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胜利的军事战略意义

合集下载

《十年征战》: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十年征战》: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十年征战》: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引言1.1 概述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著名战略行动,发生于1934年至1935年。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成功脱离了敌人的追捕并转移基地到新的战略地域。

这次壮举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行动之一,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十年征战"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文章目录分为介绍背景、事件过程、困境与抗敌精神以及历史意义与影响等几个部分,以全面探究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与影响。

我们将探讨国内外政治环境、党内斗争与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对红军长征的影响,详述红军长征的起因和经过,剖析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遭遇的艰难困境和表现出的奋勇抗敌精神。

此外,我们将探讨红军长征对于中国革命觉悟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熏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等方面。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启示。

红军长征是一段具有不朽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历史经验,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思考。

2.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2.1 国内政治局势:在20世纪初,中国陷入了割据混战的时期,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席卷全国。

中共党诞生于1921年,当时掀起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斗争。

然而,到了19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面临着巨大挑战。

北方工农红军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持续围剿,并没有取得预期成功。

2.2 国际环境与影响:在大萧条和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东北地区发动侵略,并逐渐扩大其在华影响力。

这一情景使得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重新调整战略,并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2.3 党内斗争与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着相互竞争和意识形态斗争。

毛泽东领导的派别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根据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红军长征的战略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战略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战略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至今仍被视为中国共产党胜利的里程碑。

这次万里长途跋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前奏,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红军长征的战略和历史意义。

一、战略思想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长征中,秉持了一种多变的战略思想。

他看到了当时敌众我寡、各地敌军相互串联的现实情况,也看到了红军内部的分裂和谋权斗争。

为了达成完成长征的目标,毛泽东奉行了一种灵活的部队机动战术,采用迂回打击、分兵突围等手段,一路快速游击,穿越了漫长又道路崎岖的山区,并一路向西,最终进入了西藏地区。

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不仅是一次困难卓绝的军事转移,更是一次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升级。

长征期间的红军不断深化自己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争为特色的革命战略。

毛泽东还借助长征期间,对红军政治工作的大力发展和推进,加强了红军的意识形态建设,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基础作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为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同时,长征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统一和民族复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建立了许多游击根据地,发展了武装力量,最终成功在西北地区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从而为新的人民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还推翻了陈独秀为代表的第一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战略思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提高和对中国问题的深刻认识。

三、纪念长征的重要意义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其纪念活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纪念活动不仅有盼望和记忆的作用,还有激励和教育青年、增进团结的作用。

1964年10月,广州大学生陆皓芯毅然投身到了打破传统规矩的挑战中,挑战大学“三大自由”限制和习惯。

他放弃了高薪的优渥生活,走上了红军长征路,为革命事业献身。

陆皓芯的行动极大地激发了更多的人们投身到革命事业中。

红军长征也告诉我们,困难并不是成功的障碍,艰苦奋斗是任何胜利的前提。

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作者:合言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3期红军长征的胜利,意义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首先,它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红军的破产,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并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的革命人民。

毛泽东在谈到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意义时曾形象地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红一方面军的长征是如此,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也是如此。

的确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一篇宣言书。

为了消灭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调集了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土司、头人的部队,千方百计地进行围追堵截,企图将各路红军逐次歼灭。

红军在数万里转战中虽然受到很大的损失,但终于冲破国民党军队的一次次围追堵截,胜利地在陕甘地区大会师。

它以铁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红军不愧是英雄好汉,而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彻底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是一次最广泛、最有效的宣传。

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大部分是偏远的西南、西北地区,那里的大部分群众,从来没有见过共产党,没有见过红军。

长征胜利的军事意蕴及现实启示

长征胜利的军事意蕴及现实启示

2016年6月第29卷㊀第3期西安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ᶄan Politics InstituteJun.,2016Vol.29No.3收稿日期:2016-05-10作者简介:胡志彬,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系教授㊂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ɔ长征胜利的军事意蕴及现实启示胡志彬(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系,江苏南京210045)㊀㊀摘要:长征胜利有重要政治意义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征开始走向成熟,中国革命事业经过长征跃上了的历史新境界;长征胜利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长征精神永远是中国共产党㊁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胜利有直接的军事意义 长征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长征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㊂因此,从军事角度诠释长征的胜利,是全面㊁准确地认识长征的必要前提,对于传承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㊂关键词:红军;长征;军事属性中图分类号:D2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5815(2016)03-0036-06㊀㊀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因其巨大的历史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长期的纪念㊂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随着健在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人们对长征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抽象化,具体而生动的长征则逐渐模糊起来㊂因此,有必要从军事角度深化对长征的研究与认识,使长征的形象更加饱满起来㊂一㊁长征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长征本身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对于长征的参与者来说,这是十分清楚的㊂但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却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全面深入地掌握各路红军的具体行动情况,更多的只能是概略地了解领袖人物的决策指挥而不是作战㊂事实上,长征本身作为一次宏大的军事行动,有着多方面清晰而具体的表现㊂(一)长征行动目的的军事性长征是由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㊁红二十五军㊁红四方面军㊁红二方面军(红二㊁红六军团)四路红军分别完成的,各路红军长征的具体目标在开始的时候并不完全相同,但其共性都表现为战争需要,都是作战行动㊂其中,中央红军的长征最初是由于无法打破敌人的第五次 围剿 而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转移的直接目标是到湘西与红二㊁红六军团汇合,进而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㊂中央红军的这种转移不是与敌人脱离接触的 自由行动 ,而是突围转移,需要突破敌人已经设置好的多道封锁线㊂因此,中央红军只有通过作战才能打破敌人的封锁,通过作战才能转移到预定的目标区域,通过作战才能实现开辟和巩固新的根据地的目标㊂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是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进行的㊂中共中央鉴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形势,指示鄂豫皖省委将红军主力向西作战略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㊂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时的目标是向西越过平汉铁路,到鄂豫边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创建革命根据地㊂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在冲破敌人的重重拦截和打退敌人的跟进 追剿 之后,红二十五军选定在鄂豫陕边界地区创建根据地㊂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从其起始点看,并无远征之意,而是在敌人进逼之下,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决定撤出苏区,进行转移,创建新的根据地㊂红二㊁红六军团的长征与中央红军的长征情况相似,也是由于敌人的大规模 围剿 而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㊂经过艰苦转战,红二㊁红六军团到黔西开展了创建苏区的工作㊂总的看,四路红军的战略转移,都是由于在革命根据地的战场上已难以战胜优势敌军的 围剿 或进攻,不得已采取的突围行动,目标是到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㊂作为战略转移的长征,是为了避免 打不赢 甚至 被消灭 的后果,创造 打得赢 的新的机会和条件,离开㊁转进㊁到达都是在作战,是完全意义上的军事行动㊂①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㊂根据大会的决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命令,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 中革军委 ),朱德任主席,王稼祥㊁彭德怀任副主席㊂中革军委统一领导各苏区红军的作战和建设(参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289.)㊂(二)长征行为主体的军事性长征的行为主体,就其多数人员来说,都是红军战士,是一般意义上的军人,这是没有疑问的㊂同时,长征的人员中还有少数非战斗人员,包括中共中央领导人及其机关人员㊁苏维埃中央政府领导人及其机关人员等㊂党中央㊁中央政府是红军的上级领导机关,因此说红军长征是 举国大迁移 [1](P163)固然夸张,但说它是 一个政党的搬家 一个政府的搬家 并不为过㊂长征精神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2](P590),长征的业绩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业绩㊂宏观上,从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和整个中国革命事业上看,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是完全正确的㊂在这个前提之下,如果缩小视角,就长征本身来看,更主要地表现为各支部队远征的军事行动㊂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每一支红军部队都是在党的领导之下行动的㊂今天关于长征的叙事,主体内容大都是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队党组织如何领导和指挥长征,如何纠正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而对于具体的部队行动则相对着墨不多㊂事实上,不论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还是其他三路红军的长征,其行为主体都是红军官兵㊂当时的具体情况是,中央红军在开始长征的时候编有五支作战部队,即红一㊁红三㊁红五㊁红八㊁红九军团,同时还编有两个野战纵队㊂其中的第一野战纵队由中革军委①机关㊁红军总部及红军学校组成,又称军委纵队,有4693人;第二野战纵队由中共中央机关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及军委后勤部门组成,又称中央纵队,有9853人㊂湘江战役之后,中革军委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其中,第一㊁第二野战纵队合编为军委纵队㊂遵义会议后,将军委纵队改为中央纵队(实际上仍称军委纵队)㊂俄界会议后,军委纵队改编为陕甘支队第三纵队,直到中央红军长征结束㊂可以看出,中共中央机关,包括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机关,在长征中都是以红军的编序形式行军的,其本身构成长征队伍的一部分㊂索尔兹伯里在‘长征 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里描述得更为具体:非战斗人员 被编成了排和班,每个男女成员都领到了一杆红缨枪,以备队伍一旦遭到攻击时作为自卫武器 [3](P10)㊂(三)长征行为方式的军事性长征是红军官兵用双脚走完的,但绝不仅仅是 走 ,更主要的是 攻 和 防 ㊂前些年,有人重走长征路㊂对于这种 走 而言,对自然界的艰苦也许有所体会,但对战场上的险恶并无所感悟㊂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㊂ [4](P95)但今天的人们与当年的红军官兵在感受方面有着巨大的悬殊:今天的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劳累之苦,可能还有饥饿之苦;而当年的红军官兵更有随时准备战斗的精神紧张之苦㊁受伤流血的肉体疼痛之苦㊁失去战友的情感悲愤之苦㊁面临未知自然之险的心理恐惧之苦等等㊂长征行为方式的军事性,可以中央红军为例,从两方面来观察㊂一方面,所有长征人员的具体行动方案一律由中革军委统一安排㊂中央红军的具体行动,包括中央纵队㊁军委纵队的具体行动,从时间㊁路线的确定,到给养㊁宿营的安排,都由中革军委这一红军指挥机关统一负责㊂1934年10月9日(即中央红军正式开始长征的前一日),中革军委制定了‘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㊂这个日程表对各军团㊁纵队的每日行动方案作出了具体安排㊂其中,对中央纵队的行动计划安排是:10日,在梅坑编队;11日,晚上出动,到达会昌之北塘珠兰埠㊁木西坝地域;12日,晚上由梅坑出动,到达麻地圩㊁富陂㊁黄龙;13日,应完全集中到麻地圩㊁宽田㊁黄龙地域;14日,在东江口(不含)到洛口塘(不含)地域,进行补充侦察及准备渡河 [5](P84-87)从这个计划可以看出,包括中央机关在内的中央纵队的具体行动时间㊁行动路线,都作出了明确㊁详细的安排㊂另一方面,所有的部队行动都是制敌行动,以保存自己㊁消灭敌人为目标㊂同样是在上文提到的‘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中,对红五军团的行动计划安排是:10日,在兴国北面之现阵地,即在拉石寨以南及城皇以南之现阵地继续抗击周敌,如敌前进时,则转移到文溪村西至水寨脑之后方地域;11日,在集中地整理㊁补充及军政训练;12日,晚上由原地出动,到达葛坳㊁曲阳㊁上脑地域,如敌前进时,则退至兴国之北之牛形㊁象形及至西面之杨山地域;13日,晚上由现地出动,到达三贯㊁水头圩㊁车头圩地域;14日,完成一切准备,并准备由孟口(不含)到三门滩(不含)地域渡河,但在敌大力压迫下可放弃兴国,转移到兴国以南地域;15日,转移到兴国以南约于增高山㊁竹坝㊁山田地域进行运动防御 [5](P84-87)从这个计划安排可以看出,红五军团作为主力部队之一,其每天的行动要么是攻防(包括警戒),要么是准备攻防(包括休整),向新的目标地域的转移只能在攻防之下实现㊂①关于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起始时间,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嘉陵江战役(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红军长征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418.);另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嘉陵江战役胜利之后(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262.)㊂二、长征胜利是血战出来的红军长征所进行的战略转移,自始至终都遭遇敌人强大兵力的围追堵截㊂红军在长途运动中,必须与所有追堵截击的敌人进行艰苦的作战,才能达到战略转移的目的㊂由于当时战事紧张,也由于牺牲㊁减员太多,相关资料虽然从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地区开始就已进行搜集,但始终无法得到全面的㊁准确的统计数据㊂这里只能根据已有的相对可靠的研究成果,大体描述一下长征的血战过程㊂(一)长征的过程就是作战的过程长征始于作战㊂各路红军的长征是以突围的方式开始的㊂中央红军长征的第一阶段历时两个月,先后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㊂虽然由于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取得了成效,也由于敌人的封锁线并不十分严密,突破前三道封锁线没有出现大的战役战斗,但小规模的战斗一直不间断地进行㊂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在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中牺牲,成为长征路上第一位牺牲的高级指挥员㊂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所进行的湘江战役,因损失巨大而广为人知㊂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第一阶段历时一个月,经过连续多场恶战㊁苦战,才打破敌人的围堵,打退敌人的追击㊂其中的庾家河战斗,军长程子华㊁副军长徐海东均负重伤,足见战斗之激烈㊂红四方面军长征第一阶段历时两个月,先后进行了嘉陵江战役①㊁土门战役两大战役,歼敌2万余人㊂红二方面军长征的第一阶段历时50余天,先后突破敌人两道封锁线,攻占多座城镇,进行多场艰苦作战㊂总的看,长征的开始就是作战的开始,没有作战就没有长征㊂长征终于作战㊂各路红军长征的最初目标都是寻找新的地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㊂最先结束长征的红二十五军及随后结束长征的中央红军都把长征的落脚点选择在陕北,这是因为陕北还有红军,有一块根据地㊂但实际上,不论是红二十五军还是中央红军,在他们到达陕北与当地的红军会师后,都立即面临着敌人新的 围剿 ㊂红军要在新的地区立足,必须消灭前来进攻的敌人,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长征结束必然要以胜利的重大战役战斗来支撑㊂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会师后,随即进行了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共歼敌1个师部㊁3个团又1个营,毙伤俘敌近7000人㊂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十五军团会师后,随即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毙伤俘敌6000多人,粉碎了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 围剿 ㊂后来结束长征的红二㊁红四方面军,在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之后,也进行了一次重要战役即山城堡战役,共歼灭和击溃敌军1个师又1个旅,迫敌停止进攻㊁全线后撤㊂假如没有上述战役战斗的胜利,红军在强大敌人的压迫下将不得不继续转移,长征也就不可能结束㊂长征过程中持续作战㊂红军长征的第一步目标是突破敌人的 围剿 ,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但事实上是,跳出了一个包围圈,很快敌人又会建立起新的包围圈㊂只要红军部队还存在,国民党蒋介石就不会停止对红军的围追堵截㊂所以,长征途中,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 [1](P179)㊂据后来的统计,在两年的长征中,各路红军共进行重要的战役战斗近600次,平均起来接近每天一次;师以上规模的重要战役战斗达120余次,平均起来6天一次[6](P163)㊂索尔兹伯里把长征看作 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3](P1)㊂(二)长征中红军付出了巨大伤亡数字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但数字可以更具体地反映出长征的真实面貌㊂从总体上看,四路红军部队长征开始时共有20万人,结束长征时加起来只有6万人,途中还补充了2万以上人员,总损失超过70%㊂其中,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时有8.6万人,1935年1月遵义会议时减少到3.7万人(包括新补充的4000余人),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再减少到2万余人,9月编为陕甘支队时有1.4万人(另有红五军团㊁红九军团数千人随红四方面军行动),10月到达陕北时仅剩7000余人[7](P22),总的看损失超过5/6㊂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开始长征时约3000人,1935年7月由鄂豫陕苏区北上时有4000余人,1935年9月到达陕北时有3400余人[7](P23),从数量上看不仅没有减少,还有所增加,但实际上人员有增有减,也有相当比例的损失㊂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底开始西征时有8万余人(加上随行的党政机关等人员,总计有10万人),1936年7月与红二方面军会师时有4万余人(包括原属中央红军的红五军团㊁红九军团的人员),1936年10月结束长征时有4万余人(包括原属中央红军的红五军团人员)[7](P24),总的看损失超过1/2㊂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开始长征时有1.7万余人,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有1.4万余人(之前有两次较多的人员补充,共计8000多人),1936年10月结束长征时有1.3万余人(包括由红四方面军转来的红三十二军的人员)[7](P26),总的看损失达3/5㊂由于战争紧张,当时的人员损失到底有多少牺牲的,有多少受伤后不能行动留下的,有多少掉队的,有多少开小差的,等等,没有确切的统计㊂但可以肯定的是,伤亡人员占损失人员的多数,掉队㊁开小差的等只是少数㊂说长征的胜利是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并不夸张㊂有的资料描述,长征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人倒下[8](封底)㊂(三)长征消灭了大量敌军长征期间消灭敌人数量缺乏完整的统计㊂总的看,在两年长征期间,参加长征的四路红军部队共歼灭和击溃敌军达数百个团㊂根据‘红军长征㊃综述大事记表册“,在师以上部队遂行的12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中,歼灭敌建制团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有30多次,击溃敌建制团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也有30多次㊂歼敌数量较多的战役战斗有8次,其中歼敌万人以上的战役有4次,即四渡赤水战役㊁强渡嘉陵江战役㊁土门战役㊁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歼敌5000人以上的战役战斗有3次,即直罗镇战役㊁包座战斗㊁千佛山战斗;另有湘江战役歼敌数千人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红军长征中所取得的战役战斗的胜利,是在敌人异常强大的形势下取得的㊂国民党政权是一个控制了全国政治㊁经济㊁交通㊁文化等枢纽或命脉的全国性政权,得到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军队武器装备和其他军事物资供给比红军雄厚得多,而且军队数量超过了中国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军队,超过了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常备军㊂红军作为一支诞生不久且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要战胜国民党这样一支敌军,无疑需要激发异乎寻常的战斗精神和战争智慧,需要付出超乎想像的艰苦努力和巨大代价㊂比如,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以3万多兵力,面对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歼敌1.8万的辉煌战绩,并最终突破敌人的围堵,足见红军战胜敌军之艰难与伟大㊂三、长征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长征胜利有重要的政治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征开始走向成熟,中国革命事业经过长征跃上了历史新境界;长征胜利有深远文化意义 长征精神永远是中国共产党㊁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胜利有直接的军事意义 长征胜利打破了占据绝对力量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了全国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战争的总体态势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根本性转变㊂(一)彻底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长征是在军事斗争形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㊂这种转移能不能成功实现,直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㊂为了消灭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先后调集了中央军㊁粤军㊁湘军㊁桂军㊁黔军㊁滇军㊁川军㊁东北军㊁西北军㊁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土司㊁头人的部队,以超过百万的总兵力千方百计地进行围追堵截,企图将各路红军逐次歼灭㊂毛泽东曾对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所处的险恶环境和被动局面作过高度形象的概括: 十二个月光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说不尽的艰难险阻㊂ [9](P150)长征的胜利,使这种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宣告国民党蒋介石消灭红军的企图彻底破产㊂(二)稳固建立起新的战略立足点红军反 围剿 斗争的实践表明:依托根据地,可以更有效地保存自己㊁消灭敌人,粉碎敌人的进攻;离开根据地,不仅无法打破敌人的 围剿 ,而且自身还时时面临着被消灭的危险㊂红军长征退出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把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作为作战的基本目标,最后转移到陕北㊁陕甘地区,巩固和扩大了陕北㊁陕甘革命根据地,这就使红军有了稳固的战略后方,一改过去的被动局面,拥有了军事行动的战略主动权㊂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先后发起东征战役㊁西征战役㊁山城堡战役等,取得了一系列主动进攻作战的胜利,而蒋介石再也没有有效组织起对红军的进攻战役㊂更为重要的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东出抗日的前进阵地;而抗日在当时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战略方向,这就使红军在时局重大转换中赢得了主动,占有了先机㊂有学者认为,西安事变是时局转换的枢纽㊂西安事变的发生,既是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又是各路红军主力齐集陕北拥有了对国民党军队作战的主动权所促成的㊂如果没有红军对东北军及其他在西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作战的胜利,以促蒋抗日为目标的西安事变就不可能以那样激烈的方式㊁在那么快的时间里发生㊂因此,更深层次意义上,长征的胜利扭转了战局㊂(三)锻炼和凝聚了革命战争的骨干力量革命战争年代,骨干的数量和质量是革命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㊂长征中,红军官兵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和磨练㊂经过长征,红军尽管最后只剩下3万余人到达陕北,但保留了红军骨干,锻炼和造就了大批人才;会师后的红军集中了各路红军的经验和特长,成为一支更加坚强的部队㊂由于有了经过长征锤炼的红军官兵做种子,这支队伍在随后的革命战争中迅速发展壮大,成长为一支攻无不克㊁战无不胜的强大人民军队㊂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的人员中,10大元帅有9人参加了长征,10大大将有8人参加了长征,57名上将有48人参加了长征,177名中将有157人参加了长征①㊂这些数据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长征胜利在保留和造就人民军队骨干力量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㊂四、从军事意义角度认识长征胜利的现实启示从军事意义角度认识长征的属性和长征胜利的意义,对于今天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㊂(一)听党指挥是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作战能力的首要保证长征作为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军事行动,以其残酷的军事斗争和血淋淋的历史教训一再证明,人民军队只有坚决听党指挥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㊂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博古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 洋顾问 李德个人,实际上等于放弃了党对军队的指挥,结果导致湘江战役的重大损失㊂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向党强要兵权,并拒绝服从党中央的决定,率领红军主力南下,结果损兵过半㊂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主要由于张国焘的错误,导致西路军几近全军覆没㊂长征中的这些事实说明,离开了党的领导,红军要么打败仗,要么沦为个人野心的工具,最终也会失败㊂今天,虽然时代条件发生剧变,但我军要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要夺取未来战争的胜利,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听党指挥㊂作为当代革命军人,对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清听党指挥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清听党指挥面临的挑战,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真正把听党指挥内化为政治自觉和坚定信念㊂(二)能打胜仗是对人民军队的核心要求长征是走出来的,更是打出来的㊂没有红军官兵的敢打敢拼㊁英勇善战,就没有长征的胜利㊂在正确的军事指挥之下,长征期间所取得的遵义战役㊁直罗镇战役㊁山城堡战役等重要战役战斗的胜利,充分展现了红军官兵能打胜仗的素质能力㊂即使是在错误的军事指挥之下,湘江战役㊁天芦名雅邛大战役在总体上红军付出了不该付出的惨重代价,但广大红军官兵在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战斗精神和作战能力仍然是值得充分肯定的㊂今天,和平是一种长期的客观存在,当 和平兵 ㊁做 和平官 的思想很容易滋长;没有实战,能不能打胜仗缺乏可靠的检验,假把式㊁花架子也很容易流行㊂能不能不被和平所麻痹㊁不因不真战而浮躁,这对广大官兵乃至整个军队都是一个十分现实的严峻考验㊂反观美国,战争几乎从未停止过,实战能力是客观的㊁真实的㊂作为当代革命军人,对这一点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清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充分认清对手的优势与特长,在刻苦的学习训练中提升能力素质,真正锤炼出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㊂(三)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长征胜利既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㊂如果没有长征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进一步崛起,也不可能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到来,广大人民群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艰难挣扎还将持续下去㊂今天,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是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仍然离不开强大的人民军队来支撑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人民的勤奋努力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可以说,中国拥有的财富和创造财富的能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㊂然而,如果我们没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人民所创造的财富有可能随时随地失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有可能随时随地被打断㊂在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并处于强势地位的当今时代,任何忽视㊁轻视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极其幼稚㊁极其错误的;唯有坚持富国与强军的高度统一,人民的幸福生活才能获得切实的保障㊂作为当代革命军人,对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清肩负的神圣使命,充分认清面临的挑战风险,以时不我待㊁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之中㊂参考文献:[1][美]埃德加㊃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79.[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美]哈里森㊃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过家鼎,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4]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综述大事记表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5]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6]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五[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7]姜廷玉,张海,张杰,等.多视角下的长征[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红军长征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责任编辑:白礼平]。

红军为什么被迫长征的原因_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红军为什么被迫长征的原因_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红军为什么被迫长征的原因_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为什么被迫长征的原因_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欢迎阅读分享。

红军为什么被迫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

“围剿”的政策是“堡垒推进,步步为营”。

为此,蒋介石在庐山组建了一个军官训练团,聘请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军事教官组成军事顾问团,专门讲授“围剿”红军的战术和技术,同时筹措经费购置大批军火。

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

这个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

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主张攻打中心城市,以实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

同时,“左”倾教条主义在组织上主要表现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军事上则是军事冒险主义。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左”倾领导者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

当时红军的战法是“堡垒战、阵地战与短促突击”,和优势敌人拼消耗。

这种打法只有军事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才有效。

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在粉碎敌人“围剿”已经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并报告了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回电,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持暧昧态度,不说让走,也不说不让走。

但即使如此,中共中央还是派出了红七军团远征,目的是调动牵制包围苏区的敌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没有达到目的。

长征胜利万岁概括200字

长征胜利万岁概括200字

长征胜利万岁概括200字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完成了战略转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胜利的意义深远。

首先,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得以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力量,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长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励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奋斗。

再次,长征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战略智慧,为后来的军事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

长征胜利的过程充满艰辛和牺牲,红军面临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严密围剿。

然而,红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紧密团结一致,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长征中,红军展现了高度的纪律性和战斗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长征胜利万岁,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红军英勇奋斗的最高赞美。

长征胜利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坚定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与影响中国革命历经多个阶段和战役,其中红军长征被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意志和卓越领导能力,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革命格局,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与影响深远且多维度,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红军长征在军事上对于中国革命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

长征是一次艰苦的行军,红军面临恶劣的环境和敌人的紧追不舍,但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优秀的战略部署取得了不可忽视的胜利。

长征中,红军士兵们遵守纪律、团结一心,坚决执行领导的决策,形成了一种不怕牺牲、任劳任怨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风貌为中国革命后来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在游击战争中逐渐积攒力量,并最终赢得了国共内战的胜利。

其次,红军长征对内部建设和组织,特别是思想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征过程中,红军干部们经历了艰难的考验,面对各种困难和敌人的打击,他们通过克服困难、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和斗争意志。

红军在长征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巩固了党内团结,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这一阶段的经验和教训使得中国共产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

此外,红军长征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军长征是一次大小创伤超过两万公里的艰苦行军,他们深入贫困地区,了解并解决了当地人民的农民问题。

长征期间,红军通过土地改革、民主组织建设和当地民众的自救自强,帮助改善了大量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这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社等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最后,红军长征对于国际形势的影响不可小觑。

红军长征是在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之前进行的,其过程中展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和意志力,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长征期间,红军迎难而上,穿越了数个省区,与当地人民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统一战线。

初中历史长征知识点

初中历史长征知识点

初中历史长征知识点【篇一:初中历史长征知识点】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1.长征胜利的政治意义:(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2)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路线和斗争路线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4)通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正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能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

(5)长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并以其为基点,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2.长征胜利的军事意义:(1)长征的胜利说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军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灵魂。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

(2)长征的胜利说明,只有思想、路线上的团结,才能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

(3)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井冈山时期,中国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随着“左倾”思想占领主导地位,红军在军事斗争中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长征。

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伟大的遵义会议,彻底清算了“左倾”思想,会议集中地解决了最迫切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

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一整套作战原则。

长征胜利的“终点”与“起点”研究

长征胜利的“终点”与“起点”研究

长征胜利的“终点”与“起点”研究1. 引言1.1 长征的意义长征的意义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艰难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不屈不挠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为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长征具有战略意义、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战略意义来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成功经验;从政治意义来看,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崇高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载体;从历史意义来看,长征是中国的一座红色精神丰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从现实意义来看,长征对解决中国革命史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容达2000字】。

1.2 研究背景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撤退。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长征涉及到广泛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许多学者对长征的胜利与失败、成因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长征的历史地位受到了广泛关注,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也备受研究者关注。

长征的成功赢得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还对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背景下,继续深入研究长征胜利的“终点”与“起点”以及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长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为推动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提供理论支持和历史经验。

2. 正文2.1 长征胜利的“终点”长征的“终点”是指红军胜利结束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延安,建立了新的根据地和革命根据地。

长征的“终点”是红军战胜敌人、摆脱围困和追击,成功抵达目的地。

长征的“终点”标志着红军的苦难和牺牲获得了成功和胜利,是伟大的历史事件和革命胜利的象征。

长征的重大意义

长征的重大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动,更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胜利、政治和精神意义的重大事件。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同时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总方针,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长征中,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以及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此外,长征还升华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军事上的实践,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提供了大批优秀的指战员。长征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它包含了为了理想信念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以及大公无私、宁死不屈的精神。长征的重大意义不仅体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意义

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意义

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红军长征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红军长征不仅仅是一次战役,更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意义。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红军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

当时,国共两党正在进行着长达十年之久的“国共内战”。

然而,国共两党在政治信仰和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两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决定带领红军进行一次战略性撤退,以避免被国民党军队消灭。

起初,红军从江西省瑞金市出发,沿着山路向四川省前进。

但是由于道路艰险和天气变化,红军在行进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

然而,红军仍然毫不畏惧地前进,不但打了多次胜仗,还通过长征取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

他们不仅要抵御国民党军队的攻击,还要面对自然灾害和其它各种困难,如饥饿、寒冷、疾病等。

有很多红军士兵在长征途中逝世,但是,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勇敢地向前。

长征途中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他们无私地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长征的最后阶段,红军经过了川西北和陕西北等地区,终于到达了陕北,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

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由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接着将蒋介石扣押在西安,被迫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协议。

二、红军长征的意义1. 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得以延续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得以延续。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扬自己的斗志,坚定了党的先进理念和信仰,使得党的纲领和方针赢得了更多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2. 国共两党互相掌握了对方的动向红军长征还使国共两党互相掌握了对方的动向。

长征途中,红军成功地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追杀,同时也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动向。

这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针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行调整,取得更多的战略上和军事上的优势。

红军长征取得过哪些胜利及意义

红军长征取得过哪些胜利及意义

红军长征取得过哪些胜利及意义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一路艰险无数,红军长征路上取得过哪些胜利呢?红军长征胜利有哪些意义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红军长征取得过哪些胜利,希望你喜欢。

红军长征取得的胜利1、飞夺泸定桥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三十八团主力防守。

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

1935年5月29日,红军左纵队先头部队红四团一营二连22名英雄,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东桥头攻击,胜利占领大桥。

红军后续部队跟进,迅速击溃守敌一个团,占领泸定桥。

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

这样,蒋介石企图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彻底破灭。

2、嘉陵江战役1935年3月28日~4月21日,红四方面军在川北发起并成功地进行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红四方面军共歼敌1万余人。

相继攻克9座县城。

这次渡江作战,红军强渡的江河之宽,渡过的人数之多,取得的战果之大,在红四方面军的战史上是空前的,在整个红军战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次战役打乱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策应了中央红军的作战行动。

3、包座战役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确定了两军共同北上,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班佑以东的上下包座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北部,地势险要,卡在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上。

1935年8月29日,红三十军向上包座守敌发起攻击,8月31日,攻占上包座。

与此同时,第四军一部也向求吉寺守敌攻击。

此役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敌援军第四十九师大部,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

包座战役的胜利,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大门。

4、攻占腊子口腊子口位于甘肃迭部县境内,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素有天险之称。

腊子口两边是悬崖峭壁,中间是一条水深流急的腊子河,河上架有一座木桥,这是进入腊子口的惟一通道。

敌人在这里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防守,严密封锁红军北上的道路。

红军长征对中国红色革命的重要意义

红军长征对中国红色革命的重要意义

红军长征对中国红色革命的重要意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锻炼出了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决心。

红军长征对中国红色革命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和逆境的历史见证。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了极端恶劣的环境和强大的敌人,但他们坚持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而奋斗,不畏艰险,坚定信仰,最终克服了一切困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其次,红军长征促进了中国军队的革命化和政治化。

长征途中的战斗和谋略让红军士兵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他们学会了灵活运用兵力、伪装战术和军事后勤保障,提高了整体作战能力。

同时,红军长征也加深了红军士兵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和政治指导的理解和认同,使他们更加坚定地信仰和拥护中国共产党。

第三,红军长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精神。

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正确的军事战略和政治工作,始终能够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始终能够与广大群众紧密联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这种领导能力和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中国共产党在红色革命中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红军长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

在长征途中,红军通过深入联系和宣传鼓动,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红色革命中来,使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牢固。

长征也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和群众运动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人民群众基础。

最后,红军长征为世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长征期间,红军面对强大的敌人,艰苦的环境和困难的道路,但他们始终坚持革命道路,以坚定的信仰和毅力为世界革命事业树立了榜样。

长征使得世界上的进步力量对中国革命抱有极大的期望,同时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红军长征对中国红色革命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取得胜利,锻造了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深化了中国军队的革命化和政治化。

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有哪些重要意义

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有哪些重要意义

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有哪些重要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有哪些重要意义1长征的意义一、长征胜利的政治意义1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3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4 、通过长征确立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5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二、长征胜利的军事意义1 、长征的胜利说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军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灵魂。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

2 、长征的胜利说明,只有思想、路线上的团结,才能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

3 、长征的胜利,是军事思想的胜利。

4 、长征的胜利同样凝聚着军队建设和发展的丰富经验。

5 、长征血与火的斗争保存、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经过长征洗礼的党员和红军,许多人后来成为治党治国治军的栋梁。

三、长征的精神意义1 、实事求是的精神。

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典范。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项原则的魅力在长征的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2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

3 、长征的红军将士心系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彪炳千古。

4 、红军将士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光耀历史。

2长征的历史价值首先,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第二,红军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

但“我们的军事力量在长征前曾经达到过三十万人。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预习提纲】一、长征(战略转移)原因红军第五次反“”的失败。

(博古、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二、长征的路线:(1934.10——1936.10)★1.路线→→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陕甘(会师、会师)2.遵义会议(1935.1)——转折(1)内容:①集中力量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①遵义会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②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的转折点③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标志。

3.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①恶劣的自然环境②敌人的围追堵截③缺衣少食4.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吴起镇会师(1935.10)中央红军——陕北红军2. (1936.10)——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四、长征胜利的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4.红军长征播下了,铸就了,打开了的新局面“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部编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战略转移背景: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没有能突围,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第五次饭“围剿”失败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长征的战略作用和历史地位

长征的战略作用和历史地位

长征的战略作用和历史地位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战役,更是一次战略性撤退。

长征的战略作用和历史地位,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和世界革命进程。

长征的背景是当时的形势。

1934年,红军在国内游击战争中屡战屡胜,但是中共中央领导人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如何保证红军继续发展,成为了当时的首要任务。

为了保护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决定从井冈山出发,开展长征。

长征结束后,主力红军只剩下约三万五千名,但长征的胜利依然是显著的。

长征的最大功绩是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保卫了自己的根据地,保存了革命力量。

同时,长征使得中共中央转移道南方,复兴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发誓要与国民党的北上抗日抗争进行斗争。

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长征是战略性撤退的经典之作。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战略性撤退,对于后来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出现的撤退行动均有启示作用。

其次,长征是红军战士的磨炼场。

长途跋涉、山林腥风血雨的苦难与挑战,历练了红军战士的意志品质,提高了组织和领导水平。

再次,长征促进了全党的大团结。

长征的艰苦经历让中共中央和各级领导人意识到,必须加强党内团结,形成全党和全军的一致战线。

最后,长征具有世界革命的意义。

长征期间,中共中央领导人提出了新时期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方法,这对世界共产主义和人类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征虽然背负艰巨,但取得了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智慧和组织能力。

长征的战略作用和历史地位不同于其他战争战役的意义,其深远和长远意义远超于一场级别的战争事件。

长征深深地刻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重要一笔。

长征的最终目的和现实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长征的最终目的和现实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长征的最终目的和现实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壮丽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里程碑。

自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至1936年10月胜利结束,长征历时两年多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红军经历了艰苦卓绝的生死考验,最终成功突围,完成了战略转移,为中国革命开创了新的局面。

长征的最终目的和现实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长征的最终目的长征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世界近代以来最为复杂的国家任务之一,无论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都需要综合施策,全面推进。

而长征如同一颗种子,埋下了民族脊梁的希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时间、空间和机会。

长征过程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口号,建立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影响力,打通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之路。

同时,长征还成为解放战争的重要前奏,为194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二、长征的现实意义长征的现实意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长征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红军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从而为中国革命的顺利进行赢得了时间和机会,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其次,长征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不断开展农村革命运动,领导人民实行土地革命,联合贫苦农民和工人,推进土地革命,最终实现了土地的改革和工农政权的建立。

最后,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的巨大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史上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

长征中的“团结、统一、战胜、胜利”的经验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也为毛泽东思想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长征的最终目的和现实意义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长征虽然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事件,但它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对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转折、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的崛起都具有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胜利的军事战略意义
以长征胜利为标志,红军实现了军事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从根本上扭转了战略被动局面,从此翻开了我党军事斗争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长征胜利成功实现了红军战略转移,中国革命战争的总体态势由被动转为主动
红军长征是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军事斗争局势发生严重逆转的情况下,我们党为了谋取战略主动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为了寻找红军新的立足点,夺取战略主动进行的大转移。

能不能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直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

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战略立足点,从而为争取军事斗争主动创造了条件。

一切军事斗争如果没有可供依托的战略后方,就没有战争的纵深与发展。

红军退出中央根据地后,把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作为作战的基本目标,最终转移到陕北建立了根据地,这就使红军有了稳固的战略后方,一改过去的被动局面,拥有了军事行动的战略主动权。

之后,红军先后发起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此后,蒋介石再也没有组织起对红军的进攻战役。

这些战役表明,长征胜利后,红军既能根据军事斗争全局制定战略方针,又能通过具体的战役战斗实现战略目标;既能根据敌我情况寻机发起战役,又能通过准确判断战场态势有效控制战局;既能依托根据地消灭和击退进攻之敌,又能通过外线作战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

红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成功实现,不仅解决了红军求生存、图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目标。

红军长征的战略转移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放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大背景下考察,红军长征又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形势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北上抗日”这一长征初期主要从政治上考虑而提出的策略性口号,最终必然要转换为红军长征的战略性目标,从而赋予了红军长征以积极的战略转移意义。

红军的战略转移是政治与军事、退却与进攻、国内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有机结合的产物。

这次战略转移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剿灭”红军的战略企图,保存了红军有生力量,争取了战略主动,打开了军事斗争新局面。

长征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红军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走向成熟的重要开端。

红军正确军事思想的树立表现在战略战术指导的成功转变。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活的灵魂,也是红军长征胜利在战略指导和作战原则上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这一科学精神支撑下的红军战略战术指导,同遵义会议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在战略指导上,实现由消极防御向积极防御转变。

遵义会议前,红军在错误的军事思想指导下,进攻时采取冒险主义,死打硬拼;防御时采取保守主义,被动挨打;转移时实行逃跑主义,消极避战。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战略指导上彻底放弃了消极防御的路线,转而实行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指导方针,即着眼打破强敌的围追堵截,把握防御和进攻转换的关节点,寓战略防御于战役进攻之中,以战役攻势争取战略防御主动,从而实现了进攻与防御的有机衔接。

二是在作战原则上,实现战略的速决战向持久战,战役战斗的阵地战、堡垒战和消耗战向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转变。

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在战略上主张速决战,在战役战斗上坚持打“堂堂之阵”的阵地战、堡垒战和消耗战,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为“乞丐与龙王比宝”。

遵义会议后,红军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摆脱了单纯防御和堡垒主义的桎梏,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在战役战斗中,坚持以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为主,善于造
成战局中的局部优势,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歼灭敌人。

三是在作战指挥上,实现由战略战术教条僵化向灵活多样的转变。

长征中的战役战斗,有着不同于一般战役战斗的鲜明特点。

红军经常处于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指挥机械呆板,行动反应迟缓,随时都有被围困、消灭的危险。

遵义会议后,红军采取灵活多样的战略战术,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声东击西,穿插迂回,在战法上做到于劣势中造优势,在平势中创奇势,从而掌握了作战指挥的主动权。

整个长征过程,红军共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战役战斗的重大胜利,彰显红军战略战术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长征军事斗争实践的理论化是红军军事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长征是红军正确军事思想实践与升华的过程,是战略战术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实际运用的过程,也是红军军事理论不断发展并日臻成熟的过程
为什么红军的条件如此艰苦,却总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呢?我们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有真正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

红军能冲能打,同时又能有组织地顺利退却。

当我们在遵义向王家烈的两个师进攻时,发现敌人正在沿公路撤退。

于是我们沿着小路,在不能点火把照明的情况下,连夜急行军,八小时走了五十公里路。

当我们赶到乌江时,敌人后面的几个团还没过江。

我们烧毁桥梁后全歼剩下的几团敌人。

难道这不足以证明我们红军十分灵活的机动能力和进攻能力吗?赤水之战,持续了一整天。

晚上十点,我们得知敌人的增援部队来了,于是决定撤退。

我们搭了渡桥。

桥是晚上修好的,而黎明时红军主力已过河走出十五公里了。

经过八个月的锻炼,我们平均每天可以走五十公里到六十公里,都是山路,而且往往还是夜行军。

我们的战士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所以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英雄主义。

红军在江西时知道他们的使命是保卫土地革命的成果,现在他们依然很明确自己的任务,即为民族解放和在全中国完成苏维埃革命而斗争。

红军之所以这么英勇顽强,还在于它有一支优秀的、坚强的干部队伍。

这些干部都是在国内战争中成长起来的。

我们的干部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家,而且还是执行我党路线的杰出政治家。

他们积极主动,经常就下一步的计划、红军的任务和发展前途等问题,向党的领导人提出建议。

他们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善于采取灵活的策略。

党给他们的任务,他们都能独立完成。

我们这次西征取得胜利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

它在国内战争的炮火中得到了锻炼,的确变得有能力领导像我们的西征这样光荣伟大的事业。

党一直领导军队,主持制定军事计划和战略战术。

我们同国民党已经持续了多年内战。

如果没有真正正确的党的领导,我们就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每次战斗前,连队的党员都召开会议,选出后备指挥员,大约有四五个人。

如果连长在前线受伤或者牺牲了,队伍不会跑散,因为第一后备连长会立即挺身而出;如遇不幸,第二后备连长又会代替他,一个接着一个。

党员受伤后,为了不影响同志们的情绪,总是对他们说:“没关系,你们继续前进吧。

”应该说,我们红军中的共产党员都是我们党的优秀分子。

我们取得胜利的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所到之处都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我们每占领一个新
的地区,就动员群众没收当地军阀、地主豪绅的财产和存粮。

我们把这些财产和粮食分给贫苦百姓。

只要有可能,我们到处都建立起地方革命政权——革命委员会。

我们拨出一部分武器组织地方游击队。

每个红军战士都知道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

这些规定包含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个战士务必遵守。

每一个红军战士都随身带有一截粉笔,他每天至少要在走过的地方写三条标语。

正是由于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所以我们才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并得以为红军招募到志愿兵。

我们随处可以找到帮助我们搬运辎重的脚夫,到处可以把红军战士安置在老百姓的家中。

当我们需要粮食时,老百姓会卖给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