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剖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幅
1949
64.1
0
0.124
0
人均占有谷物量增加速度的比较 (1949-2008)
玉米 3.89倍 水稻 0.44倍 小麦 1.98倍
谷物总产中增加额度的比较 (1979-2008)
谷物 1.9659亿吨 玉米 1.0588亿吨 水稻 小麦 100 % 53 % 23 % 24 %
玉米生产保持强劲上升势头 (2004-2008)
系名
自330 丹340 黄早4 478

育成一大批优良杂交种
推广面积 特点 年推广最大面 积(万亩) (亿亩) 1.76 (1972-1989) 4.97 3433(1989) 连续应用20年以上 (1977-1999) 4.20 5252(1989) 种植面积比例17.2%, 居全国第一 (1984-1999) 1.924 3397.5(1995) (1991-1999) 0.1317 4099(2002) 分布最广的品种 (1998-1999) 5815(2006) 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3、鼓励和支持大型国营非农企业兼并或投资 种子产业,融合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 的优势,迅速使种子企业强大起来。 4、国家投资为主和多元化融资,引进和培养 科技创新和企业管理的高端人才。设立重 大和重点科研项目,打造新兴战略型种子 产业。
5、把现有的各级种质资源研究机构和种子库 从各类科研院所中分离出来,独立建院 (所),专门从事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 保存、利用研究,面向全社会,实行公开 透明的公益性服务,充分发挥我国种质资 源的作用,为建立我国强大的种子科技服 务。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净化种子市场,改进 新品种选育、区试、审定和产业化多环节 的管理,为快出品种、出好品种、快进市 场、进大市场开辟快速通道。


美国先锋(杜邦)公司育成的先玉335在中国的推广 面积直线上升。 我国育种的优势地位即将被跨国公司所取代。 中国的玉米育种科技何去何从? 年份 推广面积(万亩) 2007 229 位次 26
2008 816
2009 2000
4
2(估计)
一、6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取得飞速发展
单产 增幅 总产 年份 (公斤) (%) (亿吨) 贡献率(%) 单产 面积 68.4 31.6 2008 370.4 477.8 1.659 12.36倍

重要杂交种产生的背景
母本 父本 亲本来源 两个亲本来自一个团队(单位)
杂交种
丹玉6号 自330 旅28
中单2号 Mo17 自330 一个外引,一个内引 丹玉13 Mo17 E28 一个外引后改良,一个自选
掖单13
478
丹340 一个自选,一个内引
黄C 两个自选
农大108 178 郑单958 郑58
六、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我国玉米种业
先玉335在我国玉米品种年种植面积排 行榜中位居前列将持续若干年,这是我国玉 米育种队伍的耻辱(任何育种家个人都无直 接责任)。必须急起直追、迎难而上,争取 跨越式发展,为建设我国强大的玉米种业做 出贡献。就玉米育种的科技创新而言,以下 几方面应引起高度关注:
1、玉米自身的基因组具有十分丰富的遗传潜 力,种内基因重组仍然是挖掘潜力、创新 优良育种材料的主要手段。
2、分子育种技术是挖掘和聚合优良基因的高 效手段,必须加速与传统育种技术紧密结 合。
3、转基因育种是利用外源基因改良玉米特定 性状的有效途径,必须把安全、稳定、高 效表达的有利基因转到最好的品种中才能 发挥其特定的功能。建立上、中、下游紧 密结合的机制是转基因重大专项成功的重 要关键。 4、探索和建立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杂种优 势模式,仍然是亟待着力的研究命题。
自330 黄早4 5003 8112 478 郑58
美国自交系oh43、 丹玉6号、中单2号的母 可67 本 唐四平头中的天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然杂株 美国杂交种3147 农大60、沈单7号的母本 美国杂交种U8 5003×8112 掖单2号的母本 掖单13号的母本
478中的天然杂株 郑单958的母本
七、提高我国玉米育种创新能力的举措
1、把增强育种创新能力问题提升到国家发展 战略的高度,全国一盘棋,统一规划,全 面实施。 2、改革现有体制和机制弊端,明确产、学、 研的分工,加快育种科技创新主体向大型 种子企业转移。在过渡期内,加强产学研 的紧密合作与联合,组建种业科技创新的 战略合作联盟,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益共 享,风险共担,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种 业科技发展道路。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 问题的几点思考
中国农业大学 戴景瑞 2010年8月
一、6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取得飞速发展
二、玉米育种水平提高对玉米生产贡献巨大
三、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
四、面临的挑战
五、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
六、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我国玉米种业
七、提高我国玉米育种创新能力的举措
玉米育种科技进入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头
昌7-2 一个自选,一个内引
3、规模小、研究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短 期行为严重、无序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失 控。
4、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严重脱节, 两者的真正结合有待时日。
5、研究设施、测试手段相对落后,育种效率 低下。
6、育种科技创新的主体向企业的转移滞后, 是亟待迅速解决的关键问题。 7、育种研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科研 成果的评价体系的某些不足,是上述各方 面问题的始因,必须加速改革。
5、在特定杂种优势模式基础上构建和持续改 良稳定的具有丰富遗传潜力的对应的杂种 优势群是克服盲目性、短期行为,不断地、 连续地育成优良杂交种的必要条件。 6、针对抗病性、抗倒性、耐密植等一切重要 目标性状,加大选择压力是改良成功的关 键措施。
概括而言,选定一个特定的杂优模式, 不断改良两个对应的优势群体,一年三季的连 续选择,在四个生态区内进行多点的全面测试, 针对五个器官的特定性状的持续改良,是一个 成熟的育种创新团队要取得成功必须遵循的重 要原则。
年份 玉米总产(亿吨) 占粮食总产比重(%)
2004
2005 2006
1.303
1.394 1.455
27.75
28.79 29.24
2007 2008
1.523 1.659
30.36 31.38
二、玉米育种水平提高对玉米生产 贡献巨大

育成了一批组配组合多、应用时间长、应用面积 大的优良自交系 育成杂交 种数目 101个 35个 100个以上 40多个 大面积应用品 种数(个) 55 16 45 15 到1999年累计推 广面积(亿亩) 9.4 2.7 8.13 4.08
四、面临的挑战
1、玉米消费量的增长不可逆转。
2、播种面积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
3、提高玉米单产的压力越来越大。
4、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对玉米 品种改良的要求越来越高。 5、基因资源的国际竞争,跨国公司资本、技 术、运营策略和营销手段的本土化对我国 玉米育种造成巨大的压力。
五、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
杂交种名 称
丹玉6号
中单2号 丹玉13
掖单13
农大108 郑单958
三、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
1、选育单交种是主要的应用形式。 2、系谱法、回交法、复合杂交、轮回选择等 传统杂交方式是主要的育种手段。 3、引进外国杂交种作为原始材料是育种材料 的主要来源。
4、选育和改良我国本土化自交系发挥了重要 作用(如E28、丹340、黄早4、昌7-2等)。 5、庞大的育种队伍和广泛的地理分布以及相 应的地区适应性的选择,是成果形成的主 要原因。 6、抗病性、抗倒性、耐密性的增强是玉米杂 交种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上下齐努力,种业谱新篇。
1、种质资源的改良和创新基础十分薄弱,育 种资源对国外过分依赖。 2、缺乏长期稳定的有连续性、继承性的强大 研究团队和科学的研究计划与研究实践, 研究工作存在极大的盲目性、碰运气,成 果的出现常常表现为偶然性,大型种子企 业尚未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重要自交系的产生背景
应用情况
自交系名称 来源
7、对杂种优势模式的探索和进步是中国玉米 育种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8、开发建设海南育种基地,实施北种南育和 南繁加代为提高育种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
9、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单倍体 育种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进展为新一轮育 种成果的涌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二五 期间有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10、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玉米育种的 高度重视、支持和有效的管理是我国玉米 育种事业壮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