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0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译文、欣赏、课件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译文、欣赏、课件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译文、欣赏、课件太常引⑴·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⑵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

把酒问姮娥⑸:被白发、欺人奈何⑹?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词句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文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件

二、品读鉴赏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南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上片: 对月抒怀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
道是,清光更多。
下片:托物言志
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暗示 时光流逝 ,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 月亮 比作
“飞镜 ”,用“金波 ”写月色,新奇形象,充满动感。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巧用 神话 ,寄托理想与情怀。最后的发问表现了词人
功业无成、白发日增 的苦闷。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手法】想象、象征
巧用 神话 ,寄托理想与情怀。词人想象自己 飞赴月宫 , 斫去桂树以让 更多清光照满人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胆夸张。
【参考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飞镜又被
重磨。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 负我,怎么办呢?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 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向人间 的清辉更多。
熟读并尝试背诵。
【背景链接】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 之作。此前,为了收复失地,词人曾多次上书,但苟安的 朝廷未予理睬。他十分痛心,在与友人饮酒赏月时写下本 词,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桂婆娑 ①南宋的投降势力 (黑暗) ②金人的侵略势力
清光 ①祖国的统一 (光明) ②百姓的安乐
这是一首即席寄兴之作。月到中秋,仿佛一面刚刚磨过 的铜镜。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 人忍不住问月中嫦娥:这不是欺负人,又是什么?面对良辰 美景,词人可能想到了沦陷的北国。他要乘风飞去,到万里 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山河。月中的桂树虽然婀娜婆娑, 却遮蔽了月光。杜甫早就说过要是砍掉它,人间的清辉应该 更多。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不正像这月中桂树吗?词 人在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问月的情趣与隐喻 的含意融为一体,耐人寻味。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词作丰富 的想象力,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解析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解析版

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07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上阕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嫦娥和桂树,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阕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主题】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写法】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考点】一、理解型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词句是:,?2.词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词句是:,,。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二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

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

“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

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

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1165年(乾道元年),稼轩上赵昚《美芹十论》;1170年(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注释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注释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原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对照翻译: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把酒问姮娥: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南宋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原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翻译: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把酒问姮娥: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太常引,词牌名。

建康,今江苏南京。

吕叔潜,名大虬(qiú),字叔潜,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知识分享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知识分享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 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 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 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 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 词章。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2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 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 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 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 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 内心矛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 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 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 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 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 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 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 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 的势力。因为从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 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 压迫的家乡人民。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 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 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 以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诵读课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 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 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 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 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 盾。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pó suō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
任务三:朗读诗词,精读细研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词牌名。

建康: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形容月光浮 动,亦指月光。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
结合作者的 生活经历及作品 的创作背景理解 词作的内容和思 想感情。
学习 目 标
(二)
能够有感情、 有韵味地吟诵词 作,读出作品的 情感和意蕴。
(三)
感受词作慷 慨激昂的爱国热 情,激发爱国之 情,培养积极乐 观的精神。
新课导入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诵读古诗词 ,可以让我们触摸古人的思想,体会古人的情感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领略那个 唯美、洒脱的诗意世界。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中“白发”意象的意义是 什么?词人想借此句表达什么?
“白发”意象含义:感慨时光流逝, 词人借此句表达: 惆怅之情。
其他古诗中的“白发”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3、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即嫦娥,传说中 月宫的仙女。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 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完整版)诗词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完整版)诗词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诗词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②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③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④【注释】①吕叔潜:名大虬(quu求),是辛弃疾的朋友,生平事迹已不可考。

②飞镜:喻月亮。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月下飞天镜”。

③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

④“斫去”二句:这是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斫(zhuo酌),砍。

婆娑,枝叶摇曳的样子。

【译文】一轮秋月冉冉移动,发出金色的光波,就象晶莹透亮的铜镜刚被磨过。

我举起酒杯试问月里嫦娥:怎么办啊?头上的白发一天天增多,好象是在存心欺侮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去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

记得前代诗人曾经说过:要是砍去那婆娑摇曳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一定会更明更多!【集评】清·周济:“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

(《宋四家词选》)【赏析】此词大约是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之夜作者在建康饮酒赏月时写给朋友吕大虬的。

它虽是篇幅极短的小令,但内容却很丰富,思想寄托很深。

它的主题是表现对于妨碍自己实现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的腐朽黑暗势力的憎恨,但通篇没有一句是直截地宣泄这个概念。

而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现的。

结末二句化杜甫之成句来写自己的意愿,是一篇之警策。

关于“桂婆娑”影射什么人,古人有许多狭隘的理解。

有人斤斤于是否指秦桧,这是不懂文学形象创造规律的迂见。

姑且不说稼轩南归时秦桧早已作古,即使秦桧健在、或者秦桧党羽还在掌权,“桂婆娑”作为一种艺术象征也不能仅仅被理解成只是指某一个某几个人。

它应被当作阻碍光明的整个社会黑暗势力的象征来看待。

《太常引》辛弃疾宋词赏析

《太常引》辛弃疾宋词赏析

《太常引》辛弃疾宋词赏析------------------------------------------作者xxxx------------------------------------------日期xxxx《太常引》辛弃疾宋词赏析【作品介绍】《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原文】太常引⑴;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⑵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

把酒问姮娥⑸:被白发、欺人奈何⑹?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教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准确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词中意象与情感。

o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解读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与情感。

o运用小组合作、对比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o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诵读并理解《太常引》的词意,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o分析词中意象与情感,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辛弃疾的壮志未酬与悲愤之情。

o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o多媒体课件(包括辛弃疾生平简介、诗词背景、相关图片、音乐等)。

o《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文打印稿。

2.预习要求:o学生预习《太常引》词文,尝试理解词意。

o搜集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和诗词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中秋佳节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曾在中秋之夜赏月?今天,我们将跟随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脚步,一起感受他在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时的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辛弃疾生平简介: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主要成就及创作风格。

•诗词背景:介绍《太常引》的创作背景,包括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

三、诵读与感知•全班诵读:全班学生齐读《太常引》词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分段诵读:将词文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由不同学生诵读,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感知词意: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词中描绘的景象与情感。

四、词意解析•逐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词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o“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中秋佳节,月亮像重新磨过的铜镜,明亮皎洁。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二、简答题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答: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答: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翻译赏析

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翻译赏析

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翻译赏析《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前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飔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OrG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翻译】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 发,欺人奈何?
上片巧用神话,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月轮转动,暗示时光流逝。 辛弃疾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白发已 多,面对明月,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有力地 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 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 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 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1.托物言志,想象丰富。 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
2.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请简要赏析。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 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使洒向人间的 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一切 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自己的理想。
归纳总结 拓展提升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大胆地说说自己 的体会、感受或想法。
课后反思
1、和同桌说说你今天学习有什么收获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本首诗知识点。
感悟名人名言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朱熹
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徐特立
辛弃疾
héng pī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zhuó pó suō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说课课件教学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说课课件教学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创作背景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 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 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 芹十论》;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 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 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 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 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 发自己的心愿。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背诵默写诗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王昌龄
借永恒的月,可表达对人生 的短暂与渺小的感叹、悲伤与 无奈。《把酒问月》今人不见 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历城县 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 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 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 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孝宗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七年之
内,作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
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PPT课件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PPT课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创作背景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 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 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 芹十论》;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 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 两篇,四次奏议,大方激昂,反复陈说恢 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用。在 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 发自己的心愿。
整体感知——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 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 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 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 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 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显露出的作者感情; 3.背诵默写诗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创背景
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 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 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 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 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 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 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充满着准备 抗战的气氛。

诗词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诗词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诗词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内容有点多,建议先收藏保存。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哦!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

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

“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精神。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题】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写法】①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②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③运用典故、互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字词解释:
①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姮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③斫去桂婆娑:传说月中有桂树。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斫,砍。

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内容描述: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中秋圆月仿佛就像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好似故意欺负我,怎么办?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去俯视那魂牵梦绕的沦陷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婆娑的桂树。

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清辉更多。

全诗赏析:词人想象力丰富,通过嫦娥的升华传话,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立志收复中原土地的政治理想。

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月到中秋,这良辰美景让词人想起了沦陷的山河,他要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山河。

词人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考点精炼:
题组一
(1)【词语理解】“桂婆娑”寓意丰富,请写出。

(2分)
(2)【思想感情分析】“被白发,欺人奈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题组二
(1)【画面描绘】“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思想感情分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 分)
答案:《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第一组题目:
(1)【词语理解】(2分)“桂婆娑”寓意丰富,既指挡住月光的阴影,也指带给人民黑暗的朝廷投降势力。

(2)【思想感情分析】(2分)白发日增,好似故意欺负我,怎么办(1分)?这抒发词人感慨时间流逝、功
业无成、白发已多的惆怅,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1分)。

第二组题目:
(1)【画面描绘】(2分)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中秋圆月仿佛就像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

(1分)描绘了一幅月轮转动、万里清辉的中秋月明图。

(1分)
(2)【思想感情分析】(2分)要砍去月中婆娑的桂树。

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清辉更多(1分)
运用了想象(或象征、托物言志)手法表现了词人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立志收复中原土地,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壮志豪情(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