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理学思想初论
学达性天——精选推荐
学达性天“学达性天”是清康熙皇帝为表彰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给岳麓书院等处的匾额。
据《皇清文献通考》卷七十三载:“(康熙)二十五年,颁发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于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学达性天”的渊薮分为“学达”和“性天”。
“学达”语出《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学达”的含义就是“下学上达”。
“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达性天”主要是指通过教育达到“性”与“天”合。
《中庸》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易经》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据《说文解字》所释,“上施下效”谓之教,“养子作善”谓之育。
中国传统之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成“人”的教育。
就其最高目标而言,这里的“人”应是尽性全德之人,即圣贤者。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天人合一的理念高屋建瓴,认为天人之性是一体的,那才是人最深层次的本质。
故而先哲们一再强调“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学达性天是千古学人孜孜以求的境界。
“天道酬勤、天经地义、替天行道、天作之合、天从人愿”等词语寄寓着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学达性天”这种教育理念在别的文化系统也有所体现。
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所说的学习乃是“精神接生术”,柏拉图所说的知识乃是灵魂的“回忆说”,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学达性天”。
杜威说:“有一个假定,相信社会条件决定教育目的。
……这是谬说。
教育是自治的,应该自由决定它自己的目的,自己的目标。
离开教育的作用,从外部资源去借用目的,就是放弃教育的事业。
”“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这与“学达性天”如出一辙。
人的自由发展既是人类的美好理想,也是人类的现实追求。
康熙理学思想探析
作为一位满族皇帝,对于汉族文化接受是其康熙理学
思想形 成 的前 提 与基础 。 熙母 家 出 自汉军 , 康 其外祖 父长 佟
图赖( 原名佟盛年 )为辽东汉人 , , 隶汉军正蓝旗。康熙帝即 位之前 , 依满洲旧俗随保姆养在宫外, 其中汉人孙 氏, 就是 大文学家曹雪芹的曾祖母 。
朕” 。
这些将理学从形上思辨下降为形下践履的做法 , 亦是 满洲风俗中注重实行 、 不尚讲说 、 真诚无伪的淳朴风气的表 现。 康熙帝就认 为:凡事不务实为要 , “ 专尚虚名。 满洲中尚
有 真正 道学 者 ” 1就其性 格而 言 , 熙不乐 佛道 , [ 们 康 幼年 之
时 :一喇嘛来朝, “ 提起西方佛法 , 朕即面辟其谬 , 彼竟语塞。 盖朕生来即厌闻此种也” l, _。 。 而宋 明时代的理学恰恰从 多 是融合禅宗而成,所以康熙对于理学形而上 的玄辩不为重
视 , 转 向于 理学 “ ”“ ” 核心 的践 履 一 面 , 事理 之 而 敬 、诚 为 是
必然 。
在当时的理学名臣中, 熊赐履对康熙帝影响最大, 熊氏 认为:学问在实践 , “ 不在空讲” 5 同时还强调为学工夫的 [, ]
彻底 与精 细 :造 物 非 阳则 阴 , “ 人心 非 善则 恶 , 出此 人彼 , 其
听, 寻绎玩 味 , 有启 沃之 益 。……凡 有所 见 , 陈无 隐 , 甚 直 以 副朕孜孜 向学之 意 。” 4 『]
人的一面, 它有助于弥缝践履与天理的差距 , 使形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践履
具有 了形上的意义。 因此李光地倍受康熙赏识, 在其辞世之 后, 康熙帝还痛心地说 :知朕者莫若光地 ,知光地者莫若 “
爱新觉罗·玄烨本体论研究
爱新觉罗·玄烨本体论研究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玄烨除了拥有惊人的政治天赋和军事天赋外,对于哲学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
在本体论方面,除了满族的本体论的天道观外,他还有崇儒重道的儒家本体论和理学的本体论。
这些本体论使得他在治理国家中保持着理智和科学,为清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玄烨的天道本体论及其演变近代以前的中国社会,一直都是具有阶级性的,从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古代的神学天道本体论后,其后历代的朝代都会以此为模板,发展出相应以本朝代的天道观。
即使是哲学思维达到顶峰的宋朝,也认为天人一理,天人相通。
因此可以说理学也是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更加细致化。
在早期的玄烨看来,他认为天和人是没有区别的,它不仅具有思想、意志和感情外,还有各种超越人类的能力,也具有无上的权威。
人的思想行为和天也是相通的,也是如此,人时时刻刻不能摆脱天的控制。
根据《清圣祖实录》中,康熙十五年六月,谕礼部说:“朕为天人感召,理有固然。
人事失于天下,则天变应于上。
捷如形影,岂有罔稽。
”不难看出,玄烨将人事和天变统一在一起。
在这种统一的关系中,正如宋德宣说:“天是决定方面的,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天,如果人事乖舛,破坏天人的统一关系,就会引起天怒。
”玄烨这一思想除了受到传统神学天道观的影响之外,还有一因素就是维持其统治的需求。
以天人相通的说法来告诫普通百姓,天理不可以违抗,人们要敬畏天命、敬畏君命。
借天道来压制百姓,不让他们有反抗的思想。
除了天人感应,还有就是君权神授。
中国传统的神学天道观念认为地下所有的皇帝都是上天授予的,地下的皇帝就是上天意志的代表。
而这些皇帝的地位在神学系统中比一般的神仙还要高一等级。
玄烨也同意这一点。
他说:“朕为上天之子,朕所仰赖者惟天。
论清初理学的政治影响
作者: 高翔
出版物刊名: 清史研究
页码: 66-75页
主题词: 理学思想;熊赐履;清初;思想影响;康熙;理学家;经世之学;洋务派;中国传统;经世思想
摘要: <正> (五),拓展域外史地学。
洋务派发挥史学经世思想,为挽救民族危机,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传统的史地之学。
由域内史地的研究拓展到域外(主要是西方与日本)史地学的研究。
这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郭嵩焘深受湖湘学派和王夫之的思想影响,极为推崇“经世之学”。
他在英国、法国任职期间,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西方所以强大“其本在朝廷其末在商贾、造船、选器,相辅以益其强”,因此,他主张学习西方不应着眼于“造。
爱新觉罗·玄烨的本体论思想
爱新觉罗玄烨的本体论思想
蔡原野
【期刊名称】《新西部(下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文章阐述了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天道本体论及其演变,理学本体论及其演变.认为爱新觉罗·玄烨理学本体论具有尊儒崇理的色彩.正是因为这些哲学思维的存在,玄烨才提出重功效,讲事功的说法.因此说关于本体论的思想在玄烨的一生中有着重大的影响.
【总页数】2页(P89,86)
【作者】蔡原野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康熙帝的科技管理——纪念爱新觉罗·玄烨诞生340周年 [J], 许康
2.爱新觉罗·玄烨的本体论思想 [J], 蔡原野;
3.爱新觉罗·玄烨——新代数弄“晕”康熙帝 [J], 赵晖
4.爱新觉罗·玄烨——新代数弄“晕”康熙帝 [J], 赵晖
5.论爱新觉罗·玄烨诗的思想内容 [J], 李红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汉宋学的道统之争 ——以江藩、方东树的学术论争为研究中心
斯文(第六辑)2020年11月第64 -74页清代汉宋学的道统之争以江藩、方东树的学术论争为研究中心曾光光"摘要:清代汉、宋学派围绕“道统”的争论更多是一种单向的学术批判,即宋学一派试图从“道统”角度对汉学家的展开批驳,汉学 家则尽量避免从“道统”的角度去挑战宋学一派。
发生在嘉道年间的江藩、方东树之间的学术论争就颇能说明这一问题。
方东树在《汉学 商兑》中从“道统”角度对江藩展开批驳,认为江藩意图将程朱之学从“道统”中抹去,而代之以清代汉学考据之学直承孔孟之道,视江藩及汉学派视为“宋儒之统”的颠覆者。
但细究江藩的相关论述,可 以发现其虽对宋学一派多有微词,却少有攻讦“宋儒之统”之意。
方 东树从“道统”角度对江藩及汉学家的批判多有推测、妄加的成分,其用意是在将汉学与“异端邪说”联系起来,以期达到打压对手的。
关键词:汉学宋学道统汉学、宋学两派相争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一大特征。
“道统”问题是两派争论的一个焦点,关于这一点,学者早有所识,梁启超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曾光光,1,6%年生,贵州遵义人,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著述有《桐城派与清代学术 流变》《桐城派与晚清文化》《桐城派吴汝纶研究》等。
清代汉宋学的道统之争_&性,他在论及清代宋学中坚桐城派与汉学家的论争时曾说(“乾隆之初,惠 (栋)、戴(震)崛起,汉帜大张,畴昔以宋学鸣者,颇无颜色。
时则有方苞者,名位略似(汤)斌、(李2光地等,尊宋学,笃谨能躬行,而又好为文。
苞,桐城人也,与同里姚范、刘大槲共学文,诵法曾巩、归有光,造 立所谓古文义法,号曰‘桐城派’。
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相互轻。
”①所谓“道统”即指儒学的传承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不可变,但 “道统”,即儒家之道的传绪却没有固定的说法。
在清代,为了维系“治统”的需要,宋代程朱理学被统治者上升到承接孔孟之道的“道统”的高度。
清朝的理学思想与政治制度
清朝的理学思想与政治制度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清朝时期,理学思想被全面推广,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理学思想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一、理学思想的兴起在清朝前期,由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逐渐恢复了安定繁荣的状态。
同时,一批优秀的学者也在这个时期崛起,在网络的影响下,他们提出了对旧有儒家学说的批判,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流派——理学。
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来寻找真理。
这种思想意味着推翻旧有儒家学说中机械地奉行经义的做法,求学者应该注重实践和自己的感悟,发掘出真正有用的知识。
理学思想的兴起是促进清朝政治制度变革的关键,理学家们认为,只有通过推崇实践和知识来改造社会,才能让国家繁荣起来。
在他们的影响下,清朝政府逐渐将实践带入政治生活中,政治制度也逐渐由陈旧、僵化的状态中走出。
二、政治制度的变迁清朝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在其崛起之初,清朝统治者体现出自身封建主义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变革,他们不断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对于传统政治制度的冲击,开始推动政治制度变革。
到了乾隆年间,清朝国家政治出现了全面的转型,一批新的知识分子加入了朝廷,他们推崇实用主义,更加注重经验和知识,这与理学思想不谋而合。
同时,乾隆年间的清政府还实施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将科举和府试制度逐渐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考试制度。
此外,在乾隆年间,清政府还开始推行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实施九邑、十直的管辖体系,并加强了省级统治,加快了政治整合和中央集权的进程。
这些政治制度改革都是理学思想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们不懈努力的结果。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引入现代理念,加强对知识的推崇,才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达到更高的水平,并使自己的国家繁荣起来。
随着乾隆时期清政府的变革,国家系统实现了更加高效的管理和行政机构化,也以创新的形式在政治制度上不断推进。
康熙帝的数学观
数学史话康熙帝笃爱数学、天文和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到了中年,康熙帝的数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种成绩的取得与他的刻苦钻研有关,也与他对数学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数学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与哲学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是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数学与哲学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康熙帝在学习和研究数学时,注意把数学与哲学结合起来讨论,认为《易经》是通过“数”来阐述哲学理论的.他在与大臣讨论数学问题时曾说:“算法之理,皆出于《易经》.”又说:“尔曾以《易》数与众讲论乎?算法与《易》数吻合.”康熙帝还把数学原理与我国古代传统的理学加以比较.有一次,他对大学士李光地说:“朕凡阅诸书,必考其实,曾将算法与朱子全书对较过.今人看正书者少,宋儒讲论性理亦未曾不作诗赋,但作诗赋皆醇厚,朱子以苏轼所作文字偏于粉饰,细阅之果然.”他认为某些性理学说对实际应用有一定价值,于是又说:“若看圣贤讲论性理诸书,虽赋性鲁钝,及至日就月将定有裨益.”康熙帝还进一步讨论了数学与哲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他说:“理深者太过而不明,数学不及而未必得理,各涂各作,不能合而为一.”这里体现了康熙帝的“数只有在能表达事物之理时,才能体现数学的神妙,而事物之理也只有附着于一定的数(量)时,才能通达明显”的“数”与“理”相互依赖关系的哲学思想.2.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康熙帝曾让南怀仁给他讲几何学以及天文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后又让白晋、张诚讲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他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亲手绘图、反复练习,很快“精通了几何学原理,并取得了很大进步”.康熙帝很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因而,“殷切表示要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知道几何原理最必要的部分,以求弄懂实用几何学”.这样,促使张诚“只讲最必要最有用的定理,……改用巴蒂氏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作教本”.学完这些知识以后,康熙帝还让张诚与他一起,运用几何仪器和原理“测量土地的高低远近和星宿的距离”.另外,康熙帝还在举朝大臣面前对“几何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作了演示.康熙帝在利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时,计算的精确度很高,例如测量复杂形状的面积及谷物体积,常常是“事先的理论测算与事后的实际丈量有没有误差”.康熙帝还把数学知识应用于政务.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行至苏北高邮时利用学到实用几何知识和测量方法,亲自动手作水平测量,发现运河比高邮湖的水面高四尺八寸,立即指示运河总督于成龙“着差贤能官员,作速查验修筑”.因为运河水高出湖面容易倒灌,造成湖岸决堤,酿成水患.康熙帝非常重视数学在天文历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古人璇玑齐七政,表度准南北,察两至明太阳之回转,识二分为寒暑之变迁.日月星辰交食凌犯,入差清濛地气之考,苟非测量,难得其详.有测量而无推算,势不可成.”“历本于测量,终于推算.”康熙帝的历法测算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690年2月28日(夏历二月初一),康熙帝与张诚分别测得这天应出现日食,于是率内院大臣前往观象台察看,果然应验.又如1689年,他南巡至江宁府,根据当地北极出地高度研究老人星(Carinaa)出没问题,怀疑《辽史·穆宗纪》关于辽都临潢府(在热河境内)观测到老人星的记载的可靠性,从而纠正了这一错误.康熙帝认为,数学是现实生活中事物变化规律的反映,如果数学不能应用于实际,或者与实际不符合,就不能盲目承认它的正确性,纵然是一些权威人士的言论,也要加以分析.他曾严厉批评熊赐履盲从古人的错误,说:“熊赐履言算法,皆踵袭宋人旧说,不自知其非是,且人纵知径一围三之误,若以此语人,必群起而非之,以为宋人既主此论,不可不从.究竟试诸实用,一无所验.……前人所言,岂能尽当,径一围三之法,推算不符,虽蔡元定之言,何可从也.”康熙帝这种不拘泥古法,用实践来检验数学理论正确与否的精神,是他深入钻研数学,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身为一国之君,以他的权力及这种思想影响,使清初年间数学以及整个科学事业再度繁荣,是很正常的.康熙帝也认识到数学理论应用的广泛性.在日常生活中,小至人们的衣食住行,大至国民经济发展,治国安邦以及天文地理、音乐等都要用到数学计算,因而,不管是庶民百姓或是至尊皇上,都要认识到数学理论应用的重要性.他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这一点,在康熙乙未年(1715年)曾对大臣们说:“朕所谕数者,俱与世道人心,大有关系,尔等皆宜识之.”3.数学理论的客观性和推理的严密性.数学理论是对客观现实世界事物变化规律的正确反映,对此,康熙帝已有较正确的认识.乙未年(1715年)他领侍卫内大臣等说:“朕常讲论天文、地理及算法、声律之学,尔等闻之辄奏日,皇上由天授,非人力可及.尔等试思,虽古圣人岂有生来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务,吴文俊58数学史话学必以敬慎为本,朕之学业皆从敬慎中得来,何谓天授非人力也.”这里的“敬”就是尊重科学的客观性,“慎”就是以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对待科学.只有持这种态度才能把数学理论乃至整个科学真正掌握好,绝非不费力气地从“天授”可得.这反映了康熙帝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给科学理论加上神秘的色彩.数学是在概念、定义和公理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导出的一套理论,包括定理、公式、法则等,是非常严密的,对此,康熙帝也有清晰的认识.历法推算是数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历法推算精度的不断提高就是数学推理逐步严密化的具体体现.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他说:“天文历法朕素留心,西法大端不误,但分刻度数之间积久不能无差.今年夏至,钦天监奏午正三刻,朕细测日景是午初三刻九分,此时稍有舛错,恐数十年之后所差愈甚,犹之钱粮微尘秒忽,虽属无几而总计之便积少成多,此事实有证验,非比书生论说,可以虚词塞责也.”这就是说,历法推算非常严密,是否与天象符合就是测算推理正确性的检验标准,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不同于搞文学创作,可以形象构思,任意美化和修饰.4.数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活实践中会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数学问题,因而促使数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充实、扩大,研究方法逐步深化完善.康熙帝对此有一定认识,曾说:“(朕)曾讲古法新法,故知其概.古法推算冬至,及日月交食,多用积数,因数多奇零,盈缩虚实之难明,不能合于天.新法多用余数,及漾气差之类,又验于测影,故较之古法仅能与天象相合.”这里主要是比较编制历法的古法与新法的优劣,康熙帝是从数学的角度对二者的粗精、差误与精确度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其差别存在的原因,除了观测仪器的精确度外,几乎与数学方法的逐步深化完善有密切关系.康熙时代使用的《时宪历》已比明代所采用的《大统历》精确得多,这主要是吸收了许多西洋传入的推算历法的新数学方法.康熙帝在这里说明新法优于古法的数学根据是采用“余数”比采用“积数”的数学方法先进,从而反映出他认为数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5.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和最有实用价值的图形.几何学是研究空间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相对关系的科学.欧几里得几何学与中国传统几何学,虽然在结构上不同,前者“有一逻辑演绎程式,主要是证明,不讲究计算”,后者“有一套规格化的计算程式,主要是计算,不讲究逻辑证明”.但是,几何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一点是世人皆知的.康熙帝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同时还对天文历法、地图绘制等测量工作都十分了解.康熙年间,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地测量,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因为三角形本身具有“刚性”,并且在测量中主要使用三角测量方法,所以他认为三角形是一种基本图形,曾说:“用仪器测绘远近,此一定之理,断无差舛,万一有舛,乃用法之差,非数之不准.以此算地理算田亩,皆可顷刻立辨.但须细用功夫,方能准验,大抵不离三角形学.”康熙认为三角形是最有实用价值的,他说:“三角者圆方众角之尽,精微易晓,舍此而他术,必至混杂,历不可成矣.”康熙帝还对三角形进行过系统研究,写成一本书《三角形论》,并题“康熙御纂”.由此可以知道康熙帝对三角形的重视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几何图形大抵分为直线形和曲线形两种.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大都是化多边形为三角形,多面体借助于多边形,曲面体则用多面体的极限去逼近.三角形在几何学中的基础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康熙帝认为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图形,这是他深入研究几何学所得出的正确结论.6.形数结合的数学研究方法.我国古代数学家非常重视形数结合的方法,许多数学家都认为形和数是统一的,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清初吴学颢曾有一段有关论述,他说:“凡物之生有理有形有数,三者妙于自然,不可自合,何有于分顾.……尝窃论之,理为物原,数为物纪,而形为物质.形也者,理数之相附以立者也.得形之所以然,则理与数皆在其中,不得其形则数有穷时而理亦杏茫而不安,非理之不足恃.盖离形求理,则意与象暌,而理为无用;即形求理,则道与器合,而理为有本.”康熙帝在学习数学与天文学时,非常重视形数结合方法的应用,白晋说:“皇上(康熙帝)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又“将同样之圆筒形、圆锥形、楔形之比例或容积,反复实验之”.这种学习方法行之有效,能让人进步很快,因而“看到某个定理的几何图形,就能立即想到这个定理及其证明”.康熙帝的这种形数结合的思想对后来编纂大型历算律吕书《律书渊源》中的《数理精蕴》有一定的影响.如该书的上编《几何原本》译自法国巴蒂的原著,但编译者增加了许多图示;下编卷十八“新增按分作相连比例四率法”采用图示说明三次方程的具体解法;下编卷三十一“借根方比例”中还用图示解释多项式乘法的几何意义等,“这是别具特色的”,而且读者阅读时能一目了然.——摘自《中国数学史大系⋅第七卷》59。
朱熹理学成为新的儒学代表
朱熹理学成为新的儒学代表宋代儒学经过宋明两代的发展,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动,特别是元代以来,由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使得一些学者从新儒学出发,主张将理学上升为一种具有独立思想价值意义的学术派别。
南宋时期,由于朱熹和他的弟子陆九渊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宋儒思想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别是元朝以来,由于中国儒家学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因此在继承传统儒家文化思想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变化,儒家思想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儒学形成了多个流派。
其中理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影响深远的一个学术派别。
其中被学者们公认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朱子、程颐(号晦庵)三人。
朱熹作为中国早期最杰出的理学家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董仲舒和陆九渊);程颐是朱熹所推崇的“二程”之一;朱子则是继承与发展了“三程”——王阳明学派、朱熹学派以及宋明理学。
一、学术思想方面朱熹在学术思想方面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以《四书章句训诂诂》和《大学》的研究为主,提出了“义理”哲学。
另一个方面则是在其著作《朱子语类》中,也就是朱熹所言“天理”,“天无二”的说法,即“无物而无不从天地自然”以及“物性本然”的道理。
并在这里“物”的范围内阐发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存天理地同”等哲学思想(“性本然论”“天理”)。
在具体阐发上,朱熹不仅在哲学思想方面多有创新和发展,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
他所提出(不完全)属于道家“玄学说”范畴,所以又被称为“玄”或“玄学派”;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而“形上学”是其中一种基本的方式,所以他提出“形而上”(或“天理”)“心性本然”就是“无我”之心;同时他认为又是“无我之体”。
通过无我这一方式去观察万物存在之方式而达到知行合一(即“至诚至敬”)则是朱熹学说中一非常重要的内容。
朱熹认为人要在万物之中求得一生命存在之价值的根源在于“诚意”,并认为只有诚意才能得到天理之所化、万物之理;因此他提出了“良知”这个概念——而良知就是以天地万物及人自身自然生灵为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一切皆空不是物而世界有皆空这样一个世界观与方法论。
“康熙元年说”今是昨非——康熙理学观有着重要借鉴价值
雷大 升的 孙辈 们集 资在 上海 新北 门外 ( 法租 界 ),重开 “ 允上 雷 诵芬 堂 ” ,业 内简称 其 “ 雷诵芬 堂 ”也称 “ 雷允 上药铺 ” 。1 3 94 年 在河 南路 桥 北增 设 分店 ,称 “ 北号 ” ( 界 );1 3 华 9 7年 抗 战 爆发 ,暂 迁 至南 京西路 营业 ,后 正式 定名 为 “ 号 ” ( 美的 公 西 英 共 租 界 ),连 同苏 州老 店 铺 共 四 家 ,宣 称 “ 申四 店 ,他 无 分 苏
如 获至 宝 ,将 它借 到 家里细 读 。 “ 熙元 年 ”是他 第一 个大 胆地 康 用 之于 店招 : “ 允 上 ,创 始于 康 熙元年 ” 。有 人说他 太轻 率 , 雷 他 只是 淡淡 一笑 说 ,会找 到根据 的 。其实 ,明 白人稍加 推测 就知
道 其 中 奥 秘 。雷 显 之 的祖 辈 是 从 江西 搬 迁 吴 县 ( 州 )建 新祠 苏
样 。其二 是有 意的 ,一 时 间新 血来 潮 ,祷求 祖先 庇护 ,有 意识 将 它写 成 “ 康熙 元年 ”。后 知不 妥 ,所 以 ,在雷 允 上 内外未 发现 过 “ 熙元 年” 字样 。到底 是有 意还 是无 意 ,这 只有他 本人 知道 , 康 也许他 的家 族有人 知道些 ,不便 多说 。 雷 氏八世 传 人 ,解 放前 雷 允 上 经理 、原 上 海 市 药材 公 司 副 经 理 ,上海市 政府 参事 雷传 湛 ,来到 南京 西路雷 允上 与海 沧 同志 会 面时 ,也没 有对 “ 熙元 年 ”有任 何表 示 。至此 ,我们 认为 , 康 不 论原 因何 在 ,一旦形 成文 字传 播于 市 ,也就没 有必 要纠 正 ,雷 显 之是 “ 熙元 年说 ”的 始作俑 者 ,这是 真的 。海 沦 同志在挖 掘 康 老 字 号 精髓 中 ,发 现 “ 熙 元 年 ” ,加 以 宣扬 ,产 生 一 定 的效 康
专题1 三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答案】 (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势力 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积极作用: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 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在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了台湾文化教育的 发展。
上一页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2 平定三藩 1.背景 三藩拥兵自重,严重影响了全国的军政统一和清王朝的安危。 2.经过 (1)1676年清军击败耿精忠,迫使 尚可喜 投降,使吴三桂陷入孤立状态。 (2) 1681 年,清军攻入昆明,最终平定叛乱。 3.影响 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返回首页
下一页
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包括( )
①建立新王朝政权 ②对边疆地区未有效控制
③沙俄势力威胁边防安全 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康熙继位的时候,清朝已经建立了在全国的统治,故①错误;康
熙继位的时候,以“三藩”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依然强大,故④错误。 【答案】 B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误区警示】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的不 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 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 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 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
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
清代的理学发展趋势
清代的理学发展趋势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间的理学发展趋势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清代,理学学术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拓展,形成了清代独特的理学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思想传承、学派发展、教育改革和学术研究等方面,详细阐述清代理学的发展趋势。
首先,清代的理学发展脉络延续了明代理学的基本传统,但也有所开拓和突破。
明末清初,王船山、李贽等理学大师开创了“心学”的新思潮,提出“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天人合一。
与此同时,传统的程朱理学也继续发扬光大,形成了“大学中庸”、“理学三义”和“格物致知”的理论体系。
这一传承和新发展使得清代的理学发展呈现出宏观和微观相互结合、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特点。
其次,清代理学的发展也出现了多个独特的学派。
除了程朱理学和心学的传承外,清代涌现出了徐光启的“阳明心学”和黄宗羲的“古文经学”等新的学派。
这些学派在理论思想和修身实践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为清代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力量。
尤其是阳明心学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观点,对人的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学派的兴起使得清代理学发展趋势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第三,清代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推动了理学的深入推广和发展。
康熙、乾隆时期,清廷进行了一系列的科举考试改革,推崇理学为儒家经典义理的核心内容,并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命题和内容。
这些改革不仅加强了理学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促进了理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普及。
而在民间教育方面,许多私塾也将理学教育纳入其课程设置中,培养了一大批有理学基础的人才。
这些教育改革的进行,使得清代理学的发展趋势更加广泛和稳定。
最后,清代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学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
王船山的《理学原本》、李贽的《对朱子理学并注大学》以及徐光启的《阳明文集》等都是清代理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作。
这些著作在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方法论的创新方面都有所突破,对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代理学的衰退
理学在乾隆时为何衰退?前人说法不一。按前引昭梿所说,是出于政治的原因。他在《啸亭杂录·书贾语》中又说:“自于、和当权后,朝士习为奔竞,弃置正道。黠者诉詈正人,以文己过,迂者株守考订,訾议宋儒,遂将濂、洛、关、闽之书,束之高阁,无读之者。”据此,理学衰退的原因可归为二:一是和珅等人的擅权,造成士风败坏,殃及理学;二是汉学考订者贬斥宋学。乾嘉时,由于汉学兴盛,成为学术主流,宗理学者以为受到汉学家的挤压,致使理学不振。现代研究者也有循此思路,将理学衰退归之于汉学的“一元垄断”以及汉学家对理学的排斥。
清代宗程朱理学者门户之见甚深。清初熊赐履撰《学统》,即为“卫道”、“明统”,以孔、孟、程、朱为道统正宗,排斥陆王心学。陆陇其、张履祥等理学名儒也都是尊崇朱熹,斥黜陆王心学。及至晚清,宗程朱理学的唐鉴、罗泽南等承袭陆陇其等人的风习,仍力排陆王心学,“同室操戈”未已。同时,宗程朱理学者对汉儒、汉学也予以抨击、贬抑。宗程朱理学者既排斥陆王心学,又排斥汉学,门户意气,无疑也会阻碍程朱理学的发展。(龚书铎)
产生重要影响的熊赐履,认为治学“只将《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书及宋、元、明诸儒语录从头细看,自一一了然,更不必去起炉作灶,架屋叠床,生出无限枝节”(《答刘藜先论学书》,《经义斋集》卷9)。理学名臣张伯行认为:“内圣外王之道,灿然著于六经,折中于四子,而发挥阐释于周、程、张、朱五夫子之绪言,至矣,尽矣,不可复加矣。……有志圣贤之学者,惟取六经、四子与夫周、程、张、朱五夫子之绪言,虚心学问,俛焉日有孳孳,而著书立说,不惟不可,亦不必也。”(《思辨录辑要序》)可见,乾嘉时,汉学兴盛而理学衰退,理有固然。道光后,理学虽有复苏,但重在经世,学理并无创新,仍只在程、朱脚底下盘旋。晚清名儒贺瑞麟说:“自孔、孟没,圣学失传。宋兴,人文再辟,周、程、张、朱之数子者,斯道大明,如日中天。后之学者,但当守其轨辙,不当另立门户,宗程、朱即宗孔、孟,非程、朱即非孔、孟。”(《李桐阁先生墓表》,《清麓文集》卷23)清代宗理学者在学理层面无甚创新,只重纲常伦理规条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会使理学丧失学术上的活力,趋于枯萎。
论宋代朱熹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理论成果的异同
论宋代朱熹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理论成果的异同胡阳新(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湖北 巴东 444324) 《朱子语类》上有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这代表着朱熹对孔子的评价。
继孔子之后一千六百年,朱熹是又一位可比仲尼的大儒,故全祖望言朱子学云:“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①这位被李约瑟称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人类文化史中最珍贵的思想遗产。
朱熹理学自13世纪先后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其地位与在中国同,成为这些国家的官方哲学,所谓“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实源于此。
有关朱子之学在东亚的具体传播,学界考备颇详,本文不拟赘述。
至于朱熹哲学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论著不多,篇轶有限,知者更少。
但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地位,惟有从其对欧洲主流哲学的楔入和影响中方能体现。
本文仅划一概要,难窥全豹,权作资讯,以飨同仁。
一尧朱熹时代的中欧哲学大势之比较朱熹(1130-1200)在世之日,黑暗的欧洲正处于思想剧变、“一佛出世”的前夜,即将来临的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即恩格斯所说那个被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德国人称之为“宗教改革”、意大利人称之为“五百年代”的时代。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②自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社会便逐渐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而迎来了近代文明的曙光。
反观当时的中国,虽沐浴着汉唐文明的浩荡东风,但自唐朝中期始,已有人感叹孔孟之道失坠、古学不兴了。
究其原因,归之于俘屠之教流行乱了中华学脉。
于是,有韩愈著《原道》、《原性》,李翱著《复性书》,宣称自孟子以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不传”,而韩李决意遥契孟子,接续道统,承传圣人之学,所谓“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原道》)。
朱熹认为韩愈还不够这个资格,推崇二程“实继孔孟不传之统”。
作为二程的私淑弟子,欲做孔孟的嫡派传人,朱熹是当仁不让的了。
理学名臣熊赐履——兼论清初汉族士大夫的政治处境
的正统 地位 , 熊 赐履撰 写 《 学统 》的 目的正 是为 了捍 卫 并进行 了评 价 。 由是而论 , 纵观学界 以往 对于熊赐履 的研究 , 多 以其 程朱 理学 的正 统地位 , 他认为 两千多年来 的 “ 道术 ”有
学 术思想 作为研 究对象 , 而对其 政治上 的事功 与学术 之 正邪之分 , 学脉断绝 与赓续 的缘 由一直也 没有定论 , 导致 间的关 系讨论较 少 。作 为清初名 臣, 熊 赐履一 生仕途 经 门户众多 , 学术分裂 , 他写作 的 目的就是 要使 当时的学术 他要探究儒学 的渊源 , 分别其 支 历 丰富 , 以汉族士人而深受康 熙宠信 , 可作为讨论康熙朝 归于一统 。具体做法上 , 汉族 士 大夫 的为政处境 的个案 样本 , 而 通过对 熊赐履 的 派 , 辨 明是非和异 同 , 确立学 术的 “ 正宗” 。 《 学 统 》一书 研究 , 或可对清初政治 有一个 更深入地 了解 , 因而深具 意 分为 五部分 , 分别是正 统 、 翼统 、 附统 、 杂统 和异统 , 系统
熊赐履 推崇程朱 理学 。从 学理上 , 他为论证 程朱理
响, 来分 析汉族 士大夫在 清初特 殊 的政 治生态 中的处境 学之正统性 , 采取 以朱子之学 承继程子 , 程朱 之学就是 孔 和应对措 施 , 探 索清前期 国家在 制度设计 和政 治文化方 孟之学 , 试图在孔孟与程朱理学之 间建立 明晰的学统 、 道
想 特点 和学术 地位做 了 比较 全面地 分析和 总结 , 认 为熊 王 , 也有人继续推崇心学 , 更有 主张儒 、 释、 道“ 三教合一 ” 赐履可 称为一代 醇儒 , 在 中国传 统学术 史上应 占有一 席 的学者 。清初人关 之后 , 随着政治上 日趋稳定 , 统治思想 之地 f 3 ; 杨菁 《 清初理学思想 研究 》[ 4 】 一书 中, 则从哲 学 也亟 待统一 , 及 至康熙 时期 , 这 种需求更 加迫切 , 思想界 也涌现 出一 大批跻 身于统治阶层的人物 , 诸如陆陇其 , 熊 方面介 绍熊 赐履 的思 想。关 于熊 氏在 政治方 面 的研 究 ,
康熙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变迁
康熙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变迁康熙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来探讨康熙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康熙时代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即早期(1661-1722年)和中期(1723-1735年)。
康熙年间,经过前朝明朝和后来的清朝建立时期的蓄势,其所处时代更是在一个明清之际,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
1、大清的建立康熙年间,清朝已经扫清了明朝残存军阀,彻底统一了天下。
在康熙的领导下,清朝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了全面的官僚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经济建设康熙时代,清朝的经济建设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当时,清朝的国际贸易也趋于发达,与主要贸易伙伴如俄罗斯、荷兰、英国等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通过贸易相互促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3、中外关系康熙时代,清朝加强了与外国交往,保持着与欧洲各大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打开了中外贸易的大门。
与此同时,这种交流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使得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变迁除了上述历史背景之外,康熙时代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因为它对中国的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康熙时代的社会变迁。
1、制度的变迁康熙年间,清朝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变革。
首先,康熙大力发展理学思想,并将其作为官方的哲学思想。
同时,他也加强了察举制度,通过改革官场来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
2、亲贵权力的增强康熙时代,皇族和贵族的亲贵权力也大幅度增强。
康熙非常注重国家机关的建设和公正执行,因此也有力地削弱了官僚主义倾向。
同时,皇族和贵族的地位也得到了巩固,并成为了清朝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口迁移在康熙时代,由于京城被定在北京,因此许多人从各地涌入了北京。
这一现象也导致了北京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清朝社会的变革。
康熙的文化抉择
在 传 统 社 会 . 权 的文 化 选 择 影 响 甚 至 决 定 着 社 会 文 化 的 政
僚 的欣 慰 之 情
之 精 心 . 皆反 复 探 索 , 心 与 理 合 , 使 纤 毫 扦 格 。 ” 政 以 朕 必 不 亲 后, 随着 经 筵 日讲 居 制 度 的确 立 , 更 以极 大 的兴 趣 投 入 到 起 他 儒 学 学 习 中 . 臣下 研 求 经 史 . 磋 砥 砺 。正 是在 以 熊 赐 履 、 与 切 李
对 宗 教 。 其 对 佛 教 , 熙 自幼 就 很 反 感 。 他 说 :朕 十岁 尤 康 “ 时 , 喇 嘛来 朝 , 起西 方 佛 法 . 即 面辟 其 谬 , 竟 语 塞 。 一 提 朕 彼 盖朕 生 来 即厌 闻 此 种 也 ” 对 满 族 传 统 文 化 以 及儒 家学 说 . 熙 的感 。 康 情 比较 复 杂 每 一 个 人 都 对 自 己 的 民族 文 化 抱 有 某 种 依 恋 之 情 . 其 心 灵深 处 . 透 着世 代 相 传 的文 化 血 液 。 轻 的 康 熙 何 在 渗 年
演 变方 向 满 汉 文 化 交 流 虽 开 始 于 民 间 。 其 真 正 全 方 位 的 交 但 融 汇合 . 是 以康 熙 时期 清 廷 对 理 学 思 想 的充 分 认 同和 吸 收 为 却 标 志 的 康 熙 一 生 尊 孔 崇 儒 . 经 重 道 , 海 绵 一样 充分 接 受 汉 读 像
光 地 为 代 表 的 儒 学 汉 臣影 响 下 . 熙 全 面 接 受 儒 家 文 化 。 结 康 并
政治对清初理学的投射——基于真假理学视角的探讨
跻身于官场,有政治优势可以凭借,对于理学的提倡非一般的士人所可比拟.”参见:史革新«清代理学史»,第 158 页.
收稿日期:
2019
G
10
G
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9ZDA024)
作者简介:辛晓霞(
1985
G),女,甘肃兰州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EGma
i
l:
x
i
nx
关键词:真假理学;政治;实济;康熙
中图分类号:
B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G
2237(
2020)
01
G
0001
G
07
DOI:
10.
3969/
.
s
sn.
1004
G
2237.
2020.
01.
001
ji
关于清初理学,学 界 相 关 研 究 皆 认 为 清 入 关 后
2020 年 2 月
JOURNAL OFSHANGRAO NORMAL UNIVERS
ITY
Vo
l
40,
No
1
Feb
2020
政治对清初理学的投射
———基于真假理学视角的探讨
辛晓霞
(天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i
aox
i
a
226@126.
c
om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20(第 40 卷)
2
的影响,这是完整清初理学演变逻辑性的一个环节.
性理是明亡的一 个 原 因,批 评 性 理 流 于 空、虚,不 切
论清初学术思想的转型及其原因
定局 限性 , 基本上 是 圈定在 宋 明理学 和 明代 现行 制度 之 内 的, 很少有突破性 的进展 , 真正 能承前启后 、 拓清初学术思 开
想 新 境 界 的是 黄 宗 熙 、 炎 武 、 夫 之等 人 。 顾 王
学 、 炎 武在 经 学 上 都 各有 成 就 。 顾 他 们 的 学 术 思想 有 共 同之 处 , 们都 反 对 晚 明 一些 士 大 他 夫的放荡无检之风 , 调伦理道 德 的实践 , 民族 大义 置于 强 将
灭南 明残余势力 、 压三 藩 、 镇 打击投降的汉族 军阀势力 , 完成 全 国统一 。康熙 中期 以后 , 多地 实行怀柔 的手 段。在正常 更
从康熙到雍正两朝在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大批文人学者编纂明史一统志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图书集成历代赋会以及多种诗文选集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研究整理古文献上明史的编纂还贯彻了安抚遗老打击降臣篡改明清之际历史真相为巩固清朝统治服务的政治目的
维普资讯
科 举 考 试 外 , 开 博 学 鸿 词 科 , 网 罗 那 些 有 学 问 而 不 应 科 特 以
君臣关系之 上。如顾炎 武 日:君 、 “ 臣之 分所 关者在 一身 , 华 夷之防所系者在 天下 , 故夫子之 于管 仲 , 略其 不死子纠之罪 , 而取其一 匡九 合之 功 , 权 衡 于 大小 之 间 , 以天 下 为 心 盖 而 也。 …‘ ‘ ” ……桓温之北伐 , 志存乎篡也 , 而恶温之逆者 , 忌 其成而抑之 , ……即令桓 温功成 而篡 , 贤于戴异 类 以为中 犹 国主。 M’这些在 当时是 极为 可贵 的新思 想 , 种新思 想 ” 这 是中国以汉族 为主体的 民族文化长期积 累的结果 , 也是对 清 统 治 者 民族 压迫 的反 抗 。 他们都 博学 , 注意研究 历史 和现实 中的 问题 , 他们 的研 究 领域涉及政治 、 经济 、 历史 、 哲学 、 文学等许多方 面 , 宗羲 黄 还精通 天文 历算 , 其治学 的方法都 很严谨 , 立论都很 注意 事 实 和根 据 , 对开启 清初一代学风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都勇 于从现实的需要出发 , 比较全 面地探索历史前 进 的道路 , 提出了 自成理论体系 的思 想和主张。但 由于各 并 人所承受的思想渊源 不同 , 生活 经历和 环境不 同 , 各人 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理学思想初论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康熙理学思想初论姓名:季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王俊才20100328摘要明清之际,社会“天崩地解”。
一个文明悠久而辉煌的大帝国被一个落后的小民族所取代,这一事实引起了社会的震惊。
因此,士大夫开始对明朝以及自身展开了反省批判。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从不同角度对理学进行反思,思想界出现了理学批判总结的潮流。
这是康熙学习理学、实践理学的思想文化背景。
康熙学习理学的另一背景是当时满汉的冲突与融合。
康熙作为满族贵族政权定鼎中原的第二代君主,在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坚信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全面汉化对稳固政权的重要性。
所以他努力学习理学,并将理学用以治国。
康熙作为热爱汉文化的顺治帝的继承者,效法乃父,苦学儒经。
作为自幼失去双亲的人,康熙的祖母孝庄无疑在对他倾心汉文化这一点上有引导作用。
康熙亲政以后,在日讲官熊赐履、汤斌、孙在丰等尽心启沃下,学问益进,并倾心理学,服膺程朱,进而开始寻求真理学的标准。
康熙把理当成世界的本体和伦理的源头,主张从经验世界中格物穷理。
他既注重阴阳生化,又宣扬圣人教化,形成敬天威、尽人事的天命观。
康熙遵循理学内圣外王的思路进行修身和治国。
他用程朱理学的内外兼修的方法修养身心,尤其提倡读书。
作为一个信奉理学信条的人,康熙对圣人的崇敬和对臣民的爱护是皇帝中少有的。
他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现实而真实的人,拒绝尊号的奉承。
康熙把理学用于治国实践的一个伟大成就,是用真理学的标准改善吏治。
同时以身作则,把孝、节俭、勤劳作为美德在全社会提倡,使清初道德沦丧的混乱社会局面得以改观。
康熙推崇理学家,但不排斥佛道,并且还允许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这是康熙实践理学而具有包容心胸的表现。
我们说康熙是一位具有理学思想的君主,而不是理学家,像理学家斥佛道为异端,反对事功主义,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康熙的思想中很难找到。
康熙学习理学、实践理学,目的是治理好国家,稳定自己对汉族的统治。
由此,康熙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正是这一特点与康熙的帝王身份的结合,使康熙的理学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康熙理学的实践性不仅体现在对伦理道德的践履上,而且也反映在对政治、经济的实践中。
康熙的理学实践对于清初政权的稳定,以及康乾盛世的出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康熙理学思想,天道观,主敬,经世致用AbstractContent: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society had been known as the "days of de-collapse" era .When the civilized and splendid country was occupied by a small and slow tribe ,it is causing people's shock .As a result, the literati started to launch a heart-searching and critique of China's invasion .Zongxi Huang、Yanwu Gu、Fuzhi Wang and others conducted a reflection to Science from a different point. People started to criticize and summarize about Science. On this basis, Emperor Kangxi study and practice the Neo-Confucianism. The other background of Emperor Kangxi’s learning Science was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Manchu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Aristocratic political power of minorities after Manchu’s invita tion, Emperor Kangxi convinced that Chinese-Manchu would make the regime more s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domination. So, Emperor Kangxi study hard Science and practice it.As the heir of Emperor Shun Zhi, who loves Chinese culture, Emperor Kangxi follows his father, and assiduously studies theConfucian classics. When Emperor Kangxi is a child, he lost his parents. Kangxi’s grandmot her brings up him, and guides him to Chinese culture. After Emperor Kangxi’s chikamasa , his teachers Cilv Xiong、Bin Tang、Zaifeng Sun and others instructed hard him .So Kangxi make a progressive, love Science, convince Neo-Confucianism and began to seek the standard of the true Science.Emperor Kangxi makes atural science as the world's ontological and the source of ethics .He advocates from the world of experience to look for discipline. Emperor Kangxi emphasizes Yin and Yang, and publicizes sage’s great. The destiny view of respecting nature and doing human affairs has been formed.Emperor Kangxi slims and governs the country by science’s way. Emperor Kangxi trains his bosom and diathesis with the Neo-Confucianism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In particular, Emperor Kangxi promotes reading. As a person who believes in Neo-Confucianism, Emperor Kangxi respects sage and loves his person, who is the best in this field. He could see himself as a real person, and refuse pleasing of the appellation.Emperor Kangxi’s practice of Neo-Confucianism make a great achievement, which is to improve the official management by the truth science. Emperor Kangxi sets an example in filial piety、thrift、hard-working, and encourage them in the whole society. So that the chaotic early Qing immoral society had een made any difference. Emperor Kangxi respects Neo-Confucian who excludes Buddhism and Taoism, but Emperor Kangxi thinks that is not feasible. He also allows the free dissemin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practice of Emperor Kangxi of Science and tolerant mind.We say that Emperor Kangxi was the monarch of Neo-Confucianist, rather than the Neo-Confucian. The Neo-Confucian excludes Buddhism and Taoism, fight against Utilitarian doctrine, and pursue a lofty spiritual realm. Emperor Kangxi doesn’t do it. Emperor Kangxi studies science and practice science, the purpose of that is to governance the state and stabilize own rule. As a result, the biggest feature ofEmperor Kangxi’s Neo-Confucianism is practical. After this characteristic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emperor Kangxi, Emperor Kangxi of the Neo-Confucianis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Emperor Kangxi of Neo-Confucianism is reflected not only in the ethics, but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Practice for Emperor Kangxi of Scienc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make the regime stability, as well as had a decisive role to the Saatchi of Kangxi and Qianlong.Key Words:Kangxi Neo-Confucianist, Heaven view, the claim of awe, Statecraft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康熙理学思想初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