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礼书doc

合集下载

冠者,礼之始也:复兴古代冠礼,对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

冠者,礼之始也:复兴古代冠礼,对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

冠者,礼之始也:复兴古代冠礼,对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很多传统的礼仪又被人们从故纸堆里拾了起来。

比如有些高中、大学开始给学生们举行成年礼。

恢复传统礼仪当然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因为这些礼仪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太久了,很多人都对这些礼仪不太了解,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

所以今天呢,文史君就来跟大家好好说说,这个古代的成年礼,也就是冠礼。

中国自古作为礼仪之邦,极其重视礼仪文化。

在中国古代,“冠、婚、丧、祭、乡、相见”为人生的六大礼,冠礼为六礼第一礼,是男子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重要仪式。

《礼记·冠义》云:“冠者,礼之始也。

”但是,我们可不要将这件事情想得过于简单,男子的成年礼需要遵循一整套复杂的程序,且男子行冠礼之后所带来的人生意义将大为不同。

一、冠礼程序根据记载,古代的贵族男子一般以20岁为成年。

《礼记·曲礼上》载:“男子二十,冠而字。

”对于天子、诸侯等,史料记载中又有不同的说法,如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尚书·金縢》云:“天子、诸侯十二而冠。

”《荀子·大略》载:“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

”我们且不论古代男子多少岁算成年,他们的成人礼都相当复杂。

根据《仪礼·士冠礼》的记载,一般的贵族男子成年后便要在宗庙中由父兄主持举行冠礼。

一是筮日、告宾。

在举行冠礼之前,主人戴玄冠,穿朝服,站在庙门东面。

主人的属吏身穿朝服,站在庙门西面,都以北为上首。

卜筮者开始进行占卜,算好了举行冠礼的吉日,然后邀请宾客前来参加。

龟壳占卜二是筮宾和宿宾。

冠礼举行前三日,冠者的父兄要在邀请的宾客中选择一人作为加冠执礼之人,也就是大宾,并请卜筮者对这位大宾进行占卜,看看这位宾客是否是合适人选。

如果占卜为吉,则到这位宾客家里邀请他,是为“宿宾”,也叫“请宾”。

大宾身穿朝服站在大门外,立于东面,面朝西方迎接主人,然后主人致辞邀请大宾,大宾应允,然后拜送主人。

另外,主人还会再选择一位宾客作为赞宾,辅助主宾。

[宗教民俗]中国古代礼仪--冠礼,笄礼,婚礼

[宗教民俗]中国古代礼仪--冠礼,笄礼,婚礼

[宗教民俗]中国古代礼仪--冠礼,笄礼,婚礼冠礼,笄礼冠礼就是在男子十五到二十岁之间举行的为他束发簪缨,加冠服的仪式,以此宣告他获得了成人的资格。

同时,庄重的仪式,冠服的三加也向冠者展示了华夏的形象,从而树立了他对华夏的理解与对华夏的归属感。

我们认为,人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而礼义对于孩子是有外达内的过程,从而,由加冠而服备,由衣冠整而容体正,由容体正而颜色齐、辞令顺,然后才能礼仪备,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这便是自小而大的修为过程。

所以今人视衣冠为小事,而古人却每于细微处见精神——如此,乃能为礼仪之邦啊。

综合礼记,冠礼之后,乃开始学礼,可以衣裘帛(也就是穿华美的服装,小孩怕他们败坏,所以是不准穿的),可以与人行礼(孩子行礼是根从大人的,没有自己意义),可以与人交往,接见乡党,直至继承宗庙,拜见国君……从这点上说,冠礼意味着学礼行礼的开始,意味着冠者从此进入了人生的礼仪。

————————————————————————————————————一、冠服:天子冠礼:周礼,公冠篇言:公冠礼四加,天子亦四加。

五礼精义曰天子五加衮冕。

汉天子四加,魏乃以天子至尊无加进之礼,故一加衮冕。

唐明皆一加。

汉顺帝初加缁布进贤,再加爵弁武弁,三加通天冠。

东晋用冕帻。

北齐先着空顶帻,次介帻绛纱袍,次衮冕。

唐初着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绛纱袍,次加衮冕服。

明朝先服空顶帻绛纱袍,次加衮冕服。

皇太子冠礼:家语以为四加。

魏再加。

宋一加。

北齐再加。

隋复三加。

唐宋明三加。

北齐空顶帻公服加进贤三梁冠,再加远游冠。

隋空顶帻远游冠,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

唐初服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宝饰采衣,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

宋初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十八梁,三加衮冕。

民超一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

亲王冠礼:皆三加唯刘宋一加。

魏初加皮弁,次长冠,次进贤冠。

唐初服双童髻,初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

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绯罗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

成人礼冠礼和笈礼

成人礼冠礼和笈礼

成人礼冠礼和笈礼第一部分:冠(笄)之礼的意义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汉民族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它对我们民族及成员生命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流行的所谓“成人仪式”。

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彭林先生指出,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

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

“仪礼”就是其中之一。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

礼乐文化强调秩序与和谐,这一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无疑会给我们庞大的民族带来屹立风雨的底气,给庸俗文化有泛滥趋势的当今,带来一股雅正的新风。

自然,古人追求的“礼义”我们并不需要完全照搬,而且,按照“礼”的内涵,讲的是“恰如其分”,而不是一味恭敬。

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需要在尊重文明传统、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为传统冠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我们现在学习、创新和实践新的冠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继承传统冠礼对青年人负责、仁义、孝廉等正面激励价值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积极寻求通过适当方式,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

第二部分:关于冠礼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我们考虑,在服饰上,应以忠实继承为主。

在具体的礼仪程序上,则可谨慎地加以扬弃和创新。

仪礼注疏卷二士冠礼第一

仪礼注疏卷二士冠礼第一

仪礼注疏卷二士冠礼第一卷二士冠礼第一陈服于房中西墉下,东领北上。

墉,墙。

[疏]“陈服”至“北上”。

○释曰:自此至“东面”,论陈设衣服器物之等,以待冠者。

《丧大记》与《士丧礼》服或西领,或南领,此东领者,此嘉礼异於凶礼,故士之冠特先用卑服。

北上,便也。

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

此与君祭之服。

《杂记》曰:“士弁而祭於公。

”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然,或谓之緅。

其布三十升。

纁裳,浅绛裳。

凡染绛,一入谓之縓,再入谓之赪,三入谓之纁,朱则四入与?纯衣,丝衣也。

馀衣皆用布,唯冕与爵弁服用丝耳。

先裳后衣者,欲令下近缁,明衣与带同色。

韎韐,缊韨也。

士缊韨而幽衡,合韦为之。

士染以茅蒐,因以名焉。

今齐人名蒨为韎韐。

韨之制似韠。

冠弁者不与衣陈而言於上,以冠名服耳。

今文纁皆作熏。

[疏]“爵弁”至“韎韐”。

○释曰:此所陈从北而南,故先陈爵弁服。

○注“此与”至“作熏”。

○释曰:士礼昏冠,自祭以爵弁服助君祭,故云“与君祭之服”也。

云“爵弁者,冕之次”者,凡冕以木为体,长尺六寸,广八寸,绩麻三十升布,上以玄,下以纁,前后有旒。

其爵弁制大同,唯无旒,又为爵色为异。

又名冕者,俛也,低前一寸二分,故得冕称。

其爵弁则前后平,故不得冕名。

以其尊卑次於冕,故云爵弁冕之次也。

云“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然,或谓之緅”者,七入为缁,若以纁入黑则为绀,以绀入黑则为緅,是三入赤,再入黑,故云其色赤而微黑也。

云“如爵头然”者,以目验爵头,赤多黑少,故以爵头为喻也。

以緅再入黑汁,与爵同,故取《锺氏》緅色解之。

故郑注《锺氏》云:“今《礼》俗文作爵,言如爵头色也。

”玄此言赤者,对文为赤。

若将緅比纁,则又黑多矣。

故《淮南子》云:“以染绀则黑於。

”况更一入黑为緅乎!故《巾车》云“雀饰”,郑注云“雀,黑多赤少之色”是也。

云“其布三十升”者,取冠倍之义。

是以《丧服》衰三升、冠六升、朝服十五升,故冕三十升也。

云“纁裳,浅绛裳”者,绛则一染至三染,同云浅绛。

对冠礼礼义的历史演变的看法作文

对冠礼礼义的历史演变的看法作文

对冠礼礼义的历史演变的看法作文说起冠礼,这可真是个有年头的事儿了。

咱们就从这冠礼的源头开始唠唠。

在古代,冠礼那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仪式。

想象一下,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到了一定的年纪,家族里就会郑重其事地为他举行冠礼。

那场面,严肃又庄重,充满了各种讲究和规矩。

最初的冠礼,那可是意味着一个孩子真正迈向成年的重要门槛。

在那个时候,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人们的生活也比较简单纯粹。

举行冠礼可不仅仅是戴个帽子那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对一个年轻人的期望和责任的赋予。

当长辈们为少年戴上那顶象征成年的帽子时,就好像在告诉他:“孩子,从今往后,你得挑起生活的担子,要有担当,要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冠礼的礼义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比如说,在经济逐渐繁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期,冠礼可能就不再仅仅局限于家族内部的简单仪式了。

它可能变得更加隆重,参与的人更多,甚至还融入了一些当时流行的文化元素。

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记载,说是有个富家子弟举行冠礼,那场面简直奢华到了极点。

不仅请来了当地最有名望的长辈主持,还摆了好几天的宴席,邀请了各方亲朋好友。

那时候的冠礼,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家族展示实力和地位的一种方式。

再后来,到了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冠礼的形式可能就没那么讲究了。

人们更多地关注如何生存下去,冠礼可能变得简单甚至有些仓促。

但即便如此,它所代表的那种对成年的认可和期望,依然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吧。

我爷爷曾经给我讲过,他们那个年代,家里穷得叮当响,能吃饱饭都不容易。

但就算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当家里的长子到了成年的年纪,爷爷的父亲还是会想尽办法举行一个简单的冠礼。

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丰盛的宴席,只是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爷爷的父亲亲手为长子戴上一顶用旧布缝制的帽子,然后语重心长地叮嘱他:“娃啊,你长大了,要懂事,要为这个家出份力。

” 那一刻,虽然没有外在的繁华,但那份亲情的温暖和对成长的期许,却让人感到无比的真实和感动。

(完整版)礼书及译文

(完整版)礼书及译文

礼书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

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硃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彫敝。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节文。

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

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

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於卫所居不合。

仲尼没後,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適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

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

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

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於世务刑名,数干谏孝景曰:“诸侯籓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後。

”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以错首名,天子诛错以解难。

事在袁盎语中。

是後官者养交安禄而已,莫敢复议。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馀年不就。

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

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

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於後云。

仪礼·士冠礼(5)原文

仪礼·士冠礼(5)原文

仪礼·士冠礼(5)原文(97)拜受:拜而接脯。

男女间行礼,妇人拜两次,男子拜一次,称作侠拜。

子已成人,故母对子亦侠拜。

(98)自宾降至冠者对,述宾为冠者命字之仪。

(99)字之:命字。

字在此为动词。

男子二十而冠,根据原名之涵义取一别名叫作字,或叫表字。

(100)对:应。

(101)从宾出至如见母,述冠者见兄弟、赞者及姑姊之仪。

(102)次:门外更衣处,用布或竹席搭成。

(103)入见姑姊:姑姊在寝不在庙。

入见即出庙门入寝门见之。

(104)从乃易服至乡先生,述冠者见君等礼仪。

易:更、换。

(105)奠挚:奠:献、停、置。

古时卑者见尊者,礼物不亲授,奠于地。

挚:初见的礼物。

士挚用雉。

乡大夫:周代官名,掌一乡之政教。

或谓乡大夫乃卿大夫之误。

乡先生:年老致仕归乡的卿大夫。

(106)从乃醴宾至归宾俎,述醴宾、送宾之仪。

醴宾:礼宾。

壹献之礼;主人酌酒敬宾叫作献。

壹献,敬酒一次,无亚(二次)献。

(107)酬宾:主人献宾毕,宾回敬主人,叫作酢,主人复答敬宾,叫作酬。

一献、一酢、一酬,礼成。

(108)束帛俪皮:束帛:帛五匹为束,每束从两端卷起,共十端。

俪皮:两张鹿皮;俪,两;皮,鹿皮。

饮宾又赠财物,是为表达主人对宾的厚意。

(109)赞者皆与:此处赞者,指众宾;与:参与。

众宾亦一同饮酒。

(110)赞冠者为介:赞冠者即上赞宾行加冠礼者。

为介:指为正宾介,非指众宾。

(111)归宾俎:俎:设筵或祭时盛牲器。

归宾俎,即使人将牲送至宾之家。

(112)从若不醴至取笾脯以降如初,述冠于醮法。

(113)醮用酒:加冠之礼有醮、醴两种仪式。

饮酒无酬酢叫作醮。

醮法与醴法仪节稍有不同。

(114)房户之间:房之西,室门之东。

(115)禁:承酒尊的器具。

名为禁,取禁戒,饮酒有所节制之义。

(116)玄酒:即水。

按后人解释,太古无酒,以水当酒。

水色黑,故称玄酒。

玄酒不用而设立,乃不忘古始之义。

(117)南枋:柄向南。

(118)洗有篚:洗指设于东屋翼前之洗。

冠礼流程

冠礼流程

所需礼器及布置方法:①香案一张:普通小几案。

摆放在场地北端中间。

②香炉一盏:普通小香炉。

③盥洗:盥器、洗器、巾各一。

④托盘三个:分别盛缁布冠、皮弁、爵弁(或缁布冠、帽子、幞头),三位执事托着,在场地南端西侧从西向东排列。

⑤席子若干张:普通席子,席上可加软垫供正坐用。

(此处以地毯代替)东房内放一张,从北向南依此摆放直裾深衣、直裾深衣、大氅,衣领朝东;香案前侧方放两张,分别为主人及冠者母亲席、正宾席;场地中央一张,为冠者席(加冠、命字、醮礼皆用此席,稍大一些,正宾及赞者跪皆须借此席);观礼客人席两列,排列在场地两侧。

⑥酒爵一个:醮礼用。

⑦孔夫子像:一幅。

挂于香案上方墙上。

【人员】主人:冠者的父亲或祖父或兄长为冠礼主人。

冠者:成年待行冠礼者。

(飘渺)赞礼一人:主持冠礼仪式。

(天羽)正宾一人:由主人选择。

选择德才兼具的男性师长为佳。

(朱恒)赞者一人:正宾的助手。

由正宾选择。

(雪)摈者一人:主人的助手。

布置场地,摆放席子,协助正宾盥洗。

(此处可不需)执事三人:奉冠协助正宾。

以三个托盘分别盛方巾、东坡巾、梁冠,三位执事托着,立于场地南端西侧从西向东依次排列。

人员不足时,也可以只用一名执事,此时可在执事位放一几案,将三个托盘排列其上,一名执事守在旁边。

(橙子九溯子雁子)众宾若干:其它观礼者。

【冠服】冠者加冠前:短打(童子服)冠者一加:直裾深衣、方巾、冠者再加:直裾深衣、东坡巾冠者三加:大氅、梁冠主人:深衣赞礼、赞者:玄端或深衣众宾:玄衣玄裳,缁带,或深衣。

执事:深衣【仪程】①择日确定冠礼日期。

联系准备场地。

②戒宾冠礼前三天,选定正宾。

以各种通讯方式通知正宾、赞者和众宾。

③宿宾行礼前一日主人着深衣到正宾家再次恭请正宾。

④陈设冠礼日,按图示完成场地布置。

所有参礼者沐浴更衣。

摈者在香炉中燃香,布设好席子,等候在盥洗位旁边。

赞者先盥洗,拭手。

乐者入乐席演奏。

三执事托盘按顺序排列。

将冠者着采衣在东房内等候。

赞礼立于香案旁做好准备。

【doc】“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析先秦时期冠礼的“特例”

【doc】“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析先秦时期冠礼的“特例”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析先秦时期冠礼的“特例”第33卷V ol_33第6期NO.6河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NoRMALUNIVERSITY2006年l1月"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析先秦时期冠礼的"特例"戴庞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摘要:《仪礼?士冠礼》详细,系统地记载了冠礼正礼的仪节.但是,冠礼仪式在正礼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形,主要有:用醮,庶子冠礼,孤子冠礼,是否用乐,冠者母不在,将冠而遇丧事,天子诸侯加冠,等等,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地域差异,身份差异,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关键词:先秦;冠礼;特例中图分类号lK231文献标识码lA文章编号:1000—2359(2006)06—0124—05作者简介:戴庞海(1966一),男,河南灵宝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研究.《仪礼?士冠礼》详细,系统地记录了冠礼正礼的仪节.但是,冠礼仪式在正礼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形,或称"特例",在《仪礼》,《左传》,《礼记》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尊重各地旧俗,具有地域差异和身份差异,在实施时也有一定的弹性,绝非一刀切.一,用醮钱玄说:"各种礼仪,往往会因时代或地区不同,或者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而在仪节上也有所不同."|1l("《士冠礼》所记冠礼正礼,三次加冠后,宾醴冠者是用"醴".但某些地区,却沿袭旧俗,不用醴而用酒,这就叫做"醮".《士冠礼》日:"若不醴则醮, 用酒."郑玄《注》日:"若不醴,谓国有旧俗可行,圣人用焉不改者也.《曲礼下》日:'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按:"醴"是一种酿造一宿即成的,未滤去酒糟的甜酒,"酒"则是已滤去酒糟的清酒.从酒的发展历史看,醴的出现应当更早一些.据《士冠礼》记载,醮的方法是:在东房门与室门收稿日期:2006—07—18124?之间的地方设置两氟,一瓶盛酒,一魉盛玄酒.玄酒,实际上是一种洁净的水,在仪式中没有实际的用途,但又不可缺少.郑玄《注》日:"不用,犹设之,不忘古也."瓶放在"禁"(一种承酒尊的器皿,形如方案,因有酒戒而名为禁)上,盛玄酒的瓤放在酒觚的西边,瓶上放勺,勺柄朝南.在庭东洗的西边放有篚,篚的首端朝北.第一次加缁布冠后宾就向冠者行醮礼.为此,宾下堂,准备从篚中取爵涮洗.主人也随着下堂.宾洗爵毕,升堂,酌酒授给冠者,并致醮辞日:"旨酒既清,嘉荐直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冠者行拜礼后从宾手中接过爵宾回到西序南端,面朝东回礼答拜.冠者升席,在席正中的位置坐下,左手拿爵,右手取放在席前的脯,醢祭奠先人,又用酒祭奠先人,祭毕起身, 来到筵席西端坐下,尝一尝酒,尝毕下席向宾行拜礼致谢.宾回礼答拜.冠者把爵放在席前脯醢的东边,然后在席西端站立.宾赞者撤下脯醢和爵,而留下席和瓶不撤.加皮弁后也要行醮礼,为此,要"摄酒",即将氧中的酒搅动一下,以示整理一新.其他礼仪都和初醮时一样,只是醮辞改为"旨酒既滑,嘉荐伊脯.乃申尔服,礼仪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加爵弁后第三次行醮礼,有干肉折俎进到冠者席前,冠者要尝一尝俎上的牲肉.三醮的醮辞日: "旨酒令芳,笾豆有楚.咸加尔服,肴升折俎.承天之庆,受福无疆."其他礼仪都和初醮,再醮时一样. 三次醮礼完毕,冠者要到筵席的南边面朝北坐下取脯,然后从西阶下堂,到东墙出闱门去见母亲.如果为行醮礼而杀牲的话,就杀一头小猪,一定要将猪身剖为两半,从放人鼎中烹煮到置于俎上都是两半合用,还有割而未断的肺,也放人鼎中.鼎的两耳贯以横杠,并用茅草覆盖在鼎上.第一次加缁布冠后行醮礼,礼仪和当初一样.第二次加皮弁后行醮礼,要上两豆:一豆盛葵菹——用葵菜做的酸菜,另一豆盛赢醢——用蜗牛肉做的酱;还要上两笾:一笾盛栗,一笾盛脯.第三次行醮礼,须重新"摄酒",如同第二次行醮礼时一样,并且要进上俎牲,冠者要用俎上的肺祭奠先人,如同用脯醢祭奠先人一样,然后尝一尝肺.三醮完毕,冠者要从笾中取脯下堂出闱门去见母亲,礼仪同前.醴与醮这两种仪节,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不同.1.用醴,酒尊等酒具设在东房中,而且仅有一魉醴;用酒,则酒具设在堂上房与户之间的地方,且设有二魉:一瓶盛酒,一魉盛玄酒.另外,在向冠者舀酒时用爵,而不用觯.2.用醴,只在三加之后进行一次醴冠者.用酒,则在每加之后行一次醮礼,共三次;初加,再加,均荐脯,醢;三加,荐脯,醢,并设俎,若杀牲,则一豕,左右两半均载于俎.3.用醴,每次加冠时都有祝辞,宾醴冠者时也有祝辞.如果用酒,则三加时没有祝辞,但是在每次行醮礼时,都有祝辞,其用语与醴辞不同,不过,意思基本相同.4.宾醴冠者用醴,则主人醴宾也用醴;如果宾礼冠者改用醮,则主人礼宾,也必改用醮.从上述醴与醮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用醴与用酒这两种仪节是有很大不同的.很明显,用酒的仪式盛于用醴.历史上有许多学者都认为醴质而简,醮繁而文,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例如,用醴,则每次加冠时都要致祝辞,行醴礼时还要致醴辞,共四次;如果用醮,则加冠时不致祝辞,只是每醮均有醮辞,共三次.假若只看致祝辞的次数,一种四次,一种三次,那么,哪一种更"质",哪一种更"文"呢?再看,用醴时,是赞冠者酌醴授给宾;行醮礼时则宾亲自酌酒.从酌酒,进酒的人数上看,行醴礼时用二人,行醮礼时用一人,究竟哪一种更简,哪一种更繁呢?当然,如果从所用食品的种类,质量和相关的用具来看,的确可以说醴"质"而醮"文".前人对于醴"质"而醮"文"问题论述颇多,但是醴与醮这两仪节究竟是如何起源的,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特殊含义,对此,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略举几例.(1)郑玄注《士冠礼》"若不醴则醮用酒"说:"谓国有旧俗,圣人用焉不改者也."(2)贾公彦《疏》日:"自此已上说周礼冠子之法,自此已下至'取笾脯以降如初,说夏殷冠子之法.云'若不醴,则醮用酒'者,案上文适子冠于阼,三加讫一醴于客位是周法.今云'若不醴,则醮用酒'非周法,故知先王法矣.故郑云'若不醴,谓国有旧俗可行,圣人用焉不改者也',云'圣人'者,即周公制此《仪礼》,用旧俗则夏殷之礼是也."显然,贾《疏》在郑注的基础上,直接将用醴判定为周代礼制,而将醮法判定为夏代,商代的礼制. (3)孑L颖达疏《礼记?曾子问》篇"于斯乎有冠醮,无冠醴.父没而冠",有意阐发郑玄《注》的观点, 又因《士冠礼》中有"庶子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的说法,于是下结论说:"周礼,适子以醴,庶子以醮;或旧俗行先王之礼,虽适子亦用醮,则因行不改也." (4)敖继公的观点与上面几位都不同,他认为:"盖冠礼之始,惟醴而已,然少近于质,故后世圣人又为醮礼与之并行焉.言'若'者,文质在人用之惟所欲耳."[]弘(5)刘敞认为,"醴"与"醮"是"圣人"为了"分别嫡庶"而定的礼仪,醮乃"谓庶子也",反对醴为周法,醮为夏,殷法的观点.(6)朱熹说:"不醴而醮,乃当时国俗不同,有如此者,如鲁卫之幕有络布,柑(拊)有离合,皆周礼自不同,未必夏殷法也.庶子一醮以酒,亦安得有若此及杀牲之盛."(7)林乔荫认为,"《礼记?曾子问》日:'因丧服而冠,除丧不改冠乎?'孑L子日:'天子赐诸侯大夫冕弁服于大庙,归设奠,服赐服,于斯乎有冠醮,无冠醴"',乃是"不醴而醮之明文,可据也".清代礼学家黄以周则旗帜鲜明地说:"以周案:从林说."[33"125比较以上诸说,笔者认为,郑《注》与贾《疏》的说法更符合情理.因为礼制风俗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它不可能随着一个新王朝的建立一夜之间就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移风易俗.至于说庶子用醮,嫡子用醴,那就更没道理了.正如钱玄所说:"庶子冠礼决不可能反而盛于嫡长子冠礼.这两种冠礼仪式,嫡长子和庶子都能用,是时代或地区的习俗不同而已."l1J(二,庶子冠礼《仪礼》所记冠礼正礼,是指父亲在世的嫡长子的冠礼.如果是庶子举行冠礼,则具体仪节并不完全相同.庶子,是指嫡妻的次子及妾所生的孩子.庶子与嫡长子冠礼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冠席位置不同嫡长子加冠之席设于阼阶上,东序前.《仪礼?士冠礼?记》日:"适子冠于阼,以着代也."适,通"嫡".阼阶上是主人之位.在宗法制社会里,只有嫡长子才有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财产,所以能冠于主人之位.如果是庶子行冠礼,那就只能设席于堂北偏东之处,面朝南.《士冠礼》日:"若庶子,则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郑玄《注》日:"房外,谓尊东也. 不于阼阶,非代也.不醮于客位,成而不尊."酒尊的位置在房户之间,《士冠礼》记行醮礼时,"尊于房户之间,两瓶,有禁".庶子行礼的地点是在尊(即两瓶)的东边,既不是主人之位,也不是客位.(二)宾礼冠者的席位不同宾礼冠者,嫡长子之席设于堂的正中位,南面,这是客位,是堂上最尊之处.《士冠礼?记》日:"醮于客位,加有成也."这里指用醮,故云"醮于客位".说冠者已成人,所以尊之.庶子之冠,是宾礼冠者之席,即加冠之席,在堂北偏东,不是客位.难怪郑玄《注》说:"不醮于客位,成而不尊."言庶子虽已成人, 但地位不尊.以上两点是庶子冠礼与嫡长子冠礼最主要的不同之处.贾公彦《疏》日:上已言三代适子冠礼讫,此经论庶子加冠法也.周公作经,于三代之下言之,则三代庶子冠礼皆于房外同用醮矣,但不知三代庶子各用几醮耳.今于周之适子三加一醴,夏殷适子三加三醮,是以下文祝辞三醴一而醮三,皆为三代而为言.至于三代,庶子皆不见别辞,则周之庶子宜依适子用一醮,夏殷庶子亦依三醮.三代适子有祝辞,若庶子则无,故下文注日:"凡醮者不祝."126?贾公彦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有一些揣测的成分:他一方面说"周之庶子宜依适子(的'一醴')用一醮,夏殷庶子亦依(适子之三醮用)三醮";另一方面又说"适子有祝辞,若庶子则无,故下文(郑氏)注日'凡醮者不祝."'贾氏的这两种主张,都源出于周朝嫡子只用醴,庶子只用醮的臆见.他的第二种主张,又误解了郑《注》"凡醮者不祝"的说法,郑玄所说的包括嫡子和庶子,并非专指庶子,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子,行醮礼时都是致三次醮辞,加冠时并无祝辞.嫡子和庶子冠仪上的差别,在《士冠礼》本文中已分出尊卑了.敖继公说:"言'遂'者,见其因冠席也,冠醮同处可以不必别布席.《经》惟言冠而遂醮,略无异文,则三加三醮皆与上文适子礼同.惟以冠醮在房外为异.若不醮而醴,其位亦如之.《经》不言醴者,盖见其文者耳.此言庶子指父在者也.父在而冠,宜别于适父没,则其礼同矣.凡冠者于庙."l2J(黄以周不同意敖继公的说法,他说:"庶子之冠在房外,统父在殁,旧说本通.《士昏》:庶妇不馈,不飨,则庶子之冠何得一同适庶?庶妇有醴醮之别,则庶子之冠亦不得同适子用醴.敖说殊谬."一.在这里,敖继公的说法是对的,而黄以周说庶子的冠礼不能与嫡子完全相同,也是正确的.但是,他又说"庶子之冠亦不得同适子用醴",则不正确.因为用醴与用醮并不取决于嫡庶,而是取决于原来的礼俗.三,孤子冠礼孤子,指父亲已经亡故的嫡长子.孤子与非孤子的冠礼略有不同,这是必然的.因为孤子在行礼之日,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将冠者,即加冠的对象,另一方面又须代替父兄作为仪式的主人.孤子与嫡子冠礼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冠礼前的戒宾,宿宾等工作,都请伯父,叔父或堂兄代劳.第二,到了行礼的Et子,将加冠的孤子束发作髻,以主人的身份亲自迎接宾的到来.见宾后,要向宾行拜礼,又经过三揖,三让之礼而后升堂,站在东序端.这些礼仪,都同父亲作为主人时的做法相同.此时的孤子,虽然还是未成年人的装扮,但不能穿彩衣,因为孤子的衣服镶素边而不镶彩边.《礼记?曲礼上》日:"如孤当室,冠,衣不纯采."《礼记?深衣》日:"如孤子衣纯以素."第三,三次加冠以后,宾在阼阶上东序稍北的地方向孤子行醴礼,这就是"醴于阼".郑玄《注》日: "孤子礼于阼,今文作'醴'."如果父在,则加冠于东序,行醴礼的地点却是在堂上的正中位,即《士冠礼》所说的"筵于户西",然后"宾受醴于户东,加栖面枋,筵前,北面.冠者筵西拜受觯.宾东面答拜".孤子举行冠礼,是加冠于东序前,行醴礼也在东序前,若当地有用醮的传统,则行醮礼自然也在东序前,与父在者的冠礼明显不同.《礼记?曾子问》:"父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祢.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郑玄注:"飨,礼之."此处的"冠者"指宾."飨冠者",即礼宾.行冠礼是在父庙,仪式结束之后,将行祭礼,故扫地刷新,祭后先见伯父,叔父,然后行礼宾之礼.显然,《曾子问》可补《仪礼》之阙. 第四,孤子举行冠礼,凡是与宾相拜时,冠者都是在堂上东序端(即阼阶上)行礼,宾则在堂上西序端(即西阶上)行礼,二人皆面朝北而拜,如同正常情况下主人与宾相拜之礼一样.可见,行拜礼时,孤子又是以主人的身份行事的,所以才在阼阶上面朝北拜.第五,如果孤子行冠礼而杀牲的话,需要把盛牲肉的鼎抬到庙门外,放在北对东塾的地方,并使鼎面朝北.郑玄《注》云:"孤子得申礼,盛之.父在,有鼎不陈于门外."贾《疏》日:"凡陈鼎在外者,宾客之礼也;在内者,家私之礼也.是在外者为盛也.今孤子则陈鼎在外,故云'孤子得申礼,盛之'也."也就是说,孤子行冠礼时,陈鼎于门外,是为了显示主家对宾的敬意.此说颇有道理.四,冠礼用乐问题在冠礼中是否用乐,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不同的说法:《仪礼?士冠礼》中只字未提用乐的事;《大戴礼记?公冠》明确地说"无乐";《左传》中却有完全相反的记载,说"必以裸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大戴礼记?公冠》日:"飨之以三献之礼,无介,无乐,皆玄端."卢辩《注》云:"亦飨时也.冠者,成人代父始,宜尽孝子之感,不可以欢乐取之.孔子日'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然则,冠礼不举乐同也.《春秋左传》日'以金石之乐节之',则冠之时为节也."卢辩《注》所引的孔子语,源出于《礼记? 曾子问》:"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在这里,卢辩显然是想"折中","和稀泥",故认为"无乐"是指享时不用乐,即宾醴冠者,主人醴宾时不用乐;而《左传》说的是在加冠时,须以乐节之.《左传?襄公九年》载:"君冠,必以裸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处之."又载:"(鲁襄公)冠于成公之庙,假钟磬焉,礼也.""五经无双"的东汉经学大师许慎认为冠礼应该举乐.他在《五经异义》中说:"谨案:人君饭有举乐,而云冠无乐,非礼义也."黄以周的《礼书通故?冠礼》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左氏传》云:君冠必以裸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士冠礼》无享庙作乐之文;《曾子问》云:父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祢庙,是享庙为父没而冠之礼也.其文承上诸侯大夫而言,则节以金石之乐,亦惟诸侯大夫父没之礼有然.郑注《士冠礼》谓"孤子得申礼盛之",亦此意也.许说自当,亦未见郑有驳文.钱玄认为:"儒家以为冠礼,昏礼,表示子继代父位,不宜举乐,这种说法,不一定可信.似以《左传》所言为近乎情理.士冠,士昏不言举乐,或以省俭不备而已."又说:"据礼书所载,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各种礼都是不同的,怎么会大夫以上都一律用士冠礼呢?这也恐非事实.',【lj在上述各种观点中,笔者认为黄以周的看法最值得高度重视.他认为:士阶层的冠礼无乐,而地位较高的诸侯大夫在父没之后行冠礼时则可"节以金石之乐".此说较合情理.其实,不但诸侯大夫如此,天子行冠礼也有不同于其他阶层的内容.五,冠者母不在冠礼的正礼,是将冠者的母亲站在祢庙东墙的闱门外等候.到三加完毕并行过醴礼之后,冠者就要拿脯出东门外,"北面见于母.母拜受.子拜受.母又拜".但是,如果母亲因故不能出席儿子的成年仪式,就须另外派人代替自己到庙中的西阶下接受儿子献脯.《仪礼?士冠礼》日:"冠者母不在,则使人受脯于西阶下."贾公彦《疏》云:"案《内则》云:'舅没则姑老.'若死,当云没,不得云'不在',且母死则不得使人受脯. 今言不在者,或归宁,或疾病也.使人受脯,为母生在,于后见之也."即母不在并非因为不在人世,而是因为有病或回娘家省亲无法参加,只好派人代替自己受脯于西阶下.若此说成立,则见母一节,看重的是仪式本身,也就是形式,而不在乎受脯者是否母亲本人.当然,贾《疏》之说尚有值得商榷之处.试想,冠礼乃是儿子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之一,是人生历程】27?中的一个转折点,亲朋好友尚且要参加,更何况是将冠者的母亲呢?她怎么会因为回娘家省亲而不参加儿子的冠礼呢?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也不合乎情理.患病倒是很有可能的.六,将冠而遇到丧事冠事属嘉礼,而丧事属凶礼,二者本应当"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万一二者不期而遇怎么办呢?《礼记?曾子问》中有一段话正好回答了这个难题:曾子问日:"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孔子日:"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馔而扫,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则废.如将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齐衰,大功,小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除丧不改冠乎?"孔子日:"天子赐诸侯,大夫冕,弁,服于大庙,归设奠,服赐服,于斯乎有冠醮,无冠醴.父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祢,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在这里,曾子提了一个难得一遇却又十分有趣的难题,那就是:一户人家准备为儿子举行冠礼,嘉期当日,主人请来为儿子加冠的宾已在主人引导下进入庙门,这时主人突然听说有齐衰或大功之丧事, 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如果主人遇到的是同门中参考文献:的丧事,那么就停办冠礼;如果不是,那么宾就只给将冠的青年加冠而不向他进醴,并将馔具撤去,把地面打扫干净,然后各自就位而哭;如果负责加冠的宾尚未到来,主人就听说了丧事,那么就停止冠礼;如果即将举行冠礼,但还没有到选定的日期,却有了齐衰,大功或小功之类丧事,那么届时就穿着丧服举行冠礼.关于除丧之后是否再行一次冠礼的问题,孔子认为:如果天子在太庙中赐给诸侯,大夫冕服或弁服,受赐回来后在太庙设奠祭以告祖,然后穿上天子所赐之服,这时可以举行醮冠之礼,而不再举行醴冠之礼;如果在父亲过世之后举行冠礼,那么加冠之后,就在祢庙中清扫地面而告祭亡父,告祭之后再行拜见伯父,叔父之礼,而后酬劳为自己加冠的宾.先秦冠礼的"特例",还包括天子,诸侯和大夫冠礼的年龄和祝辞等,限于篇幅,此处不赘.综上所述,先秦时期(主要是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冠礼的具体仪节并非全国统一,而是可以根据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反映了"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的原则.另外,先秦冠礼的种种"特例"也表明,国家制订制度时要有足够的弹性,才能适应各地和各种特殊情形的需要.[1]钱玄.三礼通论?礼仪编?冠礼通例E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I-2]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一?士冠礼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黄以周.礼书通故?卷五?冠礼通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2003.StudyonExceptionsoftheCeremonyforBoy'SComingofAgebeforeQinDynasty DAIPang—hai(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52,China)Abstract:ThebookLirecordedallformalritesoftheceremonyforboy'scomingofage.Butthe ceremonyhadmanyexceptionssuchasusingJiao(acourtesy),illegitimateandorphan'Scomingofage,music,the boy'Smotherwasabsent,meetingbereavementbeforeceremony,Emperorandduke'Scomingofage,andSOon.These exceptionstoldUS:atthattime thenationaletiquettesystemhadcertainelasticity,regiondifferenceandidentitydifference,b utwasnotanonlystandardorrule.Keywords:beforeQindynasty;theceremonyforboy'Scomingofage;exceptions128?[责任编辑孙景峰]。

“冠礼”的起源及其作用

“冠礼”的起源及其作用

“冠礼”的起源及其作用西周、春秋时代贵族所应用的“周礼”,其由父系家长制时期的“礼”转变而来,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其“冠礼”之由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变化而来,就是个显著的例证。

“成丁礼”也叫“入社式”,是氏族公社中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必经的仪式。

按照当时习惯,男女青年随着成熟期的到来,需要在连续几年内,受到一定程序的训练和考验,使具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坚强的毅力,具备充当氏族正式成员的条件。

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教育制度,也是学校的起源。

如果训练后被认为合格,成年后,便可参与“成丁礼”,成为正式成员,得到成员应有的氏族权利,如参加氏族会议、选举和罢免酋长等,还必须履行成员应尽的义务,如参加主要的劳动生产和保卫本部落的战斗等。

“冠礼”是和“成丁礼”具有同样的特征的。

根据《仪礼·士冠礼》和《礼记·冠义》,贵族男子到二十岁时,要在宗庙中由父亲主持举行冠礼,即孟子所谓“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滕文公下》),在行礼前,要选定日期和选定加冠的来宾,叫做“筮日”、“筮宾”,所谓“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

行礼时,嫡长子必须在序(阼阶上)举行,表示成人后可以代为主人,所谓“冠于阼(即阼阶上),以著代也”。

举行的仪式,主要是由来宾加冠三次,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叫做三加。

“三加”后,经过来宾敬酒,再去见母亲。

随后,再由来宾替他取“字”,接着就去见兄弟姑姊;在更换玄冠、玄端后,再手执礼品(挚),去见国君、乡大夫和乡先生。

最后由主人向来宾敬酒,赠送礼品,送出宾客,才算礼成。

男孩在未行“冠礼”前,作孩儿的打扮,行“冠礼”时由来宾加冠,穿上贵族的成年服装,无非表示开始成为“成人”了。

男孩原来只有父亲所取的“名”,行“冠礼”时由来宾替他取“字”,“字”是贵族中“成人”尊敬的称号,也无非表示开始成为“成人”了。

《冠义》所谓“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士冠礼》所谓“三加弥尊,谕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礼乐教化】中华经礼——嘉礼篇Ⅰ(婚冠之礼)

【礼乐教化】中华经礼——嘉礼篇Ⅰ(婚冠之礼)

【礼乐教化】中华经礼——嘉礼篇Ⅰ(婚冠之礼)“经礼”指为了较隆重的特地目的而实行的一整套礼仪,亦即《仪礼》所载的“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各礼,到魏晋时期又总括为国家政府层面的“吉、凶、军、宾、嘉”五礼。

嘉礼是五礼中唯一用来“亲万民”的,亦即是用来沟通人际关系、联络相互感情的礼仪,所以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在古代社会生活中也最为常用。

大凡饮食、成年、结婚、贺庆等,都要用到此礼,小雯仅从历代嘉礼中,拣选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分类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小雯向大家介绍的第一类嘉礼是婚冠之礼。

(一)冠礼冠礼是给进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它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成丁礼。

在部落时代,男女青年发育成熟后,都要举行成丁仪式,标明自己从此后就成为部落社会中的正式成员了,要担负起成人所必须担负的责任,同时也可以享有相应的权利。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而冠,即满了二十岁就要举行冠礼,其地点在宗庙,表示慎重其事。

主持冠礼的人是受冠者的父亲或长兄,他们要事先“筮日筮宾”,即用卜筮来确定行冠礼的吉日和负责加冠的来宾。

冠礼举行当天,冠礼主持者在宗庙阼阶(堂前东阶)偏北的位置安排受冠之席。

之所以选择阼阶,是因为阼阶是主人接待宾客之位,意味着受冠者从此可以代父接待宾客了。

冠者从东房出而就席,由辅助加冠的来宾为其梳头、挽髻、加簪、著纚(束发用的黑帛),做加冠的准备。

之后由事先择定的贵宾庄重地为受冠者加冠。

加冠仪式为“三加”,每一加皆有其独特的寓意:——第一加为缁布冠,这是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传说这是太古之冠,以此表示不能忘本。

——第二加是皮弁冠,这是用白鹿皮制成的帽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

——第三加为爵弁冠,这种帽子是用红中带黑的细麻布或丝帛做成的,前小后大,形状如同爵,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活动。

“三加”之仪是行于士人的冠礼,如果是诸侯的冠礼,则要“四加”,即在三加之后加玄冕,这是一种外黑里红的礼帽,供诸侯祭祀四方百物。

天子的冠礼为“五加”,即在四加之后加衮冕,衮冕是供天子祭祀先王时用的。

明会要卷十一礼六(吉礼)~卷十五礼十(宾礼)

明会要卷十一礼六(吉礼)~卷十五礼十(宾礼)

明会要卷十一礼六(吉礼)~卷十五礼十(宾礼)卷十一礼六(吉礼 )◎祀先代帝王洪武三年五月,遣使访历代帝王陵寝,命各行省具图以进,凡七十有九。

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凡三十有六。

遣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礼,亲制祝文遣之。

(《礼志》。

)四年,遣使祭历代帝王陵寝,始罢天下府州县祀三皇。

(王圻《通考》。

)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陈祀伏义,商高宗,孟津祀汉光武,洛阳祀汉明帝、章帝,郑祀周世宗,巩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在山西者一、(荣河祀商汤。

)在山东者二、(东平祀唐尧,曲阜祀少昊。

)在北平者三、(内黄祀商中宗,滑祀颛顼、高辛。

)在湖广者二、(酃祀神农,宁远祀虞舜。

)在浙江者二、(会稽祀夏禹、宋孝宗。

)在陕西者十五。

(中部祀黄帝,咸阳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汉高帝、景帝,咸宁祀汉文帝,兴平祀汉武帝,长安祀汉宣帝,三原祀唐高祖,醴泉祀唐太宗,蒲城祀唐宪宗,泾阳祀唐宣宗。

)六年,议定三皇、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俱于京师立庙,每岁春秋致祭。

遂建历代帝王于钦天山之阳,为正殿五室。

中一室三皇,东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室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

又增祀隋文帝,未几复罢。

(王圻《通考》。

)七年,令帝王庙塑衮冕坐像。

惟伏义、神农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

(郑晓《今言》。

)九年,遣官不处历代帝王陵寝,禁刍牧,置守陵户。

(《本纪》。

) 二十一年,令每岁郊祀,祭历代帝王于大祀殿,仍以岁八月中旬,择日遣官祭于本庙。

其春祭停之。

又定每三年遣祭各陵之岁,则停庙祭。

(《礼志》。

)是年,诏以历代名臣,凡三十七人,从祀于东西庑,为坛四。

以宋赵普负太祖为不忠,不可从祀。

又祀元臣穆呼哩,(旧作“木华黎”。

)而罢其孙安童。

(王圻《通考》。

)永乐元年八月丁巳,遣官祭历代帝王。

(《大政记》。

)十九年,迁都。

帝王庙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礼。

(《礼志》。

屈原的冠礼

屈原的冠礼

屈原的冠礼与早期任职《橘颂》为屈原冠礼之作屈原《橘颂》究竟是什么时候所作?是少年时代的作品,还是楚怀王朝初任职时的作品?是怀王时被放汉北时所作,还是顷襄王时被放江南之野时所作?学者们意见不一,在《九章》各篇中,争论最大。

各家提出种种猜想,大体都据诗中表现的情绪与思想推度之,没有较为明确、较为确定的证据。

我以为这是屈原行冠礼时所作,具体时间,应在前334年(屈原生于前353年,即楚宣王十七年)。

《仪礼·士冠礼》记先秦时士冠礼始加冠之祝词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郑玄注:“元,首也。

”)弃尔幼志,....。

.....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其再加冠之祝词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

永寿故福。

其三加冠之祝词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

咸加尔服,兄弟俱在,以成厥德....。

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其所记醴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

拜受祭之,以定尔祥。

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其所记醮辞曰:旨酒既清,嘉荐亶时。

始加元服,兄弟既来。

孝友时格,永乃保之。

其所记再醮之辞曰:旨酒既清,嘉荐伊脯。

乃申尔服,礼仪有序。

祭此嘉爵,承天之祜。

其三醮之辞曰:旨酒令芳,笾豆有楚。

咸加尔服,肴升折俎。

承天之庆,受福无疆。

其命字之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

昭告尔字,爰字孔嘉。

髦吉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

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这是《仪礼》所记中原地区士冠礼整个仪式中的各种祝辞,共八段。

对照这些冠礼祝词,屈原《橘颂》有六点很值得注意:第一,《橘颂》在《九章》中为唯一的四言之作,最为特殊。

而且“这里面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①不少学者据此断之为诗人青少年时代作品。

诗人当时年轻,应当是重于学习仿效而欠创新的。

确实,大家都从中看出了一些迹象,也道着了部分的真理。

但是,还说得不确切,还未能发现关于此诗写作动机的一些最关键的东西,因而结论还不能令人十分信服;关于诗产生的具体时间和有关背景,也还不能作出较确定的说明。

及冠礼说辞

及冠礼说辞

及冠礼说辞
家中犬儿,时年十八。

择选吉日,延约嘉宾,鼓瑟吹笙,成其冠礼。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惟褀,介尔景福。

吉日良辰,再加吉服。

威仪恭谨,慎修勿渎。

长寿安康,永获大福。

吉年吉月,冠服再升。

孝悌忠信,修齐治平。

寿享天年,安乐平生。

甘醴惟厚,嘉荐吉士。

拜受祭之,以定尔祥。

承天之德,寿考不忘。

吉月吉日,昭告尔字。

其字嘉善,与尔宜之。

进德修业,永受保之。

兹昭其字,曰××甫。

某虽不敏,敬承慎待。

冠礼即成,望汝自此束疏顽性,祖述仁义,修齐治平。

儿虽不敏,敬承铭记。

小学礼仪专用书.doc

小学礼仪专用书.doc

广州市荔湾区增滘小学礼仪队礼仪队专用书姓名:卡号:年级:礼仪队:增滘小学大队部2012-6声明广州市荔湾区增滘小学礼仪队专用书是由大队部编写由王焕斌校对.礼仪教给她们的远远不是课本中所能学到的。

在逐步成长的重要阶段,礼仪所带来的教育和锻炼可以说能让我们终生受用。

礼仪队人员要具备有良好的素质,仪态优雅,处事大方得体。

希望礼仪队的身影能活跃在各种活动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

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

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J 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取得对事业成功大有获益.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目录:礼仪的作用礼仪的内涵学习礼仪的意义礼仪的动作(体态礼仪的概念)(站姿)(坐姿)( 坐姿禁忌)会见礼仪仪容、仪表、仪态礼仪的重要性礼仪的作用一是促进沟通,促进人们相互尊重。

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执行礼仪规范,可以使交往双方的感情得到沟通,在向对方表示尊重、敬意的过程中,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

人们在交往时以礼相待,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缓和或者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二是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礼仪约束着人们的态度和动机,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是倡导、教育人们遵守道德习俗。

礼仪以一种道德习俗的方式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发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教育作用。

礼书纲目 卷二十八

礼书纲目 卷二十八

礼书纲目卷二十八卷二十八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二十八婺源江永撰卒哭祔練祥禫記【吉祭忌日附】補死三日而殯三月而葬遂卒哭【謂士也雜記曰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此記更從死起異人之間其義或殊士虞記】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詳見喪大記卜葬日章】卒哭他用剛日【詳見士虞禮】將旦而祔則薦【薦謂卒哭之祭士虞記】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卒哭吉祭檀弓】婦之喪卒哭夫若子主之【詳見士虞禮】祭成喪者必有尸【詳見士虞禮】男男尸女女尸【同上已上兩條祔練祥禫通用】用嗣尸【虞祔尚質未暇筮尸士虞記祔通用】庖人共喪紀之庶羞【詳見喪大記虞章】囿人獸人共獸腊人共乾肉魚人共鱻薧醢人共豆【詳見喪大記陳小斂奠章】籩人共籩【詳見朔月月半奠章】自天子達於庶人祭從生者【詳見士虞禮】子為士祭以士子為大夫葬以大夫【同上以上三條祔練祥禫通用】上大夫之虞也少牢卒哭成事附皆大牢下大夫之虞也犆牲卒哭成事附皆少牢【詳見喪大記虞章】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名以其義稱雜記祔練祥禫通用】卒哭曰成事【詳喪禮義】曰哀薦成事【詳見士虞禮】卒辭曰哀子某來日某隮附爾于皇祖某甫尚饗【卒辭卒哭之祝辭隮升也尚庶幾也不稱饌明主為告祔也今文隮為齊】女子曰皇祖妣某氏【女孫祔于祖母】婦曰孫婦于皇祖姑某氏【不言爾曰孫婦婦差疏也】其他辭一也【來日某隮祔尚饗士虞記】饗辭曰哀子某圭為而哀薦之饗【詳見士虞禮】獻畢未徹乃餞【卒哭之祭既三獻也餞送行者之酒詩云出宿于泲飲餞于禰尸旦將始祔于皇祖是以餞送之古文餞為薦】尊兩甒于廟門外之右少南水尊在酒西勺北枋【少南將有事于北有玄酒即吉也此在西尚凶也言水者喪質無鼏不久陳古文甒為庶也】洗在尊東南水在洗東篚在西【在門之左又少南】饌籩豆脯四脡【酒宜脯也古文脡為挺】有乾肉折俎二尹縮祭半尹在西塾【乾肉腊體之脯也如今凉州烏翅矣折以為俎實優尸也尹正也雖其折之必使正縮以也古文縮為蹙】尸出執几從席從【祝入亦告利成入前尸尸乃出几席素几葦席也以几席从執事也】尸出門右南面【俟設席也】席設于尊西北東面几在南賓出復位【將入臨之位士賓禮賓繼兄弟北上門東北面西上門西北面東上西方東面北上】主人出即位于門東少南婦人出即位于主人之北皆西面哭不止【婦人重餞尸】尸即席坐唯主人不哭洗廢爵酌獻尸尸拜受主人拜送哭復位薦脯醢設俎于薦東朐在南【朐脯及乾肉之屈也屈者在南變于吉】尸在執爵取脯擩醢祭之佐食授嚌【授乾肉之祭】尸受振祭嚌反之祭酒卒爵奠于南方【反之反于佐食佐食反之于俎尸奠爵禮有終】主人及兄弟踊婦人亦如之主婦洗足爵亞獻如主人儀無從踊如初賓長洗繶爵三獻如亞獻踊如初佐食取俎實于篚尸謖從者奉篚哭從之祝前哭者皆從及大門内踊如初【男女從尸男由左女由右及至也從尸不出大門者由廟門外無事尸之禮也古文謖作休】尸出門哭者止【以餞于外大門猶廟門】賓出主人送拜稽顙【送賓拜于大門外】主婦亦拜賓【女賓也不言出不言送拜之于闈門之内闈門如今東西掖門】丈夫說絰帶于廟門外【既卒哭當變麻受之以葛也夕日則服葛者為祔期今文說為稅】入徹主人不與【入徹者兄弟大功以下言主人不與則知丈夫婦人在其中古文與為豫】婦人說首絰不說帶【不說帶齊斬婦人帶不說也婦人少變而重帶帶下體之上也大功小功者葛帶時亦不說者未可以輕文變于主婦之質至祔葛帶以即位檀弓曰婦人不葛帶】無尸則不餞猶出几席設如初拾踊三【以餞尸者本為送神也丈夫婦人亦從几席而出古文席為筵】哭止告事畢賓出【士虞記】脯曰尹祭【曲禮祔通用】父母之喪既虞卒哭疏食水飲不食菜果柱楣翦屏笇翦不納【詳見喪通禮飲食居處章】天子崩國君薨則祝取羣廟之主而藏諸祖廟禮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廟【藏諸主于祖廟象有凶事者聚也卒哭成事先祔之祭名也曾子問】卒哭而諱【諱辟其名】生事畢而鬼事始已【謂不復饋食于下室而鬼神祭之已辭也】既卒哭宰夫執木鐸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諱新【故謂高祖之父當遷也者易說帝乙曰易之帝乙為成湯書之帝乙六世王天之錫命疏可同名】自寢門至於庫門【百官所在庫門宫外門明堂位曰庫門天子臯門檀弓】卒哭而諱【自此而鬼神事之尊而諱其名】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與父同諱【父為其親諱則子不敢不從諱也謂王父母以下之親諱是謂士也天子諸侯諱羣祖】母之諱宫中諱妻之諱不舉諸其側與從祖昆弟同名則諱【母之所為其親諱子孫于宫中不言妻之所為其親諱夫于其側亦不言也孝子聞名心瞿凡不言人諱者亦為其相感動也子與父同諱則子可盡曾祖之親也從祖昆弟在其中于父輕不為諱與母妻之親同名則諱之雜記】卒哭乃諱【敬鬼神之名也諱辟也生者不相辟名衛侯名惡大夫有名惡君臣同名春秋不非】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為其難諱也嫌名謂音聲相近若禹與雨丘與區同偏謂二名不一一諱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稱徵言徵不稱在】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逮及也謂幼孤不及識父母恩不至于祖名孝子聞名心瞿諱之由心此謂庶人適士以上廟事祖雖不逮事父母猶諱祖】君所無私諱【謂臣言于君前不辟家諱尊無二】大夫之所有公諱【辟君諱也】詩書不諱臨文不諱【為其失事正】廟中不諱【為有事于高祖則不諱曾祖以下尊無二也于下則諱上】夫人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臣于夫人之家恩遠也質猶對也】婦諱不出門【婦親遠于宫中言辟之】大功小功不諱【曲禮】大夫士諸父兄弟之喪既卒哭而歸【詳見喪通禮居處章】公之喪大夫俟練士卒哭而歸【同上】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取妻下殤之小功則不可【大功卒哭可以冠子小功卒哭可以取妻下殤小功齊衰之親除喪而後可為昏禮凡冠者其時當冠則因喪而冠之雜記】喪者不遺人人遺之雖酒肉受也從父昆弟以下既卒哭遺人可也【言齊衰之喪重志不在施惠于人同上】期之喪卒哭而從政【詳見喪通禮動作章】君既卒哭而服王事大夫士既卒哭弁絰帶金革之事無辟也【同上】右卒哭申繻曰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禮既卒哭以木鐸狥曰舍故而諱新謂舍親盡之祖而諱新死者故言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自父至高祖皆不敢斥言桓六年左氏傳】子夏曰三年之喪卒哭金革之事無辟者禮與孔子曰昔者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詳見喪禮義】明日以其班祔【卒哭之明日也班次也喪服小記曰祔必以其昭穆亡則中一以上凡祔已復于寢如既祫主反其廟練而後遷廟古文班或為辨辨氏姓或然今文為胖士虞記按既夕篇末明日以其班祔注云班次也祔卒哭之明日祭名祔猶属也祭昭穆之次而属之】明日祔于祖父【祭告于其祖之廟】其變而之吉祭也比至于祔必於是日也接【詳見喪禮義】小宗伯既葬詔相喪祭之禮【詳見喪大記虞章】大祝付練詳掌國事【付當為祔祭于先王以祔後死者掌國事辨護之春官】凡主兄弟之喪雖疏亦虞之【喪事虞祔乃畢詳見士虞禮】婦之喪祔則舅主之【詳見士虞禮】主妾之喪則自祔至於練祥皆使其子主之其殯祭不於正室【祔自為之者以其祭于祖廟雜記】姑姊妹其夫死而夫黨無兄弟使夫之族人主喪妻之黨雖親弗主夫若無族矣則前後家東西家無有則里尹主之或曰主之而附于夫之黨【詳見喪通禮主後章】沐浴櫛搔翦【彌自飾也搔當為爪今文曰沐浴搔翦或為蚤揃揃或為鬋士虞禮記】凡喪小功以上非虞祔練祥無沐浴【詳見士虞禮】祔杖不升于堂【哀益衰敬彌多也小記】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於主【詳見喪大記作主章卒哭章有用嗣尸三條此章通用】用專膚為折俎取諸脰膉【專猶厚也折俎謂主婦以下俎也體盡人多折骨以為之今以脰膉貶于純吉今文字為折俎而說以為肵俎亦甚誣矣古文脰膉為頭嗌也】其他如饋食【如特牲饋食之事或云以左胖虞右胖祔今此如饋食則尸俎肵俎皆有肩臂豈復用虞臂乎其不然明矣士虞記】外饔凡小喪紀陳其鼎俎而實之【詳見喪大記虞章卒哭章庖人以下三條此章通用】上大夫祔大牢下大夫祔少牢【詳見卒哭章】大夫附於士士不附於大夫附於大夫之昆弟無昆弟則從其昭穆雖王父母在亦然【附皆讀為祔大夫祔于士不敢以已尊自殊于其祖也士不祔于大夫自卑别于尊也大夫之昆弟謂為士者也從其昭穆中一以上祖又祖而已祔者祔于先死者】婦附于其夫之所附之妃則亦從其昭穆之妃妾附于妾祖姑無妾祖姑則亦從其昭穆之妾【夫所附之妃于父則祖姑】男子附於王父則配女子附於王母則不配【配謂并祭王母不配則不祭王父也有事于尊者可以及卑有事于卑者不敢援尊配與不配祭饌如一祝辭異不言以某妃配某氏耳女子謂未嫁者嫁未三月而死猶歸葬于女氏之黨】公子附於公子【不敢戚君雜記】士大夫不敢祔於諸侯祔於諸祖父之為士大夫者其妻祔於諸祖姑妾祔於妾祖姑亡則中一以上而祔祔必以其昭穆【士大夫謂公子公孫為士大夫者不得祔于諸侯卑別也既卒哭各就其先君為祖者兄弟之廟而祔之中猶間也小記】諸侯不得祔於天子天子諸侯大夫可以祔於士【人莫敢卑其祖也同上】婦祔於祖姑祖姑有三人則祔於親者【謂舅之母死而又有繼母】【二人也親者謂所生】其妻為大夫而卒而后其夫不為大夫而祔於其妻則不易牲妻卒而后夫為大夫而祔於其妻則以大夫牲【妻為大夫夫為大夫時卒不易牲也此謂始來仕無廟者無廟者不祔宗子去國乃以廟從】士祔於大夫則易牲【不敢以卑牲祭尊也大失少牢也】妾無妾祖姑者易牲而祔於女君可也【女君適祖姑也易牲而祔則凡妾下女君一等並小記】王父死未練祥而孫又死猶是祔於王父也【未練祥嫌未祫祭序于昭穆爾王父既附則孫可附焉猶當為由由用也附皆當作祔雜記】庶子不祭殤與無後者殤與無後者從祖祔食【不祭殤者父之庶也不祭無後者祖之庶也此二者當從祖祔食而已不祭無所食之池共其牲物而宗子主其禮焉祖庶之殤則自祭之凡所祭殤者唯適子耳無後者謂昆弟諸父也宗子之諸父無後者為墠祭之小記】女未廟見而死不遷於祖不祔於皇姑【詳見喪變禮】有父母之喪尚功衰而附昆弟之殤則練冠附于殤稱陽童某甫不名神也【此兄弟之殤謂大功親以下之殤也斬衰齊衰之喪練皆受以大功之衰此謂之功衰以是時而祔大功親以下之殤大功親以下之殤輕不易服冠而兄為殤謂同年者也兄十九而死已明年因喪而冠陽童謂庶殤也宗子則曰陰童童未成人之稱也某甫且字也尊神不名為之造字雜記】曰孝子某孝顯相夙興夜處小心畏忌不惰其身不寧【稱孝者吉祭】用尹祭【尹祭脯也大夫士祭無云脯者今不言牲號而云尹祭亦記者誤矣】嘉薦普淖普薦溲酒【普薦鉶羮不稱牲記其異者今文溲為醙】適爾皇祖某甫以隮祔爾孫某甫尚饗【欲其附合兩告之曾子問曰天子崩國君薨則祝取羣廟之主而藏諸祖廟禮也卒哭成事而後主各反其廟然則士之皇祖於卒哭亦反其廟無主則反廟之禮未聞以其幣告之乎士虞記卒哭章祭稱孝子孝孫脯曰尹祭兩條此章通用】父母之喪偕先葬者不虞祔待後事【詳見變除並有喪服章】祔練曰告【此致祭祀之餘于君子也攝主言致福申其辭也自祭言膳謙也祔練言告不敢以為福膳也少儀】朋友虞祔而已【詳見喪通禮主後章】朋友虞祔而退【詳見弔禮會葬章】右祔殷練而祔周卒哭而附孔子善殷【期而神之人情檀弓】君氏卒不祔於姑【詳見喪大記命赴章】姒氏卒不稱夫人不赴且不祔也【赴同祔姑夫人之禮二者皆闕故不曰夫人定十五年左氏傳】朞而小祥【小祥祭名祥祭也檀弓曰歸祥肉古文朞皆作基士虞記】期而練【詳見喪服義】十三月而練【同上】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此謂父在為母也雜記】凡卜筮日喪事先遠日【詳見士喪禮卜葬日章大祥通用】練筮日筮尸視濯皆要絰杖繩屦有司告具而后去杖筮日筮尸有司告事畢而后杖拜送賓【詳見變除練章】大祝練掌國事【詳見祔章】大功者主人之喪有三年則必為之再祭【詳見喪通禮主後章大祥通用】主妾之喪則練使其子主之【詳見祔章】五廟之孫祖廟未毁雖為庶人練則告【詳見士喪禮命赴章】凡喪小功以上非練無沐浴【詳見祔章】練而慨然【詳見喪通禮哀戚章】練主用栗【詳見喪大記作主章】吉主于練【同上】作主壞廟有時日於練焉壞廟壞廟之道易檐可也改塗可也【同上卒哭章祭成喪者必有尸以下二條又庖人以下三條又祭稱孝子孝孫並此章通用】曰薦此常事【祝辭之異者言常者朞而祭禮也古文常為祥士虞記祔章饗辭此章所通用】自諸侯達諸士小祥之祭主人之酢也嚌之衆賓兄弟則皆啐之大祥主人啐之衆賓兄弟皆飲之可也【嚌啐皆嘗也嚌至齒啐入口雜記】大夫士父母之喪既練而歸朔月忌日則歸哭於宗室【詳見通禮居處章】婦人喪父母既練而歸【同上】公之喪大夫俟練士卒哭而歸【同上】既練舍外寢始食菜果飯素食哭無時【詳見喪服斬衰章】既練居堊室不與人居君謀國政大夫士謀家事【詳見喪通禮居處動作章】期而小祥居堊室寢有席【詳見喪通禮居處章】三年之喪練不羣立不旅行【詳見弔禮弔章】三年之喪雖功衰不弔【同上】如三年之喪則既顈其練祥皆行【詳見變除並有喪變服章】父母之喪將祭而昆弟死既殯而祭如同宫則雖臣妾葬而后祭祭主人之升降散等執事亦散等雖虞祔亦然【將祭謂練祥也言若同宫則是昆弟異宫古者兄弟異居同財有東宫有南宫有北宫有父母之喪當在殯宫而在異宫者疾病或歸者主人適子散等栗階為新喪略威儀雜記此條前祔後大祥皆通用】君之喪服除而后殷祭禮也【詳見喪變禮並有喪章】三年而後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間不同時而除喪【再祭練祥也間不同時者當異月也既祔明月練而祭又明月祥而祭必異月者以葬與練祥本異歲宜異時也而除喪已祥則除不禫小記殷祭以下二條大祥通用】祔練曰告【詳見祔章】右練【祔章殷練而祔此章通用】曾子問曰祭如之何則不行旅酬之事矣孔子曰聞之小祥者主人練祭而不旅奠酬於賓賓弗舉禮也【奠無尸虞不致爵小祥不旅酬大祥無無算爵彌吉】昔者魯昭公練而舉酬行旅非禮也孝公大祥奠酬弗舉亦非禮也【孝公隱公之祖父曾子問】又朞而大祥【又復也士虞記】父母之喪三年而祥【詳見喪服義】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同上】期之喪十三月而祥【雜記練章喪事先遠日此章通用】大祝祥掌國事【詳見祔章】五廟之孫祖廟未毁雖為庶人祥必告【詳見練章】主妾之喪則自祔至於祥皆使其子主之【詳見祔章練章大功者主人之喪為之再祭此章通用】曰薦此祥事【變言祥事亦是常事也士虞記祔章饗辭此章通用】自諸侯達諸士大夫主人啐之衆賓兄弟皆飲之可也【詳是練章】如三年之喪則既顈其練祥皆行【詳見練章練章有父母之喪將祭又君之喪服除而后殷祭又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三條皆此章所通用】祥而廓然【詳見喪通禮哀戚章】既祥黝堊【詳見喪通禮居處章】又期而大祥有醯醤居復寢素縞麻衣【詳見變除】祥而外無哭者禫而内無哭者樂作矣故也【外無哭者於門外不哭也内無哭者入門不哭也禫踰月而可作樂樂作無哭者喪大記】祥之日鼔素瑟【詳見喪服義】喪復常讀樂章【曲禮】三年之喪祥而從政【詳見喪通禮動作章】曾子曰廢喪服可以與於饋奠之事乎孔子曰說衰與奠非禮也以擯相可也【詳見喪變禮】右大祥孝公大祥奠酬弗舉亦非禮也【詳見練章】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哀未忘也】十日而成笙歌【踰月且異旬也祥亦凶事用遠日五日彈琴十日笙歌除由外也琴以手笙歌以氣檀弓】子夏既除喪而見【見于孔子】予之琴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樂由人心】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禮而弗敢過也【作起】子張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雖情異善其俱順禮同上】魯人有朝祥而莫歌者子路笑之【笑其為樂速】夫子曰由爾責於人終無己夫三年之喪亦已久矣夫【為當時如此人行三年喪者希抑子路以善彼】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踰月則其善也【又復也同上】顔淵之喪饋祥肉【饋遣也】孔子出受之入彈琴而後食之【弹琴以散哀也同上】中月而禫【中猶間也禫祭名也與大祥間一月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古文禫或為導士虞記】為父母妻長子禫【目所為禫者也小記】庶子在父之室則為其母不禫【妾子父在厭也】宗子母在為妻禫【宗子之妻尊也同上】期之喪十五月而禫【詳見練章卒哭章天子諸侯之喪不斬衰者不與祭一條祭成喪者必有尸下二條庖人以下三條祭稱孝子孝孫一條又祔章饗辭皆此章所通用】月中而禫禫而飲醴酒始飲酒者先飲醴酒始食肉者先食乾肉【先飲醴酒食乾肉者不忍發御厚味間傳】禫而牀【詳見喪通禮居處章】禫而從御吉祭而復寢【從御御婦人也復寢不復宿殯宫也喪大記】禫而内無哭者樂作矣故也【詳見祥章】是月禫徙月樂【言禫明月可以用樂檀弓】右禫孟獻子禫縣而不樂比御而不入【可以御婦人矣尚不復寢孟獻子魯大夫仲孫蔑】夫子曰獻子加於人一等矣【加猶踚也檀弓】是月也吉祭猶未配【是月是禫月也當四時之祭月則祭猶未以某妃配某氏哀未忘也少牢饋食禮祝祝曰孝孫某敢用柔毛剛鬛嘉薦普淖用薦歲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士虞記】吉祭而復寢【詳見禫章】右吉祭僖公八年秋七月禘於大廟用致夫人【禘三年大祭之名大廟周公廟致者致新死之主于廟而列之昭穆夫人淫而與殺不薨于寢于禮不應致故僖公疑其禮歷三禘今果行之嫌異常故書之】禘而致哀姜焉非禮也凡夫人不薨于寢不殯于廟不赴于同不祔于姑則弗致也【寢小寢同同盟將葬又不以殯過廟㨿經哀姜薨葬之文則為殯廟赴同祔姑今當以不薨于寢不得致也春秋左氏傳】閔公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莊公【三年喪畢致新死者之主于廟廟之遠主當遷入祧因是大祭以審昭穆謂之禘莊公喪制未闋時别立廟廟成而吉祭又不于大廟故詳書以示譏】速也【左氏傳】其言吉何【㨿禘于大廟不言吉】言吉者未可以吉也【都未可以吉祭經舉重不書禘于大廟嫌獨莊公不當禘于大廟可禘者故加吉明大廟皆不當】曷為未可以吉未三年也【禮禘祫從先君數朝聘從合君數三年喪畢遭禘則禘遭祫則祫】三年矣曷為謂之未三年三年之喪實以二十五月【時莊公薨至是適二十二月所以必二十五月者取期再期恩倍漸三年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禮士虞記曰期而小祥曰薦此常事又期而大祥曰薦此祥事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猶未配是月者二十七月也傳言二十五月者在二十五月外可不譏】其言于莊公何【㨿禘于大廟不言周公祫僖公不言僖宫】未可以稱宫廟也曷為未可以稱宫廟在三年之中矣【當思慕悲哀未可以鬼神事之】吉禘于莊公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不三年也【與託始同義公羊傳】吉禘者不吉者也喪事未畢而舉吉祭故非之也【莊公薨至此方二十二月喪未畢穀梁傳】襄公十五年冬十一月晉悼公卒十六年冬穆叔如晉聘且言齊故【言齊再伐魯】晉人曰以寡君之未禘祀【禘祀三年喪畢之吉祭】不然不敢忘【左氏傳】小史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鄭司農云先王死日為忌名為諱玄謂王有事所祭于其廟春官】大夫士父母之喪既練而歸忌日則歸哭于宗室【詳見練章】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詳見喪禮義】忌日不樂【同上】右忌日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稱諱如見親【思死者如不欲生言思親之深也祭義】禮書綱目卷二十八。

冠礼有关的作文

冠礼有关的作文

冠礼有关的作文《神奇的冠礼》嘿!你知道冠礼吗?这可真是个超级神奇又特别的事儿!我之前呀,听爷爷讲过冠礼的故事,那叫一个精彩!爷爷说,在古代,冠礼可是一个男孩子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呢!就好像一棵小树苗,经过了风风雨雨,终于长成了能顶天立地的大树。

想象一下,一个少年,穿着庄重的礼服,周围是亲朋好友,大家的目光都充满了期待和祝福。

那场面,难道不像一场盛大的派对吗?爷爷说,冠礼的过程可讲究啦!要先选个好日子,就像我们过生日要挑个周末能尽情玩耍一样。

然后呢,还要准备好多东西,什么帽子啦,衣服啦,每一样都有特别的意义。

我好奇地问爷爷:“爷爷,那冠礼到底有啥用呀?”爷爷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傻孩子,冠礼呀,是告诉这个男孩子,从现在起,你要有担当,要懂事,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啦!”我瞪大了眼睛:“那不就跟我考试考好了,老师表扬我,让我以后更努力一样吗?”爷爷哈哈大笑:“对对对,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我又缠着爷爷给我多讲讲冠礼的细节。

爷爷说,在冠礼上,长辈们会给这个少年说好多好多的话,都是教导和鼓励。

这让我想起每次我犯错,爸爸妈妈教育我的时候,虽然当时觉得有点烦,可后来想想,他们都是为了我好呀!我不禁想到,要是现在还有冠礼该多好呀!我的小伙伴们到了一定的时候,也能有这么一个特别的仪式,告诉大家:“我们长大啦,能行啦!”那该多威风!你说,这冠礼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它不只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成长的宣告,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承诺。

就像我们踏上了新的旅程,充满了未知和惊喜,难道不是吗?我觉得呀,冠礼虽然是古代的传统,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永远都不会过时。

它让我们明白,成长是一件庄重而又美好的事情,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去承担。

这就是我理解的冠礼,你呢,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古代个人礼仪一、冠礼《说文解字》对‚冠‛的解释为:‚弁冕之总名也。

‛在古代首上之服,即首服,总称‚冠‛,是古时贵族的首服,又可细分为冠、冕、弁等类型。

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礼记〃冠义》日:‚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

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日:冠者礼之始也。

‛(一)冠礼发展史冠礼也称成年礼,是我国古代时期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女子的成年就是笄礼,但是在宋代之前有关笄礼的记载很少。

从我国的礼仪发展历史来看,古代冠礼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成年礼的发展史。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周公制礼作乐为中国文化定下了‚礼乐文明‛的基调。

《礼经正义序》:‚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昌于天下,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

‛自周公‚兴正礼乐‛,冠礼就成为周代通行数百年的礼仪。

《国语》《左传》、《史记》中都不乏周代天子、诸侯行冠礼的记载,可见远在周时期冠礼就已经产生了。

周代冠礼,士依<仪礼〃士冠礼》,年二十而行,三加,初加缁布冠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务,即拥有人治权。

缁布冠为太古之制,冠礼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征将介入兵事,拥有兵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配剑;三加爵弁,拥有祭祀权,即为社会地位的最高层次。

周代天子、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冠礼另有不同,天子冠礼年龄,古籍说法不一,有十二岁、十五岁、十九岁等。

仪程或为四加,《大戴礼》云:‚公冠四加,三同士,后加玄冕。

天子亦四加,后加衮冕。

‛汉代对冠礼非常重视,如《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

世祖巡狩汝南,召掾yuan4史试经,见他‘尤能诵读’,欲拜为守丞。

邕yong1而周防‘以未冠’,不能从命。

‛可见,在汉代未行冠礼的年轻男子即使有才,也不能任‚守丞‛之职。

在汉代尤其是帝王的冠礼就更为重要了,如:汉惠帝行冠礼,宣布‚赦天下‛,开帝王行冠礼而大赦天下之始;还有景帝时,‚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

据记载,公元前77年,汉昭帝于春正月丁亥‚加元服‛(即冠礼,代皇帝冠礼也称加元服),不仅普赐诸侯王至于吏民金帛、牛酒、民爵,还‚令天下酷五日‛。

此外,昭帝为与臣下冠礼区别,还专撰冠辞,为后世帝王另撰冠辞之始。

魏晋时,皇帝的冠礼在正殿举行,并且开始以乐伴奏。

到了南北朝时期,冠礼仍受到皇家重视,晋武帝临轩,使兼司徒高阳王畦qi2为太子加冠。

临轩,即举行大朝会。

刘宋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文帝为营道侯将冠下诏。

时有何桢<冠仪约制》和王堪私撰《冠仪》,‚亦皆家人之可遵用者也‛(《宋书〃礼志》)。

据《梁书〃昭明太子萧统传》记载:‚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正月朔旦,高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

旧制太子着远游冠,金蝉翠矮缨,至是诏加金博山。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于冠礼举行的隆重程度甚至超过先前的册立仪式。

还有《魏书〃孝文废太子传》记载:后魏孝文帝冠皇太子恂于庙,亲自‚诫以冠义‛。

在隋代时期,据《隋书〃礼仪志》记载,皇太子冠,也有以制币告七庙和临轩之仪。

后来这一制度也为后代帝王所沿用。

冠礼在唐朝已开始有渐弱的趋势,虽然《开元礼》中制定了天子、皇太子、亲王、品官等各种等级冠礼的详明仪制,但是实行的并不是很多。

在唐代的历史上,只有《通典〃皇太子冠》-书记载了公元631年,也就是贞观五年时,高宗行冠礼之事,至于唐代的皇家子弟,以官员为子弟行冠礼基本不见于史料。

《柳宗元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

数百年来,人不复行。

近有孙昌胤yin4者,独发愤行之。

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hu4言于卿士日:‘某子冠毕。

’应之者咸怃然。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日:‘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

‛孙昌胤为子行冠礼,却被大家嘲笑,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不重视冠礼的情况。

宋代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当时司马光痛感不注重冠礼造成自幼至长不知成人之道的社会问题。

后来,司马光在其《书仪》中,制订了冠礼的仪式: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

此外,《朱子家礼》记载:‚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在清代时期清军入关,华夏文化遭受重创,冠礼的发展又一次进入低谷,清代初期的剃发易服政策从根源上限制了衣冠礼仪发展。

‚老从少不从‛的规定,使清初幼儿仍可保留汉族发式、着童子服,及至成年,还可勉强行冠礼,但行礼之日即剃发之时,汉民族从此告别了延续几千年的加冠礼仪。

近年来,随着汉服运动的发展,冠礼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又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了,有些青年也开始依古礼来行冠礼了。

(二)冠礼的作用简单地说,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

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人们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三)冠礼仪式<礼记〃冠义》记载:‚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

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正是因为冠礼如此重要,所以冠礼的仪式也是十分严格的,而且历代有着不同的规定。

举行冠礼的日子要通过占筮的形式来选择,不得随意决定。

选择吉日的仪节称为‚筮4shi日‛。

为什么冠礼要进行‚筮日‛呢?据《冠义》日‚求其永吉‛,可见选择吉日是希望冠者从此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冠礼对于国家来讲涉及到王位的传承,而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就是继承人的成年礼仪,所以是关系到家族和国家发展的大事。

在我国古代,凡是郑重的仪式都必须在宗庙进行,如《礼记〃文王世子》日:‚冠、取妻必告(告庙)。

‛当然对于一般家庭必须在家庙进行。

冠礼日期确定后,主人(一般是冠者父亲)会提前三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前来观礼。

这一仪节也就是古人所讲的‚戒宾‛仪节,戒是告知、通报的意思。

‚戒宾‛之后还要‚筮宾‛,即主人再次通过占筮的方法从所通知的僚友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加冠的正宾,在冠礼之日正宾是必须到场的,否则不能进行。

为了保证正宾准时参加,主人一般会提前一天到正宾家中作特别邀请。

除此之外,还要特邀一位‚赞者‛,即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

据《冠义》记载:‚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

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可见,古人通过占筮来确定冠日以及正宾,实际是对冠礼敬重的表现。

冠礼当日,缁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种冠分放在三个竹器中,由三位有司捧着,从西阶的第二个台阶依次往下站立。

加冠者在堂上有专门的席位,其位臵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

嫡长子的席位设在阼zuo4阶jie之上,庶子(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异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东的地方。

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东、西二阶,东阶供主人上下堂专用,所以称为主阶,也叫阼阶;西阶供来宾上下堂,所以称为宾阶。

《仪礼〃士冠礼》说:‚嫡子冠于阼,以著代也。

‛这就是说,古代让嫡长子在阼阶加冠,突出其地位,将来成为一家主。

冠礼开始时,赞者先为冠者梳头,再用帛将头发包好,等待正宾的到来,正宾上来之前先到西阶下洗手,以表对冠礼的敬重,然后上堂到将冠者的席前坐下,亲手将其头上包发的帛扶正,然后起身,从西阶走下一级台阶,从有司(为冠者托盘的人)手中接过缁布冠,走到将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仪然后致祝辞说:‚月份和时日都很吉祥,现在开始为你加冠。

抛弃你的童稚之心,慎养你的成人之德。

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

‛祝毕,亲手为他戴上缁布冠,缁布冠缁布冠是用黑麻布制成的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这是最初的冠。

与缁布冠相配的礼服是玄端服、黑色大带、赤黑色蔽膝。

冠礼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

接着由赞者为他系好冠缨,冠者进房,脱去之前穿的童子服,即‚采衣‛,换上与缁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来宾展示,至此冠礼的‚一加‛完毕。

二加为皮弁,皮弁的形制类似于后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缝制而成,与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缁布冠尊。

三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质料与雀头的颜色(赤而微红)相似,故名。

爵弁在古代是在重大祭祀的场合戴的,地位十分尊贵。

将地位最卑的缁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将爵弁放在最后,每加愈尊,是隐喻冠者的德行能与日俱增,所以《冠义》说:‚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其实,二加、三加之礼的仪节与一加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次加冠时,正宾要从西阶走下两级台阶;第三次加冠时要走下三级台阶,因为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臵。

此外,每次加冠的祝辞略有变化,但意思相同,无非是勉励加冠者抛弃幼小嬉戏惰漫之心,而树立进德修业之志。

这是前辈对冠者的衷心祝愿,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祝辞之后,冠者都要应答。

每次加冠之后,冠者都要进房换上相应的服装,然后出房,向来宾展示。

‚三加‛礼毕,冠礼的仪式还有没有结束,这时就要举行醴冠者的仪式。

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门之西,正宾向冠者敬醴酒,并致祝辞:‚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hai3芳香。

请下拜受觯zhi1,祭献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

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长寿之年犹不忘怀。

‛冠者按礼节饮酒,具体的礼节因时代而异。

饮后起身离席’为冠礼圆满完成而拜谢正宾,正宾答拜还礼。

接着开始字冠者,即给冠者取‚字‛,据<礼记〃内则》记载,当孩萋qi1子长大成人,要在冠礼上由正宾再为他取一个表字。

对于‚字‛大家并不陌生,如杜甫姓杜名甫,子美,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

冠礼中正宾为冠者取字有严格的仪式,正宾从西阶下堂,站在正对西序之处,面朝西。

主人从东阶下堂,站在正对东序之处,面朝西。

冠者站在西阶下的东侧,面朝南。

正宾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辞:‚礼仪已经齐备,在此良月吉日,宣布你的表字。

你的表字无比美好,宜为英俊的男士所有。

适宜就有福佑,愿你永远保有。

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fu3’。

‛其中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一般视具体情况而定;末字‚甫‛同‚父‛,表示对男子的尊称;中间的‚字‛,一般与名的字义有联系,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与丘对应,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