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会议之一,于1935年11月7日召开,持续至1935年11月25日。
它是一次深刻、广泛的战略性、政策性和谋略性会议,也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重大转折。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树立抗日战争的战略主张。
二是加强党的建设。
三是探索发展共产主义。
首先,遵义会议树立了中国共产党打抗日战争的战略主张,它重新定义了抗日战争的总体路线。
在这一会议上,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抗日战争是复杂的革命斗争,对其进行有效的战略安排是灭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因此,它提出了一系列抗日战争战略主张,以最大限度增强党的统治能力:一是将抗日战争提升为中国革命的核心任务;二是全面投入抗日斗争;三是激进反击;四是建立民族联军;五是把全体党员参加抗日战争。
其次,遵义会议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变得更加强大和先进。
会议就主张党要坚持无产阶级领导、科学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作为党的纲领,积极推进党的建设。
会议还就提出了构建党内民主,扩大党的势力范围,增强党的组织实力,加强党的领导班子等进行了讨论。
最后,遵义会议探索发展共产主义。
会议提出了一项具有指导意义的重大方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资本主义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这个方针指出,中国在走共产主义道路上,必须先从资本主义社会出发,从实际出发,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会议还一致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努力达成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设正确的社会主义的目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略主张,树立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思想,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道路,使抗日战争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其次,这次会议发现了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变得更加强大和先进,从而形成了一种更加严密的领导结构和管理机制。
最后,会议对共产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总体方针,使中国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得以有序进行。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会议
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调整,对党的发展和军事
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1月,会议的背景是中国红军长征途中
遭遇严重困难,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展开了残酷的追歼。
会议的召开地点在贵州省遵义市,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
朱德、彭德怀等党的领导人。
在这次会议上,对党的路线和方针政
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党的军事斗争和组织建设的总结和分析,对国民党的对策和应对措施的讨论,以及对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
调整。
在军事斗争方面,会议总结了长征途中的重大失败和教训,
提出了正确的军事战略和策略,明确了党的军事斗争的指导思想和
方针政策。
在组织建设方面,会议讨论了党的组织建设和领导体制
的调整,提出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了
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在对国民党的对策和应对措施方面,会议深入分析了国民党的
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形势和态势,提出了正确的对策和应对措施,明确了党的抗战方针和政策。
在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调整方面,会议深刻反思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明确了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军事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调整,为党的发展和军事斗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对党的发展和军事斗争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路上的最大转折点
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路上的最大转折点遵义会议是发生在1935年1月至2月期间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地点在贵州省遵义市,因此得名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红军长征路上的最大转折点之一。
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带领着几万名士兵越过了草地、山川和江河,一路向西,最后在云南省西部的峨山彝族自治县落脚。
在这段历经坎坷的路途中,中央红军死伤惨重,疲惫不堪,人心涣散,战斗力严重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红军需要进行调整和重组,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形势。
会议策划人与出席人员刘伯承、周恩来、朱德、张国焘、陈毅等人,是策划此次会议的重要人物。
与会人员包括了所有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中的指挥员和政治人物。
在会议开始之前,许多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了红军内部存在的问题,他们决定通过会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会议内容在遵义会议上,主要讨论了红军内部的政治、组织和军事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由张国焘掌握的“左倾冒险主义”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暴力和武装夺取政权;另一种是由周恩来、朱德等人掌握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观点,认为应当依靠人民群众和其他政治力量来反抗日本侵略者。
这场会议的最终结果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观点得到了最终认可,而“左倾冒险主义”观点被否定了。
同时,会议还讨论了军事组织和指挥方式的改革,决定调整军事战略,采取以游击战争为主的新战略,从而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命运。
在会议之后,中央红军积极推进战略调整和组织改革,重新统一了军队,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影响和意义遵义会议可以说是红军长征路上的最大转折点之一。
通过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首次公开讨论了解决内部分歧的问题,确立了正确的革命路线。
同时,通过重新调整军事战略和组织结构,中央红军得以继续前行,最终到达了陕北并发起了抗日战争。
此外,遵义会议也奠定了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的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之一。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目前,在中国,1935年12月18日召开的遵义会议仍被誉为“解放军历史上最伟大的会议”。
这次重要的会议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发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的重要一步,其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一、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首先,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抗日联合战线”的概念。
这表明,除中国共产党外,还应建立国民党军事组织与抗日军的联合。
其次,遵义会议宣布在中国开展“正常军事演习”,即在中国开展反抗日本侵略的军事行动,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宣布中国正式进入抗日战争。
此外,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宣布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并建立发动抗日的新的的政治机构抗日民主联合政府,他们负责协调和统一抗日战线,以实现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目标。
最后,遵义会议制定了共产党联络机构,为实施全国抗日联合战线提供了有效的政治宣传支持。
二、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首先,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发动抗日战争的决定性一步。
它以明确的决策,指明了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策略方向。
此外,遵义会议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重要的历史时刻,联合了全国各地的人民,共同抗击外敌,推进了中国人民的解放运动。
这也表明,遵义会议的召开是拯救中国的历史时刻,其历史意义超乎于单纯的战
役功绩。
总而言之,1935年12月18日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解放军历史上最伟大的会议。
这次会议召唤中国联合抗日,明确了反抗日本侵略的决心,使中国人民精神上真正解放,为中华民族从入侵而重生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这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遵义会议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王稼祥(1906年—197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邓发(1906年—1946年)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 刘少奇(1898年—196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长征开始时为红八军团中央代表,黎平会议 后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 何克全(1906年—1955年)又名凯丰,共青团中央书记、长征开始时为红九军团中央代表 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 刘伯承(1892年—1986年)红军总参谋长、军委纵队司令员,遵义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李富春(1900—1975年)中央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林彪(1907年—1971年)红一军团军团长 聂荣臻(1899年—1992年)红一军团政治委员 彭德怀(1898年—1974年)中央候补委员、红三军团军团长 杨尚昆(1907年—1998年)中央候补委员、红三军团政治委员 李卓然(1899年—1989年)红五军团政治委员 邓小平(1904年—1997年)中央秘书长 李德(1900年—1974年)原名奥托·布劳恩,共产国际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长征开始时为中央 “三人团”成员 伍修权(1908年—1997年)翻译[3]
革命的征程
遵义会议
一、会议背景 会议背景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 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 厉的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 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 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 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 击的敌军,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 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 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遵义会议的时间和意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中国内战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
它于1934年12月18日至1935年1月1日在中国贵州省遵义市召开,共举行了九次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共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一次重要历史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和谈,实现共同统一抗日战争的决定,提出统一战线的思想,制定统一战线的行动纲领,以及讨论和制定新的政治经济改革方案。
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由一个小型的游击队发展成一支强大的革命军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历史进程。
遵义会议的成功,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民主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走向。
它不仅使中国工农红军更加强大,也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地位得到了肯定,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简述遵义会议历史意义
简述遵义会议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
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党的
抗日战争的前途和方向,并对当时党内的路线斗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遵义会议
使党内路线斗争取得重要转折。
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正确主张,批判
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倾向,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路线,从而实现了党内力量的重新组合和整合。
其次,遵义会议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略和战术。
会议深入
分析了抗日战争当前的形势,确定了党在抗战中的统一战线策略,明
确提出实行积极防御和以游击战争为主的方针,为党在全国范围内开
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第三,遵义会议推动了党的建设和军队的发展。
会议上决定了红
军的改编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使红军得以保留和完善。
同时,会议规定了红军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的整顿,为红军后来
长征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领导基础。
遵义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为
党在中国革命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党的路线、组织和战略
的重大转型,深刻影响了党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革命中一个重要的
历史节点。
遵义会议
背景:遵义会议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在党和红军面临危急的关头召开的。
由于“左”倾错误领导人完全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在长征中,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折损过半。
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大部分领导人的赞同。
于是,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内容:一、遵义会议主要作出四项决定: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
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后不久,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
随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又称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任团长。
二、(1)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
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2)对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进行改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
1.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于1935年1月召开。
2. 会议的召开地点是贵州省遵义市,因此被称为遵义会议。
3. 遵义会议在中国红军长征过程中召开,目的是总结红军的工作并讨论军事路线的重大问题。
4. 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以游击战争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形式的军事路线,并得到通过。
5.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中的领导地位,为后来的中国革命起到了关键作用。
6. 在遵义会议后不久,红军进行了整编,并沿着新的军事路线继续长征。
7. 遵义会议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决定了路线方针,为党的发展和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会议内容: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
首先由博古作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
他过分强调客观困难,把失败原因归之于反动力量的强大,而不承认主要是由于他和李德压制正确意见,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错误造成的。
接着,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
同时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
张闻天按照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作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毛泽东接着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今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
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也相继发言,不同意博古的总结报告,同意毛泽东、张闻天提出的意见。
会议最后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然后发到支部讨论。
会后,张闻天根据与会多数人特别是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
这个决议,在中共中央离开遵义到达云南扎西(今威信)县境后召开的会议上正式通过。
决议明确指出,博古、李德以单纯防御路线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是第五次“围剿”不能粉碎的主要原因。
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等在领导红军长期作战中形成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
遵义会议还制定了红军尔后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
会后,又根据敌情的变化,决定中央红军在川滇黔三省广大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
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并决定取消“三人团”,仍由中革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随后,进一步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
有关遵义会议的红色故事
有关遵义会议的红色故事摘要:一、遵义会议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二、遵义会议中的红色故事1.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重要作用2.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斗争3.遵义会议对党的革命事业的推动作用三、遵义会议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四、结论: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正文: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它发生在1935年1月。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充分认可,他成为了党的核心领导。
在遵义会议中,有许多红色故事令人感慨。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毛泽东同志在遵义会议上的重要作用。
在会上,毛泽东同志坚定地主张红军应该采取游击战的战略,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冒险主义和机会主义倾向。
他的正确主张得到了与会大多数同志的拥护,从而确保了党的事业重新走上正确轨道。
其次,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斗争是遵义会议背后的红色故事。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英勇顽强地进行了斗争。
正是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战士对党的信仰变得更加坚定,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明确了党的基本路线,从而为党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后,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采取游击战的战略,不断壮大自己,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如今,遵义会议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但遵义会议精神依然鞭策着我们。
遵义会议的故事不仅要传承,还要发扬光大。
我们要深入学习遵义会议精神,将其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故事。
与遵义有关的历史事件
与遵义有关的历史事件遵义,是一座位于中国贵州省东北部的历史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遵义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与遵义相关的几个重要历史事件。
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
它于1935年在贵州省遵义市红军大学召开,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一次扩大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毛泽东和林彪等领导人取得了对于党内路线斗争的胜利,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核心地位。
遵义会议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位于遵义市汇川区黄果树镇。
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遵义会议而建立的,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内展示了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召开过程以及会议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实物,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遵义会议的重要地位。
三、遵义起义遵义起义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对抗国民党的围剿而在贵州省遵义市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发生在1928年,起义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负责人周恩来。
遵义起义的胜利,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对于共产党的围剿,还给了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遵义长征纪念馆遵义长征纪念馆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
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而建立的,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内展示了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的艰辛过程以及长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实物,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五、遵义革命纪念馆遵义革命纪念馆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
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遵义起义和长征胜利而建立的,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内展示了遵义起义和长征的历史背景、领导人的事迹以及革命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实物,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遵义的革命历史。
总结起来,与遵义有关的历史事件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遵义会议、遵义起义、长征等。
遵义会议 心得
遵义会议心得一、背景介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
这次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的召开背景是红军长征途中遭遇重大困难,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同时也是由于毛泽东与王明在军事指导方针上的分歧而引发的。
二、会议过程1. 决策背景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当时红军遭受了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严重打击,损失惨重,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同时,毛泽东与王明在军事指导方针上存在分歧,毛泽东主张进行游击战争,而王明主张进行正规战争。
这种分歧使得红军在长征途中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挥和战略。
2. 讨论与决策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以及其他一些军事将领对王明的指导方针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毛泽东通过会议的讨论,最终取得了胜利,会议决定采取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方针,并将毛泽东任命为红军总指挥。
这个决策对于红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果与影响遵义会议的决策为红军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会议决定了红军的军事指导方针,统一了红军的指挥体制,使红军能够更好地应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会议还对红军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这些措施对于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个人感悟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遵义会议,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领导核心的重要性。
在遵义会议中,毛泽东通过自己的坚定立场和正确决策,最终取得了胜利,使红军能够继续前进。
这给我启示,一个组织或团体的领导核心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决策能力,才能够引领团队走向胜利。
此外,遵义会议也让我认识到了军事指导方针的重要性。
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争方针得到了通过,并成为红军的战略指导。
这个决策的背后是对战争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准确判断,以及对红军实力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遵义会议的故事
遵义会议的故事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
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
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湘西去。
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
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
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
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
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等7座县城,于1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
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
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
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已达4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还在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
毛泽东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
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作战迭次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
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
遵义会议意义和启示
遵义会议的意义和启示一、背景介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
会议的召开地点和时间都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正是由于红军长征的艰苦远征,使得中央红军处于极度困境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层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决策,这就是遵义会议。
二、遵义会议的意义1. 重新确立了党的领导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转折点,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成功地批判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重新确立了党中央的领导权。
在遵义会议之前,党内存在严重的错误和分歧,导致红军长征的失败和士气的低落。
通过遵义会议,党中央得到了重新巩固和加强,为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确定了新的军事路线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新的军事路线,即以游击战争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战略方针。
这一战略方针的提出,对于红军长征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这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 增强了党内的团结和纪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党内整风运动。
会议上,党内的错误思想得到了批判和纠正,党内纪律得到了加强。
通过遵义会议,党内团结得到了增强,为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4. 为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经验总结和启示。
会议上,通过对错误的批判和总结,使党的领导层意识到了党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同时,也为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党的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指导。
三、遵义会议的启示1.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生命线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重新确立了党的领导权。
这一点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至关重要,党的领导是党的生命线。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
2. 坚持正确的军事路线是决定性因素遵义会议提出的以游击战争为主、运动战为辅的军事路线,对于红军长征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遵义会议的名词解释
遵义会议的名词解释遵义会议是指中共中央在中国贵州遵义市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时间为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此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目的是总结党的前期工作经验,探讨党的根本路线和战略战术问题,并推选新的中央领导层。
会议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发展。
在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遭遇了严峻的考验。
国内外的敌人对中国共产党展开了疯狂的围剿,党的前线和基地遭到了严重破坏。
此时,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和纷争。
在这种背景下,遵义会议被召开,旨在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重新确立党的领导权。
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党内斗争中胜出,被选为中央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者,确立了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此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制定了新的战略战术,并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过去的革命路线。
在遵义会议上,中共中央通过了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决定把红军改组为中国工农红军,以适应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这一决定是中国共产党从传统农民战争到工农武装革命的转折点,从而为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遵义会议的召开不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统一领导,巩固了党的组织和力量基础。
此后,中共中央从遵义迁往延安,在整风运动中进一步加强了党的纪律和思想建设,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会议本身的规模和时间。
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内外敌人的围剿,也标志着党的领导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逐渐实现了对全国革命斗争的领导,将中国共产党推上了更大的历史舞台,并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总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在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大会议,1935年12月18日在中国西南山区遵义市召开。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抗击国民党反动派所召开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有限的、秘密组织转变为一个全国性政党的开始。
遵义会议既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次历史性重大会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一次重大历史会议。
遵义会议持续了两个多月,参加的有中央副主席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
会议时间定于1935年12月18日至1936年1月7日,共召开了19次会议,主要讨论着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发展。
会议通过了许多关于党的政治和机构职能的新规定,重新建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为全党实行中央集权作了准备,拓宽了中央在党的组织活动中的作用,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又拓展了共产党的政治活动,要求共产党员要“改变作风,加强组织,多接受党的思想教育,多参加政治活动,落实反动派的政治制裁,努力张扬共产党的思想”;再次确定党的宗旨为“为了解放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为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会议还提出了实行政治协商与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共产党员利用宪法和政党,同国民党和民众进行政治协商和政治活动,以实现反动派政治的压制。
会议对革命方针、组织形式、计划进行了全面调整,确立了由毛泽东思想领导的新的斗争方向,这也使党在抗日战争中找到了新的出路。
此次会议的召开,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的来说,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重振中国共产党的意志,确立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拓宽党的政治活动,实行政治协商与民主政治,极大地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遵义会议也为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有限的、秘密组织转变为一个全国性政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势态下,为了纠正王明等的“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会议。
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会议主要成员:博古/朱德/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张闻天
博古(1907年—1946年)/朱德(1886年—1976年)/毛泽东(1893年—1976年)/周恩来(1898年—1976年)/陈云(1905年—1995年)/张闻天(1900年—1976年)
会议背景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
在这种错误思想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会议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
(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议意义(历史评价)
遵义会议颠覆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革命:革命之火,续于遵义
遵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红军:万里长征,始于遵义开辟根据地
党:千钧一发,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