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蜡染的发展历程

蜡染的发展历程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技术,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代埃及。
然而,蜡染的真正兴起和发展发生
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
在亚洲,蜡染起源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地区。
古代印度尼西亚人将蜜蜡烧化,然后将其涂在布料上,形成一种独特的图案。
这种技术随后传播到了其他亚洲国家,包括印度、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
在中国,蜡染被称为“蜡防”或“蜡胡”,起初在汉代就已经出现。
然而,真正的蜡染技术在唐代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唐代的蜡染技术非常精细,染出的图案细腻而富有层次感。
此后,蜡染在宋、元、明等朝代继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蜡染艺术。
在印度,蜡染被称为“巴蒂克”。
印度的巴蒂克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哈拉帕文明。
巴蒂克艺术在印度的古代手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当地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巴蒂克技术逐渐传播到了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
到了欧洲,蜡染技术在中世纪得到了发展。
其中,荷兰的布鲁日成为了蜡染的中心之一。
在布鲁日,蜡染技术被应用在纺织品上,制作出极具装饰性和艺术性的图案。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蜡染逐渐式微。
然而,蜡染艺术在20
世纪后期开始复兴,并在全球范围内重获关注。
现代的蜡染艺术家不断创新,将蜡染与绘画、雕刻等不同艺术形式结合,推
动着蜡染艺术的发展。
总结起来,蜡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并在亚洲、欧洲和其他地区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尽管在工业时代曾一度衰落,但蜡染艺术在现代复兴,并在当今世界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创造力。
蜡染的发展历程

蜡染的发展历程蜡染是一种古老的工艺技术,起源于上古时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
下面是蜡染的发展历程。
蜡染最早出现在中国,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蜡染技术是通过将蜡烛烧融,滴落在织物上制作图案,然后再用颜料染色,这种方法被称为“滴蜡法”。
这种蜡染技术在古代中国非常流行,成为了贵族和皇室的专利,被广泛用于制作服饰和宫廷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蜡染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等地,蜡染被称为“蓝蜡纸”或“蓝蜡布”,成为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地方的蜡染技艺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纹样。
在印度,蜡染被广泛应用于制作传统的印度服饰,如沙利玛和苏特拉。
在日本,蜡染被称为“蜡烛涂掉”,在16世纪的江户时期达到了巅峰。
日本的蜡染技艺是在面料上使用蜡烛腊来描绘图案,然后再染色。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和服和其他传统日本服饰的制作中,以及家居装饰品和手工艺品的制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和风风格。
著名的传统蜡染技师织启司的作品被誉为蜡染的代表作之一。
在18世纪,蜡染技术传入了欧洲,并在那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法国、荷兰和英国成为了欧洲蜡染的中心,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将蜡染技术应用于时装和纺织品的设计中。
著名的法国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将蜡染技术引入到了他的服装设计中,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艺术感和独特性。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蜡染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
传统的手工蜡染技艺逐渐被机械化和电子化的技术所取代,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同时,蜡染技术也被应用于更多领域,如家居装饰、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的制作等。
蜡染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术,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但它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在传统的服饰设计中,还是在现代的时尚产业中,蜡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希望蜡染这一古老的工艺技术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更多的贡献。
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蜡染

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蜡染蜡染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源远流长,技艺精湛。
它以蜡作为阻隔剂,通过染色和蜡的交替使用,达到创造出各种图案和色彩的效果。
蜡染工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美化了生活,也传承了民族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蜡染的历史、技术和应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一、蜡染的历史蜡染的历史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最早的蜡染是利用植物的蜡和染料进行实验,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纹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技艺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服饰、家居用品和艺术品上。
据史书记载,蜡染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
当时,中国的蜡染工艺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在皇宫中,御用的蜡染被视为珍贵的礼物,颇受皇帝和贵族的赞赏。
这一时期的蜡染作品以其精密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成为了时代的瑰宝。
二、蜡染的技术蜡染技术主要包括图案设计、蜡绘制和染色三个步骤。
首先是图案设计。
设计师根据需求和灵感,创作出适合蜡染的图案。
这些图案可以是花卉、动物、山水等各种题材,丰富多样。
然后是蜡绘制。
蜡绘制是蜡染的核心步骤,也是最具技术含量的部分。
工匠将熔化的蜡,利用特制的蜡笔或蜡块,在织物上绘制出图案的轮廓。
蜡在织物上凝固后,起到了阻隔的作用,使得染料只能渗透进未被蜡阻隔的部分。
最后是染色。
染料可以是天然的植物染料,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染料。
工匠将染料溶液涂抹在织物上,将染料渗透到未被蜡覆盖的区域。
每一次染色之后,工匠都需要将蜡融化,清除已经完成的部分,再重新进行蜡绘制和染色。
三、蜡染的应用蜡染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服饰、家居用品、工艺品等多个领域。
在服饰方面,蜡染常用于丝绸制品的装饰。
丝绸融合了蜡染的图案和色彩,展现出独特的华丽感和精致度。
蜡染丝绸服饰可以体现出古典的气质,也可以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流行于各个时代。
在家居用品方面,蜡染可以应用于窗帘、桌布、抱枕等。
蜡染的图案和色彩可以为居家生活增添一份温馨和艺术感。
中秋节的传统蜡染

中秋节的传统蜡染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不仅被视为家庭团聚的时刻,还是欣赏传统文化的绝佳时机。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其中包括蜡染制作。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织物装饰技艺,通过在织物上涂抹蜡,在染色过程中保留蜡涂抹部位的特点,从而形成独特的图案和纹样。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中秋节传统蜡染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其在中秋节期间的重要意义。
一、蜡染的历史渊源蜡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汉代。
早期的蜡染技术受到了苗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也可以找到蜡染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证明了蜡染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蜡染的制作工艺蜡染的制作过程需要先准备好织物、蜡和染料。
首先,选取纯棉等适合染色的织物作为素材,并将其洗净晾干。
然后,将蜡块熔化成液体,使用专用的工具(如蜡笔或蜡块)在织物上涂抹蜡。
涂抹蜡的过程需要技巧和耐心,因为蜡的位置决定了最终图案的形状和样式。
涂抹蜡完成后,将织物浸泡在染料中。
这时,染料只会渗透到蜡没有涂抹的部分,而蜡涂抹的部分则形成隔绝染料的屏障。
染色过程需要注意控制时间和温度,以确保染料的均匀渗透和稳定的色彩。
染色完成后,将织物洗净,去除蜡和染料的余渍。
此时,蜡涂抹的部分将呈现出与其他部分明显不同的颜色和图案。
最后,晾干织物,熨烫平整,使蜡染织物具有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纹理。
三、蜡染在中秋节的重要意义蜡染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在中秋节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蜡染可以用来制作中秋节的传统服饰,如汉服、旗袍等。
这些服饰通过蜡染技艺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让人们在中秋节期间展示传统的美丽。
其次,蜡染制作还可以用于中秋节的装饰品制作。
人们可以通过蜡染将特殊的图案和祝福语表达在织物上,制作成挂饰、窗帘和桌布等物品。
这些蜡染装饰品不仅可以增添节日氛围,还可以传递祝福和美好的寓意,让人们在中秋节期间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
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二·蜡染的起源1·起源传说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
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
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
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
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
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
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
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
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
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实训报告

蜡染实训报告1. 引言蜡染是一种传统的染色技艺,通过在织物上涂抹蜡,然后使用染料进行染色,最后去除蜡以形成图案。
蜡染技术源自中国古代的绘画技法,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本次实训中,我们将学习和应用蜡染技术,探索其独特之处和创作潜力。
2. 蜡染的历史和发展2.1 蜡染的起源蜡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最早的蜡染技术出现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的秦汉时期。
当时人们使用蜜蜡和豆油制作蜡块,并利用细毛笔或者细蜡烛来作画。
这种技术逐渐传播到了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
2.2 蜡染的发展蜡染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
在中国唐宋时期,蜡染成为一种专门用于丝绸和宫廷用品的工艺。
在日本室町时期,蜡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平民艺术,并在江户时代达到了巅峰。
现如今,蜡染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居用品和艺术品上。
3. 蜡染的工艺和技术3.1 准备工作在进行蜡染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
包括蜡块、织物、染料、毛笔、热风机和固定剂等。
3.2 蜡染的步骤蜡染的步骤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1. 准备织物和蜡块。
2. 在织物上使用蜡块进行图案设计和涂抹。
3. 使用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
4. 将染色后的织物用热风机加热以去除蜡块。
5. 用固定剂进行固定和洗涤。
3.3 典型的蜡染图案蜡染的图案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花卉图案:如梅花、牡丹、菊花等。
- 动物图案:如鸟、鱼、蝴蝶等。
- 自然景观:如山水、夜空、海浪等。
4. 蜡染的艺术表现力4.1 线条和颜色的表达蜡染通过线条和颜色的运用来表达图案的美感。
线条的流畅和颜色的鲜明是蜡染作品的特点之一。
4.2 空间和层次的运用蜡染作品常常通过重叠和错位的蜡染图案来创造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这种表现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生动。
4.3 自然和人文的融合蜡染作品常常将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相结合,如将花鸟图案与古代文人的诗词相结合,表达出浓厚的文化内涵。
蜡染背景分析报告

蜡染背景分析报告1. 引言蜡染是一种传统的染色技术,使用蜡来阻止染料渗透到织物的特定区域,从而形成图案。
蜡染起源于古代亚洲国家,如印度、印尼和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流行的手工艺品。
本报告旨在分析蜡染的背景,并介绍其在不同文化和时代中的发展。
2. 蜡染的历史背景蜡染起源于亚洲古代的纺织工艺,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前3000年的古埃及。
然而,蜡染在印度和印尼等国家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在这些国家,蜡染被广泛应用于织物和衣物的装饰,成为当地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蜡染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主要由南方少数民族群体传承,如彝族、傣族和壮族等。
他们将蜡染技术应用于服饰、家居用品和艺术品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蜡染文化。
3. 蜡染的工艺过程蜡染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步骤:设计图案、烙蜡、染色和脱蜡。
首先,设计师需要根据需要的图案和颜色,在纺织品上绘制出蜡的图案。
接下来,使用烙蜡工具将蜡涂抹在织物表面,以阻止染料渗透。
在染色过程中,将织物放入染料中浸泡一段时间,使染料均匀地渗透到没有被蜡覆盖的区域。
最后,通过加热或使用化学物质将蜡从织物上去除,揭示出染色后的图案。
4. 蜡染的文化意义蜡染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蜡染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代表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体现。
其独特的图案和色彩可以突出一个社群的文化特征,传递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例如,在印尼,蜡染被用于制作传统的巴达克服饰,代表着该地区特有的风格和身份认同。
其次,蜡染还扮演着文化遗产的角色,传承和保护了一种特定的工艺和技术。
在一些国家,政府和民间组织已经采取措施来保护和推广传统的蜡染技艺,以确保其能够在未来的世代中得以传承。
5. 蜡染的现代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蜡染的应用也不断扩展。
除了传统的纺织品装饰之外,蜡染还被应用于现代时尚、家居装饰、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等领域。
在时尚界,蜡染被广泛用于设计裙子、上衣、围巾和配饰等时尚单品,给人带来独特的个性和艺术感。
蜡染文化的发展历程

蜡染文化的发展历程蜡染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染色技术,它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蜡染是在织物上使用蜡来创造图案或纹理的一种方法,其起源于古代东亚地区,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蜡染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最早的蜡染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国。
当时,人们使用蜡将纹样涂在织物上,然后日晒使蜡熔化并渗入织物中。
此后,人们可以将织物染色,蜡将未染色的部分保护起来,从而在染色后形成图案。
中国的蜡染技术在古代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宋朝和明朝期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蜡染技术从中国传播到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等。
每个国家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术。
在日本,这种技术被称为“扎染”或“蜡染”,被广泛应用于传统的各种纺织品和服装上。
韩国的蜡染技术则以其独特的颜色和图案而闻名。
越南则将蜡染技术应用在丝绸制品上,创造出细腻的图案和纹理。
蜡染文化在18世纪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化生产的织物开始泛滥市场,传统的手工蜡染逐渐衰落。
然而,在20世纪中叶,蜡染文化经历了一次复兴。
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重新发现蜡染的美妙之处,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时尚中。
这些新的蜡染作品从传统出发,创新出独特的风格和图案,受到了时尚界和艺术界的瞩目。
今天,蜡染文化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兴起。
许多设计师和厂商都开始注重所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旨在保持传统蜡染的原始精髓。
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也被引入,使蜡染更加容易和高效。
例如,现代化的蜡染机器可以用数字技术设计和打印图案,从而加速生产过程,同时保留蜡染的独特效果。
总的来说,蜡染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从古代的手工艺到现代的机械化生产,再到今天的艺术创新。
它不仅仅是一种染色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形式,代表着东亚地区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蜡染通过其独特的图案和纹理,为服装、家居用品和艺术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展示自己创造力和个性的方式。
蜡染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将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一·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二·蜡染的起源
1·起源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
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
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
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
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
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
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
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
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
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
蜡染故称“蜡缬”,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
”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
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
2·历史追溯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
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
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
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
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公元581--907年)。
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一代传一代,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作为最古老的手工艺,称之为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
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流行很广,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
这里的少数民族以蜡染作主要装饰的有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而布依族则喜用几何图案。
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
二·蜡染的发展与变迁
随着苗乡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使人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传统手工产品受到了中击,因此现代苗族人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苗族社区的过剩劳动力大批加入全国劳动力迁移大军,黔东南的苗族村寨中,60%的青年人外出打工,在工作的同时,他们也逐渐接受了发达地区的价值观念。
另外,随着电影、电视等传媒深入到苗乡,拉近了边远地区与文化中心地区的距离,也加速了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
"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传统的文化传承机制之所以能有效运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统文化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世代相传的。
"过去由于居住在高山峡谷中的苗族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只能是祖辈所创造的文化。
但是当他们有条件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后,就有了比较和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念就会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尤其是年轻人的求富意识和求知意识在外界信息的强烈j中击下表现得分外突出,他们对生存、对美、对快乐都有了与祖辈完全不同的理解。
随着外界信息的传入,年轻人价值观的变化和他们对所处的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与几十年前相比,苗族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改变更大的是他们的心态。
以前苗族妇女画蜡染没有功利的目的,艺术劳动和生产劳动完全一致,可以说那时的苗族蜡染是一种地道的生产者为本身需要而创造的生产者的艺术。
当我们翻看苗族妇女出售的蜡染时,凭直觉就可明确地判断出这是新的还是老的。
她们的前辈在淡泊平静的心态之下点蜡,'每一笔都透着灵气,构图也用心良苦,整个画面精致而饱满。
现在尽管还有画的不错的妇女,但比起人人都是点蜡高手的时代来说,苗族蜡染无疑呈退步趋势。
经济时代改变了她们的价值观,近年来画的蜡染多是草草了事,制作速度较快,笔画也显得粗糙。
所以由于苗装的文化功能逐渐减弱,费工费时的服饰工艺也就逐渐衰落。
但新的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拓展,使苗族服饰工艺从开发利用的角度得到了肯定,服饰
工艺的传承不仅关系到苗族服饰文化的保存,也关系到了苗族人谋生技能的延续,因此可以说包括苗族蜡染文化在内的服饰工艺文化比苗族其他文化因子的发展机会更多。
从审美角度来看,苗族蜡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_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组成一种理想化的完形关系。
这种"人化"作用沟通了人们心灵的联系,架起一座人类共同审美经验的桥梁。
它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结起来。
这种沟通作用使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标与角度,从积淀下来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内容。
从文化特性来看,苗族蜡染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已由原有功利内容的意念标记转化为用做欣赏的审美形式,人们在对这蓝白相间的幽远、神秘象征符号的联想与品评中,重新领悟并充实了它的内容。
当人们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去审视与评价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品时,它实际上已超脱了自身,作为一种艺术元素进入了现代艺术生活,实现了向新的文化氛围与审美境界的跨越,展示出新的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苗族蜡染在新时代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同样也存在着机遇。
人类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逐渐开始了全球规模的文化交流。
现代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观正渐渐同化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这显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保持发扬,还是任其自生自灭。
虽然苗族蜡染文化已经引起文化界和艺术界的重视,但其传统的独特工艺、其毫无功利内容的图案形式以及其所独具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能否以完整的,不掺杂现代。
诠释的方式保存下来,还需关注传统民族文化的人们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