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理学思想初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理学思想初论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康熙理学思想初论
姓名:季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王俊才
20100328
摘要
明清之际,社会“天崩地解”。

一个文明悠久而辉煌的大帝国被一个落后的小民族所取代,这一事实引起了社会的震惊。

因此,士大夫开始对明朝以及自身展开了反省批判。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从不同角度对理学进行反思,思想界出现了理学批判总结的潮流。

这是康熙学习理学、实践理学的思想文化背景。

康熙学习理学的另一背景是当时满汉的冲突与融合。

康熙作为满族贵族政权定鼎中原的第二代君主,在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坚信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全面汉化对稳固政权的重要性。

所以他努力学习理学,并将理学用以治国。

康熙作为热爱汉文化的顺治帝的继承者,效法乃父,苦学儒经。

作为自幼失去双亲的人,康熙的祖母孝庄无疑在对他倾心汉文化这一点上有引导作用。

康熙亲政以后,在日讲官熊赐履、汤斌、孙在丰等尽心启沃下,学问益进,并倾心理学,服膺程朱,进而开始寻求真理学的标准。

康熙把理当成世界的本体和伦理的源头,主张从经验世界中格物穷理。

他既注重阴阳生化,又宣扬圣人教化,形成敬天威、尽人事的天命观。

康熙遵循理学内圣外王的思路进行修身和治国。

他用程朱理学的内外兼修的方法修养身心,尤其提倡读书。

作为一个信奉理学信条的人,康熙对圣人的崇敬和对臣民的爱护是皇帝中少有的。

他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现实而真实的人,拒绝尊号的奉承。

康熙把理学用于治国实践的一个伟大成就,是用真理学的标准改善吏治。

同时以身作则,把孝、节俭、勤劳作为美德在全社会提倡,使清初道德沦丧的混乱社
会局面得以改观。

康熙推崇理学家,但不排斥佛道,并且还允许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这是康熙实践理学而具有包容心胸的表现。

我们说康熙是一位具有理学思想的君主,而不是理学家,像理学家斥佛道为异端,反对事功主义,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康熙的思想中很难找到。

康熙学习理学、实践理学,目的是治理好国家,稳定自己对汉族的统治。

由此,康熙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正是这一特点与康熙的帝王身份的结合,使康熙的理
学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康熙理学的实践性不仅体现在对伦理道德的践履上,而且也反映在对政治、经济的实践中。

康熙的理学实践对于清初政权的稳定,以及康乾盛世的出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康熙理学思想,天道观,主敬,经世致用
Abstract
Content: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society had been known as the "days of de-collapse" era .When the civilized and splendid country was occupied by a small and slow tribe ,it is causing people's shock .As a result, the literati started to launch a heart-searching and critique of China's invasion .Zongxi Huang、Yanwu Gu、Fuzhi Wang and others conducted a reflection to Science from a different point. People started to criticize and summarize about Science. On this basis, Emperor Kangxi study and practice the Neo-Confucianism. The other background of Emperor Kangxi’s learning Science was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Manchu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Aristocratic political power of minorities after Manchu’s invita tion, Emperor Kangxi convinced that Chinese-Manchu would make the regime more s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domination. So, Emperor Kangxi study hard Science and practice it.
As the heir of Emperor Shun Zhi, who loves Chinese culture, Emperor Kangxi follows his father, and assiduously studies the
Confucian classics. When Emperor Kangxi is a child, he lost his parents. Kangxi’s grandmot her brings up him, and guides him to Chinese culture. After Emperor Kangxi’s chikamasa , his teachers Cilv Xiong、Bin Tang、Zaifeng Sun and others instructed hard him .So Kangxi make a progressive, love Science, convince Neo-Confucianism and began to seek the standard of the true Science.
Emperor Kangxi makes atural science as the world's ontological and the source of ethics .He advocates from the world of experience to look for discipline. Emperor Kangxi emphasizes Yin and Yang, and publicizes sage’s great. The destiny view of respecting nature and doing human affairs has been formed.Emperor Kangxi slims and governs the country by science’s way. Emperor Kangxi trains his bosom and diathesis with the Neo-Confucianism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In particular, Emperor Kangxi promotes reading. As a person who believes in Neo-Confucianism, Emperor Kangxi respects sage and loves his person, who is the best in this field. He could see himself as a real person, and refuse pleasing of the appellation.Emperor Kangxi’s practice of Neo-Confucianism make a great achievement, which is to improve the official management by the truth science. Emperor Kangxi sets an example in filial piety、thrift、hard-working, and encourage them in the whole society. So that the chaotic early Qing immoral society had een made any difference. Emperor Kangxi respects Neo-Confucian who excludes Buddhism and Taoism, but Emperor Kangxi thinks that is not feasible. He also allows the free dissemin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practice of Emperor Kangxi of Science and tolerant mind.
We say that Emperor Kangxi was the monarch of Neo-
Confucianist, rather than the Neo-Confucian. The Neo-Confucian excludes Buddhism and Taoism, fight against Utilitarian doctrine, and pursue a lofty spiritual realm. Emperor Kangxi doesn’t do it. Emperor Kangxi studies science and practice science, the purpose of that is to governance the state and stabilize own rule. As a result, the biggest feature of
Emperor Kangxi’s Neo-Confucianism is practical. After this characteristic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emperor Kangxi, Emperor Kangxi of the Neo-Confucianis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Emperor Kangxi of Neo-Confucianism is reflected not only in the ethics, but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Practice for Emperor Kangxi of Scienc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make the regime stability, as well as had a decisive role to the Saatchi of Kangxi and Qianlong.
Key Words:Kangxi Neo-Confucianist, Heaven view, the claim of awe, Statecraft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康熙理学思想初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绪论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雄才大略,立身治世显赫于史,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在他统治期间,国家从大乱逐渐走向了大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向国王路易十四上的奏折中如此称赞康熙,“两三年前,陛下派往这位皇帝身边的耶稣会士,有幸接触一位以前在法国以外连做梦也未曾见过的伟大人物。

他和陛下一样,有崇高的人格、非凡的智慧,更具备与帝王相称的坦荡胸怀;他治民修身同样严谨,受到本国人民及邻国人民的崇敬。

从其宏伟的业绩来看,他不仅威名显赫,而且是位实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帝王。

在边陲之地能见到如此英主,确实令人惊讶。

简言之,这位皇帝具有作为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

如果说,他治理国家的才能还不如陛下,那么,恐怕也可以说,他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当中最为圣明的君主。

”1可以这样讲,康熙不仅是中国王朝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中首屈一指的雄才大略而功业显赫的君王,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少有的开创盛世的皇帝。

所以,研究康熙的著作非常多。

在学术研究方面主要有白新良的《康熙皇帝传》、孟昭信的《康熙评传》、宋德宣的《康熙思想研究》等。

其中,白新良的《康熙皇帝传》对康熙的一生进行了论述,不仅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论述,而且还论述了他的家庭、师友、著作、作风等。

孟昭信的《康熙评传》是在他完成《康熙与大清帝国》一书之后关于康熙的另一著作,该书从背景、业绩、思想三个方面对康熙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民族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宋德宣的《康熙思想研究》是研究康熙思想的专著,书中对康熙的经济、政治、科技、哲学、宗教、伦理等思想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这些研究康熙的著作最大的特点是全面。

另外,对康熙专题性的研究主要有高翔的《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书中的第一卷论述了康熙的统治思想,着重从满汉文化冲突
角度探讨康熙的统治思想。

刘家驹的《儒家思想与康熙大帝》从理学对恢复并重建社会秩序、稳定大清帝国统治的作用方面作了一些探讨,认为“惟其理学思想能超越其时代,并突破历史传统而有所创新,故能稳定并开启有清一代百余年富强的国运”。

1(法)白晋:《康熙皇帝》,赵晨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研究康熙的论文更是多不胜数,大多是对康熙政治、经济、军事等某一方面的文章。

关于康熙思想研究方面的文章也有,其中,邢玉林的《康熙的哲学思想》论述了康熙的自然观、认识论中唯物倾向和唯心史观;王锺翰的《康熙与理学》对康熙提倡理学的背景和康熙对当时理学名臣的评价进行了探讨;陈寒鸣的《康熙与清初庙堂儒学》从道统与治统合一、实用的儒学观、以儒治国的政治思想三个方面探讨了康熙的儒学思想;何孝荣、焦艳婷的《康熙帝提倡真理学述论》主要论述了康熙表彰理学和康熙理学的的含义;陈祖武的《论康熙的儒学观》论述了康熙儒学的形成过程。

以上研究康熙的著作中既有整体性的,又有专题性,但在具体到康熙理学思想研究方面略显薄弱,不但没有专著,只有宋德宣的《满族哲学思想研究》的第七章第三节对康熙的理学思想作了粗线条的勾勒。

此外,宋德宣研究康熙的另一本著作《康熙思想研究》用了大量篇幅对康熙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其中,论述了康熙理学与朱熹理学的异同,这对研究康熙理学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还用唯物和唯心两分法来揭示康熙思想中存在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康熙的思想更加清晰。

再次,该书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使文章论证充分,这些都使本人受益良多,对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

但是《康熙思想研究》认为康熙推崇程朱理学,又对它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经世致用之学。

本文认为康熙的思想没有摆脱理学思想范围,他的经世致用是他对自己帝王身份自觉的结果,而不是把理学本身推向了经世致用。

我们可以看到康熙经世致用的行动,却看不出康熙经世致用的哲学依据。

该书存在的另一不足就是对康熙思想论证时引用朱熹等人的观点较多,这虽然可以补足康熙在哲学思辨思想方面表述较少的缺陷,但
这样反而使康熙思想不突出。

所以笔者在本文中对康熙的形而上的思想谈论较少,更多的关注康熙形而下的一些主张,我认为这样能更准确地反映康熙的思想。

另外,研究康熙思想的论文也只是就康熙理学的某一方面进行论述,例如陈祖武的《论康熙的儒学观》论述了康熙儒学从尊孔到尊朱的形成过程,并且“康熙儒学观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提倡经学,融理学于传统儒学的过程。

”把康熙儒学观的基本内容归为伦理道德学说、融理学于传统儒学之中、确认朱熹学说为官方哲学三个方面,但没有对康熙思想展开论述。

王锺翰的《康熙与理学》主要论述了康熙对当时理学家的评价,指出“康熙提倡之理学在躬行实践,言行一致,方为真理学也。

”并对康熙朝的理学家进行了介绍,如汤斌、李光地、魏象枢、魏裔介、熊赐履、张伯行,对康熙其他方面,如修身,经世致用等方面没有阐述。

正如陈祖武所说,“康熙之杰出处,并不是因为他以其儒学观为中国传统儒学的复兴开辟了新的领域,而只是在于他能够顺乎潮流,把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同发展学术文化事业结合起来,引导当时的中国知识界走向对传统学术进行整理和总结的新阶段。

”2我认为对康熙的这一评价是客观的。

康熙的突出之处不是思想创新,而是对儒家帝王思想认同之后的坚定的实施,和由此而取得的成果,比如王道政治、宽容学术、不上尊号等。

本文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站在康熙作为一个帝王的角度对其理学思想进行论述,突出康熙理学实践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对康熙理学思想进行专门论述,而不是就康熙思想的整体或其他方面去探讨。

康熙曾间接地表达过自己的理学观点,“明永乐间命儒臣纂集《性理大全》一书,朕常加翻阅。

见其穷天地阴阳之蕴,明性命仁义之旨,揭主敬存诚之要,微而律数之精意,显而道统之源流,以至君德圣学,政教纪纲,靡不大小兼该而表里咸贯。

洵道学之渊薮,致治之准绳也。

”3这段话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理学的性质:(1)道学渊薮(2)致治准绳;2、理学的主旨:(1)天地阴阳之蕴(2)性命仁义之旨(3)主敬存诚之要;3、理学的内容:(1)律数(2)
道统(3)君德圣学(4)政教纪纲。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对理学的认知重点表现在“用”而不是“体”的方面,这体现了康熙理学思想的实践性的特点。

本文根据康熙自己对理学的理解,把康熙的理学思想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宇宙论,主要阐明“天地阴阳之蕴”;二是修养论,论述康熙的“性命仁义”和“君德圣学”;三是康熙把理学用于政治实践而形成的经世致用思想,主要说明康熙把理学“致治准绳”的功能贯彻到“政教纪纲”中。

其中,“律数”作为康熙读书修身和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来阐述,“道统”是康熙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与“治统”合一,将在康熙理学特征中进行论述。

本文试图用系统论的方法,按照理学内圣外王的理路来阐述康熙的理学思想。

本文的结构是:第一章论述康熙的理学教育,说明康熙作为一个少年皇帝,从小就开始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走上尊崇程朱理学的过程。

第二章论述康熙的天道观,突出康熙作为一个帝王对天的态度和其中的理学色彩。

第三章和第四
2陈祖武:《论康熙的儒学观》,《孔子研究》1988年第3期。

章从理学的内圣外王的角度说明康熙是如何修身和治国的。

第五章论述康熙理学思想的局限性。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对康熙自己对帝王的认识给予重视,揭示出康熙提倡真理学的身份背景。

第一章理学教育
第一节幼年教育中的儒学熏陶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于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日生于景仁宫,是顺治的第三子,母亲是汉军旗人佟图赖的女儿。

父母对康熙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朕自八龄,皇考世祖章皇帝宾天,十一岁又遭皇妣章皇后崩逝。

早失怙恃,未得久依膝下,于考妣音容,仅能仿佛。

”4康熙晚年还曾很伤感地回忆道,“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

”5对父母没有印象,就更谈不上教育问题了。

但佟氏家族是汉人,这使康熙较早而方便地接触到汉族的观念意识与生活习俗,并对汉人有更加亲切的感受,这种血缘关系与文化基因成了康熙了解儒家文化的天然桥梁。

而顺治对儒家文化的学习和热衷,也是康
熙吸收汉文化的一种范式,这对康熙自然有鼓励和引导作用。

康熙的幼年教育主要是由他的祖母孝庄皇太后负责的,“忆自若龄,早失怙恃,趋乘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

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6可见孝庄在康熙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康熙言及祖母对自己的教育时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

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

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

赖是以克有成。

”7孝庄皇太后教育康熙言行得体,使康熙受益匪浅,“朕自幼年登极以至于今日,与诸臣议论政事,或与文臣讲论书史,即与尔等家庭闲暇谈笑,率皆俨然端坐。

此乃朕躬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

”8
孝庄皇太后不仅在日常礼仪上教导康熙,而且还教育康熙为君的道理,“朕昨诣太皇太后宫问安。

太皇太后谕云:‘予虽在宫壶,太宗行政亦略知之。

彼时开创,甚重骑射。

方今天下太平,四方宁谧,然安不可忘危,闲暇时仍宜训练武备。

至如在朝诸臣奏事,岂无忠诚入告者,然不肖之类,假公行私,附己者即为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第1693页。

5《清实录》第6册,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卷290,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甲辰,第822页。

6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卷44,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第1882页。

7《御制文集》,第716页。

引进,忤己者即加罔害,亦或有之。

为人君者,务虚公裁断,一准于理,则事无差失矣。

’朕绎慈训,人君之道,诚莫要于虚公裁断之一言也。

”9康熙接受太皇太后的训诫,得出人君要虚心而无偏见、成见、私见,要坚持公平、公正地去裁断事理的结论。

可见,康熙对祖母的教诲是认真聆听,并能很好的接受。

孝庄皇太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训诫康熙为君之道,“古称为君难。

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

汝尚宽裕慈
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只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10康熙对祖母的这一训示表示赞同,“朕仰戴斯言,大惧弗克,遵兹丕训。

”11孝庄皇太后不但教育康熙要继承祖训,而且“宽裕慈仁,温良恭敬”,这里明显体现出孝庄有很好的儒家文化思想的素养。

孝庄皇太后本人笃信佛教,但对儒家学说也有接触和了解。

顺治时,孝庄皇太后曾下令撰写《内则衍义》,它是以《礼记》中的内则篇写成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内则衍义》说,该文“端人伦之始,以握风化之原,疏通经义,使知有所遵循,引证史文,使有所法戒。

”12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以翰林院所讲《大学衍义》满译本呈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云:人主居四海臣民之上,所关甚巨。

然代天理物,端在躬行;致治兴化,必先修己。

此书法戒毕陈,诚为切要。

尔特加意是编,命儒臣翻译刊刻,更令颁赐诸臣,予心欣悦。

”13《大学衍义》一书是朱学信奉者真德秀的著作,该书以儒家经典《大学》为本而撰写成的,被后世称作内圣外王之学。

该书“其理相贯通,而为之有节次,行之有实际,非空谈心性即可坐而致者。

”14虽然从史书记载看,显不出孝庄对汉文化有多深的造诣,但从她对《大学衍义》的评价以及强调人主“必先修己”而“端在躬行”,足见其儒学素养,这对康熙是很有影响的。

孝庄皇太后在清朝政治中发挥作用的时期是满族政权封建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孝庄皇太后本人对汉文化的吸取与肯定影响到康熙对汉文化的态度。

同时,孝庄皇太后用儒家思想的信条从早期开始教育康熙,这对康熙有潜移默化
9《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第68页。

10《清史稿》卷214《孝庄文皇后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8902页。

11《御制文集》,第716页。

1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07页。

13《清通鉴》卷30,康熙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第1491页。

的影响。

康熙幼年时期除了受孝庄皇太后教育外,还自己学习儒家经典,“朕自五龄即知读书,八龄践祚,辄以《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

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

”15康熙从五岁开始读书,八岁读《大学》、《中庸》,可见,康熙对儒学的学习从很早就开始了。

在经筵日讲开始以前,康熙主要是靠自学及身旁太监的指导,“朕八岁登基,即知黾勉学问。

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

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

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

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

”16康熙八岁登基以后由姓张和姓林的两太监辅导读书,他们主要帮助康熙识字,使康熙的汉语水平有了提高,并对儒家学说有了知识性的了解。

这一结果与康熙本人刻苦好学也是分不开的。

康熙幼年所受的教育偏重于满族部落的语言及习俗,对汉文化的了解尤其是儒家学说的吸收主要靠康熙本人勤奋好学和孝庄皇太后的影响得来的,但也具备了一定的儒学知识基础。

康熙学习儒家经典的另一重要影响是,康熙对汉文化产生兴趣,这使得康熙对汉文化有一种渴望,希望能够了解学习,这为康熙在以后的日讲中孜孜以求打下了基础。

第二节经筵日讲中切磋提高
(一)开设日讲经筵
康熙继位之初就有人要求开经筵日讲,工科给事中王曰高顺治十八年(1661)闰七月初三疏请举行经筵大典“以光圣德,以端化源”,此疏距康熙即位仅半年时间。

康熙亲政以后,上疏要求开经筵日讲的不断。

康熙六年(1667)七月十二日,吏科给事中蔺挺达疏请议讲读之规,建议“慎选老成清正之臣充讲读之任,使之朝夕侍从,尽心启沃”,请皇帝于听政之暇,取《四书》、《五经》、《通鉴》等“讲贯紬绎,寒暑无间”。

康熙七年(1668)七月十六日,内秘书院侍读学士熊赐履请开经筵,“宋儒程颐云:‘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

’是讲学勤政,二者不可偏废,而在今日,尤为最切要者也。

臣请莅政之暇,间御便殿,接见儒臣,咨诹讲论,如天人理欲之分,危微操舍之界,道术是非之辨,政事得
15《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初四,第1249—1250页。

失之由,一一明晰而讨究之。

”17
在康熙初年,以鳌拜为首的四辅臣执行恢复祖制,防止汉化的政策,所以对经筵日讲的开设也一概排斥。

直到康熙八年(1669)康熙剪除鳌拜以后,才将经筵日讲提到日程上来。

康熙于康熙九年(1670)十月十三日,谕礼部,“帝王图治,必稽古典学,以资启沃之益,经筵大典,宜即举行。

”18同年十一月三日,礼部议复,“经筵应照顺治十四年(1657)例,每年春秋二次举行,择于明年二月十七日午时开讲。

日讲择于本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巳时开讲。

”19从康熙十年(1671)四月初十进行第一次日讲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闰四月初六康熙下令停讲为止,日讲共进行了十五年。

根据《康熙起居注》统计,日讲共进行了896次,所讲的书目为《四书》、《五经》及《通鉴纲目》,所讲的内容多依照朱熹的观点进讲。

康熙在停止日讲的谕旨中说,“《春秋》、《礼记》,朕在内每日讲阅,尔等将《诗经》、《通鉴》讲章每日捧至乾清门预备,诣讲筵行礼进讲,为时良久,有妨朕披览书籍。

其每日预备,著暂行停止。

《诗经》、《通鉴》讲章俱交与张英,令其赍至内廷。

”20由于康熙对经书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对讲官讲授的内容感到没有必要,所以停止日讲。

从此以后,康熙不再由讲官讲授经书,但他自己依然手不释卷,时常与大臣讨论学问。

(二)康熙对日讲的态度
康熙开始日讲的时间正是康熙孜孜进学的时期,“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

” 21这一时期恰好是康熙正式亲政后不久,这构成了康熙进行经筵日讲的有利时机。

同时,康熙的日讲官千方百计的抓住机会“革君心之非”,这也使日讲官能够对康熙进行真正的儒家教育,不做表面文章。

君臣对日讲都很重视,以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