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基础知识课件
合集下载
2024版(PPT幻灯片版)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21
矿物类中药的鉴定
• 矿物种类识别:准确识别矿物的种类是鉴定的关键步骤之一。 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的晶体形态、颜色光泽以及硬度比重等物理 性质进行初步判断。同时结合化学性质如溶解性等进行综合分 析确定矿物种类。对于难以识别的矿物可以借助X射线衍射分 析(XRD)、红外光谱(IR)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辅助鉴定。
利用免疫学技术研究中药 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药效学鉴定法
通过观察中药对生物体的 药理效应来判断其真伪和 优劣。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 药进行基因水平上的鉴定 和研究。
2024/1/27
11
2024/1/27
03
常见中药的鉴定
12
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
形状
观察根或根茎的形状、大小、粗 细等特征。
中的稳定性。
24
鉴定过程中的误差控制
01
02
03
仪器校准
定期对鉴定所使用的仪器 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 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2024/1/27
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鉴定操作规程, 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数据处理
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鉴 定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减小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的影响。
25
观察断面颜色、质地、纹理等。
2024/1/27
14
皮类中药的鉴定
形状
观察皮的形状、大小、厚薄等。
表面特征
注意颜色、皱纹、皮孔等。 2024/1/27
内表面特征
观察颜色、纹理等。
质地
检查质地坚韧或松软,纤维性或 粉性等。
15
叶类中药的鉴定
形状
表面特征
质地
气味
观察叶的形状、大小、 长宽比等。
矿物类中药的鉴定
• 矿物种类识别:准确识别矿物的种类是鉴定的关键步骤之一。 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的晶体形态、颜色光泽以及硬度比重等物理 性质进行初步判断。同时结合化学性质如溶解性等进行综合分 析确定矿物种类。对于难以识别的矿物可以借助X射线衍射分 析(XRD)、红外光谱(IR)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辅助鉴定。
利用免疫学技术研究中药 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药效学鉴定法
通过观察中药对生物体的 药理效应来判断其真伪和 优劣。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 药进行基因水平上的鉴定 和研究。
2024/1/27
11
2024/1/27
03
常见中药的鉴定
12
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
形状
观察根或根茎的形状、大小、粗 细等特征。
中的稳定性。
24
鉴定过程中的误差控制
01
02
03
仪器校准
定期对鉴定所使用的仪器 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 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2024/1/27
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鉴定操作规程, 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数据处理
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鉴 定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减小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的影响。
25
观察断面颜色、质地、纹理等。
2024/1/27
14
皮类中药的鉴定
形状
观察皮的形状、大小、厚薄等。
表面特征
注意颜色、皱纹、皮孔等。 2024/1/27
内表面特征
观察颜色、纹理等。
质地
检查质地坚韧或松软,纤维性或 粉性等。
15
叶类中药的鉴定
形状
表面特征
质地
气味
观察叶的形状、大小、 长宽比等。
中药鉴别 PPT课件
• 哈蟆油:用温水浸泡体积可膨胀10~15倍。 • 熊胆:粉末少许投入水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黄
线下沉,短时间内不扩散。 • 红花:染水成金黄色。 • 西红花:可见橙黄色物质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
散,染水成黄色。
性状鉴定
• 9、 火试:产生所味、颜色、烟雾、闪光和 响声等现象。
• 麝香:少许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 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四溢, 灰化后呈白色或灰白色残渣,无毛、肉焦 臭;无火星或火焰出现。
• (道地药材:由于产地和加工的原因所致某一地 区的中药的质量明显优于其它地区的同种药材, 就称该药材为道地药材)
• 劣: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药材 • 一、中药材的鉴定﹡ • 二、中成药的鉴定﹡
第三节 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 中药用药的基本原则:安全有效、质量可 控
• 制定质量标准的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 进、经济合理
口一条龙,中药产业化初具规模。在欧洲市场上90% 以上的浓缩人参汁或整参来自韩国 • 3、 西欧: • 随着“人类要回归大自然”思潮的影响, • 以及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的转变, • 西欧也开始用大量以自然植物为原料生产药品。 • 意大利23%、法国24%、德国38% • 前苏联42%每年植物药品比重也日趋上升。
版)国家药品的法典 • 2、《部颁药品标准》 • 3、《地方药品标准》对其它地区无约束力,
仅可作参照执行的标准 • 4 、《企业的内控标准》
二.取样
• 取样:代表性
• (一)检查包件:有异常情况的单独检验.
• (二)从同批包件中抽取检验用样品的原
则:
⑷
• 1.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 2. 100~1000件,按5%取样.
性状鉴定
线下沉,短时间内不扩散。 • 红花:染水成金黄色。 • 西红花:可见橙黄色物质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
散,染水成黄色。
性状鉴定
• 9、 火试:产生所味、颜色、烟雾、闪光和 响声等现象。
• 麝香:少许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 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四溢, 灰化后呈白色或灰白色残渣,无毛、肉焦 臭;无火星或火焰出现。
• (道地药材:由于产地和加工的原因所致某一地 区的中药的质量明显优于其它地区的同种药材, 就称该药材为道地药材)
• 劣: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药材 • 一、中药材的鉴定﹡ • 二、中成药的鉴定﹡
第三节 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 中药用药的基本原则:安全有效、质量可 控
• 制定质量标准的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 进、经济合理
口一条龙,中药产业化初具规模。在欧洲市场上90% 以上的浓缩人参汁或整参来自韩国 • 3、 西欧: • 随着“人类要回归大自然”思潮的影响, • 以及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的转变, • 西欧也开始用大量以自然植物为原料生产药品。 • 意大利23%、法国24%、德国38% • 前苏联42%每年植物药品比重也日趋上升。
版)国家药品的法典 • 2、《部颁药品标准》 • 3、《地方药品标准》对其它地区无约束力,
仅可作参照执行的标准 • 4 、《企业的内控标准》
二.取样
• 取样:代表性
• (一)检查包件:有异常情况的单独检验.
• (二)从同批包件中抽取检验用样品的原
则:
⑷
• 1.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 2. 100~1000件,按5%取样.
性状鉴定
中药鉴定基本知识课件
年代
东汉 梁代 唐代 北宋 明代
作者
不详 陶弘景 苏敬等 唐慎微 李时珍
载药数
365种 730种 850种 1746种 1892种
特点
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古代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药典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本草 对中药材的性状鉴别记载 较为完善
9 天然药物: 取自天然的有效物质制成的药物。
三七 别名金不换
菊三七 别名金不换
土大黄 别名金不换
三七 花 别名金不换
菊三七
别名金不换
土大黄
别名金不换
中药的优劣鉴定是指对中药质量的检定。
鉴定中药质量的优劣是保证其有效性的关键,是中药鉴定学
的基本任务。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物质群的组成和有效成分 的含量。 全面地、客观地、科学地评价中药质量,是实现中药的科学 化和标准化关键,是中医药的产业化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一药多源
对常用中药534味根据《中华本草·精选本》进行统 计,
单源者(297味)占55.6%; 两源者73味,占13.7%; 多源者164味,占30.7%。 两源和多源共有237味,共占44.4%。 (其中植物药454味,单源256,两源59,多源139,合计多源198 味,占43.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多源者也占27.6%。
第一章 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
第1 节 第2 节 第3 节 中药鉴定的定义和任务 中药的分类与拉丁名 中药的资源、采收、 加工与 贮藏
一、 定义
中药鉴定
是指依据国家药品标准以及有关资料规定 的中药标准,对商品中药或检品进行真实 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检定。
二、 几个有关概念
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
中药的鉴别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中药的鉴别医学知识
22
荧光法鉴别常用中药材
❖ 十一.珍珠母:本品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有浅蓝紫色(天 然珍珠)或亮黄绿色 (养殖珍珠)荧光,通常环周部分较明 亮。 十二、熊胆:取其粉末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白色荧 光不应显棕黄色荧光。取0.1g溶于20m17%冰醋酸溶 液,紫外光灯下观察不得显淡蓝色乳浊荧光。 十三、秦皮:本品热水浸出液呈黄绿色,日光下显蓝色 荧光。 十四、常山:取根折断,将断面置紫外光灯(365nm)下 观察,显黄色荧光,尤以皮部更为明显,其水浸液则显天 蓝色荧光,在碱性溶液中荧光加强。 十五、紫菀:取粗粉2g,加乙醚或甲醇10ml,浸渍过夜, 过滤。取滤液滴在纸上,置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紫 菀显蓝色荧光斑点;而山紫菀显黄色或淡黄色荧光斑点。
10
化学反应法
❖ 2.大黄流浸膏中大黄的鉴别 ❖取本品 1ml,加 1%氢氧化钠溶液
10ml,煮沸,放冷,滤过。取滤液 2ml,加稀盐酸数滴使呈酸性,加乙 醚10ml,振摇,乙醚层显黄色,分 取乙醚液,加氨试液 5ml,振摇, 乙醚层仍显黄色,氨液层显持久的 樱红色。
中药的鉴别医学知识
11
化学反应法
中药的鉴别医学知识
32
IR用于配方颗粒的鉴别
中药配方颗粒红外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的鉴别医学知识
33
IR用于配方颗粒的鉴别
中药配方颗粒红外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的鉴别医学知识
34
IR用于配方颗粒的鉴别
中药配方颗粒红外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的鉴别医学知识
35
IR用于配方颗粒的鉴别
中药配方颗粒红外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的鉴别医学知识
中药的鉴别医学知识
16
升华法应用于中药制剂的鉴别
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_PPT幻灯片
14
六、中药的拉丁名
❖中药拉丁名的组成: 药用部位名(第一格)+中药名(第二格)
如:黄连Rhizoma Coptidis
15
六、中药的拉丁名
❖1)一属中只有一个品种入药,或一属中有 多品种作一种药,一般用属名。
❖(2)一属中不同品种作不同药材时,除一种 外,均需加种名
▪ Radix Angehicae Sinensis 当归 ▪ 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 独活 ▪ Herba Asari 细辛 ▪ Herba Asari Forbesii 马蹄细辛(杜衡)
16
六、中药的拉丁名
❖(3)药用不同部位入药或不同属植物入药加 et(和)seu(或)
▪ Radix et Rhizoma Rhei 大黄 ▪ Herba Erodii seu Geranii 老鹳草
❖(4)拉丁名中的形容词位于最后
▪ Semen Armeniacae Amarum(苦杏仁) ▪ Semen Sojae Preparatum(淡豆豉)
❖ 常用拉丁词:
❖ 根:Radix;
根茎:Rhizoma;
❖茎:Caulis; 木:Lignum;
❖皮:Cortex; 叶:Folium;
❖ 花:Flos;
果实:Fructus;
❖种子:Semen; 全草:Herba;
❖藻类:Algae; 菌类:Fungi;
❖ 地衣类:Lichenes;树脂类:Resina
《本草纲目》未载药物716种 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
10
四、近代中药鉴定技术发展概况
❖ 鸦片战争前:传统方法研究中药 ❖ 1840年以后:国外药学传入中国 ❖ 1811-1882年:李善兰编译的《植物学》
六、中药的拉丁名
❖中药拉丁名的组成: 药用部位名(第一格)+中药名(第二格)
如:黄连Rhizoma Coptidis
15
六、中药的拉丁名
❖1)一属中只有一个品种入药,或一属中有 多品种作一种药,一般用属名。
❖(2)一属中不同品种作不同药材时,除一种 外,均需加种名
▪ Radix Angehicae Sinensis 当归 ▪ 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 独活 ▪ Herba Asari 细辛 ▪ Herba Asari Forbesii 马蹄细辛(杜衡)
16
六、中药的拉丁名
❖(3)药用不同部位入药或不同属植物入药加 et(和)seu(或)
▪ Radix et Rhizoma Rhei 大黄 ▪ Herba Erodii seu Geranii 老鹳草
❖(4)拉丁名中的形容词位于最后
▪ Semen Armeniacae Amarum(苦杏仁) ▪ Semen Sojae Preparatum(淡豆豉)
❖ 常用拉丁词:
❖ 根:Radix;
根茎:Rhizoma;
❖茎:Caulis; 木:Lignum;
❖皮:Cortex; 叶:Folium;
❖ 花:Flos;
果实:Fructus;
❖种子:Semen; 全草:Herba;
❖藻类:Algae; 菌类:Fungi;
❖ 地衣类:Lichenes;树脂类:Resina
《本草纲目》未载药物716种 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
10
四、近代中药鉴定技术发展概况
❖ 鸦片战争前:传统方法研究中药 ❖ 1840年以后:国外药学传入中国 ❖ 1811-1882年:李善兰编译的《植物学》
中药鉴别基本知识.ppt
中药学
(六)光谱鉴定法
含义: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 围内对光的吸收度或发光强度,对中药进行定性 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常用方法
➢紫外光谱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 ➢红外光谱法 ➢质谱鉴定法 ➢磁共振光谱鉴定法
中药学
(七)中药鉴定发展技术
指纹图谱鉴定法 生物鉴定法 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技术 色谱-光谱联用分析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热分析法、X射线衍射分
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和检验方法所 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 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药学
中药鉴定的基本程序
取样:
➢ 样品具有代表性 ➢ 足够的数量
2.鉴定:
依据国家药品标准对检品的真实性、纯度、质量进行评价 和检定。
3.结果判断
填写检验报告书。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来源鉴定-植、动、矿物类药材 性状鉴定-药材、饮片 显微鉴定-破碎药材、粉末、中成药 理化鉴定(现代仪器分析)—有效成分、成分分
析;浸出物测定;纯净程度、有害或有毒物质定 量定性检测。
中药学
来源鉴定
观察植物形态
➢ 各器官(繁殖器官) ➢ 热水浸泡软化展平 ➢ 借助放大镜或解剖镜 ➢ 借助显微镜
常规检查法
1.微量升华法
5.炽灼残渣检查法
2.荧光分析法
6.浸出物测定法
3.水分测定法
7.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4.灰分检查法
8.杂质检查法
中药学
(三)有害物质检测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黄曲霉素的检查 重金属的检查 砷盐检查
中药学Leabharlann (四)化学定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 采用某种方法使待测组分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并转化为一
(六)光谱鉴定法
含义: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 围内对光的吸收度或发光强度,对中药进行定性 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常用方法
➢紫外光谱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 ➢红外光谱法 ➢质谱鉴定法 ➢磁共振光谱鉴定法
中药学
(七)中药鉴定发展技术
指纹图谱鉴定法 生物鉴定法 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技术 色谱-光谱联用分析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热分析法、X射线衍射分
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和检验方法所 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 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药学
中药鉴定的基本程序
取样:
➢ 样品具有代表性 ➢ 足够的数量
2.鉴定:
依据国家药品标准对检品的真实性、纯度、质量进行评价 和检定。
3.结果判断
填写检验报告书。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来源鉴定-植、动、矿物类药材 性状鉴定-药材、饮片 显微鉴定-破碎药材、粉末、中成药 理化鉴定(现代仪器分析)—有效成分、成分分
析;浸出物测定;纯净程度、有害或有毒物质定 量定性检测。
中药学
来源鉴定
观察植物形态
➢ 各器官(繁殖器官) ➢ 热水浸泡软化展平 ➢ 借助放大镜或解剖镜 ➢ 借助显微镜
常规检查法
1.微量升华法
5.炽灼残渣检查法
2.荧光分析法
6.浸出物测定法
3.水分测定法
7.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4.灰分检查法
8.杂质检查法
中药学
(三)有害物质检测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黄曲霉素的检查 重金属的检查 砷盐检查
中药学Leabharlann (四)化学定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 采用某种方法使待测组分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并转化为一
(PPT幻灯片版)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第三节 中药鉴定的方法
中 药 鉴 定 的 方 法
来源鉴定
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 理化鉴定
四大鉴定
P150 问答7
11
第三章 中药的鉴定 一、来源鉴定
二、性状鉴定
又称“感官鉴定”,就是用眼看、手摸、鼻闻 、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 外观形状。
(一)特点 :简单、易行、迅速 (二)性状鉴定的内容 1.形状 2.大小 3.色泽 4.表面 5.质地 6.断面 7.气味 8.水试 9.火试 10.辨声等
三、显微鉴定
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 的组织构造,细胞性状 以及内含物的特征,用 以鉴别药材的真伪和纯 度,甚至品质。 包括
P155
:组织鉴定
粉末鉴定
25
第三章 中药的鉴定
四、理化鉴定 是利用药材中存在某种成分
的性质,通过理化方法或仪器分析来鉴别 药材的真伪和纯度的鉴定方法 。
P155
26
第四 章 各药鉴别特征介绍
(1)味连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 性状:根茎多 呈倒鸡爪状;表面灰黄色,粗糙,节密生, 其光滑细长园柱形节间,习称“过桥” 。质坚硬,断面木部鲜黄 色,髓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2)雅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三角叶黄连的干燥根茎 性 状:根茎多单枝;“过桥”较长。余同味连。 (3)云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云连的 干燥根茎 性状:根茎多单枝“钩状”或“蝎尾”状;色浅;“过桥”不明显 。余同味连。
4.断面 较平坦,角质样。 5.气味 气微而特异,味甘。
61
第四 章 各药鉴别特征介绍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
表皮残留,下皮2~3列切向延长的栓化细胞。
皮层细胞,较老块茎的皮层与下皮相接处有厚壁细胞。
《中药鉴定》课件
保障中药国际安全
通过中药鉴定,确保出口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保护消费者权益。源自030201
总结词: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药材的特点和鉴定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中药鉴定技术
总结词
基源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础,通过对中药材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植物、动物或矿物的种类。
详细描述
基源鉴定主要依据植物、动物或矿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地理分布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鉴别,以确定中药材的正确来源,保证中药材的真实性和质量。
显微鉴定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组织构造和细胞特征来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总结词
显微鉴定主要依据中药材的显微构造特征,如细胞形态、组织构造等,进行鉴别和分类,以确定中药材的真伪和品种。
详细描述
理化鉴定是通过化学分析、物理测试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总结词
理化鉴定主要依据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鉴别,通过化学反应、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手段,确定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优劣。
通过观察枸杞子的外观、颜色、味道等特点,对其真伪进行鉴别。
总结词
正品枸杞子呈椭圆形或类球形,表面呈暗红色或橙黄色,有细密的皱纹;伪品表面往往过于光滑,皱纹较少。
外观
正品枸杞子断面呈深黄色或淡棕色,有明显的髓腔;伪品断面颜色较浅,髓腔不明显。
颜色
正品枸杞子味道甘甜,略有苦味;伪品味道较淡或无味。
味道
《中药鉴定》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中药鉴定概述中药鉴定技术中药鉴定标准与规范中药鉴定实例分析中药鉴定的未来发展
中药鉴定概述
总结词
中药鉴定的定义是指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中药材进行鉴别和鉴定,确保其真实性和质量的过程。
通过中药鉴定,确保出口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保护消费者权益。源自030201
总结词: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药材的特点和鉴定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中药鉴定技术
总结词
基源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础,通过对中药材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植物、动物或矿物的种类。
详细描述
基源鉴定主要依据植物、动物或矿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地理分布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鉴别,以确定中药材的正确来源,保证中药材的真实性和质量。
显微鉴定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组织构造和细胞特征来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总结词
显微鉴定主要依据中药材的显微构造特征,如细胞形态、组织构造等,进行鉴别和分类,以确定中药材的真伪和品种。
详细描述
理化鉴定是通过化学分析、物理测试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总结词
理化鉴定主要依据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鉴别,通过化学反应、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手段,确定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优劣。
通过观察枸杞子的外观、颜色、味道等特点,对其真伪进行鉴别。
总结词
正品枸杞子呈椭圆形或类球形,表面呈暗红色或橙黄色,有细密的皱纹;伪品表面往往过于光滑,皱纹较少。
外观
正品枸杞子断面呈深黄色或淡棕色,有明显的髓腔;伪品断面颜色较浅,髓腔不明显。
颜色
正品枸杞子味道甘甜,略有苦味;伪品味道较淡或无味。
味道
《中药鉴定》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中药鉴定概述中药鉴定技术中药鉴定标准与规范中药鉴定实例分析中药鉴定的未来发展
中药鉴定概述
总结词
中药鉴定的定义是指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中药材进行鉴别和鉴定,确保其真实性和质量的过程。
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外观
观察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
味道
尝药材的味道,如苦、甜、酸、辣等。
气味
闻药材的气味,如芳香、腥臭等。
质地
触摸药材的质地,如光滑、粗糙等。
中药的显微鉴定
植物细胞
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结 构。
植物纤维
观察纤维的形状、大小、排列等。
植物结晶
观察结晶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动物组织
观察肌肉、骨胳、内脏等结构。
03
中药鉴定的实用技术
中药的理化鉴定
1 2
化学定性分析
利用中药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化学反应或呈色反 应,进行定性鉴别。
薄层色谱法
通过将中药样品在薄层板上展开,利用不同成 分对不同溶剂的亲和性,实现分离和鉴定。
3
气相色谱法
适用于挥发性中药成分的鉴定,通过分离和分 析中药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别。
中药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 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各个方面的 鉴定,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安全可靠。同 时,中药鉴定还能够对中药的有效成分、有 毒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为中药的研发和临
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鉴定的国际化发展
总结词
随着中药的国际化发展,中药鉴定的国际化水平也逐渐提高,为中药的国际交流 和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目的
中药鉴定的目的是通过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的鉴 别、检验、检测及安全性评估,确保中药产品的真实性和质 量,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中药鉴定的历史和发展
历史
中药鉴定始于古代,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药鉴定的方法和技术 也不断进步和完善。
发展
现代中药鉴定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方法,如DNA条形码、光谱分析、色谱分 析等,使得中药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观察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
味道
尝药材的味道,如苦、甜、酸、辣等。
气味
闻药材的气味,如芳香、腥臭等。
质地
触摸药材的质地,如光滑、粗糙等。
中药的显微鉴定
植物细胞
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结 构。
植物纤维
观察纤维的形状、大小、排列等。
植物结晶
观察结晶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动物组织
观察肌肉、骨胳、内脏等结构。
03
中药鉴定的实用技术
中药的理化鉴定
1 2
化学定性分析
利用中药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化学反应或呈色反 应,进行定性鉴别。
薄层色谱法
通过将中药样品在薄层板上展开,利用不同成 分对不同溶剂的亲和性,实现分离和鉴定。
3
气相色谱法
适用于挥发性中药成分的鉴定,通过分离和分 析中药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别。
中药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 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各个方面的 鉴定,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安全可靠。同 时,中药鉴定还能够对中药的有效成分、有 毒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为中药的研发和临
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鉴定的国际化发展
总结词
随着中药的国际化发展,中药鉴定的国际化水平也逐渐提高,为中药的国际交流 和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目的
中药鉴定的目的是通过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的鉴 别、检验、检测及安全性评估,确保中药产品的真实性和质 量,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中药鉴定的历史和发展
历史
中药鉴定始于古代,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药鉴定的方法和技术 也不断进步和完善。
发展
现代中药鉴定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方法,如DNA条形码、光谱分析、色谱分 析等,使得中药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中药的鉴定ppt课件
等多个方面。
可操作性原则
鉴定方法应简便易行, 适用于不同场合和条件
下的中药鉴定工作。
02
中药鉴定的方法与技术
传统鉴定方法
基原鉴定
显微鉴定
通过观察中药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 形态、特征,确定其种类和学名。
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组织构造、细 胞形状及内含物等微观特征,进行种 类和品质鉴定。
性状鉴定
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 火试等方法,对中药的形状、大小、 颜色、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进行 观察和描述。
中药鉴定的意义
确保中药质量与安全,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 升中药的国际竞争力;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中药鉴定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药鉴定
以经验鉴别为主,注重形态、色 泽、气味等外观特征。
近现代中药鉴定
引入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现代科 学技术手段,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 科学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注意事项一
注意事项二
过分依赖单一理化指标。不同中药的 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单一指标难以全 面反映中药质量。
选择合适的理化指标和检测方法,确 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6
中药鉴定的挑战与展望
中药鉴定的挑战与问题
品种繁多,形态各异
中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给鉴定带来极大 困难。
同名异物,同物异名
中药存在大量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易 导致混淆。
样品制备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清洗、 干燥、去杂等处理,制备 成符合鉴定要求的样品。
性状鉴定
01
02
03
04
观察
通过手感、硬度计等工具检测 样品的质地。
可操作性原则
鉴定方法应简便易行, 适用于不同场合和条件
下的中药鉴定工作。
02
中药鉴定的方法与技术
传统鉴定方法
基原鉴定
显微鉴定
通过观察中药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 形态、特征,确定其种类和学名。
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组织构造、细 胞形状及内含物等微观特征,进行种 类和品质鉴定。
性状鉴定
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 火试等方法,对中药的形状、大小、 颜色、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进行 观察和描述。
中药鉴定的意义
确保中药质量与安全,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 升中药的国际竞争力;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中药鉴定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药鉴定
以经验鉴别为主,注重形态、色 泽、气味等外观特征。
近现代中药鉴定
引入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现代科 学技术手段,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 科学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注意事项一
注意事项二
过分依赖单一理化指标。不同中药的 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单一指标难以全 面反映中药质量。
选择合适的理化指标和检测方法,确 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6
中药鉴定的挑战与展望
中药鉴定的挑战与问题
品种繁多,形态各异
中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给鉴定带来极大 困难。
同名异物,同物异名
中药存在大量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易 导致混淆。
样品制备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清洗、 干燥、去杂等处理,制备 成符合鉴定要求的样品。
性状鉴定
01
02
03
04
观察
通过手感、硬度计等工具检测 样品的质地。
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目录
• 中药鉴定概述 • 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 • 常见中药的鉴定 • 中药鉴定的注意事项 • 中药鉴定的实践应用 • 中药鉴定培训总结与展望
中药鉴定概述
01
中药鉴定的定义与意义ຫໍສະໝຸດ 定义中药鉴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 段和方法,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 进行真伪优劣的鉴别和评价,以 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的过程。
和可靠性。
中药鉴定的基本方
02
法
性状鉴定法
观察外观性状
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等 方法,观察中药的形状、大小、 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
气味等性状。
辨识真伪优劣
根据中药的性状特征,结合经验判 断其真伪和优劣,如辨别药材是否 经过染色、增重、掺杂等处理。
掌握性状变化规律
了解中药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性 状变化规律,以便准确鉴定其品种 和质量。
价值体现
中药鉴定有助于提高中药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 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鉴定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前景
中药材生产环节
在中药材种植、养殖、采收等生产环节中,通过中药鉴定 技术可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安全,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 量。
中药饮片加工环节
在中药饮片加工过程中,利用中药鉴定技术可以对原材料 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别和分类,确保加工出来的中药饮片 符合质量标准。
人才队伍建设重视
中药鉴定领域将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 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中药 鉴定人才。
THANKS.
化学成分分析
利用色谱、光谱等化学分 析方法,检测中药中的有 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确 定其品种和质量。
荧光分析
某些中药在特定波长光照 射下会产生荧光,通过观 察荧光颜色和强度,可以 判断其真伪和品种。
目录
• 中药鉴定概述 • 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 • 常见中药的鉴定 • 中药鉴定的注意事项 • 中药鉴定的实践应用 • 中药鉴定培训总结与展望
中药鉴定概述
01
中药鉴定的定义与意义ຫໍສະໝຸດ 定义中药鉴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 段和方法,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 进行真伪优劣的鉴别和评价,以 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的过程。
和可靠性。
中药鉴定的基本方
02
法
性状鉴定法
观察外观性状
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等 方法,观察中药的形状、大小、 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
气味等性状。
辨识真伪优劣
根据中药的性状特征,结合经验判 断其真伪和优劣,如辨别药材是否 经过染色、增重、掺杂等处理。
掌握性状变化规律
了解中药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性 状变化规律,以便准确鉴定其品种 和质量。
价值体现
中药鉴定有助于提高中药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 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鉴定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前景
中药材生产环节
在中药材种植、养殖、采收等生产环节中,通过中药鉴定 技术可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安全,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 量。
中药饮片加工环节
在中药饮片加工过程中,利用中药鉴定技术可以对原材料 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别和分类,确保加工出来的中药饮片 符合质量标准。
人才队伍建设重视
中药鉴定领域将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 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中药 鉴定人才。
THANKS.
化学成分分析
利用色谱、光谱等化学分 析方法,检测中药中的有 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确 定其品种和质量。
荧光分析
某些中药在特定波长光照 射下会产生荧光,通过观 察荧光颜色和强度,可以 判断其真伪和品种。
中药鉴别基础课件
中药材标准
我国现行中药材药品质量标准主要有:
➢ 国家药品标准 ➢ 地方药品标准
中药材标准——国家药品标准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现行2010年版
➢ 部颁、局颁药品标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儿茶等43种进口药材标准》 • 部、局颁《维药标准》、《蒙药标准》及《藏药标准》
五加皮伪品红毛五加表面观 菟丝子表面观 狗脊
中药鉴定基础——性状鉴别
质地:指药材的软硬、疏实、轻重、干粘等特征。 软硬、坚韧多凭手感而定,疏松、致密、黏性、粉性等全 凭眼睛仔细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 松泡表示质轻而松.如南沙参泡而松;灯芯草、松花粉质轻。 ➢ 粉性表示含有大量的淀粉,如山药、天花粉、粉葛。 ➢ 粘性表示含粘液质,如小通草水浸后有粘性;天门冬柔润
属………...黄连属Coptis 种…………黄连Coptischinensis Franch.
中药鉴定基础——道地药材
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 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 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 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因道地药材存在地域性质量特色而自古在 中药界就有“道地性”之说,认为道地药 材的品质最好。
中药鉴定基础——性状鉴别
➢ 大黄嚼之发黏,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 知母、石斛、麦冬微甜又略苦,嚼之有黏性; ➢ 杜仲味微苦,嚼之有胶状感; ➢ 胖大海、车前子嚼之有黏性等。
!!注意:有强烈刺激性和毒性药材,如草 乌、白附子、狼毒、半夏等,尝量要少、及 时吐出、漱口洗手,以免中毒。
中药鉴定基础——水试
具粘性。 ➢ 油润具有油性,如柏子仁等。 ➢ 角质表示含多量淀粉或多糖,因加工糊化,呈半透明,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观察植物形态
对具有较完整植物体的中药检品,应注意对其根、 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观察,对花、果、孢子 囊、子实体等繁殖器官应特别仔细,借助放大镜或 解剖显微镜,可以观察微小的特征,如毛茸、腺点 等的形态构造。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检品是不 完整的,通常是植物体的一段或一块器官,除对少 数特征十分突出的品种可以鉴定外,一般都要追究 其原植物,包括深入到产地调查,采集实物,进行 对照鉴定。
二、中药鉴定依据
中药鉴定依据为国家药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进口药材标准》 其中地方标准: 《江苏省中药材标准》1989年版 中药饮片标准:《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2002年版
三、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二)核对文献
根据已观察到的形态特征和检品的产地、别名、效用等线索, 查阅《中国药典》和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中草药书籍和图鉴, 加以分析对照。在核对文献时,首先应查考植物分类方面的 著作,如《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新华 本草纲要》、《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及有关的地区性植物志 等;其次再查阅有关论述中药品种方面的著作,如《中药 志》、《中药材品种论述》、《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中药鉴定学》等。由于各书记载植物形 态的深度不同,对同一种植物的记述有时也会不一致,因此 必要时,还须进一步查对原始文献,以便正确鉴定。原始文 献即指第一次发现该种(新种)植物的植物工作者,描述其 特征,予以初次定名的文献。
四、中药鉴定的方法
中药鉴定的样品非常复杂,有完整的药材,
也有饮片、碎块或粉末。因此,中药鉴定的 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鉴定方法有: 来源(原植物、动物和矿物)鉴定、性状鉴 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方法。各种方法 有其特点和适用对象,有时还需要几种方法 配合使用,这要根据检品的具体情况和要求 灵活掌握。
第二步 鉴定
根据所抽取的不同样品及检测要求,选择不同的鉴定方法进 行鉴定。中药品种(真伪)鉴定内容,包括原植(动)物鉴定、 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项。中药的质量(优劣)鉴 定是检查样品中有无杂质及其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量、有 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是否达标等,中药品质优良度主要通过 杂质检查及水分、灰分、浸出物、有效成分的含量来确定。 中药的杂质检查 中药中杂质的混存,直接影响药材的纯 度。这些杂质系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 不符;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 尘土等。检查方法可取规定量的样品,摊开,用肉眼或放大 镜(5~10倍)观察,将杂质拣出,如其中含有可筛分的杂质, 应通过适当的筛罗将杂质筛出。然后将各类杂质分别称重, 计算出占样品的百分比,以资确质。如药材中混存的杂质与 正品相似,难以用肉眼鉴别时,应用显微、理化鉴别试验, 证明其为杂质后,计入杂质重量中。对个体大的药材,必要 时可破开,检查有无蛀虫、霉烂或变质情况。杂质检查所用 的样品量,一般按药材取样法称取。
第一步
取样 检品的来源包括抽检和送检两类。药材的取 样是指选取供鉴定用的药材样品。所取样品 应具有代表性、均匀性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样保存。取样的 代表性直接影响到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必须重视取样的各个环节。
(一)取样原则
①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 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 其他物质污染等,作详细记录。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 独检验。②同批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100~1000件按5%取样;超过l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 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对于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 逐件取样。③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内的药材, 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每一包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 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取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 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药材100~500g;粉末状 药材25g;贵重药材5~10g。④个体大的药材,在包件不同 部位(从10cm以下的深处)分别抽取。可根据具体情况抽取有 代表性的样品。
(二)取样方法
所取样品混和拌匀,即为总样品。对个体较小的药 材,应摊成正方形,依对角线划“X”字,使分为四 等分,取用对角两份;再如此操作,反复数次至最 后剩余的量足够完成必要的试验以及留样数为止, 此为平均样品;个体大的药材可用其他适当方法抽 取平均样品。平均样品的数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 需用量的3倍,即1/3供实验室分析鉴定用,另1/ 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保存留样,保存期至少1 年。
第一、来源(原植物、动物和矿物)鉴 定
来源鉴定(origin
identification)又称“基原鉴 定”,是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知识,对 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 以保证应用品种准确无误。这是中药鉴定的 根本,也是中药生产、资源开发及新药研究 工作的基础。以原植物鉴定为例,其步骤如 下:
第三步 结果
对药检工作人员来说,检验者接受检品后,除应写 明检品来源,包括抽检和送检单位、时间、数量等 内容外,凡在实验过程中的一切数据、现象及结果 均应详细记录,不得任意涂改。检验完毕后,要及 时填写检验报告单,包括来源、处理意见及该检品 鉴定的法定依据等内容。每一个检品检验结束,应 将记录本、样品及检验报告书存根交其他人员审核, 检验结果经复查没有疑义后,抄送有关部门备案。
中药鉴定基础知识
一、概念
中药鉴定学(Authentication Chinese Medicines):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 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 的应用学科。 现常用中药约800种。1983年-1994年对全 国中药资源进行全面调察的结果,我国天 然中草药共有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 种,占87%;动物药1581种,占12%;矿 物药80种,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