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比较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2022年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分类汇编:题型3 “比较、变化”类
题型3“比较、变化”类题型特点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异同点。
主要有类比和对比:前者是将同一类事件、人物、观点进行比较,考查相同点,常见设问有“相同”“都”等;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现象或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或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常见设问有“变化”“与……相比”“不同”等。
解题技巧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分清比较类型,明确是异同比较还是变化比较。
2.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往往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等方面思考。
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出异同点。
1.(2019·山东潍坊期中)商代重神轻民,结果失掉天下;代之而起的周逐渐由重天转变到重民上来,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
这一变化表明()A.小农经济是民本思想的基础B.民众力量壮大消除了残暴统治C.社会结构变动影响政治思想D.王权天下与民本思想渊源密切解析“由重天转变到重民上来,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可以得出西周强调民本的重要性,以维护其王权统治,故D项理解正确。
答案D2.(2019·山东潍坊新高考测评联考)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C.最终必然会失败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解析材料认为商鞅变法违背“恃德者昌”,导致“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变法强调法治,忽视了道德教化,故选B项。
答案B3.(2019·山东聊城期中)春秋后期至战国之季,诸子勃兴,蔚为壮观。
时代的歌手们,或“以道鸣”,或“以术鸣”,或“以辞鸣”,汇成了一曲雄壮的交响乐。
这一曲交响乐中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价值解析根据所学,所谓百家争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学者们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提出本阶级的救世理念,故选B项;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中,有相当比重的思想家并没有探讨人与自然关系,排除A项;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中,只有儒家的“仁政”思想探讨到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排除C项;根据所学,法家思想从根本上漠视乃至抹杀人的性格与价值,排除D项。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高中历史选择题怎么答,解题的指导方法是什么?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与方法选择题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等特点,是当前高考不可或缺的重要题型。
从选择题分数在试卷中的比重来看,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知识好不一定能考好,但没有基础知识做后盾却一定考不好。
而所谓基础,包括高中历史必修课本中所学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目的影响评价,基础知识可以帮我们在考场上迅速排除那些明显错误的白痴选项,节省大量时间。
排除法是在做高考历史选择题最常用而且屡试不爽的妙招,但是如果想要排除的又准又快,就要掌握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排除法的几个种类:(1) 白痴选项排除法就是那种明显不合史实的选项。
(2) 无关选项排除法是指那些与题干内容无关或者与题目要求无关的选项。
(3) 片面选项排除法主要是指那些只概括出材料的某一方面,但忽视了材料另一方面内容的选项。
(4) 高考材料主语就是材料中主要围绕的那个行为主体,而选项往往设置其他的行为主体作为干扰项,若遇见这样的选项也要果断排除。
(1)因果推理法:我们做题时常常感觉有些选项很对,但若仔细推敲,则会发现它和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构不成因果联系,这样的选项特别具有迷惑性,所以我们做题时要培养这种历史思维。
(2) 材料主旨确定法:每个材料都有主旨,选择题就是让我们选择一个符合材料主旨的选项。
主旨就是指挥棒,让咱往东咱不能往西,让咱打狗咱不能掐鸡。
(1)凝神聚力,聚精会神。
一定要保持做题时有百分之百的专注度。
(2)笔不离手,圈画重点。
题目中的时间无论是什么一定要勾画出来,其次要勾画关键人物,时间以及反复出现的字词。
(3)理解大意,划分层次。
划分出材料都讲了哪些方面的事儿,大致表达什么意思。
(4)找准主语,抓住主旨。
(5)快速排除,快准稳狠。
高中历史比较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二、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法一、题型特点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发散性思维)。
从内容上看,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而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
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最早""最主要"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 一般采用如下的方法: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清设问是考查两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是区别还是联系,是类比还是对比。
二联,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提取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
四排,排除表述错误或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只有本身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才能最后入选。
同学们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历史解题宝典系列比较型选择题解题秘方“四点”
【典例2】“比较点”-求同型(2017〃北京东城区检测)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 新政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实行的三次自救运动。这三次运动的共同点是( ) ①都是学习西方活动 ②都加剧了社会矛盾 ③都推动了政治制度变革 ④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题指导】解答抓住关键词“共同点”分析。三次运动都是学习西方的运动,①正确;洋务 运动并未加剧社会矛盾,②错误;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没有推动政治制度变革,③错误; 三者都推动了中国社会或经济、政治、思想的进步,④正确,故选A项。 【答案】 A 【典例3】“比较点”-求异型(2013〃海南卷)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 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答题指导】魏源强调的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不学习古人,四个选项都强调变法,但A、B、C 三项强调彻底变革,和材料意思一致;D项强调借助古人来进行变法,与题干材料思想差异最大, 故选D项。 【答案】D 【典例4】“比较点”-求异型(2017〃山东潍坊)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 的不同之处是( )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答题指导】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 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 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 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高中历史比较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二、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法一、题型特色比较型选择题是把拥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一样历史阶段的反应放在一同,让考生经过剖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一样点(发散性思想)。
从内容上看,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实质问题进行剖析比较的。
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一样点”“共同”“相像”等标记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应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一样点”“最根本的不一样” “实质上的相像之处”等,而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
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照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看法进行比较,主假如程度性比较,如" 最早 "" 最主要 " 等 ; 对照是将不一样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察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一样。
解答此种类的选择题 , 一般采纳以下的方法 :一审,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考察的角度,看清设问是考察二者的相同点仍是不一样点,是差异仍是联系,是类比仍是对照。
二联,联系教材中的有关知识,提取与题意有关的知识,并进行对照。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能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能否切合题干的要求。
四排,清除表述错误或不切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只有自己正确的且切合题干要求的才能最后当选。
同学们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比较型选择题波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剖析、归纳和归纳,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从头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鉴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擅长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剖析判断。
常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别性与广泛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
高中历史高考选择题答题指导(共两种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指导一、材料中心意思选择法【方法指导】“把材料的中心意思读懂,选择与中心意思最接近的那个选项。
”中心意思法:把材料的中心意思读懂,选择与中心意思最接近的那个选项正负态度法:材料对某个人某件事是正态度还是负态度,哪个选项与之匹配核心意思法【真题讲解】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读懂材料:前边说商朝产生了多少王,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然后后面用一个分号隔开,说西周产生了多少王,这反映出?你有没有发现分号后面那一句话有没有少点什么?把材料结构简单变一下: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西周产生的王要比商朝产生的王要少,说明后面的东西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材料的核心意思,哪个跟继承方式有关你就选哪个就行。
所以闭眼选B。
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读懂材料:朝廷制作了这种皮币,价格很高,诸侯王来献礼「必须」买这种币,但是诸侯王收入很少。
在材料中一旦出现了“必须”“一定”等这种表示情感态度的词,那么一定是解题的关键。
一句话总结材料的核心意思:朝廷让本不富裕的诸侯雪上加霜。
用这个中心意思去选一个和它最接近的选项,闭眼选C,至于ABD完全和中心意思无关。
3.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材料的核心意思就是:在乾隆年间,有很多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选择题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掌握有效的解题技巧不仅能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还能节省答题时间,增强考试信心。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实用的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审清题干审清题干是解题的关键。
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所问的核心内容。
注意关键词,如“主要”“根本”“直接”“本质”等,这些词往往决定了答题的方向。
例如,题干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那么答案就应该围绕主要的障碍展开,而不是一些次要的因素。
其次,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
历史事件和现象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容易选错答案。
比如,题干限定在“唐朝时期”,那么选项中关于其他朝代的内容就可以直接排除。
二、分析选项对于选项,要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判断选项本身的正确性,如果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那就可以直接排除。
比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这个选项就是错误的,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其次,要注意选项与题干的关联性。
有些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所问的内容无关,也不能选。
例如,题干问的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而某个选项说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即使这个选项本身正确,也不符合题干要求。
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有些选项之间存在包含、并列、因果等关系,通过分析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有两个选项分别是“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如果题干问的是工业革命的主要作用,那么第一个选项更全面,更符合要求。
三、运用知识储备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庞大,解题时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储备。
比如,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题目,要清楚从夏商周的世袭制、宗法制到秦朝的郡县制,再到明清的君主专制加强等一系列的发展脉络。
对于世界近现代史,要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手工工场到工业革命,再到垄断资本主义等阶段的特点和影响。
高考历史题型 比较类试题的答法 课件
用途 用于教育考试 教学语言
影响
其他民族与 西欧国家由此创 国家学习 造本民族语言
演变 完整保留沿用 口语功能丧失
答案: 相同点:①从起源看,都有悠
久的历史。②从发展看,都在发展 中得到规范。③从用途看,都是官 方规定的教育考试语言。④从影响 看,均对其他民族或周边国家产生 了深远影响。
不同点:从演变看,拉丁语丧 失了口语功能,汉语功能完整并至 今通用。
同时在草稿纸上列表
汉语
拉丁语
起源 发展
古老悠久 形成统一规范
产生于古罗 马
逐渐标准化
用途 用于教育考试 教学语言
影响
其他民族与 西欧国家由此创 国家学习 造本民族语言
演变 完整保留沿用 口语功能丧失
2 解题方法——例题
同时在草稿纸上列表
书面表达
汉语
拉丁语
起源 发展
古老悠久 形成统一规范
产生于古罗 马
汉语
拉丁语
古老悠久
形成统一规范
用于教育考试
其他民族与 国家学习
2 解题方法——例题
材料:
•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
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
“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
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信息4
2
解题方法——小窍门
用一句删一句,材料信息使用全。 异也罢同也罢,自圆其说逻辑好。
3
命题变化
弱化“比较”在题 型里的显性提示(即题 干较少出现“比较”这 个词——反套路)
突出比较思维的考 查(重素养)。
比较不仅是一类题 型,也是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一个环节和步骤。
历史高中比较型答题技巧方法大全
历史高中比较型答题技巧方法大全历史高中比较型答题技巧方法大全历史是一个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很多不同的时期和文化,因此在高中历史考试中,比较型题目成为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比较型题目要求学生比较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人物或文化现象之间的异同点,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别、分析和总结能力。
以下是一些历史高中比较型答题技巧和方法大全。
1. 了解题目要求在回答比较型题目之前,首先需要读懂题目要求。
题目可能要求比较两个或多个文化现象、政治体系、经济发展、人物成就等方面。
要注意题目当中的关键词和运用。
比如,题目可能会要求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等,这些都需要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来回答问题。
2. 分析相关信息在回答比较型题目时,需要分析相关信息。
这可能包括有关不同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的背景、影响、时期、人物、地点、原因和结果等。
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异同点,并更好地回答比较型问题。
3. 利用图表和图像在回答比较型题目时,图表和图像是非常有用的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比较不同文化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异同点。
例如,比较两个不同城市或文化之间的建筑、服装等方面时,可以使用地图或图片来辅助回答。
4. 利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对比法和归纳法是回答比较型问题时非常有效的方法。
对比法是比较两个或多个事件、现象或人物之间的异同点。
归纳法则是通过把大量的信息汇总到一起,归纳出这些信息的共性和不同之处。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比较不同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之间的异同点。
5. 确定主题和结论比较型题目通常要求学生比较两个或多个过去的事件或现象,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学生需要确定一个主题,然后找出该主题在两个或多个事件或现象中的不同之处。
确定主题并总结结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较型问题,并回答这些问题。
6. 学会分类分类是另一种回答比较型问题的方法。
学生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事件或现象拆分为各类不同的变量并放到不同的类别中进行比较。
高考高分经验:高考历史比较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高分经验:高考历史比较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摘要】2014年高考如何复习一直都是考生们关注的话题,下面是历史网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高考高分经验:高考历史比较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特点: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基本解题方法:1.重点确立比较项。
比较型选择题要求从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求考生选择出正确的或符合题意的选项来。
有的题目是从单一的知识点出发去比较,而有的题目则是从全面的角度去比较。
因此,确立比较项,是辨别其正误的首要条件。
如:[例](江苏历史卷第19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2.把握比较的侧重点。
有的题目只要求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其中一方面的内容,此内容就决定了题目的正确答案的得出,必须高度重视这一侧重点。
如:[例](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26题)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3.明确比较的时空范围限制。
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范围的,与之相联系的比较型题目,也不可避免地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入手设计陷阱。
如:[例](上海历史卷第5题)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点是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分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解法总结: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1997年高考题)A.互相矛盾B.大同小异C.完全一致D.互为补充解析:本题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两个重要文件有关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考查对社会经济主张的理解和评价。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比较分析法)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比较分析法)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
高中历史
解题技巧(比较分析法),祝大家阅读愉快。
许多考生在做多项选择题时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也就是说,排除两个选项后,他们会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犹豫不决,不知道哪一个更合适。
事实上,对于这类话题,我们可以结合话题的要求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比较,从而找到最符合话题要求的答案。
例如:两税法体现出杨炎的理财思想是()
a、轻兵役和低税收B.无农业时间C.平均负担D.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
本题可以明显排除a、b两项。
课本上说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
所以很多考生都会选择d项。
但我们仔细分析,两税法确实开源了,但节流是没有体现的。
而两税法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改变了自战国秦汉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而地主地多财产多,自然交税就多,农民地少财产少,相应交税也就少,所以是一种地主和农民负担的相对平均。
答案是c。
本文旨在为您梳理高中历史问题解决技能(比较分析法),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成绩。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技巧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技巧第一,非凡的方法如果你选错了,那就在这四个选项中做横向比较,发现其中一个选项与其他三个选项有显著差异,这通常是标准答案。
如果发现正确的选项与其他三个选项有显著差异,请先清除该项,然后在其他三个选项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如果一个选项与其他两个选项不同,标准答案是与其他两个选项不同的选项。
二是自相矛盾的方法观察并比较四种选择。
如果有两个矛盾的选项,可以清除其他选项,而答案则锁定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选项中。
同时,清除的选项可用于帮助回答问题。
三是正相关法在知识判断的选择上,特别是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有些选择过于积极,如“必要”、“不允许”、“全部”、“只有”等,往往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如果有“可以”、“一般”、“可能”、“平时”等词语,则可以初步判定为正确的选择。
高中历史有哪些答题技巧选择题解题技巧“三看三思”的方法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
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1.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2.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3.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4.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高考历史选择题6大题型和22个解题技巧(含例题分析)!
高考历史选择题6大题型和22个解题技巧(含例题分析)!第一类:限制性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紧扣限制性条件限制性选择题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限制性,这种限制性主要表现为对时间、方位、频率、大小、多少、秩序、长短、程度等的限定。
解题中把握了这些限定,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应该注意的是,一道试题中的限制性条件往往不止一个,审题时不要顾此失彼。
如:[例1]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C)2.挖掘隐含的条件限制性选择题的限制性条件不仅呈现在题目的表面,还常常隐含在题目的表述中。
挖掘这些隐含条件,是解题不可或缺的关键途径。
如:[例2]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同国籍的妻子……这是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
”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 )A.英属北美殖民地B.法属美洲殖民地C.西属美洲殖民地D.荷属美洲殖民地3.重点关注程度词题中的程度词主要分布在备选项中,往往具有绝对性,要么完全肯定或否定某一历史事实要么以偏概全,不留余地。
关注这些程度词,是排除错误找到答案的巧妙方法。
如:[例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C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4.运用阶段性特征限制性选择题往往是在时间上做文章,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并运用这些特征为己所用,是迅速排除错误选项,找出正确答案的必要措施。
如:[例4]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选择题答题技巧整理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一、做题方法1.首先审题干,定位时空,抓关键词:先要圈画时空,之后找到题眼。
(方式比较多,标点符号、连接词、高频词等)关键词包括:中心词(关键词、主体或重心)。
题干语气(转折、递进、条件、肯定或否定)。
标题符号(括号、省略号、分号、省略号)2.其次审清设问,定题型。
是原因还是影响或是反映,根据题干猜测命题者的立意,积极还是消极。
表明、反映了,说明了等(本质、实质)。
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结果、影响、意义、作用。
历史史实等。
3.再次审备选项对症下药。
辨析选项,先用排除法,注意常见错误选项(如时空错乱、史实不符、用词不当、逻辑有误等),注意其中的史实错误、基本常识,题干主旨,唯物史观原理,逻辑推理。
再用直选法双印证。
二、题眼1.时空——时空阶段特征,注意时间和空间。
包括直接明了的时空和隐含的时空特征。
如汉武帝、陕甘宁边区、红军等。
2.从情境材料呈现的细节来看,出现高频字词,出现转折语气,出现特殊符号(分号、省略号、括号、专有名词引号)。
命题人有意为之!正选的突破口?错选的干扰点?分号,如要表达两层或多层意思,或将两件事作比较,或讲某件事的发展演变过程,往往要用分号表示分层、比较或发展趋势。
遇到分号时,需要注意,如果是并列关系,判定选项就往往要考虑全面原则。
如果是转折关系,判定选项就往往要考虑转折词后面的内容。
如果是递进关系,判定选项就往往要考虑表示程度的词语。
省略号,一般是省略号后见答案,否则后面的内容也会被省略。
如果是多个省略号,两个省略号中间的最有可能是答案。
括号,往往后边缀的是某历史事件的起止时间,某个特定时间,某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某个词语的注释。
(这个词语对解决本题有重要作用,括号的作用是暗示强调的意思)等。
双引号,这句话加双引号,表示某人说的话,没什么特殊含义。
特定名词的双引号就有特殊含义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起着强调、暗示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是解答时务必高度关注加双引号的这个词的特殊含义,可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分析解读;二是表示否定之意,如我们一般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或共产党时,说“左”的错误,左字是要加双引号的,就做的本来意思来说是好的,但是加了双引号之后,其历史意义是表示否定之意。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比较式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比较式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比较式选择题比什么,首先看选项是否与每个比较对象都相符合,再看选项是否符合题目的比较范畴,最后看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
(2)比较式选择题怎么比,如比较A和B在某方面的(异)同,与A 相比B在某方面的(异)同
(3)如是组合式选择,要通过最有把握选项的组合,进行筛选。
[例] 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的有: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领导者发生了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B
[例]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运用启蒙思想的部分原则宣传维新思想,在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这与法国启蒙运动相比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冲击专制制度
C 动员社会革命D否定君主制度
A
1
[例] 维新派同革命派相似的历史功绩在于:①从不同角度抨击了封建制度②以不同方式倡导了世界潮流③在不同程度上动摇了清朝统治④用不同手段否定了君主专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C
1。
高考历史比较类题满分妙方
高考历史比较类题满分妙方比较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
从设问的方式来看,比较题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限定性的,如:试从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者身份、主张及策略,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异同。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江西卷)这类题因为有了限定的角度,也就容易形成思路、组织答案。
还有一类是宽泛性的,如:下列分别是隋朝和元朝时期的运河图(见图1、图2),请加以辨认并概括它们的异同点。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这类题因为没有限定角度,所以较难形成思路,往往很难回答。
下面提供一种解答比较类题的思路与模式,以供广大师生借鉴。
在做比较题时,一般情况下都要主动从不同和相同两个方面来思考、解答。
例如:请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对于这样的题目,就要从异、同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且对异同点分别进行比较时,都可从如下角度思考,按如下步骤填写:①背景,②原因,③目的,④内容,⑤性质,⑥结果,⑦影响。
再如:如果把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作一比较,你认为应该对他们作怎样的评价?根据上述答题思路,本题答案可表述为:①背景Z(郑和下西洋):明朝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繁盛阶段,封建经济繁荣,封建君主专制即将达到顶峰。
某(迪亚士、哥伦布的新航路):封建势力逐渐衰落,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
②原因Z:a.根本原因:基本上出于政治目的,发展国家经济方面的目的性很弱。
b.直接原因:宣扬国威,八方来朝。
c.条件:技术与国力的可供支持。
d.历史原因:历史上以宗主国的身份与外国成功交往的经验。
某:a.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增加商业资本,扩大对外市场。
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的普遍社会现象;《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b.直接原因:垄断东西方贸易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丰厚利润的刺激;奥斯曼土耳其在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造成的商业危机。
c.主观条件:新航路开辟的支持者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统治者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统治;当时社会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高涨。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历史选择题在高中历史考试中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对于提升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可以帮助你更好应对历史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步,仔细阅读题干。
在解答选择题之前,务必仔细阅读题目,并理解所提问题的关键。
同时,别忘了仔细检视选项,以便能更好地选择正确答案。
经常有一些关键信息藏在题干中,可以帮助你确定正确答案。
第二步,利用关键词。
历史题目中常常有一些关键词或者关键短语,如时间、地点、人物名字等。
这些词汇可以帮助你在选项中筛选出正确答案。
耐心阅读选项,和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对比,找出相互匹配的关键词,以确定正确答案。
第三步,排除错误答案。
在选择题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正确但实际上是错误的选项。
通过逐个排除错误答案,如果在剩下的选项中有一个显然正确或者可能是正确的,那么这个选项就有很大可能是正确答案。
第四步,注意否定词。
在历史选择题中,否定词如“不”、“无”等的出现可能会改变选项的含义。
因此,当出现否定词时,要特别小心,并注意它可能带来的答案改变。
有时候,否定词会使原本正确的选项变成错误选项。
第五步,注意上下文。
细心地阅读题干和选项的上下文,有助于理解文章的背景和相关信息。
有时候,选项中可能会提及或补充题干中的某些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提供更多线索,帮助你找到准确答案。
第六步,考虑历史常识。
应试过程中,不要忽略自己的历史常识。
尽管选择题提供了选项,但有时你可能会因为基础知识而直觉地推断出正确答案。
最后,为了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做历史选择题时要保持专注和冷静。
不要过于着急,仔细分析选项和题干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选项之间的差异。
通过理性推理和合理判断,你将更有可能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总之,掌握高中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成绩的关键之一。
通过注意题干、关键词、排除错误答案、注意否定词和上下文以及运用历史常识,你将能够更准确地回答历史选择题。
最重要的是保持专注和冷静,充分发挥自己的推理能力,相信你的历史成绩会有所提升。
高三历史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及训练(附答案)
高三历史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及训练(附答案)比较型选择题解题对策:对策一:可采用前面“通用通法”之排除法。
对策二:三步走。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明确比较什么、怎么比较,其解题过程可提炼为以下三个步骤:(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什么。
(2)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展开思路。
(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策三: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复习时要重点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等。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
题型诠释: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阶段的反映作为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的选择题。
它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备选项表述的正误。
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形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
隐形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提示语。
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通常后一种更常见。
比较型选择题训练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
外服是商国周围的大小方国,其首领为侯、伯。
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
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
”据此判断,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不同是( )。
A.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B.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的实际控制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法一、题型特点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发散性思维)。
从内容上看,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而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
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最早""最主要"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 一般采用如下的方法: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清设问是考查两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是区别还是联系,是类比还是对比。
二联,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提取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
四排,排除表述错误或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只有本身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才能最后入选。
同学们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四、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易错陷阱①基础知识掌握不准,找不出异同例1.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解析】本题的设问是理论的共同之处。
由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而提出日心说,被后来的实验证明是错误的,没有推动技术的重大突破,更不是科学的概括物质运动的规律,故排除三项。
但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原来托勒密的地心说,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故B对反思:基础知识要牢固把握,多用排除法。
例2.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解析】本题属于类比型对比题。
有所学知识可知,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是全面的改革,核心是经济与军事,只要基础知识过关,此题很容易, B对②阅读理解困难,找不出共性和个性例3 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
”这里的“同样情形”包括①雅典公民普遍好战②伯里克利才能杰出③雅典实行民主政治④雅典面临外邦威胁【解析】通过文字材料来考查比较能力的试题,阅读和提取信息是关键。
本题的设问限定词是“同样情形不包括”,也就是“不同点”。
由材料可知在“民国四年(1915年)”,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而且外部有日本侵略(反抗日本),由所学知识可判断这三个条件(比较项)雅典都具备,而“普遍好战”既不符合中国,也不符合雅典。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本题的陷阱是,材料理解困难,找不到比较项,导致无法进行比较例4.在周代的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王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守西周的分封制【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
A项和B项不符合史实,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③不能确定备选项的正误例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解析;比较型选择题在选项上设置陷阱的很普遍,如果考生基础知识不好或者比较分析能力欠缺,有些选项就无法选。
由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是在明清,不符合《窦娥冤》(元朝)的时间,所以A项排除;“异端思想影响广泛”指的是李贽,也不符合题干,可排除;而D项和材料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窦娥冤》和《水浒传》反映的是下层群众的生活,所以体现出普通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陷阱:选项无法确定正误,导致错误例6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
”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托古改制C.变者天下之公理D.祖宗之法不足守【解析】设问限定词是“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材料的意思是:改革越彻底,对人民越有利,既是圣王复出,也不会舍去明代税制而恢复唐代税制。
主旨意思是要彻底变革古制。
四个选项都反映了变革,但要说彻底变革古制,托古改制与其意思差异最大。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课堂突破1.(2016·广东江门一模)“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实主义。
固然,皇帝也是祭士,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
”与中国的“现世主义”关系最小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儒家强调德治、仁政,重视现实治理,故A项与现实关系密切,但不符合题意;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超脱现实之上,故B项与现实关系最小,符合题意;法家强调法治,与现实最密切,故C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贯穿实际功利精神,与现实关系密切,故D项不合题意。
答案B2.(2016·广东揭阳二模)皇天后土,土地神在宋代以前是各个地域的保护神,地位崇高,城隍只是一个具体城池的保护神,但宋代之后土地神却成了城隍的下属。
这一变化反映了A.统治者对神祗利用的变化B.宋代之前是农业社会,宋代之后是商业社会C.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和文化功能增强D.城市的政治、军事统治功能增强解析土地神、城隍神地位变化与统治者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城隍神的地位提高,高出土地神,城隍是具体城池的保护神,结合宋代城市发展,可知其地位提高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和文化功能增强,故C项正确;宋代以前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统治功能,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4·山东济南调研)1912年,宋教仁以国民党代理事长身份参与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时说:“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宋教仁试图成立的“内阁”在组织形式上与下列哪个国家相似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解析解答提取题干有效信息是“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可知组阁符合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组织形式,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答案 A4.(2016·北京石景山调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和1927~1936年两个阶段都出现了较迅速的发展。
这两个阶段能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中提倡国货 D.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解析迁移所学知识,可知1912~1919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得到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故选B项。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中提倡国货,只符合1912~1919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排除A、C两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但不是这两个阶段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5.(2016·江西二模)马克思说:“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
”下列各项中,能与马克思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第三产业的兴起C.“福利国家”的建立D.“新经济”的出现6.(2016·广东中山期末)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课后专项练习1.(2016·北京东城区检测)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实行的三次自救运动。
这三次运动的共同点是①都是学习西方的活动②都加剧了社会矛盾③都推动了政治制度变革④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2.(2016·河北邯郸检测)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这两次谈话都A.完成了拨乱反正B.打破了思想束缚C.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D.深化了体制改革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4.光明网《分权VS集权》一文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说某制度是中央集权,形成的是由皇帝垂直型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而另一制度则是分权,中央犹在,但地方自治,政治权力不是一根线,而是多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