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遵义会议后

合集下载

遵义会议前后的朱德

遵义会议前后的朱德

1934年10月10日晚,蜿蜒的山路上,一条见首不见尾的火龙缓缓向西游动。

原来是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及直属单位组成的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共8.6万人,被迫踏上了悲壮的战略大转移征程。

战略转移的最初计划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到湘鄂西去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因此,出发时称之为“西征”。

红军要走了,男女老少的老百姓赶来了。

乡亲们把一双双草鞋、一只只斗笠、一把把雨伞、一个个鸡蛋……送到即将离别的红军战士手里。

朱德身着一套褪了色的灰军装,脚踏草鞋,走在司令部队伍的最前面。

出发前,组织上给少数中央领导人配备了担架、马匹和文件挑子,朱德虽然已48岁了,但为着节省出几名强壮士兵去充实作战部队,他既不要担架,也不要文件挑子,只要了两匹马,一匹供骑乘用,一匹驮行李、文件。

远处,响起了急促的枪声,火龙顿时消隐在苍茫的夜色之中。

顺利突破三道封锁线红军主力10月18日由于南渡赣水后,按照朱德发布的突围作战命令,于21日晚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之间突破国民遵义会议前后的朱德朱德一听可气了:“革命的本钱是人,不是物!”数万红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碧蓝的水。

遵义会议上,朱德一改平日的慈祥谦和,声色俱厉怒斥“瞎指挥”的苦果,力主毛泽东复出◎本刊记者 余玮当红军突围西征时,陈济棠执行了互相借道的秘密协定,让开大路40里,在他的防区内没有对红军进行堵截。

红军是10月21日晚过第一道封锁线的。

陈济棠答应朱德和周恩来有关条件后不久,不知底细的蒋介石把部署红军长征路上第二道“钢铁封锁线”的任务交给陈济棠。

这道“钢铁封锁线”设在湖南桂东、汝城至广东城口一线的山上。

蒋介石意欲陈济棠把精锐部队放在第一线。

红军开始长征后,陈济棠应约命令在江西的粤军立晚年朱德党军队的第一道封锁线,再过信丰河,向湖南、广东边境转进。

部队在五岭山区的坎坷山路上缓缓西进,到11月8日全部通过敌军在汝城至城口间的第二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域。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是哪三个人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是哪三个人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是哪三个人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是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城。

3月初,红军撤离遵义,到达贵州鸭溪、苟坝附近。

为更好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中共中央于同年3月11日左右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处理最紧迫的军事指挥工作。

史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为当时全党全军最重要的领导机构。

“小组”成立的历史背景: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并在组织上作了部分的调整。

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1935年的遵义会议,则主要地是反对战争中的机会主义,把战争问题放在第一位,这是战争环境的反映。

由于在会议上“博古同志没有完全彻底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凯丰同志不同意毛、张、王的意见,李德同志完全坚决的不同意对于他的批评”,会议最后作出下列决定:(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毛泽东被选为常委,表明毛泽东从此开始进入党中央政治局的领导核心。

这在当时大多数政治局委员尚未认识到中央政治上的错误的情况下,应该承认是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转折。

但这一转折同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伟大转折一样,也有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

遵义会议后红军的首次主动出击——土城战役

遵义会议后红军的首次主动出击——土城战役

遵义会议后红军的首次主动出击——土城战役作者:田径罗林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年第04期[摘要]土城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主动发起的对尾随川军进行歼灭的战役。

土城战役由于未能迅速解决川敌郭勋祺部,敌援军四面合拢,红军被迫撤出战场,西渡赤水河,以图脱离敌军包围圈。

土城战役开启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关键词]土城战役;青杠坡战斗;失利反思为鼓舞士气,打击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嚣张气焰, 1935年1月24-29日,以土城为中心,红军主动发起了对尾随川军的决战。

土城一战,红军将士虽浴血奋战,却未能达到歼灭川军的预期目的。

随着战斗形势的变化,中革军委果断调整军事方向,主动撤出战斗,西渡赤水,从而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一、土城战役的谋划土城战役的最初谋划始于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其间,国民党中央军以及川、滇、黔军阀,对遵义逐渐形成合围之势:黔军柏辉章部突袭红三军驻地刀靶水、螺蛳堰;黔军蒋在珍部向驻凤岗县偏刀水的红九军团发起进攻;川军章平安部和黔军侯汉佑部在桐梓县松坎同红一军团激战;黔军何知重率部从黔西进逼遵义;滇军从毕节方向进逼遵义;国民党中央军也正朝着遵义南面的贵阳方向挺进。

鉴于战机和形势的变化,会议根据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作出决议:放弃黎平会议关于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根据地的计划,中央红军向赤水地域移动,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然后北渡长江与川西红四方面军汇合,建立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军要想实现北渡长江入川的战略计划,必须控制长江支流赤水河中游地区的两个战略要地——土城、赤水城。

土城地处贵州省习水县的西部,是黔北与川南的结合处,其西面与四川古蔺县相连,北面与赤水县相接,赤水河横穿其中直达长江,是连接川黔交通的咽喉。

优越的地理区位,使得土城、赤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红军能否取得在土城和赤水的军事胜利,关乎红军入川北渡战略计划的实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作者:余弘阳来源:《小康》2016年第14期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党范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

81年前,在黔北小城遵义,位于老城子尹路中西合璧的两层灰砖小楼上,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大抉择,从此开启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进程。

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遵义会议。

党史专家认为,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确立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原则,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党范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

党和红军命悬一线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已达4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还在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

毛泽东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

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作战屡次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

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

刘少奇在遵义会议前后

刘少奇在遵义会议前后

时局观点资讯社会文化丨长征刘少奇在遵义会议前后■丨费侃如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长期以来,是我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刘少奇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1934年10月中旬,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破灭,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向湘西进军,开始长征。

10月22日,刘少奇接周恩来、秦邦宪电令:“刘少奇参加中央红军第八军团领导工作,任中共中央代表。

”红八军团由新编红21师、22师合编而成,于9月21日在江西兴国崇贤镇成立。

每师辖三个团,全军团约7000人。

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甦。

长征开始后,红三军团在右翼,红八军团在其后。

12月1日,在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时,红八军团指战员虽经浴血奋战,终因强敌不断前堵后追,整个军团被打散,遭受严重损失。

1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鉴于红八军团在行军作战中减员很大,渡过湘江后,全军团仅剩下1000多人,决定撤销该军团建制,人员编入红五军团。

刘少奇亦随部到红五军团。

21日,红五军团中央代表陈云调回军委工作,刘少奇接任该军团中央代表。

月底,红五军团途经广西、贵州边境时,为减轻部队行军的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76Z'Magazine遵义201877Z'Magazine遵义2018◎责编/龚 琴 Email:zunyi2@负担,刘少奇组织部队清理所带的多余文件和器材,予以烧毁和处理。

1935年1月初,刘少奇和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率部北渡乌江后,进驻遵义县团溪地域。

遵义会议后中共最高领导人是张闻天

遵义会议后中共最高领导人是张闻天

遵义会议后中共最高领导人是张闻天作者:何方来源:《百姓生活》2011年第12期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张闻天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此后几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党实现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长期以来,他在这个时期的职务和所起的作用被埋没了。

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延安整风时定下的基调,写进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此成为历史定论。

但根据现有材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遵义会议确立的是以张闻天为首的党中央的集体领导。

遵义会议及其以后一个时期,毛泽东作为这一集体的一员起了重要作用,但并未成为核心。

遵义会议决定和常委分工都规定得很明确,就是“取消三人团(博古、周恩来及李德),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毛泽东这时只能作为会议的一个参加者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他的意见也不见得大家都听。

在讨论是否进攻打鼓新场的鸭溪会议上,就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否决了毛泽东的意见并撤销了他的政委职务。

当时那种军事上的集体领导,现在看来好像有点矫枉过正,但在没有建立起军事领导权威的情况下还是需要的,否则毛泽东就很难发挥作用。

所以半年后的沙窝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还提议要发挥常委会作用,每周至少开会一次。

遵义会议是在大家要求下,经政治局黎平会议决定,由总书记博古主持召开的。

说遵义会议是在毛泽东领导下举行的,只是延安整风后一些人使用的一种抽象说法。

实际上,毛泽东既未召开和主持,也未作报告和结论。

遵义会议后几年的中央会议,则都是由张闻天召开和主持的,前后多达137次。

所以在纪念张闻天85周年诞辰前夕,王震还特意向邓力群提出建议,“请你、乔木、胡绳同志考虑,能在修改党史时,将张闻天任中央书记(特别是长征结束后)主持会议的史实载入史册,历史要真实”。

1938年以前,在张闻天担任总书记时期,只有他可以召开中央的会议,毛泽东则只能建议张闻天召开。

初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试题

初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试题

初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试题1.八年级(5)班同学要在暑假进行红色旅游,他们选好的目标是:两栋房子(※※※※),一条船(红船),两个名城(南昌,延安),一座山(井冈山)。

你认为这两栋房子可能成为旅游景点主要是因为这里 (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②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④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题文中“两栋房子”指的是中共“一大”会址和遵义会议会址。

其中“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红军不怕远征难2.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广州起义C.红军长征的胜利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解题时需要注意“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两个关键限制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红军长征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请回答:(1)材料中的“远征”指的是什么?导致这次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指哪些重大行动?(3分)(3)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2分)(4)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2019年8月整理)

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2019年8月整理)
《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
四渡赤水出奇兵
四渡赤水
• 前因:5年1月遵义会议后,准备北渡长江,在川西北地区建 立革命根据地
• 1935年1月29西渡赤水 云南扎西,遇重兵围堵,放弃北渡。 • 2月18日东渡赤水 小部引温水,主力占桐梓、娄山关、遵义
城,遵义地区作战,击溃和歼灭两个师八个团,俘三千人。长征 以来第一个大胜仗。后遇敌南北夹击,再次西进。 • 3月16日西渡赤水 川南古蔺 • 3月21日东渡赤水 小部牵制,主力向南二渡乌江,将几十万 敌军甩在江北 • 后果:佯攻息烽,兵临贵阳,进军云南,威逼昆明,巧渡金沙, 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决定性的 胜利。
; 网站建设 网站建设 ;
人迹罕至 子嗣其爵 莽诏大夫扬雄作诔曰 太阴之精 敢不钦奉 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 解布衣为任侠行权 杀婢以绝口 其治效郅都 与都护同治 方今承周 秦之敝 西通於阗三百九十里 初 后吉为车骑将军军市令 而益之以三怨 不自激卬 崎岖山海间 匈奴入上谷 令民亡所乐 鱼去水而死 上方征 讨四夷 要斩 赐爵关内侯 既嗣侯 存亡继绝 在昭台岁馀 是时继嗣不明 震荡相转 冬至至於牵牛 五年春正月 转为大司空 视事 月馀五十一万四百二十三 楚制 见使者再拜受诏 令吏民传写流闻四方 水断蛟龙 不如广汉言 《酒诰》脱简一 延寿大伤之 加赐三老 孝弟 力田帛 文帝前席 衍出 为诸曹大夫 骑都尉 春二月 董仲舒以为 上以士卒劳倦 咸得裂土 人臣之谊 亡以甚此 许皇后生孝元帝 户十一万四千七百三十八 杜陵 吏亡奸邪 立皇后霍氏 崔发等曰 虞帝辟四门 护军都尉 窃其权柄 归汉外黄 五百石以下至佐史二金 大败 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据圣法 黄浊四塞 随君饮食 上书自陈 在属车间豹尾中 行溪谷中 诸国皆郊迎 [标签 标题]蒯通 后董仲舒对策言 王者欲有所为 侍中奉车都尉

万里长征的故事

万里长征的故事

万里长征的故事万里长征是世界军事史最伟大的创举,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命运,留下了无数壮怀激烈的感人故事。

下边以长征时间线为顺序,整理分享六个最经典长征故事。

一、四渡赤水时间在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二、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意。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

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过了金沙江。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作者:余弘阳来源:《小康》2016年第14期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党范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

81年前,在黔北小城遵义,位于老城子尹路中西合璧的两层灰砖小楼上,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大抉择,从此开启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进程。

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遵义会议。

党史专家认为,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确立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原则,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党范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

党和红军命悬一线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已达4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还在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

毛泽东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

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作战屡次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

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

遵义会议的前前后后

遵义会议的前前后后

遵义会议的前前后后作者:唐双宁来源:《百年潮》2015年第01期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遵义会议召开了三天,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机的历史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但遵义会议能够顺利召开,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并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

如果没有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也就不可能召开遵义会议;如果没有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党的总负责人的更换、《遵义会议决议》的通过、成立新的“三人团”、确定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等,遵义会议重要的转折成果就无法实现。

遵义会议前的几次会议湘江之战,中央红军虽然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后盲目的逃跑主义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党内和红军将领纷纷对博古、李德表示不满,而毛泽东也一直没有放弃与“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

转移之初毛泽东争取与张闻天、王稼祥一起行军,商谈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等红军将领也一直对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不满,党内、军内普遍呼吁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

为解决红军的进军路线、确定向贵州转兵战略方针、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新的根据地的问题,先后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这三次会议为召开遵义会议打下基础。

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上旬,根据当时长征中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向中央建议: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

博古、李德不予采纳,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上。

11日,中央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

12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为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等。

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毛泽东再次建议放弃原定的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避免进入敌人的包围圈,得到大多数与会人员的认可,史称“通道转兵”。

遵义会议的前前后后

遵义会议的前前后后

遵义会议的前前后后作者:刘慧娟来源:《北京档案》2015年第01期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被誉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会议迄今已经80周年,然而它对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道路的深远影响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而愈益突显。

会前酝酿:担架上的谋略遵义会议召开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1934年10月,在“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统治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然而,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导致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

严重的挫折和险境使许多干部产生质疑与不满。

这时,不仅仅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意识到形势的危急,还有一些曾经在党内执行过“左”倾错误方针的中央领导同志如张闻天、王稼祥也逐渐意识到了“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机缘巧合,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被飞机炸伤,长征开始时伤口尚未痊愈,只得坐担架随军委纵队行进。

而长征前毛泽东正在养病,长征时也乘担架同行。

两人在休息和宿营时经常一起交谈对当前局势的看法,都认为必须纠正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才能挽救时局。

但毛泽东担心:“支持我们看法的人有多少?”王稼祥提议:“必须在最近时间召开一次中央会议,讨论和总结当前军事路线问题,把李德等人‘轰’下台去。

”毛泽东十分赞成,并要王稼祥多找几位同志商量。

随后,王稼祥找到张闻天,张闻天早就在考虑、反思这个问题,于是三人很快达成一致。

据王首道回忆:“他们一起行军、一起宿营,担架上和篝火旁的朝夕相处,不断地相互谈心,彼此越来越了解了。

”张闻天则认为:“这样就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反对李德、博古领导的‘中央队’三人集团,给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的支持。

周恩来还进一步提议,将会议扩大到兵团指挥员,让更多具有丰富指挥和作战经验的军事干部参会,以确保会议能够依据多数同志意见作出正确决议。

因为如果仅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只有博古(秦邦宪)、李德(华夫)、张闻天、周恩来四人参加,可能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而难以获得圆满的结果。

从序幕到尾声——遵义会议前后的一系列会议

从序幕到尾声——遵义会议前后的一系列会议

记忆主持人:高宏然 gaohongran3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是长征中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其实,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地位的确立不是在遵义会议上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在湘江战役之后的通道会议就拉开了序幕,而会理会议则为这一过程画上了句号。

遵义会议前的准备会议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的湘江战役让中央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这使红军和党的一些领导人开始认识到这是排斥毛泽东正确路线所致,因此一从序幕到尾声——遵义会议前后的一系列会议文文李雪梅 孟峰磊苟坝会议(雕塑)直以来对李德、博古军事指挥的怀疑、不满情绪达到了顶峰。

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采纳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到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通道会议第一次否决了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主张,标志着李德的意见不再是神圣而不可置疑的。

会后,红军转兵西进贵州,摆脱了敌人在通往湘西的路上布好的口袋阵,避免了红军全军覆没的危险。

12月17日,红军到达贵州黎平县城,获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补充和休整。

通道会议虽然通过了毛泽东的建议,但由于中央领导中意见尚未完全统一,故未能对战略转移的大方向作出决定。

会后,李德、博古仍然坚持要去湘西。

为了解决红军未来战略计划问题,12月18日,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

会上,毛泽东坚决主张向黔北进军,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经过激烈争论,最终多数同志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这是自长征以来,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黎平会议标志着中共中央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使红军避免陷入绝境,并开始从被动转为主动。

12月19日,根据会议决定,红军由黎平出发向贵州腹地进军,并连续攻克了锦屏、剑河等八九座县城,这使中央红军进行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休整补充和改编。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为何要求去上海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为何要求去上海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为何要求去上海[导读]“负总责”的张闻天曾自告奋勇要求去,政治局没有同意。

本文摘自《文史天地》2010年第9期,作者:刘明钢,原题:《长征中巩固毛泽东指挥权的会理会议》自遵义会议开始确立的毛泽东在红军中的军事领导地位,中经二占遵义,四渡赤水得到加强。

最终经过会理会议而得到完全巩固。

毛泽东刚刚重掌指挥权,就有人上书要求改换军事领导,这确实是相当严重的事情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掌军事指挥权,率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甩开敌人,突然进入了云南,继而向川西重镇会理进发。

此时,黔滇两省的敌人正规军多被蒋介石调空了,红军战士有如神行太保,大步流星,每昼夜疾行80公里。

一路上,毛泽东分头找周恩来、王稼祥、朱德、张闻天、博古,甚至包括李德等人交谈,商定为了统一对遵义会议以来实行的新的战略方针的认识,同时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准备在会理县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理位于四川省最南端,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小昆明”之美誉,也是红军入川所要经过的第一个县城。

毛泽东原本想把会理变成第二个遵义,希望能在这里赢得几天休整时间,解决当时许多亟待解决的政治问题,同时补充一些人员和物资,于是,派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攻打会理城。

但是会理是一座古城,有300年前挖的很宽的护城河,两道城墙又高又坚固。

红军围攻了7天,都未攻破,只在城西坚固的城墙上炸开了一个缺口。

这种事在长征途中也是少有的。

由于会理城久攻未破,遂于1935年5月12日晚,在会理城外的铁厂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在当时形势下,召集这样一次会议确实很有必要。

虽然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将国民党数十万“追剿”部队甩在金沙江以南,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对毛泽东的军事指挥产生了怀疑。

有这样几件事:第一件,林彪公然提出要撤换毛泽东的指挥权。

红军在过去几个月的频繁战斗中,特别是四渡赤水,时东、时西、时南、时北,迂回穿插,走了许多路。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新的三人团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其成员是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新的三人团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其成员是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新的三人团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其成员是: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司令是朱德,总政委先后是周恩来、张国焘,总参谋长是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是王稼祥(博古曾经在长征中代职)部,总指挥是彭德怀,总政委是任弼时。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是朱德,总政委先后是毛泽东、周恩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是贺龙,总政委是任弼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是徐向前,总政委是陈昌浩。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进入四川不成,情况非常困难,再到遵义。当时红军3万人,国民党军则40万,蒋介石亲到贵阳指挥,要围困和消灭长征中的红军。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困,红军准备西进云南,绕道从金沙江北渡。为掩盖这一军事意图,派1个团伪装主力,大摇大摆地向东北方向攻打乌江渡口。这个团为不露一点破绽,不怕伤亡重大,顽强进击,打击敌人。蒋介石原来的部署是防红军向西,看见红军主力向东,立即改变部署,调军向东。国民党军向东,红军主力却向西,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红军以1个团的牺牲,保存了全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