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佛教的词语,来源于佛教文化的成语四字词语
四字成语并尝试用作出佛教
四字成语并尝试用作出佛教不看僧面看佛面无事不登三宝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救人—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生父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尽一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花乱坠“拈花微笑”、“顽石点头”、“唯我独尊”、“天女散花”呵佛骂祖”、“骑驴觅驴”、“当头棒喝”、“瓮中捉鳖”、“一口吸尽西江水”、“磨砖作镜”、“雪上加霜”“现身说法”、“昙花一现”、“不二法门”、“蒸沙作饭”、“一丝不挂衣钵相传。
、“正法眼藏”、“开山祖师”、“清规戒律”、“大干世界”、“拈花微笑”、“老僧人定”1,立地成佛[拼音] :[lì dì chéng fó][释义] :立地成佛,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
此为劝善之语。
[造句] :由于本性所决定,侵略者绝不会立地成佛。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昭觉勤禅师法嗣》:“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佛眼佛心[拼音] :[fó yǎn fó xīn][释义] :比喻善意看待别人。
[造句] :国际盲人节,世界关注盲人,请你关爱自己的眼睛健康。
盲人节祝你福在眼前,快乐开心;祝你佛眼佛心,人爱人敬;祝你心明眼亮,照耀前程。
[出处] :,孙梨《白洋淀纪事·光荣》:“你还是佛眼佛心,把人全当成好人。
”3,青灯古佛[拼音] :[qīng dēng gǔ fó][释义] :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造句]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4,长斋绣佛[拼音] :[cháng zhāi xiù fó][释义] :长斋:终年吃素;绣佛:刺绣的佛像。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成语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出自佛经中的成语,它们都蕴含着深厚的禅意:
1."一刹那":表示时间极短暂,强调世间万物的无常和瞬息万变。
2."不可说":指某些真理或境界超越言语,只能直接体验,不能通过文字或
语言来表达。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中描述事物真实本性的观点,强调一切
事物都是相互依存、无我、无常的。
4."人生在世如梦幻泡影":表示人生的短暂和虚无,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
于世俗的追求。
5."一切皆为虚幻":强调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鼓励人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有坚定
的志向,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就。
形容佛法博大精深的成语
形容佛法博大精深的成语
佛法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
关于佛法,有很多形容它博大精深的成语。
以下是其中几个:
1. 法海无边:佛法就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深奥浩瀚,源源不断。
2. 如来藏器:如来是佛教中的尊称,藏器则指经藏。
如来藏器就是指佛教经典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
3. 不可思议:佛法的深奥之处,超出人类想象力,无法用言语表达。
4. 玄妙莫测:佛法的奥妙深邃,让人无从窥探其真正含义。
5. 佛法无边:佛法的广度之大,超出众生之想象。
6. 佛法高深:佛法的深度之深,超出常人之认知。
7. 佛法晦涩:佛法的难懂之处,需要不断的研究和领悟。
8. 佛法广大:佛法的内容之丰富,穷尽生命之学问。
这些成语都形容了佛法博大精深,需要不断的修学和领悟。
只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够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 1 -。
文化大盘点:汉语中来自于佛教的词语-头条网
文化大盘点:汉语中来自于佛教的词语-头条网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就是其中的典型: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和佛家有关的成语
1. 心如止水:比喻心境平静如止水,不受外界诱惑和干扰,类似于佛家修行中的心如止水。
2. 心无挂碍:比喻心境纯净,没有杂念和困扰,类似于佛家修行中的无挂碍心。
3. 心平气和:比喻心态平和,不激动和冲动,类似于佛家强调的平和心态。
4. 心如明镜:比喻心境清澈明亮,不受外界干扰和执著,类似于佛家修行中的明镜般的心。
5. 心无旁骛:比喻专心致志,不分心和分散注意力,类似于佛家修行中的专注和专一。
这些成语都与佛家的修行和心境有关,强调内心的平静、纯净和专注。
关于佛的5字成语有哪些?
关于佛的5字成语有哪些?㈠佛的成语有哪些语出佛经或其来他佛教典籍的成语源有:大慈大悲---《法华经譬喻品》大千世界---《景德传灯录》打成一片---《五灯会元》淡而无味---《景德传灯录》不可思议---《增一阿含经》不即不离---《圆觉经》不苟言笑---《续传灯录》不二法门---《维摩诘所说经》四大皆空---《四十二章经》水涨船高---《景德传灯录》水 *** 融---《五灯会元》四面八方---《景德传灯录》天花乱坠---《心地观经》天女散花---《维摩诘所说经》顽石点头---《五灯会元》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景德传灯录》因风吹火---《景德传灯录》鹦鹉学舌---《景德传灯录》回光返照---《五灯会元》皆大欢喜---《金刚经》借花献佛---《过去现在因果经》解铃系铃---《指月录》张公吃酒李公醉---《五灯会元》生公说法---《莲社高贤传》抛砖引玉---《景德传灯录》方便之门---《景德传灯录》得未曾有---《大佛顶首愣严经》个人能力有限,以上仅为沧海一粟;请参阅《汉语成语词典》,《新汉语成语词典》。
㈡关于“佛”的的四字成语有哪些1.借花献佛[ jiè huā xiàn fó ]解释: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
”示例:今儿有人送极新鲜的山鸡,烫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献佛了。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2.蛇心佛口[ shé xīn fó kǒu ]解释:佛的嘴巴,蛇的心肠。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
”示例:王魁你恶狠狠蛇心佛口,我便到黄泉,也须把你这歹魂儿勾,定与我倒断了前番呪。
◎明·王玉峰《焚香记·构祸》3.诃佛诋巫[ hē fó dǐ wū ]解释:“诃”同“呵”。
带佛字的成语大全
带佛字的成语大全摘要:一、引言二、带佛字的成语及其含义1.佛眼无边2.佛口蛇心3.佛光普照4.佛头佛脑5.佛祖拈花6.佛门狮子7.佛弟子8.佛法无边9.佛系生活10.佛系青年三、佛教成语的来源及文化内涵四、佛教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五、结语正文:一、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其中不少带有佛字,反映了佛教在我国文化中的深厚底蕴。
这些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教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带佛字的成语,并探讨它们的来源及现实意义。
二、带佛字的成语及其含义1.佛眼无边:形容视野开阔,眼光远大。
2.佛口蛇心:形容人外表善良,内心险恶。
3.佛光普照:比喻恩泽遍布世间。
4.佛头佛脑:形容人憨厚老实。
5.佛祖拈花:比喻心领神会,默契无声。
6.佛门狮子:形容威猛有力,捍卫佛教尊严。
7.佛弟子:指佛教信徒。
8.佛法无边:形容佛法广大,无边无际。
9.佛系生活:形容一种不急不躁,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
10.佛系青年:形容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青年形象。
三、佛教成语的来源及文化内涵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汉语相结合,产生了许多佛教成语。
这些成语来源于佛教经典、佛教故事以及佛教教义,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例如,“佛光普照”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佛祖拈花”则寓意着佛教的心领神会。
四、佛教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佛教成语在现代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既可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物性格。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可以说他“佛口蛇心”;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心态平和,我们可以称他为“佛系青年”。
五、结语带佛字的成语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佛教的精神。
通过了解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佛教的魅力,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佛教的教义。
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
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发表时间:2011-05-19 10-05 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打印】 [浏览次数: 1292]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流传,反映佛教概念的成语也大量进入汉语语系,使汉语词汇丰富了起来。
纵览汉语成语,来自佛教的成语,其数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在中国的词汇里,除掉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汉语的词汇可能会逊色许多。
这些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是在群众中广泛流行通俗而定型的语句,是劳动人民结合了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化。
佛教成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成语来自佛教日常用语。
佛教日常用语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
如“半路出家”一词,就源自佛教日常用语。
佛教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年离开家庭,削发受戒,称为“自幼出家。
一种是成年以后才离开家庭,出家受戒,叫做”半路出家“。
作为成语,”半路出家“现在常用来比喻本来没有从事这一行,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行。
“不看僧面看佛面”,这里的佛最初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僧指佛陀住世时的弟子,后指僧团。
作为成语,“不看僧面看佛面”则是指看在第三者的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人。
“无事不登三宝殿”,其中的“宝殿”是指佛教寺院供养佛像的主要建筑。
由于佛、法、僧“三宝”是构成佛教的三个要素,所以“三宝殿”成为佛殿的代称。
在汉地佛教信徒心目中,“三宝殿”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不能随意出入。
成语“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的,用来比喻没有事情不会上门。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成语是指佛教主张的“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的体现。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全报。
”作为一条成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用来表示:做好事,有好的结果;做坏事,有不好的下场。
与此相关的成语还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生父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尽一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佛学四字成语
以下是几个佛学四字成语:
1.佛口蛇心:比喻话面上很善巧,容易使人相信,但内心却阴险毒辣。
2.佛眼相看:用佛的眼光看待。
引申为善意地看待别人。
3.佛心蛇口:比喻话说的好,但心肠狠毒。
4.佛性禅心: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净寂静的禅定之心。
5.沿门托钵:指僧人为了化缘而挨家挨户化缘的行为。
6.诃佛诋巫:指斥责妖魔、诋毁巫术等行为。
7.慈悲为怀:指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尤其是弱者和受苦者。
8.万劫不复:指遭受无数劫难,形容极大的痛苦或困难。
9.极乐世界:佛教幻想的世界,也叫“净土”,与“尘世”相对。
10.诃佛骂祖:指对神佛和祖先进行斥责或谩骂,是一种不敬的行为。
11.回头是岸:指只要回头看,就能看到岸边,比喻只要悔过自新就有出路。
12.长斋礼佛:指长期斋戒并虔诚地礼拜佛祖。
13.开佛光明:指开启佛的智慧和光明,比喻受到佛教的启迪或开悟。
14.佛口圣心:指佛的口吻和圣人的心境,比喻说话文雅、端正,心胸开阔、豁
达。
15.见佛不拜:指见到佛像却没有进行礼拜或信仰不虔诚。
16.绣佛长斋:指刺绣佛像并长期斋戒,比喻修行佛教并虔诚地斋戒。
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有关的成语
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有关的成语:1.半路出家2.大彻大悟当头棒喝3.混世魔王4.群魔乱舞5.妖魔鬼怪6.顶礼膜拜7.善男信女8.沿门托钵9.无事不登三宝殿四大皆空10.不看僧面看佛面11.五蕴皆空12.邪魔外道13.聚沙成塔14.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15.象牙之塔16.六根清净六神无主第二部分与原始佛教的教义理论有关的成语16.生老病死17.愁眉苦脸八风吹不动18.指点迷津醍醐灌顶19.一佛出世,二佛涅盘2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21.一尘不染一知半解22.勇猛精进水泄不通23.香象渡河顽石点头24.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5.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6.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8.香火因缘牛头马面29.无明业火天花乱坠30.一面之缘不即不离不可思议31.痴心妄想心心相印32.一生一世33.三生有幸三教九流34.两世为人七颠八倒七手八脚35.生生世世36.恍如隔世37.万劫不复38.三灾八难39.在劫难逃40.生关死劫41.劫后余生42.拔舌地狱43.人间地狱44.牛头马面45.牛鬼蛇神46.笑面夜叉47.刀山剑对48.刀山火海49.报应不爽50.因果报应5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52.前因后果53.如影随形5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55.自作自受56.一丝不挂57.想入非非58.一日不作,一日不食59.头头是道60.杀人不眨眼61.上天无路入地无门62.忍俊不禁663.安身立命64.拖泥带水65.看风使舵66.伸手不见五指67.有口皆碑68.称心如意69.五体投地70.顶礼膜拜。
带有禅意的成语
带有禅意的成语一、四字经典禅语1.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百丈竿头、辩才无碍、辩才无阂2.超尘拔俗、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爱故生忧、人生八苦3.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万法唯心、七级浮屠、有容乃大4.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大悟无言、立地成佛5.禅语洗心、戏墨听禅、自然天成、教学相长、度比江河6.博雅達觀、筆歌墨舞、寵辱不驚、道法自然、登山臨水7.淡泊明誌、典雅清麗、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清氣若蘭8.放下便是、浮生若夢、觀海聽濤、甘苦自知、和風朗月9.和氣致祥、厚德載物、厚德載福、厚積薄發、惠風和暢10.惠風祥雲、和風細雨、海納百川、景氣和暢、江山入畫11.積健為美、積健為雄、君子不器、兼聽則明、境由心造12.境隨心轉、漸入佳境、開卷有益、寄情山水、虛懷若竹13.臨海聽濤、蘭氣隨風、樂天知命、樂此不疲、敏事慎言14.妙造自然、明月清風、明月入懷、寧靜致遠、耐住清貧15.品茗撫琴、品茗聽琴、清風朗月、氣若幽蘭、曲徑通幽二、励志四字禅语1.人淡如菊、仁者不憂、如風過耳、素心若雪、室雅蘭香2.室雅人和、隨心所欲、石瘦花嬌、天道酬勤、天朗氣清3.踏雪尋梅、溫故知新、物華天寶、萬事隨緣、唯善是寶4.唯樂直言、虛懷若谷、心靜夢舒、心曠神怡、閑心逸趣5.仁者不憂、雲鶴遊天、雲淡風輕、一謙四益、韻雅趣幽6.遊目騁懷、逸致閑情、煙雲供養、悠然雅靜、怡然自得7.知足常樂、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8.竹影清風、篤行致遠、珠聯璧合、中庸和諧、紫氣東來9.博雅達觀、筆歌墨舞、寵辱不驚、道法自然、登山臨水10.淡泊明誌、典雅清麗、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清氣若蘭11.放下便是、浮生若夢、觀海聽濤、甘苦自知、和風朗月12.和氣致祥、厚德載物、厚德載福、厚積薄發、惠風和暢13.惠風祥雲、和風細雨、海納百川、景氣和暢、江山入畫14.積健為美、積健為雄、君子不器、兼聽則明、境由心造15.境隨心轉、漸入佳境、開卷有益、寄情山水、虛懷若竹三、最经典的四字佛语1.臨海聽濤、蘭氣隨風、樂天知命、樂此不疲、敏事慎言2.妙造自然、明月清風、明月入懷、寧靜致遠、耐住清貧3.品茗撫琴、品茗聽琴、清風朗月、氣若幽蘭、曲徑通幽4.人淡如菊、仁者不憂、如風過耳、素心若雪、室雅蘭香5.室雅人和、隨心所欲、石瘦花嬌、天道酬勤、天朗氣清6.踏雪尋梅、溫故知新、物華天寶、萬事隨緣、唯善是寶7.唯樂直言、虛懷若谷、心靜夢舒、心曠神怡、閑心逸趣8.仁者不憂、雲鶴遊天、雲淡風輕、壹謙四益、韻雅趣幽9.遊目騁懷、逸致閑情、煙雲供養、悠然雅靜、怡然自得10.知足常樂、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
来源于佛教的成语
赵朴初先生说:不了解佛教文化,就不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加入中国,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
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简直如空气一般。
我国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与佛教相关的条目也是数不胜数。
下面带您盘点一些跟佛教有关的成语!一厢情愿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
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不顾公主根本不认识他的事实,只顾自己愿意和公主结婚,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莫若此时趁事在成败未定之天,自己先留个地步…全了这一相情愿媒人的脸面。
”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声声口口说联合任何派别的作家,而仍自己一相情愿的制定了加入的限制与条件,这是作家忘记了时代。
”一瓣心香瓣香,形似瓜瓣,上圆下方,内外条状排列。
心的形状略似瓣香,故有“一瓣心香”之说。
禅寺中开堂说法,往往先敬香给开山祖师等,如《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此日一会,不是小缘。
将一瓣香为我元得禅师。
且道:诸人还识无得禅师么?”佛家认为,内心的清净、慈悲和虔诚,是“真供养”,比形式上的敬香要重要得多,故称“心香”。
后极言心中虔诚致敬为“一瓣心香”。
如宋·王十朋《行可生日》游:“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己敬焚。
”又如《花月痕》第五一回:“次日,荷生仍来汾神庙,与心印共坐一车,一瓣心香,数行情泪。
”半路出家指不是从小而是成年后才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为“半路出家”。
出家,梵名波吠儞野Ayanyaka,出家在家的生活,修沙门的净行。
《维摩诘经·弟子品》:“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同经《方便品》又说:“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后比喻不是本行出身后来改行的称半路出家。
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说:“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
原来这些成语都出自佛教
原来这些成语都出自佛教佛教在中国传播时间纵达两千多个春夏秋冬,范围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对我国的语言词汇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很多词,如“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本来就都是佛教名词。
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竟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味同嚼腊】《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于横陈时,味同嚼腊。
”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
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
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单位】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
在座位上方贴有各人名字,故称单位。
如《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轨范》谓:“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
”此词以后用于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
如“米”为计量长度的单位,“时”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克”为计算重量的单位,等。
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部门称为工作单位。
【空中楼阁】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
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
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
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
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
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现身说法】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
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
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
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
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
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
佛家用语的成语
佛家用语的成语: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群魔乱舞:据说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入定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
佛陀不为所动并降服众魔,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后来比喻一群坏人在政治或社会上横行霸道,进行破坏。
一尘不染:佛教指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尘。
修道者达到真性清净不被六尘所染污为“一尘不染”。
后指完全不受坏思想、坏风气的影响。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
后指人裸体。
心心相印:佛教语,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
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
三宝殿,即佛殿。
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
后引申为有事才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原为佛教语,比喻因果报应关系。
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作茧自缚: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
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
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后因以“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
心猿意马:佛教以猿马比喻人的心识,后用以比喻人的心思飘忽不定,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难以控制。
关于佛经的成语
关于佛经的成语
半路出家
大彻大悟
混世魔王
群魔乱舞
病魔缠身
妖魔鬼怪
顶礼膜拜
善男信女
沿门托钵
不看僧面看佛面
五蕴皆空
邪魔外道
聚沙成塔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象牙之塔
生老病死
愁眉苦脸
指点迷津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尘不染
勇猛精进
香象渡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香火因缘
无明业火
无缘无故
一面之缘
痴心妄想
一生一世
三生有幸
两世为人
生生世世
恍如隔世
万劫不复
三灾八难
在劫难逃
生关死劫
劫后余生
拔舌地狱
人间地狱
牛头阿旁
牛头马面
牛鬼蛇神
笑面夜叉
刀山剑树
刀山火海
报应不爽
因果报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前因后果
如影随形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自作自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佛教的词语,来源于佛教文化的成语四
字词语
于佛学的词语成语:镜花水月
【拼音】:jnghuāshuǐyu
【解释】:镜里的花,水里的月。
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出处】: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从空到有,复归于空,所以空既是根本,又是与有相互依存的,而有只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幻相,因为
它依因缘而生,又随因缘而灭,在时间的流逝中生生灭灭,永不息止。
正是如此镜花水月作为佛教一组最典型的意象,以镜中花和水中月喻示了佛教的空、幻教义,强调了佛教实中有虚、有中有无、色中有空的思维特点。
和佛教有关的两个词的词语:因果
佛教看带问题总是以轮回循环的思路来看的,佛教任何任何事情任何人度是有他的前世今生和以后,你今天发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因为你的前世所作所为因为注定了你今生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因果。
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
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
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的问题总是不能正确地认识。
说到因果,首先比较容易让我们想到宿命论的因果。
宿命论的因果,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是错误的。
因为宿命论的因果是机械的因果,它认为人的命运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假如说,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那人们现生的努力就没有用了。
它否定了人们现生行为的价值。
而佛法既讲因果又讲因缘,就像在田里播下一粒种子,它需要肥沃的土地、阳光、水分,这粒种子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同样的,人虽然在前生种下了因,但从因到招感果报,还要取决于因缘的和合。
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的。
和佛教有关的两个字的词语:净土
拼音:jngtǔ
解释:佛教指没有尘世庸俗气的清净世界
净土,诸佛佛国清净国土。
一般专指阿弥陀佛国土。
其国众生皆行十善,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故又称极乐国土。
其他诸佛佛国也有净土,不过其土中菩萨最终都将生往极乐净土。
大乘佛教是大智慧,大哲学的教育,而非简单的宗教,其他宗教教义皆有天堂等施设,而佛教认为,天道也在六道之中,要出六道,脱轮回,唯有涅盘,往生成佛。
对于一般信徒,这显得遥远。
一些佛教徒认为道教属于天道这是错误的说法,华夏神仙不等于印度诸天(即佛家的天人),追求解脱固然重要,切莫矮化自己的祖宗。
净土学说的相关经典给予信徒们以信心,修学法门简单,融于生活之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净念相继是基本修行方式。
净土思想中,包含了许多积极行善的因素,因此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弥陀净土
出自佛教的成语:大彻大悟
彻底的觉悟,达到不生不灭的地步,属于大菩萨的境界。
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这个词了。
人生在世,拌折是难免的。
在附难面前,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如果能坚强、乐观地面对人生.就能经受住考验;如果再有一颗博爱的心和宽广的胸怀,那么奇迹就会发生。
宁静的世界在无声地告诉人们洗涤自我、净化自我的道理。
浮躁的人们不要忘记静静地修烁自已。
坐看云卷云舒,闲观花开花落大思想大智慧大境界佛的意义就是让所有存在平静而且幸福。
人生在世,无非是把想不通的事情想通,把必须要迈的坎迈过,把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放下。
世态炎凉,无需迎合,人情冷暖,勿去在意。
所谓智慧,就是把不该看重的东西看轻一点,把不该看轻的东西看重一点。
心情不好时,给自己放个情绪假。
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趁繁花正开,光阴正好。
来源于佛学的有哲理的词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源自佛学的成语:解脱
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无碍。
如果一个人执意于追逐与获得,执意于拥有,那么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必将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走向极端。
其实一个人注定不可能在太多领域有所建树,要学以致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放下了那些自己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部分,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从中解脱出来,把握住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放下,也许会有遗憾,会有伤感,但是却会让生活的底蕴更加隽永和悠远,让我们生活的更淡定和安然。
出自佛学的三个字的词语:臭皮囊
拼音:chupnng
解释:佛教指人的躯体
佛法告诉我们要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个臭皮囊,外面有一层皮,把这层皮剥开,就会发现里面没有什么好看的,胃就像个茄子,肠子就像不规则的电线一样,里面全都是臭烘烘的、带着血腥味。
身上的九孔常流不净,眼睛要长眼屎,鼻子要流鼻涕,耳朵还有耳屎等等,现在有些年轻人很懒,早上起来眼屎还吊在眼睫毛上就去吃饭。
所以佛法跟我们讲,你要如实观察,这个身体是一个臭皮囊,是不干
净的,没有那么可爱。
人的这具躯体是很短暂的,一般也就几十年,保养再好也就百十来年,没有必要紧抓住这个色身放不下。
佛法跟我们讲观身不净,修不净观,就是告诉我们观身体,观一具死尸开始死了的时候,脸慢慢变青涨大,青淤肿胀,然后整个脸的颜色变成了紫色,慢慢脸皮破了,里面就流出脏糊糊的东西,整个身体开始腐烂,慢慢地化成脓,里面全是蛆,慢慢只剩一层皮,最后是一滩淤泥。
这样的一个东西的确没有什么可贪恋的,别以为自己长得十分标准,将来大家殊途同归,都要成这个模样。
所以我们要有这个观念,要知道这个身体都是不长久的,都是要坏掉的,都是不干净的,没有什么值得可爱和贪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