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_第三交响曲_沈丽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谈《英雄》交响曲摘要:对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的解读,感受和领悟到复活的英雄式胜利。
《英雄》表现了贝多芬深层的情感和丰富的戏剧化对比。
这曲展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和走向胜利之路的整个历程,自第一乐章剧烈的战斗开始,便强有力的把听众引至凯旋的最后乐章。
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交响曲,像是向不可抗拒的命运宣战。
关键词:贝多芬;《英雄》;分析;精神;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祖籍是荷兰。
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
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英雄交响曲》是标志贝多芬创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不朽名曲。
这部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大大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它完全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这部交响曲的构思,完全是出于贝多芬作为一个共和主义者的意愿。
当时,他真挚地崇拜拿破仑,把拿破仑看作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英雄,并拟定将这部交响曲题献给他。
但是,就在这部交响曲刚刚脱稿之后贝多芬得知拿破仑于1804年5月18日接受了皇帝的称号。
此时,贝多芬的心灵遭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愤怒地撕掉了总谱题赠的那一页。
并亲自在乐谱的开端上写到“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后来在出版时题为《英雄交响曲》。
曲中并没有什么曲解标题的人们所自然而然地期待着的战争场面或凯旋进行曲,而是充满了沉重的哀思,悲痛的回忆,一句话,这是英雄的葬仪。
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
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一名宫廷唱诗班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善良温顺的普通女性。
在父亲的严厉要求下,童年的贝多芬每天练琴数小时,并经常在半夜被他的父亲从床上拉起来继续练琴。
这种严格的训练使贝多芬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其音乐天份也逐渐从中展现出来。
但1800年,一件可怕的事不停地折磨着他,在他身上开始出现耳聋的征兆,随后便完全失聪。
虽然倍受命运折磨,但正是这些经历成就了贝多芬坚毅倔强的性格,并最终战胜了病痛,将这种毅力变成了音乐作品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贝多芬的创作是建立在古典传统基础上的,音乐和结构具有逻辑感、均匀感,音乐的感觉具有宏伟的气概,有效推动了古典音乐的发展。
纵观贝多芬的一生,其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且这些作品都包含了他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对后世学习音乐的人来说是一批宝贵的财富。
其中,32首钢琴奏鸣曲不仅代表了欧洲古典钢琴音乐的最高峰,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流传最广的有《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黎明》等,每一首作品都将人们引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音乐境界。
其中,《月光奏鸣曲》更是演奏家和音乐院校专业学生特别喜爱的作品,该曲打破了传统格局,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转变的代表作之一。
一、《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月光奏鸣曲》实际上就是贝多芬1801年创作的《升c小调奏鸣曲》,该作品是贝多芬最有独创性、最充满灵感、最感人的作品,也是贝多芬最流行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贝多芬在该作品的乐谱上使用了“幻想曲似的”标注,表明了作品具有自由、即兴的特点。
这首奏鸣曲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
“月光”这一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在刊物上发表的听后印象,他说乐曲的第一乐章使他联想起“瑞士的琉森湖上的月光,像湖面上荡漾的小船那样的情景”。
其实,从贝多芬的创作意图与音乐形象来看,这首乐曲与月光没有任何联系。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呈示部主题)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呈示部主题)曲式分析报告
这是一个方整性的平行复乐段结构。
结构图示如下:
A16= A8(a4+b4)+A’8(a’4+b’4)
C—————————b E
这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极慢的慢板,2/4拍。
由两个平行乐段组成。
第一乐段(1~8小节):
第一乐句(1-4)乐曲持续进行在c小调,低音声部用极弱,持续,有节奏的上行音阶模仿踏步的声音,并用一个和声持续了四个小节,使作品营造出一个沉痛的庄严的氛围。
第二乐句(5~8)):一开始便用一个迅速的下行音阶打破了第一乐句沉寂的氛围,并出现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导七和弦,而后和声织体变化为重复的三连音柱式和弦,使作品更加充满力量感。
第二乐段(9-16)是方整形两乐句转调乐段,第一乐句(9-12)进行在c旋律小调上,相比第一乐段第一乐句在结尾处稍作变化;第二乐句(13-16)转到了降E大调上,转调使作品从之前压抑的氛围中慢慢变的明朗有力,为下一乐段进行铺垫。
如何评述贝多芬的第二、第三交响曲
如何评述贝多芬的第二、第三交响曲
这些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优秀演绎(相对福特温格勒来说,接近于托斯卡尼尼),在优异的声学环境中录制。
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叙述得欢乐而且优美,带有重复叙述段落。
在第二乐章,那个迷人的开始主题,贝多芬小心翼翼涉足浪漫主义领域,斯克罗瓦泽斯基以他的浪漫处理手法似乎明白了这点。
这是贝多芬第一首交响曲采用称为谐谑曲的乐章,在意大利语中是开玩笑的意思,尽管在贝多芬以后的其它作品的谐谑曲似乎都不太好笑,我相信贝多芬有意让这个乐章成为幽默。
当然在高亢和柔和的小节之间的快速对比,从一个小节到另外一个小节,意味着是有趣的。
我宁愿在强音和弱音小节之间有更强烈的对比。
第四乐章恰到好处地优秀,给这个欢乐的演绎带来一个合适的结局。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第一乐章是正确的屏息感和充满活力的,除了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的两个和弦外一般都很优秀。
他们演奏得如此紧密。
我从未在以前听过这种方式,希望我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重复部被叙述。
第二乐章偏向于快速,但仍然演奏得强烈的悲剧感觉。
在第三乐章,在A部分的标准重复部被叙述,三声中部中的圆号演奏得非常华丽。
第四乐章在向下演奏时猛冲(没有停顿),即使作品没有表明那样。
然而,它演奏得完美。
斯克罗瓦泽斯基和管弦乐队的声望配得上两首杰出的演绎。
优秀的音质。
《American RecordGuide》乐评福克斯。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一、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创作背景1.法国革命的历史概况《英雄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在创作道路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的阶段,欧洲发生了新的动荡:法国革命经历了反复,各国的封建势力多次联合向革命的法国大举进攻,而拿破仑上台后在推翻封建主义、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障碍的同时,又出自资本主义扩张政策的本性,对各国进行了侵略和掠夺,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
这样,欧洲出现了一个持续十多年的拿破仑战争。
1816年第六次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战争以拿破仑被迫退位而告终。
2.谱写《第三交响曲》的缘由, 1789年,革命的法国在维也纳设立了公使馆,贝多芬结识了大使波拿道特将军和法国小提琴家克鲁采。
他向他们了解了法国的情况和法国的音乐。
法国人民的革命性主义精神及他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伟大气魄给了他巨大的鼓舞。
在波拿道特的建议下,他谱写了《第三交响曲》,表现了对革命的向往。
他为这部巨著酝酿了四年之久,这部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的“旗手”拿破创的崇拜。
在这部作品中,他是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来刻画这位共和主义英雄的,并且在这部作品中具体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
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此曲,定名为“波拿巴交响曲”,在封而上写了“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赞扬”当时德国知识界的进步人士都希望法国革命的精神在德国传播,可有助于彻底铲除德国的封建主义。
黑格尔称拿破仑为“巴黎的国法大师”;约翰·伏斯称拿破仑为我们的盟友。
他把拿破仑看作革命的象征,在作品中倾注了他对革命的全部热情。
乐曲完成后,1804年拿破仑称帝,贝多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愤怒,认为拿破仑站污了神圣的事业,背叛了人民。
于是,他把交响曲的标题改为“英雄”。
二、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特点1.创作风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创作中完全奠定了他创作的基本思维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以及他的新风格—英雄性、群众性的风格。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即贝多芬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第三乐章。
是贝多芬早期较为著名的奏鸣曲之一。
在此时期,贝多芬的思想、创作手法也逐渐成熟。
通过对“悲怆”奏鸣曲的音乐分析,使我认识到“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标签:贝多芬;奏鸣曲;音乐分析一、作曲家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及演奏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人称为“乐圣”。
他1770年12月17日在德国波恩出生。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贝多芬出身于音乐家庭,从小就对音乐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作为宫廷音乐家的父亲出于決心把他培养成类似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他十二岁时开始和聂费学琴,贝多芬的音乐之路才真正意义的走上了正轨。
聂费是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家,他教授了贝多芬许多演奏及作曲的基本知识,使贝多芬建立起了结构清晰的艺术框架,提升了艺术方面的修养,吸取了德国古典艺术的内涵。
在恩师的引导下,1792年秋,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并先后于莫扎特、海顿、阿尔勃列希兹贝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
不久,便在维也纳“站住了脚”,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演奏家。
相对于事业的一帆风顺,贝多芬的生活之路却不那么顺利。
历史视域下的批判性接受——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在他所处时代的各种评价
两百多年前,在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交织时刻的欧洲,一位桀骜不驯的年轻人正撩拨着人们的心弦,他用音乐热烈地一遍遍刷新着时代,他像一座神秘的矿藏,等待着想要一探究竟的人们。
然而,作为一个为时代传声的伟人,在大踏步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公众对其音乐的各种评论,人们各抒已见,从而掀起了一股音乐讨论的浪潮。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历史视域下贝多芬所处时代掀起的那股讨论浪潮关注不多,更多地是从当代视角谈论贝多芬个人及音乐。
然而,我们应该理性地意识到,今天人们口中谈论的贝多芬和他的音乐作品其实还存在一定的认识局限,毕竟我们无法切身回到作曲家生活的社会历史时代中去体验那一切。
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历史视域”与“当代视域”的相互贯通,从而形成一种“视域融合”的新境界。
对于历史的重建或体验可能很难做到真正实现,当代人理解而形成的所谓“历史视域”始终横亘着一层隔膜,但缩短并克服我们与历史之间距仍然是了解贝多芬的必要工作。
本文提到的“批判性接受”一词,来源于《德国同时代人对贝多芬作品的批判性接受》一书。
该书涉及了大量关于贝多芬音乐的早期评论,这些评论塑造了当时社会对贝多芬音乐的接收、接受过程,提供了18至19世纪早期音乐被听到和理解的方式及见解,这是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贝多芬及其音乐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该书涉及作品种类繁多、篇幅庞大,本文主要以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为例,围绕这部作品在当时社会的各种评价,对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这些问题包括: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评价贝多芬音乐的?为何他的音乐会在当时引发争议?了解历史视域之下的这些评价,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有何帮助及作用?一、关于“批判”与“接受”的讨论接受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放在21世纪的今天,显然已经不是问题。
作为全世界大名鼎鼎,影响巨大的超一流作曲家,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在今天仍然屹立于西方音乐的顶峰,他的交响曲和协奏曲仍然是世界各地管弦乐队演奏的主要曲目,贝多芬的音乐仍然对音乐世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吸引力。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_艺术论文
内容提要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充满了英雄性和斗争性充满了对人的理性和力量的炽热信念作品形式宏伟壮丽、内容丰富深刻。
本文研究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特点、历史背景、贡献。
关键词贝多芬交响曲英雄《第三交响曲》的出现标志着在欧洲音乐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了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突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的旧框框使主要音乐形象在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广阔范围中发展。
贝多芬到达了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巅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先河。
一、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创作背景1.法国革命的历史概况《英雄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在创作道路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的阶段1803-1814。
1803-1816年间欧洲发生了新的动荡:法国革命经历了反复各国的封建势力多次联合向革命的法国大举进攻而拿破仑上台后在推翻封建主义、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障碍的同时又出自资本主义扩张政策的本性对各国进行了侵略和掠夺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
这样欧洲出现了一个持续十多年的拿破仑战争。
1816年第六次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战争以拿破仑被迫退位而告终。
2.谱写《第三交响曲》的缘由1789年革命的法国在维也纳设立了公使馆贝多芬结识了大使波拿道特将军和法国小提琴家克鲁采。
他向他们了解了法国的情况和法国的音乐。
法国人民的革命性主义精神及他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伟大气魄给了他巨大的鼓舞。
在波拿道特的建议下他谱写了《第三交响曲》表现了对革命的向往。
他为这部巨著酝酿了四年之久这部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的旗手拿破仑的崇拜。
在这部作品中他是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来刻画这位共和主义英雄的并且在这部作品中具体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
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此曲定名为波拿巴交响曲在封面上写了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赞扬当时德国知识界的进步人士都希望法国革命的精神在德国传播可有助于彻底铲除德国的封建主义。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录音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不同时代的录音杨煜《英雄》简介: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
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我选取了三张不同时期的录音来进行了比较第一张是EMI的唱片:碟名: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编号: CDM 763855 2 EMI指挥:克伦佩勒演出:英国爱乐乐团演奏录音: 1955年录制此张CD是由1955年录制的LP单声道的母带再版而成,依旧是单声道。
此版虽说是半个世纪前的录音,仅仅只是单声道,但是乐队整体的层次感都还是有的。
但是单声道毕竟是单声道乐队的层次感虽有但是对于乐队各声部的处理还是不到位。
但是这个版本的音质在现在听来也是很好的。
此版本由LP母盘再版而来,应该做过母带处理。
不过总体上说这个版本在录音技术上的处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是无可挑剔,是个非常经典的版本。
因为录音技术的较为落后,录制交响乐要在录音棚中进行,对于环境音,混响声的技术处理都不到位,演奏员不能以理想的演奏姿势和演奏状态来演奏。
造成了这和以后版本录音的差距还是蛮大的。
第二张是卡拉扬指挥录音最经典的一版第三交响曲:牒名: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英文名称:Beethoven The Symphonies版本:BPO.1963.DG.SACD发行时间:2003年演奏:Beethoven,Herbert von Karajan,BPO(柏林爱乐乐团)出品:DG唱片公司CD编号:DG 474 600-2录音方式:ADD盘片数:6专辑介绍:这是2003年出版的卡拉扬指挥1963年录音SACD版,(SACD和CD机均可读)这个版本的录音应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经典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录音版本,40多年以来,这套唱片几乎成为了欣赏贝多芬9首交响曲的基准。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
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熟悉世界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
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
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
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
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
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
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虽然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第三“英雄”交响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从“伟人”变成了“叛徒”,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伟大。
虽然这是为拿破仑而作的交响曲,但是其中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
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
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
这部作品的内涵应该是广义而非狭隘,应该是宏观而非微观的。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几个小结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几个小结1. 交响曲介绍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是他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第三乐章更是备受关注。
该交响曲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开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形式,展示了贝多芬的创新精神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第三乐章作为整部交响曲的精华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和深刻的内涵,更是引起了音乐学家和听众的极大兴趣。
2. 交响曲意义第三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整个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而第三乐章作为整部交响曲的亮点,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形式和创意的完美统一,其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都达到了极致,成为后世音乐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3. 第三乐章的音乐结构第三乐章是一个奏鸣曲式的乐章,由多个乐曲构成,每个乐曲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由于篇幅限制,在这里我们将重点分析该乐章的前奏部分,主题部分和回旋部分的音乐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逐步揭示贝多芬如何通过音乐语言刻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4. 前奏部分的音乐特点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前奏部分以柔和、抒情的音乐形式拉开序幕,笔者认为贝多芬在这个部分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流畅的和声展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平和。
这种音乐特点不仅为乐章后续各个乐曲创造了情感基调,也为整个乐章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5. 主题部分的音乐结构在主题部分,贝多芬运用了强烈的对位法和复调技巧,以及饱满的音乐旋律来展现出全神贯注的音乐情感。
这些音乐结构的运用不仅使得乐章具有了悠扬的音乐气息,同时也突出了贝多芬对音乐情感表达的深刻思考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
6. 回旋部分的情感表达在回旋部分,贝多芬采用了多个音乐主题的反复呈现和发展,在音乐结构上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发展性。
在这个部分,乐章的音乐情感逐渐变得激昂,令人感受到了贝多芬对音乐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极致追求。
7. 结语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是音乐史上的重要成就,更是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赏析内容提要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充满了对人的理性和力量的炽热信念;作品形式宏伟壮丽、内容丰富深刻。
关键词贝多芬交响曲英雄《第三交响曲》的出现,标志着在欧洲音乐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了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突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的旧框框,使主要音乐形象在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性矛盾突破的广阔范围中发展。
贝多芬到达了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巅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先河。
作品摘要与历史背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法国驻奥地利维也纳大使邀请贝多芬为拿破仑所写的,早期的题目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后改名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整部作品尤其是第一乐章在演奏过程中,气势磅礴,热情奔放,而且在内容结构上与以往的交响曲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加衬托出了此曲的本色。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他平生所创作编号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很好的阐释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心中向往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
深刻的刻画了在实现法国革命中人们勇敢的战斗精神和对牺牲人们的沉痛哀悼及最后胜利的祥和景象,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部作品。
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造就出了该作品的中心思想与本身的内涵,贝多芬生活的是一个战争的年代,人们渴望和平,希望一位英雄能平息当时的战乱,这一时期新思潮的思想影响了贝多芬的创作。
贝多芬本人对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研究颇深,对歌德和席勒十分敬仰,从这些文豪中学习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独立民主的思想,这两种思想让他的人生价值观念更加的丰富,当时富于革命精神民主共和观念是他所倡导和信仰的,他对这部史诗巨作酝酿了四年之久,作曲时深刻的表现了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拿破仑的崇拜,而拿破仑作为当时的统治者上台没多久就实行了帝制,贝多芬在百般恼怒情况下把原先为了歌颂拿破仑的交响曲曲目名称改为了《英雄交响曲》,随后这部作品在1805年4月7日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当时的指挥就是贝多芬本人,就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流传至今,被人们所熟知和演奏。
贝多芬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Op.55》
贝多芬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Op.55》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是贝多芬在1803年至1804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
原本贝多芬将该作品题献给他所钦佩的拿破仑,但因后者称帝,愤而改为“纪念一位英雄人物”。
“英雄交响曲”(意大利文:Eroica)之名亦由此得来。
创作背景1802年初夏,贝多芬因耳聋加剧,来到维也纳附近的海里根斯塔特村庄小住,在那孤独的小屋里,死亡的气息吞噬了他的意志,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海里根斯塔特遗嘱”;但是,英雄最终战胜了个人的痛苦,摆脱了死神的威胁,开始全力创作这部伟大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经过几番易稿,直到1804年8月才最后完成。
这部作品于1804年在洛布科维茨亲王的宫殿(Palais Lobkowitz)的一场私人音乐会上首演,由作曲家亲自指挥。
第一场公演于1805年4月7号,在维也纳剧场(Theater an der Wien)举行,由作曲家指挥,好友弗朗茨克莱门特为首席小提琴。
作品于1806年10月在维也纳出版。
并不像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该作品中没有什么大战役和胜利的进行曲;而多有深沉、严肃的思考,忧郁的回忆,充满华贵和悲伤的礼仪;简而言之,就好像一个英雄逝世时所作的对其生涯的总括演说。
——柏辽玆在其论文中的阐述视频欣赏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视频:49分钟乐曲赏析这部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1. 有活力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2. 葬礼进行曲:非常慢的柔板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3. 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Scherzo: Allegro vivace)4. 终曲:甚快板 (Finale: Allegro molto)如果包括反复,全曲时长达50分钟以上。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赏析●作品摘要与历史背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法国驻奥地利维也纳大使邀请贝多芬为拿破仑所写的,早期的题目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后改名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整部作品尤其是第一乐章在演奏过程中,气势磅礴,热情奔放,而且在内容结构上与以往的交响曲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加衬托出了此曲的本色。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他平生所创作编号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很好的阐释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心中向往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
深刻的刻画了在实现法国革命中人们勇敢的战斗精神和对牺牲人们的沉痛哀悼及最后胜利的祥和景象,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部作品。
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造就出了该作品的中心思想与本身的内涵,贝多芬生活的是一个战争的年代,人们渴望和平,希望一位英雄能平息当时的战乱,这一时期新思潮的思想影响了贝多芬的创作。
贝多芬本人对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研究颇深,对歌德和席勒十分敬仰,从这些文豪中学习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独立民主的思想,这两种思想让他的人生价值观念更加的丰富,当时富于革命精神民主共和观念是他所倡导和信仰的,他对这部史诗巨作酝酿了四年之久,作曲时深刻的表现了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拿破仑的崇拜,而拿破仑作为当时的统治者上台没多久就实行了帝制,贝多芬在百般恼怒情况下把原先为了歌颂拿破仑的交响曲曲目名称改为了《英雄交响曲》,随后这部作品在1805年4月7日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当时的指挥就是贝多芬本人,就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流传至今,被人们所熟知和演奏。
●乐章的结构及其表现贝多芬对整部交响曲的创作上奠定了自己创作的思维逻辑那就是通过不屈的斗争得到最后的胜利,以及描写刻画此曲中的英雄性和群众性的风格,作品的新颖和特色是当时那个时代所难以超越的。
整个交响曲乐章分为四部分,对第一乐章进行分析,该乐章为降E大调,四分之三拍,采用的写作手法是奏鸣曲式,此曲开始采用快板贯穿其中,不像其他作品,没有引子作为开头,直接直抒曲意,精致不缺乏巧妙,变换的风格,乐曲主题像歌颂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的气势磅礴,非常有韧性和力度的进入。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内容简介:一、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创作背景 1.法国革命的历史概况《英雄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在创作道路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的阶段,欧洲发生了新的动荡:法国革命经历了反复,各国的封建势力多次联合向革命的法国大举进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一、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创作背景 1.法国革命的历史概况《英雄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在创作道路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的阶段,欧洲发生了新的动荡:法国革命经历了反复,各国的封建势力多次联合向革命的法国大举进攻,而拿破仑上台后在推翻封建主义、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障碍的同时,又出自资本主义扩张政策的本性,对各国进行了侵略和掠夺,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
这样,欧洲出现了一个持续十多年的拿破仑战争。
1816年第六次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战争以拿破仑被迫退位而告终。
谱写《第三交响曲》的缘由,89年,革命的法国在维也纳设立了公使馆,贝多芬结识了大使波拿道特将军和法国小提琴家克鲁采。
他向他们了解了法国的情况和法国的音乐。
法国人民的革命性主义精神及他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伟大气魄给了他巨大的鼓舞。
在波拿道特的建议下,他谱写了《第三交响曲》,表现了对革命的向往。
他为这部巨著酝酿了四年之久,这部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的旗手拿破创的崇拜。
在这部作品中,他是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来刻画这位共和主义英雄的,并且在这部作品中具体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
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此曲,定名为波拿巴交响曲,在封而上写了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扬当时德国知识界的进步人士都希望法国革命的精神在德国传播,可有助于彻底铲除德国的封建主义。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一、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创作背景1.法国革命的历史概略《英豪交响曲》的达成,标记着贝多芬在创作道路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的阶段,欧洲发生了新的动乱 :法国革命经历了频频,各国的封建权力多次联合向革命的法国大力攻击,而拿破仑登台后在颠覆封建主义、打扫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阻碍的同时,又出自资本主义扩充政策的天性,对各国进行了侵略和打劫,惹起了各国人民的抗争。
这样,欧洲出现了一个连续十多年的拿破仑战争。
1816 年第六次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战争以拿破仑被迫退位而告终。
2.谱写《第三交响曲》的缘故 , 1789 年,革命的法国在维也纳建立了公使馆,贝多芬结纳了大使波拿道特将军和法国小提琴家克鲁采。
他向他们认识了法国的状况和法国的音乐。
法国人民的革命性主义精神及他们颠覆封建专制主义的伟大气势给了他巨大的激励。
在波拿道特的建议下,他谱写了《第三交响曲》,表现了对革命的神往。
他为这部巨著酝酿了四年之久,这部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法国财产阶级革命的仰慕和对共和革命的“旗手”拿破创的崇敬。
在这部作品中,他是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来刻画这位共和主义英豪的,并且在这部作品中详细汲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
1803 年贝多芬达成了此曲,命名为“波拿巴交响曲” ,在封而上写了“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赞誉”当时德国知识界的进步人士都希望法国革命的精神在德国流传,可有助于完全铲除德国的封建主义。
黑格尔称拿破仑为“巴黎的国法大师” ;约翰·伏斯称拿破仑为我们的盟友。
他把拿破仑看作革命的象征,在作品中倾注了他对革命的所有热忱。
乐曲达成后, 1804 年拿破仑称帝,贝多芬听到这个信息特别愤慨,以为拿破仑站污了神圣的事业,背叛了人民。
于是,他把交响曲的标题改为“英豪” 。
二、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特色1.创作风格 ,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创作中完整确立了他创作的基本思想逻辑—“经过斗争,获取成功”—以及他的新风格—英豪性、民众性的风格。
【word】简析复三部曲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简析复三部曲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简析复三部曲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张静(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他自幼便显露出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这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呜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l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他的九部交响曲,闪耀着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先进的思想,饱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位开创性大师的开创意义之作,即他的《第三交响曲》.复三部曲式.是一种有再现的,较大型的三部型结构.它直接由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发展而来,但结构上发生变化.复三部曲式出现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并在后来的发展中被应用于各种内容,性质的乐曲中.复三部曲式是器乐曲常用的一种形式.它的典型用法是作为一个乐章(通常是第二或第三乐章),出现在一部大型套曲,如交响曲,奏呜曲和重奏曲中间.独立的器乐曲也经常采用这种曲式结构,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即是采用此曲式写成的.从宏观角度,通过对贝多芬作品的研究与分析,特别是其交响曲的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的创作面貌及伟大思想; 从微观角度,我们则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舒伯特,门德尔松的新发展时期.同时,分析其作品,我们还可更好地把握典型的曲式类型.下面通过分析其《第三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葬礼交响曲”,让读者更好地把握复三部曲式.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号.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5月18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部作品于1805 午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着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奏呜曲形式.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片段1).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cd,调,3/4拍子(片段2)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着名,经常单独演出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整个36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片段3),力度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降E大调,2/4拍子(片段4).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贝多芬第i交响曲第二乐章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的曲式结构.第一部分ABA单三部曲式,中间是i声中部,第三部分是对AB段的完整再现,紧接一个长大的尾声.同时,在再现部出现一个扩展~lJ591b节的插部.此乐章表现的是人们对死去英雄的缅怀,描写的是英雄的死.音乐自始至终具有进行曲的特点.英雄的葬礼在行进中举行.哀悼的音乐并非绝望,而是表现发自内心的崇敬,哀悼和沉痛的思念.进行曲乐章的前后两部分建立在C小调上.在表现形式上,它为速度很慢的夹板(Adagioassai),从容不迫,为四,二拍.因其主部主题多次再现所以在曲式上,它又兼有回旋性.第一部分为单三部曲式结构乐曲开始建立在C1b调上,第一小提在四声部弦乐的衬托下以柔音轻轻奏出主部一主题.此处缓慢的附点节奏及低音浑暗.低沉的音色.表现了葬礼队伍肃穆,悲哀的气氛,低沉,压抑.低音提亲脱离大提琴独立.它在低声部奏出犹如鼓声的声响伴奏.经过8/1,节主题旋律在全体弦乐伴奏下,转由音调悲伤的双簧管续奏.此时的鼓声伴奏音型清晰可闻,不由使人联想到后来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动机.随着乐曲的发展,葬礼交进行曲的体裁越来越鲜明.它很形象地描写了一系列行进中的人群.由远而近,音乐也深刻地表达了人们的悲痛心情.随后第一小提琴在大调式上呈示第二主题.这是在又过了811,节之后,第--Jl‟提琴独自呈示扩大发展而出,充满悲怨挫折感的三连音符,始终执拗地扭在一起,有如嘻吁哭泣音乐经过一连串的调性转换,给这个哀悼的乐曲增添了严肃性和悲痛色彩,最后回到C小调结束.这个复乐段的前一乐段的结束是主调(C/h调)上的完全终止.第二乐段的开始乐句与前一段材料的结构完全相同,只是曲调提高了八度,配器法上有变化,但音乐逐渐有更明显发展.结构上这样的处理使得音乐从开始时的沉重哀伤情绪发展到较为坚定,明朗.乐曲转入明亮的C大调,是原主调的同名大调,为近关系调.双簧管纯朴而明朗的主题(谱4)与悲剧性的前一主题构成鲜明的对比,明朗的英雄性旋律取代了伤悼的情绪,可以听到军鼓和军号声.这是从英雄主题中演化而来,在我们面前仿佛又出现庄严的行列场面,又出现了刀光剑影和战士的呐喊声.这是对英雄业绩的缅怀与赞颂,回忆了英雄光辉的事业.双簧管奏出主题后. 再由长笛,低音管和奏,发展,推动曲子向前发展.第三部分再现部音乐紧接着进入C/1,调,临时再现主旋律A,但立刻便出现了用第s.1l,提呈示的新主题.此新主题(谱5) 建立在小调上,并构成赋格段进行,给哀悼的乐曲又增添了一层更为悲痛的色彩,使人听到深深的叹息和哽咽的啜泣.这一部分结束在第17小节,紧连又出现开头的送葬主题.由力度P 的双簧管竖笛引出,此时进行曲再予回复,不缩短,而是将它的管弦乐法复杂化.尾声最后是长达38/J,节的尾声.有结尾是复三部曲式常见的特征.此处结尾部用第--/|,提琴断断续续地再现出主部墨资本主义的精神滥觞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①肖迪文(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历史一社会学的方法,他在禁欲主义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问找到了一条内在发展路径.马克思?韦伯看到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禁欲主义精神缺失,人们失去了自主精神.但是,他对矛盾背后成因并没有深入地分析.究竟资本主义的文明病是什么.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关键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曾在《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绪论》中阐明了自己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动机:”为什么在历史进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有效性的文化现象仅仅会在西方出现?”②为了研究这个课题,马克思?韦伯开始了对现代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探究.1920年,他出版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这个问题作出深入的考察.我根据《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梳理出了马克思?韦伯论证的内在理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一,宗教归属与社会分层马克思?韦伯发现,在数种宗教并存的国家里,”资本拥有者,雇主,受过较高教育的熟练工人和现代企业中受过高级培训的技术或者经营人员,少有例外地,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这一现象出发,他进而发现:”基督教虔诚的人物出自商业取向的社会圈子,尤其是相当多数量最虔诚的虔信派信徒都是这种出身.”④马克思?韦伯从中看到了宗教信仰与社会经济的内在亲和力.他这样论述道:”资产者精明的商业意识和渗透并支配着信徒全部生活的最强形式的虔诚结合在同一个人和同一些群体身上……这种结合远非稀少,它精确地构成了历史上最重要的新教教派和教会的整个群体的特征.”⑤然而,韦伯这样的解释显得不确切.事实上,有两种关联性是有可能存在的:一是资产阶级主要是新教徒;二是新教徒主要是资产阶级.韦伯直接从前者(资产阶级主要是新教徒) 出发研究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从而回避了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孰先孰后的问题.⑥我认为.这确实是韦伯的不足之处.不过,韦伯也承认,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种种因果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并不能论定两者存在单一的因果关系.韦伯研究的是”宗教影响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共同参与了这一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的质的形成和量的传播”,以及”现代资本主义赖以存身的文化的哪些实践方面可以追溯到这些宗教影响”.要完成这一尝试,就必须从文化上找到其连接点.而不应拘泥于发生学意义上的先后问题.二,资本主义精神与”天职”观念马克思?韦伯首先从本杰明?富兰克林身上找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世俗伦理:”获得多多益善的金钱,但这同时又严格摈弃一切对金钱的自发享受.”…而,韦伯发现这一信念来自于富兰克林信奉加尔文教的父亲.因此,韦伯认定,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有内在的联系.韦伯指出,职业天职正是作为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特征的观念.⑨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应该是与经济传统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这一精神框架应该定义为:”在一种天职中系统而理性地获取合法利润而努力.”∞然而,在中世纪, “商业不能取悦上帝”⑥的信念根深蒂固,获利行为只能在商业实践必须的范围内才得到许可.因而资本主义精神在那时并不存在.要寻找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就必须找到”哪些观念使营利取向的活动被归类于‟天职‟范畴”.@韦伯发现,天职(calling)观念是”宗教改革的产物”,这一观念赋予了日常工作以宗教意义.使得修道士从”现世的禁欲式退隐”和”对日常道德的明显超越”转变为”现世的工作”的关注.然而,路德强调:”追求超出自己需要的物质利益,必定是个人缺少上帝恩典的迹象.”“个人从根本上应当待在上帝最初给他安排的天职和地位之中.”∞可见,路德的观点仍与经济传统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路德宗并不是韦伯所需的天职观念的理想类型.在短暂的”试错”之后.马克思?韦伯在米尔顿的《失乐园》上看到清教徒转向了现世的痕迹.对于这种伦理上独特性的差别.他认为是宗教运动的力量创造的.因此,他转向研究不同教派的差异性.三,禁欲主义新教在第四章中,马克思?韦伯把宗教观念作为研究的理想类型,分别对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浸礼运动诸教派与教会展开了研究.其中由于加尔文宗最为典型,故本文从这一教派进行论述.(一)预定论韦伯认为,必须通过教义找到驱使教徒社会行动的宗教心理动因.因而.他首先对加尔文教的预定论进行考察.预定论规定:世界的存在只服务于上帝的荣耀.只有少数受上帝恩宠的选民能够获救,其余的人会被罚入地狱.上帝的旨意是不能改变的.个人也不能过问上帝谁能得救,否则就主题结束.当哀悼的进行曲主题带着宁静和安然的情绪最后在尾声出现时.音调时断时续,好似一声一声地叹息,又好似人们的”泣不成声”,整个乐队在很弱(PP)的延续音上逐渐微下去,直到消失.整个乐章的音乐肃穆,悲壮,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此乐章是三段体结构,但当音乐回到小调基本主题时,即再现时.并不是音乐的素材的机械反复,而是展开式地”陈述”,它的第i段组成了全乐章的高潮,由于在复乐段两个乐段间插入了一个展开式的复调性质的插部,而扩展了此部分, 使得第三部分占乐章总长度一半以上,这旋律的紧张进行,包括赋格式的发展,乐队遍及一切增强音响,创造出强有力的戏剧性效果.从哀悼的挽歌变成一曲赞颂的史诗.纵观全乐章.它既是复三部曲式的真实表现,义是贝多芬精神才能的完美展现.透过这位大师,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住复三部曲式的原则.(作者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职研究生)37。
简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英雄形象塑造及革命性情感表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4期 总第539期
简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 英雄形象塑造及革命性情感表达
孔维宇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标志着贝多芬个人创作风格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该作品的多角度深入研 究,对于探索贝多芬音乐创作特点和其音乐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通过浅析乐曲第一乐章中音乐语言及结 构塑造的英雄性形象并结合作曲家生平年代特点、个人经历等因素,探寻其深刻的革命性哲学思想的艺术表达。 关键词:《第三交响曲》;贝多芬;英雄形象塑造;革命性情感表达
36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上心头,是内心的独白。副部第二主题从第八十三小节起,风格恬 静质朴。第一百零九小节进入结束部,我们再一次听到了主部主 题的“英雄之声”,坚毅而果断,同时主部主题第二次陈述中的 “二”与“三”的对抗又一次出现,那种摆脱艰险束缚的斗争情节 显得愈加强烈。从副部到结束部,贝多芬向听者展现了英雄的内心 世界,但在最后的结束部,因为英雄所肩负的使命,他还是回归到 了摆脱羁绊的斗争之中去,至此,作者进一步塑造了一个较为丰满 的英雄形象。
一、革命斗争性情感来源 当我们在分析一部音乐作品的同时,最为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 对作曲家本人的创作情感有一个基本的分析,笔者看来,大致可以 分成两点进行分析,即作曲家的个人生平经历以及当时历史条件下 的时代特征。 贝多芬在儿时的苦难生活,就向他显示出似一场凄惨而残暴 的战斗,因此在他的内心世界深处,反抗充斥着磨难的命运的不屈 的斗争性性格的种子已经深深埋藏。生活的苦难不仅仅折磨着贝多 芬的年少时光。贝多芬一生中曾患过诸多疾病,其中最为可怕的莫 过于耳聋对其音乐创作的威胁。耳聋危机之时,从贝多芬写给维基 勒的信件以及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中,都能深切体会到耳 聋给贝多芬带来的严重精神创伤,但同时也流露出他不满命运残酷 安排的抗争性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一流芳后世的至理名 言,将贝多芬与战胜苦难的斗争性性格特征永远联系在一起。 一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决定了一定时期的文化,音乐文化自然 也不例外。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也就是贝多芬生活的那个时代, 放眼于整个欧洲,皆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社会性质的转变导 致了革命运动如火如荼进行的状态,旧的封建主义被鞭笞,资本主 义兴起,人民向往民主自由,启蒙运动影响下的法国大革命即为最 好的证明。贝多芬在法国大革命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拿破仑身上看到 了自己一直以来心中所向往的英雄形象,那种在斗争中挣扎前行的 英雄形象。虽然《第三交响曲》历经过题献的更名,但依旧难抹贝 多芬对于追求心所憧憬的伟大英雄形象的情怀,这不过是具体英雄 形象称帝破灭后,升华为一种英雄的理念,如此的追求激发了其内 心中的革命性。另一方面,贝多芬受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带来 的新思想新思潮的影响十分深远,我们通过研究其思想札记及歌 曲《谁是自由人》,都能够追寻到他接受“自由、平等、博爱”理 想的轨迹,他的革命性情感终于有了哲学支撑和得以安放的最终 归宿。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说到贝多芬的这部《第三“英雄”交响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拿破仑。
在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最风云的人物当属这个法国人,从某种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拿破仑当作这部鸿篇巨著的主角。
贝多芬十一岁的时候就因为热爱音乐而辍学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新知的机会。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很早就接触了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20岁不到的时候,贝多芬进入波恩大学学习过一阵子伦理哲学,当时也正逢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自由、革命”的口号充斥着校园,作曲家从那时起就打心眼里向往这种精神和宗旨,并逐渐成为贝多芬的一种人生理想。
就此,他成为了一个时刻关注革命、向往自由的人。
在去维也纳学习、落脚并且稳固地位以后,随着自己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经常来去于皇室、权贵的“高雅”圈子中。
即便如此,贝多芬骨子里面那种崇尚革命的理想,依然时刻让他对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感到极度不满。
可见在贝多芬身上有一种不被“不公平”社会所同化的可贵精神,这也是我非常敬佩他一个理由。
而这种精神也逐渐渗入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革命音乐家”。
向往自由的音乐大师,从法国大革命中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同样他又从一个法国军人身上看到了“共和”的希望,那个人正是一代风云人物——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向欧洲封建帝制发起了最强烈的冲击,并且几近获得成功。
所以贝多芬一度把拿破仑视为偶像、英雄乃至神的化生。
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形下,1798年的时候有一位非常赞赏贝多芬音乐才华的法国将军登门拜访他,而交谈间贝多芬也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敬重,所以那位将军便提议,是不是可以写作一首名为“波拿巴”的交响曲,贝多芬自然欣然应允。
但是直到1803年,距离上一部《第二交响曲》一年不到,贝多芬才开始正式写作这部策划已久的交响曲。
这年夏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郊外杜布林中的一个葡萄园,在一间农舍中开始了创作。
宁静的田园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一部大作悄然问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饥渴般的欲望都可以一并奔放出来,弥漫了周围的
空间,灼热了人的情怀
。贝多芬的音乐精神通常被概
括为:通过黑暗走向光明;通过苦难走向幸福;通过斗
争走向胜利。他的作品充满了英雄性和斗争性,充满
了对人的理性和力量的炽热信念;他的作品形式宏伟
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
2.开创新的创作特点
这部作品是一部里程碑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
上都远远超过了维也纳古典主义交响乐的意义和风
格了
。
在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1)
它的创作内容已明确地与当时先进的政治思
想相结合,大大加深了交响乐体裁的社会意义,开辟
了器乐创作的新的发展方向。
声的大胆等等都是他早期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
像民间史诗一样,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所体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内容提要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充满了英雄性和斗争性,充满了对人的理性和力量的
炽热信念;作品形式宏伟壮丽
、
内容丰富深刻。
本文研究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特点、历史背景、贡献。
明了英雄为未来的幸福而献身,但他的牺牲并不是枉
然的。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降 E 大调,3/4 拍子,奏鸣
曲形式
。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
壮大的乐曲,精致
、巧妙,变化无穷。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c 小调,3/4 拍子。
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
壮丽、内容丰富深刻。他到达了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
巅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先河
。作为人类
音乐艺术的里程碑,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后世产生了
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贝多芬的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无
疑占有着首要的地位,恩格斯称之为
“革命英雄主义
艺术的典范”,可谓是一阙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他的
第三
法,使巴赫式的复调传统增加了战斗性和英雄性的新
的特质;扩大了副部的结构和意义(一般说,在海顿、
莫扎特的交响乐创作中副部发展都不是很大的)等
等。
(6)
广泛吸取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作为交响曲各
乐章的主题音调基础。如:第二乐章的主题与戈赛克
为米拉波葬礼而写的《葬礼进行曲》的音乐;第三乐章
的主题与梅雨尔序曲 《年青的亨利》(Le Jeune
貌焕然一新
。《
第三交响曲》说明了音乐中新的内容会
在何等程度上促使艺术形式发生变革,这两种变革又
会在何种程度上反过来促进内容的深化。
虽然经历了不同时期乐风的变化,但是贝多芬的
多数音乐作品都纵贯着统一的意旨:在苦难中不懈地
抗争和追求,获得身心的自由和解放
。如同他的音乐
66作品一样,两百多年来贝多芬本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
(2)英雄性的构思和形象已经成为整个交响曲的
主导。
(3)
整个套曲从一个统一的题材和构思出发,形成
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各乐章之间在内容上是前后连
贯的,在音调上也相互联系(它以第一主题的音调作
为串联各乐章的基线),各乐章之间内在联系紧密。
(4)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标题性的创作原则,使这部
作品的巨大而复杂的构思通过典型形象的刻画具体
多芬结识了大使波拿道特将军和法国小提琴家克鲁
采。他向他们了解了法国的情况和法国的音乐。法国
人民的革命性主义精神及他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
伟大气魄给了他巨大的鼓舞。在波拿道特的建议下,
他谱写了《第三交响曲》,表现了对革命的向往。他为
这部巨著酝酿了四年之久,这部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
他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的“旗
的英雄形象,同时还有人民群众的形象
。
因此,《英雄
交响曲》也可以叫做“公民的戏剧”,它那传统的四个乐
章,每一乐章有如戏剧中的一幕,按情节内容相互联
系成为一个构思统一的整体,同时,第一乐章战斗的
英雄形象和巨大的紧张斗争场面,第三、四乐章胜利
的英雄气概和喜悦的欢呼,又与第二乐章悲剧性的葬
礼构成对比。英雄的斗争以胜利的狂欢作为结束,说
却是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战斗
的。”在《第三交响曲》中,贯穿全曲的是贝多芬理想化
了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
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
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
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贝多芬在末乐章中
采用了三年前他创作的舞剧《普罗米修斯》的音乐材料
2.
对贝多芬“人道主义”理解
贝多芬的音乐,正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德国
社会生活在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世界观的德
国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头脑中的产物
。
他的音乐中,渗
透着深刻的人道主义内容。贝多芬一生里创作了浩繁
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内容是丰
富、复杂和多方面的。
我认为《第三交响曲》中的人道主义内容集中体
现在:这部作品热情的讴歌了在
“自由、平等、博爱”旗
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
。贝多芬在交响曲中既没有去单
纯歌颂拿破仑本人,也没有去具体描绘法国革命,而
是表达了一个德国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化
了的法国革命精神的艺术概括。
“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
、
扫除资本主
义发展道路障碍的同时,又出自资本主义扩张政策的
本性,对各国进行了侵略和掠夺,引起了各国人民的
反抗。这样,欧洲出现了一个持续十多年的拿破仑战
争
。1816
年第六次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战争以拿破仑
被迫退位而告终。
2.谱写《第三交响曲》的缘由
1789
年,革命的法国在维也纳设立了公使馆,贝
贝多芬突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的旧框
架,使主要形象在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性矛盾的冲突的
广阔范围中发展。这种发展必然促使整个奏鸣曲式规
模的扩大,原来各部分间相当机械的、程式化的关系,
被新的
、
富有展开性质的贯穿发展所代替,和声功能网
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展,调性布局出现了未曾有过的复
杂化。贝多芬不仅使代表中心形象的主题成为奏鸣曲
手
”
(拿破仑)的崇拜。在这部作品中,他是以希腊神话
中的巨人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来刻画这位共和主义英
雄的,并且在这部作品中具体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
音调。1803 年贝多芬完成了此曲,定名为“波拿巴交响
曲”,在封面上写了“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赞
扬”(当时德国知识界的进步人士都希望法国革命的精
《
英雄》交响曲表现了理想中英雄的斗争与生活;
第五《命运》交响曲中英雄与人民一起经过艰苦卓绝
的斗争而走向胜利;第六《田园》交响曲是英雄与大自
然的水乳交融;第九
《合唱》交响曲,贝多芬向世界宣告
了他的理想的目标:全人类的友爱与大同。贝多芬的
交响曲乐思广阔,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性、
发展性、戏剧性和统一性。
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
演出。
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降
E 大调,3/ 4 拍
子,整个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
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降
E 大调,2/ 4 拍子。乐
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
一、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创作背景
1.
法国革命的历史概况
《
英雄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在创作道路上进
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的阶段(1803- 1814)。
1803- 1816
年间欧洲发生了新的动荡:法国革命经历
了反复,各国的封建势力多次联合向革命的法国大举
进攻,而拿破仑上台后在推翻封建主义
式的第一乐章的核心,而且使它贯穿交响曲的各个乐
章,形成整个交响曲内部的有机统一,这种贯穿发展把
乐曲一步步推向最后的高潮
。
与此同时,贝多芬还把革
命的法国经常为牺牲者们举行群众性葬礼时采用的音
乐体裁引进这部交响曲,作为慢乐章;用充满清新活力
的、泼辣的谐谑曲代替了通常作为交响曲第三乐章的
宫廷典雅风格的小步舞曲。这样,整个交响乐套曲的面
作为主题,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在贝多芬心中,德国
革命的英雄,正是他理想中最崇高的人物。对于贝多芬
来说,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理想中最崇高的“人道
主义
”者;法国革命建立的共和国,实际上也正是他憧
憬中的
“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王国的实
现。因此,《第三交响曲》是德国市民阶级对法国革命的
响曲的标题改为
“英雄”。
二、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特点
1.创作风格
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创作中完全奠定了他创
作的基本思维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以
及他的新风格———英雄性、群众性的风格。这首作品
抒发了贝多芬对共和以及人民群众革命英雄主题精
神的热情颂扬。作品情感的深度、主题材料的新颖、和
类文明原初时代英雄的“原型”,那么贝多芬可谓是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