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
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历史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既是学生历史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文献综述1.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研究近年来,关于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教学方法。
如杨文华(2018)提出,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张燕(201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多媒体教学、故事教学等方法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研究在教学内容方面,学者们关注到了历史知识的体系化、本土化和现代化。
如李丹(2017)认为,应将历史知识体系化,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脉络。
王丽丽(2018)提出,应注重历史教学的本土化,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刘强(2019)强调,历史教学内容应与现代社会热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时代意识。
3.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研究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化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赵瑞(2016)提出,应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
陈晨(2017)认为,运用表现性评价可以有效衡量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许多研究者还关注到了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4. 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吴晓芳(2015)从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教育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提高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张军(2016)则关注到了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认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文献综述范文
课堂教学评价文献综述一、引言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与意义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和质性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推动课程改革等方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早,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
在理论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评价理论,如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等。
在实践方面,许多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如美国的多元评价、英国的课程与评价体系等。
国外的研究注重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
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在理论方面,国内学者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评价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在实践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了大量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
国内的研究注重实用主义,强调评价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同时注重评价的人文性和社会性。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文献来源主要包括学术期刊、专著、会议论文等。
综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方法与技术、实践案例与效果等。
五、结论与展通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国内外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科学等;2. 课堂教学评价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3. 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4. 未来的研究应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
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一、引言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涌现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教育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教育研究的现状1. 教育公平与质量近年来,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学者们从政策、制度、资源分配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如张华(2018)通过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分析,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资源配置的公平。
2. 教育信息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学者们探讨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教学质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李明(201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教育信息化对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具有显著作用。
3. 教育政策与改革教育政策与改革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
学者们关注教育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如王丽(2017)分析了我国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完善教育政策体系的建议。
4. 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者们从教师培养、教师发展、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刘洋(2019)通过对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建议。
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1. 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焦点。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2.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
学者们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3. 教育政策与改革教育政策与改革的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关注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4. 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者们关注教师培养、教师发展、教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结论本文对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梳理了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问题。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学校管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后在结论部分强调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该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全面探讨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教师角色,学生表现,学校管理,国内外研究,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中小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
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提高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小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受到关注。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管理水平等。
而国内外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
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前的教育现状和问题,还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探讨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深入了解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学校管理的支持与资源供给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供参考和建议。
有效性教学文献综述(2)
有效性教学⽂献综述(2)有效性教学⽂献综述范⽂ 由以上的教学策略可以看出,我国的“有效教学”策略还停留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两个阶段,并且都是根据⾃⾝的经验尝试⽽总结出来的,理论意义和科学⽔平并不⾼。
因此,⼴⼤教育⼯作者应拾回被丢失的教学评价,作出更全⾯、更科学、更合理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 “有效教学”的效果和评价效果 “有效教学”影响之所以如此⼤,且深受中国⼴⼤教育⼯作者青睐,是因为运⽤“有效教学”,普遍都会取得⼀定的效果。
如教师在专业⽔平和⾃⾝修养上有了很⼤的进步,⽽且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的情感,注重陶冶学⽣的性情。
⽽且,通过实施“有效教学”,学⽣的学习能⼒和创造能⼒都得到了进⼀步的提⾼。
孙亚玲认为对于我国来说,“有效教学”最⼤的意义有三:⼀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尝试;⼆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法的创新;三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的研制。
⽆疑,孙亚玲的概括是具体且科学的,⽽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
它具有⼀定的理论指导作⽤。
但也有学者认为,过分地注重“有效”,将会适得其反,甚⾄有些⽼师没有把“有效教学”⾏为理解透彻,只注重教学⾏为的形式,从⽽使学⽣⾛向机械式的学习。
其中成尚荣就指出,“有效教学”是技术化、⼯具化的教学⽅法,它带来的结果是教学模式的⾼度统⼀。
“有效教学”还会使⼴⼤教育⼯作者陷⼊以下⼏⼤误区:以“有效”代替价值、以“有⽤”代替“有效”、重视⼯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
因此绝不能以“有效教学”代替整个教学改⾰。
对于“有效教学”所带来的效果,不同的⼈对其都有不同的看法。
现有的研究表明,在注重学⽣⾝⼼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实施“有效教学”,肯定会有好的效果。
只是“有效教学”不是“速效剂”,它的效果需要有⼀个过程来显⽰,⽽不是⽴竿见影。
⽽如果没有认清“有效教学”的内涵,盲⽬运⽤所谓“有效教学”⾏为,那么随之⽽来的,肯定也是负⾯的影响。
2.“有效教学”评价正确的“有效教学”评价,对“有效教学”具有促进作⽤,它能够优化教学活动,保证⼀切教学活动内容的合理性。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最主要的渠道,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育观念的呈现、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都需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和实现。
因此,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开始,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经历了八次改革,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会对教材等各个方面做出不同调整,其目的就是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
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念、领会偏失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有关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以便明确今后有效课堂研究的方向,发展有效教学研究,构建当代有效教学理论,为当前及下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稳定可靠的理论基础。
一、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历史发展有效教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形成和丰富的过程。
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源起,大家比较公认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t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上半期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中,从而引发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重视。
20世纪在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大量研究者便开始关注如何运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1]。
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人民关注的是教师品质对有效教学的影响,70年代则强调教学行为,80年代关注教学活动,90年代则更多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而在21世纪各国开始普遍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
在国内,当代对有效教学的首次论述见于陈琦、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效教学”成为我国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实际上是从21世纪初才开始的。
有效教学文献综述范文大全
有效教学文献综述范文大全第一篇:有效教学文献综述有效教学文献综述摘要: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颇丰,本文从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有效教学的概念内涵、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有效教学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梳理。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一、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论三个角度的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1.从学习论的角度讲,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教育心理学里,有效学习即有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动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2.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即发展性教学)。
学生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宗旨、目的和归宿,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最高标准,因此,发展理论是有效教学的一大理论基础。
3.从知识论的角度讲,知识论是教学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的知识论,有效教学论以有效知识论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
二、有效教学的概念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济学观点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2)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3)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
这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4)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
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效教学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教学环节“链接”。
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全方位发展为本。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概述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然后探讨了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和家庭教育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最后分析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趋势。
在总结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启示,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了解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现状,为未来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家庭教育、研究趋势、研究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系到他们的整体发展。
有效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涉及到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评估和总结,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旨在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是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深入探讨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家庭教育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从而为提升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解答以下问题:一是探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况,了解目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不同教师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探讨哪些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三是研究学生学习态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探讨学生情绪、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四是探讨家庭教育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探讨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影响机制;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趋势进行探讨,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
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历史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是对近年来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有助于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师素养四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文献进行综述。
二、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习历史。
研究表明,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张红,2018)。
2.问题导向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丹,2019)。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
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王芳,2017)。
4.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多媒体、网络等资源融入历史教学成为研究热点。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陈晨,2018)。
三、教学内容1.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心理品质。
研究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应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刘强,2019)。
2.历史事件与人物: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教学,研究者主张应以史实为基础,注重对事件和人物背后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的分析(张伟,2018)。
3.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研究者提出,应注重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王丽,2017)。
4.历史学科交叉: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历史与地理、历史与语文等,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历史素养(李宁,2019)。
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综述
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综述随着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课堂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和努力提高的方面。
为了探索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教师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点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其特点包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评价和反思,以及注重合作和互动等。
二、课堂有效教学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应用1.小学阶段在小学阶段,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小学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教具、多媒体和互动游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2.初中阶段在初中阶段,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初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互动等方式,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学、课中听说读写、课后复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项目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资料
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研究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一)关于有效性教学的研究有效性教学:教师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心理学、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有效性教学理论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教学思想。
无数外国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导致的“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与共识。
直至20世纪70年代,争论双方才摒弃偏执,达成一致:教学即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
两者再不是非此即彼对立双方。
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种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效教学主要以学习的情境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
有效的教学应该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来考虑其学习与发展,统筹考虑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各种要素。
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协商。
而“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有效教学研究的始由单一地研究影响教学效果的主体、客体和媒体向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涉及的方面有: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有效教学技能的研究、有效教学风格的研究、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艺术研究等人们创建了有效教学标准评价体系,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而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大多是各个环节具体的教学行为的研究,如如何评价学生、备课、时间管理等方面。
针对有效性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研究仅有部分。
钟启泉、崔允激在《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一文中指出,有效教学最终的标准是学生的成长。
一是要求教师具有“对象”意识。
二是要求教师形成“全人”的概念。
三是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需要教师具备“反思”的意识。
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
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第一篇: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2010-12-15 13:31前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只是研究的焦点不同而已,从文献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综合提高教学质量上,还没有专门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到了70年代,便有了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提法,但研究谈不上深入。
到80年代后期,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现在国已非常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轨迹及内容特点,现将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综述。
主体:国内课堂教学有效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及自己的思考1、倡导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阶段1978年11月10日,《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不《大家来研究提高教学效率》的评论。
到了80年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法慢慢多了起来。
原因分析:其一、对当时教学质量不满意10的整顿和重建,学校课程与教学秩序已经建立,人们有精力来关注教学的内部机制和效果。
其二、学校育人走向极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其三,就是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问题。
直到九十年代,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法才占据主流,发表不少的研究成果,这时的一个特征就是研究开始深化。
探索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途径,还对影响的效果的因素作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
这阶段研究以文献和经验分析为主,实验为辅,做实证研究的并不多。
2、翻介国外相关研究成果阶段改革开放后,国家一直在努力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就是介绍和翻译西方理论。
最早介绍国外教学策略的是西南师大的王维诚、刘克兰教授等,他们翻译了美国学者保罗D埃金(Eggen1979)所著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堂信息处理模式》,该书对国内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范式。
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二、提高上海某小学教研组活动 有效性的建议
二、提高上海某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为了提高上海某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丰富教研组活动的形式
1、丰富教研组活动的形式
除了传统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环节外,还可以引入网络教研、 微格教学、教师沙龙等新型教研方式,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比如, 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远程集体备课和在线教学研讨,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到 活动中来。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中小学教研组活动已成为推进教育教学发展的 重要途径。然而,当前许多教研组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活动的效果。本次 演示旨在探讨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提出优化建议,为教育教学的进一步 提升提供参考。
内容摘要
中小学教研组活动主要包括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等方面。这些活 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然而, 目前许多教研组活动存在内容形式化、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 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3、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实践案例
另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教师专业水平、 学校支持等。这些因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探 讨。
结论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研究综述分析可以发现,中小学教研组活 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中小学 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尤其是在目标设定、过程管理、师 生互动等方面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
文献综述
1、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1、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获得专业发展的同时, 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在国内外研究中,中小学教研 组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定义、类型和开展情况。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对教 材等 各个 方 面做 出不 同调 整 。 其 目的就 是 更新 教 材 内
容、 改 进 教 学方 式 。 使 学 生能 够 在 课 堂 上 以一 种 行 之 有 效
的 思 维 方 法 进 行 学 习 。然 而 , 课 堂 教 学 是 一 个 非 常 复 杂 的
1 . “ 有效 教学 ” 的概念 和标准研 究 关 于有 效教学 的定 义 。至今 为止 学术 界 尚未形 成统 一 的看法 。纵观我 国学者 的观点 , 对于有效 教学 的界定主要 有 两类 。 一类 是从教 学投 出和产 出的关 系界定 。 这一 类的观 点 主要有 : 刘立 明沿 用 经济 学 上效 果 、 效益 、 效 率 的 概念 解 释 有 效教 学 , 他认为, 有效 教学 是指 教 师遵循 教学 活动 的客 观 规律 , 以尽 可能少 的 时 间 、 精力 和 物力 投 入 。 取 得 尽 可能 好 的教学效果 _ 4 l 。 另一类 定义是从 学生学 习的角度 来界定有 效 教学 。这 一类定 义主要有 : 高慎 英认为凡 是能够 有效 的促 进
学有 效性 研究 的文献 进行 整 理 。 以 便 明 确 今 后 有 效 课 堂 研
究 的方 向 , 发展 有效 教学 研 究 , 构 建 当代 有效 教 学 理论 , 为 当 前及 下 一 轮 的基 础 教 育课 程 改 革 提 供稳 定 可 靠 的 理 论
基础 。
一
、
我 国 中小 学 课 堂 教 学 有 效 性 研 究 的 历 史 发 展
重 视 。2 0 世纪 在科 学 思 潮 的影 响下 , 大 量 研 究 者 便 开 始 关
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综述
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综述课堂有效教学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教师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综述旨在回顾近年来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
课堂有效教学的定义包含两个关键词:课堂和有效教学。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是知识传授和学习的重要环境;而有效教学则强调教师能够有目的地组织教学内容,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有效教学既关注教师的角色和技能,也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近年来,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学习策略的培养和评价手段的改进等。
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研究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育技术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个性化学习。
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教育理论知识。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研究表明,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开展讨论和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和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和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评价手段的改进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测量。
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如项目制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效教学是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综述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研究表明,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学习策略的培养和评价手段的改进等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
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前言在当今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利用科学方法,协同学生进行学习,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过程。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效能往往是关键性因素。
本文综述了几篇与“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相关的文献,旨在让读者加深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文献综述1. 顾利华, 王美君. (2020).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型构建研究. 机电工程技术. (2020年32期).该文献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型的构建。
首先,研究制定了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其次,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模型的构建中,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课程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有效地优化了教学效果。
2. 赵月坤. (2018).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理性教育,2018(10).该文献探讨了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发现,针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进行有效教学需要遵循一些策略,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分层次教学、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等。
该文献为小学英语教育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同时也启示教师进行个性化教育和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3. 王淑娜. (2017). 浅析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参考与教育, (25).该文献简要地分析了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针对中国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文化背景,研究指出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习,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使用启发式提问、角色扮演等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论本文献综述对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介绍了一些应用于小学生科学、英语、语文等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当前社会变化越来越快,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doc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关键词:我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因此教学中追求有效性成为考察教学效果的形式之一。
自古以来,教师一直都被看作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教师在百姓中被尊为先生。
可是在新时代,由于社会各种资讯技术的发展,学生得到信息的途径已经很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现象正在被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就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教师的教学能否吸引学生,能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挑战。
这就要求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接受一种更有效的一种治学方法,并能够将之转化为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就需要打破长期已经习惯于重心都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教学模式,以一种学生更为接受的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情况中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状态。
让诸如语文等基础学科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能够学有所用的学科。
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生活中感受到真善美,能够增强文学修养,为自身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打破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痕迹。
以此使所教课摆脱孤立地为了“教而教”的教学尴尬氛围。
因此,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当务之急。
现将近期出现的关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中外文献,做一综述。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说法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有效”一词是直接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是指一件物品或活动具有预期所要达到的积极或肯定的结果的程度。
“效”有大有小,获得“效”所付出的代价也有大小。
当付出的代价大而获得的“效”小,或者获得的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效”时,我们就说其“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1)p9 。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不简单的指教师课堂上的行为或我们看到的教师课堂上的行为。
设计的是有效教学的管理、组织与教学的过程,指既有效教学的管理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
(2)p11。
国内专家尹祖琴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师成长篇》中对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认为在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也需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中小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
近年来,我国各界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既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等。
从学生学习成绩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包括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策略的运用等。
从学生学习态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包括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目标的明确等。
从学生学习习惯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包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
从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包括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等。
三、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方法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发现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对对照组的设置和数据分析,探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案例分析可以通过对教师个案的深入研究,挖掘出教师教学中的有效经验和教学策略。
四、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能力、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支持。
教师的能力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策略等。
学生的特点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等。
教学环境的支持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条件,包括教育资源的充足、教学设备的完善和家庭的支持等。
五、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二是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三是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推动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和提高。
国内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教学方法研究现状文献综述一前言影响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维的,其中教学方法是重要因素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问题日益凸现。
为了确保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更好的解决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及其发展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已有很多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
而本文主要对现有研究中有关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资料文献进行分析,了解现有研究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笔者试图总结现有研究的成果,并相应的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为今后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我国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现状教学质量主要由“老师—教—学生”这三个方面构成,并以“教”为中心。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那就必须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一些研究改革。
自进人90年代以来,我国对教学方法研究的成果更是明显增多。
出现了各种不同角度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许多论者多从不同的方法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马玉龙、喻成成就对教师如何讲好课从互动教学、启发教学、语言运用技巧这三方面进行介绍如何更好的实行教学[1],把这三种方法放在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中都是有利的;王晓军在把握了教师和学生两个课题主体上,充分分析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特点的,探讨了教师教学的一些新方法[2],提高了一堂课的质量,也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当然,也有学者介绍国外关于教学方法分类研究的新成果。
如刘华的《谈香港课堂教学方法之借鉴》这篇文章中,首先回顾了香港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然后又阐明了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3],为现有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
汤婧、姚利民则介绍了国外几种教学方法,并说明了它们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启示[4]。
最我国的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中,许多教学论教材也开始对其分析,这方面的成果在现在有很多。
如鲍德全老师,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为中学化学老师在新课改下如何组织课堂、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见解[5],类似的文章还有倪文华的《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6];结合自己的专业教学经验总结思考,分析了几张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对整个教学的影响。
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
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摘要:有效教学一直都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众多专家,学者已经在定义,特点,方法策略,应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人们发现小学课堂效率低下。
因此,有效教学再次掀起热潮。
本文综述了有效教学的多方面研究成果,重点论述了有效教学应用策略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课堂上已经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然而,现实的课堂教育实践仍然存在许多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情景化的表演法,有些教师只是一味的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由于教学设备匮乏,师资水平较低等原因,有效教学难以在课堂高效率的实现,尤其是在小学课堂,这种教学的有效性更需加强。
所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顺势研究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
本研究也是根据现实情况对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应用进行研究,力图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要想清晰的解释呈现研究的对象,必须了解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发展,及相关研究。
为了使有效教学及其应用的现状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呈现与分析,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关键词“有效教学”,时间跨度是1979-2012年,选中数据库为“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全文论文库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是“教育与社会科学”。
总共检索结果是3071 条。
通过整理分析和筛选,共得到论文25篇,其中优秀博士论文6篇。
优秀硕士论文15篇。
另外参考了关于有效教学的专著等。
1、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
2010-12-15 13:31
前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只是研究的焦点不同而已,从文献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综合提高教学质量上,还没有专门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到了70年代,便有了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提法,但研究谈不上深入。
到80年代后期,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现在国已非常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轨迹及内容特点,现将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综述。
主体:国内课堂教学有效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及自己的思考
1、倡导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阶段
1978年11月10日,《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不《大家来研究提高教学效率》的评论。
到了80年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法慢慢多了起来。
原因分析:其一、对当时教学质量不满意10的整顿和重建,学校课程与教学秩序已经建立,人们有精力来关注教学的内部机制和效果。
其二、学校育人走向极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其三,就是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问题。
直到九十年代,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法才占据主流,发表不少的研究成果,这时的一个特征就是研究开始深化。
探索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途径,还对影响的效果的因素作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
这阶段研究以文献和经验分析为主,实验为辅,做实证研究的并不多。
2、翻介国外相关研究成果阶段
改革开放后,国家一直在努力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就是介绍和翻译西方理论。
最早介绍国外教学策略的是西南师大的王维诚、刘克兰教授等,他们翻译了美国学者保罗D 埃金(Eggen1979)所著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堂信息处理模式》,该书对国内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范式。
较系统地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是华东师大皮连生教授翻译的加涅的两本学习论和教学著作:《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和《教学设计原理》,这两本书的特色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来研究教学,寻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更系统地对国外有效性教学研究作详细综述性介绍的是高文教授,由也主编的《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一书用很大的篇幅分专题对英美有效教学研究作发性介绍
研究方法:借鉴式的科研途径,一方面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经验,加快了本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程;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内对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在逐步的重视和开发。
3、研究和开发教学策略阶段
教育心理学对元认知的研究成果极大地影响了教学领域,国内学者对学习的关注引起了对教学策略的重视。
在教学策略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的李芒教授研究较为深入,他认为教学策略模式是一个纳,“纲举才能目张”(李芒,2002)他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试图改变老师教学的无序状态。
另外,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注教学策略研究发现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其一、研究大都流于表层,忽视教学策略在教学第一线的实际应用。
其二,只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策略而缺乏对学生的考虑。
陈心五在其所著《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对教学策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认为教师解决不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因为这些教师还没有掌握某些教学策略。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在重视策略开发的同时,还注意回答策略到底是什么,教学策略对有效教学来说作用如何,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等等理论问题。
华东师大的李存华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五个概念作了辩析。
这些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都是开创性的,无论具体教学策略的开发,还是对教学策略理论本身的研究都为有效教学理论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
这段时期的研究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入到课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观察,问卷,访谈,教学策略开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4、课堂与教学论视野中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
2000年,陈厚德从学习与教学的关系出发来研究有效教学,从而引出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他是国内以专著的形式发表其有效教学研究成果的第一人。
他的《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一书中,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要素、模式模式和有效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有效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2001年崔允淳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并阐述了这一概念的理念和策略。
与此同时,加一些人也在探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他们使用的概念有所不同,即教学有效性。
程红(1996)以《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为题完成了她的硕士论文,首次提出“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对其内涵作了界定。
并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在程红、李红(2000)、李士友(1997)的论文中还出现了教学效能、教师效能、活动效能这样的的概念,但他们对效能是什么都没有作出进一步界定。
袁振国(2002)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谈到了“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从学习科学、专家学习和智力差异等角度来研究,拓宽了教学性研究的视野。
孙亚玲(2008)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提陈陈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框架,更多地从实践的角度开发理论,为教师有有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借鉴。
总结:综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我们与国外在这一领域的成果还有较大的差距,既有观念上的,又有行动上的,观念上,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
对教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认识上的滞后必定导致行动上的迟缓。
在研究方法上,更多运用测量法、观察法、访谈法、研究课堂实录,在量的方面研究多,在质性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尤其是评价有效性方面工作还处于模糊境地。
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研究的思考:
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多应从实践的角度去开发理论,要师生共同参与,抽样的面积尽可能要大,得出的结论才更具有覆盖面和说服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如何去界定,是否按同一标准,还是因不同地区,不同的师生,不同的环境而异,这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症结,有待进步开发。
课堂有效教学是双向的行为,要达到有效,教师和学生各需付出怎么的努力才能真正发生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学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