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第十章近代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11. 引言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大规模的结构变动。
本课件将介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包括从封建农业经济到工业化经济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角色转变,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2. 封建农业经济时期在近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农业经济。
封建农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土地是生产资料的核心。
农民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生产者,土地所有权集中在地主手中。
封建农业经济的特点是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农民生活水平贫困。
3. 工业化经济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经济开始向工业化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运动,如铁路、煤矿和纺织业的发展。
这些工业化活动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加速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4. 经济体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和调控,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
这一体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的问题。
5. 市场经济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在经济中的角色得到了重视。
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使得市场经济的力量在中国经济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国经济的增长获得了有效支持。
6. 挑战与机遇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需要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城市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应对政府调控与市场竞争的平衡问题,确保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统一。
7. 结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封建农业经济到工业化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仍然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持续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以上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的内容概述。
经济史经济制度演变与经济发展历程
经济史经济制度演变与经济发展历程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经济制度则是指导经济运行的法律、规则和机制。
经济制度的演变与经济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经济史的角度,探讨经济制度的演变对经济发展历程的影响。
一、原始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制度形态,主要体现为共产主义的特征。
在这个时期,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们以采集、狩猎和渔猎为生,彼此之间通过互助和合作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
二、奴隶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继原始社会之后,奴隶制度出现,这种制度下,一部分人成为奴隶,另一部分人成为奴隶主。
奴隶制度使得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此时,农业发展迅速,人口有了相对增长,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
奴隶制度的出现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封建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主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关系。
封建制度下,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土地成为统治阶级的特权。
农民缺乏自由,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封建制度也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城市的崛起,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四、资本主义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制度的重大转变,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得以充分发展。
资本主义时期,经济的发展速度显著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球化趋势逐渐显现。
五、社会主义制度与经济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制度是20世纪上半叶经济制度的又一次重要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追求公平和公正的分配。
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控。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工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然而,社会主义制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
六、市场社会主义与经济发展历程市场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一次重要改革,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近代中国可以说是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的变革交织不断,是一个充满风云变幻的时期。
历史的沉淀使得中国在19世纪前期处于落后的经济状态,这也是列强的入侵与侵略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不断变迁,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来的一些趋势。
第一,商业逐渐壮大。
在清末时期,由于国家的财政拮据,玉石、茶叶、丝绸、烟草等传统商品贸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此背景之下,虽然中国的落后给予了列强充足的扶植空间,但是在一些本土特色小商品的发展上还是给予了广大市民获得了一定的商业利益。
这也可为中国经济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些雏形。
第二,银行与金融业的成立,随着商品交往与贸易的缩小,货币交往的增强导致了金融业的逐渐壮大,同时1904年的善后条约也给予了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直接控制权和金融主导权。
这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主要趋势,随着对于资金流的掌控,国家与同盟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战争的变革也日趋变化。
第三,工业的发展。
在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被西方的走向所影响下,近代中国的工业也逐渐复苏,尤其是近年来一些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化速度也逐渐加快。
当然,在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时的近代中国工业基础是非常薄弱的,这也为抗战时间的延长增加了难度。
2000年后中国在全球化、经济市场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都大开大放,其中经济市场化推进的步伐是最明显的。
中国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现代化市场法律与制度,为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也带来了全球资本和外商巨大的市场机遇与发展前景。
当然,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也同样带来了一些困难与风险,中国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良性竞争。
在经济发展实践过程中,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不可避免地会与经济变革发生互动影响。
19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也为中国的保守主义与各种保守思想以及统治的决策层提供了警示,强化了他们内部体制的认识和改革动向。
同时,近代中国的兴起也是经济活力和社会发展综合因素的和谐化成果,这包括中国不断推进社会制度改革和国家体制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因素。
王玉茹 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
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
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
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
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
原因在于:(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
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中国经济史
一、经济史范畴的资源与环境:不是泛指一般的自然地理面貌,而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自然灾害,以及生产力发展程度制约下的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等。
二、传统农业:通常是指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使用人力、畜力,以手工器具和铁器等为生产工具,依靠先辈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生产,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农业,它是农业发展的低级阶段。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农业的部门结构比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水平上;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和组合处于低级的和自发的状态。
三、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主要标志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以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为主要标志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以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为主要标志4,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四、中国传统农业取得的成就1、中国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驯化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良品种,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的植物栽培重要发源地和食物品种资源最富有的国家2、中国传统农业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创造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3、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成就突出体现在粮食亩产量和投入产出比上升4、中国传统农业还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编著了大量农书,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农业典籍最丰富的国家五、土地买卖机制:土地买卖机制是指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商品,一种能够带来多种利益的资源商品,能够进入土地交易活动中进行交换的功能,土地买卖机制加剧了土地商品化。
六、土地兼并机制:是指各种社会财富不断地产化、土地占有不断集中化的机制。
土地兼并就是土地的集中趋势和过程,是各种社会财富地产化的过程七、土地离散机制: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八、国家对精耕细作农业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调节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2、修筑各种抗旱防洪的水利灌溉设施3、提倡、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等,以促进农业生产4、赈灾救荒一般说来,古代政府面对灾荒,首先采取赈济措施,对灾民进行临时性的救济,发放粮食和衣物以济燃眉之急。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社会变迁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变革就开始加速发展,经历了辗转反复的历程。
从晚清末期到国共内战时期,在这段长时间的漫长历程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给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清末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一个以封建社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诸如科举制度、康有为的“保民平反”、戊戌变法等尝试着以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蓝本进行改革,希望能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但是却没有改变社会的根本结构。
清朝灭亡后,一系列的分裂和冲突使得政治经济的变革门槛高昂,更难以实行。
国共内战爆发后,共产党摒弃了旧有的经济制度,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执行了土地法、国营化、三反五反等政策,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社会变迁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变化。
在清朝时期,社会地位是固定和不可变的,人们的生活是封建而保守的。
而在民国时期,因为国家法制的建立,封建社会逐渐瓦解,社会各个群体的地位和利益也从此开始发生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是,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摇摆不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时期,社会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空虚感。
随着共产党政权的建立,中国社会也进入到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每一个社会群体的地位和利益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根本性的制度变革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对生活的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变革不仅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结构,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在清末时期,农民阶层是处于最底层的,他们的收入非常低,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瘟疫肆虐的年份,他们的生活状况更是严峻。
到了20世纪初,由于国家法规的变化和经济的逐渐发展,农民阶层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随着共产党的崛起,土地法的实施也使得广大的农民群体陷入到一片繁荣昌盛的劳动中。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
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以及应对措施。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贸易概述
介绍了商业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和作用,以及商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商业贸易的变革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商业 贸易逐渐受到冲击,开始出现一些变 革。
商业贸易的现代化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尝试引进西 方商业管理模式和营销手段,推动商 业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 重要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和 深化,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 关键因素,应加大科技创新 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经济发 展效率的重要手段,应加强 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配置 资源,提高经济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 投资计划,推动产业结构 向更加合理和高附加值的 方向发展。
产业扶持
政府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 产业给予扶持,包括财政 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 持等措施。
04
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思潮
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思潮
总结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现代化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注重民生改善
经济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加大民 生投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未来中国经济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促进绿色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应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境 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和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关系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问题。
中国近代社会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社会经济关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三个大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一八四○——一八九四年)这是中国社会由封建制度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制度转化的阶段。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虽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还十分微弱,没有形成一种能够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力量。
当中国还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来,并积极向东方开辟殖民地市场.中国成了它们最好的猎取目标。
英国最早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势力。
当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时,清政府采取了“闭关政策”。
这种政策是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结构在政治上的反映。
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入,起了巨大的抵抗作用,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进行了可耻的鸦片贸易。
外国侵略者与腐败的清朝官吏相勾结,采取走私偷运形式,把大量鸦片输进中国。
烟毒泛滥对中国社会起了极大的腐蚀作用,同时大量的白银外流也给清政府在财政上造成很大困难。
于是在中国人民和一部分开明官吏的反抗下,形成了禁烟运动。
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其鸦片贸易,于一八四○年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
战败的清政府被迫订立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美、法侵略者要求“一体均沾”,又订立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须割地赔款外,还要开放五口通商,改自主关税为协定关税(关税自主权丧失),以及默许鸦片公开贩卖等。
从此,中国的领土不再完整,独立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鸦片战争后的最初几年,外国商品输入迅速增加,通商口岸附近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在外国商船的排挤下,中国沿海的运输业趋于衰落,运输工人大量失业。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中国经济近代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中国经济近代化一、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农本商末: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商业为末自然经济占主导:自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
手工业:官营长期占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民营超过官营占据主导地位;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私商发展,开始抑商(不是禁商)宋朝:商业发展环境宽松?条件?表现?总结规律: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工具、技术进步?水利兴修?灌溉工程、工具政府政策?重农、修养生息、轻徭薄赋、均田制、奖励耕织政局是否安定,国家是否统一?劳动力是否充足?高产作物的引进?有利于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政府政策?政局?国内外市场?(场所、购买力?)交通?(大运河、丝绸之路、新航路;交通工具的进步)商品?(与生产发展有关)金融服务?(货币:纸币、白银、银行…商人(商帮、欧洲的殖民公司等二、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优势,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夭折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表现:传统手工业破产;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影响: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条件;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商品经济)方式(手段):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剥削中国的劳动力目的:攫取财富影响:剥削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富,使中国贫困、落后沦为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资本投资场所(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瓦解自然经济,摧折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技术,刺激民资产生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曲折发展(1)洋务运动背景代表人物目的口号指导思想内容前期后期破产标志和原因?评价:目的是否达到?未达到的原因进步作用?引进、培养、客观刺激、抵制、瓦解、开端(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A. 产生:时间地点人物条件?特点?影响?B,初步发展时间原因:表现:影响:C.短暂的春天时间:原因:表现:人物影响: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特点:带有半半社会特征:轻快、重慢,未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外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民族工业落后发展较快,时间短暂D.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较快原因: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收回关税自主权”等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外资侵略;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抗日战争时期:遭沉重打击原因:日帝经济掠夺、战争破坏国民政府战时政策、官僚资本的压榨解放战争时期,日益萎缩原因:美国侵略、官僚资本、苛捐杂税、通货膨胀历史认识:发展特点?受阻的原因?工业化的前提?积极影响?E.新中国三、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及认识(一)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有很大的区别:1.从其产生来看,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专题1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1.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
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有( )①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②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抵制外国商品倾销③列强攫取更多的经济特权④通商口岸的增加和近代运输业的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的主要变化,表中数据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A. 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增加B.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C.原料出口比重减少D.中国近代工业日渐萎缩【答案】B【解析】从表格的数据看,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数据看,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故B项正确;从表格数据看,材料出口比重增加,故C 项错误;从1893-1920年,中国近代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又在民国初年迎来短暂春天,近代工业日渐发展,故D项错误。
3.下面是1652-1888年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
该图最能说明()A .传统农业的解体B .近代工业的兴起C .国际贸易的发展D .经济结构的优化【答案】C 【解析】田赋在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中比例下降,但传统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还未完全解体,故A 项错误;近代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非1652年以后,故B 项错误;清政府在关税税率较低的情况下,关税在财政税收结构中比重增加,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发展,故C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但未体现出其结构的优化,故D 项错误。
4.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单位:%)。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B .消费资料不再成为进口的主体 C .甲午战争后国内工业有所发展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进口贸易5.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的情况。
中国经济史第十章近代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迁
与此同时,一系列近代意义的货币规则与制度安排 也先后确立,大体上形成了形式上的银本位制度, 并初步建立了现代意义的银行体系。1927年后,中 国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管理逐步趋向统一。1933 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1935年进行 “法币改 革”,最终实现了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的转化。 但在1937-1949年间,由于战争带来的通货膨胀, 法币的信用逐渐丧失,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的进 程也出现了逆转。
(一)制定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商业活动以营 利为目的。对“破产之商不得涉及其兄弟叔伯及妻 之财产”,摒弃了传统社会动辄株连九族的反人道 律例。 (二)制定路矿法规,保护利权;由于对外国资本 开放了开发路矿的权利,也不得不允许中国民间集 资兴办路矿。并对洋商的股权进行了一些限制。
(三)制定金融法规,整顿金融秩序。加强了对银 行业发行纸币的管理,要求有40%的现款作为准备 金。规定货币以元为计量单位,银元为国币,铸币 权归中央。 (四)制定奖励实业章程,倡导设立商会。集股50 万元以上者,按集股数目分别给予不同品级的顶戴 或顾问官等荣誉称号。1903年设立商部,制定《公 司律》,颁布《简明商会章程》,倡设商会。
经济近代化进程中的金融问题是在突破血缘、地缘 界限,在更大的社会范围为资金的需求与供给提供 条件,它需要实现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的转化,并 确立与此直接相关的基本制度规则。
1840年后,钱庄、票号、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壮 大,逐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官民不相往来”的传统, 也逐步突破了传统社会权力归诸上,义务归诸下的 等级秩序与伦理规范。汇票、庄票、银钱票、银行 券以及储蓄存款等金融工具拓展了货币基础,利率 与贴现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储蓄存款最初是为商业融通资金,到19世纪60年代 以后开始适应投资的要求而发展,而投资则是形成 资本的基础。证券与股票的出现及其交易量的增加, 也使得连接银行、企业、家庭等经济主体的资本市 场逐步形成。政府公债的发行不仅改变了其财政收 支体系,而且也使得透明的、有效率的政府债务市 场逐渐形成。
专题八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迁
第一,形成了统一而庞大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其特点是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实行对皇帝负责的三权分立、互相制约(行政、监察、司法)。
第二,政府具有管制型的经济职能,即除了承担国防和维护经济秩序,承担了“治河”、“救灾”、“市政建设”等公共工程和社会事业外,还通过官营工商业和专卖制度,将工商业纳入政府控制。
•1934年教育经费完全独立6省,部分独立4省。
•教育经费额度
•1947年1月《中华民国宪法》: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15%,在省不得少于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的35%。
•实际执行情况:1948年教育占10.89%。
•三、商会与同业公所的建立
•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
农工商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商部、工部等合并而成。掌全国农工商政并森林、水产、河防、水利、商标、专利诸事。下设农务、工务、商务、庶务四司。所辖有商标局、商律馆、工艺局、京师劝工陈列所、农事试验场等。
1906年,将原属商部管辖的轮船、铁路等交通业和邮政、电线分离出来,另设邮传部。
交通四政:分设船政、路政、电政、邮政。辖有邮政总局、电政总快速及各省分局、电话局、交通银行、铁路总局及京汉、京奉、京张、沪宁、吉长、广长、正太等各路局。
第三,形成了一整套官吏选拔、考评和调任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不仅打破了贵族和豪强垄断政府机构,而且将教育纳入了官僚选拔,“学而优则仕”、“白衣可致卿相”,使社会的优秀人材进入政府管理阶层。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变,从清末开始,中国的工商管理体制也逐渐由强制征税式的管理方式向为私营工商业者的财产权利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化。
中国政治经济史
中国政治经济史
中国政治经济史是指中国历史上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演变。
这涉及了从古代至今的几千年时间段,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来研究。
古代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的古代文
明时期,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封
建制度为基础,农业经济为主导,国家政权以王权为核心。
帝制时期:这个时期从秦朝开始,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
政治上,中国通过集权的方式统一全国,建立了一套专制的政治体系。
经济上,农业经济依然是主导,但也出现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如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国际贸易。
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
中国历经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中华
民国的建立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经济上出现了工业化和现代
化的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代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进一步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力量。
执政通过改革开放,带动
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推动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改革。
中国也积
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一带一路倡议等领域扩大了对外合作。
中国政治经济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涵盖了古代至今
的各个时期和阶段。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中国政治经济的演变一直
在塑造着中国的历史和未来。
政史课件 第10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
(2)、中国逐渐被卷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为什么出现上述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后 资本主义的入侵 三、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没有涉及关税问题的条约有( C A、 《南京条约》 C、《黄埔条约》 B、 《望厦条约》 D、《天津条约》
)
2、规定中国变更税率需同各国官员商议的条约是( B A、 《南京条约》 C、《黄埔条约》 B、 《望厦条约》 D、《天津条约》
)
3、观察《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图,这一现象出 现的主要原因是 ( C ) A、 鸦片输入的减少 B、 自然经济的解体
C、 列强掠夺了政治经济特权
D、5%的低关税率
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 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 A ) A、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的解体 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D、英 国输华商品激增
1842 1843 1844 1845 1846
969381 1456180 2303619 2394827 1791439
此表格说明什么问题?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阶段:1846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外国商 品的输入总额开始下降 思考:为什么外国商品的输入总额开始下降?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御 鸦片贸易的影响 外国商品不适合中国需要 国民生活贫困,消费力低下 开放通商口岸较少
第二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
曲折发展
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变动
1、原因
(1)、列强强迫中国 签定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攫取经济特权
思考: 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结果及危害各是什么?
中国 是如何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近代国家经济政策和制 度的变迁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在治理国家时,关注的是分配领 域中的“均”与“平”,而无发展的概念。1840年 国门打开后,发展的问题才逐渐引起朝野上下的重 视。怎样发展?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商为国本” 到“工居商先”、“以工立国”、“振兴实业”和 “实业救国”再到国家工业化以及全面改造传统农 业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自清末以来,在振兴实业的 推动下,历届政府不断改革传统管理机构,转变政 府职能,移植西方法律,增加制度供给,在社会经 济转型促进着政府社会政治职能的转型。
第二节 工商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的变 化
一、近代工商管理机构的变革历程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设立总理各 国事务衙门与南北洋通商大臣 (二)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戊戌维新所拟建的新式 工商管理机构 (三)第三阶段则为20世纪初年的“新政”改制。
二、近代工商管理模式的近代化及其局限性 政府职能的转型主要体现为它是适应和发展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需要而产生的。许多原来代管或兼管的 部门开始向专门化部门转变。并且逐渐建立了从中 央到地方的垂直式工商管理系统。在决策过程中也 趋于科学化和民主化。但是,在近代中国,经济权 利始终未能摆脱政治权力的束缚,究其原因在于中 国没有经历过西方那样一个私有财产权利转化为政 治权力的斗争和确立过程。
经济近代化进程中的金融问题是在突破血缘、地缘 界限,在更大的社会范围为资金的需求与供给提供 条件,它需要实现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的转化,并 确立与此直接相关的基本制度规则。
1840年后,钱庄、票号、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壮 大,逐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官民不相往来”的传统, 也逐步突破了传统社会权力归诸上,义务归诸下的 等级秩序与伦理规范。汇票、庄票、银钱票、银行 券以及储蓄存款等金融工具拓展了货币基础,利率 与贴现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储蓄存款最初是为商业融通资金,到19世纪60年代 以后开始适应投资的要求而发展,而投资则是形成 资本的基础。证券与股票的出现及其交易量的增加, 也使得连接银行、企业、家庭等经济主体的资本市 场逐步形成。政府公债的发行不仅改变了其财政收 支体系,而且也使得透明的、有效率的政府债务市 场逐渐形成。
(一)制定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商业活动以营 利为目的。对“破产之商不得涉及其兄弟叔伯及妻 之财产”,摒弃了传统社会动辄株连九族的反人道 律例。 (二)制定路矿法规,保护利权;由于对外国资本 开放了开发路矿的权利,也不得不允许中国民间集 资兴办路矿。并对洋商的股权进行了一些限制。
(三)制定金融法规,整顿金融秩序。加强了对银 行业发行纸币的管理,要求有40%的现款作为准备 金。规定货币以元为计量单位,银元为国币,铸币 权归中央。 (四)制定奖励实业章程,倡导设立商会。集股50 万元以上者,按集股数目分别给予不同品级的顶戴 或顾问官等荣誉称号。1903年设立商部,制定《公 司律》,颁布《简明商会章程》,倡设商会。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工商管理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由农业向近代工商业的转变, 1895年以后,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逐渐由强制 征税式的管理转向为工商业者财产权利提供服 务,尽量减少国家干预,放任民营企业自由发 展。这一转变降低了交易费用,增加了公共产 品的供给。
二、近代经济立法的出台
第三节 财政金融体制的变迁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财政是维持国家政权正常运 转的血脉,货币金融是政府财政收支体系中使用的 工具。由于近代工商业对传统农业的逐渐取代,货 币金融开始从传统的财政体制中独立出来,成为了 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财政收支体系逐渐转变为通 过货币金融市场的运作来实现。
近代财政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民政与财政的剝离, 以度支部为国家财政中枢,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 分别用以支撑中央与地方的事权;由“量入为出” 消极保守性的财政原则转向了“量出为入”积极扩 张性的财政原则,并实行预决算制度。税收来源逐 步由以农业税为主转变为以工商税为主;税种逐渐 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化。通过新的关税条约,实现 了由协定关税向固定关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