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2015.8要点

合集下载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界面上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界面上的吸附

04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界面 上的应用
乳化与破乳
乳化
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使互不相溶的油和水形成稳定的乳浊 液。乳化作用在化妆品、食品、制药 等领域广泛应用。
破乳
在某些情况下,如油水分离、废水处 理等,需要将形成的乳浊液进行破乳 ,使油水分离。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 改变界面性质实现破乳。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表面上的定向 排列能够降低表面张力,使得液体更 容易润湿固体表面,提高液体的分散 性和乳化性。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根据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 等。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肥皂、烷基硫酸盐等,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季铵盐等,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醚等,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甜菜碱等。
润湿与反润湿
润湿
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固体表面与气体 或液体间的界面张力,使固体表面容 易被液体润湿。在涂料、油墨、化妆 品等领域,润湿作用至关重要。
反润湿
与润湿相反,反润湿是指使已被润湿 的表面重新变得不润湿。在某些加工 过程中,如纸张涂层、玻璃镀膜等, 需要控制表面的润湿性,这时就需要 利用反润湿技术。
减阻与起泡
减阻
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阻力,从而提高流体输送的效率。在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领域,减阻 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起泡
表面活性剂可以在液体中形成稳定的泡沫。起泡作用在食品工业(如啤酒、奶制品等)、制药工业(如泡沫灭火 器、泡沫硬化剂等)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0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界面 上的研究进展
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总结词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4、离子强度的影响
增加水溶液的离子强度,则会压缩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 离子氛半径,直接减少其在相反电荷表面的吸附作用,同 时,又会增加其在相同电荷表面的吸附作用。
此外,多价金属离子如Ca 2+的存在将有利于阴离子表面 活性剂的吸附。
三、固体吸附剂的影响
常见的固体吸附剂有三大类:
1、表面带强电荷的固体吸附剂
(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往往会在在此类吸附剂表面发生氢
键吸附,例如聚氧乙烯醚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纤维素表 面,醚键与羟基会发生氢键结合,吸附等温线往往也是呈 L型的,而且随着乙氧基的增加,吸附量会降低,吸附类 型还会转成多分子层吸附。
(3)水溶液pH值的影响 主要是对pH值吸附剂和吸附质的电荷的影响,例如羊毛
双电层厚度k-1(m) 电解质浓度 (mol/L) 1-1型电解质 2-2型电解质
10-5
9.6×10-8 4.8×10-8
10-3
9.6×10-9 4.8×10-9
10-1
9.6×10-10 4.8×10-10
4.滑移面和ζ电位 是stern面外侧的固-液界面的液体滞留层,即固-液先相对 位移时滑移面,而由滑移面至溶液本体相的电位差即固液界面的动电位,又称为ζ电位。
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
第三章 表面活性的界面吸附
最早的表面活性剂肥皂 有“工业味精”之称。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
一、界面吸附现象
G-L 表面吸附 – 泡沫 foam L-L 界面吸附 – 乳状液 emulsion S-L 界面吸附 – 润湿 wetting, 分散dispersing
二、表面活性和吸附
金属氧化物 SiO2 TiO2
α-Fe2O3 γ-Al2O3 α- Al2O3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作用

研究不足与展望
需要进一步研究多种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而实际应用中常常涉及到多种表面活性剂的共存和相互作 用。因此,未来研究需要深入探讨多种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竞争吸附、协同作用和相互影响。
表面活性剂吸附与界面流变学的关联
虽然我们已对表面活性剂吸附对界面性质的影响有了一定了解,但界面流变学行为与表面活性剂吸附之间的具体关系 仍不明确。未来研究应关注这一领域,以更好地理解界面流变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选择了几种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如阴离子 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制备了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以便 观察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实验设备
实验步骤
采用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和表面张力仪 等设备,以测量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 吸附情况。
先对实验材料进行预处理,然后将表面活 性剂溶液与固体表面接触一定时间,最后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吸附热力学参数
通过热力学实验测定,包括表面张力、吸附量、吸附热等。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动力学
吸附速率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速度取决于扩散和反 应动力学过程。
动力学模型
描述吸附速率的数学模型,如扩散模型、反应模型等。
影响因素
包括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溶液浓度、温度和界面结构 等。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模型
降低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后,可以 降低液体表面张力,有助于润湿、乳 化、发泡等过程。
增强分散稳定性
在固液分散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吸附 在固体颗粒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 颗粒聚集,提高分散稳定性。
提高固体表面的润湿性
通过固液界面吸附,表面活性剂能够 改变固体表面的润湿性,使其易于被 液体润湿。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界面上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界面上的吸附
引言
➢吸附 ➢溶质从水溶液内部迁至表(界)面,在表(界)
面富集的过程叫吸附。 ➢广义地讲,凡是组分在界面上的浓度出现
差异的现象统称为吸附。 ➢若组分在界面浓度高于体相中的,称为正
吸附,反之为负吸附。 ➢一般无特别说明,均为正吸附。 ➢吸附可发生在各种界面上。
1
引言
➢ 例如:活性炭给液体脱色,分子筛催化剂起催化作用,肥 皂有乳化作用。
9
3.1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
➢ 3.1.1 吸附的表征-表面过剩和吉布斯(Gibbs)吸附公式
➢ 3. Gibbs公式验证:
➢ 20世纪30年代,McBain和他的学生们精心设计了一个装 置,让一个刀片以每秒钟11m的速度从溶液表面刮下一薄 层液体,其厚度大约为0.1mm。
➢ 根据被刮下液体的质量m和溶质的质量分数ω,以及原用
3.1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
3
3.1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
➢3.1.1 吸附的表征-表面过剩和吉布斯 (Gibbs)吸附公式
➢1. 表面过剩(Γ)
设在σ面以上(或下)的浓度 是全体一致的,而且就是体 相的浓度。如果界面上实际 溶质的量为n, α 和β 相的 溶质量分别为nα和nβ,则三 者之间的关系为:
n =nα+nβ + nσ
4
3.1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
➢3.1.1 吸附的表征-表面过剩和吉布斯 (Gibbs)吸附公式
➢1. 表面过剩(Γ)
nσ = n –(nα+nβ)
nσ表示在表面相某一平面ss’上溶质的过剩
量,如果该表面相的面积为A,则单位面积上
溶质的过剩量可表示为:
n =Γ
A
5

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吸附

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吸附

ni ni ni nis ciV ciV nis
i
nis A
ni
ciV ciV A
1
0,V
n1 c1V c1 c1
,V
c1V n1 c1 c1
2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 由于表面吸附,造成在溶液与气相的交界处存在着一个 浓度和性质与两体相不同的表面薄层,它的组成和性质 是不均匀的。此表面层也可理解为是两体相的过渡区域。 如下图(a)所示。
表溶质,并应用公式 则
此式为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应用于双组 分体系稀溶液中的特殊形式。
从上式可看出,吸附量 Γ2(1) 的符号取决于表面张力随 浓度的变化率 dγ/dc:
若 dγ/dc<0 ,则 Γ>0 ,溶质发生正吸附;这时溶质在 表面上的浓度比溶液内部的大;反之,
当 dγ/dc>0 ,溶质发生负吸附,这时溶质在表面上的 浓度比溶液内部的小,即溶剂在表面上的含量更多。
根据吉布斯吸附等温式亦可定量的计算表面过剩 Γ。 例如在 293K 时测得 0.05mol·Kg-1 和 0.127mol·Kg-1 酚的水 溶液的表面张力分别为 0.0677 和 0.0601N·m-1
则浓度介于 0-0.05mol·Kg-1 之间的-dγ/dc 值为 (0.07270.0677)/0.05=0.100Kg2·mol-1·s-2 ,同理可得浓度介于 0.05~0.127 mol·Kg-1 之间的-dγ/dc 值为 0.0987Kg2·mol-1·s-2。取浓度的平均值 C=0.063mol·Kg-1 和 -dγ/dc 的平均值为 0.0993Kg2·mol-1·s-2 代入式 Gibbs吸附等温式得出:
C2 >>
a,
(1) 2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要点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要点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对其效率及能力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效率
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到一定值时所需要的表 面活性剂的浓度。显然,所需浓度愈低,表面活 性剂的性能愈好。 表面活性剂的能力 能够把水的表面张力降低到的最小值。显然, 能把水的表面张力降得愈低,该表面活性剂愈有效。
活性剂的能力也称为表面活性剂的效能。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对其效率及能力的影响
按离子类型分类 按分子结构中亲水基团的带电性分为阴离 子、阳离子、非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四大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两性表面活性剂
2、按溶解性分类 按在水中溶解性分成两类。


水溶性表面活性剂 油溶性表面活性剂 前者占绝大多数。
3、按分子量分类 按分子量分为三大类。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分子量>10 000 中分子表面活性剂 分子量=1 000~10 000 低分子表面活性剂 分子量=100~1 000 常用的都是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
虽然表面活性剂分子是两亲性分子,但并 不是所有的两亲性分子都是表面活性剂,只 有亲油部分足够长的两亲性物质才是表面活 性剂。
极性端称为头基,非极性端称为尾基。 ③界面定向排列 正因为表面活性物具有两亲性结构,极性端 极力进入水相,而非极性端受到水的排斥,有 逃出水相的趋势,于是它被推向水面,在水面 上浓集,将憎水部分伸向空气。微观上看,表 面层表面活性物分子所受的向内的拉力比水分 子的要小些,即表现出表面活性物质溶液的表 面张力低于水的表面张力。
四聚丙烯基苯磺酸盐TPS洗涤 材料,不易被生物降解 以十二烷基苯 磺酸钠为主,是洗 衣粉的主要成分。 是目前产量最大的 合成洗涤剂原料。 直链烷基苯磺酸盐LAS
TPS
SO 3Na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3.1.2 Gibbs公式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应用 2.表面吸附量的计算 (2)混合体系 ② 单组分吸附量 欲求一种表面活性剂(i)的吸附量Γi,可固定其它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即配制只有一种溶质(i)的浓 度改变,其余溶质浓度皆保持恒定的系列溶液, 测定γ- lgc曲线, 自此求得分吸附量。

表面活性剂在气 液界面的吸附
2 (1)

其意义为:相应于相同量的溶剂时,表面层中单位面积上 溶质的量比溶液内部多出的部分,而不是单位面积上溶质 的表面浓度。
m( 0 ) A(1 )
表列出他们的一些典型的结果,并与应用Gibbs吸附公式 自表面张力曲线计算的数值相比较。
表面活性剂在气 液界面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气 液界面的吸附


3.吸附分子所占的平均面积的计算
由表面吸附量可进一步计算表面上每个吸附分子 所占的平均面积。

A 1/ N 0
表面活性剂在气 液界面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气 液界面的吸附

3.1.2 Gibbs公式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应用 5. 饱和吸附层的厚度 从Гm可以求出饱和吸附层的厚度:

3.1.1 吸附的表征-表面过剩和吉布斯 (Gibbs)吸附公式 1. 表面过剩(Γ) 设在σ面以上(或下)的浓度
是全体一致的,而且就是体 相的浓度。如果界面上实际 溶质的量为n, α 和β 相的 溶质量分别为nα和nβ,则三 者之间的关系为:
n =nα+nβ + nσ
表面活性剂在气 液界面的吸附

浓度很稀
中等浓度
吸附趋于饱和
表面活性剂在气 液界面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气 液界面的吸的吸附等温线及标 准吸附自由能的计算 1.吸附等温线 测定恒温时不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应用吉布 斯公式求得吸附量Γ,作Γ-c曲线,即得吸附等 温线。 表面活性物质在液体表面层吸附已经很多实验证 明是单分子层吸附,因此可用朗格缪尔 (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方程描述。

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吸附能力

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吸附能力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Gibbs吸附中2为溶剂超量为零时溶质2
在表面的超额。
它的物理意义是:在单位面积的表面层中,所含溶质
的物质的量与具有相同数量溶剂的本体溶液中所含溶
质的物质的量之差值。即:
Γ 2

n2

n1 (n20 A
/
n10 )
a2是溶质2的活度,d/da2是在等温下,表面张力 随
§3 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由于分子具有亲水亲油的两亲 性,因此可以形成亲水基深入水相、疏水基碳 氢链深入油相的吸附状态,定向排列在油-水界 面上,即富集于油-水界面。
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 1-水在油水体系中的浓度曲线 2-油在油水体系中的浓度曲线
3-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体系中的浓度曲线
4.2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等温线
主要有三种形式: L型 S型 LS型 出现最高点是存在少量高活性杂质,在形成胶团前,杂质 的吸附使吸附量偏大,形成胶团后杂质加溶其中,使杂质浓度 下降。
注意事项:
一些实验等温线看起来像L型,其实只是假象。由于低浓度区或 高浓度区实验数据不足,S或LS型也可能看起来像是L型。

c2 c1

c2 c1


1 A
12 为溶质的Gibbs吸附量,即溶剂表面过剩为0
时溶质的表面过剩,单位是mol/cm2。
上式中, c1 , c2 , c1 , c2 分别为溶剂(1)和溶质(2)
在α、β相中的浓度,均为实验可测量, 也是已知量,因此可求得 12 。
2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 由于表面吸附,造成在溶液与气相的交界处存在着一个 浓度和性质与两体相不同的表面薄层,它的组成和性质 是不均匀的。此表面层也可理解为是两体相的过渡区域。 如下图(a)所示。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解读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解读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方式
(1)离子交换吸附
固体表面的反离子被同电荷符号的表面活性剂离子取代而引起的吸附。
(2)离子配对吸附 固体表面未被反离子占据的部位与表面活性剂离子因电性作用而引 起的吸附。
(3)形成氢键引起的吸附 固体表面和表面活性剂的某些基团间形成氢键而引起的吸附。
(4)疏水作用引起的吸附 疏水作用引起的吸附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间相互作用以及逃离水 的趋势,使得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后会以相互缔合状态吸附。
a) 如果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浓度达不到疏水缔合的浓度范围, 即只发生单体吸附,则吸附等温线为L型。
b) 如果表面活性剂的疏水效应强,在低浓度时就可疏水缔合,则单 体吸附和疏水效应在同一浓度区发生,吸附等温线也将是L型。
c) 如果表面活性剂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较弱,或固体的表面吸附 位少,则第一阶段的单体吸附量少,吸附等温线第一平台几乎不出 现,则等温线呈S型。
(5)π电子极化引起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富电子芳环与固体表面强正电子位之间的作用而引 起的吸附。 (6)色散力引起的吸附 固体与表面活性剂之间因范德华力引起的吸附。这类机制的吸附量 随表面活性剂分子量增加而增加。 (7)化学键力引起的吸附 如果被吸附物中含具有孤对电子的原子,例如N、O、P、S等, 它们可与某些金属原子形成共价键,即发生化学吸附。
(5)无机盐的影响
a ) 无机盐溶液中加入中性无机盐,会使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固 体上更易吸附,最大吸附量也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一方面 无机盐的存在压缩双电层,被吸附的表面活性剂离子间斥力减 小,可排列更紧密;另一方面是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的CMC, 利于吸附进行。
b ) 阴、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后,吸附量比单个表面活性剂 明显增加。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第五节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一、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的机理在浓度不大的水溶液中,一般认为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的吸附是以单个表面活性剂的离子或分子进行的。

吸附可能以下述一些方式进行。

(一)离子交换吸附吸附于固体表面的反离子被同电性的表面活性剂的离子取代。

(二)离子对吸附表面活性剂离子吸附于具有相反电荷的、未被离子所占据的固体表面位置上。

(三)氢键形成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与固体表面极性基团形成氢键而吸附。

(四)π电子极化吸附吸附质分子中含有富于电子的芳香核时,与吸附剂表面的强正电性位置相互吸引而发生吸附。

(五)London引力(色散力)吸附吸附作用随吸附质分子增大而增加,而且在任何场合皆发生。

所有吸附类型中皆存在,可作为其它吸附的补充。

此种吸附机理可以说明表面活性剂离子在离子交换吸附中取代同电性无机离子的原因。

(六)憎水作用吸附表面活性剂亲油基在水介质中易于相互联结形成“憎水链”,具有逃离水的趋势,当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有可能与吸附在表面的其它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而吸附,或以聚集状态吸附于表面。

二、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吸附等温线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等温线有以下三种:(一)Langmuir 型吸附等温线例如表面活性剂C16H33N(CH3)3Br在炭黑上的吸附,如图9-12。

平衡浓度/m mol/L图9-12 C16H33N(CH3)3Br在炭黑上的吸附可用Langmuir公式表示:(9-12)式中,n 2S ——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吸附量;n m S——表面单分子饱和吸附量;a ——常数;C ——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

将(9-12)式直线化得: (9-13) 或将(9-12)式变为:(9-14) 根据(9-13)式以1/n 2S 对1/C 作图,直线斜率=a/n m S ,截距=1/n m S ,可求得n m S 和a 值。

同理根据(9-14)式以C/n 2S 对C 作图可求出n m S 和a 值。

表面活性剂吸附原理

表面活性剂吸附原理

表面活性剂吸附原理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原理是指当表面活性剂与溶液接触时,在表面活性剂与溶液分子之间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一方面,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可以分为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其中亲油基团可以吸附在油性物质中,而亲水基团则能够吸附在水分子中。

这使得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在溶液中能够自组装为不同类型的聚集体,如胶束、膜片等。

另一方面,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在溶液中会受到溶液中其他分子的作用力的影响。

例如,亲水基团能够与溶液中的水分子形成氢键等强的相互作用,使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相中形成排列有序的结构。

吸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分子会在溶液表面层附着,并形成一个分子层,即为吸附层。

在这个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能够调节溶液表面的性质,如表面张力、界面活性等。

同时,吸附层的形成也会导致溶液表面的密度和粘度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原理是通过其分子结构的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溶液中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使其能够在溶液表面形成分子层,从而调节溶液表面性质的过程。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2015.8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2015.8

2.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状态
浓度稀时吸附量小,吸附量随浓 度急剧增加。浓度大到一定程度
以后,吸附量趋于恒定。此极值
即为饱和吸附。
C12H25SO4Na的溶液表面吸附等温线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表面吸附分子面积(25℃)
浓度(mol/L) 分子面积(10-20m) 5.0× 10-6 1.26× 10-5 3.2× 10-5 5.0× 10-5 72 8.0× 10-5 58 2.0× 10-4 45 4.0× 10-4 39 6.0× 10-4 8.0× 10-4
aNa aR mNa mR f
式中,m为质量摩尔浓度,f±为平均活度系数。设在表面相中
2
) Γ (1) Γ (1 得如下公式 Na R
d (1) 2 2R d ln m f Na R RT
稀溶液中
d (1) 2 (1) R d ln m . f d ln C Na R R R 2 RT
475
175
100
36.5
36
分子可以平躺
分子逐渐直立排列
分子排列非常紧密
C12H25SO4-分子结构是棒状,假设碳氢链是伸直 的,如图。根据结构计算,长度约21×10-10m,其
最大宽度约为5×10-10m;故分子“平躺”在表面上
所占的面积约为100×10-20m2。将此结构分析的结果 与上表所列的不同浓度的表面吸附分子面积相对照, 可以看出:
Gibbs吸附公式的意义: 相应于相同量的溶剂时,表面层中单位面积上溶质的 量比溶液内部多出的量(过剩量),而不是单位面积上溶 质的表面浓度。
2.4 Gibbs公式的物理意义及有关注意事项
Γ

界面现象--第5节: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界面现象--第5节: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10
表面活性物质在吸附层的定向排列
一般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和憎水 (亲油) 性的非极性基团两部分所构成 (见图示).
表面活性物质的亲
CH3(CH2)7=CH(CH2)7 • 油酸分子模型图 COO- H+
水基团X受到极性很强 的水分子的吸引而有竭
固定的 障片
力钻入水面的趋势, 同时
1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溶质的浓度有关 (见图示 3 种情况).
溶液表面吸附产生的原因 是系统为尽可能降低表面吉 γ 布斯函数而自动调整溶质在 表面相和体相中的分布. 正吸附: 若溶质的加入使溶液 γ0 表面张力降低, 则溶质自动地 从体相富集至表面, 增大其表 面浓度. 负吸附: 若溶质的加入使溶液 表面张力升高, 则溶质表面浓 度自动低于体相浓度.
C
D
NaOH 水溶液15滴,水18滴,乙醇水溶液25滴
都是18滴
5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 表面活性剂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左) 将硫(密度2.1g/cm3)小心地放到水面上, 水-硫界 面张力大而难以增大其界面积, 使硫不能浸湿. (右) 向水中滴入几滴清洁剂, 水-硫界面张力减小, 硫 沉入水底.
13
表面活性物质——胶束
表面活性物质的基本性质: 溶入少量 γ 就可使溶液的表面张力急剧降低; 当浓度 γ0 达到一定值后, 浓度几乎不影响表面张力. 上述性质是由表面活性分子在溶液中 的存在形态和分布引起的(见图示).
单分子膜 小型 胶束 球状 胶团 (a) 稀溶液 c • 表面张力与浓度关系
(c)大于临界胶束 浓度的溶液 14 • 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在溶液本体及表面层中的分布
γ
I 无机酸, 碱, 盐等.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机理--二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 表面活性剂离子或分子通过静电引力或范德华力与固体表面吸附 位直接作用而被吸附。 吸附平衡:固体空吸附位+单体→吸附单体 第二阶段: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以上,以表面胶束或半胶束的 形式吸附于固体表面。 吸附平衡: (n-1)单体+吸附单体→表面胶束n为表面胶束聚集数 也即LS型。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的应用
(1)改变固体表面润湿性
(2)金属表面腐蚀抑制作用
金属表面与水或腐蚀性介质接触可因电化学作用或金属表面的 不均匀面引起腐蚀。加入缓蚀剂,对使其在金属表面形成吸附 层,将水与腐蚀介质隔开,可起到防腐蚀的作用。
(3)对固体表面性质的影响 以离子交换机理吸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固体表面电动 电势不会发生变化,以离子配对机理吸附时电动电势下降, 直至为零。 (4)表面加溶 利用表面加溶作用可以将一些原本不能吸附到载体上的药物 负载到载体上,构成制备药品的一种新的剂型。 利用表面活性剂吸附层加溶高分子单体,然后引发聚合反应, 可以在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固体表面上制备超薄膜。
主要是因为固体表面电性质随pH值不同而变化。
a ) 吸附剂在高pH值时表面带负电荷,在低pH值时则带正电荷; 也即此种吸附剂的表面性质是两性的。随不同pH有不同的电性。 b ) 在高pH值时易吸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低pH值时易吸附阴 离子表面活性剂。
(4)固体表面性质(吸附质性质)
分类:具有强烈带电吸附位的吸附剂(硅酸盐、氧化铝等)、极性 吸附剂(中性溶液中的棉花、聚酯)、非极性吸附剂(石蜡、聚四 氟乙烯等)。 a)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吸附剂表面所带电荷相同时则难被吸附,但 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可以形成S型等温线 b)带电固体表面总是易于吸附带反号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 获得L型或LS型等温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iσ Γi A
Г值与选择界面不同而不同
由上式及其推导可知,要计算Г是非常困难的,讨论吸附量的意 义何在?Gibbs利用前面所学习的物理量γ和C计算Г。
2.1划定SS’界面
Gibbs利用溶剂过剩量为零的办法确定SS’ 的位置。设定溶剂的浓度与高度的关系曲线 如图所示,在aa’面以下浓度不变,为α相; 在bb’面以上的浓度不变,为β相;在表面相 σ内,即aa’与bb’之间,溶剂的浓度沿曲线 连续变化。 Gibbs分界面将ss’划在使溶剂的
Γ 具有表面浓度与内部浓度之差的意义。即相对于等量的溶剂摩尔数
在表面区含有的溶质摩尔数和在内部(本体相)含有溶质摩尔数之差。 (2) (3) (4) cm-2。 Γ 的单位与一般浓度单位不同,它是单位面积上的摩尔数,即mol· Γ 的数值可正可负。
Γ 值随SS’面选择不同而不同,只有将界面按照一定原则选定后,才有明确的意义。

Γ
的物理意义
自1cm2的溶液界面和内部各取一部分,其中溶剂量相等,则界面部分的溶质与内部溶 质所相差的摩尔数(可多、可少); 若其中一项为液相(如α相为液相,β为气相),则有Cα>>Cβ,即nα>>nβ。有
nσ=n0-(nα+nβ)≈n0-nα。
Γ
=(n0-nα )/A
2.Gibbs吸附公式推导
①浓度c低时,Г和c呈线性关系;
②c高时,Г为常数,即Г不随c而变化,表明溶液界面上的吸附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用Г∞ 表示;
③c适中时, Г ~c曲线为曲线状态。 Г ~c关系可以由langmuir经验式表达
k为经验常数,与表面活性无关。
当c很小时
当c很大时
1.2吸附分子在表面所占的面积与临界胶束浓度
C为体积摩尔浓度。此式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表面吸附的Gibbs公式。应注意 到RT前面的系数为2。
3. 溶液中有过量无机盐存在时的吸附量
溶液中有过量无机盐(如Na+X-)存在时,离子强度近于恒定,各种离子 的活度系数亦近于恒定;而且在不水解的中性强电解质溶液中,H+与OH-浓 度不变,故得:
dγ ) (1) ΓR(1 d ln m - Γ d ln C R R R RT
能增加溶剂的γ
则有Г2<0,是负吸附。
②在计算吸附量时,首先通过实验作出γ~c的关系曲线,然后用作图的方法求出 一定浓度的 值,再利用 计算出该温度下的Г。
③公式应用范围广,可使用任何两相界面。但公式中Г 与γ 指同一界面。即计算l-l界面的Г 时,不能用其它界面的γ 。 ④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它在水中不电离的有机物,其表面吸附量Г 计算可用如下公式 计算(此公式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计算不适用)
溶液中存在着正、负离子和水分子。要考虑各离子、分子在体 相、表面相平衡关系,因此,溶液中的活度不止一个。
对于1-1型在水溶液中基本完全电离表面活性剂,如Na+R-,有:
d 2(1) d ln ai RT i 2
d (1) (1) (1) (1) Na dlnaOH dlna Na dlna - dlnaH R R H OH RT
20 6 5 4
由前一节学习讨论有:
dγ Γ2(1) d ln ai RT i 2
不电离,溶液中始终只有一 种溶质分子,活度仅a2
1.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溶液吸附量
dγ Γ2(1) d ln a2 RT
在稀溶液中a2≈c2
dγ Γ2(1) d ln c2 RT
2. 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溶液吸附量
在此式中,RT前面的系数为1。
不水解1-1型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上吸附量计算
加无机盐与不加无机盐时,Gibbs公式RT系数不同:
有过量无机盐时(或离子强度恒定时)采用1RT系数; 无过量无机盐时采用2RT系数。
无过量无机盐
有过量无机盐
非 离 子 型 表 面 活 性 剂 Γ 计 算 公 式 为 1 R T ; 离 子 型 表 面 活 性 剂 Γ 计 算 公 式 为 2 R T ;
σ
Г为零的地方,即A1=A2处。这个分界 面就决定了溶质的Г。
2.2 Gibbs吸附公式推导
根据以上分析,设体系有a和β两体相和表面相σ组成,利用热力学(见书)相
关知识可以推导出Gibbs-Duhem公式。
S dT Ad n i di 0
niσ Γi A
n iσ Sσ Sσ dγ dT - dμi dT - Γi dμi A A A
C=0.5
Γ=-(0.5×-0.3)/8.314×107×298=6×10-12(mol.cm-2)
解题注意:单位的统一及R的数值
1.表面活性剂在液面上的吸附层结构
1.1 吸附等温线
由γ~c关系曲线可以求出吸附量Г,若求出不同浓度下的Г值,可以得到Г~c关系曲线,此关系 曲线就是吸附等温线。表面活性剂Г~c曲线与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相似。其特点是:
① 吸附分子在表面上所占面积
表面活 性 剂 改变界 面特性 表面定 向排列
表面活性剂具 有特殊结构
Gibbs 公 式 和 γ
d 2(1) d ln Ci RT i 2
Γ(表 面过剩)
10 A (1) N 0 2
实际分子 面积比较
16
② 临界胶束浓度(cmc)
cmc是溶液表面张力 c变化 的转折点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 浓度
⑤在推导Gibbs吸附公式时,对于吸附层未作规定,因此可以用于单层吸附和多层吸附。
A.若γ 单位dyn.cm-1=erg.cm-2,R单位8.31×107erg.mol-1.K-1,则Г 单位mol.cm-2; ⑥公
式的
单位 B.若γ 单位mN/m(mJ.m-2), R单位8.31J.mol.K-1 ,则Г 单位mol.10-3.m-2
C12H25SO4Na“分子”大小
2.2 结论
①当浓度适中或较小时,由于表面吸附量也较小,因而表面上有足够的地方让 吸附分子活动。每个分子在表面上占据的面积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直 到最后接近分子横截面积; ②一个较好的表面活性剂应该在浓度较稀时就能达到吸附饱和状态,即C较小时, 有γ最低。因此可以用达到最低表面张力时的浓度大小衡量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③对于同系物而言,随碳原子的增加,γ↓。直链烷烃同系物,增加一个碳原子, 达到最低表面张力时的浓度减小1/2。即表面活性增加1倍(对于支链或其他结构不 存在此规律)。一般亲油基碳原子数增加时,表面活性↑。此规律性在非离子表面 活性剂溶液中亦存在。 如:R8SO4Na cmc=1.3×10-1mol/L; R12SO4Na cmc=8.0×10-3mol/L; R10SO4Na cmc=3.0×10-2mol/L;
2.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状态
浓度稀时吸附量小,吸附量随浓 度急剧增加。浓度大到一定程度
以后,吸附量趋于恒定。此极值
即为饱和吸附。
C12H25SO4Na的溶液表面吸附等温线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表面吸附分子面积(25℃)
浓度(mol/L) 分子面积(10-20m) 5.0× 10-6 1.26× 10-5 3.2× 10-5 5.0× 10-5 72 8.0× 10-5 58 2.0× 10-4 45 4.0× 10-4 39 6.0× 10-4 8.0× 10-4
若在σ 相中划一平面SS′Va及Vβ 分别为体系中自体相a及 β 内到SS′面时的二相体积。若Va及Vβ 中的浓度皆是均匀的, 则整个体系中组分的摩尔数将为
ni CiaV a CiβV β
C ia 及 式中,
C iβ
分别为a及β相中组分i的摩尔浓度。但在实际体系中, σ相这一

界面区域的成分是不均匀的,故实际的组分i的摩尔数与上式所表示有差别。若以 ni 代表此差别,则得
2.3 Gibbs公式的讨论
n iσ Sσ Sσ dγ dT - dμi dT - Γi dμi A A A
只有一个界面的双组分体系。在恒温时,由上式可得
dγ Γ1dμ1 Γ2 dμ2
根据表面过剩的定义及 Gibbs几何界面位置确定方法,溶剂界面过剩量Г1=0。因此欧有: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状态
对聚氧乙烯链为亲水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60
其表面活性不仅受亲油基碳数影响,也受聚氧乙
烯加成数影响。
50
γ (mN/m)
40
n=30 n=23 n=14
如图十二醇聚氧乙烯醚的曲线。从这些曲
30
n=7 n=4
线可求出每种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上的最大
吸附量,再由此计算出表面分子的平均面积。
1- 1 型 过 量 无 机 盐 加 入 时 Γ 计 算 公 式 为 1 RT ;
1-1 型无过量无机盐加入时 Γ 计算公式为 2RT ;
例题
25℃,CH3CH2OH水溶液γ~C关系为γ=72-0.5C+0.2C2,计算浓度为
0.5mol.L-1时,CH3CH2OH的表面过剩量Г(mol.cm-2)。
根据电中性原则
Γ
(1) Na
Γ
(1) H
Γ
(1) R
Γ
(1) OH
及溶液中水电离平衡条件
aH aOH Kw
d (1) (1) (1) R d ln a a ( )d ln aNa aOH Na R Na RRT
对于1-1型不水解的电解质
Gibbs吸附公式的意义: 相应于相同量的溶剂时,表面层中单位面积上溶质的 量比溶液内部多出的量(过剩量),而不是单位面积上溶 质的表面浓度。
2.4 Gibbs公式的物理意义及有关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