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金属与酸反应为基础,引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各种电池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因此本节教材的目的是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来解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重要意义。
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激发学生研究化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条件,能正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书写半电极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研究的协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实验引入: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铜线上气泡形成的原理以及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让学生制作水果电池,体验研究化学的乐趣。
具体流程如下:教师活动:设置悬念,指导实验归纳要点,板书呈现,总结布置新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设计方案,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应用评价创新方案。
四、教学准备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烧杯、塑料棒、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放映设备)。
五、教学过程1.讲述:生活中各种电池的应用,为本节知识的研究做铺垫。
2.投影实验: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铜线上气泡形成的原理以及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3.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4.开展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付文磊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原电池的基础上来学习电解的原理及其应用,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消除学生对理论的抽象感和乏味感。
原电池和电解池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不是很复杂,但是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以次命题的考题不是很容易得分,就我个人的看法,不是说题目有多么的新颖,一方面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以及对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练,更为重要的是在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简单的举个例子,学生们对于一个陌生的装置,不能准确的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当然这是个小问题,有电源就是电解、没有就是原电池。
对于他们来说,更难的是对于一个新型的原电池,不能准确的找出正负极。
其根本原因,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不高。
题干中明明提到电极材料是什么,接下来就根据电极材料的性质判断正负极。
但学生非要纠结于那些“不明物”是做什么的,扰乱了思路,做题速度显然就慢了。
1、我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和原电池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对两种装置的清晰认识,使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系统化、网络化,同时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2、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发现由原电池向电解池的过渡还是稍显突兀,对于电解池中离子和电子的定向移动理解存在一些困难,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3、以后的教学还可以结合可充电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来理解原电池与电解的区别。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平常做练习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样方面的能力。
学生做题时,要让他们充分思考,发现自己的出错点。
老师讲解时,一方面要对习题进行归类,比方说哪一类是原电池、哪一类是电解池,另外要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点指明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多体会多总结。
1。
《第四章 第一节 原电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构成条件及形成过程,能诠释生活中的一些原电池应用实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基本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冲破实验现象观察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电池模型、导线、铜片、锌片、电流表、稀硫酸等。
2. 多媒体素材: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视频、图片及相关应用实例。
3. 学习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合作探究。
4. 预习资料:提前发放预习资料,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原电池的模型。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引入课题:通过展示干电池、锂电池等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原因,从而引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 构建模型: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基本原理,并尝试构建原电池模型。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逐步完善对原电池模型的认知。
4. 深入探究:针对学生构建的原电池模型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等条件,以提高原电池的效率。
5. 知识应用: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中的原电池装置,如汽车电瓶、手机电池等,使学生了解原电池在平时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电池的环保问题等。
6. 教室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原电池》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这节课比较好的解决了我一直纠结的问题。
课前通过前置作业学生内部落实好高一学过的内容;腾出时间深入探究“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电池”,对高一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提升。
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补充一些问题情景,增设一些探究实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不断肯定或否定自己的一些推论,得出结论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在很好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但我校属于梅州市的普通高中,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在探究的各个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
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
上课前,老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将学生分成十几个四人小组;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设置出有梯度的问题,上课时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亲自参加实验结论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的同时,不断第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老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游走于学生间,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
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支持者,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断,整堂课气氛热烈而有序。
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基础比较不扎实的学生不敢发言,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也只是做配角,不能放开手脚去做;教学的过程中,要怎样才能将教材和生活中的化学更好地联系起来,怎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学得更快乐等等,还有待日后完善。
《第四章 第一节 原电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原电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构成要素,掌握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形成条件,实验操作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构成要素的理解,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实验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PPT课件、原电池实验装置、电极、电解质溶液、电流表、导线等。
2. 准备教学内容:介绍原电池的发展历史及实际应用,引入课题。
3. 准备学生用具:小组讨论记录本,问题回答准备等。
4. 制定实施方案。
池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最初是为了储存雨水,供给生活和生产使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池的种类和功能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和改进。
现代的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储存和利用水资源,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环保、景观等多个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池的应用范围广泛,如农田灌溉、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景观设计等。
例如,农田灌溉中,池可以用于收集雨水或地下水,并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农田,提高灌溉效率;水产养殖中,池可以用来养殖各种水生生物,提高养殖效率并减少环境污染;在污水处理中,池可以用于收集和处理污水,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而在景观设计中,池可以用来营造独特的景观效果,提升城市或社区的环境品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池的发展历史和实际应用,我们准备了小组讨论记录本和问题回答准备等学生用具。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问答环节,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和思考,加深对池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如干电池、锂电池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电池的共同特点,引出原电池的定义。
高中化学_高二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高二年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2.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牢固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构成条件;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电极,能写出电极反应式;3.了解简单原电池的缺点和改进方法;4.掌握盐桥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简单原电池装置的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3.培养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敢于.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勤于思考;4.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并享受探究带来的快乐,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所在;2.养成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养成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增强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学习化学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科学前沿问题,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盐桥的作用及原理,判断电极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盐桥的作用及原理。
三.教法选择运用讲授.引导探究.分组实验.多媒体等多重形式辅助教学的方法。
四.教学用品烧杯.电流表.盐桥.导线.金属Cu.Zn和H2SO4.CuSO4.ZnSO4等溶液,能到电能的转化效率。
并在学生得出相关结论后,引出盐桥的概念。
【讲授】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对使用盐桥的目的进行讲述:1.避免电极材料与电解质直接接触反应2.沟通内电路【演示实验】(教材71页实验4-1),并解决下列问题:1.改进后的装置为什么能够持续.稳定的产生电流?2.盐桥在此的作用是什么?通过交流讨论,结合教材知识,改进试验方案,并准备验证结论【听讲】认真听老师讲解【观察.思考】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验证之前的猜想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同时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由实验来验证讲授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能留下印象环节3 分析盐桥【讲授】介绍盐桥的构成:在U型管中装满用饱和KCl溶液和琼胶作成的冻胶【思考与交流】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盐桥的作用【知识拓展】(课件展示)原电池是由两个半电池组成的;半电池包括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两个隔离的半电池通过盐桥连接起来。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教学设计与反思仁化中学刘建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及构成;②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②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②经历探究过程,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方法:启发、实验演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引入主题以能源危机→火力发电缺点→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最早使用的电池—伏打电池→引入探究原电池的原理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一)组织学生思考与交流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变为电能,要设计怎样的一种装置?(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例)思考以下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2、锌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氢离子的?3、想什么办法使锌与氢离子分开,不让氢离子直接在锌表面得电子?4、如果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在平行插入同一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推测氢离子到哪里得电子?导线中有无电流?如何知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由锌与稀硫酸反应直接获得电能的装置图。
(二)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阶段1.原电池的概念通过做[实验2-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并思考:1.铜片上是什么气体?铜片上的电子从哪来?2.锌片的质量有什么变化?3.锌片和铜片上各发生什么反应?4.从能量角度看,能量的转化形式是什么?组织探讨实验现象的解释,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并练习书写电极式和总反应方程式,抽象出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课后反思
《原电池》课后反思作者:王文娥来源:《新课程·下旬》2017年第07期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
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的、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主动求知的基本素养、能力。
关键词:合作探究;学生主体;实验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的第一课时,现对整堂课的准备过程和完成情况做一个反思:一、教案方面在确定了重难点之后,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了教学的流程和过程,设计了导学案,介绍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以及各个环节所体现的三维目标,整个教学设计完整有序,既体现知识结构,又注意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和设计意图。
二、教学目标执行情况知识与技能完成情况:(1)通过回顾旧知巩固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由实验产生认知冲突,并针对传统原电池的不足进行改良,并贯穿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完成较好。
(2)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深入分析反应的机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课堂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过程与方法执行情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
通过原电池装置的改进设计,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在解决如何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情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探究学习观念,强化合作意识。
通过实验引出与学生原有知识积累的矛盾,引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思考以及对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情况本节课共涉及两个实验,分别是Zn-Cu-CuSO4原电池实验现象的探究和原电池改良实验的探究。
【课后反思】原电池_化学_高中
原电池课后反思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实验探究与思维探究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通过学生能实际生活中所能接触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化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思维加工和知识获取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问题的驱动下感悟知识、形成方法,使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同时,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动画等手段向学生展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此外课堂有较好的师生互动,在增进师生默契的同时,也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课堂内容概念入手,探究工作原理,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让学生在一步步探究学习中学好本节课的相关知识。
1。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董波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是沿着化学必修2种锌铜硫酸原电池的历程,从单池单液原电池迁移到双池双液原电池,所以本节课我主要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复习旧知识中得到启发,设置驱动性活动,与必修2电化学知识衔接,而后进行设计、分析可行性,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开展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分析可行性,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找出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分析可行性,试验证明,得到结论。
教学过程中首先复习一下原电池的础知识,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水果电池入手,自主探究原电池。
自主探究一:仪器:灵敏电流计、锌电极、铜电极、桔子(已掰成两瓣)、导线若干目标:设计一个水果电池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老师:指导实验、发现问题(发散思维)、引导找出原因通过实验发现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三种,一种是将两电极插入两大块桔子中,发现电流计指针不动,问学生原因,学生回答没有形成闭合回路,这部分学生是对原电池基础知识没有掌握。
大部分学生是将两电极同时插入同一瓣桔子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这是正确的操作,对这部分学生给予表扬。
但也有学生将两电极插入一大块桔子中,但电流计指针也发生了偏转,这样老师接着追问,这样的设计好象没有开成闭合回路,但为什么会有电流通过呢?有些学生通过生物上学过的知识就想到了,桔子的膜是离子能够通过的,所以这样的设计也是闭合回路,所以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对于学生的这种回答给予肯定。
然后老师在设计连接锌铜硫酸原电池,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发现问题。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做,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刚一接能电路时电流计指针发了大的偏转,但一会儿指针就不在偏转,表明电流发生了衰竭,并且两电极上均有红色的铜析出,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经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原因有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铜在锌片表面析出,锌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锌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反思在近几年,中等教育教学中,通过使用原电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验检验原电池的性能,掌握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然而,即使是原电池,也不是万能的,在使用过程中仍然会有许多短板,从而限制了原电池的教学效果。
再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对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的反思与改进途径提出一些建议,以更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
首先,由于原电池的复杂性,在高中化学原电池实验中难以掌握其基本原理,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因此,建议教师应当在给学生讲解原电池原理前,增加课堂对于原电池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即在教学中,把原电池理论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其次,在原电池实验中,实验材料应当尽可能有质量保证,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原电池所用的电极材料,在教学实验前应当检查,以确保所用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同时,由于原电池的制作以及有些反应的相关物质的配比复杂,学生理解过程不容易,也不容易掌握原电池的制作和改造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迷茫,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原电池的制作和改造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以期获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原电池实验的安全性,确保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
由于原电池的实验会涉及电气操作,应当特别注意安全,避免一些可能造成伤害的操作,以确保学生安全及实验教学质量。
最后,我们建议教师赋予学生更多的关于实验的课外探究任务,使学生充分掌握实验技能,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每次原电池实验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实验,检验原电池的使用性能,使学生从实验中掌握原电池的使用规律,以及其应用实际,进而收获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但也存在一些短板,这使得教学效果受到限制。
在原电池教学实践中,我们建议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以便从理论知识到实践验证,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设计,从课堂管理到安全保障,一体化地统筹教学,推进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的实施。
《原电池》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原电池》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歹I」炳祺(广州市,广州市增城市仙村小学)课题:《原电池》(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四教材)环节一: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2.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3.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4.初步养成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自主学习复习能量转换方式,引入化学能也可以转换成电能一一间接和直接。
间接:火力发电。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总结:火力发电的利弊。
明显缺点:利用率低,如何改进呢?——变间接为直接回忆电池相关内容,讨论哪类反应有设计成原电池的可能性?学生总结氧化还原反应。
环节三:合作探究一【演示实验II】将铜片与锌片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不接导线),观察现象,并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II。
【演示实验III】将铜片锌片用导线连接(为检验有无电流产生,在导线上串联电流计)后,再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
观察现象,并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II o (★特别说明:上述实验室所用铜片和锌片不纯。
)【演示实验IV】用纯净的铜片和锌片重复演示实验III。
观察现象,并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II。
(★注:因实验室没有绝对纯净的铜片和锌片,所以该实验就用课件代替。
)老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表II:实验II、III、IV的现象记录【发现与思考】演示实验III与演示实验IV的唯一区别在于:演示实验III中锌片表面也有气泡,其实这是因为锌片中含有杂质所致,但并不是唯一原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阅资料)。
为什么含有杂质就会让锌片表面同时出现气泡,其实这问题也与原电池知识有关,它牵涉到本节知识的后半部分:电化腐蚀。
请大家课后先自己思考为什么。
1、正负极的定义和特点(以上述“C u-Z n原电池”为例):(简要提一提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的写法,下节课再作详细介绍。
)环节四:合作探究二通过刚才的介绍,我想大家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应该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形成原电池?即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过渡】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课件上这几个实验:【实验I】取适量稀硫酸于烧杯中,并将两块铜片和电流剂按图1方式连接好后浸入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有无气泡?是否有电流?若有,记录电流的大小。
4.1《原电池》教学反思
第一节原电池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4 第四章《化学反应原理》第一节的内容,学习本节课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电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规律,知道电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好的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原电池在化学选修4 中的地位及作用,我本着全面、全员、全程的育人宗旨,力求实现通过化学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盐桥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并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知过程,通过原电池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原电池在高一化学必修2 已经初步学习过,本节课是其知识的延续和加深,所以重点在于如何改进原电池。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用锌铜原电池去帮助学生回忆原电池的知识,然后开展探究性实验,将每四个学生为一组,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
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从而展开教学。
三、教学资源生动直观发挥媒体辅助功能,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开原电池原理,并利用多媒体的微观动画演示了加盐桥的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阶梯化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按一定梯次递进的活动序列,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问题化,过程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课程要求。
《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
《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原电池》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自学、对话、评价三个环节,打造的一种高效课堂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知识载体,以“共同体”为学习组织形式,突出自主、合作和探究。
新学年,我下了一番“绣花功夫”,认真领会“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的精髓,精心备课,让常态教学课堂充满思维的碰撞,打造了高效智慧课堂。
下面我将《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第3节《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过程记录下来,为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积累经验。
以此,作为我的教学反思。
“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1、“导学案”编写。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电极反应的概念基础上深刻领会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以一个学生熟悉的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为研究对象,精心设计构建的内容体系。
首先由学生熟悉的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情景,然后由单液逐渐过渡到双液,引出问题情景,设计阶梯问题,让学生在自学必修二原电池部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让学生充分对话,思维充分发散,然后通过精讲点拨进行概括总结。
按照“三步五环节”导学案编写。
2、“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过程实施。
本课堂教学实施,按照“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自学-对话-评价”的三步推进,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
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在预设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解决基本问题,通过思考产生疑问带着问题进入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对话中激发了课堂智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摘录部分课堂教学智慧和大家共飨。
2.1.“梦之队”共同体的课堂智慧:一张膜可能带来的能源革命。
“对话环节”是我们“放纵思维”的自由讨论阶段。
《专题一 第一节 原电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加工制造类
《原电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掌握原电池的工作过程,能够识别常见的原电池类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原电池,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常见原电池类型的识别。
2.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原电池,实验探究过程中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原电池实验装置、电极、电解质溶液等。
2. 准备教学内容: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
3. 准备教学时间:本课时为单课时,约45分钟。
4. 准备教学评价:课后进行简单的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通过生活中电池的实例引入,例如手机、电动车等电池如何工作。
2. 简单的原电池原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1. 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1)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石墨)组成;(2)自发的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3)原电池的组成包括正负极和电解质溶液。
2. 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1)实验器材:试管、铜棒、铁棒、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食盐水、电流计等;(2)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3)小组讨论,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3. 常见原电池的介绍:(1)水果电池;(2)锌铜原电池;(3)氢氧燃料电池等。
4. 电极的判断方法:(1)根据活动性差异:活泼金属为负极,非金属或较不活泼金属为正极;(2)根据电子或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判断;(3)根据电流方向判断。
5. 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和联系: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加深学生对两种电化学装置的理解。
6.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作业布置布置与原电池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原电池的实例。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原电池作为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通过教学实践,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试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加深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实验设备和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实验过程,导致他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不够深入。
这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实验时间和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我努力将复杂的原电池原理进行了逐步分解和讲解。
但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关系时,部分学生无法迅速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与原电池中的电流形成建立有效的联系。
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同时要采用更多的实例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在课堂互动方面,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讨论。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者对知识掌握不够自信,参与度不够高。
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创造更加宽松和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惑。
同时,我也应该更加关注那些不太主动参与的学生,通过个别辅导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评价方面,虽然我采用了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还不够全面。
这可能导致我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探索更加多元化和全面的评价方式,如小组项目评价、学习日志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此外,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我发现仅仅依靠教材和传统的教学资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教案名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能量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电池的概念2. 原电池的组成和分类3.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 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分类和工作原理。
2.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1.1 展示干电池、燃料电池等日常生活中的原电池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原电池的应用。
1.2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原电池是如何工作的?2. 讲解原电池的概念2.1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2.2 强调原电池的特点: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两极性、闭合回路。
3. 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分类3.1 讲解原电池的组成:负极、正极、电解质、导线。
3.2 介绍原电池的分类:酸性电池、碱性电池、中性电池、燃料电池等。
4.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1 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示意图,讲解负极和正极的反应过程。
4.2 强调电子转移和离子迁移在原电池工作中的重要性。
5. 分析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5.1 讲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离子迁移。
5.2 举例说明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6. 巩固知识,解决问题6.1 提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有哪些实际应用?6.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7. 课堂小结7.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分类和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教育反思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原电池是化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认识化学现象、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原电池概念的理解不深刻、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结果不理想等。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对原电池的教育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原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2)掌握原电池的制作方法及实验操作;(3)培养观察、分析、实验、总结的能力。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原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
(3)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原电池的制作,包括电极材料的选择、电解质溶液的配制、电极的连接等。
(4)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原电池的工作现象,如电极反应、电流的产生等。
(5)实验总结: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原电池的制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3. 教学反思(1)学生对原电池概念的理解不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原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理解不深刻。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原电池的实验操作不熟悉。
针对这一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加强对原电池概念的解释,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构成及工作原理;②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③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不规范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如电极连接不牢固、电解质溶液配制不合理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在实验前,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详细讲解,强调注意事项;②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③鼓励学生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3)实验结果不理想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或实验材料选择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
针对这一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指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法;②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的指导,确保实验顺利进行;③鼓励学生多次尝试,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精神。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 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教学反思
青铜峡市高级中学张浩栋
1.充分发掘教材素材,合理开发利用
在必修教材中有学生实践活动——制作水果电池:利用水果如苹果、柑橘、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
由于柑橘瓣可以分开,而且柑橘膜可以让离子通过,所以利用橘子瓣分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分池”观点,由膜可以提升到“盐桥”观点。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充分发掘教材素材,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发挥学生主动性,创设有效学生活动
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时,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因为学生起点较低。
但是在新教材中,大多数化学反应原理内容都是从必修到选修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的设计理念。
因此在选修阶段进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基础,设置有效活动,例如学生实验,充分结合理论分析,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发现问题,从而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最近发展,不断上升,达到目标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教学反思
淮阳中学富洲部:夏伟
本节课是我运用淮阳中学化学教研组的“疑探引领,观念建构”的教学模式而设计的。
首先什么是“疑探引领、观念建构”?
我的理解是:“疑”指的是疑问,发现问题;“探”指的是探究,化学上主要是实验探究、讨论探究、和查阅资料、网络等。
前四个字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然后借助各种方法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
“观念”指的是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具有的思想。
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观念,形成对概念原理的深层次理解。
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
它具体表现为学生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
我们就是要探究怎样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该模式是在教师对课标、教材和学情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的活动以知识线索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线索贯穿课堂,初步完成教学目标。
然后通过自问互问、讨论释疑、整合迁移以及自评自测形成后期观念化,深层次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是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必修二的基础上对原电池进行分池、分液处理,并引入盐桥,达到消除自放电,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的效果。
并为继续学习生活中的化学电源做好准备,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这样在学生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去认为氧化剂、还原剂只有直接接触、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电子转移,而现在,是使氧化剂和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并在不同的区域之间通过特定的装置实现了电子的定向转移,为原电池持续、稳定地产生电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再次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本节课的疑探引领分为两部分。
问题线索:通过录像让学生认识到单液电池的不足,存在自放电的现象,怎样消除自放电呢?让学生意识到负极材料和能和负极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的电解质溶液不能直接接触,从而进行分池。
但是分池之后又不能构成闭合的回路,从而通过用氯化钠溶液浸泡的滤纸条过渡到盐桥。
活动线索:通过圣女果电池的实验活动,建构原电池分池的模型。
然后通过对教材实验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最后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对原电池的原理进行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理解力和创造力。
这就是我所说的疑探引领。
本节课的观念建构,分为前期观念化和后期观念化。
通过课堂情景设置让学生意识到国外电池发展如火如荼,这些如果有一个得到应用,对我们国家又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改变现状,研发属于我们自己的电池!然后通过录像让学生发现单液原电池的不足,力求改进。
通过圣女果电池搭桥分池,学生逐渐形成模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创新,建立原电池的思维模型。
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理解力和创造力。
然后是课堂检测,检测本节课的收获并展望未来,引入下节课内容。
这样就初步完成了教学目标,对原电池的概念形成基本理解。
课后学生自评,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自控的元认知学习。
课后巩固,适应学习规律。
教师总评,发现师生学习时存在的问题,改进以后的教学。
下节课继续学习实用电池。
深层次完成教学目标,构建原电池的核心观念。
最后是本节课的得失:
得:改进了教学中的实验,节省了药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本节课的重要性和难操作性有了很大认识!对自己终身学习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失:带盐桥的原电池电阻有点大,无法带动LED灯或很小的电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