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之经典案例5篇

合集下载

课程故事案例分享

课程故事案例分享

课程故事案例分享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教育领域,故事被广泛运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教师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对知识点进行深入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几个关于课程故事的案例,看看故事是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位小学老师在教授英语课程时采用故事的教学方法。

这位老师在给学生讲解英语语法规则时,常常会编写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帮助学生记忆。

比如,在教授过去完成时时,老师会讲述一个关于小狗迷路回家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过去完成时的用法和意义。

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故事,学生不仅能够更快地掌握知识,还能增强记忆和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在教授三角函数时运用故事的教学策略。

这位老师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很难理解和记忆各种公式和定理,于是便决定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

他讲述了一个关于三只小鸟在飞行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将不同的三角函数关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应用。

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一位大学教授在教授经济学课程时采用故事的教学方式。

这位教授擅长用各种真实生活的案例和故事来解释经济学理论和原理,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贴近学生生活。

比如,在讲解市场供求关系时,教授会讲述一个关于水果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购买量下降的案例,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供求关系的变化规律。

这种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和故事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复杂的经济学理论,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的几个案例,可以看到故事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学习动力。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微案例整合的尝试与反思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微案例整合的尝试与反思

好习惯。下面来谈谈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 中物理微案 例整合的一点体会 。
1 信息技术下的高中物理微案例特点 高中物理微案例是本校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在现代
又如《 运动 的合成与分解 》 中课本利用平抛运动 和水平
匀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对 比得到合运动和分运动具
有等时性 、 独立性 , 学生很难理解本节 的难点 。本人事 先利用摄像机拍摄平抛运动演示仪实验 ,利用慢放处 理, 用 录屏软件制作成微课 。通过 每学 期不 断的积累 ,
的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主要整合下列几个方 面的
平时批改练习或考试时发现看似 简单 的问题 或题
目, 学生很容易 出错 , 究其原 因主要是 概念不清楚 、 概
高 中物理微案例。
2 . 1 高中物理课 堂教 学的重难 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 的实际 ,平时把教学 中各个
念混乱造成的 。 物理概念 比较抽象 , 平时学生学习中经
法、 增加教学手段 、 提供多种学习途径是近年很多物理 老师研究的方向。我校物理组根据本校实际进行 中学 物理教学微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此提高高 中物理课 堂教学的实效 ,同时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 的良
片, 利用 录屏软件制作成微课。 学生可以课 后利用 网络
平 台再学习充分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的关系 。课后 配上典型的例题和经典 的练习作为学后巩 固与测试 。
2 . 3 高 中物 理 概 念 类 的 问题
容少 , 只突 出一 至两个需解决 的知识点 、 技 能点 ; 案例 教学实施 时间短 , 5 到1 0 分钟左右 ;案例解决 问题类型
多, 可 以与预习 、 上课 、 复 习、 作业等各类教学活动 自由 组合 ; 案例表现形 式灵活 , 既可 以用传统 的 、 抽 象 的文

四类经典的直线运动模型(解析版)--2024年高考物理

四类经典的直线运动模型(解析版)--2024年高考物理

四类经典的直线运动模型目录【模型一】“0-v -0”运动模型【模型二】“等位移折返”模型【模型三】三倍加速度运动模型----等时间折返模型【模型四】两类常见非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类型一:力随时间均匀变化类型二:力随位移均匀变化【模型一】“0-v -0”运动模型1.特点: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 ,两段初末速度相同,平均速度相同。

三个比例式:①速度公式v 0=a 1t 1v 0=a 2t 2推导可得:a1a 2=t 2t 1②速度位移公式v 20=2a 1x 1v 20=2a 2x 2推导可得:a1a 2=x 2x 1③平均速度位移公式x 1=v 0t 12x 2=v 0t 22推导可得:x 1x 2=t1t 22.位移三个公式:x =v 02(t 1+t 2);x =v 202a 1+v 202a 2;x =12a 1t 21+12a 2t 223.平均速度:v 1=v 2=v=v 021【多选】(2021·全国·高考真题)水平桌面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 拉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s 0时,速度的大小为v 0,此时撤去F ,物体继续滑行2s 0的路程后停止运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A.在此过程中F 所做的功为12mv 20 B.在此过中F 的冲量大小等于32mv 0C.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等于v 24s 0g D.F 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的2倍【答案】BC【详解】CD .外力撤去前,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μmg =ma 1 ①由速度位移公式有v 20=2a 1s 0②外力撤去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μmg =ma 2 ③由速度位移公式有-v20=2a2(2s0) ④由①②③④可得,水平恒力F=3mv20 4s0动摩擦因数μ=v20 4gs0滑动摩擦力F f=μmg=mv20 4s0可知F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的3倍,故C正确,D错误;A.在此过程中,外力F做功为W=Fs0=34mv20故A错误;B.由平均速度公式可知,外力F作用时间t1=s00+v02=2s0v0在此过程中,F的冲量大小是I=Ft1=32mv0故B正确。

2023中考物理实验总结

2023中考物理实验总结

2023中考物理实验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教学总结、活动总结、实习总结、军训总结、工作计划、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learning summary, teaching summary, activity summary, internship summary, military training summary, work plan, debriefing report, experience, other model essays, etc.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2023中考物理实验总结2023中考物理实验总结范文5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又接近尾声,回顾过去这段时间的学习生活,收获颇丰,让我们一起来写学习总结吧。

关于初中物理论文精选3篇

关于初中物理论文精选3篇

关于初中物理论文精选3篇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有一次,我在厨房帮助妈妈煮菜,没想到忙没帮成,还帮了倒忙——把胡椒粉和盐混在了一起。

哎,这下可完了,盐和胡椒粉颗粒都这么小,现在只有三个办法了:一是耐心地把它们一点一点地分出来;二是把盐和胡椒粉倒入有孔的小盒子让胡椒粉漏出来;三是借助科学的手段来把它们分离。

说干就干,我先采用了第一种方法。

我拿来了两只干碟子.带上一次性手套,一点一点地分。

可是才不到两分钟我已手脚发麻,看看碟子,才几个盐巴。

我顿时像一只泻了气的皮球,对这一招失去了信心。

第一招不见效,我只好采取第二招。

我把胡椒粉和盐巴一起倒入小盒子,使劲的摇晃,我原先是这样想的:盒子中有小孔,胡椒粉比盐巴的颗粒小,胡椒粉通过小孔漏下来,而盐比胡椒粉大,所以不会掉下来。

可是我错了,这种方法也不能使他们很好地分离,不是孔太小了胡椒粉和盐都没有漏下来,就是孔太大胡椒粉和盐都漏下来了。

我们何不用摩擦起电的方法来分离盐和胡椒粉呢?于是我找来了要用的小塑料汤勺,小盘子。

这一次,我拿着小塑料汤勺在衣服搓了又搓,使它能够产生静电,因而达到把胡椒粉吸起来的效果,等到摩擦了一定的时间后,我将汤勺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果然不出我所料,胡椒粉像着了魔似地沾在了汤勺的底部,最后感觉胡椒粉被牢牢地吸在了汤勺上。

这真是一个奇迹!我迅速将胡椒粉放在了事先准备好的小盘子里,一边大叫“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原来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因为胡椒粉比盐巴轻,所以就吸起来了!我终于发现怎样将混合在一起的胡椒粉和盐巴怎样分离了!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育教学典型10个案例

教育教学典型10个案例

教育教学典型10个案例上传: 廖晓林更新时间:2011-9-24 阅读:406教育教学典型10个案例江西临川一中廖晓林撰写1.短腿是这样伸长的——尖子生的培养札记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

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

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理”。

——题记2007年6月23日,高考分数查询开通后,人们第一时间传开了一个喜讯:临川一中高三(2)班的应届生吴振华同学以702分(语文121分、数学137分、英语138分、理科综合286分,加分20分)的高分位居全市理科排名第一、全省第二,录取清华是毫无问题的。

对于自己这份高考成绩,吴振华表示相对高一入学时有着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英语、语文发挥得不错。

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更明白,老师们三年辛勤的汗水终于浇开了这朵璀璨的“状元花”。

我深知,吴振华是个很有前途的学生。

他基础较好,悟性也高,但学习上文理不均衡,对理科兴趣很浓,特别是对物理有着很高的天赋,而文科成绩却相对比较薄弱,刚升高中时语文和英语只有90来分,出现了“限制因素”。

对此,我个人集合全体任课老师的智慧,为吴振华精心研制了一个“伸长短腿”的教辅计划:一、因材施教,发挥其特长,继续培养他对物理的天然兴趣,让他参加物理竞赛培训,由物理学科骨干教师付建国担任主教练,悉心辅导,使他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以争取清华、北大的保送指标;二、精心做好他的思想工作,激发他对英语、语文等文科的学习兴趣,根据他的学习情况精心定制短期、中期、长期计划和实施方案,使他能够全面发展。

由此,真正意义地做到了“培优”、“扶弱”、“治拐”。

我先是让吴振华担任物理课代表,使他保持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彰显个性;到了高二,又将他升为班上的学习委员,突出能力,同时兼顾各个学科的学习。

与此同时,班上还为他专门订阅了英语、语文等文科方面的报刊资料,如《杂文报》、《满分作文》、《高考作文向导》、《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等以开拓他的视野,为他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m
a
M
F
【例】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板长1 米 , 质 量 为 2kg , B 与 地 面 间 的 动 摩 擦 因 数 为 0.2.一质量为3kg的小铁块A放在B的左端,A、 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当A以3m/s的初 速度向右运动后,求最终A对地的位移和A对B 的位移.
类型三:整体法与隔离法在连接体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例 3】 如图 3-2-11 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
,已知汽车的质量为4000kg,则汽
车在BC段的加速度大小为
,O
A段汽车的牵引力大小为

v/m·s-
1
10
A
B
C
0 10 20 30 40 t/ s
牛顿第二定律的题型
两种类型: (1)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2)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解题关键: 利用
牛顿第二定律 运动学公式
求a
一、力和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力的大小和方向
A.任一时刻A、B加速度的大小相等
(ABD)
B.A、B加速度最大的时刻一定是A、B速度相等的时
皮带传动物体时摩擦力的判定问题
物体与传送带无相对滑动时:
a
A
(1)a=gsinθ时,f=0
B
θ
(2)a>gsinθ时,f沿斜面向下
(3)a<gsinθ时,f沿斜面向上
例、如图所示,一平直传送带以速率V0=2 m/s匀速运行,传送带把A处的工件运送到B处, A、B相距L=10m,从A处把工件轻轻搬到传送 带上,经过时间t =6s能传送到B处。如果提高 传送带的运行速率,工件能较快地从A处传送 到B处。要让工件用最短的时间从A处传送到B 处,说明并计算传送带的速率至少应 为多大?

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案例

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案例

基础教育·高中2021年第3期305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它是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后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

物理教学常常以知识为线索展开,必须把核心素养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要求至始至终贯穿在教学活动中。

下面本文以《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为例,简述以物理核心素养为指导进行物理教学。

1 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分析牛顿第三定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的作用,制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1) 形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理观念; (2) 培养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3) 进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科学探究; (4) 具有探索自然奥秘的动力,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道德、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2 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2.1 游戏引入:拔河比赛情景1:选取两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拔河比赛,如图1;情景2:赢的同学坐在有轮子的椅子上再次与输的同学进行拔河比赛,如图2。

图 1 两位学生进行拔河比赛 图 2 一位学生坐在轮椅 上进行拔河比赛2.2 探究任务一:探究物体间的力的相互性情景1:甲气球挤压乙气球,如图3。

学生们观察到两气球都发生了形变,接下来教师通过以下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规律:①两气球发生形变的原因;②两气球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同时产生;③两气球间的作用力分别是什么性质的力,性质是否相同。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共7篇)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共7篇)

篇一:中学物理教学反思中学物理教学反思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中学物理老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

新课程提倡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实力、发觉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可是,假如物理老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留意刚好汲取他们的探讨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细致思索,“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学问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激励他们思索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老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老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化探讨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化界都提出,“老师即探讨者”。

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老师的一种常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整,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

这无疑会促进老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化地开展教学探讨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讨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探讨的热点之一。

中学《物理》附有很多探讨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探讨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很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探讨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探讨性学习。

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探讨性学习,须要我们深化、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才智。

教学的困难性确定了它不是老师呈现学问、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老师实践才智的体现过程。

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常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驾驭。

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相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学问的驾驭也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律。

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觉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索。

提高学生高考物理实验解题能力——以实验“纸带求加速度”为例方法归纳、错误分析

提高学生高考物理实验解题能力——以实验“纸带求加速度”为例方法归纳、错误分析

提高学生高考物理实验解题能力以实验 纸带求加速度 为例方法归纳㊁错误分析鲁同心(江苏省清浦中学㊀223001)摘㊀要:近几年高考物理实验的得分普遍较低ꎬ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ꎬ解决具体问题思路不清晰.本文以高一物理实验案例为基础ꎬ尝试通过方法归纳ꎬ错题分析.精讲精练等方式入手ꎬ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根据打点计时器在打在纸带上的点计算物体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是高中物理实验的常见问题.如何准确㊁快速的计算出加速度?笔者对如何处理加速度做了进一步的探讨ꎬ并统计了学生在习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关键词:纸带ꎻ加速度ꎻ逐差法ꎻ两段法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0)31-0084-02收稿日期:2020-08-05作者简介:鲁同心(1982.10-)ꎬ男ꎬ江苏省淮安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在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的实验中ꎬ要求学生通过对纸带打出点的数据处理ꎬ测量小车瞬时速度和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这已经成为考试的热点之一.㊀㊀一㊁方法归纳笔者对加速度计算的方法做如下归纳:为了有效减少测量加速度时的偶然误差ꎬ应用该公式进行数据处理.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ꎬ真正减少实验误差.常见方法如下:方法1㊀运用公式Δx=aT2计算.Δx=x2-x1=x3-x2= =aT2ꎬ即任意两个相邻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Δx=aT2.利用xm-xn=m-n()aT2求解ꎬ如果纸带给出的数据不是连续的两段位移ꎬ如目前只知道x2和x5ꎬ则可以有x5-x2=3aT2.方法2㊀利用 逐差法 或 两段法 计算.逐差法:a1=x4-x13T2ꎬa2=x5-x23T2ꎬa3=x6-x33T2ꎬa-=a1+a2+a33=(x6+x5+x4)-(x3+x2+x1)9T2.由于采用将打点纸带分成两大段来处理即 两段法 求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会更准确ꎬ计算也较简便ꎬ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多介绍 两段法 即ꎬxⅡ-xⅠ=at2(其中t=3T).无论从实际的实验操作时的数据采集ꎬ还是从减小误差的角度ꎬ或者从数据处理的方便ꎬ 两段法 均为最佳方法.㊀㊀二㊁学生常见错误类型统计加速度的计算成为考试中的经典ꎬ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处理方法.但仍然很容易出错.笔者对历次考试中不同类型的学生 纸带的加速度计算 错误类型做了统计如下:㊀1.时间间隔T没有判断正确ꎬ每段位移的间隔一般为T=0.1s或者T=0.02s.2.计算时未将数值换算为国际制单位m.3.有些题目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ꎬ学生定向思维ꎬ未考虑加速度为负.4.未按题目要求选取有效数字的位数.5.计算的方法并没有准确掌握.㊀㊀三㊁几种典型情况1.直接利用公式求解例1㊀在«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ꎬ给出了这次实验中的一条纸带ꎬ如图2所示ꎬ其中0㊁1㊁2㊁3㊁4㊁5㊁6都为计数点.从0点开始ꎬ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ꎬ测得:x1=1.40cmꎬx2=482.00cmꎬx3=2.60cmꎬx4=3.20cmꎬx5=3.80cmꎬx6=4.40cm.则小车的加速度为m/s2.答案:0.6m/s2.点评㊀此类题型由于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均相等ꎬ所以直接利用方法一计算即可.例2㊀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ꎬ得到一条纸带如图3所示ꎬA㊁B㊁C㊁D㊁E㊁F㊁G为相邻的7个计数点ꎬ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sꎬ则利用图中标明的数据(单位:cm)可得小车的加速度为m/s2ꎬ在打点计时器打出D点时ꎬ小车的瞬时速度为m/s.答案:1.57m/s2.点评㊀此题已知的位移不是相邻的ꎬ计算时要注意公式的正确运用.例3㊀小球作直线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如图4所示.已知频闪周期T=0.1sꎬ小球相邻位置间距(由照片中的刻度尺量得)分别为OA=6.51cmꎬAB=5.59cmꎬBC=4.70cmꎬCD=3.80cmꎬDE=2.89cmꎬEF=2.00cm.小球在位置A时速度大小vA=m/sꎬ小球运动的加速度为m/s2.答案:0.605m/sꎬ-0.901m/s2.点评㊀此题是小球做匀减速运动ꎬ计算的加速度应为负值.相邻时间间隔的位移差都不完全相等ꎬ计算需要使用 逐差法 或 两段法 .本题直接运用 两段法 计算简单又容易理解.另外学生在做题时容易定向思维将加速度写成0.9m/s2ꎬ漏掉负号.2.利用 逐差法 或 两段法 求解对比例4㊀某同学在做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时ꎬ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5所示的一条(每两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来)ꎬ图5中上部的数值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由这些已知数据计算:(1)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m/s2.(2)与纸带上D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m/s.(答案均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㊀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0s.方法1㊀利用逐差法a1=x4-x13T2ꎬa2=x5-x23T2ꎬa3=x6-x33T2ꎬa-=a1+a2+a33ꎬa-=(x6+x5+x4)-(x3+x2+x1)9T2=1.93m/s2.方法2㊀利用 两段法将OC段看成xⅠꎬCF段看成xⅡꎬ由xⅡ-xⅠ=at2ꎬ(其中t=3T)ꎬa=xⅡ-xⅠ3T2()=(15.10+12.70+10.81)-(9.10+7.10+5.00)(3ˑ0.1)2cm/s2=1.93m/s2.点评㊀本题中如果是奇数段位移ꎬ可考虑去掉前面较短的位移ꎬ然后在用上述方法处理.两种方法从数学计算上看貌似一样.但细想一下:在实验数据处理时用 逐差法 原理变得较难理解ꎬ实验误差更大ꎬ计算也更复杂.将纸带分成六段ꎬ有的甚至更多ꎬ这样做必然使被测量的长度变短ꎬ增大了测量的相对误差ꎬ这不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此题用 两段法 可以达到同样目的.将打点纸带分成较长的两段来处理ꎬ便于数据的测量ꎬ公式的理解ꎬ结果的计算.此法减小了误差ꎬ达到了更好的实验效果.教材中介绍的 逐差法 可以简化为 两段法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找出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ꎬ将一类题型整合在一起理解ꎬ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ꎬ可以起到化难为易ꎬ化繁为简ꎬ事半功倍的效果.㊀㊀参考文献:[1]齐春法.对 逐差法 与 二段法 求加速度所引起误差的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ꎬ2006ꎬ24(271):26.[2]刘晓红.几种由纸带求加速度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J].物理教师ꎬ2004ꎬ25(5):34-35.[责任编辑:李㊀璟]58。

初中物理优秀说课视频

初中物理优秀说课视频

初中物理优秀说课视频篇一: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案例教法和学法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案例教法和学法Tags:初中物理说课案例教法和学法字号:T|T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集锦(5)第五部分:教法和学法案例1:《透镜》过渡语:继教材分析之后(包括: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处理),下面我要说的是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二、教学方法教法的总体构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本节课以启发诱导为主,讲授法与提问法相结合,设置了激趣引题,自主学习→ 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实际应用,思维拓展→激励评价,课后延伸的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三、学法指导八年级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有限,但很活跃,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实物(如放大镜)感兴趣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他们对物理现象作仔细观察、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物理规律。

学生在学习该节课时,刚刚学过光学中光的折射原理,并且知道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平面镜的应用。

这节课是学习光的折射的应用——透镜。

已有知识既可以为学生形成知识正迁移,也可能使学生混淆,形成知识负迁移。

所以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网络。

前几章学生已接触了大量光学知识,这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可让学生采取类比、模型、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等学习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

案例2:《升华和凝华》过渡语:前面对教材与学情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

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是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观察法和讨论法。

新课改的要求可谓三管齐下:知识传授、过程方法和情感培养。

要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贯彻“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原则。

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学生居于主体地位。

这绝对不可动摇,但是也且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应该说“体”和“导”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和归宿,后者是前者的促进和保障。

感悟“平凡落体”中的精彩点滴——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

感悟“平凡落体”中的精彩点滴——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

2019/7AB班代永歹经典案例•学科育人感悟“平凡落体”中的精彩点滴——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文/上海市松江第一中学沈志辉【摘要】课堂历来是德育的主阵地,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科德育更具实践价值。

物理有别于人文类学科,有其特殊的育人规律。

本文以高一物理(上科版)“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分享本人在物理学科德育实践方面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科德育一、高中物理学科德育的现状和价值当前,中学物理学科德育研究滞后,实践效果欠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其主要表现为高中物理学科德育资源急需梳理整合和基于高中物理学科德育的教学样式尚未构建。

高中物理教学不应该止步于传授给学生一些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应当慎重选择一些恰当、生动的科学探究方法,营造一个学习支持的德育环境,进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于世界的物理理解。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重视探索真理,它既体现科学精神,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但能够获得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也能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一定的哲学素养,增强品德、提高审美情趣等,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物理学科德育实践本课时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借境激疑〜实验探究—巩固应用。

本课时通过让学生体验“反应尺”,创设情境,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渗透学习方法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设问引导、思考和体验,领悟自由落体的定义和条件,养成勤观察、善思考和敢质疑的品质;通过DIS分组实验,在体验合作学习中理解自由落体的性质和规律,养成实事求是、勤于实践的意识;最后,在整理本节课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对引入情境进行分析,首尾呼应,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学以致用。

基于前面所述高中物理学科德育的现状,为解决高中物理学科德育尚停留在“学科+德育”的散片化现象。

本案例以“两纲”精神为指导,基于三维目标,结合“学校德育内容分类框架”和学科核心素养,开掘了相应德育元素,列举了对应观察视角,并注重德育环境的创设。

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案例

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案例

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案例。

案例一:汽车行驶汽车的行驶是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而牛顿第二定律对汽车行驶的原理作出了很好的解释。

我们知道,汽车行驶需要燃料进行推进,而这个过程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体现。

燃料中蕴含的能量被释放出来,被传递到车轮上,产生了一种向前的推力,使得汽车运动加速。

这个过程中,汽车的重量相当于物体的质量,而推动汽车的动力是作用在汽车上的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力越大,汽车加速就越快,而车身越重,加速度就越小。

从中学的角度来讲,可以通过举办汽车模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自己制作汽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测试,加深他们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活动营造出趣味性,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并发现其中的物理问题。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数据等方法,探究汽车重量、发动机功率、轮胎摩擦力等因素对汽车行驶过程的影响,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二:运动员奔跑体育课上的跑步运动同样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讲解和理解。

在运动员奔跑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加快奔跑速度,除了增加脚步频率之外,就需要增加腿部肌肉的收缩力。

这个力就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解释的。

人体的重量相当于质量,肌肉的收缩力可以看作是作用在身体上的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增加身体向前的推力,奔跑速度就会加快。

从中学角度来讲,可以通过组织班级田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运动中探究身体推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比如,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脚步频率和肌肉收缩力对奔跑速度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身体运动的科学原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案例三:飞机起飞飞机起飞是航空工业中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经典应用。

在飞机起飞的时候,飞机发动机产生的推力需要克服引力和空气阻力。

这个过程同样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进行解释。

飞机的重量相当于物体的质量,发动机产生的推力是作用在飞机上的力。

在飞机起飞的过程中,如果推力大于各种阻力的合力,那么飞机就能够顺利起飞。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5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5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5篇)牛顿第肯定律教案(5篇)牛顿第肯定律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2.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牛顿第肯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本节教材的处理时特意把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直接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让同学课前先去预习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同学自主学习,把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

课堂内主要通过同学的展现、质疑、点评等互动环节解决预习中产生的疑问,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及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设计如下:一、课前预习1.牛顿第肯定律:一切物体在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包括速度始终等于零的状态和状态。

2.说明:(1)牛顿第肯定律是在大量阅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出来的。

(2)牛顿第肯定律是一种的规律。

二、课内探究活动一观看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

试验1: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下来,到达底部的水平长木板上,观看现象。

现象:(1)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会。

缘由: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现象:(2)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速度会。

缘由: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拓展:(3)同一小车在不同高度处由静止状态开头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4)同一小车在相同高度处分别由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开头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思索与争论:结合(3)(4)谈谈,要使小车刚进入水平木板上时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我们应当怎样设计试验?活动二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什么因素有关?请你用手边的试验器材,设计一套试验方案来验证“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试验器材】一个斜面、一块棉布、一条毛巾、一辆小车。

(演示)【学法指导】应用掌握变量法,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发生变化,需要记录哪些信息?各小组设计试验方案:。

皮革马利翁效应完整

皮革马利翁效应完整

【皮革马利翁效应】皮革马利翁钟情一什么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在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年轻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他酷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少女形象。

国王对此少一女塑像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眼光观赏不止,我至含情脉脉地与她“谈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长日久,美少女竞活了,后来还成了国王意中人!皮革马利翁钟情竟使一个没有生命塑像获得了生命活力,可见,爱期望所产生力量是多么巨大啊!这是一则神话,但心理学家却从中得到很大启发。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著名心理实验: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中,每个年级各抽出三个班级进行测验。

他们随机抽取一些学生测验结果,然后告诉各任课教师哪些学生将会表现出明显进步(其实这些学生完全是实验者们随机抽样,任课教师不知道)。

八个月后,再进行测验,发现他们提供名单上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待别融洽。

除任课教师外,这些学生名单并未向任何其他人泄露,所以他们认为这个结果是从任课教师期待中产生,实际上教师扮演了皮格马利翁角色。

罗森塔尔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主人公名字,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革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或者“罗森塔尔效应”。

二“皮革马利翁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应用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交流过程。

要使这一交流过程得以顺利实现,必须打开学生闭锁心扉,而达到这一目,作为担任学生教育重要角色班主任应充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以积极态度期望学生,使学生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1、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希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启示我们:在育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期望和激励方法,增强学生动机和行为诱因,引导学生为获得成功而努力。

2、班主任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精神,“皮革马利翁效应”是一种爱心理效应,爱本质是无私奉献而不是索取,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处处抱着一种负责任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展开各项工作,把赤诚之心、真诚之爱、生命之火奉献给学生,就一定能够感化他们,打开他们心灵大门。

自然辩证法案例

自然辩证法案例

第一讲:自然观及其发展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16 世纪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 年观测天体,并详细记录了行星在公转过程中位置的变化。

开普勒仔细研究了第谷的观测资料,经过多年的刻苦计算,否定了19 种假说,于1609 年、1619 年先后提出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后来,牛顿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抽象的程度上进行思考和研究,于1687 年正式公布了万有引力定律。

到20 世纪时,人们发现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低速运动问题。

适应解决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问题的需要,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第二讲: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一、地震是一种地壳演化,在人类出现之前,它全部是由于断层、岩浆活动、地下物质相变等自然原因形成的。

但人类出现之后,由于其活动的影响,在一些原来没有地震或少地震的地方发生了地震。

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座军工厂,为处理废水凿了一口3614米的深井,由于高压注水于地下,1962年发生了频繁的地震;后来停止注水,地震活动减弱;回复注水,地震又增加。

二、人们运用光谱分析的方法已经发现在太阳上有70多种化学元素,其中氢、氮、氦、硅、镁、钙、硫等尽管比例不同,但他们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

1868年有人从光谱中发现的氦,当时在地球上还没有找到这种元素,曾经以为它只是“太阳上的元素”。

可是,在1895年,人们在地球上找到了。

其他天体的化学元素情况也是如此。

1976年,在我国吉林省坠落的一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经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鉴定,它也含有同地球上一样的硅、铁、镁、硫、钙、镍、铝等化学元素。

1976年,两艘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后取样分析火星的土壤,表明它也含有地球上的铁、硅、钙、硫、铝等化学元素。

1978年,曾先后有四艘飞船到达金星,发现金星的大气中含有氧、碳、氦、氖、氮、硫等化学元素,它们也同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一样。

2024年高一物理教学计划(6篇)

2024年高一物理教学计划(6篇)

2024年高一物理教学计划一、弹性调节难度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

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

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

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2024年高一物理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新的学年我们要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认识物理课程的性质,领会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了解物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通过学习物理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

认真学习新的物理教学大纲,明确必修物理课和选修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现行使用的教材做好调整。

学习有关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理论和经验,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校、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育教学计划与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高三物理听课心得(5篇)

高三物理听课心得(5篇)

高三物理听课心得(5篇)高三物理听课心得(精选篇1)参加了在延边教育学院举行的高中物理新课程视频讲座,对此我深有体会,通过这些天的培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现在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

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1、体现了基础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

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核心概念的建立。

物理学的心得体会(七篇)

物理学的心得体会(七篇)

物理学的心得体会(七篇)经典物理学的心得体会篇一第一、我们的教学应当是为进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物理教学的价值在于:1、把人类社会积存的学问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学问和观念。

2、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的熟悉力量和思维方式。

3、把蕴含在学问载体中的观念、态度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其次、物理学是一门才智的`科学,教师用才智教物理,学生用才智学物。

教师应当创设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情境,时刻反思自己的某个物理教学设计或案例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1、学习内容—是否属于物理核心学问(也许念)、实现了学问的构造化、表达了核心学问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承载并落实了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核心素养。

2、学习活动—是否让学生实施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是否高度参加、深度思维、情感内化。

3、学习结果—学生是否能够深度理解物理概念,主动探究,表达物理思维及方法,以及物理核心素养的进展。

第三、学校教学实践所面临挑战的思索从学问获得到学科素养进展的转变;从基于阅历到基于学习进阶的转变;从学问点堂教学到主题整体教学的转变;从教学孤立改革到程教材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的转变;开展适应新标和新教材的堂教学;实行适应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评价;主动适应适应新系统的教师成长和进展。

在进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时,心理上:角色换位;思维上:复原稚化;时空上:留有余地。

要明确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并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学问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制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教学设计取向的转变。

从学问记忆到学问理解,从基于习题训练到面对实际问题解决,从详细性学问学习到核心观念建构,从学问解析到促进熟悉转变和进展,从学问结论到彰显学问的功能价值。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学问,而是进展思维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物理之经典案例5篇第一篇:中学物理之经典案例物理课型模板纵观物理学内容,他可以分为物理现象、事实、概念和规律。

从实用性和典型性出发,讲物理教学典型课型分为5类:物理概念课教学、物理规律课教学、物理实验课教学、物理习题课教学、物理复习课教学。

而结合面试的可操作性和大纲要求,考试中涉及的题型有概念课和规律课两种。

以下为两种课型的模板。

一、物理概念课物理概念教学程序一般分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巩固三个阶段。

引入常采用以下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运用实验引入、复习旧知识引入、利用物理学史和故事引入。

概念的形成:揭示本质属性和特征、给概念下定义、讨论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

巩固:强调概念中关键的字词句、运用概念解释某些常见现象、辨析易混淆概念、练习巩固。

《力》教学设计导入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演示)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板书:第一节力)新授(1.力是什么)师: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与力有关的现象 ?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生:压路机压路。

生:大吊车提货物。

生:磁铁吸引小铁珠。

师:刚才几位同学列举了在推、拉、压、提、吸等情况下,物体对物体施加了力。

(教师选好学生所举的例子,并做好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

生:都发生了推、拉、压、提等动作。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同学所讲的即发生力的时候,物体与物体总是相互接触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生:我不同意。

我用钢笔与头发摩擦,然后将钢笔接近小纸屑,发现还没有接触,小纸屑就被钢笔吸引上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所举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时候,可以不直接接触。

再来看第二位同学讲的,有力发生时,物体之间总会发生推、拉、提、压等动作。

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力的概念。

把上述例子中的具体物体的名称去掉,用“物体”代替,则力的概念就成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板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我们通常将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学生练习)从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实验探究)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3)学生实验: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

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师:通过上述的三个实验验证,大家想一下,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这个物体本身会怎么样?生: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总结):很好,这说明: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3.力的作用效果)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拉健身拉力器。

(演示)师:同学们注意观察,拉力器中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

师:对,我们平常拉橡皮筋的时候,是不是发现,橡皮筋的长度也伸长了。

这些情况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板书: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足球场上进行足球赛的片断。

(录像演示)师:刚才的镜头中,足球的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怎样改变? 生:足球有时是静止的,但受力后就成为运动的。

生:足球有时是运动的,但被守门员接住后就成为静止的。

生:足球有时朝某一方向运动,但受力后却改变了方向,飞向另一个方向。

生:足球的运动快慢也有变化。

师: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板书: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小结师:好了,这节课我们归纳出了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认识了力的作用特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希望同学们认真掌握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作业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听到这样的词:战斗力,凝聚力,注意力。

大家回去想一下,这些力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力吗?动画片里面“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这又是为什么?二、物理规律课物理规律课一般经过提出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四个阶段。

创设便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的物理环境;思维加工、建立规律;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导入平抛运动的定义师:从前有几只小猪,他们很懒不愿意盖房子,于是他们占据了小鸟的房子,小鸟们当然不乐意了,用各种方法攻击哪些讨人厌的小猪,你们玩过这个游戏吗?生:angry bird,愤怒的小鸟。

师:很好,有哪位同学这个玩的好的,可以上来试着玩一下。

那么其他同学观察一下,当然了,不是看小猪有没有被砸到,大家想想,小鸟被弹出去之后是不是有一个初速度?那整个空中的运动有什么特点?生:小鸟弹出去之后有一个初速度,然后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

师: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这个小鸟在弹出去之后受到哪些里的作用?生:只受到重力作用。

新授师:我们把这种具有一个初速度,而且在运动中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的运动,称为抛物运动。

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时抛物运动?(讲的时候板书抛物运动)生:投篮球生:扔标枪师:回答很好,我们可以再看一下ppt上面展示的运动。

飞机投炸弹,高出流下的瀑布,姚明勾手投篮。

图片里面的这些运动和大家刚刚举例的运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只受重力,不同是初速度方向不同,图片上的几种运动,初速度是水平的。

师:将物体用一定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板书)平抛运动的规律师:平抛运动是一个曲线运动,那我们如何去研究曲线运动呢?我们之前学过了直线运动,能不能把他们联系起来呢?生:化曲为直,利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将曲线运动分解成直线运动。

师:分解运动,我们可以分解成哪些方向?生:平抛运动有一个水平速度并受到重力作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

师:如果将平抛运动视为水平方向的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合运动,那么,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是什么运动?竖直方向又是什么运动?大家猜想一下。

生:水平方向有一个初速度且不受其他力作用,应该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没有初速度,只有重力作用,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研究任何问题之前我们都可以猜想,但猜想的对不对需要用实验来验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展开实验去验证?生:可以通过对比实验,分别对别相同初速度的水平运动和同高度的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一:利用平抛运动实验板,小铁去,导槽,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听声音,判断小球是否同时落地来验证。

实验二:通过频闪相机等仪器,拍摄记录小球的运动轨迹,更加精确的进行验证。

说明:无生试讲时候,可以在黑板上简单的画一下示意图,简要说明即可。

请学生上来,改变高度和初速度,进行多次验证。

师:刚才的实验验证了之前大家的猜想,现在我们可以建立坐标系来研究速度和运动的分解了。

板书坐标系以及各个分量师: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速度可以如何表示?生:水平分速度竖直分速度师:所以和速度可以如何表示?生:勾股定理师:再研究一下位移,各个方向的位移以及合位移如何表示?生:水平位移竖直位移合位移小结请大家总结一下什么叫平抛运动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也是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可以如何分解作业愤怒的小鸟站在300米高的山崖上,想要水平弹出去,砸中地面上水平距离800米的房子,请你帮他分析一下,该以这样的初速度弹出去才能砸中?第二篇: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十二、五科研教学案例二课题: 《汽化和液化》北郭一中张顶晨【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液化产生的条件及“白汽”形成的原因。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除了让学生做好实验外,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启发,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在思维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了解探究实验过程。

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但他们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表现为片面性和干扰性障碍。

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学中多让学生接触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提高从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获得信息的辩识能力,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并加以纠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蒸发现象。

(2)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

(3)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4)知道液化现象。

(5)懂得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教学构思与设计】: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观念。

本节内容处在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还注重能力的培养。

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新理念:生活---物理---生活。

如:从学生熟悉的晒衣服的例子中,猜测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最后又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解释干手器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