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二、预习:1、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 炉台——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鲜花—— 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二)表现形式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方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内涵,认识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中提炼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学会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转化为文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 以《相信未来》这首诗歌为核心教学内容,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收集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与诗歌主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时刻让你感到迷茫?你是如何应对的?2.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相信未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诗歌中的“未来”指的是什么?- 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的信心?- 诗歌中的哪些句子对你有特别的启示?4. 课堂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写作练习-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念和期待。

-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6.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对未来的期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包括语言表达、内容丰富度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相信未来教语文教案范文

相信未来教语文教案范文

相信未来(语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相信未来》。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内涵。

(3)提高朗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2)培养学生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

2.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内涵。

3. 提高学生朗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学生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3. 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我相信》。

(2)引导学生思考:你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信念?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相信未来》。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形象等方面。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信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2)强调信念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相信未来》。

2. 写一篇关于未来信念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现代诗歌,并简要介绍其主题和艺术特色。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相信未来》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信念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信念在困境中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营造一个充满信念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内容;(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背诵并默写诗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仰观;(3)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敢追求梦想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内容;(2)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学生对诗文内涵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题目《相信未来》,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学生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词语,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文内容;(2)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未来的信念;(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2)学生进行背诵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文《相信未来》;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诗文《相信未来》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

1.1.2 使学生掌握作者食指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1.1.3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介绍。

1.2.2 作者食指的生平简介及文学贡献。

1.2.3 诗歌的文学特点及主题解析。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1.3.2 利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之间的关系。

1.3.3 运用讨论法,分析诗歌的文学特点及主题。

1.4 教学步骤1.4.1 介绍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

1.4.2 讲解作者食指的生平简介及文学成就。

1.4.3 分析诗歌的文学特点及主题。

1.4.4 学生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韵律分析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掌握诗歌《相信未来》的结构特点。

2.1.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美。

2.1.3 培养学生对诗歌结构与韵律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2.2.1 诗歌《相信未来》的结构分析。

2.2.2 诗歌的韵律特点及美感。

2.3 教学方法2.3.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2.3.2 利用示范法,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3.3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与韵律。

2.4 教学步骤2.4.1 分析诗歌《相信未来》的结构特点。

2.4.2 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及美感。

2.4.3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结构与韵律之美。

2.4.4 小组讨论,分析其他诗歌的结构与韵律特点。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

3.1.2 使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3.1.3 培养学生对诗歌主题与情感的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3.2.1 诗歌《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解析。

3.2.2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手法及特点。

《相信未来》的教案

《相信未来》的教案

《相信未来》的教案《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

《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

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

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一、导入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

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

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题目所述的《相信未来》这一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涵义,以及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2.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3.通过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

2.探究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创新创业等。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未来,如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

4.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特点,探讨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技能。

5.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4.游戏化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具体安排第一课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开启话题,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故事、小视频等方式阐述“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

第二课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案例教学法通过阅读新闻、杂志、网站等方式,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

分析案例并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未来 教案(精选6篇)

相信未来 教案(精选6篇)

相信未来教案(精选6篇)相信未来赏析篇一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

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期望之光。

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能够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

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这首诗如果仅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我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

“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引入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教师朗读《相信未来》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 教师朗读《相信未来》诗歌,学生倾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学生提出问题或对诗歌进行评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诗歌的评论,以便进一步教学。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行和韵律。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行和韵律。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得出诗歌的主题。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诗歌结构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诗歌意象和象征的分析,以便进一步教学。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的意义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诗歌启示的思考,以便进一步教学。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在具体的意象分析后学生已经对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把握所以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即这首诗歌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真切感受诗人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感受诗歌的美。

难点: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向学生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相信未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未来?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未来?2.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组朗读,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评价。

3.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层次。

(2)逐句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相信”、“未来”、“理想”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4.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相信未来”的理念。

5.诗歌欣赏(1)让学生自由发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诗歌朗诵、演唱或绘画等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相信未来》。

2.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发言,表现出对诗歌的热爱和向往。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信未来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2. 通过观看视频、课文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了解对未来的美好愿景;3. 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2. 了解互联网技术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 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3. 小组讨论,分享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看法;4. 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5. 多向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视频观看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体验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快速。

2. 课文阅读法: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由讨论。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4. 游戏和小组竞赛法: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视频观看: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对生活的影响。

2. 课文阅读:阅读《相信未来》,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注意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运用到未来世界的构建。

4. 游戏和小组竞赛: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考试:通过一次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相信未来”的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2. 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想象世界,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3. 课后讨论:为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次讨论未来的方向和变化。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对未来的积极信念。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相信未来”的深刻内涵和诗人坚定的信念。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2、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将诗歌所传达的信念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写作训练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有时候甚至会感到迷茫和绝望。

但是,无论处于怎样的困境,我们都不能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充满力量的诗歌——《相信未来》,看看诗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坚定地相信未来的。

(二)作者简介_____,原名郭路生,1948 年出生。

他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诗坛崭露头角。

他的诗歌以其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信念而著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诗歌朗诵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诗歌解读1、整体感知(1)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现实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要放弃希望。

2、逐节分析(1)第一节“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提问:这一节中,“蜘蛛网”“炉台”“灰烬”等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蜘蛛网”象征着黑暗的势力,“炉台”象征着生活的希望,“灰烬”象征着生活的贫困和悲哀。

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他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

(2)第二节“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诗歌《相信未来》是现代诗人食指创作的一首诗歌,写于1968年。

1.1.2 该诗曾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对80后一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1.1.3 本文将通过对该诗的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1.2 教学意义1.2.1 通过学习《相信未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2.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1.2.3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1.3.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意象进行解读。

1.3.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基本知识2.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

2.1.2 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自由诗歌等。

2.1.3 诗歌的基本要素:意象、节奏、韵律、抒情等。

2.2 诗歌鉴赏方法2.2.1 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人背景、创作时间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2.2.2 分析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分析意象可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3 感悟诗歌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3 诗歌表现手法2.3.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2.3.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情感或行为。

2.3.3 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

三、教学内容3.1 诗歌原文及背景介绍3.1.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1.2 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1.3 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歌的内涵。

3.2 诗歌意象分析3.2.1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

3.2.2 对每个意象进行详细解读,揭示其背后的寓意。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信未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信未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信未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课堂评价。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短文。

3. 收集其他有关未来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相信未来》教学案例

《相信未来》教学案例

待。诗人食指以此为契机,写下这首诗,表达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03
作品影响
这首诗在当时广为传唱,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寄托,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
《相信未来》的歌词解析
主题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光明 。
歌词分析
诗歌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表 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历史人物等 ,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主 题、意象和表达手法,通 过交流和分享,加深对诗 歌的理解。
巩固练习
背诵诗歌
要求学生背诵《相信未来》,通 过背诵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仿写练习
教师提供仿写的主题和要求,学生 模仿《相信未来》的表达手法进行 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相信未来》主题 相关的其他诗歌或文章,拓宽阅读 视野。
激励作用
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06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重点在 于引导学生理解《相信未来》的诗歌 主题和意义,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 赏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
教学资源丰富
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 等,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详细描述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方法。在《相信未来》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讲授法来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主题和意 义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对诗歌的全面理解。
讨论法
总结词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详细描述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 知识的方法。在《相信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特点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参与度。

《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相信未来》1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英语教材,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点。

该教材语言简单易懂,生活化的语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1.认知本单元的单词,理解其含义并记忆掌握;2.掌握句型“Do you like…?”和“Yes, I do./No, Idon't.”的用法;3.通过听、读、说、写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4.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师生问候;2.通过呈现单词图片,重点教授单词village、farm、horse、sheep、pig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多个渠道来学习单词。

Step 2:听力练习1.放录音,让学生听音并画出相应的图片;2.听音填空,让学生通过听力训练来掌握单词(填空内容可以是单词拼写、单词选择、完形填空等)。

Step 3:口语练习1.向学生问候并问“Do you like farms?”“Do you like animals?”等;2.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用句型“Yes, I do./No, I don't.”,让学生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3.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情景,如在农场参观、与动物互动等。

Step 4:阅读和写作练习1.阅读文章,学生自己读或听录音跟读,理解文意并选出关键词;2.根据文章内容,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如口语作文、填空练习、翻译练习等。

Step 5:课堂互动1.学生对话,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和交流;3.教师通过PPT、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示内容,使学生在视觉上能更直接地感受到学习内容。

四、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听说读写练习,考查学生在本单元所掌握的知识点、语言表达和自主学习能力;2. 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反馈都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信未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愿望,引导学生思考。

(2)介绍诗人背景:介绍诗人食指的身份和作品,引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

(2)全班交流: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总结诗文的思想和哲理。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文。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的梦想和计划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学生也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运用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引导和辅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文章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考能力。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

掌握《相信未来》诗歌的创作背景。

理解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1.2 教学内容:诗人食指的生平介绍。

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分析。

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信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复述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

学生能解释《相信未来》诗歌的创作背景。

学生能阐述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主题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结构。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探讨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充满信心。

2.2 教学内容:诗歌《相信未来》的结构分析。

诗歌主题思想的解读。

诗人如何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表达信心。

2.3 教学方法: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解读法:解读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充满信心。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结构。

学生能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学生能探讨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三章:诗歌语言与艺术特色3.1 教学目标: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语言特点。

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内容:诗歌《相信未来》的语言特点分析。

诗歌艺术特色的解读。

诗人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3.3 教学方法: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语言特点。

学生能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生能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诗歌鉴赏与感悟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相信未来》诗歌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信念和力量。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4.2 教学内容:诗歌《相信未来》的鉴赏方法。

从诗歌中汲取信念和力量。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4.3 教学方法: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感悟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信念和力量。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相信未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作,作者食指身处逆境,仍能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1.2 作者简介介绍食指的身份背景,包括他的生平、创作经历等。

分析作者的个人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语言特色2.1 诗歌结构解析《相信未来》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诗行、韵律等。

引导学生理解结构对于诗歌表达的作用。

2.2 语言特色让学生探讨食指的语言风格如何塑造了诗歌的意境。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3.1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探讨《相信未来》的核心主题,如希望、坚持、信念等。

分析诗歌主题如何体现在诗中的具体描写。

3.2 思想内涵深入剖析《相信未来》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如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对个人命运的积极应对等。

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论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诗歌解读与分析4.1 诗歌意象分析分析《相信未来》中的主要意象,如路、太阳、星星等,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意象如何帮助表达诗歌主题。

4.2 诗歌情感分析解读《相信未来》中的情感变化,如从忧伤到乐观的转变。

让学生讨论诗歌情感变化对读者的感染力。

第五章:创作练习与拓展思考5.1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相信未来》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个人的感悟,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期许。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诗歌结构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5.2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相信未来》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如何启发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探讨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乐观态度和坚定的信念。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背景的关联6.1 文化大革命背景深入分析《相信未来》中所反映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如政治运动、社会动荡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如何揭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

6.2 诗歌与时代精神的关联探讨《相信未来》如何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和追求,以及这种期待和追求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I
教学设想:
“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
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

《相》是“研习”篇,
《让》是自读篇。

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

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
―、导入
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
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

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

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三、学生朗读
1、散读
2、指名朗读
3、讨论第三段的朗读,断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四、理解诗歌的意象
1、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包含着诗人情感和意念的诗歌中具体的形象。

2、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
(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灶台”:
(“蜘蛛网”、“灶台"的意象,包含着贫穷困顿,远离家门、漂泊流浪悲伤。

这一句也是诗歌时代背景的点化。

)
(2)“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紫葡萄”比喻美好的事物;“深秋的露水”给人惨淡凄凉的感觉。

第二句,自己该得到的美好的东西被别人占有。

整个意象表现自己惨淡凄凉的境地。

)
(3)第3节,“排浪"“大海"“涌向"“托住":
(“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

诗人要用这样的巨手,“摇
曳着曙光”,“摇曳着”“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

表现色彩明亮、宏伟壮阔的景象,表达了理想的永不泯灭,体现年轻人的豪情。


(4)“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理解:“孩子的笔体”。

(“孩子的笔体”,意在“稚拙”,表现纯朴与率真。


五、朗读《相信未来》并感受体悟。

六、朗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老师补充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江河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原诗有一个副标题一一献给变革者的歌。

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动乱的岁月中走出,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所带来的欢欣气息。

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们一起奔腾,和自己一样与春天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七、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
(1)第一章第1节,“春天”、“海洋”与“冰块”的相撞:
(“春天”象征改革开放的时代,用“海洋”与“冰块"的相撞,象征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特征。


(2)第四章最后一节的理解。

(在改革开放的春天,决心投身建设,奉献力量,抒发自己建设美好世界的愿望。


(3)对第3节意象的理解。

(重在展现春回大地的环境。

诗人告诉人们,“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刚刚布满了“花瓣”,“金色的声音”在刺激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为了歌唱”,玉兰花已经“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

在这节诗中,诗人仍然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玉兰花” “迎春” “金色的声音"“阳光"“鸟儿"“花瓣”“紫丁香"等等。

“玉兰花”洁白的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的心灵;“迎春”的盛开则是春天到来的标志;“金色的声音”可以是阳光下花开的声音,鸟儿飞翔的声音,也可以是阳光下人们歌唱的声音、奔腾的声音;“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的“紫丁香”和其他所有的铺在路上的“花瓣"一样,预示着我们前行的路途上没有了“狂风”,因为春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把更多的“花朵”和美好送来。

这一节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和强烈的向往。


八、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有关练习。

2、模仿这两篇诗歌的形
式,写一首现代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