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包括光武帝的崛起、和帝的振兴、灵帝的荒淫无道以及黄巾起义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从而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东汉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发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直观地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及意义。
2.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乐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事例为例,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音乐等辅助教学资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料,创设江南地区的意境,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让学生对江南地区有直观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及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1套)新人教版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百家争鸣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光武中兴”的内容,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现状。
2.东汉衰亡原因及黄巾起义。
教学重难点:东汉由繁荣走向衰亡的原因。
一、东汉的建立1、西汉的灭亡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背景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引起各地农民起义。
3、建立公元9年,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二、光武中兴三、外戚官宦交替专权1、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2、表现: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便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一、张骞通西域1 .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的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 .背景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收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背景:张骞开辟通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运输的主要物品:丝绸路线: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是针对初中七年级学生编写的历史教材。
本教材包含了七个单元,分别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古代中国的成立、古代中国的变革、文化交流与融合、世界古代文明、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二、教学目标1.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 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 古代中国的成立- 了解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了解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掌握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3. 古代中国的变革-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章制度;- 掌握战国七雄的兴衰变迁;- 了解秦始皇的统一中国。
4. 文化交流与融合-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唐朝时期的开创性举措;- 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 世界古代文明- 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兴衰变迁;- 掌握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 了解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变迁。
6. 世界近代史- 了解欧洲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7. 世界现代史-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掌握二战时期的重要事件;- 了解当代世界的格局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与概念;- 设计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鼓励学生阅读历史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展历史展览和观摩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历史的魅力;-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其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教学评估- 采用阶段性测验和小组项目评估,掌握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进展;- 定期进行组织性评估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注重课堂表现的综合评价,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思考质量等方面。
五、教学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每周进行两课时的历史课程,共需约16周完成本学期教学工作;-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授课进度与学生接受能力相匹配;- 留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复和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到春秋五霸的崛起、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变革,以及周王室的衰落。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历史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历史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针对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相对较为陌生。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以及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掌握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2.难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变革,以及周王室的衰落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自主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的原因和影响。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变革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辅助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辅助资料,如历史书籍、论文、文章等。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材中的插图、图表和案例。
3.板书设计:准备板书设计,包括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以及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你们听说过春秋时期吗?你们认为春秋时期是怎样的一个时期?”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材中的插图、图表和案例,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难点: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的原因和意义、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过程、人物事迹等。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历史真相。
3.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3.史料:与东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4.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重点介绍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2016)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 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西晋短暂的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这一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
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加强联系。
3.西晋的短暂统一固然有多种矛盾冲突的因素,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却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
历史教训警示我们,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
重点难点:重点:八王之乱。
难点:各族内迁及其影响。
教学准备:《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西晋的疆域图》;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在魏、蜀、吴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学生议论、回答)历史的事实是曹魏的发展超过了吴、蜀,因为它的地域最广,经过大兴屯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在中原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北方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魏、蜀、吴三国都曾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但三国追逐竞争的结果都未能如愿,而且在不长一段时间里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代魏而立的西晋政权。
但西晋的统一极为短暂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八王之乱对西晋产生了什么影响?感知理解一、西晋的建立1.讲述:魏自曹丕之后,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魏国军政大权。
司马氏掌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司马懿时期,司马师、司马昭时期,司马炎时期。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起点课时一人类的起源与迁徙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2. 掌握人类早期迁徙的路线和原因。
教学重点1. 人类出现的时间和地点;2. 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
教学难点1. 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2. 早期人类的文化和生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演化树,简单介绍人类起源的历程。
2. 讲解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通过PPT介绍人类化石、考古文物等证据,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判断。
3. 讲解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介绍人类迁徙的时间和路线,以及迁徙的原因。
4. 梳理知识点:通过练题对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迁徙进行简单梳理和巩固。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课时二古代文明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点;2. 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重点1. 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时间和地点;2. 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2. 古代文明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古代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通过PPT介绍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不同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
3. 讲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介绍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
4. 比较不同文明:通过练题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课时一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掌握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1. 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 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 奴隶社会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图片展现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和场景。
2. 讲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通过PPT介绍奴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的根源和发展。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①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对比分析两次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②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③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知道杰出人物对历史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准确区别正史与小说的记载偏差。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在历史的风流人物中,曹操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曲《曹操》,让我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当时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宏大场面。
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三国时期这个波澜壮阔、又英雄辈出的时代。
环节二:整体感知1、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和本课子目录思考,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局势,是如何从图一演变为图二的?答案提示: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自主学习:根据上面三幅图片思考,当时社会状况如何?由右图可知,当时北方最大的两个军阀分别是谁?答案提示:军阀割据、烽火不休;袁绍和曹操。
教师指导:根据图片,回顾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黄巾起义等史实,知道这一时期汉室中央衰微的现象。
结合图三以及此前所学废刺史立州牧制度的内容,知道当时地方军阀割据混乱,通过举例说明其中的军阀势力,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英雄人物开始登场,进入“英雄的时代”。
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0,填充表格内容。
答案提示:①时间:公元200年②地点:官渡③作战双方:曹操;袁绍④战略: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火烧乌巢⑤结果:曹操胜利⑥特点:以少胜多⑦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思考,曹操是如何以弱胜强,打败袁绍的?答案提示:“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制;招贤纳士;采取正确的战术教师指导:通过材料一可知曹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史实,说明曹操通过这一行为获得了政治主动权。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第 16 课三国鼎峙【教课目】知与技术认识曹操一北方、赤壁之、三国鼎峙等基本史,通学生自己料,认识史,使学生能正确价有名史人物曹操、葛亮等,提高史地看的能力。
程与方法引学生正确剖析史上有名的以少多的例“官渡之”和“赤壁之”,提高地看的能力。
引学生曹操在史上所起的作用,比《三国演》里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的差,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史唯物主史价史人物的能力21 世纪教育网版权全部感情、度与价明确曹操一北方以及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是由盘据走向局部一,由混向相定的程,所以是史的步。
在三国鼎峙形成的程,曹操、葛亮、刘、等人起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一步理解优秀人物推史展程所起的作用。
三国都重的恢复和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域获得了必定的开。
【教课重点】官渡之、赤壁之、三国鼎峙的史、;怎样对待三国分立一场面,怎样全面价曹操、葛亮、等史人物。
21·cn·jy ·com【学程】教解与学生剖析相合【情形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开篇就是“ 天下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句正确 ?从春秋国到三国的史能否了一点?“ 江逝水,浪花淘尽英豪⋯⋯”在末年,什么会涌出像曹操、葛亮、刘、关羽、、云、、周瑜等这样多的英豪好汉?他都有什么的作 ?2·1·c·n·j ·y后代有什么的影响 ?曹操、刘和都是叱咤云的人物,并且有那么多的人材他出划策,什么到来却依旧要三分天下呢?他之生了哪些激 ?www-2-1-cnjy-com三国是指哪三个政?分是在什么候、什么地方成立的?开国君主都是 ?着些,我从一的学中找答案吧。
2-1-c-n-j-y【自主】一、官渡之1、末年的混末年盘据,政名存亡、了地、人口等行混,此中曹操和袁是地最大的两个等内容。
教再引: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会怎么呢?(打仗)进而引入官渡之。
21·世纪 *教育网曹操力的逐大的原由和措,也是官渡之利的原由。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
本课重点内容有:秦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和文字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国时期和六国的概念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内容还需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和历史地理背景等方面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认识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背景和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战国时期和秦朝的差异,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课件: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内容的图片、视频等。
3.学具:笔记本、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国统一六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016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
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历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历史教案第一章: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教学目标- 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 理解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
- 掌握挖掘和研究考古遗址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 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包括狩猎、采集、渔猎和农耕。
- 探索远古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如原始共产主义和原始私有制。
2. 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 理解石器时代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 了解石器时代的演化过程,包括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 挖掘和研究考古遗址的基本方法- 掌握挖掘考古遗址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 了解考古学中的主要科学方法,如碳十四测年法和DNA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想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2. 研究: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不同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3. 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不同远古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
4. 总结:归纳总结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1. 导入:回顾石器时代的定义和特征。
2. 研究:通过图片和文献资料介绍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演化过程。
3. 练:利用图表和时间轴,让学生总结石器时代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4. 总结:归纳总结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小结。
第三课时1. 导入:激发学生对考古学的兴趣,探讨挖掘考古遗址的重要性和困难性。
2. 研究:介绍挖掘考古遗址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 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挖掘考古遗址并记录所得到的文物和资料。
4. 总结:总结挖掘和研究考古遗址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小结。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对远古时期人类生活方式和石器时代的理解程度。
- 收集学生参与挖掘考古遗址实践活动的成果和思考。
- 针对学生的研究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2. 总结石器时代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人教版历史(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全面版
第四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期:政分立与民族交融第 16三国鼎立知道赤壁之和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
知与技术1.能述官渡之和赤壁之并解析出各自的影响。
2.能列表魏蜀吴三个政建立的、建立者、国都。
3.认识三国展的大要。
程与方法1.通官渡之和赤壁之相关知的,学会列表的方法。
2.通两次役曹操一一原因的解析,提高学生解析史象,透象抓住本的能力。
感情、度与价1.通三国鼎立场面形成原因的解析,使学生到每一史事件的生都有其客条件,但是人的主能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曹操的解析和价,使学生到价史人物,主要看他可否推了社会步和生力的展。
重点赤壁之和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
点曹操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
1.回思虑:“ 江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末年,什么会涌出像曹操、葛亮、刘、关羽、、云、、周瑜等这样多的英雄豪杰?他都有什么的作?后世有什么的影响?曹操、刘和都是叱咤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他出划策,什么到来却依旧要三分天下呢?他之生了哪些激?三国是指哪三个政?分是在什么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着些,我从一的学中找答案吧。
一、官渡之战1.创立情境,深入学习:我们要研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认识东汉末年的情况。
长远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祸和悲伤,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遇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期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平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适应历史的潮流、适应人民的梦想,结束了这种战乱场面呢?( 曹操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一致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从这句诗中,我们能够看出曹操怎样的理想?(怀有壮心壮志,想要一致天下)【问题研究】曹操要一致天下,必先一致北方,为实现其远大理想,曹操做了哪些准备?答案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国都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通用9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通用9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教学突破】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
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8课百家争鸣》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以及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内涵和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可能理解较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提高对各家思想的认知。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化背景可能了解不足,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时期各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时期各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2.难点:各家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百家争鸣时期的氛围。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各家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案例教学法:以典型人物和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各家思想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百家争鸣?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各家思想。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各家思想,归纳总结各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16----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17----[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思路]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
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二)、北京人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
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
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
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4、生活情况: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
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
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
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
(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
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
)(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
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
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
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三)、山顶洞人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合作探究】1、结合下列有关材料和图片,思考北京人为何要过群居生活?“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2、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自然火。
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提升】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依据板书图表提问、巩固强化。
【巩固练习】1、下列那一项属于山顶洞人的生活()A.用火烧烤食物B.使用打制石器C.过群居生活D.会使用骨针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会不会制造工具B.是否使用打制石器C.能否使用天然火D.懂不懂磨制石器3、韩非子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A.学会制造工具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D.过着群居生活4、材料解析题上古之世……民食果爪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什么现象?(2)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自主预习】(一)河姆渡原始农耕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河姆渡原始农耕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2、时间:距今约7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4、农耕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4、农耕作物:粟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6、原始饲养业:猪、狗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合作探究】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生产工具烧制陶器【巩固练习】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流域,已经是使用的石器,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住着的房子,能挖掘水井,饲养家畜。
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
3、生活在流域省西安附近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的石器,用石刀收割庄稼。
他们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住着的房子,用箭头、渔钩打猎捕食。
事实证明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
他们能够烧制,会纺线____4、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 ;地点____;出现___陶和____陶;在后期,出现了_____,原因是:_______。
5、下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6、想象一下: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自主预习】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本文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
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