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取图片导入形式,利用明星海报的宣传图片,导入要讲的主题构图的作用。
在图片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了解构图常见的形式和作用,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互动,共同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突出重点,条理清晰。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本课重点讲解了构图的几种形式:几何形、线条、利用黄金分割率。
分析课本中的六中构图形式,学生理解掌握并能学会运用,此外设置了问答题,小组要论,巩固知识。
总体来说本课上课效果是不错的。
构图的作用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材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是课程标准中既十分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学习领域,因此,对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评述”课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欣赏?什么是评述?
《美术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解释的:所谓“欣赏”,不仅指的是以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
所以,欣赏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欣赏,一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鉴别。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欣赏并不是一个个体的孤立行为,而往往是在一种群体互动和交流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应该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共享。
所谓“评述”指的是美术评论。
学生进行的美术评论活动,不是指专业的美术评论活动。
《美术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
其次,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应让学生达到什么目标?
《课标》明确地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应让学生达到三个目标:(1)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2)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3)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最后,如何在教学中达到课标的要求?
1.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欣赏·评述”课的前提,而且《美术课程标准》首先特别要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
只有他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目的明确了,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索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的欣赏进入到自觉的欣赏,从而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例如在讲凡高时,教师首先设下一个悬念:凡高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37岁开枪自杀。
这样简短的介绍,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时再介绍凡高的生平、创作背景、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
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从而为上好“欣赏·评述”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欣赏评述”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应当肯定的是,美术课的四个学习领域里,和人文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欣赏评述”,因为在欣赏课上学生接触最多的是那些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常常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都和人及人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着人类高尚的情感。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概括而言,欣赏课要想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美术作品时不单要讲技能,更要从美术文化上进行分析,把美术作品放到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
(2)分析美术作品的技能要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作品是怎样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特征、代表作品。
(3)引导学生欣赏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和身边的一些典型的美术现象。
(4)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美术作品的讨论和评论,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
3.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什么是多角度?简单地说,就是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美术语言上进行欣赏——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带给我们的信息——它告诉了我们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当地怎样的习俗;也可以从传记的角度——力求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创作该作品?什么时候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一类型的题材,放在一起欣赏,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会使学生看清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面貌。
如一幅是东方的作品,一幅是西方的作品,它们的主题是一样的,不妨看一看它们在艺术观念、艺术手法上的不同……
4.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评述”阶段的要求是不同的:对7—9年级的学生来讲,在评述方面,增加了对“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什么是美术现象呢?主要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美术事件和活动。
比如,一次校园艺术活动,城市中出现的一些室外雕塑,学校发的新校服、广告、家具设计、室内装修……这些来自学生身边的例子,都能激发他们评论的热情。
而回避现实,完全躲进古典之中,让学生像专业人士那样,学究式的探讨一些问题,并不是现代课程论提倡的。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
“欣赏评述”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
因此,一线的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