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合集下载

ISO220002018版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ISO220002018版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1目的对不合格产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交付后的产品发生的不合格的控制。

3 职责3.1品管部主管或专职品管员(在有处置判断能力和权限时)负责不合格品的识别和一般不合格品的评审,并跟踪验证不合格品的处置结果,品管部负责对本程序进行归口管理。

严重不合格品由总经理负责评审。

3.2生产车间负责对自己生产的不合格品进行处置,采购部和综合部的销售科分别对采购后和交付后的不合格品进行处置。

4 程序4.1不合格品的分类4.1.1严重不合格经检验判定产品出现严重危害(如反应不彻底、封口不良、罐内含有恶性杂质以及原料已被化学污染误入生产线,造成对产品的污染),一旦此产品流人市场,消费者食用后,将给消费者带来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危害及已无法纠正的不合格品;4.1.2一般不合格个别或少量不影响产品使用质量的不合格品(如固重不足、形态较差等)或可以进行返工的不合格的半成品。

4.2原辅料不合格品的识别和处理4.2.1原辅料进厂后,由品管部根据原辅料进厂检验验收标准对原辅料进行验收,经检验严重不合格的农产品原料必须退回,不得用于生产加工。

一般不合格农产品原料,处理方式可采用让步接收(经过分选剔除不合格部份后可以使用,以不影响产品质量和不违反法律法规为准则)。

经检验严重不合格的辅料进货,作退货处理。

经检验一般不合格或验证不合格的辅料进货,经品管部检验分析,报总经理审批后才能接收。

处理方式可采用让步接收(经过调整工艺,可以使用,以不影响产品质量和不违反法律法规为准则),或退、换货。

4.2.2 品管员经检验而判定为不合格的物料,应在物料上作出“不合格”标识,仓库将其放置于不合格品区。

对一般不合格品,品管员将检验报告单报品管部经理评审;对严重不合格品应填写《不合格品报告》,报总经理进行评审,作出处置决定,然后品管员将检验报告单发到采购部,由采购部按评审决定进行处置。

ISO22000:2018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ISO22000:2018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生产部 □管理者代表
□工程部 □总经理
类别 三级文件
XXXXXX 有限公司
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 版本 生效日期 页次
XX-XXX-XX A0
2019-09-28 Page 73 of 122
序号
章节
1、形成文件的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修 改 履 历
版次
制定或修改內容
日期
类别 三级文件
部 进行审定。
类别 三级文件
XXXXXX 有限公司
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 版本 生效日期 页次
XX-XXX-XX A0
2019-09-28 Page 75 of 122
若评审发现是普遍性的不合格,应: a) 暂停放行同一批产品; b) 追溯、重检验(全检)同一批次产品的质量,对发现的不合格品予以标识隔离; c) 对不合格的来料,追溯、重检验使用到同一批次来料的成品、半成品,对发现的不合格品予 以标识隔离。按《采购控制程序》实施应急采购(特采)。 5.1.5 处置 a) 不合格的来料,由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沟通,根据实际产品的采购和使用情况确定退货、调 换或送供方修理,应做好退换送修、送修的单证,以上处理均不可行则提出让步使用或报废申 请。并在《不合格品处理单》上记录。 d) 不合格成品、半成品经评审可考虑返工的,或者报废,不得让步使用。 c) 不合格品经处理后,必须重新接受产品质量检验; d) 让步使用时,应得到总经理的审批;返工和作废由中央厨房主管批准,但应报告厨务部和管 理者代表。 5.2 不合格服务的控制 5.2.1 不合格服务情况分为二种: a) 严重不合格:由于服务工作不合格而造成顾客的重大损失或造成比较大的社会影响为严重不 合格。 b) 一般不合格:服务态度不端正、不按操作规程工作等都视为一般不合格。 5.2.2 凡出现不合格服务的情况,包括公司领导其他部门检查、巡查时发现的、定期服务质量 考评时发现的、顾客投诉等均需要进行原因分析评价和处置。 5.2.3 当发现不合格时,由不合格发现人现场纠正,并填写《不合格品处理单》中的事实描述 栏,并将此记录转交给造成不合格服务的责任部门。 5.2.4 责任部门组织评审分析不合格的事实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纠正不合格。不合 格服务处置的方法主要有赔礼道歉、返工、经济赔偿、经顾客同意作让步处理、以及解除合同。 对于一般不合格的情况,公司采取通报和一定的经济处罚措施;对于严重不合格情况,公司采 取调离岗位和给予加重的经济处罚、解聘处理等措施。 5.2.5 对于严重不合格的服务或涉及跨部门的一般不合格,相关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要及时向后 勤部、公司领导作书面汇报,由管理者代表组织有关人员对不合格的服务进行评价和处置,记 录在《不合格品处理单》上。

ISO22000:2018不合格及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ISO22000:2018不合格及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6 相关文件及资料
生效日期 同发行日期 页 次
3/4
页序
A
名 称 不合格及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P-ZHKY-BGS-10
6.1 原料验收作业标准 6.2 报废物品处理作业办法 6.3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7 使用表单 7.1 不合格品处理单 7.2 品质管制单
生效日期 同发行日期 页 次
4/4
B 召回流程:
依《产品回收作业办法》执行。
C 产品召回的演习
为了确保产品撤回及时有效,检验部门组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回收演习。
5.5.5 报废
不合格品核决报废处理时,依《报废物品处理作业办法》执行;
5.6 潜在不安全产品的处理方式 除非检验能提供充分证据(抽样分析、过程监控、控制措施有效)验证潜在不安 全产品符合确定的相关食品安全危害的可按受水平,可将其作为安全产品放行; 否则依不合格产品处理。
名 称 不合格及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P-ZHKY-BGS-10
1.目的:
标识、隔离、处理和记录不合格品及潜在不安全产品,防止不合格品及潜在不安全 产品的非预期使用和交付。
2.适用范围: 从原料进料至制程、成品检验、仓储、产品回收及客户退货各作业中,不合格品与
潜在不安全产品的标识、记录与处理均适用。 3.术语:
5.2 生产过程中发现之不合格品及潜在不安全产品的控制 5.2.1 调湿时水分含量过低由生产部门返工处理。返工后的产品由制程检验重新 检验,合格后办理入库转良,不合格品重新返工直至合格;调湿时水分含
生效日期 同发行日期 页 次Biblioteka 1/4页序A
名 称 不合格及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P-ZHKY-BGS-10
生效日期 同发行日期 页 次

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控制程序1.0目的:对质量、食品安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不符合项进行识别和监控,制定纠正和纠正措施,以减少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降低安全风险,防止其再发生,提高企业绩效,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

确保潜在不安全产品和不合格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

2.0范围:适用于进料到客户退货的全过程,不合格品、潜在不安全产品和不符合操作性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检验、标识、记录、隔离和处置;质量、食品安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过程和潜在不合格的控制。

3.0权责:管理者代表:对重大质量、食品安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组织调查并进行处理。

品控部:对不合格材料和产品,对质量、食品安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不符合进行控制管理并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负责本程序有关资料的汇总和归档,提交当年的管理评审,对一般质量、食品安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情况进行调查和处理。

储运部:负责对入库不合格品数量确认及不合格品管制,并联系相关方对不合格品进行退货、让步接收或来人返工处理。

生产部:负责对不合格产品的返工、报废处理。

4.0定义:4.1 不合格品:不符合客户、相关法规、标准以及公司有关规定的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均属不合格品。

4.2潜在不安全产品:在不合格情况下生产的产品均属潜在不安全产品。

4.3 返工:对不合格品采取措施,使其能满足原来规定的要求。

4.4拒收:产品未达到规定标准要求,为避免流入生产造成損失及影响最终产品的重要机能﹑特性,影响环境、安全所采取的办法。

4.5特采:在不影响安全﹑公害性及重要机能﹑特性之产品的特别采用。

4.6 报废:出现不合格后无法挽回,为避免流入下工序或交付引起更大損失,或涉及主体结构安全,造成永久性缺陷,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的所采取的销毁﹑回收等手段。

5.0作业内容:5.1原辅料不合格品控制流程流程图流程说明相关部门相关记录 OKNGOKNG5.1.1原辅料若检出不合格,由品控开具《原物料异常处理报告单》。

车间不合格品的控制流程

车间不合格品的控制流程

车间不合格品的控制流程1. 引言在制造过程中,汽车制造工厂的车间可能会出现不合格品。

不合格品是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或零部件。

为了避免不合格品对汽车质量和安全造成影响,车间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不合格品控制流程。

本文将介绍车间不合格品的控制流程,包括不合格品的鉴定、处理和预防等。

2. 不合格品的鉴定流程当车间发现潜在的不合格品时,需要进行鉴定来确认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不合格品的鉴定流程如下:1.检测:根据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对潜在的不合格品进行检测。

检测可以包括外观检查、功能测试、性能评估等。

2.鉴定:将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根据质量标准判断潜在的不合格品是否达到要求。

鉴定结果可以分为合格、不合格和待定三种。

3.记录:将鉴定结果记录到不合格品记录表中,包括不合格品的数量、类型、鉴定时间等信息。

4.通知:将鉴定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包括质量控制部门和生产部门。

通知内容可以包括不合格品的详细信息和处理建议。

3. 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一旦不合格品被鉴定出来,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对产品质量和安全造成影响。

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如下:1.隔离:将不合格品进行隔离,防止其混入到合格品中。

隔离可以包括将不合格品放置在指定区域或容器中,并进行明确标识。

2.调查原因:对不合格品进行调查,找出造成不合格的原因。

调查可以包括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分析、操作失误等。

3.分析影响范围:对不合格品可能影响的范围进行分析,包括是否已经交付给客户、是否还在生产流程中等。

4.决策: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处理措施可以包括修复、退货、报废等,具体根据不合格品的性质和影响程度来决定。

5.实施:执行决策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例如,对待修复的不合格品进行修复操作,对退货的不合格品进行退货流程。

6.检验处理结果:对处理后的不合格品进行重新检验,验证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如果处理后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则可以被重新分类为合格品。

7.记录:将不合格品的处理过程和结果记录到不合格品记录表中,包括处理措施、操作人员、处理时间等信息。

不合格品及潜在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及潜在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内容概述
1、目的、适用范围及职责分工
2、不合格品定义
3、不合格品处置流程 4、不合格品处理程序 5、潜在不安全产品的处置
第一部分 目的、适用范围及职责分工
第一章 总则 一、 目的 为防止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对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及 召回的产品进行识别、标示(识)、隔离、判定,评审、处置。 二、 范围 适用于我公司进厂检验,生产过程发现,终产品检测及产品放行、交付后发现的 所有不合格品(包括原辅材料及成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的控制。 三、职责 1、奶源中心 负责对进厂检测不合格生乳的奶车进行隔离和按要求处置; 2、采供中心 (1)负责不合格的原辅料、包装材料与供方的联络工作; (2)负责对库存不合格品的存放、保管及处理; (3)负责对召回不合格品及原辅材料供应商退货的收发处置; 3、生产中心 (1)负责对生产过程中识别出的不合格品进行隔离并标示(识),按照品控中心提出 的处置办法进行实施; (2)负责对发现的不合格品数量进行确认;
品控中心最终判定,
•生产使用过程中发现的原辅材料不合格、超过保质期,经采供中心确认,由品控中心最终判定。 ③不合格半成品的判定 •生产过程当中的半成品(湿法工艺)经检验不符合《湿法工艺抽样规则》 (xxxxxxxx),经生产 中心确认,由品控中心最终判定; •生产过程当中的半成品(干法工艺)经检验不符合标准,经生产中心确认,由品控中心最终判定 ④不合格成品的判定 •成品经检验不符合标准,经检测中心、品控中心、生产中心确认,由品控中心最终判定; •成品在库循环检测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经检测中心、品控中心确认,由品控中心最终判定; •超过保质期。
第四部分 不合格品程序
二、不合格品的判定
②不合格原辅材料判定
•原辅料经进厂验收不符合《原辅料验收规范》(xxxxxxxxxxxxx)、《包装材料验收规范》 (xxxxxxxxxxxx),经采供中心确认,由品控中心最终判定, •存储过程中如发生受潮、包装破损、鼠咬等变质或经库存循环检验不合格,经采供中心确认,由

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1目的对潜在不安全产品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潜在不安全产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生产所需原料、辅料、过程产品、成品以及出厂交付后发现的潜在不安全产品及其原因的处置。

3职责3.1 食品安全小组负责组织相关部门按照《标识可追溯性管理制度》进行追溯,确定使用CCP 或OPRP偏离的原辅材料生产的过程产品、产品的范围;3.2 检测技术中心负责对潜在不安全产品的取样化验,并对不合格处置结果及纠正措施实施情况进行验证;3.3 生产车间负责对所生产的潜在不安全产品采取一级或二级隔离措施,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并采取纠正措施;4程序4.1 潜在不安全产品的处理4.1.1 原辅材料类CCP出现偏离时,潜在不安全产品的处理:4.1.1.1 测技术中心CCP岗位人员下达《不合格品处置报告》给供应部,供应部对尚未接收的原辅材料执行退货处理;4.1.1.2 若CCP偏离的原辅料已经接收,CCP岗位人员下达《不合格品处置报告》给原辅材料保管部门,由原辅料保管部门对原辅料进行一级隔离,联系供应部进行退货处理,不能退货的,进行销毁;4.1.1.3 若CCP偏离的原辅材料接收后已经用于生产,食品安全小组组织相关部门按照《标识可追溯性管理制度》进行追溯,确定使用CCP偏离的原辅材料生产的过程产品、产品的范围,进行一级隔离,检测技术中心其对其取样化验,开具检验报告单(一式两份),交车间一份,若不合格,下达《不合格品处置报告》,车间根据检测技术中心开具的检验报告单或《不合格品处置报告》“不合格描述”栏进行处理:a)不影响产品质量,放行:b)返工;C)销毁;d)其他。

4.1.1.4 若使用CCP偏离的原辅材料生产的产品已经发往客户,则启动《产品撤问控制程序》。

4.1.1.5 不合格处理完毕,处置部门填写《不合格品处置报告》“纠正”栏,交检测技术中心一份,检测技术中心对处理结果进行验证,具体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1.2 过程控制中生物危害、化学危害类CCP偏离,潜在不安全产品的处理:4.1.2.1 生产车间按照《标识可追溯性管理制度》进行追溯,确定与该CCP偏离相关的过程产品、产品的范围,进行一级隔离,检测技术中心其对其取样化验,开具检验报告单(一式两份),交车间一份,若不合格,下达《不合格品处置报告》,车间根据检测技术中心开具的检验报告单或《不合格品处置报告》“不合格描述”栏进行处理:a)不影响产品质量,放行;b)返工;C)销毁;d)其他。

不合格品(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1、目的通过对不合格品的正确识别和有效的控制,确保不合格的采购物资不投入生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转序,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对主要物资、半成品、成品及其交付后发生不合格的控制。

3、定义本标准采用GB/T19001:2016 idt ISO9001:201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的定义。

4、职责4.1品控中心负责对主要物资(指重要和一般)、半成品、成品的判定及对不合格品的识别标识、评价和处理。

4.2 原辅料管理处和计划物流处责对原辅材料和成品不合格隔离存放。

产品报废必须由责任部门向品控中心提交报废书面申请,验证、批准后进行报废处理。

4.3 生产各分厂部各工序负责对未转序的产品督导操作员工进行返工处理。

4.4生产部负责组织对严重不合格品的评审报(副)总经理批准处置。

4.5品控中心负责组织对一般不合格品的评审报品控中心主管批准处置。

5、流程图5.1不合格品(潜在不安全产品)管制流程图6.1区域划分:来料仓库:管理人员必须将仓区至少划分出以下三类区域:待检区、合格品区及隔离区,对各区域进行标识,作业人员需依物料的状态将其摆放在相应的区域。

生产现场区域:应划分不合格品放置区等,并对区域进行标识,作业人员需依产品的状态将其摆放在相应的区域。

成品仓库区域:划分应设置出货待检区、隔离区等,对各区域进行标识,作业人员需依成品的状态将其摆放在相应的区域。

标识识别:相关岗位质量检验员需对物料/成品等的检验结果(合格、退货(拒收)、返工、特采、报废等)用相应的标签进行标识具体见《标签》,确保相关作业人员能够依据标识状态准确识别。

6.2不合格品处理类型返工、报废、特采、退货(拒收)等。

6.3原辅料、包装物不合格品的识别和处理6.3.1原料(1)严重不合格品:腐烂、变质、异味等涉及产品品质变化的原料;来自疫区或农残等有规定的指针超标的原料。

(2)一般不合格品: 腐烂泥沙等一般杂质超标等通过加工可以纠正缺陷的原料。

潜在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潜在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潜在不合格品控制程序1. 目的本程序是对因关键限值发生偏离时或操作性前提方案失效时对受影响的潜在不合格产品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潜在不合格产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从原、辅料进厂到产品加工和成品出厂全过程的潜在不合格品的控制活动。

3. 职责3.1品管部负责潜在不合格产品的识别,对潜在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置、跟踪处理结果,负责下达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3.2食品安全小组组长负责潜在不合格产品的处置审批及对不合格品实施控制措施。

4. 工作程序4.1 操作性前提方案失效时4.1.1 操作性前提方案失效时所生产的产品是潜在不合格产品。

4.1.2 品管部组织生产部、仓储部、采购部对在操作性前提方案失效条件下的的产品进行评估。

4.1.3 通过评估结果和影响程序采取措施。

具体按《不合格品/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文件要求执行。

4.1.4由食品安全小组对操作性前提方案进行评审和验证,确立操作性前方案修改的机会和必要性。

4.2 关键限值偏离时4.2.1 当关键限值出现偏离时,所产生的潜在不合格品由品管部、生产部、采购部、仓储部门评估,确定影响程度。

4.2.2 对潜在不合格品根据影响程度,确定放行下一工序或者返工。

4.2.3关键限值的纠偏行动。

具体按《不合格品/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文件要求执行。

4.2.4不合格品的处置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要求执行。

4.3 潜在不合格品评审、纠偏、处置活动中产生的记录由品管部、生产部门记录并收集、保存。

4.4潜在不合格品放行评价4.4.1通过品管部、生产部评估潜在不合格通过后工序加工可以将产品安全危害降至规定可接受水平。

4.4.2通过品管部、生产部过程监测证明尽管不符合,但产品仍能满足相关规定的食品安全的可接受水平。

4.5潜在不合格品的处理4.5.1对于潜在不合格品经过品管部、生产部论证确实通过后序加工可以降到相关规定的食品安全的可接受水平,方可进入下工序。

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目的防止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明确各类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的控制、记录、处置等管理。

2、适用范围适用于原辅料的入厂到成品交付所有过程发现的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的处置。

3、职责3.1质量管理部负责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的管理。

3.1.1负责作出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的判断和组织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的评审;3.1.2负责对责任部门实施处置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进行效果验证。

3.2生产基地和相关责任部门负责根据评审意见处置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

3.3销售公司等有关部门配合对潜在不安全品及不合格品的管理控制。

4、工作程序4.1 不合格品的确认4.1.1质检员按规定进行检验,当出现不合格品时,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单》,报质量管理部负责人确认,并填写处理意见,通知生产管理部和相关责任部门;其它部门人员发现质量异常产品,应通知质量管理部进行确认。

4.1.2产生不合格品的部门对不合格品做好标记,隔离存放,防止处置前的误用。

4.2 不合格原辅料的评审和处置4.2.1不合格原辅料、包材的评审4.2.1.1生产基地质检科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单》后,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该不合格品进行评审;4.2.1.2必要时,由管理者代表(HACCP小组长)和总经理组织评审;4.2.1.3不合格原辅料、包材评审结果有以下几种:a)让步接收:除非总经理书面特别批准,一般情况要进行扣款或索赔;b)退货或报废后退货。

4.2.2不合格原辅料、包材的处置4.2.2.1不合格原辅料、包材质量指标偏离标准不严重,通过调整生产工艺可投入生产的,可让步接收,但一般要扣款或索赔;4.2.2.2不合格原辅料、包材质量已不能满足生产工艺最低要求时,该原辅料作退货处理。

如印有公司专用标识或注册商标的包装物必须破坏后方可退回供方。

4.3 不合格半成品处置4.3.1不合格半成品影响下道工序质量,但可通过工艺调整,不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责任部门按工艺操作规程进行处理,并作好记录;4.3.2不合格半成品的影响不能通过工艺调整消除,使最终产品质量下降而造成返工、降级、报废或改作它用的,责任部门按工艺操作规程进行处理,作好记录,采取纠正措施,并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单》,报质量管理部。

IAFT16949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IAFT16949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件编号发行日期版次不合格品控制乌龟图1.目的文件编号发行日期版次为了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确保不合格品不转序,不入库,不出公司,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进货检验直至成品交付过程中出现的可疑产品和不合格品的控制。

3.不合格品控制工作流程NO 工作流程职责、任务和权限责任单位工作输出1.进料检验发现不合格;质量部2.自主检查发现不合格;生产人员3.巡回检查发现不合格;质量部4.成品入库/出货检查发现不合格。

质量部1.停止使用/生产;发现者《不合格品反馈处置2.向上级报告;发现者单》3.向质量部报告;班组长《产品合格率统计表》4.标识/隔离/记录不合格;发现者/质量部(供方交货不良的处5.异常的不合格填写《不合格质量部理参见《采购控制程品反馈处置单》序》)6.重复发生的不合格填写《产品合格率统计表》制造部/质量部1.严重不合格的评审;总经理2. 一般不合格的评审。

质量部3.评审结果的审批和批准质量部/总经理1.报废制造部《报废单》2.返工/重修制造部3.经顾客工程批准的产品的授权(特采)工程部《偏差许可申请单》1 .进行数据分析。

责任部门2.查明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研发部质量部1.责任部门负责真因验证。

责任部门研发部质量部1 .采取纠正措施。

责任部门研发部质量部5《管理评审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持续改进控制程序》《数据分析控制程序》6.使用表格7.8.。

不合格与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不合格与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 目的:对不合格品有效管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和交付。

2 范围:从原物辅料、成品(瓶坯/空瓶/产品等)的检验、制程、仓储,成品的回收及客户退货各作业中,不合格品与潜在不安全产品的标识、记录与处理均适用。

3 名词解释:不合格品:经检验与规格标准不符之原物辅料、成品。

潜在不安全品:不符合操作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及在超出关键限值条件下生产的产品。

4 职责:4.1仓储管理部门:负责进料检验不合格品处理及仓储中不合格成品、原物辅料处理。

4.2生产管理部门:负责进料检验不合格品的处理。

4.3制造部门:负责制程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处理,并调查不合格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4.4品管部门:负责不合格品的判定,提供处理意见,分析产品不合格产生原因并督促相关部门改善,确认改善效果。

4.5营业部门:负责通路中不合格品标识及处理。

5 作业内容:5.1 不合格品管制经管制标识后的不合格品,在未做适当处理前不得领用或使用。

5.1.1 进货检验发现原物辅料不合格品的管制:品管部门依据各相应规格书进行判定原物辅料进货检验不合格时,由品管进货检验人员在不合格品上贴《管制单》,并填写《不合格品处理单》,会签生计、采购部门,依最终核决之意见处理,依《原物辅料退库品质确认作业办法》及《原物(辅)料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执行,依《预防与纠正控制程序》追踪供应商进行改善。

5.1.2 制程中发现不合格品的管制:5.1.2.1品管部门依据《QC工程图》进行判定成品为不合格时,由品管制程人员在不合格品上贴《管制单》,依《管制品处理作业指导书》执行。

5.1.2.2 在制程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原物辅料、成品时,若可通过返工重新满足规格要求,由制程品管现场监督制造单位返工;无法通过返工满足规格要求的成品,则按照不合格品进行管制、标识并(或)报废处理,不合格成品直接破坏包装,将内容物报废处理;瓶坯、空瓶等容器在破坏公司标识后,作为可回收废品外卖;报废处理方法中涉及溶解后排放的,经评估对环境水体有破坏的,由采购联系供应商协助处理。

15潜在不安全及不合格产品控制程序

15潜在不安全及不合格产品控制程序

潜在不安全及不合格产品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确保黎明茶厂不合格的产品和不符合要求的服务以及不符合的环境得到识别和有效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黎明茶厂潜在不安全及不合格产品得到有效控制。

3术语和定义3.1合格:满足规定的要求。

3.2不合格:未满足规定的要求。

3.3 测量:对活动结果的检验和试验。

3.4监控:对活动过程的检查。

4 职责4.1厂长主持对严重潜在不安全及不合格产品的评审和处置。

4.2质检科负责程序的编制、修改、和更新,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

负责对不合格情况的监督、检查。

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组织对严重不合格品(含潜在不安全产品)以及不符合的环境的评审和处置工作。

4.3办公室根据职责参加对严重不合格品(含潜在不安全产品)以及不符合的环境的评审和处置工作。

4.4生产技术部负责对一般不合格的评审和处置(含潜在不安全产品)以及不符合的环境。

并将评审处置结果分类于每季末汇总上报管理者代表。

5工作程序5.1不合格的分类5.1.1不合格按产生的途径可分为:a)采购产品的不合格;b)过程产品的不合格;c)终产品的不合格;d) 潜在不安全产品。

5.1.2 不合格品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a)一般不合格;b)严重不合格。

5.2 不合格品的标识和隔离采购产品的不合格的标识除执行《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制度》外,由库管员挂出醒目的“不合格”标志,并记入台帐,在规定区域内存放,进行有效的隔离,未做出评审处置意见前不得动用。

5.3 不合格的识别、评审和处置5.3.1 不合格的识别a)采购产品的不合格通过进货验证、检验和试验识别;b) 过程产品的不合格通过日常工作检查识别;c)不终产品的不合格通过出厂检查识别;d) 潜在不安全产品通过理化分析识别。

5.3.2 不合格的评审a)评审组织:严重不合格评审组组长为管理者代表,构成严重不合格的评审由质检科组织相关部门评审。

必要时,评审组可邀请专业单位参加。

不合格品与潜在不安全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与潜在不安全控制程序

介绍许多生产厂家都面临着产品不合格的问题。

不合格品往往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或缺陷引起的。

当生产的产品不符合规定的标准时,它们就不能出售或使用。

不合格品不仅会对生产商造成经济损失,也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伤害或危险。

为了防止不合格品的出现,必须建立一些适当的控制程序。

什么是不合格品?不合格品可以定义为不符合规定的标准或要求的产品。

不仅包括生产中出现的错误或缺陷,还包括配料失误,误用处理工具或设备,以及不遵守正确的操作程序等情况。

不合格品可能会损坏产品的品质,在运输、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导致安全性或使用性能的问题。

它还可能意味着超过预算或更高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口碑。

不合格品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案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品可能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经济问题不合格品的生产和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这将直接损害企业利润率。

如果大量的产品不合格,那么不仅颠覆了计划,影响了预算,还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其他工艺链条的中断,以及额外的清理和处理成本。

安全问题不合格品可能导致安全问题,使得使用此类产品的消费者面临风险。

不合格品的安全问题可能由于生产过程中的缺陷或问题导致。

此外,其他因素,如运输条件、储存条件等也可能对产品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口碑问题如果频繁出现不合格品,在消费者之间会产生许多负面评论,从而对品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消费者会对价格和品质产生质疑,降低了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为了解决不合格品的问题,企业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控制程序。

预防不合格品出现预防控制措施是防止不合格品的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预防不合格品出现的目的:正确的培训和教育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员工的意识和知识。

必须确保员工都了解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和维护生产设备。

此外,还应该提供最新的标准和生产技术,使员工能够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和生产。

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技术去生产生产过程应该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技术进行,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和规范。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详细完整版)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详细完整版)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以下是一个详细完整版的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它有助于组织有效地识别、处理和预防不合格品:一、不合格品定义与分类:1.确定不合格品的定义和标准,包括产品、材料或过程中的缺陷、功能问题或安全隐患。

2.将不合格品分为临时性不合格品和永久性不合格品,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不合格品识别与记录:1.建立不合格品识别流程,并明确责任人员的职责。

2.在生产过程中,设立检查点和抽样检测措施,及时发现不合格品。

3.对不合格品进行记录,包括类型、数量、原因等详细信息,并建立不合格品管理数据库。

三、不合格品处理与处置:1.根据不合格品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返工、报废、整改等。

2.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负责推动和监督不合格品的处理和处置。

3.追溯不合格品的原因,分析造成不合格品的根本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防止再次出现不合格品。

四、不合格品预防与改进:1.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通过流程优化和技术升级等手段减少不合格品的发生。

2.进行根本原因分析,运用质量工具如5W1H、鱼骨图等,解决潜在问题并改进业务流程。

3.提供员工培训和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质量的重视和责任感。

五、不合格品管理审核:1.立定期的不合格品管理审核机制,评估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2.参考审核结果,对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修订和改进。

六、供应商管理:1.建立供应商评估机制,评估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能力。

2.监督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及时处理和追究供应商提供的不合格品。

以上程序可根据不同行业和组织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不合格品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1.目的对不合格品或潜在不安全品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或潜在不安全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2.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及交付后的产品发生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的控制。

3.职责3.1品保部负责对不合格品或潜在不安全品的识别,并跟踪验证不合格品或潜在不安全品的控制。

3.2管理者代表(兼食品安全小组组长)、品保部负责人负责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不合格品或潜在不安全品做出处理决定。

3.3不合格品或潜在不安全品的发生部门负责对不合格品或潜在不安全品采取纠正措施。

3.4所有员工负责向指定的经理报告任何不安全或不合格的产品或原辅材料,以便让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问题得到解决。

4.程序4.1 纠正当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超出或操作性前提方案行动准则失控时,组织应确保根据产品的用途和放行要求,识别和控制受影响的产品。

a) 识别和评估受影响的终产品,以确定对它们进行适宜的处置,b) 评审所实施的纠正。

超出关键限值、行动准则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是潜在不安全产品,应按潜在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置。

不符合操作性前提方案行动准则情况下生产的产品,评价时应考虑不符合原因和由此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后果;必要时,按潜在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置。

评价应予以记录。

所有纠正应由负责人批准并予以记录,记录还应包括不符合的性质及其产生原因和后果,以及不合格批次的可追溯性信息。

4.2 纠正措施通过监视操作性前提方案和关键控制点所获得的数据,应由指定的、具备足够知识和权限的人员进行评价,以启动纠正措施。

当关键限值超出和不符合操作性前提方案行动准则时,应采取纠正措施。

组织应规定适宜的措施以识别和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的原因,防止其再次发生,并在不符合发生后,使相应的过程或体系恢复受控状态。

这些措施包括:a) 评审不符合(包括顾客抱怨);b) 评审监视结果可能向失控发展的趋势;c) 确定不符合的原因;d) 评价采取措施的需求,以确保不符合不再发生;e)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f) 记录所采取纠正措施的结果;g) 评审采取的纠正措施,以确保其有效。

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

---------版本: A 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控制程序编制:审核:批准: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 发布1 目的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2 范围适用于原料、辅料(含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出厂产品所发生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3 职责3.1采购部负责不合格的辅料、包装材料与供方的联络工作。

3.2--负责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产品的识别和处置措施的制定。

3.3 --负责不合格品的处置的实施。

3.4 --负责A、B类不合格品的处置批准;----负责C类合格品的处置批准。

4 工作程序4.1不合格品的分类不合格品分为三类:a) A类不合格品:产品的极重要特性不符合规定,或产品质量特性极严重不符合规定;b) B类不合格品:产品的重要特性不符合规定,或产品质量特性严重不符合规定;c) C类不合格品:产品的一般特性不符合规定,或产品质量特性轻微不符合规定。

4.2 不合格品的识别4.2.1 原、辅料不合格品的识别a)---不合格品按《---验收规程》的规定进行识别;b)辅料不合格品按相应的《验收规程》或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进行识别。

4.2.2 不合格半成品的识别:a)关键控制点按具体产品《HACCP计划》规定的关键限值进行识别;b)其他半成品按相应的《检验规程》或《操作规程》进行识别。

4.2.3不合格成品的识别:按相应的《成品检验规程》或《企业标准》进行识别。

4.2.4 出厂不合格品的识别对出厂产品在交付或使用后发现的问题,由--组织相关部门根据产品标准和复检结果进行识别。

4.3 不合格品的标识与隔离识别出的不合格品,都应依据《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进行标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隔离。

4.4 不合格品的处置4.4.1 原、辅料不合格品的处置4.4.1.1 原料不合格品的处置4.4.1.2 辅料不合格品的处置a)对识别为A类和B类的不合格品,需立即办理退货,由--开具《不合格品处置单》,经授权人批准后,由采购部联系供方退货;b)对C类不合格品,由--开具《不合格品处置单》,处置方案经授权人批准后,由相关部门实施;确定作拣用时,应对挑选后的产品重新检验;作让步接收的应在《采购产品验证记录单》上作详细记录,并对本批产品单独存放和标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并给予适当的处置,确保前一过程的不合格品不输入下一过程,防止不合格品原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2.适用范围
适用本公司采购产品/服务的不合格以及建筑智能化(包括计算机系统集成)、机电和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等工程的设计、安装和维护服务的不合格的控制。

3.职责
3.1 检查人员:对不合格品或服务予以标识,开具《不合格处理单》。

3.2 各部门:处理在本部门发现的不合格。

3.3 管理者代表:负责《不合格品处理单》审批。

4.定义
5.工作流程
5.1产品的不合格控制
5.1.1鉴别
a) 原料不合格的鉴别,按照进货检验标准进行;
b) 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半成品和成品不合格鉴别,按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各种验收标准进行;
5.1.2标识
a) 对已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由检验员在不合格产品的外包装上贴上红色的“不合格”标签,并由监督不合格产品的负责人将不合格产品隔离存放在“不合格区域”待处理;
b) 由检验员开立《不合格外理单》,记录不合格的事实。

5.1.3隔离
凡经发现的不合格品,应采取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在未处置之前继续使用,未经处理,任何人不得动用。

5.1.4评审
一旦发生不合格品,由检验人员配合食堂主管进行评审工作,判定不合格品的性质和可接受的处置方式(包括返工,报废、召回或待处理品);对一时难以评审的不合格品,上报生产部进行审定。

若评审发现是普遍性的不合格,应:
a)暂停放行同一批产品;
b)追溯、重检验(全检)同一批次产品的质量,对发现的不合格品予以标识隔离;
c)对不合格的来料,追溯、重检验使用到同一批次来料的成品、半成品,对发现的不合格
品予以标识隔离。

按《采购控制程序》实施应急采购(特采)。

5.1.5处置
a) 不合格的来料,由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沟通,根据实际产品的采购和使用情况确定退货、调换或送供方修理,应做好退换送修、送修的单证,以上处理均不可行则提出让步使用或报废申请。

并在《不合格品处理单》上记录。

d) 不合格成品、半成品经评审可考虑返工的,或者报废,不得让步使用。

c) 不合格品经处理后,必须重新接受产品质量检验;
d) 让步使用时,应得到总经理的审批;返工和作废由食堂主管批准,但应报告生产部主管和管理者代表。

5.2不合格服务的控制
5.2.1不合格服务情况分为二种:
a)严重不合格:由于服务工作不合格而造成顾客的重大损失或造成比较大的社会影响
为严重不合格。

b)一般不合格:服务态度不端正、不按操作规程工作等都视为一般不合格。

5.2.2凡出现不合格服务的情况,包括公司领导其他部门检查、巡查时发现的、定期服务质量考评时发现的、顾客投诉等均需要进行原因分析评价和处置。

5.2.3当发现不合格时,由不合格发现人现场纠正,并填写《不合格品处理单》中的事实描述栏,并将此记录转交给造成不合格服务的责任部门。

5.2.4责任部门组织评审分析不合格的事实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纠正不合格。

不合格服务处置的方法主要有赔礼道歉、返工、经济赔偿、经顾客同意作让步处理、以及解除合同。

对于一般不合格的情况,公司采取通报和一定的经济处罚措施;对于严重不合格情况,公司采取调离岗位和给予加重的经济处罚、解聘处理等措施。

5.2.5对于严重不合格的服务或涉及跨部门的一般不合格,相关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要及时向行政部、公司领导作书面汇报,由管理者代表组织有关人员对不合格的服务进行评价和处置,记录在《不合格品处理单》上。

5.3不合格品/服务控制的管理
5.3.1对不合格项经处理纠正后,应由不合格品/服务处理单建立人或责任部门对处理效果进行追踪、验证,并做好记录(《不合格品处理单》)。

5.3.2在服务交付之后,如发现存在不合格服务时,应由责任部门与服务接受者进行协商,采取双方认可的补救措施。

5.3.3管理者代表针对不合格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涉及范围,以决定是否根据《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要求表》。

5.3.4当外部投诉或同类不合格项发生两次以上,或发生影响重大的不合格时,应按《纠正
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5.3.5记录的归档与保存:不合格品的处理记录由各自管辖范围的归口部门负责依据《记录控制程序》进行归档与保存。

5.3.6 对不合格的处理应首先考虑不影响客户应得的服务和产品供应。

5.4 潜在不安全产品的处理
5.4.1 在超出关键限值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由关键控制点监视人员直接识别潜在不安全产品,对其进行标识和隔离。

5.4.2 不符合操作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现场生产人员先行将其标识和隔离。

通知品管人员评价不符合的原因和对由此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后果,满足如下情况的取消标识和隔离,否则应更改标识为潜在不安全产品。

a) 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已降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b) 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进入食品链前将降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7.4.2);
c) 尽管不符合,但产品仍能满足相关食品安全危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5.4.3 对潜在不安全产品由品管人员从如下方面获得证据可作为安全产品放行,否则应作为不合格产品处理(5.1)
a) 除监视系统外的其他证据证实控制措施有效;
b) 证据显示,特定产品的控制措施的整体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即达到7.4.2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 充分抽样、分析和(或)充分的验证结果证实受影响的批次产品符合被怀疑失控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5.4 召回
在不合格品或潜在不安全品在标识和隔离前,所有受不合格影响的批次产品应在组织的控制下予以保留。

当确定为不安全的不合格产品已经不在组织控制范围内时,组织应通知相关方,并启动召回,具体按《召回控制程序》要求进行
5.相关文件
前提方案控制程序
危害分析控制程序
HACCP计划控制程序
食品安全验证程序
召回控制程序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7.相关记录
不合格和潜在不安全品处理单
退货单
作废单
整改通知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