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山地林药间作经营模式

合集下载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们对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意识也逐渐增强。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是一种在林区内种植药用植物的方法,通过合理安排植物种植的空间和时间,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本文将探讨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意义、原理和实践效果。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往往只注重木材的产量,而忽视了其他非木材资源的利用。

而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则可以将林业和药用植物种植相结合,使林区不仅能够提供木材,还能够产生药用植物的资源,提高林区的利用效益。

第二,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往往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导致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问题。

而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可以通过种植药用植物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植被覆盖,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可以为农民提供一种新的经济来源,通过种植药用植物来改善林区的经济状况。

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可以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使其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一,选择适宜的药用植物种类。

由于不同的药用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林区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来选择适宜的药用植物种类。

还需要考虑药用植物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选择具有较高利润的药用植物种类。

第二,合理安排种植的空间和时间。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关键是合理安排不同药用植物的种植空间和时间,使之能够充分利用林区的资源。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分层种植的方式,将不同产药植物的种植空间和时间错开,以提高利用效益。

加强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持。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需要加强对药用植物的科学管理,包括肥料的施用、病虫害的防治、采收和加工等环节。

还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农民对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认识,确保种植过程的顺利进行。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实践效果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了验证。

在湖南省的某个林区中,引入了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后,不仅提高了林区的经济效益,还改善了林区的生态状况。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是指在林区中同时种植林木和药用植物的一种经营方式。

林木主要用于木材生产和生态修复,药用植物主要用于药材生产。

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增加林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综合利用:林木和药用植物互相协调生长,共享土壤与光照资源,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林木的根系能够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养分含量,为药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2.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具:林木的种植能够提供木材和生态服务,药用植物的种植能够提供药材,林药间作模式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提高林区经济收入的还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多样化经营:林区林药间作模式能够种植多种药用植物,提供丰富的药材品种。

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壤条件选择不同的林木和药用植物进行种植,在经营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4.提升农民收入:林区林药间作模式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药用植物种植,农民可以获得药材的销售收入。

林木的种植也能够提供木材的销售收入。

这种模式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5.生态保护:林区林药间作模式能够增加林区的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药用植物的种植能够提供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吸引和滋养各种动物。

林木的种植能够提供树干和枝叶作为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

这种模式能够促进林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是一种能够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林区经济收入的经营模式。

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林木和药用植物的种植品种和比例,合理进行经营和管理,确保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林药间作高效发展模式

浅析林药间作高效发展模式

作物栽培现代农村科技2020年第9期摘要:本文总结了林下种植中药材的技术模式,介绍了适合河北省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些中药材品种,具有成熟的推广应用经验。

关键词:林药;间作;中药材林下经济通过对林地资源的合理开发,达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经济发展目标。

林下种植中药材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提高了林地的产出效率,促进了多种产业的协同发展。

1林药间作模式林药间作是在林地行间种植中药材的栽培模式。

林木生长前期林间林下光照条件好,可种植喜光的中药材品种。

林木树冠郁闭后种植喜湿耐阴的中药材品种。

此模式在生产经营时间上实现了长短结合,自栽植当年起,林木的生长周期内一直有连续的产出,保证了林农的经济收益。

2林木栽培技术2.1造林树种。

选择速生杨、核桃、白蜡等。

采取片状造林,株行距为3m×5m、3m×6m或3m×8m等。

2.2整地与栽植。

整地以春、秋两季为主,采取穴状整地,栽植坑规格为80cm×80cm×80cm。

挖坑时将表土和心土分开。

栽植坑挖好后,每坑施入有机肥30~50kg,碳酸氢铵0.25~0.5kg,将表土与有机肥及碳酸氢铵混合均匀,施入坑内,再回填心土至坑深2/3处,灌足水,渗透沉实,待3~5d后挖浅坑栽树。

栽植选用苗木要求胸径2.5cm以上,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

没有任何病虫害;品种优、纯;主根长度不得小于25cm,长度不小于15cm的侧根不少于10个;高度在2.5m以上,无创伤,整齐度高。

高标准栽植:第一,适时栽植。

栽植时间春季、秋季均可,春季栽植一般在3~4月份土壤解冻后,枝梢发芽前;秋冬季栽植一般在10~12月份树体落叶后,土壤封冻前进行。

秋冬季栽植苗木利用休眠季节,根系可在土壤中得到一定修复,翌年春天苗木成活率高,发芽早,生长快,生长量大,因此提倡秋冬季栽植。

第二,栽植方法得当。

苗木栽植前定干,截干高度2.5m左右,在已准备好的定植坑中央,挖60cm 见方的定植穴,挖出的土壤施入保水剂,使保水剂与土壤混匀,将苗木放在穴中央,根系向四周分布均匀,然后培入施入保水剂的土,边舒根边踏实,使根与土壤密接,遵循“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原则,把苗栽牢栽好后,及时灌水,灌水量以湿透为宜,待水渗干后,若是秋冬季栽植应及时封土保墒;若是春季栽植应及时平整树盘,上覆一层松土,截断向上蒸发的毛细管。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一、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概念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是指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将药用植物种植在林地中,与林木相互搭配生长,以实现林业和药业的双赢。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形成,是因为林木和药用植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二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这种模式下,林木可以为药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药用植物又可以通过其药理作用保护林木,提高林地的生态效益。

1. 提高林地经济效益林区林药间作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单一林木种植模式容易导致土地退化和资源浪费,而林药间作模式则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配置林木和药用植物的种植比例,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情况下,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 保护生态环境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

林木能够稳定土壤,保持水土流失,减少水土流失的程度,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药用植物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能力,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丰富生态多样性林区林药间作模式能够丰富森林生态多样性。

林木和药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增加森林的生态价值。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还可以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和维护。

尽管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1. 种植技术不足林区林药间作模式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能,但当前许多农民对药用植物的种植技术了解不深,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辅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确保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实施顺利进行。

2. 市场需求不足当前,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市场营销渠道不畅,导致林药产品销售困难,收益不高。

林下经济的经营方案

林下经济的经营方案

林下经济的经营方案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中进行的经济活动,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可以保护森林资源,提高生态效益,同时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和收入。

下面是林下经济的经营方案。

一、选择适宜的经营项目林下经济的经营项目包括采摘、养殖、旅游等,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

比如,如果当地有丰富的野生果蔬资源,可以选择采摘和加工这些果蔬,生产果蔬干、果酱等产品;如果当地有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可以选择养殖蜜蜂、蚕等昆虫,生产蜂蜜、蚕丝等产品;如果当地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可以开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体验等。

二、保护森林资源林下经济的经营必须保护森林资源,避免过度采伐和破坏森林生态环境。

经营者应该遵守当地的森林管理规定,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保持森林的生态平衡。

比如,在采摘野生果蔬时,应该遵守采摘规定,不破坏果蔬的生长环境;在养殖昆虫时,应该遵守养殖规定,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应该遵守旅游规定,不破坏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三、提高产品质量林下经济的经营要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增加产品附加值。

经营者应该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安全,采用科学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卫生。

比如,在采摘果蔬时,应该选择新鲜、无污染的果蔬,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生产出口味好、营养丰富的果蔬制品;在养殖昆虫时,应该选择健康、无病的昆虫,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生产高品质的蜂蜜、蚕丝等产品;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应该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体验,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期望。

四、拓展市场渠道林下经济的经营要拓展市场渠道,增加产品销售量和收益。

经营者应该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选择适宜的销售渠道和方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比如,在销售果蔬制品时,可以选择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如电商平台、超市、农贸市场等;在销售昆虫产品时,可以选择专业的销售渠道,如蜂蜜专卖店、蚕丝加工厂等;在销售旅游产品时,可以选择旅游平台、旅行社等销售渠道。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是指在林区生长的林木和药材之间进行协调种植和利用的一种经济生态模式。

它是一种生产、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模式,具有种类多样、资源丰富、经济可持续等优点。

本文将从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特点、现状、优势、挑战和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1.资源优势明显。

林区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和生态效益,有助于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经济效益稳定。

林区药材栽培技术成熟,收益周期短,成本低,收益高,适合种植规模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3.生态效益显著。

林区林药间作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4.种植方式灵活。

林区林药间作可以灵活采用林下种草、林中种植、林缘种植、行动式种植等方式,灵活变通,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条件。

5.资源利用高效。

林木与药材之间相辅相成,互惠互利,林木提供阴凉湿润的生态条件,药材则增加了林业的经济价值,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我国,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在不同的地区和生态环境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例如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和江西等地,都建立了以林药间作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实现了药食兼顾、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另外,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对于中药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林区林药间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许多企业和组织开始在林区开展林药间作产业化种植,以满足市场需求。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森林林木和药材资源的互补优势,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2.促进生态保护。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土地荒漠化,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保证生态系统稳定性。

3.增加农民收益。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L i n y e y u a n y i林药间作即在林间树行空地种植中草药。

通过整地、除草、松土等,对于抚育幼林、促进林木迅速生长有好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培育了后备森林资源,又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是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的一种新模式。

林药间作既保证生态效益,又实现经济效益,让职工群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品种选择1、造林树种沙棘又可称为黑刺,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

因起具备较强的固土防沙优势,常被种植在生态条件薄弱区,沙棘树种也可适当改善水土环境,故而属于一种具有卓越生态价值的一类珍贵树种。

沙棘喜光,耐寒,耐旱。

棘是为药食同源植物。

深秋红大果沙棘生长健壮,抗逆性强,能耐-40℃以上低温。

深秋红大果沙棘根系发达,成活率高,一般情况下成活率可达95%以上。

深秋红大果沙棘冬季挂果,可进行冬季采果作业,工作效率高,节约劳务开支,不用冷库贮存,成本低、效益高。

冬季深秋红大果沙棘树上金果灿灿,可做绿化树种,用于街道绿化、居民区美化、公路绿化等。

深秋红大果沙棘果营养成分含量高,可用于加工果汁(浓缩)、果酒、果油。

同时,沙棘在许多保健品中也常出现。

2、间作药材沙棘还具备突出的药用价值。

不但能够清热解毒、化瘀祛痰,而且对于胆固醇偏高患者也有着一定的缓解作用。

故而可将沙棘作为药材引入到相关药材种植产业中。

比如桦南县,因其当地气候适宜,且环境优美,因此十分适合种植沙棘。

一年生主要有板蓝根;二年生主要有蒲公英;三年生主要有关防风、柴胡、桔梗、白鲜皮、白芍、苦参。

二、间作模式驼腰子林场将林药间作作为发展林业的一个模式,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总结出一些经验。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展林粮间作,分别在新立经营区老于参地、半场子、暖泉子等长白落叶松造林地块,从造林第一至三年采取撇沟子方式间作大豆,间作面积达到三千余亩,达到了林茂粮丰的效果。

1、间作原则其一,种植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道地中药材;其二,在与药材一同种植时还应进一步优化田间结构。

中药材林下种植、稻药轮种、间种、套种等模式

中药材林下种植、稻药轮种、间种、套种等模式

林下种植1.林下种植是一种在森林中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模式。

它兼顾了林木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农林协作发展。

2.林下种植中的农作物种植模式有稻药轮种、间种、套种等。

稻药轮种3.稻药轮种是一种常见的林下种植模式,通常在林地中间种植水稻和药材。

水稻是一种浸水作物,适合在水稻生长期间林下种植。

而药材则是一种中草药,对林地的土壤和环境要求较高。

稻药轮种能够充分利用水稻秧田和林地的资源,实现农作物的互补生长。

4.稻药轮种的优势是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减轻人工的农作业强度。

而且,这种种植模式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间种5.间种是一种农作物和树木的混合种植模式。

在林下种植过程中,间种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协调发展。

6.间种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树木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也能够丰富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拓宽农民的经济收入渠道。

套种7.套种是一种在同一块土地上交替种植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模式。

在林下种植中,套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作物的丰产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作物的有机循环。

8.套种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充分利用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差异,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也能够丰富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结语在林下种植中,稻药轮种、间种、套种等种植模式都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林协作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些种植模式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

林下种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生产模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够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农林协作的有机发展。

在林下种植中,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具体的种植模式选择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

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

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下层发展起来的经济活动。

由于林下经济可以有效地利用森林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所以对于森林保护和社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不同地域和文化环境中,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林下经济模式。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模式:1.果树种植:选择合适的果树品种进行种植,如柿子、枣子、樱桃等。

这些果树种植通常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土壤条件,所以很适合种植在森林下层。

果树种植不仅可以提供果实供人食用,还可以用于制作果酱、蜜饯等产品,扩大经济价值。

2.药用植物种植:选择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种植,如铁皮石斛、人参、黄芪等。

这些植物在药用和保健品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通过合理的种植和采摘,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

同时,药用植物的种植也有助于保护和繁育珍稀濒危物种。

3.采集野生资源:通过采集森林中的野生植物、动物和其他可用资源,如蘑菇、竹笋、野生草药等。

野生资源的采集可分为食用性和药用性两种。

食用性野生资源通过加工和销售,可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保护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4.林下畜牧业:在林下进行畜牧业经营,如养蜜蜂、种植蚕桑、养殖家禽等。

林下畜牧业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利用林地的庇荫和天然饲料,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饲料的需求。

畜牧业产品的销售可以提供各种畜产品和蜂产品,如蜂蜜、蚕丝、毛皮等。

5.林下观光旅游:利用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等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林下观光旅游的模式可以包括森林徒步、野外露营、生态农庄等。

通过发展林下观光旅游,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并保护森林资源。

6.林下副业:在林地上开展与农林业相关的副业经营,如种殖业、养蜂业、种植业等。

这些副业可以与农林业相互补充,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林下副业的模式可以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的不同进行选择。

总的来说,林下经济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一、林药间作的定义和意义:林药间作是指在林木之间种植药用植物,同时利用林下空间,使林业经营与中药种植相结合。

它是一种可持续利用林业资源的模式,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可以促进林业的多元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林药间作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资源,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提高林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是创新林业经营模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选择和经验:林药间作模式的选择要考虑到自然和经济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文、生境、种植技术、市场需求等。

在林区进行林药间作,应根据林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选择。

一般来说,适宜进行林药间作的林区需具备以下条件:1、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如光照、排水、土质等;2、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如杜仲、川芎、人参、狗藤、天麻等常见药材;3、有市场需求,可以保障经营效益;4、具备开发和种植条件。

如有充足的用水、肥料、劳动力、管理体系等。

在林区进行林药间作,应采用适宜的种植模式,如纯林、间伐林、清理间伐林、林下草药种植、草本植物种植等。

种植技术也要选取适合的途径,如药材种植、穴栽种植、育苗和培育、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此外,要充分发挥技术和经验的作用,利用地形和地势特点,使药材种植和经营更加有效和可持续。

据研究表明,林药间作模式具有较多的优势,如:1、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

林药间作模式可以在有限的林业资源内,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益。

药材文化产业发展会带动林业资源的集约化、优化和规范化,为制药、保健品、健康食品、中成药和附加值的提升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渠道。

2、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药间作模式使林业经营和生态保护相互促进,提高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生态保护到经济增长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是未来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就地就近就业。

药材种植可以带动周边农民群众的就业和增收。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在当今的农业和林业发展中,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创新且高效的模式,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

林下经济是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一、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1、林下种植模式林下种植是林下经济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

其中,林药模式是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如人参、天麻、灵芝等。

这些中药材通常对生长环境有特殊要求,而林下的阴凉、湿润等条件正好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

林菌模式则是利用林荫下的空间种植食用菌,如香菇、木耳等。

树林能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菌类的生长,同时,废弃的菌棒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回归林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林下养殖模式林下养殖是将养殖业与林业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林禽模式较为普遍,在林下饲养鸡、鸭、鹅等家禽。

家禽在林中自由觅食,既能减少饲料成本,又能增强家禽的体质,生产出的禽肉和禽蛋品质更佳。

林畜模式则是在林下养殖猪、牛、羊等家畜。

但这种模式需要合理规划,控制养殖规模,避免对林地造成破坏。

3、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对林下的野生资源进行采集和加工。

例如,采集野生的竹笋、野菜、浆果等,经过加工制成各种食品或保健品。

此外,还可以对松脂、橡胶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提高其附加值。

4、森林景观利用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

森林景观利用模式就是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

通过建设森林公园、农家乐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体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1、经济效益林下经济能够为农民和林业经营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的林下种植和养殖,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收入。

例如,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和食用菌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够为种植户带来丰厚的利润。

林下养殖的家禽家畜,由于其绿色、生态的特点,在市场上也能卖出较好的价格。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随着人们对自然医药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林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当下热门话题。

林区作为重要的林药资源集散地,其种植、采集和利用方式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林区,林药资源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相结合,形成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本文将对林区林药间作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一、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形成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是指在林业基地中,以林药资源和其他农作物相间作形成的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林药资源丰富:林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使得其适宜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成为重要的林药资源集散地。

2.生态环境保护:林区生态环境优美,植被丰富,种植林药作物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经济效益:林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带动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林区农民的生活水平。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下,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形成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有着诸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利用效率高:林区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利用林药与其他农作物相间作,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生态效益显著:林药资源的种植是对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可以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复原和土壤的生产力。

4.多元种植带动农业发展:林药资源的种植可以带动其他农作物的生产,形成多元种植的农业生产体系,增加农产品种类,满足市场需求。

5.便于生产管理:林药与其他农作物的相间作,便于统一生产管理,方便农民的生产操作和管理。

由此可见,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具有着丰富的资源、环保、经济效益和便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品种选择不当:由于林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所不同,品种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

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建议

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建议

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建议一、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1. 丰富的森林资源辽宁省森林面积广泛,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北部地区,涵盖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

这些森林资源包括松树、落叶松、橡树、榆树等各种树种,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2. 林下经济产业多样化辽宁省的林下经济产业主要包括野生动植物养殖、药材种植、蜂产品加工、林下果树种植等。

这些产业在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的也为农民增加了一些额外的收入来源。

3.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辽宁省政府加大了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 产业结构单一辽宁省的林下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木材加工、林下果树种植等传统领域为主,对于新兴的林下经济产业的开发和推广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 技术水平不高目前,辽宁省林下经济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导致产业发展的效益和产出水平有限。

3. 缺乏市场开拓辽宁省的林下经济产业在市场开拓方面存在不足,对于产品的宣传推广和销售渠道的建设还有待加强,导致部分优质产品无法得到有效的市场认可和推广。

4. 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人为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林下经济发展受限。

1. 优化产业结构,拓展新兴产业辽宁省应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拓展新兴产业,加大对于野生动植物养殖、药材种植、林下食用菌栽培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3. 拓展市场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辽宁省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乱砍滥伐等行为,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林业大省,林下经济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拓展市场渠道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措施的实施,相信辽宁省的林下经济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林下产业运营模式

林下产业运营模式

林下产业运营模式
林下产业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在树冠和地面之间的空间内,利用光、水、土和营养等自然资源,从事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不影响森林生态功能的经济活动。

林下产业运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林下苗木种植:在森林下层利用森林生态资源,种植幼苗,培育成材树木,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林木资源。

2.林下草药养生:在森林下采集草药,制作成药膳、草药保健品等,提供养生保健服务。

3.林下休闲旅游:在森林下营造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吸引游客来消费和旅游,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

4.林下绿色产品生产:在森林下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绿色食品、绿色家具等环保产品,为市场提供健康环保的商品。

5.林下生态扶贫:在贫困地区运用林下产业,在森林下层培育产业项目,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以上几种模式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注重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林药间作以药养林

林药间作以药养林

林药间作以药养林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为了发展林业产业,推动兴林富民,大庆市大同区紧紧围绕“基地化发展、良种化栽培、科学化管理、商品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建立名、特、优林药间作示范基地,先后在大同林场高台子营林区和双榆树营林区建设林药间作示范基地3000亩,同时带动全区林药间作的快速发展。

几年来,全区累计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 6.8万亩,有林户收益累计增加8150万元,为林农开辟了致富之路,也为现阶段林业和今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观念,增强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的紧迫感大同区的林业经过快速发展,已经走向了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区有林地面积达到了2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6 %。

丰富的林下资源是一座待开发的宝库,实施新的林业发展战略,向林下要效益,已经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

大同区上到领导,下到百姓经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增强了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的信息和决心。

根据大同区的实际,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区林业产业逐步形成了规模,初步形成了以种植板蓝根、防风等中药材为主的林下产业经济。

实践证明“林药间作,以药养林”林下经济模式具有许多优点,林药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林地和退耕还林地,提高土地使用率和土地生产效益。

退耕还林之后,林木在十年甚至几十年间不能采伐,农民从中不能获得经济效益,但林药间作,却可使农民年年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达到生态保护效益和农民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从而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林药间作,因经济效益的驱动,可提高农民管理的积极性,在管理药材的同时(包括施肥、浇水、中耕除草、除虫)林木也得到了管理,有利于林木成长。

林药间作由于没有占用可耕土地,便于发展多年中药材种植和长线药材种植,可使农民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二、明确思路,加大推广林药间作发展模式一是健全机构,奠定特色林业产业的基石。

为了做大做强林业产业经济,引领全区人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同区切实加强了特色林业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把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和考核,严格实行“定分管领导,定实施人员,定工作任务,定质量标准,定完成时间,定考核奖惩”的六定管理办法,形成“人人抓产业,个个谋发展”的好氛围。

林地经营模式详解

林地经营模式详解

林地经营模式详解林地经营是指对林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以创造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管理活动。

在林地经营模式中,有几种常见的策略和方法。

林权制度改革林地经营模式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林权制度的改革。

林权制度改革是指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将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划分给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合作社,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调动资源,提高林地的产出和利用效率。

防治火灾林地经营中,防治火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建立火灾预警系统、设置消防设备、加强巡逻和监测,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林地火灾的发生。

此外,及时的火灾应急响应和火灾后的修复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态旅游林地经营模式中,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创造性的方法。

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打造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旅游线路,吸引游客来到林地观光、休闲和度假,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生态保护。

林木种植和伐授权证制度林地经营中,林木种植和伐授权证制度的建立和规范化是保障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种植规划和伐授权证制度的管理,可以确保林木的良种良质,提高林地的木材产出和品质,同时也有效避免乱砍滥伐和破坏林地生态的问题。

环境保护和恢复林地经营模式中,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林地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可以确保林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林地经营模式的几种常见策略和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经营模式,并注重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实现林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保护。

东北林区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及发展对策

东北林区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及发展对策

2018年2月防 护 林 科 技F e b .,2018第2期(总173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2(S u m N o .173)文章编号:1005-5215(2018)02-0048-02收稿日期:2017-12-08作者简介:罗家新(1976-),男,辽宁本溪人,大学,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规划研究.东北林区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及发展对策罗家新(本溪市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室,辽宁本溪117000)摘 要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能充分利用林下资源,而且能增加林农收入,对林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㊂东北林区林下经济发展有着丰富的资源潜力,该文总结了适合东北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经营模式,并提出发展对策㊂关键词 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发展对策;东北林区中图分类号:F 326.27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8.02.020 林下经济又称林业高效复合经济,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内空间,选择适宜在林下生长的植物㊁动物㊁菌类等种类,进行科学种养殖的一种经营模式,能有效地实现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1]㊂东北林区自然资源蕴含量丰富,发展林下经济,既能合理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又能调整林业产业结构㊁缩短林业周期㊁节约资金投入㊁增加林农收入,对于加快区域内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㊂1 东北林区自然概况东北林区主要包括大㊁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㊂该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性气候㊂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㊂年均降水量300~950mm ,降水多集中在7 8月,约占全年降水的50%以上㊂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以中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森林面积5442万h m 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28.5%,森林蓄积量37亿m 3,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27.3%㊂主要树种有柞树㊁落叶松㊁樟子松㊁红松㊁椴树㊁胡桃楸㊁水曲柳㊁白桦等㊂土壤类型复杂,广泛分布有棕色针叶林土㊁灰色森林土㊁棕壤㊁暗棕壤㊁草甸土㊁白浆土㊁沼泽土等[2]㊂2 东北林区林下经济经营模式林下经济按照生产方式可划分为林下种植㊁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3种类型㊂2.1 林下种植经营模式2.1.1 林药模式 该模式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以中药材野生资源保护利用和林下中药材人工仿野生栽培为主要形式,其产品在培育过程中不施任何药剂和肥料,且远离市区避免工业污染,自然属性和生态优势明显,营养成分(药物有效成分)较高[3]㊂人参㊁细辛㊁玉竹㊁淫羊藿㊁月见草㊁穿地龙㊁防风和蒲公英等耐阴药用植物适合在东北林区林下栽培㊂2.1.2 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利用林下光强低㊁湿度大㊁氧气足㊁温差小的特点,以林地废弃物为部分营养来源,在林下种植食用菌的立体栽植模式[4]㊂发展林菌模式,能够在不破坏林地和原生植被的前提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以短养长,减少育林成本㊂目前主要以林间摆袋㊁林地撒播㊁木段(圆盘)栽培㊁原生态栽培等方式为主㊂适宜东北林区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主要有黑木耳㊁松杉灵芝㊁羊肚菌㊁鸡腿菇和滑子菇等㊂2.1.3 林菜模式 东北林区主要利用林中空地㊁溪谷两岸等地块移栽或套种山野菜,保证林农的经济收入㊂种植前可适当降低林分密度,并对保留木进行修枝,改善林下光照条件㊂林下作物可以选择辽东葱木㊁刺五加㊁蕨菜㊁大叶芹㊁小叶芹和荠菜等㊂2.2 林下养殖经营模式2.2.1 林畜模式 在林龄达到中龄林以后,可在林下适度放养牲畜,在有效利用林下丰富的杂草资源的同时,牲畜产生的粪便还能促进树木增长,形成循环生物产业链[5]㊂该模式主要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的用材林地中进行,不宜在坡度较大的山地发展㊂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森林合理负担,控制养殖规模,维护生态平衡㊂适宜林下养殖的牲畜主要有山羊㊁鹿㊁野猪㊁狍子㊁野兔等㊂2.2.2 林禽模式 林禽模式利用林下资源丰富㊁空气流通性好㊁温湿度较低等环境特点,通过放养㊁圈养和棚养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禽类饲养㊂林下昆虫㊁小动物及杂草资源为禽类提供食物,林木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的氧气促进禽类发育,同时禽粪为林木提供肥料,促进其生长,能够达到林 养 禽㊁禽 育 林的效果㊂大力发展林下高品质㊁无公害蛋禽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促进林农增收㊂适宜林下养殖的禽类主要有肉鸭㊁鹅㊁肉鸡㊁乌鸡㊁柴鸡等㊂2.2.3林蛙模式东北林区森林资源丰富㊁水源充足,环境条件很适合林蛙生长㊂目前国内林蛙养殖80%集中在东北林区,主要是利用林区沟系(两山夹一沟㊁山洼自然水塘㊁山泉㊁自然溪流㊁人工挖掘池等地带)和林区周边废弃的厂房㊁庭院式等发展林蛙养殖㊂养殖模式主要有半人工养殖和全人工养殖两种㊂半人工养殖包括封沟育蛙㊁围栏养殖㊁半野生放养3种方式㊂全人工养殖根据林蛙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人工模拟林蛙生长环境进行圈养,有效解决了鼠㊁蛇等天敌危害和回归率低的问题[6]㊂2.2.4林蚕模式东北林区是我国传统柞蚕主产区,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占全世界的80%以上㊂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发蚕业资源,柞蚕场超负荷经营,蚕场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功能不断退化㊂在退化柞蚕场内人工栽植红松,将郁闭度调整到0.5左右,可继续放蚕,增加林农收入,达到以蚕养林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增加柞蚕场生物和景观多样性,实现柞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4]㊂2.3森林景观利用模式2.3.1农家乐旅游农家乐旅游主要由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提供,以接近自然为主题来放松身心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7]㊂目前农家乐旅游业态主要包括乡村酒店㊁生态村㊁休闲农庄㊁山水人家㊁养生山吧㊁民族风苑等形式㊂2.3.2观光采摘园生态型㊁科普型㊁休闲型的观光采摘园的出现,让果林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有力的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㊂观光采摘园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不受经营场所限制,更贴近于现在节约土地的理念,目前已在东北林区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㊂东北林区采摘品类主要有蓝莓㊁草莓㊁葡萄㊁苹果㊁梨㊁桃㊁杏㊁小柿子等㊂3东北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策3.1加强信息引导,提高林农对林下经济的认识引导部分林农先行试点,摸索尝试,通过农林复合经营的典型村㊁典型户的先进经验及管理技术,引导农林复合经营向技术好㊁速度快㊁效益高的方向发展㊂对发展农林复合经营的成功典型㊁技术及模式,通过广播㊁电视㊁网络等媒体形式进行全面㊁深入㊁广泛的宣传,提高林农思想认识,调动林农保护㊁培育和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能动性,形成全面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㊂3.2突出区位优势,建设特色林下经济产业体系东北林区许多林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优美,自然资源和森林资源特色鲜明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林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越来越显著,逐渐成为都市人的青睐之地㊂要充分结合林区的自然地形地貌条件㊁资源分布特点和周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位优势,确定区域林下经济发展方向,着力打造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区和优势产业带㊂3.3创新扶持手段,多渠道筹集林下经济开发资金东北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开发多以家庭为单位,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种植㊁林下养殖热情很高,但资金有限㊂要完善信贷扶持渠道,加大有效信贷的投入,在信贷㊁税收㊁抵押和担保等方式给予林农足够的帮助㊂多渠道筹集农林复合经营资金,吸引科研基金㊁民间资本㊁工商资本㊁世界银行贷款等投入到林地的综合开发中,满足林业企业㊁林区职工的多元化融资需求㊂3.4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努力提升林业效益,着力打造大产业㊁大基地㊁大龙头,吸引竞争力强㊁带动面广的林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安家落户㊂推广多元化市场化运作方式,完成对原始产品的加工㊁提取和研发,延长产业链㊁提高非木质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打造特色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增效㊁林农增收,推动区域林下产业发展㊂参考文献:[1]李科.洞庭湖区杨树林下间作及套养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2]国志兴,王宗明,宋开山,等.1982~2003年东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8(1):155-163 [3]赫尚丽,张良,路飞,等.我国林药㊁林菌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林业建设,2014(5):12-15[4]王强,金鑫.辽东林下经济模式分析及其产业发展措施[J].防护林科技,2012(6):92-94[5]另青艳,何亮,周志翔,等.林下经济模式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3(1):38-43[6]成秀贤,吴春霞.东北地区发展林蛙养殖业的探讨[J].黑河科技,1999(3):8-9[7]杜砚明.新乡县林下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94第2期罗家新东北林区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及发展对策。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探讨林区是指绿化、造林、风景、保护等用途的区域。

林药间作是指在林地基础上进行种植、培育和采集的药用植物,以实现林木种植和药用植物种植的互利共生。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模式,旨在促进林药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从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背景、意义、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药用植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对药用植物的需求,需要大量的药用植物种植基地。

而传统的药用植物种植模式主要是在农田中进行种植,这不仅对土地资源造成了损耗,也严重影响了农田生态环境。

而林区基本上处于未利用状态,开发起来充满了发展潜力。

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的药用植物种植模式。

二、意义1.资源综合利用:林区林药间作模式将林木和药用植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林木和药用植物的资源综合利用。

不仅可以有效利用荒废的林地资源,还可以提高药用植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2.生态环境保护:林区林药间作模式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药用植物的种植和培育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3.促进农民增收:林区林药间作模式能够为农民提供新的增收途径。

通过培育和采集药用植物,农民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增加了就业岗位。

4.促进林业经济发展:通过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发展,可以促进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林木和药用植物的互利共生,可以有效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促进林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特点1.多样性: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种植植物种类多样,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药用植物,还包括了木本植物、灌木、野菜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2.灵活性:林区林药间作模式的种植安排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3.可持续性:林区林药间作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台河市山地林药间作经营模式
[摘要]本文从立地条件特征、设计技术思路、技术要点及配套措施、模式成效以及适宜推广区域五方面叙述了七台河市山地林药间作经营模式,为条件相似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实体。

[关键词]七台河市;山地;林药间作;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107-01
1 立地条件特征
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位居东经130°至131°44′,北纬45°16′至 45°37′之间,版图面积6221平方公里。

东与密山市、宝清县接壤,西与依兰县相连,南与林口县、鸡东县交错,北与桦南县为邻。

七台河市处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各季分布不均。

冬季长而干燥寒冷,夏季短而湿热多雨,春、秋两季气候多变,春季回暖快、风大而少雨干旱,秋季降温快,来霜早。

年平均温度4.0℃。

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为-18.3℃。

极端最低气温达-39.0℃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21.9℃。

,极端最高气温37.4℃。

年平均无霜期为128天,年平均降水量54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484.5小时,≥10积温2550℃。

七台河市位于老爷岭与完达山交汇处,倭肯河中上游,南及西南为老爷岭北坡,总体地势为东、南、西及东北群山环绕,中部为丘陵漫岗,仅西北沿倭肯河地势低平,海拔200~400m,土壤主要是典型暗棕壤,土层厚度25~45cm。

植被属于“长白山植物亚区”,
草木茂盛。

林地面积16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1%。

主要生长着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冷杉、柞树、桦树、椴树、榆树、水曲柳、黄菠萝等20多种,木材积蓄量1042千立方米。

山药材、山野菜极为丰富,党参、桔梗、刺五加等野生中药300余种;木耳、猴头、榛蘑等食用菌类10余种,都是难得的绿色珍品。

2 治理技术思路
退耕还林营造落叶松、杨树等乔木树种,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收获期长,为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缩短经济效益收获期,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根据七台河市的立地类型条件,气候特点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退耕还林采用落叶松、杨树等乔木树种与刺老芽混交造林模式。

3 技术要点及配套措施
3.1 整地
造林前一年秋季进行穴状整地,穴径50cm,深20~30cm,落叶松株行距1.5m×2m,杨树株行距3m×3m,刺老芽在落叶松行间栽植,株行距2m×1.5m,在杨树株行间栽植,株行距3m×3m。

3.2 树种
选择的造林树种为长白落叶松、北京605、迎春五号,间作药材剌老芽。

3.3 苗木处理
造林前对落叶松、杨树、刺老芽苗木进行适当修剪和处理,剪掉
起苗时受伤的根系,以减少苗木地上部分的水分蒸腾,可用浸水和蘸泥浆的方法补充和防止苗木根系失水,还可用abt生根粉浸根,以确保造林成活率。

3.4 造林
落叶松、刺老芽采用2年生ⅰ、ⅱ级裸根苗造林,杨树采用二根一干ⅰ、ⅱ级上山苗造林。

造林时间4月上旬,注意观察土壤解冻情况,力争顶浆造林,造林时坚持五不离水,即苗圃地假植不离水,包装不离水,运苗不离水,林地假植不离水,植苗罐不离水。

植苗时栽正、踩实、不窝根、不露根、不下窖,深度一般超过地径1cm 左右。

3.5 抚育
造林之后,要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护工作,以期创造良好的幼树生长环境。

抚育一般按3年5次,即按2、2、1的方式进行抚育,第一、二年每年两次,第三年抚育一次。

第一年第一次扩穴、松土、扶正、踏实,第二次除草、割灌;第二、三年主要是进行除草、割灌和病虫害防治。

3.6 管护
一是人工看护,在林地内设立标牌,杜绝放牧、樵采;二是防治病虫害,贯彻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发现疫情及时进行防治;三是防止火灾,提高警惕,发现火情及时扑救。

4 模式成效
七台河市从2002年开始利用该模式在山地退耕还林266.7 hm2,
刺老芽2004年开始产生经济效益,平均每亩产刺嫩芽5kg(按2.0元/kg计算),每亩生产27.5~30kg,刺老芽杆200段(每段0.2元),每年可产经济效益32万元,由于刺老芽是串根性生长的药用植物,经济效益还可逐年增加,20年后落叶松、杨树木材还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5 适宜推广区域
该模式可适用于东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山地的退耕还林工程。

作者简介
王军(1962-),男,大专,工程师,现从事林业管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