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贝类的生态习性与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贝类的分布
2、垂直分布 指生活水域水深深浅的范围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从5000米西藏高原到10000米海底均发现贝类踪迹。玉 螺从2m---1290m深海底均能生活,大多在浅海。
(1)大多数贝类生活在潮间带,如泥蚶.文蛤.缢蛏等。
(2)不少生活于浅海,如扇贝.毛蚶.魁蚶.珍珠贝等。
(3)少数生活于高潮区(滨螺)及深海(角贝科)。 总之,每种贝类均有其一定的垂直分布范围,有种类分 布范围广,有的分布范围窄。
贝类 1—20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8、饵料与敌害生物
(1)饵料: 单细胞藻类如硅藻、甲藻、绿藻、金藻、隐藻 等是瓣鳃纲的基本饵料,此外也间食小型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大型藻类特别是褐藻,是鲍等藻食性动物的重要饵料。 (2)敌害生物:贝类的生物敌害很多,如鱼类、螺类、章 鱼、蟹类和海星等均是经济贝类的天敌,贝类的卵子和幼虫为 许多水生动物的天然饵料。另外还有赤潮生物及水鸟等。
皱纹盘鲍、栉孔扇贝、马氏珠母贝狭盐,20—30 泥蚶、缢蛏、蛤仔等广盐,10—30。 (2)盐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贝类的生长、繁殖、发育。 (3)盐度突然大幅度变化可引起贝类大量死亡。
贝类 1—12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4、混浊度
海水中悬浮的泥砂、有机碎屑及单胞藻等使水变浑, 尤其风浪大时更甚。
正常海水年平均混浊度3-5mg/L,透明度5-2.5m。
营埋栖生活的瓣鳃纲,由于适应于埋栖生活这种习性, 它们的体型、足部、贝壳和水管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贝类 1—22
三、贝类的生活型
埋栖贝类的水管是有伸缩性。为保证呼吸和取食正常进 行,进出水管管口方向必须相反。若两管口靠近,水质不洁,影 响呼吸与取食。因而有的种类两水管虽长在起,但一个水管高, 一个低。 为阻碍较大颗粒进人水管,水管边缘生有许多小触手。 在水管的顶端生有感觉突起,专司选择水质的功能。 毛蚶、泥蚶没有水管,但其进水和出水的路线绝然不同, 进水在身体后腹方,出水在身体后背方。
贝类 1—17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7、海水运动 包括潮汐、波浪和海流。
潮汐: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古代称白天的潮汐 为“潮”,晚上的为“汐”,合称为“潮汐”。
波浪: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水面。在风力的直接作用 下形成的波浪,称为风浪;当风停止,这时的波浪称为涌浪。 浪运动只是波形的向前传播,水质点并没有随波前进, 海面上的一块浮木或软木,除非是风或海流使其漂移,否则它 几乎不改变其位臵。 海流:是海水因密度不同或风的作用及引潮力等作用而 产生的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具一定方向。 贝类 1—18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潮间带环境多变并具一定周期性。生活在潮间带的贝类 在不同程度上适应于这种多变条件,即高温和低温,干燥和暴 晒。耐干力最强的种类栖息在潮间带上部,相反则栖息在潮间 带下部。因此,在潮间带往往看到层次分明的种群垂直分布层 和水平分布区。 (4)浅海区:该区饵料丰富,有利于贝类生长和繁殖,是 鲍鱼、紫石房蛤、珍珠贝、扇贝等自然生活海区,也是扇贝、 鲍、珍珠贝、牡蛎等筏式养殖区。 人工养殖情况下,潮间带种类→浅海,生长反而加快。
贝类 1—24
三、贝类的生活型
3、附着型 贻贝、扇贝、珍珠贝等
体多平扁,足退化,但足丝腺发达,利用足丝附在其它 物体上,无水管。附着型贝类当环境不适时,它可以切断旧足 丝移动到新地方,再分泌足丝附着。 群聚:近江牡蛎、贻贝、滨螺、海兔等互相附着固着在 一起.
贝类 1—25
三、贝类的生活型
4、匍匐型 大多数腹足类,用足在岩礁、滩面爬行。
贝类 1—4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从低潮区往下,在大潮低潮线向外海伸展的水深200米以 内海区终年为海水淹没,称为浅海区。目前人工进行养殖的水 深在30米以内。 (1)高潮区:只一些小型贝类如滨螺、笠贝,这些贝类既能 用鳃呼吸,又能用肺或外套膜呼吸。这一区可以进行蓄水养贝 (例如蚶塘养殖)和修建人工育苗土池。 (2)中潮区:典型的潮间带,是滩涂贝类的主要生活区域, 也是泥蚶、蛤仔、缢蛏、牡蛎、蛤蜊等贝类养殖重要基地。 (3) 低潮区:是多种贝类自然分布区,亦可作为牡蛎、西 施舌、文蛤、蛤仔等养殖区。 贝类 1—5
贝类 1—3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1、潮间带与浅海
亦称潮区,指大潮高潮线到大潮低潮线中间的区域。
在大汛期(活汛期),海水涨到的最高线和退到的最低线, 称大潮高潮线和大潮低潮线;在小汛期(死汛期),海水能涨到 的最高线和能够退到的最低线,叫小潮高潮线和小潮低潮线。 高潮时= 0.8h×[农历日期-1(或16)]+高潮间隙 根据大小潮汐涨落的四条潮线,可把潮间带分成三个区, 即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
海水运动对贝类的影响
(1)不同种类适应能力不同 鲍 扇贝喜生活在风浪大、流速大的海区;杂色蛤 泥蚶喜风 浪小、潮汐小的内湾;滨螺喜在高潮区浪花飞溅的岩石上;笠贝 生活在受波浪冲击的岩石光滑面上。 (2)海水运动影响贝类形态的不同 同一种蝾螺,外海波浪大海区,贝壳有强大刺,内湾波 浪小海区,刺消失。 (3)海水运动对贝类有利方面。
第二章 贝类的生态习性与分类
第一节 贝类的生态习性
第二节 海洋经济贝类的分类
贝类 1—1
第一节 贝类的生态习性
一、贝类的分布 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1、水平分布:主要指贝类分布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贝 类对温度、盐度适应能力的大小,和种类有密切关系。
褶牡蛎、文蛤、青蛤、四角蛤蜊等对T、S适应性强,分 布范围很广,从黄渤海——南海。 贻贝、中国蛤蜊、皱纹盘鲍、虾夷扇贝等均属寒带种类, 主要分布在黄渤海。 珍珠贝、翡翠贻贝、宝贝、华贵栉孔扇贝等暖水性种类, 只分布在南海及东海南部 根据贝类对T、S适应范围的大小可分为 广温性贝类、狭温性贝类;广盐性贝类、狭盐性贝类 贝类 1—2
(1)混浊度过低,水清饵料少,不利贝类生长;水浑,水 中悬浮物过多,鳃纤毛摆动以假粪排出,耗能影响生长,长期 过浑沉积鳃表面堵塞鳃,窒息死亡。 (2)一般滩涂贝类较抗浑浊,浅海贝类抵抗力差。
(3)贝类浮游幼虫几乎都不适在混浊度大的水中生活 贝类 1—13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5、其他水质
水质指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如T、S、ph、营养盐、Do COD、BOD、SS、NH3-N、H2S等。
贝类 1—6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2、温度
贝类是变温动物,新陈代谢水平低,缺乏完善的温度调节 是它们体温不恒定的主要原因。
严寒冬季,能导致贝类血液及体液冻结,引起死亡。自 然界野生贝苗、成贝,常因低温造成死亡。为此,在贝类人工 苗种培育及养成管理中,要采取防冰和防霜冻的措施。 酷夏炎热,温度过高,在贝类生理上产生呼吸急速、不 规则、缺氧窒息,还可造成蛋白质疑固,以至昏迷死亡或烫死。 要采取“防暑”的措施。
(1)溶解氧Do:正常海水5-7mL/L,完全满足贝类需要。 当发生以下情况会造成水中缺氧,贝类死亡。 水过浑,水中有机物过多,COD↑ 水被污染,细菌分解大量耗氧,特别海水富营养化,赤 潮生物大量繁殖,BOD↑↑。 贝类本身密度过大,耗氧↑。 老化池塘底泥耗氧。 海水由于不断运动及光合作用,Do也易得到补充。 贝类 1—14
贝类 1—19
海水运动对贝类的影响
(4)海水运动对贝类有害的方面。
剧烈运动破坏底质,淤埋贝类,影响贝类生活和分布。
海流将幼虫带到不适宜地方,因条件不适而死亡或被敌 害所吞食。
可见,海水运动与贝类养殖密切相关,在选养殖场时, 必须考虑其影响,在已进行养殖的场地,为防止其危害,应修 筑防浪(或防潮、防流)坝,保护滩涂性状,维护贝类生长。
贝类 1—7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2、温度 (1)不同种类对温度变化的抵抗能力不同。泥蚶、褶牡 蛎生活在潮间带,适应能力强;鲍、扇贝浅海差。 (2)不同种类的贝类有它适合的温度范围,超过其适合 范围,引起生长停滞甚至死亡。
种类 泥蚶 贻贝 栉孔扇贝 文蛤 海湾扇贝
适温范围 -2—36℃ -2—29℃ -1.5—28℃ -5.5—30℃ -1—31℃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2)pH值:海水一般呈弱碱性,其pH值在7.5—8.6之间, 外海通常在7.9—8.2之间。 不同贝类对pH值的适应能力不同,范围不同。 菲律宾蛤仔 pH<4或者pH>9.5,两星期内全部死亡。 幼虫在7.5-8.5生长较好,在6.5及9.1时出现畸形死亡。 在很酸性的海水(pH=1.20)中,牡蛎血液的pH可降到4.8, 心脏停止跳动而死亡。酸性环境还影响贝类贝壳的分泌与形成。
贝类 1—21
三、贝类的生活型
生活型即生活类型,贝类按其生活习性和栖息底质划分 为埋栖型、固着型、附着型、匍匐型、游泳型、浮游型、凿穴 型、寄生与共生型8种生活型。 1、埋栖型 绝大多数瓣鳃类,如泥蚶、文蛤、缢蛏等.
一般具发达的足和水管,依靠足挖掘泥砂将身体埋入, 依靠水管纳进及排出海水进行摄食、呼吸和排泄作用。
贝类 1—10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3、盐度
外海盐度为35,近海31;河口附近的海水盐度较低,一 般为10—25,在雨季甚至低达1左右。
贝类是变压动物,盐度影响贝类的渗透压,适盐范围内 贝类正常生长发育,盐度不适贝类消耗能量来调节,超出范围, 贝类死亡 。
贝类 1—11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3、盐度
(1)不同种类对盐度适应能力不同,有不同适应范围。
因此,海水中酸碱性是否符合正常值,也是检验海水是 否污染的化学指标之一。
贝类 1—15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3)氨氮:尸体腐败分解,由蛋白质形成。对贝类毒性 主要是未电离的NH3,改变贝类体内渗透压,影响血液与氧的 结合能力,使其活力下降,最后死亡。 氨氮对贝类幼虫危害尤其大。栉孔扇贝浮游幼虫半致死 浓度1995mg/m3,安全浓度0.2g/m3。幼虫在3g/m3 12h全部下 沉,面盘萎缩解体死亡。 (4)H2S :尸体腐败,蛋白质分解产生。存在于海湾中 央,水流不畅海区及老化滩涂。含H2S底质黑色,有恶臭。 H2S大量存在水域,可以成为所有贝类的不分布区。 防止H2S产生:注意保持水流畅通,在被污染滩涂撒FeO 也能去除其害。 贝类 1—16
贝类 1—9
温度对贝类的影响
(6)温度条件还会引起贝类生物学的变异
例如近江牡蛎,分布在中潮区常受阳光照射的贝壳层一 般都比分布于低潮区以下的要厚,这不仅可避免敌害的破坏, 而且较厚的贝壳可减少体内水分蒸发,这是其适应性的表现。 (7)温度变化还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与生长、有机物的 分解,气体含量和酸碱性的变化,也就间接影响贝类的生活与 生长
贝类 1—23
三、贝类的生活型
2、固着型 牡蛎、海菊蛤
用贝壳固定在岩石表面生活,固定后终生不能移动,足 退化消失。牡蛎是以左壳固着,拟猿头蛤和海菊蛤以右壳固着。
固着型的种类,贝壳坚厚,形状不规则,没有水管,外 套膜触手发达。 一般用于固着的贝壳较大,如牡蛎它的左壳大,右壳小。 左壳大可以容纳肥满的体躯,右壳小,就有利于贝壳的开闭活 动。
贝类 1—8
最适温度 15—30℃ 14—23℃ 12—18℃ 15—25℃ 18—28℃
温度对贝类的影响
(3)南方贝类抗高温能力强些,北方贝类抗寒性强些。 同一种贝类生活不同地区,适温范围也有所区别。 (4)水温高低与贝类的生长繁殖有密切关系。 北方泥蚶3—4年收获,体长2.5cm,南方2年即可;春季繁 殖种类,南方早于北方,秋季繁殖北方早于南方. (5)温度对性腺发育影响很大。 牡蛎 15℃性腺成熟需60天;20℃性腺成熟需15天; 25℃性腺成熟需9天。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6、底质
可分为岩礁底、砂砾底、沙底、沙泥底、泥沙底及泥底。
(1)不同贝类对底质要求不同。 (2)同种贝类的不同生活时期对底质要求也不同。 泥蚶稚贝阶段需用足丝附着在砂粒上,若遇到纯软泥底 质就不易附着、死亡,而壳长3mm左右贝苗却喜欢栖息于软 泥底质上。 (3)底质影响贝类的生活,贝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 其生活环境。
足发达,底部宽阔,摭面很平,利用它可以到处自由爬 行。体形不对称,具一个螺旋形壳,遇到危险迅速缩入壳中或 吸附于岩石上(鲍)。
贝类 1—26
三、贝类的生活型
5、游泳型 头足类某些种类如柔鱼、枪乌贼等。
能抵抗波浪和海流的冲击,自由游泳。柔鱼游速很快, 能作较长的远途迁移,矫健地追逐鱼群。飞柔鱼甚至能跃出海 区,有时跳离海面有3.6m高。 6、浮游型 翼足类、海蜗牛、大多数贝类幼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