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人际交往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人际交往包括四个方面,其中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重点关注的一部分就是幼儿同伴交往(张明红,2014)。陈帼眉(2013)提出,在幼儿生活中,同伴交往能力更大的关系着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会面临很多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他们在幼儿园里所接触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同伴交往。一般来说中小班的幼儿主要还是对父母的情感依赖比较多,分离焦虑情况也比较多,同伴交往方面较少,大多数幼儿都是以独自或者平行游戏较多,而大班的幼儿基本已经逐渐的减少对父母的情感依赖或者分离焦虑,更多的投入到同伴交往中去,大班幼儿大多都是以合作游戏为主,他们会探讨和商量关于角色的分配或者制定游戏的规则。
2文献综述
2.1同伴交往的概念
2.1.1同伴交往的界定
同伴交往是指幼儿与同伴之间彼此了解和熟悉的交往过程(庞丽娟,1994)。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时所使用的交往技能与策略,以形成积极和友好的同伴关系的能力(张明红,2014)。同伴交往能力比较好的看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甚至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同伴交往是幼儿在幼儿园里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本研究通过了解和分析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现状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的影响,为父母和教师对于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给出恰当的指导策略和建议。家长应该要了解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及时与教师交流,做到家园一致,共同帮助和解决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在幼儿园中,教师在指导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时,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于溺爱性的幼儿,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学会分享、并且乐于帮助其他幼儿。对于专制性的幼儿,教师应该认真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克服社交障碍。

幼儿园亲子互动:同伴交往与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幼儿园亲子互动:同伴交往与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幼儿园亲子互动:同伴交往与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学习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亲子互动、同伴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亲子和同伴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促进孩子们的社交能力、情感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1. 亲子互动的重要性亲子互动是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幼儿园教育中,亲子互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良好互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更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亲子互动,孩子们可以从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和依恋感,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同伴交往的意义同伴交往是指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幼儿园,孩子们开始接触社会化,同伴交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同伴交往,孩子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共享玩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了解决冲突和合作的能力。

同伴交往也有助于孩子们建立自信和独立性,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3. 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能力是指孩子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或达成共识的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参与团体游戏、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孩子们能够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提高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们发展社交技能,培养团队精神,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4. 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亲子互动中,家长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情感,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同伴交往中,学校应该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和合作机会,鼓励孩子主动参与。

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会共享、尊重他人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只有通过亲子互动、同伴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情感发展和认知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促进。

总结回顾:幼儿园亲子互动、同伴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良好的亲子关系、积极的同伴互动和合作项目的参与,孩子们可以获得社交技能、情感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亲子互动、同伴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阶段的重要性,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关系与大班幼儿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

家庭关系与大班幼儿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

六、结论
家庭关系对大班幼儿人际交往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课题。家长和教育 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这种影响,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发 展。通过增加亲子互动、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供社交机会、适时介入和教导 基本的社交规则,我们可以帮助大班幼儿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他们的未 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增加亲子互动:父母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互动,例如读书、玩游戏、 一起做家务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理解他人的情感, 并学会解决冲突。
2、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为孩 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同时,家长应尽量减少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或表达负面 情绪的情况,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大班幼儿对交往相关概念的认知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 对分享、合作、友好和尊重等概念的认知已经有了较为正确的理解。然而,仍有 一部分幼儿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因此,我们建议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 教育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分享、合作、友好和尊重等概念的讲解和引导:教育者可以通过 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故事,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应用。同时, 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这些概念。
3、友好概念的认知
大部分大班幼儿能够理解友好的概念,认为友好就是对别人友好、不欺负别 人、帮助别人。但仍有部分幼儿对友好的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友好就是不打架、 不吵架。
4、尊重概念的认知
大部分大班幼儿能够理解尊重的概念,认为尊重就是不打扰别人、不伤害别 人、不拿别人的东西。但仍有部分幼儿对尊重的理解不够深入,认为尊重就是不 打扰别人、不欺负别人。
2、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能力:幼儿的情感能力是他们理解他人情绪和情感 的关键,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教育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培养 幼儿的情感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2021-04,23(2):109-112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李俊清(莆田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福建莆田351200)摘要父母是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幼儿对成人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托性.幼儿的生活范围较窄,同伴交往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可反映出父母的教养方式.本文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观察、调研,发现父母教养幼儿的态度和方式不仅影响幼儿的心智和人格发展水平、语言与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会主动性等诸多方面,更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同伴交往;社会性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41(2021)02-0109-04家庭教养过程中,父母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引领人.20世纪初,心理学界的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开始重视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责任、压力的转移,父母对儿童教养的重视度被弱化•当父母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承担或不能承担全部教养责任时,其他养育者会分担教养职责,甚至一些年轻的父母直接让位,取而代之的是隔代抚养,使幼儿在同伴交往行为中表现出明显不同•通过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其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旨在强调父母教养不能缺位,为父母选择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指导建议.1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力幼儿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相互合作来促进其发展•就社会性发展而言,这一阶段幼儿习得的社会化行为是重要基础•幼儿如何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关爱、分享、尊重等,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着实重要,但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第一场所,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密切相关•一些研究者指出,感、知觉和模仿是幼儿用来认识外部环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主要方式,通过模仿学习,幼儿直接从与父母的沟通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应对方式.因此,儿童很容易受到外界生活环境的影响•父母在抚养和学习方面对幼儿的教育和指导,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内化社会价值规范、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1].郑杭生在其“社会学导论”中曾指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威对幼儿社会化行为具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儿童的依赖生命周期是在家庭环境中完成的,由于幼儿在心理和生活上对父母极为依赖,父母很容易成为幼儿心目中无所不能的权威形象•而父母利用这种权威形象对子女所进行的社会化的教育和引导,是子女根本无力抗拒的•家庭环境中具权威形象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观念和心理具有强大的塑造力量和渗透作用[2].由此可见,父母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对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制止其反社会化行为的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同.母亲与幼儿的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表现在:0~3岁的时候,幼儿可以得到来自母亲的外观和行为反应,在和母亲共处的过程中获得很多的社收稿日期2020-07-25作者简介李俊清(1983-),女,福建泉州人,莆田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110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会行为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的相关知识,这些都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和策略的习得,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3~6岁时,母亲的教育方式、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基础等都会影响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关系乃至幼儿社会化的整体发展.由于母亲本身具有的温柔天性,在与幼儿交往时会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善良、包容、善解人意等品格,这些都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乃至未来与他人相处时非常宝贵的品质.父亲与幼儿的关系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影响表现在:3岁以后,父亲与幼儿之间的关系逐渐亲密.3岁以后随着幼儿年龄逐渐增长,越来越需要父亲果敢、刚毅的性格因素•父亲与幼儿的交往同母亲往往不同[3].母亲倾向于让幼儿进行安静的游戏,而父亲往往鼓励幼儿勇敢且不惧艰险;母亲在与幼儿交往时常常因害怕幼儿受伤而扮演保护者的角色,而父亲往往同幼儿一同游戏,使自己成为幼儿的玩伴•父亲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至关重要,父亲的交往观念会影响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幼儿社会化行为是以父母教养方式为核心的[4],可以说是父母教养方式的延伸和派生,儿童社会化行为的存在和发展始终是以这一中心为纽带和支撑,其在幼儿社会化发展中占主导和支配地位,而幼儿在学龄前期间主要的社会化行为则是同伴交往行为.2同伴交往行为的重要性儿童进入幼儿园后,与其他幼儿交往的频率、共处的时间和共同参与的活动等都明显增加,同伴交往逐渐成为其人际交往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同伴交往行为在其社会交往系统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与亲子交往和师生交往不同,同伴交往具有平等性的显著特点,交往的群体可由自己抉择、自主建构而成.同伴交往不仅有助于儿童交流经验、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而且有助于儿童收获人际交往技能•认知学派、人格理论和社会理论认为同伴交往行为对幼儿当前心理发展和未来的适应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同伴交往行为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能够满足幼儿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符合了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对应的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只有这些缺失性需要得以满足,才能进一步引导高层次成长性需要的实现,如自我实现的需要[5].根据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理论,父母对幼儿的社会化有很大影响"I.可以看出,亲子互动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交往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3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其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他经过一系列大型研讨得出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两个主要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向幼儿提出的要求;第二个维度是对幼儿的责任•这两个维度的结合产生了四种父母教养方式:一是允许而接受的,称之为民主型;二是拒绝而限制的,称之为专制型;三是接受而限制的,称之为溺爱型;四是允许而拒绝的,称之为放任型•且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和麦考比提出了四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分别是: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和忽视型[7].权威型的父母以合理而又温和的态度对待幼儿,他们总是站在指导和帮助的立场上,制定合理的标准,并将道理解释清楚•在尊重幼儿自主和爱好的同时,充分坚持自己的合理要求;既要适度控制幼儿,又要积极鼓励幼儿的爱好和生活自主性•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尊重并能理解幼儿,着力于积极发展幼儿的爱好和兴趣,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自由和空间,父母扮演着对幼儿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帮衬者的角色•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不仅能尊重父母,还能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父母与幼儿能和睦相处,使幼儿在学龄前阶段就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适当地宣泄情绪,有较强的自信心,乐于与同伴进行交往并在交往中善于自我表达和倾诉,自制力较强,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的父母总是为幼儿立下很多规矩,企图严格控制幼儿•父母对幼儿常常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反应,且采用惩罚手段以及强制策略来促使幼儿遵守规定•这些父母常常希望幼儿按照自己为其计划的路线成长,总是对幼儿行为施加很多的限制,使得幼儿不能按照自己意愿发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第2期李俊清: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111大多数幼儿都缺乏主动性,胆小且畏首畏尾,怯懦且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擅交往,极易发脾气且有抑郁的可能,易被干扰,没有目标.随着身心的发展,幼儿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或是敌对的心理,在同伴交往中,一旦受到不利刺激,他们很可能会做出粗鲁的举动,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溺爱型的父母教育方式是幼儿被置于家庭的中心位置,成为家庭的核心人物和主宰者[6].其最大特征是娇宠和包办,同时还有过度保护和纵容.这类父母往往对幼儿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不加以控制,由于很少对幼儿提出要求,且对幼儿某些违反要求的行为仍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使得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表现出极不成熟和极差的自我控制能力.且由于缺乏独立的生活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也明显滞后,行为方式也常会与年龄特征不一致.这些幼儿容易对集体生活感到恐惧,会对幼儿园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些还会表现得过于活跃甚至有些怪异,以吸引别人的注意.这类幼儿很可能由于过度自信而不能妥善处理与同伴交往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长此以往,幼儿可能会易冲动并具有攻击性.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极易产生不良行为,这些会成为其在同伴交往中的不利因素.忽视型的父母既不关心幼儿也不要求幼儿,很少及时回应幼儿的需要,更不用说情感上的支持了.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很少和幼儿进行沟通,对孩子缺乏管教,听之任之.幼儿的行为很难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自信心和热情就会逐渐减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的发展.这一年龄发展阶段的幼儿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前运算阶段,认知水平有限,尚处于依从他人评价的阶段,未能独立进行自我评价.父母的忽视和漠不关心会使得幼儿身心发展变差、认知水平低、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这样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由于错误行为极少得到惩罚,且违反规则的行为也常被忽视或接受,自控能力较差,冲动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很难顺从且极少为他人着想,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匮乏,所以这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往往不受欢迎.4建立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每个人所采取的教养方式都不同.对于父母而言,抚养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陪伴着婴幼儿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应注意:4.1重视父母教养的主体责任父母在幼儿教养过程中,因为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压力较大,导致亲子陪伴时间较少.为了弥补对幼儿教养缺位的亏欠,父母常常会允诺幼儿不合理的要求以取悦幼儿.随着祖父母隔代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显著,作为教育主体的父母在尽量弥补祖父母教育缺陷的同时,更应加强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陈鹤琴说过,幼儿教育仅靠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是完成不了的,只有两方面共同合力才能发挥充分的功效[8]. 4.2优化父母自我教养观在家庭教育体系中,父母要重视科学教养,应及时发现在教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幼儿成长,并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和调试自身的教养观.父母教育理念需要更新,注重自我提升.父母教养方式的过分干涉和保护、惩罚和苛责、拒绝和否认都会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产生不良影响.要结合幼儿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赏识幼儿,提高幼儿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乐于与同伴交往、互动.4.3创设交往机会一些父母用类似揠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培养幼儿势必要失败.但是,完全被动的“放手”态度也不利于幼儿的成长.父母应把幼儿当作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尊重幼儿,同时根据客观规律,积极为幼儿创造锻炼自身的条件,使其得到历练,这才是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正确做法.锻炼可分为多种,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而是需要自己创造.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有全面的促进作用,因此父母应努力保持该教育方式,为幼儿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某些幼儿知识面较广,讲礼貌且还很听话,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在同伴中很受欢迎,小朋友们愿意和他一起玩,在分组时也很乐意和他分在一组.“受欢迎型”的幼儿往往与父母努力营造的和谐民主家庭氛围有关.专制型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幼儿自卑、懦弱等缺点,因而缺乏与同伴主动交往的勇气.溺爱型教112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养方式容易使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同伴交往过程中的障碍•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带来的是更消极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同伴交往,收获交往技能.4.4鼓励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幼儿设置一些小困难•随着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幼儿较少有机会去处理困难,生活过于安逸而产生懈怠•父母们应该想些办法,鼓励幼儿去解决问题•借鉴幼儿园进餐时安排值日生帮忙分发餐具,在用餐结束后要求幼儿将餐具放到指定地方,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就餐习惯•父母也应该在家中为幼儿合理安排一些小困难,如给幼儿布置做家务的小任务,或在幼儿阅读后提出关于情节和内容的问题,等等•给幼儿设置困难,既能够激发幼儿克服困难的斗志,又能够培养幼儿不畏困难的品质,同时,在解决困难后还能建立幼儿的自信心,养成乐于助人的好品质.4.5提高共情能力幼儿期是个体情绪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父母的教养方式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父母应该注重民主型的教育方式,避免教育上的专制、不一致,把自己对幼儿的爱转化为正确又有理性的爱、适度又有原则的爱•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父母应逐渐收起对幼儿的保护伞,让幼儿不做温室中的花朵,并经历一些磨炼,培养坚韧品质•也有一部分父母以为严厉才是爱,尤其是一些为人父者,很少对幼儿流露情感,忽略幼儿的状况,缺乏与幼儿的互动•因此,应该正确地爱幼儿,让他们沐浴在爱的河流之中,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具备爱他人的品质,在同伴交往中提高移情和共情能力,更能感知同伴情绪,与同伴和谐相处,表现出更多受欢迎的亲社会行为.由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父母在这一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应该依据幼儿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的特点,养成正确的教养观念,建立民主的教养方式,让年幼的孩子学会积极地看待自己,把自己视为有价值、有能力的人,能够对周围的人和物产生影响,更好地与同伴交往,从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参考文献[1]常青.重视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儿童良好性格[J].江西教育,2006(11):29-30.[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4]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3):298-304.[5]王天力.马斯洛“自我实现论”的创造观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8(4):20-24.[6]徐轶丽,桑标.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新认识——哈里斯(J.R.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及其评价[J].当代青年研究,2003(3):13-19.[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寇冬泉.幼儿创造性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交叉滞后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4):85-92.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on Children'sPeer Interaction BehaviorLI Junqing(School of Basic Education,Putian University,Putian Fujian351100,China)Abstract Par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Children's behavior is highly imi­tative and dependent on adults.Children's life scope is narrow,and peer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which reflects the parental rearing style.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parenting style,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attitude and way of parenting not only affect the chil­dren's ment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level,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bility,social initia­tive and many other aspects,but also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Parenting style;Peer communication;Sociality(责任编辑:陈欣)。

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_同伴交往的关系

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_同伴交往的关系

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同伴交往的关系赵金霞1,王美芳2(1.临沂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山东临沂276005;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目的: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方法:以父母教养行为问卷、儿童行为量表和同伴提名法对260名4-6岁儿童及其母亲进行测查。

结果:①专制教养方式与幼儿内、外化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权威教养方式与幼儿内、外化行为呈显著负相关。

②幼儿外化行为与同伴拒斥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纳相关不显著。

③专制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接纳、同伴拒斥分别呈显著的负向、正向相关,权威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接纳、同伴拒斥相关不显著。

④幼儿外化行为在母亲专制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拒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结论:专制教养方式不直接影响幼儿同伴拒斥,而是通过幼儿外化行为间接影响同伴拒斥。

【关键词】教养方式;行为问题;同伴接纳;同伴拒斥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10)05-0664-03Relationships among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andPreschoolers’Behavior Problems,Peer InteractionZHAO Jin-xia,WANG Mei-fangSchool of Education,Linyi Normal University,Linyi276005,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on preschoolers’peer interaction.Methods:Parent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Children’s Behavior Checklist and Peer Nomination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2604-to6-year-old preschoolers and their mothers.Results:①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preschoolers’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②Preschoolers’externalized behavio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peer rejection,and was not correlated to peer acceptance.③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preschoolers’peer acceptance,and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eer rejection;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was not related to preschoolers’peer acceptance and peer rejection.④Preschoolers’externalized behavior had completely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and preschoolers’peer rejection.Conclusion: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had indirect effect on preschoolers’peer rejection through preschoolers’externalized behavior.【Key words】P arenting style;B ehavior problem;P eer acceptance;P eer rejection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

幼儿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对于幼儿园家长而言,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幼儿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培养孩子的情感管理能力当孩子面对困难或者挫折时,很容易受到情绪的控制,从而失去理智。

因此,培养孩子的情感管理能力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第一步。

父母可以通过教导孩子控制情绪,如情绪爆发了,就不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所以要慢慢发泄自己的情绪,并让孩子明确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此外,培养孩子的情感管理能力还需要提高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让孩子更加清楚自己的情绪,如开心、担心、难过等,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二、锻炼孩子的沟通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沟通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因此,家长需要帮助孩子锻炼其沟通技巧。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来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态度等,从而提升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家长还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活动,以帮助孩子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孩子在与人交往时的自信心。

三、培育孩子的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而培育孩子的合作意识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家长可以通过多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合作、协调、分工等团队合作的技能,从而提高孩子在与人交往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传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价值观的差异往往是人们意见产生分歧的很重要原因。

因此,家长需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传授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认识到“诚实、善良、友善、宽容、自由平等、环保”等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让孩子的人际交往更加和谐、积极、正向。

总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家长在启蒙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强训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的调查研究——以仙游县第二实验幼儿园为例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的调查研究——以仙游县第二实验幼儿园为例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的调查研究——以仙游县第二实验幼儿园为例摘要:父母是幼儿入世后的第一位老师,因为幼儿的生活范畴较小,幼儿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托性。

因而,父母在教养幼儿时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不仅极大地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人格发展水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同时也还影响着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

许多研究表明,在影响人格养成的诸多因素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情的工厂”,而在家庭中扮演绝对重要角色的则是父母。

因此可以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得当,与幼儿良好人格的养成有着直接关系,而且还对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行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社会化一、问题缘起(一)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当代二胎政策的开放以及全球范围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使得现在家庭与学前教育的联系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虽然说幼儿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相互合作来完成,但就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言,学前阶段的社会化行为将为其整个社会化奠定基础。

幼儿如何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关爱、分享、尊重,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着实重要,但家庭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第一场所,故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家庭,尤其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地给幼儿以正确的引导和示范。

父母在抚养和教育方面对幼儿的教育和指导,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内化社会价值规范、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产生不容小觑的力量[1]。

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郑杭生在其“社会学导论”中曾指出过,“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威对幼儿社会化行为具有重大影响。

一般来说,儿童的依赖生命周期是在家庭环境中完成的。

由于幼儿在心理和生活上对父母极为依赖,父母很容易成为幼儿心目中无所不能的权威形象。

而父母接着利用这种权威形象对子女所进行的社会化的教育和引导,是子女根本所无力抗拒的。

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观念和心理具有强大的塑造力量和渗透作用”[2]。

幼儿园家长如何协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

幼儿园家长如何协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

幼儿园家长如何协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幼儿园家长如何协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近年来,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幼儿园是一个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关键时期。

幼儿园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幼儿园家长如何协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

一、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榜样幼儿园家长要意识到,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并非只有在幼儿园才能进行,家庭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

不仅要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还要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家长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向孩子展示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将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课程,让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互动。

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社区活动或参观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孩子与不同背景和芳龄段的人接触,从而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沟通技巧除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也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沟通技巧。

情商指的是人们在处理情绪、与他人沟通、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教育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来培养孩子的情商。

另外,教育孩子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导孩子如何主动倾听、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并且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

四、鼓励孩子参与团队活动团队合作和合作精神对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发挥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团队活动,如团队游戏、小组作业等,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技巧。

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

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

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干系与合作行为的探究引言早期进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同伴干系对幼儿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干系及其对合作行为的影响进行探究,深度探讨这些因素对幼儿进步的重要性。

一、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是幼儿行为进步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探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起首,以暖和、支持性和理解的方式对待幼儿的父母更容易培育出外向、合作性强的孩子。

这是因为这种教养方式有效地激励和支持幼儿乐观参与合作活动,并且培育了他们倾听他人观点的习惯。

与之相反,过于严厉、指责和惩罚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幼儿的自卑、孤立和缺乏合作意愿。

其次,父母的行为模范对幼儿的进步也有重要影响。

幼儿通常是通过仿效父母行为来进修与合作伙伴互动的适当方式。

因此,父母的示范行为和合作技巧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合作能力。

若果父母通常表现出乐观的合作态度,幼儿则更有可能在与同伴合作时表现得更乐观、友好和合作。

相反,若果父母之间缺乏合作和友善的行为模范,幼儿可能进修到不合作、自私的行为方式。

最后,父母的教育期望也会对幼儿的合作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探究发现,父母对幼儿的期望越高,幼儿在合作活动中的乐观性和主动性就越高。

父母的期望可以激发幼儿的合作意愿,并促使他们实现这些期望。

二、同伴干系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同伴干系在幼儿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幼儿学会分享、沟通和合作。

同伴干系不仅提供了一个练习和进步合作技巧的机会,还对幼儿合作行为的进步产生长期影响。

探究表明,乐观、亲近的同伴干系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合作意愿和能力。

当幼儿与同伴一起乐观参与合作活动时,他们更有可能呈现出友善、合作的行为。

此外,同伴干系也可以影响幼儿的行为规范和社交技能的习得。

在同伴群体中,幼儿会观察和进修到其他同伴的合作行为。

当他们看到同伴表现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时,他们更有可能仿效这些行为。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一直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想想看,我们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的相处是不是都跟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爸爸妈妈是那种超级宠爱型的,可能孩子就很容易做“家里的小霸王”,在和小伙伴玩耍时,动不动就“我要玩这个,不能玩那个”;如果爸妈又是那种超级严厉型的,孩子可能就显得很拘谨、很害羞,不敢表达自己,跟同龄人沟通也会显得有点笨拙。

其实这就是家庭教养的影响,爸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社交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是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都会让孩子在和同伴互动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

想想看,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小朋友,特别懂得和人交往,不仅能和其他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还能巧妙地处理争执,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首先呢,家庭教育风格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有些家长特别强调“独立自主”,这类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很早就学会了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玩玩具、自己和小伙伴们协调游戏规则。

你想啊,平时爸爸妈妈对他的期望很高,他自然就不怕和同伴争辩,反而会在争论中学会一些“说服技巧”,有时候甚至能说得小伙伴哑口无言。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孩子在与人相处时,更倾向于寻找合作而非对立,懂得如何让大家一起开心地玩。

另一方面,孩子在这种家庭中,通常也更能表现出自信,不怕冒险和犯错。

他们会发现:“哦,原来大家在一起并不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合作才有趣。

”再说说那些家庭教育特别宽松的情况,爸爸妈妈比较溺爱孩子,总是觉得“我的宝贝最棒,不管怎么做都行”。

这些孩子呢,可能在同伴间的表现就有点“自我中心”了。

他们可能一开始不会太懂得如何与人分享,或者根本不考虑其他小朋友的感受。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带着这样的小朋友去公园玩,他看到其他小朋友拿着心爱的玩具,往往第一反应不是“我也想玩”,而是直接抢过来,心里想着:“这是我的,谁也不能拿走。

幼儿园家长对孩子的对外交往能力培养

幼儿园家长对孩子的对外交往能力培养

幼儿园家长对孩子的对外交往能力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中,对孩子的对外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交往能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幼儿园家长如何对孩子的对外交往能力进行培养。

一、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对孩子心智发展的良好基础。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容易学习到父母之间的互相尊重、理解和信任等方面的价值观。

在这种氛围下,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价值,例如谦虚、诚信、尊重、宽容、共同合作等。

二、创造适宜的交往环境家庭中孩子的成长不仅要讲究内部的传统家教,还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因素。

父母应该尽力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例如社区常规活动、邻里交流等。

为孩子创造这样的交往资源和途径,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实现突破自我局限。

三、诱导孩子积极参与交往要集中让孩子了解交往的趣味,就要让他们在适宜的时段参与到相应的交往活动中去。

父母需要积极地爱护与鼓励孩子的种种行为,提供安全与支持,鼓励他们和家庭成员、校园里面的同伴、老师们积极交流互动,如开展有益的幼儿园家庭活动、参加校外的幼儿教育活动、体育运动会等,这样,孩子会有更多自由和练习的机会。

四、注重沟通与交流沟通、交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能力。

所以,和孩子交流是培养孩子对外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网罗家庭、学校、亲戚、朋友等各种资源,更好地为孩子们提供多姿多彩的成长环境。

让孩子更好地吸收和获得知识的同时尝试让孩子明白部分知识不能在书本上获得,只能从交流中收获。

五、着重培养好习惯人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孩子的交往能力需要在日积月累中长期培养。

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样才有助于孩子顺利迈向教育的不同阶段,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平时家庭教育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自律、坚持等好习惯,让孩子默认、享受道德的成果,然后才有能力做出好的社会贡献。

家长对孩子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的培养研究

家长对孩子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的培养研究

家长对孩子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的培养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

而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陪伴者和教育者,在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教育方式和养育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将来在社会中的表现和适应能力。

一、家长对孩子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的重要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育孩子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方面,家长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观念和行为模式。

通过家庭教育,孩子可以在亲密和宽容的氛围中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主动帮助他人等良好品质,从而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1. 慈爱沟通:家长应该以慈爱的态度和善于倾听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人之间的温暖与支持。

在沟通中,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

2. 榜样示范:家长要做孩子的良好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父母要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3. 培养合作精神: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活动和团队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分享快乐、互相支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4. 拓展社交圈子: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类社交活动,拓展孩子的社交圈子。

通过参加社交聚会、夏令营等活动,孩子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锻炼社交能力,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

5. 关注情绪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指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问题,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通过情绪教育,孩子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避免因情绪失控而产生不良后果。

三、家长在孩子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培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 过度保护: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和保护,可能过度干涉孩子的社交生活,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

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

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

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引言:幼儿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和行为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究4-6岁幼儿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以及与其关联的合作行为。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对幼儿积极行为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 温暖而支持性的教养方式:温暖而支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给予幼儿关爱和支持,促进幼儿积极的行为发展。

这种教养方式会使幼儿建立起安全感,从而鼓励其探索和合作,并提升其社交能力。

2. 严厉而惩罚性的教养方式:严厉而惩罚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抑制幼儿的积极行为和合作行为。

幼儿可能感到焦虑和恐惧,阻碍了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 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忽视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导致幼儿的合作行为减少。

由于缺乏关注和支持,幼儿可能缺乏自信心和社交技巧,对合作活动缺乏兴趣。

二、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 同伴互动和合作:同伴互动和合作是4-6岁幼儿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与同伴互动参与合作活动,幼儿可以发展社交技巧和合作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友谊。

2. 同伴关系中的冲突解决:同伴间的冲突解决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通过参与冲突解决活动,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提升沟通和合作能力。

三、合作行为的培养:1. 游戏中的合作:通过众多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游戏提供了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并发展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2. 亲身示范的重要性: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亲身示范对幼儿的合作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们应该充当榜样,积极参与合作活动,向幼儿展示积极的社交技巧。

结论:综上所述,4-6岁幼儿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合作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温暖而支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积极的同伴互动对幼儿的发展和合作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论父母教养方式对促进幼儿同伴关系良好形成的教育对策

论父母教养方式对促进幼儿同伴关系良好形成的教育对策

论父母教养方式对促进幼儿同伴关系良好形成的教育
对策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促进幼儿同伴关系良好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针对父母教育对策的一些建议:
1. 示范行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以身作则地展示尊重、友善、合作和分享等行为。

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模仿并学习。

2. 交流沟通: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并促进他们在同伴关系中积极参与。

3. 鼓励合作与分享:父母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鼓励孩子与其他孩子合作和分享资源。

帮助他们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协调和共同解决问题。

4. 培养同理心:父母可以通过阅读故事或讲述实例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教育他们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差异。

5. 辅导解决冲突:当孩子面临与同伴的冲突时,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辅导和指导。

教育孩子倾听他人的意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和解和谅解。

6. 鼓励独立性和自信心: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自信的孩子更容易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
要。

7. 提供支持和指导: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面对各种同伴关系中的挑战。

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良好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示范行为、交流沟通、合作分享、培养同理心、解决冲突、鼓励独立和提供支持等教育对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及对策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及对策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及对策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父母教育方式在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方面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

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都影响到了孩子的同伴关系。

因此,通过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出现与同伴交往的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一)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及表现专制型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

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

所以,这类幼儿经常容易对同伴表现出焦虑、严厉和喜怒无常,有时也会有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而专制型的另一个极端是过度保护孩子,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易受挫折。

这类孩子在班级里的人际交往中常常采用不友好的交往方式。

攻击性行为较多,同伴不乐意跟他在一起游戏,这些孩子就是“被拒绝儿童”,也叫“受排斥儿童”。

(二)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及表现放任型儿童一般来自于不和睦家庭、单亲离异家庭和问题家庭等。

这类家庭亲子关系多不正常,孩子情感上被忽略或对立。

教养方式简单粗暴经常体罚、对子女缺乏适当监督和养护。

这类孩子从小就缺少温暖和爱,心情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的情景中,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他们不愿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富于攻击性。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及表现一般而言,民主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

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度的限制。

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研究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研究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研究社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展现自己的重要能力,而这个能力往往是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培养和形成的。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教育者,他们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

首先,父母在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既是孩子的榜样,又是孩子的引导者和教育者。

父母的行为和言传身教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的社交行为,比如在家庭中展现积极的社交态度,与他人友好相处。

父母还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教育孩子如何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父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启发和引导。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让他们在社交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提升社交能力。

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社交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困扰,提升社交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注重情感交流和情感教育。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在情感交流中,父母可以与孩子坦诚相待,展开真诚的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此外,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和合作游戏,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相互沟通、协作,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父母还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教育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父母从日常生活中入手,注重言传身教、启发引导、情感交流和合作培养。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通过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的影响,为父母及教师帮助幼儿提升同伴交往能力提出恰当的指导策略。家长应该要了解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同时与幼儿园保持家园一致,促进与注重幼儿健康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幼儿园中,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指导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时,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认真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孩子分享等,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让幼儿能够形成良好积极的同伴交往能力。
2.1.3 同伴交往的类型
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各有不同,(庞丽娟,2013)对4-6岁儿童同伴社交类型进行了分类,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以及一般型。其中大部分幼儿都属于一般型。一般型是指该类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行为表现一般,他们既不友好主动,同时也不会特别的不友好,其中有些同伴喜欢他们,也有些同伴不喜欢他们,这就是一般型的幼儿。受欢迎型是指在交往过程中,比较主动,友好,故而让很多幼儿都喜欢他们,该类幼儿通过以往的一些研究证实,女孩的受欢迎程度要大过于男孩。被拒绝型幼儿同样也喜欢与人交往,但是他们的交往方式却不太友好,甚至会抢夺他们所要的东西,所以经常被其他幼儿排斥。通常来说男孩显著多于女孩。被忽视型幼儿顾名思义,不太喜欢与人交往,他们比较喜欢独自游戏,因而常常会被其他幼儿忽视。这类幼儿女孩的数量多于男孩。
1.2名词解释
1.2.1同伴交往能力:(张明红,2014)是指相同年龄段的幼儿与同伴之间活动时所使用的交往技能与策略,以形成积极和友好的同伴关系的能力。
1.2.2 父母教养方式:(黄人颂,2001)指的是整个家庭在抚养和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一些教养态度和教养观念以及长期以来习惯了的教育方式。
1.3研究假设
2.1.4 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

3-5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执行功能、同伴交往的关系研究

3-5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执行功能、同伴交往的关系研究

3-5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执行功能、同伴交往的关系研究同伴交往是幼儿与同年龄阶段的个体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形成和发展较为关键时期,同伴交往能力又能够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以及社会适应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并且还在幼儿良好个性、自我意识、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往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和执行功能都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3-5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执行功能、同伴交往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执行功能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交往中是否存在中介作用。

本研究使用的是岳冬梅等人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张元编制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对90名3-5岁幼儿父母以及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执行功能采用昼夜Stroop任务、倒背数字任务和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DCCS)对幼儿进行测查。

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父母教养方式的过分干涉和保护与同伴交往的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对它们还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父母教养方式的惩罚、严厉与同伴交往的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还对它们起到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父母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对幼儿的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还对它们起到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父母教养方式的偏爱被试对幼儿的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还对它们起到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2)执行功能与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执行功能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

(3)父母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维度与执行功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父母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能够预测执行功能的发展。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影响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影响的研究
(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评价标准逐渐趋于统一,由主观向客观转变。
在幼儿很小的时候,刚知道要与同伴交往时,他们往往从一些外在的角度出发来评价。例如“我们是邻居、我们的妈妈认识等等。”而此时,幼儿选择同伴比较分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变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
(三)幼儿存在明显的同性交往倾向
在幼儿期,幼儿都喜欢与自己同性别的幼儿一起玩。
四、父母教养方式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幼儿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父母在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种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态度,而这一系列的态度集合在一起后便是对幼儿的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父母教养的行为便是在这种情境中体现出来,而在这些态度和情感中所体现出来的父母的行为会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除父母教养方式这一说法外,有些学者也把它叫做家庭教养方式、又或者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抚养方式等。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教养方式是被使用最为广泛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家长在抚育和教育幼儿的漫长的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一种风格,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一种整体的概括,这其中涵盖了父母的思想也包括了他们具体的行为。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影响的研究
胡明蕾
摘要:同伴交往是幼儿与年龄相近或相仿的幼儿之间的一种交往,是幼儿最早产生的一种人际交往。幼儿同伴交往对幼儿今后的人际交往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幼儿的日常生过中有很多的行为习惯都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而这些影响除了幼儿的自身特点还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家长的教养方式会产生幼儿不同的性格特点,而正是这些性格特点决定者幼儿在同伴中与同伴交往的顺利与否。所以说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者幼儿的同伴交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名词解释
1.2.1同伴交往能力:相同年龄段的幼儿与同伴之间活动时所使用的交往技能与策略,以形成积极和友好的同伴关系的能力(张明红,2014)。
1.2.2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对稳定的教养态度、教养观念和教育方式。(黄人颂,2001)。
1.3研究假设
本研究探讨的是父母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显著相关。
2.1.4 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
学前儿童同伴交往受着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一般取决于幼儿自身的影响、父母的影响、教师的影响三方面(韩玉莲,2015)。
本研究通过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的影响,为父母和教师对于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给出恰当的指导策略和建议。家长应该要了解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同时与幼儿园保持家园一致,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幼儿园中,教师在指导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时,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认真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幼儿合作精神、教会孩子分享等,更好地培养幼儿并形成良好积极的的同伴交往能力。
2.1.3 同伴交往的类型
儿童同伴交往具有不同的类型。庞丽娟(2013)将4-6岁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受欢迎型、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其中,大部分幼儿都属于一般型。一般型幼儿,顾名思义是指这一类幼儿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表现的很一般,既不友好或主动交往,同时也不会特别的不友好,其中有些同伴喜欢他们,也有些同伴不喜欢他们,这就是一般型的幼儿。受欢迎型是指在交往过程中,比较主动,友好,故而让很多幼儿都喜欢他们,该类幼儿通过以往的一些研究证实,女孩的受欢迎程度一般都会比男孩好。拒绝型幼儿是指在交往过程中,也比较喜欢与同伴交往,但是他们的交往方式却不太友好,甚至会抢夺他们所要的东西,所以经常被其他幼儿排斥。通常来说男孩显著多于女孩。被忽视型幼儿是指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不太喜欢与人交往,他们比较喜欢独自游戏,因而常常会被其他幼儿忽视。这类幼儿女孩的数量多于男孩。
2.1.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应的交往能力水平也会显著提高。其中,言语交往是幼儿同伴交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交往方式,尤其是在大班的时候,一般幼儿都会在角色或户外游戏中互相商量游戏规则或角色的分配,游戏也成为同伴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其中,心理学家Parten(1932)研究发现,幼儿的游戏一般分为六类(无所用心的行为、单独游戏、旁观、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小班的幼儿由于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均没有得到发展,因此通常都会选择单独游戏。中班幼儿的语言和认知能力逐渐发展,因此他们通常会选择联合游戏或平行游戏的形式。而大班的幼儿由于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断的加强,因此他们通常选择的是合作交往的形式。在同伴交往的活动中,教师主要会引导幼儿合作、分享、协商等活动,特别是大班幼儿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大多都会采用合作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合作互助的一种能力。游戏水平,或者说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幼儿的交往能力发展水平,游戏提供给幼儿同伴交往的场景和机会,让幼儿更好的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杨心德,1998)在幼儿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角色游戏是很重要的。角色游戏又叫做社会戏剧性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不断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分享、谦让、团结等能力。郑敏英(2000)的研究中也表明,角色游戏能更好的帮助幼儿掌握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由此可见,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和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提高了。
在之前的研究中大多研究者在研究同伴交往时,都会从同伴地位、受欢迎的程度等入手进行探讨,而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能力(亲社会行为、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社会主动性和社会障碍)这四个维度。李燕菊(2008)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构成要素及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有助于儿童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了幼儿自身的性格影响、、父母对幼儿的影响以及教师对幼儿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其中父母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幼儿从出生到上幼儿园的这段时间里,不停的在向父母学习,不断的在模仿父母在生活或工作中的样子,他们看着父母如何处理不同情境下所发生的情况。可见,幼儿在早期与父母的交往经验对其同伴交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 文献综述
2.1 同伴交往的概念
2.1.1同伴交往的界定
同伴交往是指幼儿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庞丽娟,1994)。同伴交往能力是指相同年龄段的幼友好的同伴关系的能力(张明红,2014)。同伴交往能力比较好的看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甚至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再走向社会,也会面临很多除亲子交往外不同方面的交往能力,例如同伴交往能力,亲子交往能力、师生交往能力、甚至是陌生人的交往能力,而同伴交往正是幼儿在幼儿园里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人际交往能力是儿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人际交往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同伴交往、和他人互动四个方面。同伴交往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重点关注的一部分(张明红,2014)。陈帼眉(2013)提出,在幼儿生活中,同伴关系是除亲子关系之外,又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关系。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会面临很多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其中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同伴交往能力可以比较好的体现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来说中小班的幼儿主要还是对父母的情感依赖比较多,分离焦虑情况也比较多,同伴交往方面较少,大多数幼儿都是以独自或者平行游戏较多,而大班的幼儿基本已经逐渐的减少对父母的情感依赖或者分离焦虑,更多的投入到同伴交往中去,大班幼儿大多都是以合作游戏为主,他们会探讨和商量关于角色的分配或者制定游戏的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