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与恨

合集下载

长恨歌的恨

长恨歌的恨

长恨歌的恨长恨歌中的“恨”应该有四种解读之意。

一、帝妃生离死别之恨(爱情说)二、盛世不再之恨(讽喻说)三、有情人难成眷属之恨四、美满难以长久之恨一、帝妃生离死别之恨从开头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到后来“宛转蛾眉马前死”再到最后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可以看出诗人情感的位移。

李杨二人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担者。

李既是功魁,又是祸首。

白居易赞叹李、杨二人对于爱情的忠贞,痛惜悲剧惨从天降,悲悯李、杨二人劳燕分飞,并将这一生离死别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盛世不再之恨《长恨歌》写于唐宪宗第一年。

安史之乱对中唐诗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中唐诗人用李、杨爱情的悲欢来比喻国家的盛衰。

有种集体性的阿Q精神,我们之前阔过。

白居易为了追忆、缅怀盛世,以李、杨爱情故事作为载体,写出了中唐人普遍的感伤情怀,这种感伤包含中兴成梦、盛唐不再,是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生虚幻的时代感伤。

同时,也是为了劝诫唐宪宗要励精图治,约束克制自己的情欲,避免再走唐明皇的路。

三、有情人难成眷属之恨《长恨歌》可能是白居易借李、杨悲剧写自己痛失湘灵之恨。

湘灵是白居易的恋人,可是后来因种种原因不能够在一起。

白居易的《邻女》《寄湘灵》《感情》《寒闺夜》《长相思•九月西风兴》等诗均有提到湘灵。

特别是《长相思•九月秋风兴》的最后两句“愿做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与《长恨歌》的倒数第二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极其相似。

所以说,白居易在写李杨爱情时,有其情感的投射。

四、美满难以长久之恨(上升到更高的程度)《长恨歌》的悲剧,不仅是生命陨落的悲剧,更是美陨落的悲剧。

它所蕴含的美好事物是难以把握巨大的遗憾的,可以扩充、渗透到爱情、命运的各个方面。

“恨”字的解读具有多义性,它是一个兼容并蓄、相辅相成、彼此独立而又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长恨歌》是留有大量艺术空白的,用文学的行话来说,是形象大于思维。

近代学者、词人谭献曾说过:“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对于白居易到底想在“恨”字中寄寓怎样的情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到底是联想得当还是过度诠释,就看读者自己了。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长恨绵绵的爱情为主题,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和浓厚的历史气息。

读完这首诗,我深深被其所感动,感慨万千。

首先,诗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悲壮和凄美。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如同一朵绽放在风雨中的花,虽然美丽,却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诗中描写了杨贵妃被贬黜的过程,她的离去和唐玄宗的长恨绵绵,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这种悲壮的爱情故事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让人不禁为这段爱情的悲剧而感到心痛。

其次,诗中所展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让人感受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辉煌。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辉煌。

唐玄宗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而杨贵妃则是一个美丽而富有才华的女子,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大传奇。

通过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辉煌,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气息。

最后,诗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也让人感受到了白居易的高超才华和深厚功力。

《长恨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诗中的用典、比喻和象征等手法,都展现了白居易的高超才华和深厚功力。

通过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白居易成功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气息,让读者对唐代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综上所述,《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悲壮和凄美的爱情诗歌,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辉煌。

同时,诗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才华和深厚的功力。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悲剧和历史的风貌,让人深深为之动容。

阅读这首诗,不仅让我对唐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愿我们都能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负韶华,不负时光。

白居易《长恨歌》究竟在“恨”什么

白居易《长恨歌》究竟在“恨”什么

白居易《长恨歌》究竟在“恨”什么白居易《长恨歌》究竟在“恨”什么《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早在作者生前,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可见白居易的七言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流传有多广了。

可一直以来,人们对长恨歌的理解存在着不少分歧,一般的编者都会模棱两可地说,“为什么‘长恨’呢?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故事的铺叙,一层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品味,去感受……”但这让初学者多少有些困惑,往往难以揣摩,难以感受和品位。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更好地解读这首诗呢?通常对这首诗有以下三种认识:一种是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

唐玄宗沉迷美色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造成了这个不可挽回的终身憾事。

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

另一种认识是诗的后半部分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他的重色轻国导致了政治悲剧,而反过来,国之不幸又导致了二人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终也成为悲剧的承受着,因而有人说,这也许就是故事的特殊、曲折之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之所在。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1. 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王昭君入汉为妃为背景,描述了唐明皇和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白居易的爱情观。

2. 爱情观的深意2.1 御赐红罗作裙带这一描写表现了服饰之美,突出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极高的宠爱,在文中流露出浓烈的欢愉和幸福感。

2.2 感官与美丽白居易通过字面上皇后穿着华丽衣物来展示他对美丽感官和外貌的迷恋。

这反映了他对于外在形式美感受过度关注的一面。

2.3 长恨歌旨在表达怀念与哀伤虽然主题是爱情,但整个诗作并不只局限于一个浪漫故事。

它还包含了怀念和哀伤的情绪,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思恋和无尽的遗憾,将爱情与命运紧密结合。

3. 白居易眼中的爱情3.1 爱情的力量白居易在诗中描绘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深深地爱,并用琉璃瓦与金银堂形容两者关系之密切。

这显示出白居易对于爱情绝对忠诚,并相信爱可以超越一切。

3.2 爱与道德约束尽管有着强烈的感情,白居易通过描述后来昭君回国就成为他人妻子的事实,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标准高度重视的观点。

尽管有着强大的感情冲动,但白居易也意识到个体在社会中要承担责任与义务。

3.3 爱情与宿命白居易也提及自己命运多舛。

这种安排揭示出一种信仰或命运主义,暗指了一种不可抗拒或是被迫完成某项责任。

4. 结语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中对爱情有着复杂而真实的理解。

白居易将爱情与美丽、命运和道德等多个因素相融合,揭示了他对爱情的思考和颇具洞见的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档内容仅是一个概览,详细论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描写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爱恨情仇的长诗。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与才情,以及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繁华与腐朽,以及人生的悲欢离合。

读完《长恨歌》,我深深感受到了白居易对于爱情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以杨贵妃的视角展开,她对唐玄宗的深情厚爱和对宫廷生活的不满与失望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她是一个美丽而聪慧的女子,却因为宫廷斗争和权力纷争而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命运的无情和宫廷生活的残酷。

此外,诗中还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繁华与腐朽。

唐玄宗的奢华生活和对杨贵妃的宠爱,以及宫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和权力斗争,都让人感到唐代宫廷的虚浮和荒诞。

白居易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种虚华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使整首诗更加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性。

另外,诗中的意境描写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与才情,以及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恨情仇,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诗中的景物描写也是细腻而生动,使人仿佛置身于唐代宫廷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辉煌。

总的来说,读完《长恨歌》,我深深感受到了白居易对于爱情、命运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唐代宫廷生活的批判和观察。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有着深刻的内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

通过这首诗,我对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让我对白居易的才华和智慧更加钦佩和敬佩。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悲凉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悲凉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悲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长恨歌》以其深情款款的描写,展示了他爱情的痛苦与悲凉。

这首诗曲折动人的情节,既是对历史故事的诠释,又是对白居易爱情经历的反映。

诗歌的开头,白居易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直接点出了故事的背景,汉高祖刘邦思念美貌的昭君,但无法拥有她。

这种悲凉与无奈的爱情注定了长恨歌的悲伤氛围。

白居易继续描述了昭君的贞矢、玉环的聪明、昭君的抛弃等情节,描绘了被命运所束缚的女性形象。

她们虽然美丽和聪慧,但却受到了权势者的操纵和背叛,注定了她们的爱情要命运多舛。

诗中还出现一位平凡女子的爱情故事:“五代高祖帝,号传圣,都下有巫山。

”这段描述举办婚礼的平凡场景,顿时让整篇诗增加了一丝亲切感。

白居易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暗示了平凡人的爱情也同样充满了辛酸和痛苦。

在《长恨歌》的描写中,白居易展现了对于爱情的坚贞不渝的追求。

他描述了皇帝迫不及待地竟敛无私济贫,修桥铺路,实行积极的改革,只为了抵达心爱的人的怀抱。

这种对爱情不懈努力的追求,传递出了他内心对爱情的珍视和深情的展露。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还隐藏着爱情的痛苦和苦涩。

他描述了美貌少女昭君的冤屈和无奈:“昭君怨何高,彼是长门第。

自非窈窕者,乃是藩篱类”。

她的美貌成为了她被权贵掌控的手段,她被迫与自己真正爱的人分离,这种痛苦和悔恨无法言表。

在《长恨歌》的最后,白居易再次回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借助昭君的形象来表达对自己爱情悲伤的思考和反思:“自谓被服宠,坐见东宫沐。

恩同陈塘柳,时共王翦笛”。

白居易将自己的爱情与昭君的遭遇相提并论,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遭遇的痛苦和悲凉。

总的来说,《长恨歌》呈现了白居易个人经历与历史故事的融合。

他以一种深情款款的笔触,描摹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表达了自己对于命运无奈的抱怨和思索。

这首诗既是对历史故事的诠释,又是白居易爱情经历的映射,建构了一幅爱情与悲凉相交织的画卷。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生动的描写,深情的表达,打动了后人。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900余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的相识、相爱、相离和最终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权力、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长恨歌》的深度解读:
1.爱情的美好与悲哀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描绘得十分美好,但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深刻的,但却无法抵挡政治斗争和宫廷利益的摧残。

这种美好而悲哀的爱情,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爱情的脆弱和无奈。

2.权力的诱惑与危险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背后,是政治斗争和权力的诱惑。

唐玄宗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目标,不惜牺牲杨贵妃的幸福和生命。

这种权力的诱惑和危险,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权力的可怕和危害。

3.人性的悲欢离合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经历了悲欢离合的过程。

他们的爱情曾经美好而真挚,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欢离合的人性,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无常。

4.文学的力量
《长恨歌》是一首文学杰作,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爱情、权力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这种文学的力量,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于爱情、权力和人性的描写和思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复杂和深刻。

长恨歌的悲怆与爱情之殇

长恨歌的悲怆与爱情之殇

长恨歌的悲怆与爱情之殇长恨歌,这是一首唐代文学巨作,由白居易创作而成。

它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为蓝本,通过史诗般的叙述方式,展现了深沉的悲怆与爱情的殇。

长恨歌通过诗歌的形式,讲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

诗中的第一段便描写了唐玄宗对杨玉环之爱的深情款款:“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段表达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深深爱恋之情,以及他对杨玉环的期待和珍藏。

而这段爱情也正是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悲剧。

在诗歌的中段,长恨歌描述了唐玄宗为了和杨玉环相见,废黜了贞观元年的世子李承乾:“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段描述了唐玄宗放弃政务的苦衷和为情所困的心情。

他为了和杨玉环相聚,不顾国家大事,放弃早朝。

这种情感的抉择无疑使得他的政治声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但是,长恨歌的叙述并不仅仅局限于爱情悲剧。

在整首诗歌中,也表现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是长恨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它表达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将两人比作比翼鸟、连理枝,希望能够永远在一起。

但地上的愿望无法与天上的比翼鸟相比,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最终只能停留在渴望的状态,不再现实就像比翼鸟难以共舞。

长恨歌的残酷来自于其实际情节。

杨玉环最终被唐玄宗送入了道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杨玉环的人生追求和悲伤尽在几句诗歌中展露无余。

她无法拥有自己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只能承受离别的痛苦和被命运摆弄的无奈。

长恨歌通过纤细入微的描写和悲剧性的情节,让人对唐代的爱情悲怆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这首诗歌既是对某个具体历史人物的表达,也是对一段悲情爱情的写照。

它以浓郁的情感、痛苦的境遇,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婉约而伤感的爱情世界。

长恨歌的悲怆与爱情之殇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反思。

爱情,可以是美好的,可以是跌宕起伏的,但也可能是充满悲剧性的,带来伤痛和羁绊。

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是什么呢?大家的看法是什么呢?下面小编收集整理了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叙事诗,一经问世,便为读者所喜爱,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 明.何良俊)。

但对其主题,众说纷纭。

本文试从《长恨歌》的文本特点出发,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地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第一、从《长恨歌》的文本来看该诗的爱情主题《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任县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李、杨故事而作。

从诗题上看,《长恨歌》是歌咏“长恨”的。

“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是通过具体叙写李、杨爱情悲剧,层层展示出来的。

长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它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起到了引领全诗的作用。

诗人以汉喻唐,简述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中,闪烁着诗人白居易对唐明皇声色误国的极大痛心。

如果真象一部分人所说本诗主题是讽刺唐明皇酒色误国的话,本人认为有点牵强。

首先,全诗共120句,这部分内容不到四分之一,算作略写,我们写文章要讲究详略,详写的才是主题所在,而本诗四分之三的章节在写李、杨爱情悲剧,所以《长恨歌》表达的是爱情主题。

要说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理由不充分。

其次,如果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为何白居易剔除历史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把寿王妃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般的纯情女子,而省去唐玄宗对梅妃的思念及与虢国夫人不清不白的关系,也没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

而陈鸿的《长恨歌传》则写道:“玄宗在位岁久……以声色自娱。

…… 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王邸”。

杨贵妃也因“冶其容,敏其词,婉变万态,以中上意”,使其兄弟姊妹封爵拜相,权倾一时。

长恨歌的情感书写

长恨歌的情感书写

长恨歌的情感书写
《长恨歌》是一首描绘爱情悲剧的长诗,情感书写深沉、复杂。

以下是对这首诗情感书写的分析:
首先,诗中表现了爱情与命运的交织。

在诗的开头部分,诗人通过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是悲剧性的,因为玄宗的纵欲和沉于酒色导致了他对朝政的忽视,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爱情的悲剧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在第二部分,诗人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后玄宗的仓皇出逃和杨贵妃的死。

这部分描绘了玄宗的悲伤和相思,以及他对杨贵妃的深深怀念。

这些情感是“长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酸恻动人的语调,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第三部分,诗人写玄宗借助道士的力量在蓬莱仙山中找到了杨贵妃的踪影。

这部分描绘了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谊,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同时,通过描绘杨贵妃在仙境中的形象,诗人再次强调了“长恨”的主题。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这句诗表达了爱情与命运的无奈和无力,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长恨歌》的情感书写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以及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爱情的信仰。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了自己的心情。

《长恨歌》:白居易叙述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情爱情故事

《长恨歌》:白居易叙述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情爱情故事

长恨歌:白居易叙述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情爱情故事引言《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长篇叙事诗,全文以王昭君与唐明皇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而深沉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悲情和命运纠缠。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探索其中的爱恨离合、悲喜交加。

王昭君——美丽动人的倾国佳人王昭君,名小英,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倾国之美”,是西域安息国公主,身世显赫。

她自幼聪颖、美貌出众,并具备非凡的音乐天赋。

年纪不过十四岁时,她便被选中成为唐朝第七位皇帝——唐明皇(李隆基)的贵妃。

唐明皇——才华出众却深陷宠幸与痛苦之中唐明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他以其卓越的才艺和大胆的改革举措而被后人称为“圣君”,但也因过度享乐和纵容宠臣而引发了政治腐败。

对于王昭君,他深深地爱慕着她的美貌和才华,并赋予她特殊的宠爱和尊荣。

悲情爱情故事的开端在王昭君成为贵妃之后,她与唐明皇之间逐渐产生了真挚而纯粹的爱情。

他们相依相伴,共同欢笑和哭泣,度过了多次分别和重聚。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施加了残酷的考验。

命运的捉弄与离别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外交等),王昭君被迫离开长安前往边疆地区,与唐明皇被迫分离。

两个相爱的灵魂被无情地拆散,唐明皇只能孤单地思念着王昭君。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心中的思念愈发强烈。

唐明皇的望女楼为了让王昭君从远方感受到自己的爱意,唐明皇修筑了著名的“望女楼”。

他在这座楼中观望着远方,期待着王昭君的归来。

然而,王昭君并没有再回到唐朝,命运如同一把无形的手,将他们之间的距离变得无法逾越。

王昭君最后的日子在未能与唐明皇团聚的情况下,王昭君被迫与她一同被派往吐蕃。

此时,她已经深受疾病折磨。

尽管如此,在临终之前,她还是表达了对唐明皇深沉的爱意和思念之情。

反思与悲伤《长恨歌》通过细腻凄美的描写展现出王昭君与唐明皇之间爱情故事中承载的无尽哀愁和悲伤。

这是一个充满命运捉弄和离别伤痛的故事,也是对人生苦难及爱情挫折的深刻反思。

《长恨歌》中白居易的情感表现

《长恨歌》中白居易的情感表现

《长恨歌》中白居易的情感表现作者:王怡婷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3期摘要:《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历来倍受世人喜爱和推崇。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表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还影射了诗人个人的恋情,更融入了读者的共感与期待之情。

这三种情感的融汇、叠加,增加了诗歌情感的厚度和复杂度,使诗歌的情感十分饱满。

而诗中的每一种情感,又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

正是由于诗歌的情感叠加方式和艺术表达手法,使《长恨歌》更具独特魅力,影响深远。

关键词:《长恨歌》;情感表现;隐射;共鸣一、唐玄宗与杨贵妃凄美的真挚爱情对于《长恨歌》里所表现的李、杨之间的爱情,历来对其歌颂和同情的人不在少数。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是诗歌的第一句,从字面意思去看,很多人都认为唐玄宗是一好色之人,而在我看来,他也不过是性情中人罢了,只因生在帝王家,他是在等待命中注定的有缘人而久久未遇。

从“杨家有女初长成”到“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直到遇见杨贵妃,他才终于找到了生命中的爱人,而一旦有了她,眼里便再也容不下其他人。

从那以后,他花尽心思为她制造各种惊喜,“春寒赐浴华清池、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他为杨贵妃所做的一切,或许在大家眼中就是一个王国昏君大逆不道和荒淫无度的证明。

但倘若我们不带有色眼镜去看他,或者说我们抛开世俗的观念和他的身份,回过头来再去审视,他不过就是一个多情而痴情的男子,错只错在他生在了帝王之家。

他在爱上杨贵妃的这段期间,他的后宫佳丽有三千,而他却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这更能体现出他的专情和专一。

随后,“骊宫高处入青云……尽日君王看不足”,这一段与爱人在一起的快乐的时光里,爱人就在自己身边,且就在自己视线范围内,却还总觉得心中止不住的思念,患得患失。

一代君王尚且如此,足见他对杨贵妃的感情之深。

诗的后篇“渔阳鼓动,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他亲眼目睹自己的爱人马前丧生,身为帝王却没能保住自己心爱的女人,该是何等的心痛与无奈。

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与恨

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与恨

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与恨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与恨《长恨歌》传达出诗人自身的爱恨情愁。

一曲爱情悲剧的哀歌,演奏出不同韵味的绵绵长恨,令人不觉为之赞颂、惊叹。

无人不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它呼吁出了普天下有情人祈祷眷属的心声。

无人不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它道出了李、杨生死别离、相思成恨的无尽悲苦。

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因爱生恨,且长恨绵绵。

细讨之,这首悲歌哀叹的爱与恨别有一番滋味,发人深思。

一、爱情简介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

杨氏受宠,鸡犬升天。

玄宗沉于酒色,不理朝政,酿成了安史之乱。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二、爱情特点1.爱情与名份、地位白居易《长恨歌》中李、杨的爱情是有名有份的,是封建帝王和妃子之间的爱情,典型的帝王爱情。

尤其对杨玉环而言,她位居贵妃,是一代君王的合法妻子。

李、杨的爱情描写是白居易《长恨歌》文本中分量最重、最感人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对杨玉环群压众芳充满魅力的传神描写,而这一描写证实为下文“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作下铺垫,极力渲染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痴情挚爱。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更是对贵为国君却用情专一的赞许,也写出了杨贵妃身为嫔妃的幸运;“姊妹弟兄皆列士”又可以说是唐玄宗爱屋及乌的表现;“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则是对唐玄、杨贵妃二人趣味相投、知音互赏的尽态极妍的吟咏。

“所谓‘三千宠爱在一身’,所谓‘度春宵’、‘夜专夜’、‘醉和春’,正是发生在皇宫里的帝妃情爱的特殊印记;所谓‘姊妹弟兄皆列士’,所谓‘不早朝’、‘看不足’正是这对情痴意浓的帝妃沉浸在爱河中的有力佐证。

《长恨歌》:白居易的豪情与爱国主义情感

《长恨歌》:白居易的豪情与爱国主义情感

长恨歌:白居易的豪情与爱国主义情感《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诗之巅。

该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忧思和关注。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壮丽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一、背景介绍1.唐朝盛世:在唐玄宗统治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强盛繁荣的时期,国力达到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2.杨贵妃: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美丽动人、才艺出众,被誉为“四海第一美人”。

3.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政治上有所不顺,但在文学创作方面卓有成就。

二、诗歌魅力与艺术特点1.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长恨歌》以叙事的方式展开,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表达。

2.豪情壮美的描写: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色彩来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与悲剧,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豪情壮丽的气势。

3.独特的艺术手法: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大胆地运用了对偶、换韵等修辞手法,并通过多次反复提问和回答的形式来增加表现力和冲击力。

三、爱国主义与忧国忧民之情1.对国家兴衰的忧思:在《长恨歌》中,白居易通过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纠缠爱情,寓意着皇帝沉溺于个人情感而忘却国家大业乃至导致国家命运的曲折变化。

2.深切关注社会动荡:白居易通过诗中杨贵妃的离世以及唐玄宗个人的痛苦,表达了他对国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担忧和无奈。

3.提倡道德责任: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体现了审视权力和爱情、追求真理和道德荣誉的思想,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国家兴衰、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

结语《长恨歌》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代诗歌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白居易卓越的文学才华,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与关切。

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帝与妃子之间辉煌而凄艳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愤懑、忧虑与责任感,让读者触摸到一个壮美而动人的时代背景,引发深入思考。

对长恨歌的理解

对长恨歌的理解

对长恨歌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古文诗歌,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歌以唐玄宗的视角展示了他对杨贵妃深深的爱恋之情,以及他们之间被政治和命运所阻隔的悲剧。

《长恨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爱。

诗中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与才情,以及她对皇帝的深深吸引。

唐玄宗在诗中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无尽思念和对她的执念,无论是在白日梦中还是在黑夜里。

这种深情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的爱情之强烈。

然而,诗歌中也透露出了政治与命运对这段爱情的阻碍。

唐玄宗在诗中提到了各种政治因素,如宫廷的争斗和权力的斗争。

这些因素使得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逐渐被扭曲和破坏,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唐玄宗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无力保护杨贵妃的懊悔和痛苦,这种无奈的感觉令人心生怜悯。

《长恨歌》中的爱情故事也反映了历史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时代的变迁所困扰,他们的命运被政治的漩涡所左右。

这种历史和命运的冲突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加悲壮和动人。

诗歌通过唐玄宗的叙述,向读者传达了历史的无奈和人类命运的脆弱。

总的来说,《长恨歌》是一首表达了深情爱恋与命运阻隔的诗歌。


以唐玄宗为视角,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与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爱,同时也展示了政治和命运对这段爱情的摧残。

这首诗歌使我们反思了爱情与命运的关系,以及历史对于个人命运的重要影响。

《长恨歌》中的爱国情怀与身世哀思

《长恨歌》中的爱国情怀与身世哀思

《长恨歌》中的爱国情怀与身世哀思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杰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深邃的爱国情怀和深情的身世哀思而闻名于世。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基础,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哀伤的抒发,白居易在诗中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热爱与关怀。

1. 《长恨歌》背景1.1 反映唐代政治风云《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于唐代盛世的作品,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唐朝政治的变迁。

这首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荣辱兴衰。

1.2 杨贵妃的身世哀思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出身和遭遇,展示了她在宫廷中的幸福与忧伤。

她从一个乐籍落魄的曲艺家成长为皇帝的宠妃,但最终却遭到了李治的虐待和流放。

杨贵妃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身世的哀思也渗透在整首诗中。

2. 爱国情怀的表达2.1 唐朝疆土的荣光诗中,白居易描绘了唐朝的疆土辽阔和文化繁荣,表达了他对国家的自豪和热爱。

他用“宫殿”、“城池”等词语来形容唐朝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大唐盛世的壮丽荣光。

2.2 国家兴亡的担忧然而,白居易也在诗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担忧。

他用“遗恨”、“亡国”的词语来形容唐朝的命运,抒发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在他看来,国家的兴亡是天道循环的必然结果,他无力改变,只能表达内心的忧伤。

3. 身世哀思的抒发3.1 杨贵妃的劫数白居易深情地描绘了杨贵妃的幸福和悲剧命运,展现了他对杨贵妃的同情和怜悯。

他用“倾国倾城”、“黯然销魂”等词语来描绘杨贵妃的美貌和悲惨遭遇,让读者感同身受。

3.2 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白居易也抒发了对个人命运的哀思。

他表达了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他用“回首”、“往事”等词语来体现自己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4. 情感表达与修辞手法4.1 细腻的描写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恨歌》中的爱国情怀和身世哀思。

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唐朝的辉煌和杨贵妃的遭遇,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长恨歌白居易主题思想

长恨歌白居易主题思想

长恨歌白居易主题思想长恨歌白居易主题思想导语:《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那么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长恨歌白居易主题思想,欢迎借鉴!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一是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的。

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三是双重主题说,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始终还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我觉得《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是具有双重性,而是具有多重性。

首先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而且是“长恨绵绵无绝期”。

那么究竟恨的是什么呢?只要搞清楚这一点,作品的主题就容易把握了。

有人说作者描写李、杨爱情,意在讽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唐玄宗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淫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

不承认《长恨歌》有讽谕意义和力主它是同情和歌颂李、杨坚贞爱情的专家们提出的理由是作者把它编入“感伤诗”,而没有编入“讽谕诗”然而作者说过:“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按照这个定义,“感伤诗”也能有讽谕性内容。

但是从内容上看,李、杨的生离死别的确是个爱情悲剧,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也有人认为《长恨歌》前半批判“垂色”,后半歌颂爱情,即双重性。

这也值得怀疑。

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一篇诗的主题竟然前后矛盾,这是很难想象的。

细读作品就可以看出前半是写致“恨”之因,后半是写“长恨”本身,而在诗人心目中,那“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恨”,其“讽谕”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意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艺术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与恨
导语:爱情是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之一,其间表现出的爱情与名份、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呈现出独特的爱情特点。

加之作者的生平经历,《长恨歌》同时也传达出他自身的爱恨情愁。

一曲爱情悲剧的哀歌,演奏出不同韵味的绵绵长恨,令人不觉为之赞颂、惊叹。

无人不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它呼吁出了普天下有情人祈祷眷属的心声。

无人不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它道出了李、杨生死别离、相思成恨的无尽悲苦。

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因爱生恨,且长恨绵绵。

细讨之,这首悲歌哀叹的爱与恨别有一番滋味,发人深思。

一、爱情简介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

杨氏受宠,鸡犬升天。

玄宗沉于酒色,不理朝政,酿成了安史之乱。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二、爱情特点
1.爱情与名份、地位
白居易《长恨歌》中李、杨的爱情是有名有份的,是封建帝王和妃子之间的爱情,典型的帝王爱情。

尤其对杨玉环而言,她位居贵妃,是一代君王的合法妻子。

李、杨的爱情描写是白居易《长恨歌》文本中分量最重、最感人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对杨玉环群压众芳充满魅力的传神描写,而这一描写证实为下文“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作下铺垫,极力渲染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痴情挚爱。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更是对贵为国君却用情专一的赞许,也写出了杨贵妃身为嫔妃的幸运;“姊妹弟兄皆列士”又可以说是唐玄宗
爱屋及乌的表现;“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则是对唐玄、杨贵妃二人趣味相投、知音互赏的尽态极妍的吟咏。

“所谓‘三千宠爱在一身’,所谓‘度春宵’、‘夜专夜’、‘醉和春’,正是发生在皇宫里的帝妃情爱的特殊印记;所谓‘姊妹弟兄皆列士’,所谓‘不早朝’、‘看不足’正是这对情痴意浓的帝妃沉浸在爱河中的有力佐证。

”[1](P35)“君王掩面救不得,会看血泪相和流”真切地传达出玄宗身为一国之君,却无力保护自己心爱的人的内心的苦楚与无奈,可见他对杨贵妃的情之真之切之浓。

最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将这段真挚、难以割舍的爱情转为连绵无期的长恨。

从文本中不难看出,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是发生在深宫六院的皇宫里,极为罕见的真挚感人的帝妃之恋。

他们的爱情为历时历代所认同,有夫妻的名份。

就杨玉环来说,她在这段爱情中不仅拥有普通妻子的名份与地位,还拥有身为贵妃的荣耀与显赫。

2.政治因素对爱情的影响
爱情的存在主要取决于男女双方的努力经营、维持、但它同时也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其中,政治因素不可小觑,它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有时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爱情的结局。

谈及这个,我们都会想到安史之乱对李杨爱情的重大触击。

755年,担任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内兵力空虚,在范阳发生叛乱,整个大唐王朝遭受了空前绝后的浩劫。

如果不是玄宗统治后期“渐肆奢欲,怠政事”且军事举措失当,怎么会发生此番动荡?如果玄宗不宠信陷害忠良功臣、贪赃枉法的杨国忠,又怎会引来高力士与其因权利之争而诱发的诛杨氏一族的预谋?如果不是这一切冲突的蓄积,又怎会招来杨玉环不死则“六军不发”的局面?为了抚恤民心,集结众军,身为国君的唐玄宗只得“无奈何”,只能“掩面救不得,会看血泪相和流。

”严峻的政治形势是致使杨玉环死的根本原因,是影响李、杨爱情发展的重大因素,它对李、杨爱情的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

三、作者的创作意图
1.婉劝帝王
历史视野中的李、杨关系是白居易创作其《长恨歌》的基础。

文本中作者有意地隐去李杨关系的一些不纯洁部分,对他们的爱情用艺术的手法进行了大肆的铺张渲染,极尽文辞之美,把李、杨故事写成真挚、悱恻的人间悲剧,从具有传奇色彩的帝妃出发,以艺术典型与形象,动之以情,婉劝帝王。

“《长恨歌》不是简单地批判、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腐朽堕落,而是以帝妃深情之珍贵无可挽回的失去这种切身之痛感染帝王———不取愤激批判,而以深情劝说。

换句话来说,如果作者不渲染李、杨深情,《长恨歌》表达政治主题的力度将极有限或难以实现———尤其是臣下对帝王的讽劝。

”[2](P178) 白居易的《长恨歌》相当有力,也相当成功地描写了李、杨之情。

虽然白居易对真实的李、杨感情持有保留态度,却写出了切肤之痛,甚至锥心之痛。

“《长恨歌》写至深的真情是实,渲染得美好,生动感人也是实,但目的指向却不在感情本身。


[3](P178)作者这样艺术地美化李杨爱情的有鲜明的意图的:李、杨的爱越是美好,越是真挚,越是深厚,就越珍贵,帝王失去的就越多,唐朝政治危机通过这一个侧面反映出来的后果就愈严重,骄矜懈怠,宠妃荒政就愈不该。

反过来说,如果李、杨之间并无真情,安史之乱给予唐玄宗感情上的直接损失不过是抢劫一位无足轻重的女子,没有切肤之痛,锥心之痛,如何达到婉讽目的?讽劝的效果有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