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古代刻苦读书名人事迹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够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古代刻苦读书名人事迹5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中国名人刻苦学习故事
【导语】从古⾄今就有很多勤奋⾃学成才的名⼈,学习需要勤奋。
勤奋是中华民族⾃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们称道。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名⼈刻苦学习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名⼈刻苦学习故事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海,连⼭东省滋阳县以东⾄海地区)⼈。
他出⾝农家,祖⽗、⽗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贫穷,⽩天给⼈做雇⼯来维持⽣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个孔洞,“偷”它⼀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
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
匡衡就去他家做⼯,却不收分⽂⼯钱。
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满意⾜了。
”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
史书上说,匡衡精⼒充沛,超越常⼈,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本⼈的勤奋努⼒,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
当时的读书⼈中甚⾄流传着这么⼏句⼝碑:“⽆说《诗》,匡⿍来;匡说诗,解⼈颐(没有⼈能解说《诗经》,匡衡恰好来了;匡衡给⼤家解说了《诗经》的疑义,⼤家开⼼得都笑起来)。
”可见他声誉很⾼。
当时,许多读书⼈都拜他为师,跟他学习。
2.中国名⼈刻苦学习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写字⼀笔⼀划,很⼯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苦,不如在外⾯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啊! ⼀天,他回到家⾥,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地说:“我⾟⾟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下⼦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处!” ⼩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优秀8篇)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优秀8篇)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负薪(某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古代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四):囊萤映雪---车胤、孙康篇二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
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
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
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
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
于是他倦意顿消,这不正可以借着这难得微光看书吗?于是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
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 “头悬梁,锥刺股”)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 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 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 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或 或遇其叱咄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 卒获有所闻 古义: 最终 今义:士兵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借 今义:虚假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词性活用
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 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
学舍、书馆 动弹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 覆,久而乃和。寓
热水
围裹覆盖
寓:名作动,住
逆旅主人,日
每天 给两顿饭吃
再食,无鲜 肥
新鲜肥美
滋味
之享。 同舍
享受
生 皆 被
绮
绣,
绣花
被通披,穿着 丝绸
戴朱缨 宝 饰之帽, 腰 白玉之
红
环,
宝石装饰
腰:名作动,腰佩
左佩刀,右 备 容臭, 烨然
挂着
若神人;
余则緼袍敝衣 处(于)其间, 略无慕艳意。
(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学习勤奋。 (5)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态度: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
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
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侧着 周到 说
请教 有时 回答
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 有所
高兴 焉:于之 向他 愚笨 终于获得教益 听到了一些东西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0篇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0篇读书是我们生活中不行缺少的一部分,有许多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大家可以看一看,学习他们的精神。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7篇,以供大家参考!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一)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供应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突然见很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飘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刺眼。
他想,假如把很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口袋,抓了很多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光明,但可牵强用来看书了。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最终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觉外面非常光明,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
于是他倦意顿失,马上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敞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里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二)王充博览群书王充是东汉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酷爱读书。
可是他家里特别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上的书坊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读书。
不管炎夏,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来到书坊,拿起自己要看的书就读起来。
一翻开书,他就好像什么都遗忘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双眉紧蹙。
他读完这家书坊里的书后,又跑到另一家书坊去读。
几年下来,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全部书坊里的书,积累了大量的学问。
后来,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论衡》。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三)悬梁刺股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
然而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方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
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博大智慧的老人;读书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你看过哪些名人的读书小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1、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
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
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2、鲁迅卖奖章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3、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4、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5、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送东阳马生序
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
处(于)其间, 略无慕艳意。
却穿着破旧的衣服 生活在 他们中间 毫无羡慕的心
以 中 有
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
吃的穿的 奉 :供
因为 我心中 足以快乐的事 足乐者:指读书
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 且 艰若此。
(求学的)勤劳而且艰苦
古今异义
1.臭 古:气味 今:难闻的气味 古:两次 今:一次又一次
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 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 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 (序)、后记(跋),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 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 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 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 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 性散文。
勤且艰
勤奋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 有了 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外在的艰难条件对学习不起决定作用。
3、作者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为什么能这么做?
原因: ①贫困的生活驱使 ②崇高理想的推动
③以苦为乐的生活态度
④高雅的情趣爱好。
拿着经书 请教
挤满屋子
填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余立侍(于)左右,
稍微缓和 言辞脸色 站着陪伴
援 疑 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弯下 侧着 请教 有时 训斥 说 解释 复:回答,解释
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周到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 有所
高兴,愉快 焉:于之 向他 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 背着书箱 拖着鞋子 当:在……的时候 愚笨 终于获得教益 听到了一些东西 走在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我辈真要好好学学!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我辈真要好好学学!1.苏秦刺股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家乡。
回家后,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亲连话都不跟他说,大家还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
苏秦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决心发奋读书。
每当读书犯困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来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无,接着认真读书。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2.韦编三绝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作品解说《周易》。
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断开。
后人常用这个典故形容勤奋读书。
3.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却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进来读书。
后人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表示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向别人请教而得到好处。
4.买臣负薪朱买臣家境贫寒,靠上山砍柴、卖柴度日。
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书摊开,放在树下,一边砍柴一边读书。
砍好柴,挑柴回家时,他就把书放在柴担的前头,边走边读。
汉武帝时期,他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得到了严助的推荐,做了大官。
5.带经而锄倪宽小时候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
他就在一个学校的伙房里帮忙烧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
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
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
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
后来,他又拜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为师。
所以,他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
6.临池学书张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书法家。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数不胜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勤能补拙”的道理。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但古人却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刻苦学习,最终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些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吧。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
有一位名叫子贡的学生,他家境贫寒,但他却非
常勤奋好学。
他每天早早起来,背诵《诗经》、《尚书》等古籍,晚上则研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还在读书,以至于蜡烛都烧到了手指上,他才会停下来休息。
子贡的刻苦读书精神感动了孔子,孔子常常对其他学生说,“子贡之勤,可谓至诚矣。
”。
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董仲舒的学者,他家境贫寒,但他却对学问充满了渴望。
他常常在田间劳作之余,把书籍挂在树上,一边干活一边背诵。
有一次,他在田间耕地时,突然发现书上有一处疑难之处,他便放下锄头,仔细琢磨,终于豁然开朗。
董仲舒用自己的刻苦读书之心,成就了一番学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智慧。
唐代诗人孟浩然,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却非常喜欢读书。
他常常在田间放羊
的时候,把书藏在树丛中,一边放羊一边读书。
他用自己的刻苦读书之心,终于成为了一位文学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们用
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勤能补拙”的道理,他们的刻苦读书之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让我们向古人学习,用刻苦读书的精神,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
愿我们都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
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导语】古代读书人是很勤奋努力的,他们惜时如惜金一般,你知道多少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呢?小编为你收集了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供您参考和借鉴。
1.头悬梁,锥刺股东汉时期,有个著名的*家叫孙敬。
他年轻时十分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一个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读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的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
当他打盹的时候,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是有名的*家。
苏秦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很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2.囊萤映雪囊萤是指晋代的车胤由于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很多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指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来看书。
车胤就很爱学习,但由于家庭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学习。
因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车胤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突然见到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芒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猛然想出了一个办法: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找来一个白绢口袋,然后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是很明亮,但勉强可以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些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终于有所作为。
同是晋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每天只能早早睡觉。
古人在艰苦环境下读书的故事
古人在艰苦环境下读书的故事
古代人在艰苦环境下读书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
1. 陆游:陆游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战乱时期的艰苦环境中坚持读书。
据说,在他逃亡途中的一个晚上,他在一间破旧的草房里看书。
由于没有油灯,他点燃了一根木柴,用它的微弱火光读书。
尽管环境恶劣,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
2. 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理学家。
他在北宋灭亡后,被金国俘虏。
在囚禁期间,欧阳修坚持读书,利用有限的资源继续学习。
据说他连续读了《周易》三十遍,以及其他各种经典的注释和评论。
尽管身处囹圄,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追求知识的热情。
3. 郑板桥: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文学家。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但他对书法和文学的热爱使他不断克服困难。
据说他小时候没有纸笔,就在家里的墙上用石块练习书法。
后来,他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歌和书法作品,被后人称为“一墨千金”。
这些故事表明,古代人在艰苦环境下读书的决心和毅力。
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生活的困难,追求知识和学术成就。
这些故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无论环境如何,只要有足够的热情和毅力,我们都可以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精选8篇)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篇1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篇2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宁波。
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
童第周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
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
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
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
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
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
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
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
多少达官贵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
而且,他从未学过英语。
读书的苦与乐名人素材事例
读书的苦与乐名人素材事例一、读书之苦的名人素材事例(一)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家里穷啊,晚上想读书都没灯。
这可咋整呢?他就想出个办法,把自家和邻居家之间的墙凿个洞。
借着邻居家透过来的那点光,就着这点微弱的光线苦读。
你想啊,这大晚上的,黑灯瞎火的,就那么一点光,还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被邻居发现,多辛苦啊。
但是匡衡就靠着这种不怕苦的精神,最后成了大学问家。
(二)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小时候也是,家里穷得叮当响,点不起灯。
夏天的时候,他看到萤火虫一闪一闪的,灵机一动,抓了好多萤火虫放在袋子里,就用萤火虫发出的光来读书。
那时候的萤火虫哪有现在这么浪漫啊,对车胤来说,那可是读书的工具。
在昏暗的萤火光下读书,眼睛得多累啊,可是他为了读书,都忍了下来。
二、读书之乐的名人素材事例(一)宋濂求学之乐宋濂为了求学,那可是经历了不少苦事。
要走很远的路去拜师,冬天寒风刺骨,脚都被冻伤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当他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的时候,当他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和快乐是无法言表的。
他觉得自己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探索知识的海洋,这就是读书带给他最大的乐。
他在艰苦的求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读书的热爱,就是因为他能感受到读书的乐。
(二)毛泽东读书之乐毛泽东一生都热爱读书。
他在战争年代,条件那么艰苦,都不忘读书。
他读书的时候,沉浸其中,能从书中找到治国理政的智慧,找到指导革命的方法。
他觉得读书就像是和古今中外的伟人对话,这种乐趣是非常独特的。
不管是在行军的马背上,还是在简陋的窑洞中,他只要一读书,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充满了知识的乐趣和智慧的光芒。
古人吃苦耐劳的故事
古人吃苦耐劳的故事
1、闻鸡起舞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2、头悬梁锥刺股
“头悬梁”是说汉朝孙敬为防止自己夜里读书时打瞌睡,用绳子一头拴在房梁上,一头连在自己头发上.这样,只要他一打瞌睡,绳子就会猛拽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他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锥刺股”是说战国时期的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
3、囊萤映雪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后来他发现利用雪光可以看书.虽然寒冷,也不放弃.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没有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后来他想到利用许多萤火虫做成“一盏灯”.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4、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的匡衡,晚上没有灯可读书,只好背诵.后来发现邻家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已经精简了不少,愿对你有所帮助!。
勤学奋苦作文素材摘抄
勤学奋苦作文素材摘抄一、古代名人勤学奋苦的故事1. 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
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2.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3. 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4. 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古人艰苦奋斗故事
古人艰苦奋斗故事古人艰苦奋斗故事古代名人留下了艰苦奋斗的励志故事,这些故事至今还激励着我们成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人艰苦奋斗故事,欢迎阅读参考!古人艰苦奋斗故事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但古代也有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童等,此外还有和尚。
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寺院里敲钟得有值夜班的,不然就没有张继的千古佳句了。
唐代朝廷开始形成大臣上夜班的制度,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首长都要轮流值夜班,各省有一本“直令”(值夜班记录本),由直令史当日交给值夜班的人,次日收回。
当时宰相姚崇年事已高,不愿值夜班,直令史于是跳过姚崇,将夜班记录本往下传,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直令史非常为难。
姚崇于是在值班簿上批写道:“告直令史,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
老人年事,终不拟当。
”姚崇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还让我上夜班,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其他大臣看了姚崇的批语,都不好说什么了。
皇上晚上一般不会办公,所以夜班一般由普通秘书担任。
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一起非常有趣的事情——一天深夜,乾隆突然要对准噶尔用兵,他急召秘书进来撰写文书。
此时军机处只有一个叫巴延三的秘书,此人既没有文采,也没有能力,是被上司“抓壮丁”安排值班的,他从来没有想过皇上晚上也会办公,而且让他起草文书。
这个叫巴延三的秘书于是硬着头皮跑到乾隆的卧室外,隔着窗子听乾隆授旨。
巴廷三虽然在军机处行走,但平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与皇上接触,现在一下子站到了皇上面前,又惊叉喜。
乾隆授完旨意,巴延三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回到军机处写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
幸亏当时跟过去一个小太监,他凭着记忆帮巴延三把皇上的旨意写了下来,当两人诚惶诚恐把文书交给皇上时,以为会受苛责,谁料皇上大夸文书写得好,而且记住了巴延三的名字。
后来在皇上的关心下,这个在军机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秘书巴延三一路升迁,升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
上夜班能带来高官厚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孙康。
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
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悬梁刺股”,悬梁是说孙敬,发奋读书为了少睡觉,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苏秦,读书时常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后就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画荻教子”,欧阳修幼年丧父,母亲郑氏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
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学习。
欧阳修按照母亲的教导刻苦学习,终于成材。
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