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影史
《影视鉴赏》教学课件 《影视鉴赏》第六章
影片《四百击》宣传海报
➢ “左岸”派,由居住在塞纳河左岸的电影导演和文学
家组成。“左岸”派的题材始终围绕时间和人的精神两方面, 在回忆、现代和预想的矛盾中,呈现出浓厚的文学特质和现代 色彩。代表作有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去年的马里昂巴 德》等。
影片《广岛之恋》宣传海报
一、法国电影简史
➢ 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商业浪潮的不断推进,迫使法国电影产业积极求变,新一代导演分为“学 院派”和“现代派”两个分支;“作者电影”仍然是法国电影的主要方向。
一、法国电影简史
➢ 1985年后兴起的“新浪潮”运动,以崭新的电影观念和视听语言冲击着法国旧有的电影形态和叙事秩序,为电影带
来了新的气息。
➢ “电影手册”派,它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
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 “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 被称为“作者电影”。代表作品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 击》《顽童》等。
五、苏联及俄罗斯电影简史
1953年斯大林的去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随之迎来了苏联电影的解冻期。这一时期苏联电影呈现出
两种趋势: “诗电影”和“思想电影”。
“诗电影”注重挖掘人与人性的价值与诗意,以画 面构图的诗情画意突显人道主义和人性关怀。代表 作品《第四十一》、《雁南飞》、《伊万的童年》。
二、英国电影简史
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文学电影”时期。大卫·里恩根据狄更斯名著改编的《雾都孤儿》和《孤星血泪》大获好 评;劳伦斯·奥利弗根据《哈姆雷特》改编的《王子复仇记》第一次为英国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同时,英国出现自由电 影流派,这是一种与传统决裂的、关心社会的电影,这一流派追求题材、演员和生产体制的创新,使整个英国电影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
世界电影史2——欧洲电影初期
• 艺术对比: 镜头 卢米埃 尔 梅里爱 布赖顿 学派 固定视点单镜头 “乐队指挥视点” 多视点 环境内容 户外生活纪录 封闭舞台空间纪录 户外拍摄与情节表 现相结合 趣味 小资产阶级情调 沉湎浪漫幻想 现实主义萌芽
二、艺术电影运动
• 事件:1908年,法国“艺术影片公司”拍摄、放映《吉斯公爵的被 刺》。 • 豪华制作班底:编剧—法国著名剧作家亨利-拉夫 • 导演—资深舞台剧导演勒-巴尔吉和卡尔梅特 • 演员—来自法兰西剧院的著名演员 • 音乐、服化道—。。。 • 影响:电影院取代集市木棚,高雅人士走进影院。“电影成为艺术”。 • 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意大利、丹麦、英国乃至美国都纷纷效 仿,形成一场“艺术电影运动”。 • 延伸:艺术电影热衷“高尚题材”。名著改编热。舞台明星(林戴)。 • 负面效果:电影化进程倒退为舞台剧/文学图解纪 • • • • • • • • • 时间:大约1900年至1905年。 地点:英国海滨城市布赖顿。 意义:被称为“世界电影史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 代表人物: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 (特写及特写+远景,“分镜头”雏形) 詹姆士-威廉逊 (户外自由拍摄。现实题材—“英国现实主义先声”; 运动-追逐-救援—建立“追逐片”叙事特征) 埃斯美-柯林斯 (喜剧色彩追逐片。运动摄影—移,正反打—关系 交代的叙事基础。) 希塞尔-海普华斯 (代表《义犬救主记》,社会文献片)
三、百代“电影帝国”
• 百代电影公司:第一个大型现代电影企业。 • 1897年12月28日由查尔斯-百代创立。 • 1903年—1909年,电影史上称为“百代时期”。 年代 1900 1902 1904 1906 1907 收入(万法郎) 34.5 91 137 650 2400
• 1907年,百代停止发售影片,放映交给下属五大垄断公司控制法国、 比利时、荷兰、北非等地,建立早期院线。自己生产胶片。
中外电影史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中外电影史知识点总结考虑到之前文豪上传的版本五万字背起来难度太大,所以根据该版本结合老师画的重点整理出了这个精简版,希望能帮到大家,祝考试顺利^ _^——————————————分割线—————————————————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 日,(特点:是科学技术的产物。
)1927年《爵士歌王》(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二章法国电影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爱第一部电影作品——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P12~13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著名影片包括《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午餐》、《水浇园丁》、《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
特点:·大都是由一个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物体与人物时远时近,不同景别的视觉变化,形成了纵深的场面调度。
(“长镜头”的拍摄方法,即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下来的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连续体。
)·卢米埃尔兄弟已经很恰当地规定了影片的真正领域。
小说、戏剧主要是表达人类的心灵。
至于电影,它所表现的乃是生活的动态、自然界和它的现象、人群和人们的变动。
凡是运动的东西都在电影机的拍摄范围之内。
电影机的镜头是向世界开放的”。
梅斯吉希·体现了电影与生俱来的记录的本性。
梅里爱1902年《月球旅行记》1905年《太空旅行记》意义:摄影机始终静止地面对舞台空间,缺乏运动感;演员保持着舞台表演的意识……受到戏剧舞台观念的束缚A.奠定了乔治·梅里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首位电影技术探索者B.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剧情影片的某些规范:历尽磨难的主人公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曲折的情节评价梅里爱:将科学与魔术、现实与幻觉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充满魁力的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
梅里爱的影片代表着一个惊奇的孩子眼中所看到的一个充满科学奇迹的世界,是以原始人的那种聪明、细致的天真眼光来观察一个新世界。
英国历史电影
《勇敢的心》: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与抗击英格兰侵略的电影。
《伊丽莎白》:关于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和天主教徒的反抗。
《伊丽莎白:黄金年代》:上一部的续集,关于伊丽莎白时代的一系列事件。
《爱国者》:18世纪70年代的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当1763年漫长的英国对法国和印第安人的殖民扩张战争终于结束,曾经是战斗中的英雄本杰明·马丁也回到了他的南卡罗莱纳州的农场,战争的残暴使他厌恶,他希望从此和妻子孩子过上平静安静的生活。
然而,在战争之后,英国统治者并没有报答曾经为他们而战的殖民地的侨民们,相反为了进一步巩固对殖民地的绝对统治,开始采用高压手段剥夺当地人民的自由权力,征收众多不合理的高额税赋,殖民地的移民们开始了反抗。
《祖鲁战争》:影片以1879年发生于非洲伊森瓦纳之役背影,导演在处理双方的对战的场面时,不只传达英国士兵的爱国情操,也同时表现祖鲁战士为保护乡土,誓死如归的勇气。
《理发师陶德》:英国人本杰明·巴克(约翰尼·德普饰演)和妻子鲁西还有女儿约翰娜一起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
本杰明是个理发师,平日生意不错,一家人的生活也颇为幸福美满。
但是,如同现实生活中一样,美好的总是短暂的。
当地法官因为觊觎鲁西的美貌,巧立名目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本杰明·巴克投入大狱,后又将他驱逐出了英国。
就这样本杰明一家人的命运轨迹被完全的改变了……许多年后,一个名叫斯文尼·陶德的理发师在一家馅饼店的二楼开张了自己的店铺。
人们都说那家馅饼店味道怪异,理发店的感觉也不对。
邻居也称经常在馅饼店的地下传来恶臭。
而许多光顾理发店的人也是只见进不见出……这一切的答案都很简单——馅饼店用的制作原料是鲜活的人肉,而“供应商”就是楼上的理发店。
理发师陶德的剃刀上沾满了前来剪头的人的鲜血。
而他这样做不为别的,只为了宣泄心中那满满的仇恨——他就是当年被驱逐出境的本杰明·巴克。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和那之后自己妻儿的不幸将火一样的仇恨注入了他的心里。
英国电影
查尔斯· 斯宾塞· 卓别林
不列颠帝国勋章佩戴者,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卓别林幼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 打杂。1913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 美国导演M.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 涯。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 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 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这一形象 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他 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卓别林戴著圆顶硬 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 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尽管卓别林非常成功,而且从1914年至1952年始终住在美国,但他 是一直保持着他的英国国籍。在麦卡锡主义时期,他被指责从事“非 美行为”,并怀疑倾向共产党。约翰· 埃德加· 胡佛下令联邦调查局秘 密收集卓别林的情报并建立了一个秘密档案,胡佛还试图将卓别林驱 逐出境。1942年卓别林呼吁打开第二欧洲战场后联邦调查局对卓别林 的压力加强。1940年代末这个压力达到顶点,美国议会威胁要审问他。 但是最后这个威胁没有变成现实,可能是因为反对他的政治家怕他讽 刺和嘲弄审问者的才能。 1952年卓别林离开美国,他本来打算短暂访问英国家乡。胡佛听 到这个消息后与美国移民归化局商议取消卓别林的入境允许。卓别林 决定留在欧洲,他定居瑞士沃韦。期间游历各国,受到了毕加索、英 国女王、法国总统、赫鲁晓夫、周恩来等人的接见。1972年他与他的 夫人短暂回访美国来领取奥斯卡荣誉奖。尽管他是受美国电影艺术与 科学学院的邀请回到美国的,美国当局只给他发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 一次性入境签证。不过此时美国公众里反对卓别林的政治情绪已经消 失了,他的回访非常成功。
英国人参与了电影的发明,1889年,W.多尼索尔 普在英国制造了摄影机和转动架,拍摄特拉法尔 加广场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发明了“动力 灯”,拍摄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赛马、牛津和剑桥 两校划艇比赛、基尔运河通航典礼。这是世界上 最早的新闻纪录片,但当时没有放映机,没能及 时映出。R.W.保罗1896年 3月26日在奥林比亚大 厅里为观众作了电影的首次商业性映出,上映的 节目是他自己拍摄的《多佛海的狂浪》。后来, 保罗摄制了许多喜剧短片,其中有《大兵求爱 记》,可放映一分钟。保罗在索思盖特还建造了 制片车间。配备了特技效果的设施.
中外电影史
1.英国布莱顿学派的代表作是《祖母的放大镜》《中国教会遇袭记》。
2.德国鲍特的代表作《火车大劫案》《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
3.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4.抽象电影时代的代表作作是瑞典画家洛特曼的《第一号作品》。
5.早期的的摄影与放映的国家是法国、美国和英国。
6.1895.12.28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工厂大门》(世界第一部电影)《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
7.1896.8.11“西洋影戏”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中国第一部影片。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他在其中饰演了黄忠。
8.香港第一部故事片是《庄子试妻》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1921年第一部长篇故事片是《阎瑞生》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反帝片《黑籍冤魂》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三对一》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第一个电影事业家是张石川。
9.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是1909年由美籍俄裔电影商本杰明·布拉斯基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成立在上海香港路5号,这是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家由外国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公司。
1912年转让给美国人依什尔和萨弗,后由张石川担任顾问。
10.中国第一家中资电影机构是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聘请叶向荣为摄影师。
11.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影片公司明星影片股份公司,1922年3月,由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创办。
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经营时间最长、社会影响广泛的民营影片公司。
成立都结束共15年。
12.中国早期最有影响力的影业公司大中华百合影业公司、天一影片公司。
13.天一影片公司由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于1925年6月在上海虹口横浜桥成立。
1937年邵氏兄弟结束在上海的制片活动,将全部资金、设备转移至香港,成立了南洋影片公司。
14.明星影片公司代表作《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十字街头》题材多为家庭伦理、道德教化。
中外电影史 第12次课 第六章 英国电影
(5)评价:
以格里尔逊为领袖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创立了一种 纪录电影的创作样态。这些作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种服务性事业中去,发挥了纪 录电影记录现实、服务公众的效用。
3、自由电影运动
(1)英国的“自由电影运动”是英国纪录电影传统与现 实主义传统的重叠。它又被称为“厨房水槽电影”,这是因 为这些电影的题材往往取自卑微琐碎的日常生活。但从某种 角度看(如发生的年代,其艺术革新意味,其“愤怒青年” 特征等)却相当于英国的法国“新浪潮”。其主要导演有林 赛·安德森、卡莱尔运动是以格里尔逊为核心的。格里 尔逊作为电影导演,只拍出一部《飘网渔船》(1929)。这部 影片明显表现出格里尔逊受苏联蒙太奇手法的影响。他快速 地剪辑鱼船的各个部位,微微仰拍的影像效果使得片中的一 般工人显得形象高大。
(2)英国纪录片学派一方面十分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 认为电影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另一方面又非常注意在 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在他们看来,电影艺 术意味着用电影的艺术手段(画面构图、蒙太奇、音画配 合等)来创造性地处理真实生活场面。
(4)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 纪录片和运用纪录片手法拍摄的故事片成为电影的主流。 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相互渗透是战时英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特 点。此后,运用纪录手法便逐渐形成了英国故事影片的一 种民族风格。
这种风格对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兴起也 有一定影响。战后欧洲大陆电影界很流行的所谓故事片中 的纪录手法,即导源于此。这种做法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很 有影响的电影创作理论,对50年代英国的“自由电影”等 电影流派 产生了重要影响。
4、1990年以来的英国电影
(1)喜剧的、国际化的、好莱坞式的 《四个婚礼一个葬礼》 《恋爱中的莎士比亚》 《布朗夫人》——《国王的演讲》
英国电影概况
英伦电影之现代篇——《007大战皇家赌场》
英国军情六处特工詹姆 斯· 邦德(丹尼尔· 克雷格饰) 这一次的任务是在赌场上赢 取俄罗斯间谍手中的巨额财 富,让其背后的恐怖组织势 力无法达成阴谋并且击垮恐 怖组织。这次,邦德有了一 个漂亮的得力女助手琳德 (伊娃· 格林饰)。邦德经过了 赌场上的种种训练,最终来 到了皇家赌场。随着赌注越 来越大,这场赌局也愈来愈 显示出背后交错的阴谋。邦 德甚至险些死于非命。 在共同的合作中,邦德和琳 德不知不觉拥有了信任和默 契,这种感情,将会何去何 从呢? James Bond: True. But this one overcompensates by wearing slightly masculine clothing. Being more aggressive than her female colleagues. Which gives her a somewhat *prickly* demeanor, and ironically enough, makes it less likely for her to be accepted and promoted by her male superiors, who mistake her insecurities for arrogance. Now, I’d have normally gone with “only child,” but by the way you ignored the quip about your parents… I’m going to have to go with “orphan.”
英伦电影之文学篇———傲慢与偏见
根据简· 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伊丽莎白· 班 纳特(凯拉· 奈特丽 饰)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 四个姐妹,母亲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 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宾格来 先生和他的朋友达西(马修· 麦克菲迪恩 饰)打 破了她们一家人单调的乡村生活。宾格来和 伊丽莎白的姐姐简· 班纳特互生情愫;达西对 善良聪明的伊丽莎白产生了好感,而伊丽莎 白却对达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见,不接 受他的感情。然而,世事难料,宾格来和 简· 班纳特因为误会,关系危在旦夕;达西的 种种作为,展示了性格中和伊丽莎白相同的 善良一面,逐渐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好感。两 对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班纳特姐妹们能否 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简· 奥斯汀笔下十九世 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社会风貌,重新展现在 大银幕上。
欧洲电影法国新浪潮与英国电影的兴起
欧洲电影法国新浪潮与英国电影的兴起欧洲电影是世界电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法国新浪潮与英国电影的兴起对于电影艺术的进步和影响颇深。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电影风格和影响因素三个层面来分析法国新浪潮和英国电影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法国新浪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法国电影界,而英国电影兴起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这两个时期都是欧洲电影史上的重要时期,背后有着共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
法国新浪潮的出现恰逢二战结束后法国社会经济的复苏,人们对于电影的需求有了更多的追求。
同时,法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新一代导演展示才华的机会。
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正处于剧变之中,年轻人对于传统观念的反抗、对于自由的追求成为了新浪潮电影的核心主题。
英国电影的兴起则与英国社会的转型密不可分。
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变革,包括性解放、劳工运动、移民问题等。
电影艺术成为了表达不同群体和阶层观点的重要手段,英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在大银幕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二、电影风格法国新浪潮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表现手法为人所赞誉。
新浪潮导演们对于传统的叙事方式进行了革新,他们采用跳跃的剪辑、手持摄影机和即兴演员等手法,呈现出一种更加真实和生活化的电影风格。
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男女关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思考,深受观众喜爱。
英国电影的兴起则以其浪漫、幽默和社会政治批判等元素为特点。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导演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注重社会现实的刻画和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
他们的作品常常通过荒诞的幽默和夸张的表现手法,传达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三、影响因素法国新浪潮和英国电影的兴起对于当代电影产业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它们为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
这两个时期涌现出的导演们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其次,法国新浪潮和英国电影为后来的导演们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英国电影_精品文档
英国电影导语:电影是当代社会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各个国家拍摄的电影风格各异。
英国作为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电影作品以精致、艺术而又富有深度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英国电影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英国电影的魅力。
一、英国电影的特点1. 文化内涵的深度英国电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常常通过各种细腻而深刻的方式展现英国的社会和历史。
许多英国电影注重故事情节的复杂性和角色塑造的深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奥斯卡获奖电影《国王的演讲》通过一位英国国王讲述他克服语言障碍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关于自我努力和战胜恐惧的情感。
2. 幽默的风格英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而著称,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方式让观众发笑。
英国电影中常有出色的喜剧演员和幽默的台词,以及令人捧腹大笑的情节。
例如,蒙提·派森的作品《勇者无惧》就以其诙谐的幽默感和荒诞的故事情节而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3. 多元的题材英国电影的题材非常多样化,涉及到社会现实、历史文化、悬疑推理、战争等各个领域。
从古典文学改编的电影《简·爱》到现代社会题材的电影《社交网络》,英国电影能够满足观众对不同类型电影的需求。
二、英国电影的发展历程1. 早期发展英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个时候,英国电影主要是以纪录片为主,探索人类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其中,最著名的是1916年上映的《生命的诗篇》,这是一部以英国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题的纪录片。
2. 流派输出20世纪40年代后,英国电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并开始对世界电影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幽默电影,如查理·卓别林的作品《小旅馆》,通过夸张和讽刺的幽默手法吸引了全球观众。
3. 新浪潮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英国电影迎来了一股新浪潮,被称为“英国新浪潮”或“好莱坞浪潮”。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突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方式,以不同寻常的拍摄手法和露骨的主题表达了社会对抗、种族歧视和性别平等等问题。
第六章 英国电影
英国电影
11
大卫·里恩和文化反思电影
八十年代,英国电影出现文化“回归”热 文化回归——以现代的视角对一切传统文化进行 反思。 文化反思电影——以当代精神和价值评判标准对 旧有的文化传统进行批判性的审视的影片 • 《法国中尉的女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 《印度之行》
英国电影
12
大卫·里恩的艺术创作
英国电影
25
《恋爱中的莎士比亚》 8991 ە年,夺得七项奥斯卡奖; ە讲述莎士比亚另类的爱情故事; 安东尼·明赫拉的爱情片 《 ە真正地、疯狂地、深深地》 • 1990年,主演艾伦·里克曼 《 ە英国病人》 • 1997年,主演拉尔夫·费因斯、朱丽叶·比诺什
英国电影 26
艾伦·里克曼 英国电影
英国电影
7
“自由电影”运动 05 ە年代,青年一代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诉诸 笔端,形成“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 ە在电影界,以“林赛·安德森”为中心,兴起 了“自由电影”运动; • 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 题材,“自由”地表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英国电影
8
代表作品 杰克·克莱顿《上流社会》 • 影片直指当时阶级地位悬殊、门第观念森严的社 会制度,具有社会批判价值; • 主人公乔·兰普顿是公认的“愤怒的青年”的典型; 乔激越、愤懑,在反叛现实的同时,又是一个脆 弱的容易妥协的人;
英国电影
17
《桂河桥》(1956年)
讲述二战期间,日本占领军强迫英国战俘修 建桂河大桥的故事; 影片从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中审视英国文化 的特性 • 日本大佐的凶残冷酷 • 美国军官的注重实利 • 英国军人的恪守成规、死板
英国电影 18
《阿拉伯的劳伦斯》
英国电影概况
英伦电影之皇室篇——国王的演讲
约克郡公爵(柯林· 菲尔斯 Colin Firth 饰)因 • 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 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贤惠妻子伊丽莎白 (海伦娜· 邦汉· 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饰)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 统的方法总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 名来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杰弗里· 拉 什 Geoffrey Rush 饰)的宅邸,传说他的方 式与众不同。虽然公爵对罗格稀奇古怪的招 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但是, 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 分流利。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 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乔治五世驾崩,爱 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 夫人不惜退位。艾伯特临危受命,成为了乔 治六世。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 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
The task will be hard. There may be dark days ahead, and war can no longer be confined to the battlefield, but we can only do the right as we see the right, and reverently commit our cause to God. If one and all we keep resolutely faithful to it, ready for whatever service or sacrifice it may demand, then with God’s help, we shall prevail. May He bless and keep us all。
英伦电影之爱情篇——《真爱至上》
10部经典英文电影简介
英文电影简介1、国王的演讲《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是一部由汤姆·霍珀指导,科林·费斯、杰弗里·拉什主演的英国电影。
影片于第35届多伦多电影节获得了最高荣誉观众选择大奖。
获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上,《国王的演讲》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
科林·费斯凭借本片获得金球奖最佳戏剧片男主角。
影片还获得金球奖、美国制片人公会、导演公会和影视演员公会奖等多项提名和奖项。
剧情: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逝世,本该继位的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选择了退位。
王位留给了艾伯特王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
当时的乔治六世不但不想做国王,还有着严重的口吃。
为了改掉这个毛病,他找来了语言治疗师罗格. 国王成功了。
播音室门开了,大家为国王鼓掌。
国王再次面向罗格:“谢谢你,罗格,我的朋友。
国王携妻子和一双女儿走到阳台上,向民众致意。
国王得到了臣民们热烈的拥戴。
”从此以后,每次演说,罗格都陪伴在国王身边。
乔治六世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击希特勒的斗志。
1944年乔治六世授予罗格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国王和罗格在余生的岁月中始终保持好朋友的关系2、卢旺达饭店《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是一部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意大利四国于2004年共同拍摄的电影。
此片是第77届奥斯卡提名影片,一部会让我们灵魂受到强烈震颤的电影,电影成功得做到了不忘记历史的目的。
该片取材于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以此为背景由真人真事所改编,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Paul Rusesabagina)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及胡图族难民的故事。
电影剧情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之间矛盾重重,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世界电影史——第十七章 英国和欧洲的电影新发展
第十七章英国和欧洲的电影新发展好莱坞认为各国语言分歧是它称霸世界的一种阻碍,因此对影片中使用对话,开始时很踌躇不决。
事实上,对话的使用确使各国电影获得了复兴的机会。
但这些国家电影的发展,却因它们的影片超出国境以外不易使人看懂这一困难,而受到了限制。
除了苏联——它很少购买外国影片——以外,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是那些讲英语的地区。
在征服世界市场中,这一地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德国影片的输出,由于它的希特勒主义色彩而一落千丈,因此英国电影便成了好莱坞的主要劲敌。
1914—1918年的战争对英国电影事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影片生产经过1912年短暂的繁荣以后,到1916年后,又因战争而告下降。
英国高蒙公司、海普华斯公司以及设立不久的伦敦制片公司和百老汇公司,当时专门摄制一些战争片(如维奥莱特·霍布孙主演的《一个小兵工厂的故事》、西席尔·海普华斯导演的《逃亡者》等),或者把著名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如马修逊·朗主演的《威尼斯商人》、伯兰布尔导演的《呼啸山庄》等)。
但一般观众对这些不大自然的作品的兴趣,远不如他们对生动活泼的美国片的兴趣浓厚。
好莱坞用“成批定货”的办法强迫那些希望获得叫座影片的放映商接受另一些往往极其平庸的影片,它用这种商业手段,在长达一年以上的时期中控制了许多英国电影院。
1918年以后,英国制片业曾企图恢复它过去的繁荣。
当时英国最好的导演是摩里斯·艾尔维(1920年摄制《福尔摩斯》、1922年摄制《流浪的犹太人》)。
西席尔·海普华斯经过长期的导演工作以后,于1920年拍成一部颇受欢迎的影片,名叫《半个纽扣》;托马斯·本特莱摄制了《贼史》和其他根据狄更斯著名小说改编的影片;E.A.考尔比在1920年摄制了《路上的呼声》,使演员维克多·麦克拉格伦从此崭露头角;哈罗尔德·肖在《命运的变迁》、《基普斯》等影片中显示了演员乔治·K.阿瑟的才能;阿德里安·伯鲁纳尔开始导演工作,摄制了一些喜剧片;赫伯特·维尔柯克斯导演了他第一部影片《朱金昭》(1922年摄制);在美国维太格拉夫公司工作的斯图亚特·勃拉克顿此时也回到英国,导演了一部由狄亚娜·曼纳斯和维克多·麦克拉格伦主演的豪华彩色片《光荣的历险》(1922年摄制)。
英国电影发展史
英国电影发展史英国人参与了电影的发明,1889年,W.多尼索尔普在英国制造了摄影机和转动架,拍摄特拉法尔加广场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发明了“动力灯”,拍摄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赛马、牛津和剑桥两校划艇比赛、基尔运河通航典礼。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纪录片,但当时没有放映机,没能及时映出。
R.W.保罗1896年3月26日在奥林比亚大厅里为观众作了电影的首次商业性映出,上映的节目是他自己拍摄的《多佛海的狂浪》。
后来,保罗摄制了许多喜剧短片,其中有《大兵求爱记》,可放映一分钟。
保罗在索思盖特还建造了制片车间。
配备了特技效果的设施.对英国早期电影最有影响的是布赖顿的几位摄影师。
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这几位电影先驱,后来被人称为布赖顿学派。
他们最早采用了两次曝光、移动摄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
柯林斯拍过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断的旋律》保存下来。
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镜》(1900)中采用特大特写镜头,银幕上出现了放大的走动的表、笼中的金丝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现警察提着灯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汉、行窃的小偷,他用摄影机代替人的眼睛,把它变成了活的东西,这种新的手法,可以说是现代蒙太奇的开端。
威廉森则在新闻片中自由地交替变换事件地点并采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归来》和《战前和战后的后备兵》两部影片,描绘了真实生活片断,在银幕上首次提出社会问题。
当时的电影艺术家和技术革新家还有C.赫普沃思。
1897年,他撰写的《活动摄影术——或电影摄影入门》,是世界上最早电影论著之一。
他曾改进冲洗影片器具、印片机和胶片打孔机。
1898年他拍摄了《铁路切断中的快车》;接着拍摄的《艾丽斯漫游奇境记》(1903),长800英尺,分16场景,场景间交融衔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摄影机述说故事,结构复杂,采取了分镜头剧本的串联、剪辑、摇拍、低角度摄影等技巧;1907年,他还设计过录音系统。
英国电影发展史(大全五篇)
英国电影发展史(大全五篇)第一篇:英国电影发展史英国电影发展史英国人参与了电影的发明,1889年,W.多尼索尔普在英国制造了摄影机和转动架,拍摄特拉法尔加广场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发明了“动力灯”,拍摄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赛马、牛津和剑桥两校划艇比赛、基尔运河通航典礼。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纪录片,但当时没有放映机,没能及时映出。
R.W.保罗1896年 3月26日在奥林比亚大厅里为观众作了电影的首次商业性映出,上映的节目是他自己拍摄的《多佛海的狂浪》。
后来,保罗摄制了许多喜剧短片,其中有《大兵求爱记》,可放映一分钟。
保罗在索思盖特还建造了制片车间。
配备了特技效果的设施.对英国早期电影最有影响的是布赖顿的几位摄影师。
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这几位电影先驱,后来被人称为布赖顿学派。
他们最早采用了两次曝光、移动摄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
柯林斯拍过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断的旋律》保存下来。
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镜》(1900)中采用特大特写镜头,银幕上出现了放大的走动的表、笼中的金丝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现警察提着灯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汉、行窃的小偷,他用摄影机代替人的眼睛,把它变成了活的东西,这种新的手法,可以说是现代蒙太奇的开端。
威廉森则在新闻片中自由地交替变换事件地点并采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归来》和《战前和战后的后备兵》两部影片,描绘了真实生活片断,在银幕上首次提出社会问题。
当时的电影艺术家和技术革新家还有C.赫普沃思。
1897年,他撰写的《活动摄影术——或电影摄影入门》,是世界上最早电影论著之一。
他曾改进冲洗影片器具、印片机和胶片打孔机。
1898年他拍摄了《铁路切断中的快车》;接着拍摄的《艾丽斯漫游奇境记》(1903),长800英尺,分16场景,场景间交融衔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摄影机述说故事,结构复杂,采取了分镜头剧本的串联、剪辑、摇拍、低角度摄影等技巧;1907年,他还设计过录音系统。
英国近十年10部最佳电影排行_排行榜
英国近十年10部最佳电影排行_排行榜10、《永远的车神》片长: 162分钟IMDb:8.6分烂番茄:92%新鲜度英国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执导。
讲述了巴西传奇车手埃尔顿?赛纳传奇的一生。
一级方程式车手赛纳在其职业生涯中参加了161场大奖赛、41次冠军、65次排头位、三次一级方程式大奖赛年度总冠军,以其勇敢、智慧,奔驰在赛场上10年,创造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成为当代世界最优秀的赛车手,道上撞车身亡,年仅34岁。
但是导演并没有把影片拍成最简单的传记片,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位车神的内心世界。
所以,它更像是一部描绘名人内心世界的影片。
电影杂志《Top Film》影史最酷20部纪录片的榜单上,这部兼具诗情和画意的影片排在了第三位。
2012年,被第6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授予了「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
9、《为奴十二年》IMDb:8.1分Metascore:96分烂番茄:96%新鲜度继《饥饿》《羞耻》之后,英国新锐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拍了这部历史传记片,福宣言。
我的评价就是它很真实,它就是历史。
2014年,被提名角逐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终成功获奖。
击败了《美国骗局》《菲利普船长》《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地心引力》《内布拉斯加》《菲洛梅娜》《华尔街之狼》《她》。
8、《我是布莱克》IMDb:7.9分Metascore:78分烂番茄:92%新鲜度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英国导演肯?洛奇操刀之作。
作品由于关注欧洲底层的民众令观众产生情感起伏高潮的共鸣。
2016年,被第69届戛纳7、《灵通人士》IMDb:7.5分Metascore:83分烂番茄:94%新鲜度英国导演阿尔曼多?伊安努奇执导政治讽刺喜剧片。
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忽然希望发动一场战争,这次他们保证会速战速决的,之后出现了一系列闹剧,用黑色幽默讽刺了官僚们的种种不堪行为。
2010年,被提名角逐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获得了第7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剧本」奖。
英国电影文化百年电影沉浮
英国电影文化百年电影沉浮摘要:由于英美操持同一语言的特点,也因为历史上他们那种近乎兄弟的关系,一百年来,英国电影一直是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纠结难分中度过的。
关键词:英国电影、布莱顿、纪录电影运动、伊林喜剧、自由电影运动和新电影英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一直是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纠结难分中度过的。
甚至在很多时候,英国电影的国族身份都很成问题。
这也许是英国电影常常表现出对身份认同问题执着乃至焦虑的“身份情结”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英美操持同一语言的特点,也因为历史上他们那种近乎兄弟的关系,更因为在演员、导演、资金和制片上,英国电影与美国电影彼此之间交流流通的畅通无阻(它们之间没有语言上、文化上的天然屏障)。
英国的很多电影用的是来自美国的资金,很多演员、导演在好莱坞和英国之间来回移动拍片。
英国电影除了遭受美国电影的巨大冲击之外,英国民族构成的复杂(如北爱尔兰民族情绪的高涨)更使得一个统一的英国电影的称谓变得有点可疑起来。
当然,这些越来越复杂的情况,并不妨碍在世界电影史中有自己独特位置的一部英国电影史或一种英国电影文化的存在。
一英国电影的百年沉浮我们结合在英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流派或现象来大致梳理整合一下英国百年电影的发展概貌。
(一)布莱顿学派布莱顿学派是电影诞生的早期,在19、20世纪之交出现的第一个具有一定流派性质的电影群体。
近几年,世界电影史学界对英国的布赖顿学派评价很高,不但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甚至把最早的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归之于布赖顿学派。
然后才是美国的鲍特和格里菲斯等。
而且,鲍特和格里菲斯的电影实践的确受到英国布赖顿学派一定程度的影响。
布赖顿学派源于英国海滨城市布赖顿,主要代表人物有史密斯、威廉逊等。
史密斯和詹姆士·威廉逊原来都是静态摄影家,后涉足电影摄制领域。
他们对于电影特技效果和剪辑技巧的探索影响了其他国家的许多电影工作者。
其作品如《汽车中的婚礼》(1903)等,初步综合了卢米埃尔与梅里爱的探索:他们继承了卢米埃尔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的纪实美学原则,但又不再局限于对生活的简单再现和复制,而是吸取了梅里爱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戏剧主义或表现主义美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受苏联电影,尤其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的影响,借鉴了荷兰的尤里斯?伊文思的经验,尤其是吸收了美国导演弗拉哈迪的经验,构成了自己的学派。
这一学派没有主张,但在拍摄影片上坚持两个方针:
1,纪录片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进行处理;
2,纪录片应当更直接地用做宣传手段。应当更真实的表现现实社会。
卡雷尔?赖兹:《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
(1960)
约翰?施莱辛格:《一点爱意》(1962)
林赛?安德森:《如此体育生涯》(1963)
“自由电影”特点:
1、多以中部工业区为背景,有意选用黑白胶片,以阴暗的色调表现环境。
其主要特征:
1、 资金来源上求助于政府。因此拍出的影片大多以表现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为主,或者为给予资助的部门拍摄影片,以做宣传。 2、艺术手法上。镜头处理精细。如画面构图、镜头剪辑、音画配合等十分讲究。
代表人物:约翰?格里尔逊 代表作《漂网渔船》
1927年,格里尔逊回到英国后说服帝国市场委员会,设立了电影部并担任主任。期间不少热衷于电影的青年,如巴锡尔?瑞特、阿瑟?艾尔顿、斯图亚特?莱格等以他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团体。格里尔逊为他们筹集资金,做制片人。他还邀请外国电影大师如弗拉哈迪来英国拍摄纪录片。
1990年以来的英国电影
1990年以后的英国电影业呈现出喜忧参半、荣耀与危机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不断出现的英国优秀影片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影坛的突出亮点;
另一方面,英国的电影市场被美国电影主宰,其票房的90%以上来自美国影片
第一,英国政府大幅减少国家对电影业的扶植。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自1979年上台后,实行的新的电影政策仍在产生影响。
四、描写下层社会生活的影片
致力于反映社会问题和下层小人物的影片的导演有:肯?洛奇、迈克?李、德里克?贾曼等。
肯?洛奇
《石雨》
《瓢虫瓢虫》
《土地与自由》
《甜蜜的16岁》
《风吹稻浪》
迈克?李
《赤裸裸》
《秘密与谎言》
德里克?贾曼
导演、画家、植物学家
同性恋权利活动家
《英国病人》(1997)、《恋爱中的莎士比亚》(1998)、《诺丁山》(1999)
《憨豆先生》(1997)
二、 黑色社会问题片
《迷幻列车》
《完美的蒙蒂》
三,表现爱尔兰题材的影片
《神秘的备忘录》
《哭泣的游戏》
《以父亲的名义》
《迈克尔?柯林斯》
《血腥的星期天》
詹姆士?威廉逊
曾在卢米埃尔手下担任过摄影师 。在《中国教会被袭记》中使用的追逐和救援场面,以及富有节奏性的剪辑,为后来的惊险片,尤其是美国的“西部片”开辟了道路。
斯美?柯林斯
对喜剧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代表作:《汽车上的婚礼》用“移动摄影”和“反角度”镜头,以追逐者和被追逐者的相对视角,交替表现两辆汽车相互追赶的场面,发展了喜剧类型的追逐片。
从1930年到1933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这一电影学派拍摄了100多部影片,其中优秀作品有弗拉哈迪的《工业的不列颠》,瑞特的《从乡村来到城市》和《山峦起伏》,艾尔顿的《逆流而上》等,他们的作品反映英国社会出现的尖锐问题,如失业、劳动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等方面,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纪录片创作运动。
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根据约翰?福尔斯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以片中片的形式,同时叙述了相隔一个世纪之久的两个故事,用同样的演员分别扮演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两个人物。
《法国中尉的女人》被称之为“文化反思电影”:以现代的观点对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传统的生活习俗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英宫艳史》(柯达:1933)
1933年,英国电影进入繁荣时期。
亨利八世的私生活
希区柯克:悬念大师
30年代的代表作:
《知情太多的人》
《39级台阶》
《失踪的女人》
第二节 三十年代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一次纪录电影运动,成了闻名世界的英国纪录片学派。这个学派以导演约翰?格里尔逊、保罗?罗沙、巴锡尔?瑞特为代表。
他们的主张是:表现真实的生活;
口号是:“我把世界摆在你的眼前” 。
2,美学原则
在继承卢米埃尔力求真实地摄录现实生活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突破了简单复制生活的局限性;又吸取了梅里爱允许艺术加工的美学思想。初步提出“通俗化”的创作原则。
这个通俗化最初表现在,电影反映现实生活,重视自然景色,大胆探索电影手法,接触一些社会问题。但有一个原则就是要让观众看懂。
主要导演与作品有:
杰克?克来顿 :《上流社会》(1958)
托尼?里查森:《愤怒的回顾》(1959)
《蜜的滋味》(1961)
《长跑运动员的孤独》
( 1962)
3,在内容方面,布赖顿学派一般取材于普通小人物的生活和劳动,很少去拍摄富人的豪华场景。一些影片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揭示。
4, 在电影语言的探索方面,布赖顿学派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他们最早采用了两次曝光、移动摄影、叠印、全景、停拍等技巧,并首创了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
其他影片:
《锡兰之歌》
《住房问题》
《夜邮》
“文学电影”时期(50年代)
《孤星血泪》、《雾都孤儿》(大卫?里恩)
《王子复仇记》
《红菱艳》《黑桃皇后》
伊林喜剧(40年代末出现)
聚集在伊林制片厂的青年导演的影片常常
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无伤大雅的嘲讽。
伊林喜剧表现实际生活,敢于打破常规,
2、 启用无名演员来塑造叛逆的工人阶级青年形象。
这些银幕上的反英雄人物语言粗鲁、举止欠雅、处处以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他们的遭遇不尽相同,但那种愤愤不平、孤独彷徨的心境却是其共有的。
克来顿《上流社会》影片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不仅抨击了虚伪的上流社会,而且对乔这类愤怒青年的脆弱性、妥协性和自私性进行了批评。
以新的眼光观察生活,通过人物性格与环境
的极端不协调和对白与情节的幽默,温和地
批判贵族阶层和人情风俗的繁文缛节。
《呼喊》(1947)《白衣人》(1951)
《勾引女人的人》(1955)
第三节 “自由电影”运动 (50年代)
“自由电影”运动产生的背景
《相见恨晚》深刻表现了英国人的刻板、自抑的保守性格,展示了文化与人性的冲突,特别是将劳拉发现自己萌生了爱情时心灵愉悦与良心自责、精神渴望与自我抑制的窘迫情态逼真细腻地揭示出来。
“跨洋电影”:《桂河桥》(1957)、《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日瓦戈医生》(1965)、《瑞安的女儿》(1971)、《印度之行》(1984)
80年代初,代表性影片:
《象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
《甘地传》
《不列颠医院》
《印度之行》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这一局面的出现源于电影界的一些有识之士的努力。他们认为:
英国电影必须要有英国特色:能深刻反映英国的社会生活、反映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才有可能为国际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生存和发展。
英国电影
第一节 英国布莱顿学派
一、“布莱顿学派”
是20世纪最初10年形成的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
1,形成:
是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在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赖顿,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摄影师们,在爱迪生“电影视镜”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于世纪初相继步人影坛。
安德森的《如果》展现了充斥英国寄宿学校的虚伪和偏见,严重的独断专横和非人的压迫;
第四节 当代英国电影
70-80年代的英国电影状况
70年代,英国电影业每况愈下。
1、制片商都紧盯国际市场,为迎合外国观众
代表人物有: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詹姆士?威廉逊、阿尔弗莱德?柯林斯、希赛尔?海普华斯等。
代表人物:
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
原是一位杰出的人像摄影师。因此在电影创作中,善于运用特写镜头。从而发展了电影语言,发展了电影的叙事因素。
代表作: 《祖母的放大镜》( 1900)其中,先后在一个场景里交替地使用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骤然产生变化,打破了传统艺术时空的固定模式。
的口味,竭力选用国际性题材。这一时期在
国际影坛知名度最高的英国影片是描写英国
海军007号特工詹姆斯?邦德的系列片集。
2、大制片公司曾仿效好莱坞,但因上座率不佳而负债累累。1981年,英国最大的兰克公司宣布退出制片业,1981年,产量陡跌至20余部,观众人次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花园》
《爱德华二世》
《蓝》
彼得?格林纳韦
先锋派导演
《厨师、贼、他的妻子பைடு நூலகம்她的情人》
《魔法师的宝典》
《魔法圣婴》
《枕边书》
《8?女人》
五、文学改编影片
《理智与情感》
《艾玛》
《卡灵顿》
《乔治工的疯狂》
《理查三世》
第五节 大卫?里恩
生平 :“英国第一剪辑师”(卖花女)。大卫?里恩素以追求尽善尽美而闻名影坛,他的创作少而精,其作品气魄慑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50年代的英国,战后的青年一代普遍对社会制度的僵化、阶级壁垒的森严和道德观念的虚伪不满。形成了“愤怒的青年”运动。
电影界以林赛?安德森为中心的一批青年人发起了“自由电影”运动。“自由”表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之后形成了英国新电影运动。
第二,工商和金融界也缺乏投资电影业的兴趣。
第三,电影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著名导演艾伦?帕克、休?赫德森、埃德里安?莱因等人已扎根好莱坞,丹尼尔?戴一刘易斯、安东尼?霍普金斯、汤普森等优秀演员也以参演美国影片而名声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