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1102040418 杨洋农水4班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都江堰枢纽的发展历程,以及都江堰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分析了都江堰枢纽主体工程的功能和原理,研究了都江堰在现当代对农业环境的贡献及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利用人水和谐的思想,合理规划利用都江堰,使其长久对农业生态环境起良性影响。

关键词:都江堰和谐治水思想现代化规划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这句名诗描写的,叫做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讫今为止582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水利工程。它的伟大并非偶然,“人水和谐”的治水之道是都江堰经久不衰的核心,而这也最终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给成都平原的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在探讨都江堰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前,需要对都江堰有个大致的了解,包括它的历史、地理位置、结构、建成方式等。这些细枝末节对生态影响,像多米诺骨牌,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后一个被推倒的牌。

都江堰位于长江上游支流岷江上,崛江以崛山导江而而得名,发源于松潘县弓杠岭和朗架岭,流经汉川、都江堰市、乐山市大渡河入汇,后注入长江。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即位于崛江中游的都江堰市。都江堰流域分水源区和灌区,渠首枢纽以上的崛江为水源区,河道长340公里,落差达3009米,灌溉农田1000多万亩。

崛江流至紫坪铺出关口后,地势由高山峡谷突变为平原,河床陡然开阔,水势趋缓,为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此处位于呈扇形伸展的成都平原的顶部,海拔739米,是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制高点。良好的地理位置,使都江堰既可扼制住刚出峡谷的崛江水势,使其不能直泻成都平原而引发洪水灾害,又可因地势高而控灌整个都江堰灌区,造福川西大地,因此成为了设置渠首枢纽的最佳位置。

1、都江堰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

都江堰最初兴修的主要目的并非灌溉,它早期以航运为主,兼有灌溉的效益。根据文献记载,至汉代始,才扩大灌区,渐以灌溉为主。到魏晋时,已具备分水、溢洪、引水二大主要工程设施的雏形。发展至今,都江堰已成为具有农业灌溉,引、蓄、提相结合的综合性特大型水利工程。

可以说魏晋之后,都江堰才真正使成都平原的万顷农田得到灌溉,使蜀郡成为秦国的重

要粮食基地之一,不难明白都江堰间接为秦始皇统一华夏起到了多大作用。没有都江堰对古代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华民族第一次统一还需往后延缓。

1)、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影响

农业灌溉的双刃剑

都江堰枢纽将崛江分为右岸沙黑河总干渠、左岸内江总干渠和崛江干流。崛江干流从都江堰到新津河段长70余公里,为崛江的排洪河道。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通过总干渠至仰天窝节制闸一分为二,再经蒲柏、走江闸二分为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的渠道体系,灌溉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区一千余万亩农田溉灌改善千万亩耕地的生态。灌溉产生的是经济效益,如果说淹没耕地是破坏生态,灌溉减少旱灾的干扰和破坏,当然也是在改善生态。可见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把双刃剑。都江堰对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影响

跨过2260个春秋,都江堰已经成为地跨岷江、沱江、涪江三个流域,幅员面积2.32万平方公里,总体规划灌溉面积1500万亩,目前实灌1010万亩的特大型灌区,不仅满足了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用水的需要,而且还为灌区的生活、工业、防洪、环保、发电、等用水提供了需要。目前,都江堰灌区的保灌面占全省总数的30%,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28.3%,都江堰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已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前文已经提到,都江堰的灌溉和它的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的选址和布局十分符合自然之道,巧妙地用了岷江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地势,河流弯道和水流势。又由于渠首枢纽位于730米的海拔高程,对处于海拔500米左右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具有居高临下的建瓴之势,为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这便是都江堰合理的设计结构,带来对农业灌溉的益处。

都江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都江堰属于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综合型三类,都江堰是最好的代表。它把保护改善生态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结合的典范。即使都江堰益处颇多,却仍在不断暴露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是金马河的断流。枯水期的都江堰为引水的需要,每年需拦断外江河口,使水流全部进入内江。从有记载的20年代开始,1921到1949共29年,平均每年断流63.1天;1950-1973共24年,平均每年断流43.7天;1974-1992共19年,平均每年断流173.8天。统计资料表明,在修建外江临时闸以前,每年断流大约2个月。当外江临时闸建成后,为了保证灌区供水,外江断流时间接近半年。

为了特定灌区的发展,却也难免对金马河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弊端,缺水少雨成了断流期非常严重的问题。

其次是对成都市的供水。成都市的水源由环绕成都而过的两条人工河流府南河供水。府河、南河从都江堰取水,为秦蜀守李冰所建。据历史文献记载,府南河被誉为“翡翠项链”的河流,环境优美,水质良好,人们在河里淘米,更以取河心之水泡茶为上品。府南河还是古代成都通往中国沿海的黄金水道,可以一水走天下。

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农业和城市用水急剧增加,都江堰灌区面积超过1000万亩。致使府南河旱季断流、泥沙淤积,洪季堤防溃决、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巨大,府南河变成了“臭水沟”。环境破坏不仅危及区域的地下蓄水层,还对崛江流域和长江上游的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

非常明显,为了粮食的增收,周边流域已经受到了影响。农业和环境这对本应肩并肩的兄弟,却呈现出了此消彼长的态势。水资源匮乏,水资源被污染,都江堰只是一个工程,并无对错,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像古人一样,运用“人水和谐”的理念在新时代运用它。

2、都江堰对农业环境影响的反思

“人水和谐”治水思想的延续

都江堰设计符合自然之道,它根据“水顺则无败,无败则可久”的治水思路,利用“凹岸取水”、“凸岸排沙”的原理,以“鱼嘴”分流分沙,筑“飞沙堰”泄洪排沙,凿“宝瓶口”限洪引水,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协调运行,达到引水灌溉,分洪减灾,排沙防淤的功效。

历代治蜀者都非常重视对都江堰的管理与维护,并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总结出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原则和“二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等丰富的治水经验,创造出了码搓、竹笼、羊圈、干砌卵石等传统工程技术。

科技飞速发展,并非将码搓、竹笼、羊圈、干砌卵石等传统工程,简单的替换成钢筋混凝土的大坝即可。刚性的大坝缺少可塑性,一旦变形,遇到洪涝后果将非常严重。古人将“人水和谐”的理念,物化成了码搓、竹笼、羊圈,而我们又该如何将现代水利的思想,在都江堰上,和谐物化呢?

都江堰农业生态环境与其他生态系统平衡

都江堰无疑是“天人合一”的水利工程典范,但它毕竟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兴建和发展的漫漫过程中并没有预先进行完整的规划和设计。

水利工程必然会使得河道的理化性质改变。例如,蓄水时会导致活水变为死水,水资源恶化。影响自然不仅限于此,河内的生物、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被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