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最新)

合集下载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H)纹:比喻水波微细。

?,绉纱类丝织品。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有时布衣芒?郑?鋈胗谮淠爸?希?惺痹乱狗褐郏?爬擞谏剿??洌??? 哟笞匀恢醒扒竺赖南硎埽?炻匀松?恼芾怼U饩褪谴舜实拇醋鞅尘啊?BR>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苏轼宋词经典,长恨此身非我有,一生必读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僮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据王文诰的《苏诗总案》,是元丰五年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雪堂,是苏轼元丰五年春躬耕东坡时所建,成于大雪中,因绘雪于四壁,名之曰“东坡雪堂。

”苏轼常与好友饮于此,但因家小都居住在临皋亭,所以酒后仍归宿临皋。

我们这里分析的这首词,就是诗人一次与客剧饮雪堂,醉后夜归而写下的。

开始的两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写作者的酩酊之态。

苏轼一生不善饮酒,少饮辄醉。

而像现在这样,醉而复醒、醒而又饮、饮而复醉,确乎是不多见的。

我们感到,这里显然包含着一种借酒来排遣苦闷、以酒浇愁的意味。

下面“归来仿佛三更”中的“仿佛”二字,也是写诗人沉醉中的朦胧意态,似乎已经不辨更鼓,恍惚中判断大概已有三更天了。

由于夜已经很深,所以家人都已睡熟了,就连为他等门的书童也呼呼大睡、鼾声如雷,以至作者用力地敲门都敲不开,只好无可奈何地倚杖独立江边,透过沉沉的夜色,倾听着江水的波涛声。

“家童鼻息”以下的三句,很真实地描写出作者醉归临皋时的环境、气氛,同时使作者置身于一个大江茫茫、星夜沉沉、天宇空阔、人声寂寥的特定画面之中,这就为诗人下面的抒情做了必要的铺垫。

夜静更深,人们已沉入酣梦之中,而诗人仰观浩瀚的苍穹,谛听滔滔的江水,却从大醉中顿然醒来。

白日的忧患烦恼、平生的荣辱得失,这时候好象都一下子消失了。

在寥阔无际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他感到了一种无比的安谧和宁静。

在这茫茫的深夜里,他似乎能够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能够更清醒地发现自己、观照自己,更冷静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下片的两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身非我有”一语脱自《庄子·知北游》中的“吾身非吾有”,原指为外物所牵累,身不由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全文翻译赏析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全文翻译赏析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全文翻译赏析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译文]长恨此身不归我有,何时能忘却逐利争名。

[出典]北宋苏轼《临江仙》注: 1、《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①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

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

作者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并取以为号。

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恨,感到缺憾。

营营,为名利所纷扰。

④夜阑,夜深。

縠,有皱纹的纱。

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3、译文东坡在夜间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去饮酒,直到大醉酩酊。

归来的时候,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4、【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縠(h)纹:比喻水波微细。

縠,绉纱类丝织品。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

临江仙·夜归临皋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

縠,绉纱类丝织品。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青山绿水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及赏析

青山绿水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及赏析

青山绿水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及赏析青山绿水临江仙夜归临皋,这是一幅脱胎于唐代诗人杜牧的《夜泊水村渡口》的诗画,原诗内容和景物描写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并且也得到了更为精致的翻译。

本文将为您呈现这幅译文及赏析,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美丽意境。

青山绿水临江仙夜归临皋的译文如下:Through green mountains and blue waters, the immortal returns to Lingao at night.翻译者首先选取了“through”这个词来表达通过山水之间的意象,这使得整句译文更具动态感,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轻盈的身影穿梭在青山绿水之中。

而“the immortal”则是对“江仙”这一形象的细致描绘,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歌原作中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味道。

最后,夜归临皋这个译文完美地传达出了原作中闪烁着云云高人离去的寓意。

译文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原作中的美景与哲思婉转咏诗的意境完美融合。

同时,翻译者未添加任何多余的修饰或注解,使得整个译文干净利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对于这幅诗画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青山绿水代表着自然环境中最为宝贵的资源。

翻译中的“green mountains and blue waters”生动地形容了这些美景,使得读者从文字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这一描绘使得整幅诗画不仅仅是一幅普通的风景画,更是一个寓意深远的空间。

其次,此诗所展现的“仙”意象,也是整个诗画的核心。

从原作的“江仙”到译文的“the immortal”,以及“夜归临皋”这一译文,皆着重于表现出飘渺而超凡的形象。

通过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诗人将诗画中的“仙”以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神话故事之中。

最后,对于赏析的意境,读者可按个人的情感感受来进行理解。

在这幅诗画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离愁别绪,似乎有什么力量在引领着仙人在山水间穿梭,给人一种朦胧而超然的感觉。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导语】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活⼩事为由,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伤感的⼼境。

上半部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下半部是词⼈的哲思。

下⾯是分享的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从此逝, 江海寄余⽣。

翻译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醒了⼜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全不回应,只好独⾃倚着藜杖倾听江⽔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

赏析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活⼩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伤感的⼼境。

上⽚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复醒,醒⽽复醉,可见是⼀醉⽅休的畅饮了。

“仿佛”⼆字,刻画出词⼈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叩门的情事。

词⼈虽连连敲门,然⼩童因等不及主⼈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苏轼⼀向认为“⾼⼈⽆⼼⽆不可,得坎且⽌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其⼆)。

既然“执”(敲门)⽽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

这⼀⽣活细节,是词⼈独特个性和旷达⼈⽣态度的⼜⼀次显现。

下⽚即是词⼈“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句,化⽤“汝⾝⾮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使汝思虑营营”(《庄⼦·庚桑楚》)之意,是词⼈当下对⼈⽣的思索和感叹。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赏析1】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青山绿水临江仙夜归临皋古诗词赏析

青山绿水临江仙夜归临皋古诗词赏析

青山绿水临江仙夜归临皋古诗词赏析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青山绿水是诗人们最为喜爱的主题之一。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青山绿水常常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畅游思绪的源泉。

本文将选取一首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进行赏析,通过揭示其中的意境与情感来领略古代文人在青山绿水间的诗意世界。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牧之。

他是唐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以辞章俊美、意境高远而闻名于世。

诗中的“夜归临皋”表现了古人心灵的寄托与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追求理想的愿望。

诗的开篇就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青宵皎月,金飚风高”。

冷峻的月光下,金色的秋风摇曳,给整个夜晚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宁静的气息。

古人常用四季气候来表现内外具体的景色与气氛,这里的“青宵皎月”和“金飚风高”正好表现了一个深秋的夜晚,给人以凉爽与舒适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引起了我的遐想:“管领河阳上客船。

嫖姚蕊阁夜长闲。

”“管领河阳上客船”指的是一个官员带领河阳地区的贵族乘船游玩,享受优美的河山风景。

而“嫖姚蕊阁夜长闲”则暗示了古人游玩的放纵与纵酒作乐。

在这个深秋的夜晚,人们在临皋地区尽情享受夜晚的宁静和自由。

随后的几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弦管。

青门夜咏霜鸿归。

”给人一种秋夜自然景色与人们生活的和谐相处之感。

通过描绘春草绿、王孙归,唤起人们对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的向往。

而“青门夜咏霜鸿归”,以寥寥数词来描绘夜晚中的景色,给人以一种遥远而宁静的感受。

诗的后几句“烟月依稀渡瀛洲,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陆莽泽留风雪,南陵别馆连苍兽。

”表达了杜牧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向往。

“烟月依稀渡瀛洲”给人一种遥远的感觉,仿佛瀛洲是一个只存在于幻想中的地方。

而“劝君更尽一杯酒”则是诗人对读者,也是对自己的劝勉。

他鼓励读者要享受生活,要尽情地放纵自己。

游东坡文言文的翻译

游东坡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临江仙·夜晚归家至临皋夜晚在东坡饮酒,醉了又醒,醒来又醉,回来时仿佛已是三更天。

家里的仆人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我倚着拐杖倾听江水的声音。

长久以来,我感到这身体不是我所拥有,何时才能忘记那世俗的纷扰。

夜深人静,我躺在床上倾听风雨的声音,仿佛看到了铁马冰河的景象,进入了梦境。

东坡先生在这首词中,抒发了自己对于世俗的厌倦,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他用“长恨此身非我有”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用“夜阑卧听风吹雨”描绘了宁静夜晚的景象,展现了东坡先生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境界。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翻译:念奴娇·怀念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豪杰。

旧时的战垒在西边,人们说是三国时期的周瑜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瑜英勇,小乔刚刚嫁给他,英姿焕发。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间,船只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的人应该嘲笑我,早早地生了白发。

人生如梦,举杯向江月敬酒。

在这首词中,东坡先生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英雄豪杰的怀念之情。

同时,又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东坡文言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成为了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对东坡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领略到东坡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临江仙· 夜归临皋【原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夜归临皋【翻译文】夜裏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衹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我已身不由己。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馀生。

临江仙· 夜归临皋【评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後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达了词人退避社会的生活态度和希望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不如全身免祸。

是夜风静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

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临江仙· 夜归临皋【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

《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

李後主词名《谢新恩》。

贺方回词有「人归落雁後」句,名《雁後归》。

韩涧泉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

李易安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

《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

南宋黄叔旸《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

」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

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

近代学者任半塘先生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词意涉及临江。

「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

但中国历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确定。

像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所记的春秋吴国功勋伍子胥受谗而死成为长江水仙,东晋王子年《拾遗记》称战国楚大夫屈原为湘江水仙。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临江仙夜归临皋注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

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答: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意思对即可。

【赏析】阅读练习二8.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5分)9. 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6分)参考答案8. ①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

③细节描写。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

④以动衬静。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

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

细节描写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

)9. 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

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及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及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及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昆仑山下,临江而居的仙人,在夜幕降临时,回到了临皋。

临江而居的仙人,可以说是一位雅致的人物。

他的住所在昆仑山下,紧邻江水。

夜幕降临时,回到了临皋。

昆仑山下,临江而居的仙人,黄昏时分回到了临皋。

黄昏时分,昆仑山下的临江仙人,从江畔的临皋回到了他的住所。

江水在黄昏的余晖下波光粼粼,昆仑山下的仙人临江而居,夜幕降临时,回到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临江仙夜归临皋lin jiang xian ye gui lin gao译文及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轼所作,描绘了一位居住在昆仑山下、临江而居的仙人,夜晚归家的场景。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展现出了临江仙人的超凡魅力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以名词短语为主要语法结构,多处使用了并列和独立主格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节奏流畅,行文流畅。

诗中重复使用了“临江而居”和“临皋”的表达方式,突出了诗人对于这位仙人的关注和赞美之情。

诗中的昆仑山下和临江皆有极高的象征意义。

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作仙境所在,象征着神仙之境;而江水则代表着生命的源泉和流动的时间。

临江仙人能够居住在昆仑山下临江之处,显示出他超然物外的仙人身份和与众不同的修行境界。

诗中的夜归临皋表达了仙人回归居所的情景。

夜晚归家的场景通过描绘江水在夜晚的光影下闪烁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超凡的氛围。

仙人的夜归彰显了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既是对常人世俗生活的超越,也是对仙人生活的表现。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刻画出了临江仙人夜晚归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这位仙人的超凡魅力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通过与江水和昆仑山的结合,诗人表达了对于仙人境界和生活方式的赞美。

同时,诗中的夜晚和仙人的归家情景,也给人一种神秘、超越凡尘的感觉。

总体来说,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是一首简洁明快、意象鲜明的诗作。

通过描绘临江仙人夜晚归家的场景,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超凡的境界。

苏轼夜归临皋译文及注释

苏轼夜归临皋译文及注释

原文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宋代〕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钻营奔竞!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市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冈市黄州区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竞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hú):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临江仙

临江仙

临江仙·夜归临皋《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词句注释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

縠,绉纱类丝织品。

白话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5]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及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及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及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独上临皋山而望江,光华悲白草,月色闻弦尽。

醉舞胡姬曳纤腰,明灭如烟火,远近随风飘。

余恨心无由,白草愈烟火,君是金人梦,愿取道归乡。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唐代文学家元稹所作,该篇作品以临江仙自劫难中犯高岳,而为唐代文士传颂。

下面我们将对该文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先,该篇文章采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能够立刻进入诗人的生活情境中。

通过描述临江仙独自登上临皋山,俯瞰江水,观赏光华和月色,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幽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读者不禁会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境遇,产生共鸣。

其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他以"光华悲白草,月色闻弦尽"的形象,将自己的悲愤之情融入到了对景物的描绘中。

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楚和不甘,同时也能够深刻地领会到自然界的变幻无常和残酷无情。

此外,诗人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和夸张等,使其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如"醉舞胡姬曳纤腰,明灭如烟火,远近随风飘"一句,通过夸张的描述,将舞姬的形象描绘得十分夺目。

这样的描写不仅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生动有致,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最后,诗人通过对君士忍自己不得归乡的追忆,深情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他以"君是金人梦,愿取道归乡"的语句,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家园的思念,与前文对景物的描绘相得益彰,使文章更加感人动情。

综上所述,元稹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通过描绘景物、抒发个人情感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等手段,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诗意十足的氛围,并创造了一幅饱含深情的作品。

这篇作品不仅富有感染力,更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禁止抄袭,转载请注明出处。

临江仙.夜归临皋诗歌赏析及练习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诗歌赏析及练习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诗歌赏析及练习题《临江仙.夜归临皋》诗歌原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縠(h)纹:比喻水波微细。

縠,绉纱类丝织品。

《临江仙.夜归临皋》诗歌赏析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临江仙·夜归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临江仙·夜归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作于谪居黄州时期。

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此词上阕叙事。

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

家童已睡熟。

无人开门。

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

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

受尽冤屈;满腹才华。

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

乘坐扁舟。

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

叙事。

抒情。

议论水乳交融。

不假雕饰。

语言畅达。

格调超逸。

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作品名称,临江仙·夜归临皋。

作品别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词》。

文学体裁,词。

作者,苏轼。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⑶。

长恨此身非我有⑷。

何时忘却营营⑸?夜阑风静縠纹平⑹。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

注释译文。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

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

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

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

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

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

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

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

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

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

忙碌。

内心躁急之状。

形容奔走钻营。

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

抱汝生。

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

尽。

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

裴骃集解曰“阑。

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

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

临江仙李善注曰“阑。

犹晚也”。

縠纹:比喻水波微细。

縠。

绉纱类丝织品。

夜里在东坡饮酒。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通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通用)

临江仙·夜归临皋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

縠,绉纱类丝织品。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半部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下半部是词人的哲思。

下面是分享的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翻译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

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

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

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情。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

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

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

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

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

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扩展阅读:苏轼轶事典故
1、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

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

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

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2、建筑苏堤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多条长堤。

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秋,徐州大水围城。

苏轼通知大家“备畚锸,蓄土石,积刍茭”,同时急调5000人加固城基、高筑城墙。

苏轼在水情严峻的城南,组织徐州军民修筑了一条防洪长堤。

《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明嘉靖《徐州志·山川·苏堤》:“宋苏轼守徐时,河决为患,因筑以障城,自城属于台,长二里许,民赖以全,活着众,今尚存。

”徐人至今思焉。

北宋元祐四年(1089),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元祐六年(1091)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