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2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叶澜)[ 摘要 ] 课堂教学的过程改革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构成。
传统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后现代教学理论流派等是今日我们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的思想资源。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
[ 关键词 ] 课堂教学,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新课堂教学,重建[ 作者简介 ]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62 )课堂教学的过程改革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构成。
如果说,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建,是为了弄清什么是当今中国学校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有价值和最为根本的目标;那么,课堂教学过程观的重建,则要回答在价值观认定以后,教师需要怎样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并如何以新的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实现新的价值观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
课堂教学过程观的重建,也是我国当今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必“遇”之题。
我们在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提出这一任务,所以,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重建”是相对于长期形成的、在传统教学论中被确立稳固地位的观念,在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中至今还相当普遍、甚至相当顽固的现实存在;“重建”不只满足于理论的批判、观念的更新,还力图在改革中探讨和创建新的实践形态;“重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追求和任务,也是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和交互作用的产物。
一课堂教学过程(以下简称“教学过程”)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圣才出品】
第5章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1.二十多年来,我国课堂教学在价值观、过程观及评价观上经历了哪些演变?在现时代这些观念应如何重建?答:(1)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演变及重建①演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地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定向教学实践行为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价值观念总以知识为唯一追求、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价值选择仅停留于传递知识,而对技能、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关注大多仅为点缀且流于口号。
这种“陈旧”的价值观不利于新的教学过程的开展。
受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价值观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新基础教育”研究致力于重建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其核心理念是“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其中“主动”一词是对现在已十分流行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提法的进一步聚焦。
教育理论界也曾先后提出过“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新基础教育”的研究者把“发展”看成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既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因此,应当以“关系”与“活动”为框架思考教育以什么发展为本的问题,用“主动”一词来界定发展,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还指向了关系事物,而且道出了追求期望。
②重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脱以知识为唯一追求、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的这种“陈旧”的教育价值观念。
要自觉树立让学生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课堂价值观。
并且在新的教学价值观的引导下,需要教育工作者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性质,重新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些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教学过程观。
特级教师钱守旺谈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
特级教师钱守旺谈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有人说有理想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会有收获。
20多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舒适的学习环境,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将老师和学生的压力减到最小。
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宽敞的教室、和谐的色彩、舒适的课桌椅、充分的活动空间、完备的教学设施、充足的学习用具、多感官的刺激,这些都是我们为学生创造的良好的物质环境;教师民主的领导方式、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交流氛围、顺畅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平和的教学态度、教师期望的眼神、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恰当的表扬与鼓励、富有理性的批评和建议,学生自信的学习态度、友善的同学关系、充分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这些都是我们为学生创造的良好的情感环境。
在以上所说的众多的关注点中,我觉得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
教育中民主平等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有感心得体会
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有感心得体会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有感心得体会1历时一个多月的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落下了帷幕,本次艺术节活动以“迎世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以“喜迎世博”为契机,通过生动活泼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学校、对社会的热爱。
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健康校园文化生活。
秉着“崇德尚才求实创新”的明德精神,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艺术节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现做以下总结: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原则是“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享受艺术的熏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每位学生都能展现特长,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艺术素养。
艺术节活动内容力求多样化,内容涵盖文学、艺术等方面,活动贴近校园生活,有益学生身心健康。
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包括大合唱比赛、手抄报电子小报、课本剧小品、软硬笔书法、绘画、征文、校园歌手、个人才艺、朗诵、摄影比赛等项目。
活动时间采取相对集中与分散举行相结合的办法,前后历时1个半月时间,以课外时间为主进行组织活动。
各年级积极参与,参加比赛的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排练节目,从不叫苦叫累。
相关负责筹备和评审的老师们、各班主任老师和后勤工作人员在整个艺术节活动中倾尽全力,互相配合,以出色的表现完成了各项工作,保证了艺术节的顺利开展。
艺术节期间,评委老师们对各项活动进行了认真的评比和总结,评出了一些的优秀节目。
并于6月初为全体师生送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汇演。
在本次艺术节活动中学生会的同学们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除了积极参与活动外还参与主持节目、布置宣传橱窗优秀作品展示等。
为学校和同学们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本次艺术节不仅为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展示艺术才华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成为了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行而不辍 恒必有成
行而不辍恒必有成作者:俞向阳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23年第06期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培养高质量体育教师是保证体育人才质量的核心所在。
新时代体育教师责任与担当的彰显,更需要体育教师有行而不辍、恒必有成的决心献身其中。
一、坚守行而不辍的定力,成全大爱之心第四次上天空,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历史纪录的景海鹏说:“人的一辈子是由各个时期大小不同的梦想串起来的,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
”此刻“四”这个数字的意义是无数像景海鹏一样的航天人,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将责任与担当、勇气与坚毅、大爱与誓言永刻在星空之下。
一个人有了锚定的方向,就会有极大的工作激情,始终使自己身心愉悦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1.政治方向坚定陶行知曾说:“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全民体育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无可置疑。
从顾拜旦的《体育颂》到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从蔡元培的“健全人格,首在体育”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的育人价值无可置疑。
学校体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素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无可置疑。
体育教育更是思政大课堂中最生动、最可视的行为表达。
体育教师需要保持足够的定力,努力体现“四有好老师”标准,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专业技能过硬认识别人很容易,认清自己却很难。
能充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定位自己、发现自己、校正自己。
不盲目自信,不自卑自傲,不迷失自我。
年轻教师更要敢于审视自我和认识自我:是否能胜任新时代体育教师角色?为什么选择体育教师职业?当下自己有什么梦想?自己的爱好特长是什么?优秀体育课有哪些基本要求?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满意吗?对学生有情感吗?对当下体育教育现象有何看法?准备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未来已来的新时代,我们做好准备了吗……要系统梳理,反复考量,认清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做,要学着做、反复做,在做中学、在做中悟,最终一定能在职业发展上有所建树。
2024年《消除职业倦怠 促进教师幸福 做新时代“大先生”》主题讲座心得感想
《消除职业倦怠促进教师幸福做新时代“大先生”》主题讲座心得感想01上班15年,有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干什么都没劲,无精打采的,感觉没意义,也感觉好累好想休息一段时间……听了张书群老师的报告,我才意识到自己经历了高中老师的职业倦怠期。
当时只觉得不应该让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我必须要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
一、抱团取暖。
那段倦怠期,尝试着向周边的老师们求助。
学习周围老师们的积极做法,向她们倾诉自己工作中的不顺与烦恼,通过交流获取有益的启发。
总之要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二、确立目标。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文摘上看到一段话: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
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来自于内心的无知与迷茫。
我需要在工作的不同阶段,为自己设置不同的目标。
我将目标细化,分割为一个个小目标,这样更容易达到,也更容易激发我的自信心。
我不断的告诉自己放下迷茫,放下懒惰,放下三分钟的热情,静下心来好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相信努力从来不会白费,今日撒下的种子正在我看不见、想不到的某处悄悄生根发芽。
三、保持忙碌。
心理学家卡耐基曾说:女人一定要保持忙碌,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药,人一旦忙起来,情绪就少了,闲愁杂念就不见了。
当一个女人有规划、有目的的忙,她就会逐渐懂得,原来忙碌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懒散的生活令人无精打采,忙碌的生活使人精力充沛,人生苦短,忙碌让生命更加丰盈。
四、运动起来。
跑步、散步、打球、跳健身操......在运动中,汗水带着负面情绪一同消散。
与此同时,还能增强体质、理清思绪、愉快情绪。
当身体与情绪不再倦怠,也能较轻松地度过职业倦怠期。
五、控制好情绪,学会自渡。
浮躁的社会,更要学会拥有好情绪,不要做行走的火药桶,点燃自己,烧毁他人。
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内心才能装满快乐,人生才会阳光。
做卓越的教师心得体会(通用5篇)
做卓越的教师心得体会做卓越的教师心得体会(通用5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卓越的教师心得体会(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卓越的教师心得体会1读得一本好书,如同结交一位挚友,给予勇气和信心;认知一位智者,犹如荒漠渴饮甘泉,获得力量和希望。
今年我读了彭兴顺老师所著的《做卓越的教师》,本书分六辑,其中第二辑“做幸福的教师”最吸引我,作者用轻松的笔调,生动流畅的语言巧妙地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融入其中,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心理健康的调适,如何学做幸福的教师。
如作者说:“不是你面对的东西决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对的方式决定你的幸福”。
作者教给我们的方法有:学会阳光思考,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开心工作,学会开心生活,尤其是如何学会开心地工作对我们的指导意义重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重复着许多相同的工作,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难免有些枯燥乏味。
但是,如果我们将本职工作当做一门艺术去研究,去追求,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工作是那么的快乐!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承受冷落,学会历经磨难,学会创新工作,我们就能体会“工作着是快乐的!”的内涵。
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要使自己感到幸福,首先要做到的是:一、心中有爱(爱学生、爱教育事业)爱,能让我们产生力量,因为爱,自己才会乐意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才会觉得不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用心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没有足够的爱心,就没有办法与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也就没有办法真正的了解学生,进而帮助学生。
所以,做到爱学生,爱自己的职业,你才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幸福的。
二、正视压力每一份工作都有压力,特别是我们的教育事业,有教学工作的压力,有学生安全的压力等。
但无论如何,有任务就有压力,怎样对待工作任务,持什么样的态度,是迎接挑战还是逃避?我们要正确看待任务,欢心接受任务。
叶澜教学反思名言
叶澜教学反思名言1.叶澜教授文章读后感[叶澜教授文章读后感]2010年01月11日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亲身经历并参与书写过一段共和国的教育史,由于各自所处时代不同,这段教育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印记和教育气质也不一样,叶澜教授文章读后感。
60后教师,生于国家浩劫却又是一个火红而单纯的岁月,高等教育尚属于精英教育,为理想和事业而献身——“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这代人接受的最初的职业道德教育。
重视“双基”、强调基础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70后教师,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比60后少了磨难,多了冲劲和活力。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建构是当时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也拉开了大幕。
80后教师成长在物质文化生活飞速发展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全面扩张走向大众教育的时期,教育改革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推进,却又是应试教育进入登峰造极的时期,这一代教师个性强、视野开阔、知识更新快,但在知识素养、责任心、进取精神等方面由于个体的差异显得参差不齐,优秀教师成长速度、崛起规模明显落后于前辈教师,读后感《叶澜教授文章读后感》。
现如今,我们面临共同的教育背景与时代要求,三代教师都面临机遇和挑战:60后教师如何延长职业高峰期,涌现更多的名特级教师和避免少部分教师被边缘化;70后教师如何成为各级学科带头人,如何实现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转型;80后教师如何提升综合素养,成为令人放心的优秀后备教师群体。
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叶澜教授在文中告诉我们,一方面教育随时代在发展,不断提出需要我们解决的新问题。
另一方面,教育也是有规律的,比如夸美纽斯、凯洛夫至今仍有研读的价值,“文化要传承发展、个体要成长发展,都不能没有基础”。
同时,教育更应该具有生命本源价值,如“知识、技能的习得、运用和发展是人生一辈子不能没有,且是易见、易识和可变的。
但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时代所经受的教育,对个人心灵、精神、气质的孕育,却留在生命的深处,在需要的时候,它会唤醒内在的力量,以一生的积累和独特的姿态,去回应所面临的时代,去圆心中的梦。
叶澜简介——精选推荐
叶澜简介: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
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
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
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
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
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谰【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
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
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
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
2022年教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优秀范文
2022年教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优秀范文入党积极分子,指已经向党组织正式提出入党申请,经党小组(共青团员经团组织)推荐、支部委员会或支部大会研究确定作为将来发展而有计划培养的人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教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优秀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教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优秀范文(一)敬爱的党组织:能够当选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特别感谢组织对我的信任,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以一名党员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体现先锋模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加入这个光荣而先进的组织。
能够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我工作学习为之奋斗的目标。
现将我近来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向党组织汇报: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科学的理论体系,他们是无产阶段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另外一方面要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
学校是一个大舞台,是我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因而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工作实绩来赢得组织的信任。
作为一名积极要求上进的青年教师,我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各项安排,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扎扎实实;能够团结好每位同志,努力提高自己的人品修养。
本学年,在学校领导的信任下,我接下了学校大队辅导员这个重任,同时继续担任__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深知肩上担子之重,责任之大。
除了做好大队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外,在班主任工作中更是花了一番心思,注重“身教重于言传”,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学生,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绩。
如何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如何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而存在的教育植根于和谐的校园;构建和谐校园需要管理者积极实施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是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和科学化提出的客观需要,二者相辅相成,既有利于学校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转,又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符合学校系统自身特点和管理规律。
弄清它们的重要意义和相互关系,探索它们的实施原则和实施办法,对于指导管理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一、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树立服务的思想。
校长的理念直接决定着管理学校的方法,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是校长管理好一所学校的前提,“校长心中有教师,教师的心里才会有学生”,只有有权人给权利小或没有权利的人服务,才是真民主。
只有有了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才能真正付出行动,学校的事情多而杂,靠校长一人做是永远也忙不过来,必须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我认为校长的服务有多大教师的积极性就有多大,校长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教师才会全力以赴支持学校的工作,才会发自内心的听从指挥,才会有学校的民主管理。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领导艺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一是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紧密团结和依靠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去做好各项工作。
凡重大的事情,一定要经过集体研究、讨论决定后,分工去完成,坚决杜绝一人说了算,事事都要个人去经管的现象。
二是坚持分工负责制,明确党政班子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互相协调,分工不分家,上下一盘棋,保证各项工作井井有条的进行。
三是坚持每周例会制,每周星期一定期召开行政会议,由校长、副校长、教务正副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等参加,并邀请党支部正副书记、工会主席、大队辅导员列席,共同研究,决定问题。
做讲师后的心得体会
做讲师后的心得体会当我们反思后有了新的灵感,就要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的文章,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思想、工作和学习。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当讲师后的一些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讲师后的心得体会1“好〞是指它有很多优点或者让人满意。
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很多优点的老师,让人满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
以教育为导向。
教师本位教育。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教育开展,要求我们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工作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需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全国教师都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开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奉献。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永远有大爱,愿意培养人的志向,践行努力学习之风。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开展,知识的更新,为了让学生获得一点点知识的光辉,教师要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教师要锤炼自我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始终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为柞蚕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旧观念说,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要有一桶水。
我觉得要做一个适应时代的好老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有扎实的专业根底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资本,是把学生培养成人才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另外,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有学者说:“一个老师所知道的,应该远远超出他想教给学生的范围,应该有广阔的科学视野。
否那么,他不能激发和开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也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广博的知识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满足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开展的需要。
因此,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个性,能够通过教书育人来传播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人格魅力。
执着坚持之强 创造发展之功——“新基础教育”三年扎根研究总结交流会发言稿
6
基
础
教
育
得 如何 , 展 得 如 何 , 与 投 入 相 关 。如 智 慧 的投 发 都 入 、 的投 入 、 量 的投 入 、 感 的投 入 等 等 。这 又 心 力 情 印证 了“ 基 础 教 育 ” 究 精 神 中 的 只 有 “ 着 追 新 研 执 求 ” 才 能 “ 水穿 石 ” 唯有 “ , 滴 ; 持之 以恒 、 实践反 思 ”, 方能“ 自我更 新 ” 新基 础 教 育 ” 究 精神 是 20 。“ 研 01 年提 出 的 , 发展性 阶段 结束 时 , 们 制作 了“ 念 铭 我 纪 牌” 给每 个 学 校 留念 。今 天 , 一 精 神 已经 真 正 流 这 淌在 我们 每 一 个 真情 投 入 “ 基 础 教 育 ” 新 的人 的 心 中, 呈现 在我 们 的 日常 行为 之 中。 三年前 , 我们 召开 过一 个 “ 在 中层 ” 赢 的专 题 研 讨 会 。会上 我讲 了橡 树 和 榕 树 的生 根 方 式 。 当时 , 我 期 望基地 学校 要像 当年 某报上 提 到的美 国那 颗长 得最 慢但 生命 力最强 的橡 树一样 , 即使在 岩石 上 , 也 将根 深 深地扎 住 。 同时 我还 提到 , 不要像 榕树 一样 ,
多 的启发 , 生 更 大 的共 鸣 , “ 基 础 ” 产 让 新 的交 响乐
弹奏 得更 加 响亮 。在听 的过程 中 , 我有一 个感 受 : 做
基金项 目: 文系叶澜教授 主 持 的基地 重 大项 目“ 础 教育 变 革 与 ‘ 本 基 生命 ・实践 ’ 教育 学 派创 建研 究 ” 课 题批 准号 : (
础教 育 ” 究探 索 了一 条通 过 改革 学校合 作 互动 , 强各校 内生 力 的 学校 内涵发 展 新 路 ; 研 增 并在 基础教 育改 革与 中国教 育学理 论 重建之 间架起 了一道桥 梁 , 实现 了中 国教 育 实践 改 革与 中 国
青年教师座谈会发言稿范文(8篇)
青年教师座谈会发言稿范文(8篇)青年教师座谈会发言稿范文(精选8篇)青年教师座谈会发言稿范文篇1各位老师:俗话说:当局者迷,这点不仅仅表现在领导在管理上会迷于当局,表现在老师在前行的道路上也会陷入迷途,当然也表现在我们彼此之间由于信息不畅而迷茫。
所以,要建立起增进了解、理解的平台.今天,我们举行座谈会就是一个有益的平台。
一个让一种思想撞击另一种思想的平台。
大家的建议,将成为下一阶段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说到青年教师,就不得不想到两个词&&成长与发展。
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决定着我们学校未来的发展,所以对于一所学校来讲,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刚才听取了我们老师们的很多心理话,对我的触动也很大的,回想我自己的成长,越发认识到年轻时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我虽然年纪并不算大,但现在有些事情对于我来说确实感到力不从心了,因此我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像我一样错过了好时光。
下面我想和大家谈谈我的心里话:一、青年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反思。
有人说,年轻就是资本;然而这种资本很容易受到时间的限制。
于是,人们很快认识到资本是可以通过积累而逐渐增多的,学习便成了积累资本最有效的方法。
俗话说得好&& 要想给人一勺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话既道出了资本的重要,又提醒教师得不断学习,时时充电。
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学习的途径是很多的。
可以向书本学习,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学习,不只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
现在网络这么便捷,它为我们的学习提供方便。
每天就抽半个小时用于学习,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变化。
会学习的人永远走在路的前面,提高自身的涵养才能保证桶中的水永不枯竭。
还可以向我们身边的老师学习,我们周围有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多年的老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新思想,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资源。
甚至向学生学习,学习他们活跃的思想、无限的创造力。
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育理论专著、可以是教学研究之类的、也可以是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
艺术鉴赏课的心得体会
艺术鉴赏课的心得体会艺术鉴赏课的心得体会篇1短暂的美术鉴赏课程就这么告一段落了,我仍有种意犹未尽的感本学期,我选修了“美术鉴赏”这门艺术学科。
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对我们的性格、感情、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以及人文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这几个星期的短暂学习,我收获良多。
美术鉴赏使我开阔了眼界,也使我领略到了美术领域的独特魅力。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在美术上,我国发展的尤为迅速,从古到今,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描写的是淋漓尽致,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上海世博会上看到的《清明上河图》。
由北宋的张择端费劲精力所作的一幅惊世之作。
我驻足在这幅唯美的画前,被它的美丽与精致所深深得吸引住了。
回家后我在网上还有一些文献上查找了很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了解到《清明上河图》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时期,首都清明时节郊区、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北宋年间的卞京,城内河流贯通,交通发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关于叶澜教授名言经典
叶澜教授名言经典关于叶澜教授名言经典1、“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
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2、“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3、“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4、“新基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5、“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6、“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7、“让教师感受变化、过渡、发生碰撞,进行反思。
”“上课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状态,课堂组织形式要考虑实效性。
”8、“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
”9、“把改革和实验看作我们共同的事业,共享创造,共同克服困难,改变被动、等待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实验。
”“反思、探索、创造成为真正改变课堂的动力。
”10、“孩子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善,但他有他的美,美就美在他的幼拙。
”11、“课堂是一种生活,怎样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主动地展示生命生命活力,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12、“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
”13、“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同的教学重点,形成教学的类模式。
”14、“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
”15、“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再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16、“让主体选择,感受选择。
”17、“让孩子们想象时,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实现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
”18、“感受教师职业内在的欢乐、价值和尊严。
”19、“教育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在创造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思想都得到发展。
叶澜 案例观后感
叶澜案例观后感篇一叶澜案例观后感哎呀妈呀,看完叶澜这个案例,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说真的,这感受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
一开始,我觉得这案例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可能跟我之前看过的也没啥太大区别。
但是,当我深入去了解的时候,我发现我错得离谱!这里面的弯弯绕绕,那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你说,叶澜她面临的那些问题,也许换做是我,我都不知道该咋整!可能直接就懵圈了,说不定还会哭得稀里哗啦的。
但是叶澜她居然能硬着头皮往前冲,我就在想,她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我觉得吧,她的经历就像是一部超级励志的电影。
有时候我都在怀疑,这是不是编剧故意编出来激励我们的。
可再仔细想想,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戏剧性,只不过我们大多数时候都选择视而不见。
看到叶澜在困境中挣扎,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是我,我能坚持下去吗?我觉得可能够呛。
但同时又想,万一真到了那个份上,说不定我也能爆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呢?总之,看完这个案例,我心里那是感慨万千,也不知道未来的自己在面对类似情况时,能不能像叶澜一样勇敢和坚定。
篇二叶澜案例观后感嘿,朋友们!今天看了叶澜的案例,我真是被惊到了!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能有多特别?”结果,越看越觉得,这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啊!叶澜所经历的那些事儿,就好像是老天故意给她出的难题。
我就在想,这老天是不是太狠了点儿?不过话说回来,也许正是这些难题,才成就了叶澜。
你瞧,她在那一堆麻烦中左冲右突,就像个英勇的战士。
我觉得吧,要是我在她那个处境,可能早就举手投降了,大喊:“我不行啦!” 但叶澜没有,她愣是咬紧牙关坚持着。
这让我不禁思考,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她呢?是梦想?是信念?还是那份不服输的劲儿?我也说不清楚。
看着叶澜的故事,我一会儿感动得想哭,一会儿又兴奋得想跳起来为她鼓掌。
这种情绪的起伏,就跟坐跳楼机似的,刺激得很!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叶澜的案例让我明白,面对困难,咱不能退缩,得像她一样,勇敢地迎上去,说不定就能闯出一片新天地呢!篇三叶澜案例观后感哇塞!叶澜的案例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一开始接触这个案例,我觉得可能也就普普通通,没抱多大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澜:2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
1994 年4月,《教育参考》杂志发表叶澜的《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
这是一篇“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宣言书: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今天的教育要为时
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有的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这样的人?要怎么改革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贯穿于此后“新基础教育”的全部历程。
今年寒假,人民教育
合刊推出了“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专辑,叶澜教授的文章《“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凝聚了她从事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20余年来的思考和感悟。
主要观点“任何事物真要长大,真要有力量,必须要有内生力”
叶澜教授在文中指出,任何事物真要长大,真要有力量,必须要有内生力。
“新基础教育”的内生力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成人成事”的目标。
实现学校整体转型,这是我们的“成事”
追求,但如果只关注学校转型,不思考在转型过程中如何促进人的变化,那么事做不好、人变不了,最终也不能实现综合整体的学校变革。
二是“发展自觉”的培养。
我们把“发展自觉”概括为四句话:以学促自明,以思促自得,以省促自立,以行促自成。
主要观点“读懂时代,唤醒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四个“读懂”贯穿“新基础”的始终。
我们一直在读懂,现在还在不断地“读”。
四个“读懂”首先是“读懂时代召唤,唤醒投身教
育改革的自觉”。
1994年,我对“时代精神”进行了再构。
时代精神首先是关注未来与变革:“人类在时间维度上取向的重要变化:一个重视未来,强调发展,立足变革的时代到来了”。
第二,时代精神多元丰富,注重选择:“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增强。
”第三,发挥人的主体精神:“时代需要能在多样、变幻的社会风浪中把握自己命运、保持自己追求的人。
”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当时的《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一文中提出了“新人素养”的观点,突出的是:和过去相比提出哪些新素养,不是全面论述新人素养,而是思考“新”在哪里?
首先是认知,要“具有善于捕捉、组织、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具有善于认识自己的需求、能力、思维品质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调控力”;“养成多维视角、多元统一、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
第二个是道德,我们要继承传统,坚守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核心价值观不是纸上、书上的,而是你头脑里的,是你自觉建构的人生价值取向。
第三个是精神。
在转型、复兴的时代,特别需要精神的力量,首先是“自信”。
没有自信,无事可成。
经典语录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
追求超越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比什么都重要。
主要观点读懂学校,明晰研究性质为整体转型的自觉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模式的改变,我们追求的是学校整体转型。
我们从三个方面读懂学校。
首先是读懂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
学校教育问题很多,最根本的是什么?现在大家都明白,但当时我花了很大力气才弄明白:第一,以知识传授为本;第二,以工业生产的方式办学,工业生产方式追求的是一致、一律、效率、对产品进行设计、产出,这些现象在实践中至今尚存;第三,管理重心高,教育过程单向、封闭。
第二,学校新型态的整体构建。
学校的整体形态、内在机制等,要完成从近代型到现代型的转换,近代型主要是工业生产方式,现代型以每个人的发展为教育的至高使命。
把人找回来,让生命在学校里呈现活力,这是我思考新型学校建构的基本立场。
那么,现代新型学校的特质是什么?我的观点是“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
第三,提升学校的生命质感,是变革的内在核心。
我认为学校是个生命场,学校要有生命质感。
对生命质感的敏感、追求,是学校的内在核心。
经典语录
基础教育的使命是打好生命的底色,孩子的心灵底色是明朗还是灰暗?是欢乐但没有追求,还是欢乐同时迎接挑战,把
克服困难当成最大的欢乐?主要观点读懂教师,提升教师转型发展的自觉
我们从两个维度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构。
一个是“关系”维度,在关系的意义上读懂教师;一个是“不是”与“是”的区别维度,在“不是”与“是”的区别中读懂教师,这是有针对性的表达,不是绝对的表达。
在教师与变革的关系上,首先,教师不是上级制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教师是人,是经过长期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是有思想的实践者。
第二,教师不是他人改革经验的照搬者,而是“有发现的研究者”。
第三,教师不是教育变革实践的操作者,而是“有创生能力的变革者”。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首先,教师不是为学生燃尽生命的“蜡烛”,而是点亮学生心灯的“启蒙者”。
第二,教师不是放任学生自发生长的“牧羊人”,而是用人类文明使学生成人的“养正者”。
第三,教师不是学生成长路线与模式的“规定者”,而是学生才情、智慧、人格发展不可替代的“助成者”。
在教师与学科的关系上,教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是学科知识的重要激活者;不是学科技能的机械训练者,而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
教师的智慧就在于把学科知识激活,让学科内在的生命能量呈现出来。
学科知识是充满生命能量的,须回到它创生时的原始状态,知识创生过程中的经历、曲折和智慧,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学科知识独特的逻辑、魅力,也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教师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得到活的知识,看到知识创建的过程,懂得知识对于人类、个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不只是一个用符号表达的“死”的结论。
最后,教师不是学科能力的反复宣讲者,而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个性化创造者。
在教师与自我关系上,第一,教师是自我选择职业的责任人,不是听任外部环境摆布的被动生存者。
第二,教师不是只需要专业发展的局域人,而是要不断自觉提升德行才智的发展者,教师要在教育生活实践中,自觉、持续地从人的多方面发展自我完善。
第三,教育是群体活动,孩子们在群体教育中成长,所以教师既要个性创造,又要善于主动地在群体合作中发挥、发展个性。
在对教师角色观念重构的基础上,教师发展有一些基本路径。
“新基础”强调: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持续研究,是教师发展的基本路径。
经典语录
现在有人提“学生中心”、“先学后教”,其实先学的东西还是教师给的,如果教师不变,给的还是原来的,那么变的只是给的先后形式,本质并没有变。
转型变革的第一步,必须清楚,在变革中“教师是谁”。
快乐是孩子的天性,让学校生活充满童趣,不等于孩子要的都对,不等于对学生没有要求。
我不主张过度放任孩子,不主张无度顺从学生的每一个要求。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面临机遇、冲击、诱惑和选择,教育的关键是:经常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错了如何纠正,如何把自己认定的坚持到底,这是老师、家长要做的。
基础教育的性质就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基础”一
要基本、必需;二要宽厚、扎实。
能做到这两点,就足以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
任何综合都是以学科的存在为前提,都要以各学科内在价值的开发为前提。
今天,我认为,依然要尊重学科知识,尊重学科内在的规定性和独具的人类生命能量。
真正的学科综合,首先要懂得不同学科的逻辑、符号、独特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再上升、达到“通”,这才是高级
的综合,而不是简单地做加法。
小学应该培养全科教师,但是培养全科教师不等于在小学推行全科教学。
思想与创造是照亮日常世界的阳光,只有坚持日常变革实践,学生才会有内在真实的成长,教师才能感受日常过程的发展伟力与魅力。
主要观点读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双方致力于建构新型关系的探究自觉第一,教育改革不能无视教育理论的价值。
理论是教师自觉更新实践的认识基础,理论的可靠性,能够减少变革实践的纠错成本。
第二,怎样的教育理论才能对教育变革实践产生影响力?我
的观点是:具有反思与批判针对性的理论;具有未来指向、内在开放性的理论;具有综合抽象、层级转化结构的理论;具有边界与尺度的理论;见真、见知、见诚,有温度的理论。
“真”需要实践检验,有“知”才能对实践有启发,“诚”是自己体悟的,有温度,有人在里面。
第三,共同参与变革实践,形成共生经验是“理论·实践”实现双向转化和渗透的基本保证。
经典语录在我的教育学研究生涯中,最能打动我的两个字是“生命”,最让我感到力量的词是‘实践’。
叶澜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杂志2016年03-04期编辑|新闻办华东师范大学官网/微信/微博
欢迎图、文、线索投稿ecnu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