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感染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感染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感染科是作为特殊的科室,随着社会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加,我国淋病、梅毒、艾滋病等逐渐增加,各种新发传染病也不断出现;因此,感染科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多,在传染科工作的护理人员,更应该加强自身防护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了解新发传染病的动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掌握规范的防护措施,对保证感染科护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传染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进行综述,现报告如下:1、发生职业暴露原因1.1 护理人员在实行操作规程时不规范,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
1.2 护理技术水平偏低,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良操作习惯,接触传染病患者时,不穿隔离衣,不戴手套,增加职业暴露的机会。
2、职业性损伤管理防护措施2.1 加强系统培训,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有效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职业防护可防止30%以上的针刺伤发生,因此可大大减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感染HIV、HBV、HCV、等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5],对7名护士进行针刺伤调查发现,缺乏培训是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危险因素,职业暴露培训要经常进行[6];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培训外,对在岗的护士进行1-2次培训,对“标准预防”的概念、方法,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流程进行讲解,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操作前后要洗手,一人止血带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穿隔离衣及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不要认为戴手套就是怕脏,增加了科室医疗成本,要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增加成本与减少暴露的利弊关系,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消毒比用肥皂洗手经检测效果好、成本低,有研究表明[7]: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护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血量少50%以上。
2.2减少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在处理锐器物时要非常小心,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除了有被感染的危险,皮肤的创伤口又是感染的途径。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一、危险因素:1、针刺伤: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漠,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违反操作流程,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所造成。
2、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不足:某些传染性疾病,通过呼吸道、飞沫、菌尘、血液、体液传播,感染不易切断,护理操作明显多于其它病人,护士自身防护不当,思想上轻视和麻痹,防范措施落实差是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最重要的问题。
3、心理社会因素:护士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同时护士又承担社会职能(婚育等)易造成身心疲惫,使护士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
4、环境因素:住院病人的人数大于病房实际开放床位数,护士与床位的比例未达标;病房内不能实行严格的空气消毒,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病房空气流通差,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率。
二、防范措施:1、加强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士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使每位护士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2、锐器伤的防护管理:一切锐利的针器均应按要求放置在锐利针器盒内,包括:输液针头、抽血针头、刀片等;使用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禁止将针帽复回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防止被刺伤,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3、防喷溅的防护管理: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医务人员的身体时,应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4、医护人员手部的防护: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及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医护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室应设置洗手设施,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在流动水下洗手,医护人员必须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
6、常用器具类消毒:(1)氧气湿化瓶:为了降低呼吸道的感染率,现普遍改用一次性湿化瓶,有效期3天,3天内检测湿化瓶内百分百无菌;如使用非一次性湿化瓶,其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并晾干后备用;病人吸氧用一次性吸氧管,每日更换,气管切开病人每班更换吸氧管。
常见护理职业暴露及预防措施
清洗消毒:立即用肥皂和清
02 水清洗暴露部位,并用消毒
液进行消毒
预防感染:根据暴露情况,
04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
种疫苗、服用预防性药物等
报告与记录
01
及时报告:发 现职业暴露后, 立即向相关部 门报告
02
详细记录:记 录暴露的时间、 地点、原因、 暴露源等信息
03
记录处理措施: 记录采取的处 理措施,如清 洗、消毒、接 种疫苗等
康损害。
04
化学性暴露是 指护理人员接 触化学物质, 如消毒剂、药 物等,导致中 毒、过敏等健
康损害。
05
物理性暴露是 指护理人员接 触物理因素, 如辐射、噪音 等,导致损伤、 疲劳等健康损
害。
常见职业暴露类型
针刺伤:护士在注射、 输液、抽血等操作过程
中被针头刺伤
锐器伤:护士在处理废 弃针头、注射器等锐器
职业性眼病:可能导致医护人员眼 03 睛干涩、疲劳、视力下降等眼病
职业性听力损失:可能导致医护人 04 员听力下降、耳鸣等听力损失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
01
勤洗手,保持手部 卫生
02
03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职
业暴露风险
04
佩戴口罩、手套、 护目镜等个人防护
用品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血液、体液等
加强防护措施:正确使用防护 03 设备,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提高安全意识:增强护理人员 04 的安全意识,预防职业暴露
暴露后的处理
紧急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接触:立即停止与
患者的接触,避免进一步暴
01
露
报告:立即报告上级领导或
相关部门,寻求专业指导和 03
浅谈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有效防护
年来, 世界各地 的灾害发生 频率越来 越高 , 每一次 的灾难都伴
随着大面积的伤害 , 所 以对医护人员 的要求也不断增加 。首先 要加强对 医护人 员基本医疗事故处理 能力 以及 技能的培养 , 在
紧急避 险场所 的地形 和布局 , 在灾 害发生 时能顺 利开展 自救互 救, 增强灾害应 对能力。 灾 害发生时 以救灾技 能为 主 , 如: 如何寻找伤员 , 使 伤员脱
递, 学会在灾害护理 中相互协调性 的工作 。
根 据灾 害活动周期确立灾 害护理教 育的需要 , 教学前期 准
[ 1 】 张琳. 灾难护理学教育现状及其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探讨 [ J ] _
护理学报 , 2 0 1 1 , 1 8 ( 1 2 ) : 8 - 1 1 .
备 应该 以健 康教育为 主 , 内容 主要包括交 通事故 、 水灾、 风灾 、 矿 难和泥石 流突发 、 重大传染病 等伤情 特点 , 进行灾 前防灾准 备, 包括急救常备药 物和物品。社区护士还应熟悉所在社 区的
1 护 士 职 业 暴 露 的 危 险 因 素
1 . 1 锐器损 伤
护理人 员最 常见的 职业暴露 是锐器 伤 ,
制、 使用 过程 中所 引起 的损伤 , 暴露 可由药物 的溢出弥散 或护
士与调配 细胞毒性 药物的药瓶 、 注射器 等接触 而引起 污染 。医
对我 院 1 2 8 名护 士调 查发现 , 8 3 %的护 理人员 曾遭遇 过锐器损
【 2 】 李群华 . 大型 自然灾 害救 援中的护理应 急管理[ J 】 . 按 摩与康复 医学 ( 中旬刊 ) , 2 0 1 1 , 2 ( 5 ) : 8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0 2 )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1.感染风险: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容易接触到各种传染病。
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勤洗手,定期进行体检,接种相关疫苗。
2.化学物品:护士在处理药物、消毒液、化学试剂等时容易暴露在化学物品中。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服、手套、护目镜,清洁工作区域,妥善处理残留物。
3.放射性物质:护士在医学影像或治疗过程中可能接触到放射性物质,例如X射线。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铅制防护衣、护目镜和手套,限制工作时间和距离,遵守相关操作规程。
4.肌肉骨骼问题:长时间站立或坐姿不正确可能导致护士出现肌肉和骨骼问题,如腰背疼痛、颈椎疾病等。
防护措施包括:通过正确的姿势和工作方式来减少肌肉和骨骼负担,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进行适量的运动和锻炼。
5.职业暴露:护士可能会面临暴力、威胁、诋毁等有害行为。
防护措施包括: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应对技巧,加强安全意识和警惕性,及时报告和记录有害行为。
6.创伤风险:护士在处理危险工具、移动患者、应对突发事件等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创伤。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护目镜、手套和防护服,使用正确的工具和装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指导。
除了以上列举的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护士职业安全还需要重视疾病预防、紧急医疗应对技能的培训和更新,定期检查设备和装备的维护,以及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等。
有关部门和护士本人也要积极参与相关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最重要的是,护士本人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与防范
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与防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的不断提高,护士作为医疗服务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承担了重要的职责。
然而,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职业接触的感染源、医疗器械使用不当、手术过程中暴露和接触化学物质等,在其职业生涯中这些风险可能会带来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因此,护士需要针对职业暴露风险进行必要的防范和应对。
一、职业感染防范护士在工作中与各种感染源接触,如体液、血液、排泄物和呕吐物等。
长时间接触这些物质,容易导致职业暴露。
为防止风险的发生,护士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配戴好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
1.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护士处理以及与患者或可能携带传染病的人员接触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
例如,穿戴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
当处理患者呕吐、排泄物等时,特别需要穿戴手套。
当与患者接触液体、血液时,应穿戴防护服、水龙头衣、靴套等。
2.注重有序操作对于一些传染病患者,应注重先洗手然后再开始操作。
而在操作后要洗手,且要用肥皂。
洗手前、洗手后及操作后都应注意洗手,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3.加强消毒针对床铺、手术室等器材、设备也需要进行消毒消毒和清洁或使用一次性的器具。
在临床操作前,需要对器材进行消毒和清洁,保证患者为病人在医院生活更加安全舒适。
二、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协同作业,需要面对共同的手术暴露危险,如操作尖锐器械、使用化学药品和外科手术烟雾等,因此需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1.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要穿戴好手套、口罩、防护眼镜、外科帽、防护衣和靴套等防护装备,并确保防护装备覆盖面积充足,防止污染和接触感染。
2.加强好区域流程要通过严密的伺候,将手术室稳定在无菌状态。
手术前,消毒手术室、针对手术区域的液体、毛巾等工具都提到无菌状态并单独封装,手术过程中也需要及时更换无菌器械和工具,保证病患顺利的接受手术。
三、化学物品职业暴露的防范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护士接触各种化学物质,如麻醉药物和药品。
传染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其防范措施论文
传染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关键词】传染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与防护措施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16-02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是职业暴露高危人群。
传染科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天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呕吐物、化学消毒剂、噪音、辐射、臭氧及易受到针刺伤等,因此医护人员是最易发生职业暴露的人群之一。
为保证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将工作中的观察结果与体会介绍如下:1 常见危险因素1.1 物理因素1.1.1 意外及锐器损伤传染科是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护士每天必须频繁的进行动、静脉穿刺、拔针、注射、锐器处理、废弃物处理、留取血液标本、处理各种透析中应急事件等,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患者血液‘呕吐物直接喷溅到脸部、眼睛、受损皮肤等处,不但造成自身伤害,还有可能直接感染上最具威胁的血源性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而最常见的为针头刺伤,它们通过血液的感染效率极高,而且患者一般均用6-7号针,一旦刺伤,伤口较大,感染的机率更高。
据有关报道:血污染针头刺伤后hbv感染率6%~30%;hcv感染率1.8%;hiv感染率0.3%。
而每年全球将近有百万次针头扎伤。
1.1.2 臭氧传染科空气消毒使用的紫外线灯,可使空气中的氧气电离产生臭氧,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物之一。
由于臭氧的特殊气味,以及传染科空气中氧浓度相对低,可引起呼吸困难、咽喉炎、过敏性哮喘、头痛、头晕、恶心及呼吸道刺激症状而产生剧烈咳嗽。
1.2 化学因素1.2.1化学消毒灭菌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有效氯、戊二醛等是传染科常用的消毒剂,长时间吸入混有高浓度的过氧乙酸、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哮喘、皮肤过敏、色素沉着等症状。
医院感染知识职业暴露与感染防控
医院感染知识职业暴露与感染防控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新的感染。
职业暴露与感染防控是指医院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产生的职业性暴露和针对这些风险因素采取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从医院感染的定义、职业性暴露的类型以及感染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新感染。
医院感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问题,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给医疗机构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医院感染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二、职业性暴露的类型职业性暴露是指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病原体、有害物质以及其他潜在的健康危害因素。
职业性暴露主要包括生物学性暴露、化学性暴露以及物理性暴露。
1. 生物学性暴露生物学性暴露是指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类病原微生物。
比如,与患者进行护理时可能接触到的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存在可能传播疾病的风险。
2. 化学性暴露化学性暴露是指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害化学物质。
例如,医院手术室中使用的消毒剂、药物、麻醉剂等,存在潜在的健康危害。
3. 物理性暴露物理性暴露是指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遭受到的各种物理性危害。
例如,手术中使用的尖锐器械可能会造成伤害,放射科医师可能接受到辐射等。
三、感染防控措施医院感染职业性暴露的防控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进而有效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
1. 个人防护医院工作人员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比如口罩、手套、帽子等,以保护自身免受感染源的侵害。
另外,还应做好手卫生,正确使用消毒液、洗手液等。
2. 工作环境管理医院应当建立科学的工作环境管理制度,保证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良好,并及时安装和维护通风设备,确保空气质量符合标准。
3. 教育培训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技能,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职业暴露的防范及处置原则
职业暴露的防范及处置原则什么是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感染性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时意外地被患者的血液等体内物质污染,或被患者血液等体内物质污染的针头、手术刀等锐利器械刺破自己的皮肤,而有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的一类职业暴露。
感染性职业暴露必须具备两个要素:1、要有接触感染性暴露源的职业从事者。
2、要有感染性暴露源。
感染性职业暴露的评估分型:1、轻度类型暴露: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
2、重度类型暴露: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
3、暴露源不明型暴露:不能确定暴露源者。
分级:一级暴露分为:1、暴露源为体液、血压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二级暴露分为: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刺伤。
三级暴露分为: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为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做各种操作一定要戴手套。
职业暴露的因素:1、防护意识淡薄。
2、针、刀刺伤与割伤,如注射抽血、静脉穿刺或拔除、锐器处理、废弃物处理、外科手术缝合。
3、皮肤粘膜暴露。
4、空气污染。
5、其它相关因素职业暴露防护原则:1、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
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避免感染科护士出现职业暴露问题是现在医院所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这就需要医院领导能够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加强对感染科的管理工作,改善感染科的环境,从而有效消除各种职业暴露的隐患。
同时,还需要对感染科护士开展良好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可以做好自我预防,这也是避免出现职业暴露的关键。
并且,还需要积极地分析导致感染科护士出现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这样就能够找到针对性的预防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职业暴露的问题。
关键词: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职业防护引言感染科在医院所有科室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且其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远远大于其他科室护士。
由此可见,应当加强对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重视程度。
一、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危害感染科职业暴露,常指感染科护士在从事诊疗、护理等活动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可分生物性(如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物理性(如锐器物、放射线、噪声等)、化学性(如消毒剂、化学药品等)及心理性等其他类型。
护士因职业暴露罹患传染病不仅影响其个人健康,也会影响到家庭、工作及其他社会生活活动,还会对其接触的医护、患者等群体造成影响,甚至引发社会负面舆论,降低医疗机构医疗安全和健康守护的公信力,因此做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存在的问题由于感染科收治的患者都患有传染性疾病,使得其病房环境属于Ⅳ类环境,将会聚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尤其是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他们在打喷嚏、咳嗽以及咳痰时,都会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散布到空气之中。
如果忽视在与患者进行接触时,没有做好自我防护措施,就很容易会出现呼吸系统传染病。
同时,患者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病毒,在对其进行处理时,一旦出现处理不当的问题,就很容易会导致护士出现职业暴露的问题。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1. 简介护士是医疗行业中重要的从业人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各种职业暴露风险。
职业暴露可能涉及传染性病原体、有害化学物质、尖锐或钝性创伤等。
为了保护护士的安全和健康,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风险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帮助护士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 护士职业暴露风险2.1 传染性病原体暴露护士在与疾病患者接触时可能会暴露于传染性病原体,例如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血液接触等途径传播。
2.2 化学物质暴露护士在医疗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包括消毒剂、药物、麻醉剂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护士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3 尖锐或钝性创伤护士在处理医疗器械和设备时,有可能发生尖锐或钝性创伤,包括被针头、剃刀、玻璃等物品刺伤或切伤。
这可能导致血液暴露和感染风险。
3.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3.1 传染性病原体防护•始终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遵循正确的手卫生和消毒程序;•熟悉和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工具;•学习并遵守正确的感染控制措施;•参与相关的疫苗接种计划。
3.2 化学物质暴露防护•对于不同的化学物质,遵循正确的使用和存储指南;•确保充分通风,减少有害气体或蒸气的浓度;•在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时,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手套和呼吸防护设备;•学习并遵守正确的化学品泄漏处理程序。
3.3 尖锐或钝性创伤防护•在使用尖锐或钝性器械时,确保专注和谨慎操作;•注意不将器械置于容易造成创伤的位置,如床上;•合理安放使用过的器械,避免将他人误伤;•在处理尖锐或钝性伤口时,佩戴合适的手套;•参与相关的职业伤害预防培训和血液暴露管理计划。
4. 总结作为护士,了解和采取正确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对于个人的健康和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护士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主要职业暴露风险,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况调查及其应对措施分析[ J] . 现代医药卫生,2018,34( 3) :
露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被刀、剪等尖锐的器具损伤或者是皮肤接触血液为主,感染科护理人员经过防护知识培训后职业暴露
的发生率与培训前相比明显降低。 结论:造成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较多,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而对感染
科护理人员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对减少和避免职业暴露
培训前
15
6
5
1
3
培训后
15
2
1
0
1
三、 讨论
感染科室可以说是多种类型疾病的重要集中场所,甚至
可能存在每个患者都是传染源。 因此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
的难度,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身心健康。 加上在感染科
室护理人员相对比较短缺,并且整体工作量较大,在此情况
下,加大增加了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 根据本次研
究结果可以看出,感染科护理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
危险因素分别为被刀、剪等尖锐的器具损伤或者是皮肤接触
血液为主,感染科护理人员经过防护知识培训后职业暴露的
发生率与培训前相比明显降低。
综上而言,根据感染科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危
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必要及时对护理人员在展开安全教育工
作,增强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并对护理人员
科室较高,严重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安全。 基于此文章则
是分析感染科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并
研究相应地防范措施,现将具体内容做如下报告。
一、 资料与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近几年乙肝、艾滋病、肺结核等疫情在我国的流行日趋严重,还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使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人数日益增多,给医务人员的身心构成了极大威胁。
现就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进行探讨、分析,希望引起各医疗单位的重视,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警觉意识。
标签:传染科;职业暴露;对策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及其他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可能被以上病毒感染的情况。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国家,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淋病、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感染科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相应增加,给护士的身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据估计,医务人员2%~4%暴露于HBV,3%~10%暴露于HCV,0.2%~0.5%暴露于HIV。
为了保证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险,应制订有效的防护措施[1]。
1一般资料
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月共发生职业暴露16例,其中,医生2例,护士14例。
意外刺伤13例,意外污染3例。
由于上报处理及时,经随访无一例发生感染。
2常见的危险因素
2.1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锐器伤最常见,其中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占84.2%[2]。
2.2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这些是最常见,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2.3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护士工作琐碎、繁忙,人员不足,倒班频繁,易造成身心疲惫,另外,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会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3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3.1执行操作不规范
护士对执行规章制度松懈、怠慢,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医护人员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护人员面部的操作时,未戴口罩、帽子、防护镜等,或未穿防渗漏性能的隔离衣;在护理操作中,光线较暗时,极易在无意中被针头、刀片、缝合针等锐器刺伤和划伤;有的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时,重新套上针头帽或用手直接取下带血的针头,这些操作都大大增加了刺伤的危险。
3.2防护知识缺乏
防护意识不够对传染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护理技术偏低,不良的操作习惯,不采纳及遵循防护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
护士普遍在为患者打针时不戴手套,嫌操作不方便,怕麻烦,又嫌浪费,存在侥幸心理,这些可能是导致护士被感染的罪魁祸首。
3.3 工作强度大
医院条件差,护理人员短缺,护士工作强度大,长期高度精神紧张,同时又要承担社会职能(婚育等),造成身心疲惫,抵抗力下降;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护士需要提供更细化的护理、关怀、康复指导等服务。
护理人员短缺明显,工作量过大,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护理工作,只有通过简化操作程序,才能完成繁重的护理任务。
4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
4.1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护士长利用安全质量分析会,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指导每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规范感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
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
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疾病理论学习,使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了如指掌,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
对各种复杂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做到沉着冷静。
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的涵养,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4.2保证手的卫生和防护用具的应用
严格按六步洗手法洗手,保证手的卫生,当护理人员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用快速消毒液进行手消毒,当手有破损应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戴双层手套。
医务人员提高卫生消毒的执行率,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同时也是职业暴露标准防护中的一个重要措施[3]。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
的面部或身体时,医务人员应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医护人员在进行侵入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面出血,在缝合伤口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4.3医疗锐器的使用及处理
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4]。
不要用手直接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头发等。
医护人员要安全处置锐利器具,不要把用过的锐利器具传递给他人,并尽量减少搬运,严禁持锐器来回走动,以防刺伤他人。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复帽时一定不要单手操作。
使用过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容器内,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及时毁形,进行无害化处理。
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
5.1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冲洗
如果皮肤意外接触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如果进入到眼睛、口腔,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5.2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伤口处理
如果医护人员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应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冲洗,消毒后包扎伤口,紧急局部处理后,应及时咨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消除恐惧心理。
5.3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
受伤后尽早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在4 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 h。
在受伤后、第4、8、12、24周分别进行有关血清学检查。
总之,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对职业暴露的高度重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对预防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减少医护人员工作的心理压力,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5-7]。
[参考文献]
[1]薛芬,李新,马梅.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65.
[2]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284.
[3]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
感染血杂志,2006,16(2):140-142.
[4]侯美荣.临床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观察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82.
[5]严慧兰.标准预防在急诊人员职业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6):134-135.
[6]彭及良,温秀明,陈菊芬,等.血站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124-125.
[7]董伟.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