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考研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郭自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3年4月
职称:教授
学院:文学院
研究方向:
男,1963年4月生,安徽庐江人,文学博士,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硕士生导师。
个人简历:
1985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从事高校中文系古代文学等教学研究工作至今。
教学课程:
1.中国古代文学史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3.大学语文
4.唐诗研究
研究领域:
1.唐诗研究
2.唐宋词研究
3.中唐诗文研究
科研项目:
1.元稹与元和文体革新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批号:2009sk069zd)(主持)
2.南宋文学与金代文学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号:06BZW032)(第一参研人)
3.传统诗学对胡适新文学革命的影响——以元白诗派、性灵派为例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AJ751019
代表成果:
论著:《元稹与元和文体新变》,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论文:
1.制从长庆辞高古——论元稹对于制诰的革新《文学评论丛刊》2008年第11卷第一期
2.从作家并称的接受分野看文学接受史中的道德评价因素《东方丛刊》2008年第二期
3.《莺莺传》爱情悲剧新解《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六期
4.从《论语》的交友之道看“元白”并称的文化含义《孔子研究》2009年第四期5.日常生活的诗意再现——论《莺莺传》对唐传奇的创新《江淮论坛》2009年第五期
6.以古赋为律赋——论元稹对律赋的革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四期
7.诗到元和体变新——元稹次韵律诗刍议《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三辑
8.白话与性情——从元白诗派、性灵派至新文学白话诗歌之走向《文学评论》2011年第三期
9.“元才子”考论《文学遗产》2011年第三期
10.略谈“大学语文”的导语设计《学语文》2011年第二期
姓名:熊仲儒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1年2月
职称:教授
学院:文学院
研究方向:
熊仲儒:男,1971年2月出生,安徽潜山人,博士,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教育经历:
1987年9月-1990年7月,太湖师范学校中专生。
1996年9月-1999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现代汉语专业硕士生。
2000年9月-2003年7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
教学课程:现代汉语、语言学纲要、文字学概要、句法结构、国际汉学
当代西方语言学理论、西方语言学史
获奖情况
2006年获安徽师范大学教学优秀奖二等奖。
研究领域
理论语言学、汉语句法语义接口。
科研项目
1.虚词“的”与皖西赣语中名词短语研究,安徽省社科项目(AHSK05- 06D28)。
2.名词短语的生成句法学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6sk057)。
3.普遍语法与汉语致使句式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4sk046)。
4.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安徽省高校青年项目(2004jqw23)。
5.时制、时体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安徽师范大学青年项目(2003xqn19)。
6.汉语的生成句法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十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科研成果
[1]《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2] 汉语式话题句的结构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是……的”的构件分析,《中国语文》,2007年第4期。
[4]主语语法功能的分配,《外国语》,2006年第1期。
[5]汉语被动范畴“给”,《外语学刊》,2006年第2期。
[6]动结式的论元实现,《现代外语》,2006年第2期。
[7]以人称代词为核心的DP结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论元的句法实现,《外国语》,2005年第2期。
[9]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2期。
[10]否定焦点及其句法蕴含,《中国语文》,2005年第4期。
[11]彝语名词短语内部语序,《民族语文》,2005年第4期。
[12]时制、时体与完成式,《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第4期。
[13]动结式的核心,《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4]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5]距离相似动因的个案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6]生成句法学中的时制,《外语学刊》,2004年第2期。
[17]母语说话者语感差异的语言学解释,《语言科学》,2004年第3期。
[18]动结式的致事选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9]“来着”的词汇特征,《语言科学》,2003年第2期。
[20]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3期。
[21]存现句与格理论的发展,《现代外语》,2002年第1期。
[22]自然语言的词序,《现代外语》,2002年第4期。
[23]零成分与汉语“名物化”问题,《现代外语》,2001年第3期。
[24]“呢”在疑问句中的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姓名:周元琳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4年3月
职称:教授
学院:文学院
研究方向:
周元琳,女,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1964年3月出身于安徽省庐江县顺岗乡六岗村
教育经历
1971年2月——1979年7月,安徽庐江顺岗乡六岗小学读小学初中;
1979年9月——1981年7月,安徽庐江县裴岗中学读高中;
1981年9月——1985年7月,安徽师大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1年9月——1994年7月,安徽师大读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0年8月——2001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访问学习;
2006年7月——8月,在北京语言大学接受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培训并结业。
工作经历
1985年7月——1991年8月,安徽芜湖师专中文系,助教,教授“现代汉语”课程。
1992年9月——199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留学生部,兼职教师。
1994年7月——2000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讲授中文等专业的“现代汉语”、“言语交际学”和留学生的“汉语精读”“汉语口语”等课程;兼任《学语文》杂志编辑两年;其间,获得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
2000年6月——2006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讲授“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研究”“汉语方言学”“方言调查和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学”等课程;其间:
2002年3月——2004年8月,受教育部委派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任教;
2003年3月,被评为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研究领域和研究经历
主要研究领域:现代汉语词汇、语法,汉语方言,对外汉语教学。
主要研究经历:
主持下列科研项目:
1995—1997年,安徽师范大学青年研究项目:初级阶段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
1997—1999年,完成安徽省教育厅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江淮官话庐江方言语法研究2005—2008年,安徽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淮官话与北部吴语语法比较研究学术会议和学术访问:
1986—2006年,共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30多次,宣读论文20余篇。
2000年8月——2001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
2002年6月,应邀访问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东方语言研究所并做学术演讲。
参加学术团体:
中国语言学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方言学会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安徽省语言学会理事。
论文(第一作者)
(1)江淮官话庐江方言中的“得V”结构《中国语文》,2006年第1期,3000字;
(2)动物文化词语褒贬色彩的文化心理成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约8000字;
(3)汉语“狗”族语汇的贬义及其语用失误《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
约6000字;
(4)交际口语的自然得体“八面诀” 《学语文》,2006年第3期,约3000字;
(5)罗马尼亚汉语教学调查研究报告《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6年第2期,5,000字;
(6)安徽庐江方言音系《方言》,2001年第3期,近30,000字;
(7)“马晨竹妈妈” 《语文建设》,2000年第10期,2000字;
(8)安徽庐江方言中的虚词“之” 《方言》,2000年第2 期,约6000字;
(9)汉语世界,“人”气正旺《语文建设》,2000年第5期,3000字;
(10)前缀“老”和“老”缀词语义色彩探微《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年第3期,约7000字
(11)“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1999年第5期,约7000字;
(12)“规范”之中的不规范《学语文》,1999年第3期,约5000字;
(13)祈使句式“V着点儿!”对动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选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约8000字;
(14)言语交际中的不良体姿《学语文》,1998年第3期,4000字;
(15)历史性原则,描写性方法《语文建设》,1993年第8期,3000字;
(16)“敬辞”不敬《学语文》1992年第3期,约4000字;
著作(合著)
(1)《语法修辞逻辑》(合著)1998年5月安徽大学出版社;
(2)《庐江县志方言》1995年5月文献出版社;
(3)《字正腔圆,能说会道——普通话口语交际》(合著)2006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4)《芜湖市志方言》(合著)2009年12月即出中国方志出版社
姓名:李先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5年11月
职称:教授
学院:文学院
研究方向:
李先华,男,1945年11月出生,1969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3年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所受教育
●大学(1969年)北京师范大学
●硕士(1983年)河南大学
职称
●1983年-现在安徽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主持项目
●《庄子》词义研究
安徽省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99jw0067)
●面向21世纪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安徽省教委高校教学研究省级项目省教高[1999]76号
●唐诗词语隐含义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3jw062)
● 《援鹑堂笔记》点校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教古[2005]133号)
研究领域
古汉语词汇学
训诂学
古典文献学
获奖情况
1990年,专著《许慎与说文解字研究》获河南省教委科技专著奖(二等),本人为主要作者。
讲授课程
古代汉语
训诂学
古汉语词汇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校勘学
发表论著
《许慎与说文解字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1版,本人为主要作者
《<说文>与训诂语法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版。
姓名:詹绪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8年
职称:教授
学院:文学院
研究方向:汉语史、书画理论、近代汉语词汇、汉字与中国文化
个人简介:
詹绪左,1958年生于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1977-1981,安徽师大中文系学习。
1982-今,安徽师大中文系、文学院任教。
1987年晋升讲师,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晋升教授,任硕士生导师。
2003-2006,上海师范大学读博。
承担课程:
古代汉语、汉字学、书法概论、汉字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概论、语言研究导论、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国语言学史、书画欣赏、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国文字学、近代汉语词汇研究
研究(专业)方向:
汉语史、书画理论、近代汉语词汇、汉字与中国文化
发表论文:
1.《汉字与中国文学的意象创造特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2.《不立文字,不离文字——试论汉语的超逻辑功能》,《江淮论坛》,1991年第1期。
3.《训诂的文化镜象作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4《“文”义阐释的文化内涵》,《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5.《汉字的文化功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6.《训诂的负价值》,《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1期。
7.《“言为心声”及相关的古汉语现象》,《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
8.《作为文化确证的汉字》,《东方文化》(香港大学),1995年第33卷。
9.《论宋代书学中的人格主义倾向》,《文艺研究》,1996年第4期。
10.《从古文字看上古人的音乐审美思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1.《释“狱”及其相关的字》,《淮北煤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2.《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文艺研究》,1997年第2期。
13.《评“吊”议“哀”剖“诔”》,《江淮论坛》,1998年第2 期。
14.《〈红楼梦〉词语探源》,《红楼梦学刊》,1998年第3期。
15.《六朝书论笺识》,《书法研究》,2000年第4期。
16.《六朝书论笺识(续)》,《书法研究》,2001年第5期。
17.《“有凤来仪”疏》,《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4期。
18.《“走真”字注商》,《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4期。
19.《“形质”考辨》,《中国书法》,2001年第10期。
20.《六朝书论笺识(续二)》,《书法研究》2002年第4期。
21.《六朝书论笺识(续三)》,《书法研究》2002年第6期。
22.《“恭楷”考释》,《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4期。
23.《〈祖堂集〉卷一校读记》,《黄海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
24.《〈祖堂集〉校读札记》,《汉字研究》2005第1辑。
25.《〈祖堂集〉校读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第1期。
26.《〈游仙窟〉版本与校勘举要》,《文史》2006第4辑。
27.《〈游仙窟〉词语试释》,《语言学论丛》2006第33辑。
28.《〈游仙窟〉的日本古钞本和古刊本版本》,《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第3期。
29.《唐代“三书”俗字的诸种类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0.《〈祖堂集〉校读散记》,《中国禅学》2006年第4期。
31.《〈祖堂集〉俗字校录匡误》,《文字学论丛》2006年第3期。
32.《〈禅录“本心”词语汇考》,《黄海学术论坛》2006年第8期。
33.《〈游仙窟〉古钞本、古刊本勘误与质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4.《〈祖堂集〉的词汇学价值》,《励耘学刊》2007年第1期。
35.《〈祖堂集〉词语札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6.《〈笔耕〉佛教词语校》释,《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7.《〈祖堂集〉标点错误举隅》,《励耘学刊》2009年第1期。
38.《〈祖堂集〉的文献学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3期。
39.《〈降魔变文〉校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0.《崔志远〈桂苑笔耕集〉的版本及校勘札记》,《文学与文化》2010年第3期。
出版论著:
1.《中国古代测字术》,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
2.《比丘尼传》(古籍整理研究),台湾佛光山宗务委员会,1996年。
3.《汉字与中国文化》,合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游仙窟》校注,合著,中华书局,2010年。
5.《崔致远全集》点校,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即出)。
科研项目:
1.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祖堂集》词语研究(AHSK05-06D30),2006
2.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宝林传》校释(0806),2008
3.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2008
获奖情况:
1.1995年,获首届安徽师范大学教学优秀奖“皖泰奖”一等奖。
2.1999年,获曾宪梓全国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三等奖。
3.2003年,《释“恭楷”》一文获安徽省语言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4.2007年,博士论文《<祖堂集>词语研究》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姓名:潘啸龙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5年
职称:教授
学院:文学院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个人简介
潘啸龙(1945- )上海龙华人。
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79年考入安徽师大攻读先秦两汉文学方向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
1987年被破格提为副研究员,1991年又破格提为教授。
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奖章,同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6-1999年任安徽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兼新闻系主任。
现为安徽省第十届政协常务委员,安徽师大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古代文学.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和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二.承担课程:
本科生课程:
1.中国古代文学史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3.屈原与楚辞研究 4.古代史传与现代新闻
研究生课程:
1.诗骚研究 2.史传文学研究 3.汉诗与汉乐府研究 4.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概述三.发表论文:
(约90多篇,下列代表作)
1.《九歌》六论中国社会科学1986(4)
2.《天问》的渊源与艺术中国社会科学1988(6)
3.汉乐府的娱乐职能及其对艺术表现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0(6)4.《离骚》的抒情结构和意象表现中国社会科学1993(6)
5.论《九歌》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9(3)
6.论《汉乐府》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1(2)
7.楚文化与屈原文学评论1989(4)
8.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文学评论1990(4)
9.《楚辞·招魂》研究商榷文学评论1994(4)
10.论《离骚》的男女君臣之喻文学遗产1987(2)
11.关于《招魂》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03(3)
12.论屈辞的狂放与奇艳文艺研究1992(2)
13.关于《九歌》二《湘》的神灵问题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9(5)14.评楚辞研究中的“图腾”说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5)
15.论岁星纪年及屈原生年之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97(3)
16.《高唐赋》与先秦的“山水审美” 安徽师大学报2010(6)17.《诗经》抒情人称研究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2002年)
18.论《史记》人物传记的浪漫主义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3(10)19.《孔雀东南飞》主题人物争议论略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6)20.《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三题江淮论坛1990(5)
21.建安诸子邺下创作述评安徽师大学报1993(4)
22.对建安文学的综合思考安徽师大学报1992(3)
23.陆机人品论安徽师大学报2006(6)
四.出版论著:
独著:
1.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
2.楚汉文学综论黄山书社1993年出版
3.邺下风流(建安文学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4.历代贬臣传陕西未来出版社1994年出版
5.楚辞(注评)黄山书社1997年出版
6.屈原与楚辞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7.诗骚诗学与艺术(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8.国学大讲堂·楚辞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出版
9.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10.古诗文辞赋品论黄山书社,2010年出版
主编.合编:
1.楚辞评论资料选(合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2.中华艺术文化词典(合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
3.楚辞学文库(第三卷第一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五.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楚辞学研究丛书》第3卷(批准号:9
6AZW010)
2.主持安徽省教育厅2001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相当于省级)《诗骚诗学与艺术》(批准号:2001JW109zd)
3.主持安徽省2001-2002年人文社科项目《诗骚诗学与艺术》(批准号:SHSK01-02 0026)
4.1992-1999年间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建安文学研究》.《屈原与楚辞研究》等2个项目
六.获奖情况:
科研获奖
1.屈原与楚文化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
2.楚汉文学综论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6)
3.楚辞研究获中国屈原学会“十年(1984—1994)屈学研究成果卓著奖”一等奖4.屈原与楚辞研究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
5.楚辞学文库(崔富章总主编,潘啸龙主编其第三卷)获浙江省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2003)
个人荣誉奖
1.国家人事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奖章(1993);
2.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三等奖(1993);
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1993年10月开始);
4.安徽师大第三次三育人先进个人奖(1997)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实力最强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点之一,安徽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在此学科基础上组建了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2001年3月正式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标志着该学科已经跻身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先进行列。
2000年该学科新增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2003年该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该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6人,博士7人。
近十年来,科研成果丰硕,共出版著作近60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
该学科目前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研究方向很早就被同行专家誉为国内唐诗研究的重要基地,刘学锴教授、余恕诚教授是国内唐诗研究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尤其在李商隐研究方面,是海内外公认的权威。
除了获得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奖励的《李商隐诗歌集解》之外,《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研究资料汇编》这两部规模庞大的著作获得2001年度国家古籍出版资助,也由中华书局同时出版。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2003年荣获国家图书奖。
刘学锴教授的新著《李商隐传论》(上、下册)获安徽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一等奖。
博士生导师余恕诚教授的专著《唐诗风貌》和《唐诗风貌及其文化底蕴》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1998年《唐诗风貌》获得安徽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他的论文《李白与长江》2003年先后获得安徽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一等奖和《文学评论》编辑部优秀论文奖。
余恕诚教授2003年还荣获教育部国家教学名师的光荣称号。
该方向的后继力量也很强,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胡传志博士是安徽省高校首批特聘教授,他的《金代文学研究》先后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和台湾学海出版社出版,被视为整个学术界金代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01年荣获安徽省第五届社科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他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就宋金文学关系发表了多篇论文。
叶帮义博士(副教授)在宋代诗词研究方面陆续有新作问世。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方向以博士生导师潘啸龙教授为核心。
他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4篇长文,还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撰有《屈原与楚文化》、《楚汉文学综论》、《屈原与楚辞研究》等著作多种,在屈原生平、楚辞作品、楚辞地理研究方面均有突出的建树,被公认为是当代楚辞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现为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政协常委。
袁传璋教授的《史记》研究在一系列重要的疑难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得到海内外专家的高度好评。
刘运好教授(博士)的魏晋文学研究也有很多创获。
其专著《魏晋哲学与诗学》有许多前人所未发的重要见解,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元明清文学方向以丁放、赵庆元、俞晓红等教授为主。
博士生导师丁放教授(博士)著有《中国诗学通论》(合著)、《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金元词学研究》,对两宋以降诗词理论作出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赵庆元教授对明清戏曲和小说有着深入的研究,继过去发表的重要论文之后,出版了《演义成败说三国》、《中国戏曲史论》等著作。
俞晓红教授(博士)的《红楼梦》研究很有影响,发表了数十篇颇有份量的论文,其专著《形象:文化的投影》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好评。
此外,王昊博士(副教授)、王海洋副教授、吴微副教授也都有一些优秀成果。
初试参考书目:语言学理论、文学概论、评论写作。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复试参考书目:《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著,中华书局; 加试参考书目:无
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