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显性环境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人际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在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发展自信心和自尊。儿童社会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其社会性和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同伴交往是儿童早期社会交往中除了亲子交往之外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交往内容,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与亲子关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健康的人格和认知的发展,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集体当中。
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际策略和技巧,以及与其他儿童建立友好和谐关系的能力。它包括合作、共享、轮换、遵守规则和解决冲突。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包括四个维度:社会主动性、言语与非言语沟通能力、社会障碍和亲社会行为。【3】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家庭中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在现代社会的同伴交往类型中,独生子女缺少与人交流的环境,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考虑他人。因此,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非常重要。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包括幼儿自身的特点、家庭环境、幼儿园的教育,以及社会媒体等。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初始环境。父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影响是巨大的,起决定性作用。【4】孩子会潜移默化的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进行分类,分别是:软环境和硬环境、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家庭显性环境指的是家庭生活的物质条件水平,比如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这会直接影响或决定到家庭的生活质量或经济水平【7】。家庭显性环,如经济条件、父母的饿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家庭生活方式等会影响幼儿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机会。较好的经济基础为幼儿创设整洁而有条理的生活环境,不仅会给幼儿带来美感还能够使他们感觉心情舒畅,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所接受的教育也比较齐全。稳定而舒适的交往环境能使幼儿从小就形成一种优越感,能够促进和发展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Flanagan(1988)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水平差的儿童很难应对压力,比其他孩子有更不适应的行为,在学校更容易有不良行为或违反纪律。Mcloyd(1989)等研究认为,这些孩子会因为家庭经济水平穷困的原因脱离和他们年龄相近
的同伴的正常交往,会因为经济问题放弃参加一些需要付费的社会活动,往往家庭条件较差的幼儿会更容易出现社会交往障碍。【5】Gondoli和Silverberg(1997)认为,有经济困难的家庭更有可能发生冲突和矛盾。家庭经济水平低会间接的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较多的体验到家庭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家庭负面情绪增多也会使得父母没有过多的精力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幼儿出现较多的不良行为。容易自卑,对同伴产生敌意或更多反社会行为的问题【6】。
本研究的目的运用问卷法进行调查幼儿所处的家庭显性环境,运用问卷法对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出的同伴交往进行评分,看看家庭显性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从而帮助家长选择更适合、更好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
1.2名词解释
1.2.1家庭显性环境:
家庭显性环境指的是家庭生活的物质条件水平,比如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这会直接影响或决定到家庭的生活质量或经济水平【7】。
1.2.2同伴交往能力:
张元(2002)在综合国内外有关幼儿同伴交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界定为:儿童感知、适应、调节和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是他们与同伴交流能力的总和。儿童与同伴的沟通能力可分为四个方面:社会主动性、亲社会行为、语言与非语言沟通能力和社会障碍【8】。
1.3研究假设
本次研究探讨的是家庭显性环境会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的假设是:
(1)不同性别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2)独生与非独生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不同家庭结构下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4)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5)不同父母职业下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6)不同父母受教育程度下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2文献综述
2.1关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
2.1.1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界定
儿童的同伴沟通能力是指儿童在与同伴学习和玩耍的过程中,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范谦,2002)。
张元(2002)在全面研究国内外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基础上,将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定义为与同伴交往时对同伴关系能力的感知、适应、调整和处理的总和,并将同伴交往能力分为四个方面。社会主动性、亲社会行为、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能力、社会障碍。
2.1.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呈现一定的差异。杨丽珠等(1994)表明年龄是影响同伴沟通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而言,小班 阶段是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快速时期,
进入中班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速度也就有一定的减缓【9】。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有更好的同伴交往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男孩因为个性等方面的原因,在交往时容易被同伴拒绝,受到这种待遇后男孩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或其他破坏性行为,而女孩本身较为文静,容易受到同伴欢迎,参加游戏或其他活动的水平较高,合作能力也要高于男孩【10】。研究发现,儿童的同伴互动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在幼儿园,由于个性和其他原因,男孩更容易被同龄人拒绝和孤立。女孩更受同伴欢迎,且同伴关系都比男孩好。张绪(2014)年的研究也是证明了女孩具有更好的交往能力,而男孩则更容易出现各种人际交往上的问题,遭受同伴拒绝与孤立【11】。
2.1.3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包括幼儿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幼儿园的因素。
家庭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前最重要的交流场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交流对象。他们也是儿童社会化最早和最基本的实施者。家庭是儿童社会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地方【12】。错误的育儿态度和方法(过度保护、溺爱、残暴、冷漠等)会对儿童的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现代社会人们单一的生活环境使儿童的活动空间变小。由于这种生活方式,儿童的交流空间是封闭的,自由活动受到限制。儿童没有机会与同龄人接触和玩耍。这种环境对儿童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制约了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自身的认知、语言能力、气质和性格特点等主体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认知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13】。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这样写到:“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随着幼儿认知水平而发展”。作为社会性重要内容的同伴交往能力也不例外。幼儿之间的交往常常是以语言为中介,顺利成功的交往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分不开。
幼儿园环境、教师教育观念、态度及行为及教育措施等,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幼儿园的单一化分班教学组织固化了幼儿同伴交往空间。幼儿大部分时间处在同龄班集体中,不同年龄同伴互动缺失,结果使得“作为幼儿社
会性人格特征之一的交往素质的发展空间受到了空前的限制”【14】。幼儿园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也限制了幼儿同伴交往,影响幼儿身心各个层面的健全发展。
2.2关于家庭环境的研究
2.2.1家庭显性环境的界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环境,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会不知不觉地传给孩子,这是影响孩子的最重要
因素。家庭文化背景分为显性社会环境和隐性文化环境【15】。其中,家庭内部的文化环境是父母生活的主要环境。它包括三个方面:文化活动、家长关注和语言基础【16】。
家庭显性环境是指家庭的经济条件及生活环境,它主要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幼儿所处的教育环境是不同的。父母的重视程度与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家庭显性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结构、家庭成员收入、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职业等。主要是指家庭中所有的物质需求:衣食住行等外在物质条件【17】。
2.2.2家庭显性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孩子主要的生活场所,是他们进行社会化的初始环境。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所支持的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所不能替代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家庭为幼儿的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8】。
家庭显性环境会影响儿童发展的机会,从经济条件方面,如生活条件、住房条件、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着儿童教育的内容。一些调查和研究根据经济收入将家庭分为三个等级。在中国,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都有心理健康问题。结果表明,中等收入家庭的儿童比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有较少的心理健康问题【19】。不同的经济条件导致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区,Leventhal等人认为社区经济条件的改善对学前准备和学业成绩有积极的影响【20】。如果有一定经济基础为幼儿创设整洁而又有条理的生活环境不仅会给幼儿带来美感还能够使他们感觉心情舒畅,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所接受的教育也比较齐全。而且幼儿有一个稳定而舒适的交往环境能使幼儿从小就形成一种优越感,在幼儿园里觉得自已比别的小朋友拥有的更多,从而使孩子形成自信的心里特征,能够促进并发展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2.3家庭显性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家庭显性环境中的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状况等都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能力较弱,因为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关注与宠爱,有的家庭会出现一对六的抚养情况,家中大人溺爱现象严重,使得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在交往过程中只考虑自己,不谦让,不良行为较多,没有幼儿愿意与其交往,这种家庭环境和结构是不利于幼儿发展同伴交往能力的。在我国的研究中,独生子女家庭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王美芳等(1998)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亲社会行为无显著差异;从亲社会行为的类型看,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助人、分享、合作行为均不
存在显著差异, 但独生子女的公德行为比非独生子女少【21】。
父母受教育水平主要指的是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价值取向。姚春荣和李梅娟(2002)对3-6岁幼儿社会适应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进行调查,发现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对幼儿社会适应产生影响【22】。有研究发现,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构成了儿童早期发展的基础,而社会行为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这也间接的说明了母亲的教育水平对于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同时对幼儿的个人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并且存在着性别差异。
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的社会技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收入是影响儿童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环境刺激数量的一个因素。相对于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更有可能为儿童成长提供丰富的刺激环境,如提供更多地图书、组织更多次数的教育外出等【23】。McLoyd(1998)研究表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的幼儿更易出现孤僻、自卑、社会交流技能缺乏等问题【24】。父母收入情况会间接地通过父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对孩子的成就产生影响,但存在种族差异。高收入家庭儿童的一般社会能力质量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的儿童【25】。Duncan,Morris和 Chris(2011)研究得出,家庭收入对于幼儿的学业成绩有着积极的影响【26】。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张掖市某城镇幼儿园全体大班幼儿,为了保证样本的有效性,本次研究的对象即为园中大一班至大四班全体幼儿,共计幼儿100名,男生共有34人,女生有66人。分别对幼儿的家庭显性环境和同伴交往能力进行研究。两份问卷均由家长进行填写,共为100份问卷,两份问卷数量总和为200份。
3.2研究工具
3.2.1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调查问卷
本文研究中的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问卷主要采用张元编制的《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作为评测工具。该问卷由受调查的家长进行填写。
该量表总共分为四个维度,共二十四道题目。第一个维度为社交主动性(主动参与人与人的交往活动。1题-6题),第二个维度为语言与非语言交往能力(在交往中利用语言和肢体技能与他人进行交往。7题-12题),第三个维度为社交障碍(在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13题-18题),第四个维度为亲社会行为(对别人和社会有利的行为,如帮助、谦让、合作、与人共享、利他主义等行为。19题-24题)。
问卷采用4制评价方法,幼儿不出现某种行为记1分,很少出现某种行为记2分,经常出现记3分,总是出现记4分。分数越高表明幼儿的社会主动性,语言与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交障碍和亲社会行为的特性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