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战役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成语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特色文化,大部分的成语其实都是古代传承下来的,许多成语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特别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历史战争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历史战争成语故事1:坚壁清野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2: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战争成语故事

战争成语故事

战争成语故事在中国古代,战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成语,这些成语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也蕴含着智慧和哲理。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战争成语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讲述“百战不殆”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孙膑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善于指挥作战。

有一次,他率领军队与敌人作战,经历了数百次的战斗,却始终未曾失败。

后来,孙膑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的名将。

他的战绩之所以辉煌,正是因为他在战场上百战不殆,善于运用兵法,善于指挥作战。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兵不厌诈”这个成语的故事。

在战争中,有时候需要运用一些诡计和谋略才能取得胜利。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孙武的军事家,他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兵不厌诈”的观点。

他认为,战争中需要善于运用诡计和谋略,才能取得胜利。

有一次,孙武利用假装撤退的计策,成功引诱敌人上当,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兵不厌诈,需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取得胜利。

再来说说“以逸待劳”这个成语的故事。

在战争中,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才能取得胜利。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孙膑的军事家,他提出了“以逸待劳”的作战理念。

有一次,孙膑利用地形的优势,设下埋伏,成功打败了强大的敌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需要善于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才能取得胜利。

最后,我们来说说“百折不挠”这个成语的故事。

在战争中,有时候会遇到重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最终取得胜利。

有一位名叫岳飞的将军,他在抵抗金国侵略的战争中,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失败,但他始终不放弃,最终取得了抵抗金国侵略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需要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通过这些战争成语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智慧,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哲理。

愿我们珍惜和平,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共创美好未来。

古代著名战役的四字成语

古代著名战役的四字成语

古代著名战役的四字成语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战役。

也诞生了关于战役的著名成语。

1.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双方交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

齐国日渐强大,主动侵入鲁国,齐国统帅鲍叔牙轻敌,鲁庄公避其锋芒,退到利于反击的长勺,故意输掉齐国的两次进攻,使得齐军更加轻率,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

相关成语:一鼓作气、以一当十、以少胜多2.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春秋末期,曾经的霸主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春秋末期晋国日渐衰落,实权实际由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操控,其中智家势力最大。

树大招风,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灭了实权最大的智家,晋被赵、韩、魏三家所瓜分。

“”成为了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由此揭开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

相关成语:三家分晋3.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攻打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

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派田忌、孙膑援助,孙膑认为魏出兵精锐攻打赵国,国内必定空虚无兵把守,遂引兵攻魏都大梁(即河南开封)。

魏将庞涓急忙赶回救援,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庞涓被生擒。

成语:围魏救赵、批亢捣虚4.马陵之战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相关成语:因势利导、以逸待劳5.城濮之战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军为避开楚军的北进锋芒,在未战之前,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主动“退避三舍”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故事四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故事四字成语篇一:破釜沉舟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篇二:鹬蚌相争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著名的战役成语典故

著名的战役成语典故

著名的战役成语典故汉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著作纷呈,留下了数量众多流传千古的成语。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著名的战役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著名的战役成语典故篇一:奋不顾身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

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

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

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

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著名的战役成语典故篇二:忍辱负重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

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

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

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

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

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成语典故与哪一战役有关

成语典故与哪一战役有关

成语典故与哪一战役有关有关成语典故与战役相关的故事非常丰富多彩。

这些成语典故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既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见证,也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与战役相关的典故。

第一个成语典故是“水火不容”。

相传在公元前273年的楚汉战争中,汉武帝派遣了将军韩信领导的军队与楚军作战。

韩信为了能消灭楚军,在遵循了兵书中的战略和战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独特的行动。

他故意放火烧毁了大片土地,造成广泛的火灾,楚军无法便利地行军和供给,最终导致楚军的溃败。

后来,“水火不容”这个成语就因此而来。

接下来是成语典故“白衣渡江”。

据传,在公元202年的赤壁之战中,曹操率领魏军与刘备和孙权的联军相争。

当时,曹军力量远远超过联军,而且掌握着船队优势。

于是,刘备和孙权决定采取计策,让周瑜率领百余名壮士穿着白衣,手持长矛,乘小船默默地悄悄地划向曹军船队。

当曹军未能及时发现敌人接近时,周瑜等人已经利用火攻成功烧毁了曹军船队。

最后,联军在赤壁之战中胜利获得,于是史书记载着成语“白衣渡江”。

还有一个与战役相关的成语典故是“车水马龙”。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将军在王朝的内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王朝灭亡了,这位将军改行开办了一家打铁铺。

因为战争中很多人购买马匹和战车,所以他的打铁铺成了兵工厂,生意非常好。

很多人到他的店里购买战车和马匹,店里人来人往,车辆和马匹如梭,因此形成了“车水马龙”的场景。

后来,这个成语也就有了“繁忙热闹”的含义。

最后一个成语典故是“鸡犬不宁”。

相传在清朝的年代,有一位将军受命率领军队到一座城市进行攻打。

这个城市由于长期的战乱已经变得非常萧条,几乎没有人烟。

进攻的前夜,这位将军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觉,他在军营里来回走动,巡视整个军营,无比焦虑。

最后,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军营里的鸡犬一片安静,没有了往日的吵闹。

这件事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军队士气低落,没有足够的准备来应对战斗。

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激发士兵们的斗志,最终取得了胜利。

成语故事革命英雄故事

成语故事革命英雄故事

成语故事与革命英雄故事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们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寓意深刻,形象生动。

成语故事则是以成语为基础,讲述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革命英雄故事则是指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英勇斗争的人物事迹。

本文将通过讲述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和革命英雄故事,来展现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努力和坚定信念。

一、岳飞抗金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他勇敢善战,屡次带领军队抵抗金国的侵略,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岳飞的故事成为了许多成语的来源,如“精忠报国”、“破釜沉舟”等。

在南宋初年,金朝不断对南宋发动侵略,岳飞曾多次率军抵抗。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朝廷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岳飞在此期间一直坚守抗金前线,誓言要恢复中原。

然而,由于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岳飞被陷害致死。

他的忠诚和勇敢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

二、文天祥抗元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他在元朝灭南宋之际,毅然投身抗元斗争,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文天祥的故事成为了许多成语的来源,如“宁死不屈”、“风华正茂”等。

文天祥曾在江西南昌组织起义,试图推翻元朝统治。

然而,起义失败后,他被俘并被迫投降。

在元朝的监狱中,文天祥坚决不屈,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后,他在大都(今北京)被处死,终年50岁。

他的忠诚和勇敢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

三、林则徐禁烟林则徐(1785-1850),字耀堂,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

他在鸦片战争前夕,担任两广总督,坚决禁烟,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努力。

林则徐的故事成为了许多成语的来源,如“严阵以待”、“兴利除弊”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战败。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林则徐作为清朝的代表,深感国家危机,决心禁烟以振兴中华。

成语典故与哪一战役有关

成语典故与哪一战役有关

成语典故与哪一战役有关
成语“百战百胜”与战国时期的定军山之战有关。

定军山之战是战国时期以齐国为首的联盟军和楚国军于公元前383年7月在河北定军山附近展开的一场重大战役,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

定军山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史书记载,当时齐国军队由齐悼公率领结合秦国、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军队,与楚国军队联合作战。

双方分别在定军山山脉和白土峰、武都山上集结部队准备决战。

齐悼公派遣海瑞将军驻守定军山,并领军民准备迎敌。

楚军经过七日漫长的行军,终于抵达定军山地带,楚军众多,拒情敌都欲攻陷,但海瑞将军勇敢精进,毅然发动攻击,在得到齐国天子朝歌的加持下,海瑞将军带领齐军打出“百战百胜”的壮举,将楚军击退。

此次定军山之战,对战国时代的生活、文化以及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也成就了海瑞将军的神话,从而被人们记住,形成了“百战百胜”的成语。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10篇)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10篇)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10篇)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1先发制人秦末时期,陈胜起义。

会稽郡守殷通召项梁商量说:“先生的学富五车,对起兵反秦,您有什么看法?”项梁开诚布公地说:“两岸的人都起来反对暴秦统治,说明秦朝气数已尽了。

这时候先动手可以控制别人,后动手会被别人控制。

”殷通说:“听说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看来,起事只有靠你了!”项梁对殷通的话将信将疑,他走出门外小心翼翼地叮嘱侄儿项羽,回来对殷通说:“请你召见项羽。

”殷通刚叫项羽,就走进来一位五大三粗的青年,手里拿着一把寒光逼人的长剑。

殷通边打量边赞不绝口道:“这位勇士确是将门虎子啊!”项羽走到他身边,这时项梁对他使了个眼色,项羽一剑杀了殷通。

项梁、项羽提着殷通的头,带了官印绶带,来到郡府,又杀了百来个大小官吏,其他的人吓得面如土色,不敢起身。

项梁派人召集旧友和相识的达官贵人,告诉他们已杀掉了郡守,最后开诚相见说:“我们现在要发动吴中的军队攻打各县,建立自己的武装,实施有效的统治。

割据吴中,争取主动。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2危在旦夕东汉末年,家徒四壁的太史慈在孔融的接济下,他母亲才把他养大。

起义爆发后,孔融在都昌被管亥的部队围得水泄不通。

太史慈的母亲对他说:“儿啊,孔大人遇到危难,你去帮帮他!”太史慈潜入都昌城,孔融急得焦头烂额。

有人提议派人突围向平原相刘备求援。

孔融面有难色道:“主意是不错,可这城被围得密不透风,没人能冲出去。

”太史慈站出来请求出城送信。

第二天,都昌城门突然打开,太史慈纵马驰出,城外围军一时不知如何对付。

太史慈下马滚入沟堑,搭弓射箭连中两名敌兵,随着跃身上马进了城,城门又关上了。

成语典故与哪一战役有关

成语典故与哪一战役有关

成语典故与哪一战役有关破釜沉舟:典故与巨鹿之战有关典故发生在公元前207年,当时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局势已经到了极度紧张的地步。

项羽进攻刘邦所在的巨鹿时,刘邦军队处于明显的劣势,面对强大的敌人,士气低落,不少将士已经产生了逃亡的念头。

为了振奋军队的士气,刘邦采取了一项极具决断力的措施。

他命令将自家的辎重车全部焚毁,并将车上的锅砸碎,破釜沉舟地表明决心,告诉将士们,此战只有胜利,没有后路可退。

刘邦的这个举动成功激励了军队,士气大振,将士们发扬了拼死一战的精神。

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刘邦军队以少胜多,大败项羽,为刘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由此故事演变而来,意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采取果断措施,断绝后路,全力以赴。

据史书记载,当时刘邦率领的刘军只有数万人,而项羽率领的项军则拥有兵力上千万,实力悬殊。

刘邦为了激励士气,断绝退路,采取破釜沉舟的决策,极大地振奋了军队的士气,让他们感到了激烈的危机感。

通过破釜沉舟的英勇举动,刘邦将身后的退路彻底断掉,让将士们明白只有战胜敌人才能存活。

这种果断的举动激发了士兵们的勇气和士气,加强了他们对自己胜利的坚信,并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对于普通人来说,破釜沉舟用于比喻面临巨大困难或生死关头时的坚决决策,即立下破釜沉舟的决心,不留后路,不退缩,全力以赴的做出决策和付出努力。

它也成为励志和鼓舞士气的警句,激励人们在困境中面对挑战,勇往直前。

破釜沉舟这个典故无疑为我们传递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鼓励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勇往直前、顽强拼搏,拒绝妥协和动摇。

无论是个人的事业发展,还是国家的发展进步,只有在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敢于破釜沉舟,才能获得成功。

破釜沉舟告诉我们,有时只有断然决策、斩断后路,才能激发内在的潜力,迎接更大的挑战。

当我们拥有与破釜沉舟一样的决心和勇气时,无论面对多难的境地,都能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取得胜利。

这也是人类坚韧不拔、追求目标的体现,值得我们时时刻刻铭记和实践。

古代战争成语故事

古代战争成语故事

古代战争成语故事导语:我们都知道,古代其实不太平,很多国家四分五裂,也就避免不了战争。

那关于古代战争的成语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战争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战争成语故事1:坚壁清野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大志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身经百战,出谋献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队伍留多了,则不足以获得徐州;留少了,假使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队伍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古代战争成语故事2: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陲。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马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期的一场著名战役。

据史书记载,此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北渡黄河,与袁绍军队在马陵一带展开激战。

双方兵力相当,战果动荡,最终曹操大败袁绍,成功夺取北方的霸权地位,拉开了三国时期的序幕。

这场战役至今事迹流传广泛,也成为了许多成语典故的源头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马陵之战相关的知名成语典故。

一、马革裹尸马革裹尸,形容战死沙场的士兵。

这个成语来源于马陵之战中的一位名将,叫做吕灵。

吕灵本是袁绍麾下的将领,但由于作战中轻率大意,导致败局不断扩大。

最终,吕灵率领的部队被曹操打败,他本人也因战死而受到劫数。

据说,在吕灵的战场上,曹操搜尽了他的遗体却找不到他的尸体,后来才发现吕灵的尸体被裹在了鞍上的马革之中。

因为吕灵的将领身份和战死沙场的英勇表现,所以后来就有了马革裹尸这个常用的成语。

二、两败俱伤两败俱伤,意指双方都无法占据明显的优势,损失相当惨重。

这个成语也来自马陵之战。

据史料记载,马陵之战中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都准备了大规模的进攻。

但是由于曹操军队的通路被袁绍军队占据,外援无法接近,所以曹操的部队离开并转移到其他地区,期望能拿到进攻的优势。

而袁绍军队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自家的阵营内部纷争,袁绍不但面临着攻击,还要像一位棋手一样对内对外作战。

这些内部矛盾和外在压力导致袁绍的军队纷纷溃败,而曹操军队也没有收获实质性的胜利。

这就是“两败俱伤”的一个代表情形。

三、血战到底血战到底,是指在殊死的情况下进行持久的战斗。

也是马陵之战的一个重要成语。

据史料记载,曹操军队因为各种原因只能布置新兵参战,缺乏足够的战斗经验。

而袁绍则派出他的精锐部队来进攻,希望能够一举进攻成功。

双方都有着强烈的必胜信念,士兵们在战场上采取了极端激烈的进攻方式,大量的伤亡和创伤的情况也不断发生。

在此种情况下,一方士兵已经筋疲力尽,已经明显战败,但是它们仍然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互相殊死挣扎。

这就是血战到底的真实写照。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历史学习里面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条"或"两条"来总结,比如说了解一个事件我们通常是从"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和意义(结果)"来记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故事成语(一)1、三顾茅庐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2、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角,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

历史战争成语故事范文1:不忘历史,重在明理我是一名学生,我们学习成语时,老师讲到了“力敌千钧”、“烽火连天”、“马革裹尸”等历史战争成语故事,让我感到心潮澎湃。

这些成语不仅是历史战争的见证,更蕴含着一种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其中的故事。

“力敌千钧”,讲述的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面对魏国万余大军的壮举。

那时,曹操派出大军攻打东吴,周瑜联合刘备,策马疾行,成就了震古烁今的赤壁之战。

在战场上,周瑜面对强敌,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短暂休整后,让军队装死,诱骗曹操。

最终,曹操失败撤退,东吴得以保全安宁。

周瑜这一决策,正是“力敌千钧”的最好注解。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战争与计谋的相互影响。

周瑜面对魏军强大的实力,难以单凭武力取胜,于是才有了“假装死亡的计谋”。

周瑜娴熟运用战争中的伎俩,堵塞了曹操的退路,创造了震撼人心的胜利。

用词方面,文章采用了直接道出故事的方式,语言简明扼要,紧凑有力。

“烽火连天”,则是讲述了战争火光冲天的场面。

这成语源于《三国演义》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战胜了魏国的大将司马懿,同时得到了当时中央的最新情报,军队立即烽烟四起,将情报传递至全国各地。

这个成语用于战争式的场面描写,抒发了战争经历给人内心所带来的震撼、压迫和惨痛。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战争带来的后果和磨难。

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深刻的伤害和不幸,烽火连天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战火带来的惨围和人类的痛苦。

文章用词方面,采用了纵横交错的描写,力求表现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情感表达充分细腻,打动人心。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却那些曾经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伟大人物和历史。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是我们语言文化的精华和丰富,更是我们罗辑生活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我们要学习这些历史故事,怀着敬畏之心,不忘初心,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范文2:历史战争成语启示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我对历史战争成语的故事非常感兴趣。

学习成语故事不应只局限于背诵,更要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和人类智慧。

古代战役和成语典故

古代战役和成语典故

古代战役和成语典故
古代战役和成语典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巨鹿之战》:成语"巨鹿一击",意指一次重大打击,无法
恢复。

2. 《赤壁之战》:成语"赤壁之患",指内忧外患,困扰人心。

3. 《函谷关之战》:成语"关山十万里",比喻困难重重,难以
跨越。

4. 《官渡之战》:成语"尔虞我诈",形容双方互相欺骗,你方
唱罢我登场的情况。

5. 《长平之战》:成语"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6. 《平阳之战》:成语"南辕北辙",意为做事方向完全相反。

7. 《朝圣之战》:成语"见异思迁",指人易变,见到新事物就
改变主意。

8. 《宛城之战》:成语"坐井观天",比喻见识狭窄,眼界不开阔。

这些古代战役和成语典故在汉语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为人们理解和运用汉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代战争的成语故事

古代战争的成语故事

古代战争的成语故事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结晶。

随着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汉语成语结构定型、形式简洁、意义精辟,成为中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战争的成语故事篇一:先礼后兵东汉末年,战乱频仍。

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包围,处境危难,孔融派人请来刘备的军队解了围,紧接着,徐州太守陶谦又向刘备告急,称徐州被曹操兵马围困,请刘备派兵解围。

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冲入曹军,杀出一条血路,进入徐州城内。

陶谦请刘备进入府衙,拿出徐州印信交给刘备说;“如今国事纷乱,朝纲不振。

你是汉朝宗亲,正该力扶社稷。

我年老昏庸,愿将徐州相让。

”刘备推辞说:“我功微德薄,今天来救助本是出于大义,哪敢有吞并之心?”在一旁的官员们见这样推来推去难以有结果,劝解说:“如今曹操兵临城下,最好先商议退兵之计,以后再议让位之事。

”刘备认为这个建议不错,便说:“我先给曹操写封信,劝他退兵,要是他不同意,再同他交战也不迟。

”他在信中写道:“国内如今忧患无穷,董卓的余党还没有肃清,到处都是造反的农民,你应以朝廷为重,不要图报私仇。

如果你撤走徐州之兵,以救国难,将是天下的幸事!”曹操看完信后大发雷霆地说:“刘备是什么人,竟敢来教训我!把送信的人拖去斩首,我倒要看看刘备到底有什么能耐!”曹操的谋士郭嘉劝解说:“刘备远道而来,先以礼相待,行不通再动兵。

我们应该用好话去安慰他,以松懈他的斗志,然后以兵攻城,这样就可以获得。

”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劝告,善待送信的使者,并给刘备写了回信,正在这时,有人报告说吕布已攻克兖州,正在进攻濮阳。

曹操得到消息后心惊肉跳,大叫:“兖州丢失,我们无家可归了,立刻撤出徐州!”郭嘉下令撤兵,并对曹操说:“我们可以趁机给刘备卖个人情,说看在他面上,我们退兵了。

”曹操心领神会,重新给刘备写了一封信。

古代战争的成语故事篇二:汗马功劳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刘邦起兵反秦,萧何始终帮着他,筹谋划策,忠心耿耿,是刘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

著名战役与成语典故

著名战役与成语典故

著名战役与成语典故1. 赤壁之战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想当年孙刘联军和曹操大军在赤壁对峙,那场面简直惊心动魄啊!就好比两个大力士要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

孙刘这边什么都准备好了,可不就差那一阵东风嘛。

最后东风一来,局势瞬间逆转,这可真是太神奇啦!例子:“哎呀,他现在不就像赤壁之战前的孙刘联军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一个好机会啦!”2. 巨鹿之战与破釜沉舟。

项羽那可是真霸气啊!在巨鹿之战中,他直接下令把锅砸了,把船沉了,这是多么决绝的勇气呀!这不就是不给自己留后路嘛,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像我们做事有时候也得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呀。

例子:“这次机会难得,咱也得破釜沉舟拼一把呀,还能比项羽那时更难?”3. 官渡之战与以少胜多。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简直神了!他的智慧和勇气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呀。

这就好像在一场比赛中,不被看好的一方竟然奇迹般地赢了,多让人惊叹!例子:“哇,他们竟然做到了以少胜多,就如同官渡之战中的曹操一样牛!”4. 夷陵之战与火烧连营。

刘备那可是犯了大错呀,被陆逊一把火烧得惨不忍睹。

这就像是不小心走进了一个大火坑,想出来都难呀。

唉,可悲呀!例子:“他这不是犯糊涂嘛,简直像夷陵之战时刘备一样,被人抓住了弱点。

”5. 淝水之战与草木皆兵。

苻坚那家伙在淝水之战中被吓成啥样啦,看到草木都以为是敌人,这也太胆小啦!这就好比自己吓唬自己,吓破了胆。

例子:“你别草木皆兵的,哪有那么多危险呀!”6. 背水一战与韩信。

韩信真是个军事天才呀!背水一战玩得太溜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胆量和智慧真让人赞叹不已呀!就好比一个人在绝境中反而爆发出了超强的力量。

例子:“他现在这处境,只能背水一战啦,说不定也能像韩信那样创造奇迹呢!”7. 长勺之战与一鼓作气。

那长勺之战中的士兵们,就是靠着一鼓作气取得了胜利呀。

就像我们做事。

关于历史战争的成语故事

关于历史战争的成语故事

关于历史战争的成语故事 故事是历史传承的主要途径,故事取材于历史,⽽将历史故事运⽤于中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真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和教育性。

今天⼩编就与⼤家分享关于历史战争的成语故事,仅供⼤家参考! 如⽕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勃勃,⼜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作⽓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

他带领军队⼀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派⼈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盆冷⽔,他⾮常震惊,⽴即召集⽂⾂武将商量对策。

⼤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

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

全军将⼠吃得饱饱的,马也喂⾜了草料。

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

每⼀万⼈摆成⼀个⽅阵,共摆三个⽅阵。

每个⽅阵横竖都是⼀百⼈。

每⼀⾏排头的都是军官司。

每⼗⾏,也就是⼀千⼈,由⼀个⼤夫负责。

每项⼀个⽅阵由⼀名将军率领。

中间的⽅阵⽩盔⽩甲,⽩⾐服,⽩旗帜,⽩⼸箭,由吴王⾃⼰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阵,红盔红甲、红⾐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阵则⼀⽔⼉⿊⾊。

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路的地⽅。

天⾊刚刚显出亮⾊,吴军⿎声⼤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看吴军那三个⽅阵和声威⽓势,简直都惊呆了:那⽩⾊⽅阵,“望之如荼”--像开满⽩花的茅草地;那红⾊⽅阵,“望之如⽕”--如像熊熊燃烧的⽕焰;⽽那⿊⾊的⽅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海。

背⽔⼀战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下⼤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

赵王带了⼆⼗万⼤军在太⾏⼭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万⼆千⼈马。

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万⼈驻扎在河边列了⼀个背⽔阵。

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

交战后,赵营⼆⼗万⼤军向河边的⼀万汉军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

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

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

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

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

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

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

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

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

多泛指人民起义。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

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一夫当关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

”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

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

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

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

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

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

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

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

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

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

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

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

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

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

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

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

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

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

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