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2.初步培养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以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认识到改革促发展、改革促进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时期延续了春秋时候的特点,干戈不断,战火纷飞,但同时又呈现出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讲授新课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文,进行活动:动脑筋: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原因有二:它在性能上比石器和青铜器优越;当时的冶铁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商鞅变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观看“文献资料.商鞅语句”和插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讨论回答:⑴.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样?(1.依靠武力胁迫其他诸侯国承认自己的领导地位,是春秋争霸战争的目的,结果是大量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逐渐趋向统一;2.通过富国强兵,吃掉敌手,准备统一中国,是战国兼并战争的目的,其最终结果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⑵.那时社会阶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一些土地由国家所有变为私人所有,出租私有土地的奴隶主转化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⑶.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变法?(新兴的地主阶级要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⑷.商鞅所说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治理国家不能呆板地只用一种办法,也不必盲目效法古代制度,商鞅用这种理论来反驳那些守旧群臣)⑸.商鞅“立木为信”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取信于民)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言必信,行必果)⑹.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⑺.这些措施有利于哪个阶级?(新兴地主)⑻.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确立起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承认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生产→农民积极劳动→经济发展→国富奖励军功→官兵勇敢作战→能打胜仗→兵强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全国→加强中央集权⑼.联系上一节课“战国七雄”和本课“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著名的都江堰”等内容,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怎样?(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各国统治者想通过变法来发展壮大自身力量,达到富国强兵,吃掉敌手,最终统一中国的目的,所以纷纷实行变法)3.著名的都江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文字,观看“文献资料”和插图,讨论回答:(1).后人为什么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他主持修建成都江堰)(2).都江堰有什么作用?(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号称为“天府之国”) (3).讨论商鞅变法的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承认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生产→农民积极劳动→经济发展→国富奖励军功→官兵勇敢作战→能打胜仗→兵强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全国→加强中央集权(三)课堂小结战国时期延续春秋时期的剧烈动荡和社会转型。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商鞅变法的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册,练习册。
阅读指导法、对比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流程
个性备课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3、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他都综合了哪些功能?
4、都江堰产生了哪些作用?获得了什么样的美誉?
(四)、课堂小节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都江堰,使其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国是如何统一六国的、如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我们下一单元继续学习。
(五)、课堂练习
1、商君治秦结果怎么样?是百姓所渴望的样子吗?
(二)、商鞅变法
1、什么原因使秦国变的最为强大?
商鞅变法 都江堰水利工程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进行变法改革?
3、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国家?目的?内容?作用?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主持者?国家?地点?
2、都江堰由哪几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各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二、商鞅变法
时间:
作 用:
三、都江堰
时 间:
人 物:
国 家:
地 点:
作 用:
教学后记
备课组长签字
(打印后文本)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2、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本节课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重点包括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以及思想文化的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本节课的一些知识点,如诸侯争霸、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等可能比较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和阐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掌握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史实,认识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了解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活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史实,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思想文化的活跃。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讲授法:对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阐述,帮助学生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直观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深入了解不多,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掌握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史料分析:运用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案例讲解: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历史史料:关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本节课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4.视频: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纪录片、短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激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兴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的背景、各国的变法、经济的发展、兼并战争的兴起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经济发展、兼并战争以及文化成就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各国的情况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各国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示的图文,参与成语游戏。

)这些成语故事反映战国时期的战争和社会变化。

那么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何变化和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一)社会背景1.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教师讲述:春秋与战国最大的区别,借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虽然都是以力服人,春秋称霸者还会需要假借周王的名义。

而到了战国时期,争雄者则连这一层也省去了。

2.总结当时社会背景:(1)社会背景:经过春秋300年纷争,大部分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统治彻底崩溃。

(2)赵韩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二)战国七雄1.【图片展示】通过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时空分布。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1.教师帮助学生阅读P33面至P34面内容,提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何特征?提示:(1)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2)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七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四)战国时期的战争与特点1.【图片展示】,展示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概况,设问:战国时期有哪些战争?战争有何特点?2.提示:资料: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

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删除无关紧要的指导者姓名和课程内容的重复。

2.修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表述,使其更加具体明确。

3.修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活动,让其更加具体和可操作。

课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执教者:___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流程设计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理解战国时期七雄与著名战争。

2.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分析和归纳能力。

5.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潮流和改革的重要性。

重点: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难点: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资源:1.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___和___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3.___出版的《史记》和《战国策》。

4.人教版教科书《语文》必修三中的《过秦论》。

5.___纪录片《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和小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社会变化。

二、讲解商鞅变法(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让学生理解秦国逐渐强大的原因。

三、研究都江堰水利工程(20分钟)教师使用纪录片和图片,让学生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和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历史潮流和改革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通用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通用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通用4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篇1一、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重要战略的好课例。

二、学生分析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四起。

但是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历史知识欠缺,对于史料的分析能力不强,无法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通过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商鞅变法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五、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教学多媒体、搜集相关图片或影视资源。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收集资料。

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奴隶主的烦恼”: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让我开垦的私田增多,我成了一个大地主,但是,我的私田都是非法的,我是吃不好,睡不好,时刻担心土地变没了,这可怎么办?教师指出奴隶主的烦恼仅仅是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让学生快速把握本课的主线——“社会变化” 。

(二)师生互动环节一:看七雄并立,评战国风云1. 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1)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在哪里?(3)战国时期主要战役有哪些?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诸侯国形式”、“ 变化”、“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去读图和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找出史料与问题的相关点,由问思答。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情况。

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在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与著名战争;第二部分介绍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代表商鞅变法;第三部分介绍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战国时期是大变革的时代,是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

各国纷纷变法适应形势的发展。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其中的代表,所以本课教材的重点是商鞅变法。

而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现象正是社会转型的体现。

都江堰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能力,学生需要对其有基本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知道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位置、著名战役以及合纵与连横的基本史实,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懂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

理解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讲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3.了解都江堰工程,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知道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确立了新的制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南门立杆》教师: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了取得人们的信任,就在城门处说只要有人能将木杆搬到指定位置就授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办,商鞅就兑现诺言。

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变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徙木立信这个小故事导入本课,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微观上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战国时期的战争、变法等方面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件。

2.媒体资源: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包括问题探究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材版本:2016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铜壶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将商鞅变法的内容与秦国旧制度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制度上的废旧立新之处及其对秦国壮大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在经历了春秋数百年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后,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发展又有了什么新的变化呢?讲授:一、大国兼并——战争之变展示《春秋初期形势图》、《春秋后期形势图》、《战国时期形势图》。

问题1:对比三幅图,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诸侯国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小国不断地被大国兼并)到了战国时期,不仅是大部分的小诸侯国在战争中被兼并,大国也同样发生了剧烈的动荡。

问题2:春秋霸主中的晋国与齐国在战国时分别出现了什么变化?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早已成为摆设,不但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甚至还发生了卿大夫夺取诸侯之位的现象,说明西周的分封制及统治秩序已彻底崩溃。

经过长期的战争与动荡,战国初期,最终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展示《战国形势图》,认识战国七雄并辨别其位置。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直观地感受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此外,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战国时期的历史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

2.资料:收集战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故事传说等,用于课堂分享。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游戏、问答等互动环节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重要城市和人物,让学生对战国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引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展示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 了解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变革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掌握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 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变革。

2. 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探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理解战国时期各个领域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两个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富有意趣和情境的导入活动,显示出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小组一:向学生展示两张地图。

一张是铁剑和战车(军事力量)战争胜利能力的地图;一张是国境线的地图。

请综合比较两张地图,描述出战国时期国家形成的过程。

小组二:向学生展示10张含有战国时期重大事件的图片,由学生自己分析这些事件会对中国史发展有哪些影响。

2.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成6-8人为一小组,共同阅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然后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为什么说战国时期是颠覆性的时期?2. 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3. 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4. 读完文章后,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3. 大班交流选几个小组代表,陈述其小组的讨论结果,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其议题,再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总结老师根据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进行总结:1. 战国时期有哪些历史事件?2. 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社会背景和特点?3. 战国时期有哪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4. 我们能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学到什么呢?五、教学拓展1. 学生阅读古代历史课本相关章节。

2. 学生可以通过书籍、电视、互联网等途径,进一步学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相关内容。

3. 学生可以透过文献资料,了解古代战争、文化领域、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商鞅变法、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重要历史事件,并从中领略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此外,学生对于古文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掌握商鞅变法、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重要历史事件。

3.认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提高学生对于古文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背景和意义。

3.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概括和归纳。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商鞅变法、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历史事件。

2.对比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于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认识。

4.史料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古文史料,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古文史料等相关阅读材料。

3.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讲解商鞅变法、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实。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组讨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对比法:引导学生对比战国时期与其他时期的社会变化,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史料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古文史料,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1)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1)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本课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历史课标,遵循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基本思路进行设计的。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课文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都在想尽办法强兵富国,所以纷纷招募人才进行变法和兴修水利,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经济发展。

最终秦国取得战争优势,统一全国。

三、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历史科,小学阶段知道一些传统的历史小故事,听说过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但是尚未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学习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的认知和较全面的理解,对历史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表面。

四、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已学朝代和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时空观念)2.通过图片、文献、表格、视频等,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并对兼并战争做出评价,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论从史出和评价历史现象要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通过文献、视频,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强大的重大意义,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学习商鞅的改革创新精神,认识到改革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通过观看图片,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知道都江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开课教案_0

课题: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科目:历史教学对象:初一年级课时: 1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战国时期延续春秋时期的剧烈动荡和社会转型。

军事上,战争更频繁,争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出现战国七雄。

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外交上采取合纵与连横两种策略;经济上,各国为“富国强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经济上的发展带来了政治上变革,各国纷纷厉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尤以秦国商鞅变法取得最大成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对商鞅变法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滚动播放战国时期战争图、人物图,让学生全面感受战国的时代特点。

师: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战国。

讲述新课师:请同学把书翻开,快速浏览书本31-35页,我们来找一找战国的社会变化有哪些?师:很好,课本就是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来告诉我们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情况。

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在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与著名战争;第二部分介绍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代表商鞅变法;第三部分介绍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战国时期是大变革的时代,是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

各国纷纷变法适应形势的发展。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其中的代表,所以本课教材的重点是商鞅变法。

而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现象正是社会转型的体现。

都江堰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能力,学生需要对其有基本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知道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位置、著名战役以及合纵与连横的基本史实,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懂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

理解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讲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3.了解都江堰工程,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知道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确立了新的制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南门立杆》教师: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了取得人们的信任,就在城门处说只要有人能将木杆搬到指定位置就授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办,商鞅就兑现诺言。

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变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徙木立信这个小故事导入本课,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微观上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讲授新课】一、战国七雄教师:战国,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乱”和“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时代特征。

1.战国七雄展示图片:《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教师:相比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教师: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有什么变化呢?展示图片:2.著名战役展示材料: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

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教师: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战国时期的战争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规模大。

其中比较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等。

【知识拓展】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王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苦战一年支撑不住,向盟国齐国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救援。

孙膑认为魏国以精锐军队攻赵国,国内空虚,便引兵攻打大梁,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便在桂陵伏击,大败魏军。

【知识拓展】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

考虑到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齐国认为过早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

齐军直趋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救韩国。

孙膑利用庞涓轻敌的弱点,用减灶计制造假象,在马陵伏击魏军,魏军大败,此后魏国由盛转衰。

【知识拓展】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之一。

在战争中,秦军采取了佯败后退,诱使赵军脱离既设阵地,然后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胜利,近40万赵军被俘,并遭秦军坑杀。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展示图片:展示材料:“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教师:此时人们的感受及渴望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有一个强大国家结束战乱、一统天下。

(设计意图)通过战国七雄和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一些战役来说明战国时期的“战”与“乱”,使学生宏观的掌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壮烈场面,从而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

过渡:群雄割据,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域和实力,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

其中成效最大的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1.变法背景展示图片:教师:伴随着铁器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大规模军事兼并战争频发。

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展示图片:2.商鞅变法教师: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最终只有秦国笑到最后,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富强的呢?教师: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展示材料: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

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国手下做过官。

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

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被车裂而死。

展示图片: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填写略。

教师总结:展示材料: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

——《汉书·地理志》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教师:根据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商鞅变法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国力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教师: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变法肯定不顺利。

但总体上来说,变法还是成功的。

那么,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展示材料: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战国策•秦策一》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取信于民,令行禁止;(2)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3)严厉执法、公平无私;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4)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设计意图)通过对商鞅变法的详细讲解,以及材料的展现,使学生全方位的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影响。

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

过渡: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同时为了更加有利于统一,秦国还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重大工程——都江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都江堰的概况教师: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件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展示图片:展示材料: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河东(今山西运城)人,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

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

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

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展示图片:教师:岷江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等,于宜宾市注入长江,干流全长711公里,总总落差3560米,河口流量2830立方米/秒,水能蕴藏量820万千瓦。

其落差、水流量之大。

图片展示:教师:都江堰工程是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组成。

2.都江堰的作用教师: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什么作用?展示图片教师:(1)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2)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3)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多组图片的展示,可以直观的展示都江堰的优美风景以及都江堰的功用,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都江堰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古代人们的伟大智慧。

【课堂小结】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封建社会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商鞅变法、都江堰兴修,显示出大变革时代的特征。

尤其是商鞅变法,不仅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同时也开创了新的社会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走改革富强的中国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