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塔林的故事

合集下载

潭柘寺里十三的故事

潭柘寺里十三的故事

潭柘寺里十三的故事摘要:一、潭柘寺简介二、十三的故事背景三、十三的传说内容四、十三故事的文化内涵五、十三故事对后世的影响正文:潭柘寺,位于我国北京市门头沟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佛教寺庙。

自金代以来,潭柘寺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参观、朝圣。

而在这座古寺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十三的故事。

十三的故事背景要追溯到明朝。

据传,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篡位成功后,担心建文帝的后代复仇,于是将建文帝的儿子们秘密送往全国各地。

其中,建文帝的第三个儿子被送往潭柘寺出家为僧,法号十三。

在潭柘寺,十三一心向佛,刻苦修行。

他的智慧和慈悲感动了天地,引来了一只神奇的青蛇守护着他。

这只青蛇不仅能说话,还拥有神奇的法力,它协助十三化解了潭柘寺的各种困境,成为了寺院的守护神。

十三的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体现了禅宗思想中的智慧和慈悲。

它告诉人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用智慧和行动去化解困境,传递正能量。

此外,故事还强调了信仰的力量,让人们明白,信仰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勇气和智慧,帮助我们度过人生中的困境。

十三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潭柘寺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寺院的象征之一,还激发了人们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尊崇。

如今,许多游客专程前往潭柘寺,一方面是为了欣赏寺庙的古建筑和优美风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聆听这段感人至深的传说。

总之,潭柘寺里的十三故事,既是寺庙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瑰宝。

它传递出的智慧、慈悲、信仰等价值观,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启示意义。

潭柘寺

潭柘寺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旧照
【毗卢阁】中路的第三个佛殿,也是中轴线的终点。毗卢阁是两层阁楼,
原来是藏经楼,是寺内最神圣的地方,只有方丈和少数大执事和尚才能进入。 毗卢阁内供奉漆金菩萨五尊。殿内挂有乾隆手书大匾“圆灵宝镜”和厉宗万所 题“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天”楹联。个内 中间的一尊是毗卢遮那佛,又称“理智不二法身佛”,密宗称为“大日如来”, 简称毗卢佛,毗卢阁也因此而得名。
【戒坛】建于明代正统元年,是奉英宗皇帝的御旨而修建的,
其中“戒坛”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此戒坛可授佛门的大具 足戒,又称为比丘戒,所以此戒坛又称为比丘坛。
【楞严坛】楞严坛原是寺内高僧讲授《楞严经》和举办“楞严法会”的地
方,八棱形的汉白玉须弥座,外沿用汉白玉石栏杆围护。台基上面是一座八面形 的大殿,四面开门。殿顶为双重檐,下层檐仍为八面形,殿角上安有琉璃吻兽, 下挂风铃,上层檐为圆形,呈伞状,殿顶为圆形攒尖顶,顶端为鎏金顶,楞严坛 全高49尺。挂有清乾隆帝手书“寂照真如”的匾额,其它三面的门额上的匾额是 当时的两位亲王所题。
•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游潭柘寺,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 禅寺”,并亲笔题写了寺额,从此潭柘寺就成为了北京地区最 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为牌楼亲题匾额,并赐给潭柘寺桂花 12桶和龙须竹8杠 •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师为潭柘寺 的钦命住持,并赐给潭柘寺镀金剑光吻带四条,安装在大雄宝 殿的殿顶上。 • 清雍正年间一向深居简出的雍正皇帝也专程到潭柘寺进香礼佛。 •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幸潭柘寺,“赐供银 二百金、匾额九、楹联二、诗二、章幅子一轴、法琅五供一 堂”。在潭柘寺到处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宝 • 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御笔心经和手书的诗篇赐给了潭柘寺。 • 2001年6月,国务院确定潭柘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7年9月9日潭柘寺举行了隆重的建寺1700年周年庆祝活动。

北京潭柘寺塔林初探

北京潭柘寺塔林初探
潭柘寺塔林的浮雕和石刻技艺堪称一绝。许多塔身上都雕刻有各种图案,如佛像、花卉、鸟兽等,这些雕刻生动逼真,富有艺术感。
琉璃瓦与脊兽
一些塔的顶部会装饰有琉璃瓦,这些琉璃瓦颜色鲜艳,质感光滑,大大增加了塔的艺术价值。脊兽则是放置在塔顶部的动物雕塑,它们造型各异,寓意着吉祥 与守护。
彩绘与壁画
许加生动、富有色彩。
保护措施与建议
对于保存状况较好的古塔,应采 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如定期巡查 、加强防护等,以防止人为破坏 和自然因素的侵蚀。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古建 筑保护的意识,引导公众共同参 与潭柘寺塔林的维护和保护工作 。
修复工程 预防性保护 资金投入 公众教育
针对损坏程度较轻的古塔,可以 采取局部修复的方式,保持其历 史原貌。
潭柘寺塔林的历史背景
建于唐代,是北京地 区现存最古老的皇家 寺庙之一
与北京故宫、颐和园 等共同代表了明清皇 家建筑的精华
历经多次修缮,现存 多为明清遗存
潭柘寺塔林的建筑风格
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兼有唐、 宋、元等遗风
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
建筑细节处理精致,雕刻精美,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02
加强人才培养
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培训项目,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为潭 柘寺塔林的保护、研究和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Chapter
潭柘寺塔林的保存现状
历史背景
潭柘寺塔林是中国明清时期皇家园林中的一组建筑,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文化价值。
建筑特点
潭柘寺塔林由多座不同风格的古塔组成,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当 时建筑艺术的精华。
保存现状
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潭柘寺塔林的保存状况堪忧, 许多古塔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和失修问题。

潭柘寺 文言介绍

潭柘寺 文言介绍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是北京有记载的年代最久远的寺庙。

寺院初名“嘉福寺”,唐代其名为“龙泉寺”,金代更名为“大万寿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该寺庙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

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戒台和观音殿等。

大雄宝殿是寺中最雄伟的建筑,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大雄宝殿”,下檐额题“福海珠轮”。

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

毗卢阁在大雄宝殿的后面,这是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也是寺内最高大的一座建筑。

为双层楼阁式建筑,硬山顶,七间开。

一层中间供奉的是一尊毗卢遮那佛,密宗称为“大日如来”,简称毗卢佛,毗卢阁也因此而得名。

在一层阁的门额上挂有乾隆皇帝手书“圆灵宗镜”的匾额,殿内的楹柱上有清代大书法家励宗万手书的楹联,“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天”。

在毗卢閣东侧,耸立着一座覆钵形藏式白塔,名为金刚延寿塔。

是潭柘寺内现存唯一一座古塔,释解潭柘古塔就从这座古塔开始。

塔前东西两侧各有一棵形态奇异的古松,树身修长,干体扭曲,形态婀娜,好似两只翠凤在白塔前旋舞,因而被称为'双凤舞塔松'。

明代皇室对藏传佛教信仰十分崇信,越靖王朱瞻墉为皇太后祈福延寿,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建了这座藏式金刚延寿白塔。

塔中所藏并非佛舍利,而是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经。

潭柘寺有一座观音殿,在西路的最后面,是全寺最高的一座建筑。

北京潭柘寺简介和历史

北京潭柘寺简介和历史

北京潭柘寺简介和历史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南的密云区,在密云县西南13公里处。

有一座大乘庵,据说是明代崇祯年间由大乘寺和尚创建的。

当时,有一个大和尚,名叫慧远。

他到潭柘寺后,发现这里山环水绕,景色优美,便在这里修行。

当时还没有寺的名称,人们就叫它大乘庵。

大乘庵周围有许多泉水,其中有一股泉水,特别清澈、甘甜。

僧人们利用这个天然的泉水做了许多法事。

最有名的就是“甘露井”的故事。

据说有一年大乘庵周围长了一种蘑菇,人们采蘑菇时发现了这种蘑菇。

一位老和尚说:“这是一种叫甘露的圣药,可以医治百病。

”于是就采摘了许多甘露回来治病。

在没有治好病之前,老和尚就圆寂了。

慧远和尚死后,人们就把他葬在潭柘寺的后山上。

后来又在寺的南面修建了一个小庵堂以供僧人居住。

从此,潭柘寺成为皇家寺院。

慧远和尚圆寂后,他的弟子们在寺里继续修行。

有一天他们看到寺院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很象一尊佛像。

—— 1 —1 —。

潭柘寺的传说及其发展历程

潭柘寺的传说及其发展历程

文学院05汉本3班0501010342梁小惠潭柘寺的传说及其发展历程内容摘要:潭柘寺有着神话般的传说。

随着不同年代,不同社会背景的变化,潭柘寺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

大致从隋唐开始,潭柘寺就受到统治者的关注与重视。

经历了金代,到了明清时期,潭柘寺的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不一样的社会环境,赋予了潭柘寺多重的内涵与外延。

而新时期的潭柘寺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又恢复到传说中的那种效果。

关键词:潭柘寺传说发展历程当时间以它不可抵挡的脚步推进时,历史也会以它特有的厚重积淀浓缩下来——潭柘寺,这座千年古刹,就是这样跨越了时间的广度与深度,把历史深邃的内涵与外延呈现在世人面前……关于潭柘寺的传说有几种,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是潭柘寺是由华严禅师建造的。

传说一千五百多年前,华严禅师散披袈裟,骑着万年老龙,他来到幽州地界,发现一个很好的地方:一山开,九峰列,千嶂拱翠,层峦架月,柘满千岗,岩壑飞泉。

那九峰如同九条蛟龙翻滚于茫茫中华沃土之上,似勇搏鏖战,奔腾排奡,气势壮观。

九条龙的头对着一颗偌大的明珠,那明珠光彩熠熠,照耀天下。

他决定不再周游了,他要借这明珠宝地建一个庞大的禅林,云集四海之僧,传布释门之典,使天下生灵都得真法。

但是群山环抱之中的深潭里有一条黑龙,它在此地作威作福,危害百姓。

因此华严禅师决心要把这黑龙降服。

华严禅师法术超群,与黑龙斗智斗勇并最终降伏了黑龙。

他略施神通:忽见一道红光闪过,光落之处一座宝刹现于九龙峰之口,象九条巨龙托着一丸明珠。

寺门上额,斗书三字:“嘉福寺”。

也就是今天的潭柘寺,所以后人尊华严和尚为潭柘寺的“开山祖师”。

寺名历代更改不一,独潭柘一名,传久不衰。

潭柘寺是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而得名。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

潭柘寺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著名的佛教道场,建筑规制宏伟堂皇,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

潭柘寺不但自然景观十分优美,而且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

潭柘寺的古娑罗树

潭柘寺的古娑罗树

潭柘寺的古娑罗树
张宝贵
【期刊名称】《风景名胜》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当人们在北京的潭柘寺游览时,会看到在寺外下塔院的塔林丛中,巍然屹立着两棵巨大的古树。

它们的粗干鳞片斑斑,其叶子奇特,呈掌状,分为七瓣。

在寺内的毗卢阁南边(即著名的古银杏"帝王树"、"配王树"南侧),也有两棵这样的古树。

它们是
【总页数】1页(P29-29)
【作者】张宝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
【相关文献】
1.娑罗树传奇 [J], 冯芳菊
2.戒台寺和潭柘寺古树衰老的几个生理特征研究 [J], 李庆;马建鑫;赵凤君;沈应柏
3.戒台寺和潭柘寺古树衰老的几个生理特征研究 [J], 李庆;马建鑫;赵凤君;沈应柏
4.北京市戒台寺、潭柘寺古树衰老的几个生理特征研究 [J], 李庆;马建鑫;赵凤君;沈应柏
5.潭柘寺下塔院处的古娑罗树为“我国之最” [J], 张宝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潭柘寺作文400字

潭柘寺作文400字

潭柘寺作文400字听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所以我们全家趁着假期一起去探访这座历史比京城还要悠久的千年古寺——潭柘寺。

一进潭柘寺最先看到的是虎塔。

这座塔是一座墓塔,但是里面埋葬的不是人,而是一只老虎。

据说,“此老虎原来住在潭柘寺后山的上踞峰,时常下山伤害牲畜,后来受到寺内的“疯魔和尚”因亮法师的教化而弃恶从善,改吃素斋。

清末宣统元年,因亮法师圆寂后,此老虎悲痛欲绝,五日后死去。

寺僧感其至诚,遂将其葬在下塔院内,并且按照大和尚的待遇为其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墓塔。

过了虎塔,再沿着一条石子铺就的小路向上攀爬,不久就见到了潭柘寺的山门。

山门不高,但是厚重。

在山门上有一个匾额,自上而下写着“潭柘寺”三个字。

从山门向上仰望,就可以看到八座形态各异的山峰,有的像驼峰,有的像老虎张开嘴在怒吼,还有的像狮子的尾巴。

看着山景,我突然想到元代诗人张养浩写的一句词——“峰峦如聚”。

看着漫山的野花和茂盛的小草,那美景简直就是山花如怒,绿草如茵啊。

过了山门,绕过天王殿,就来到了最雄伟、最壮观、最有气势的大雄宝殿。

我抬头向上仰望,只见这宝殿的屋脊上有九只神兽,每只都形态各异,张牙舞爪。

在屋檐下,大雄宝殿铺着层层红砖绿瓦,每片瓦都有细腻精湛的花纹,砖瓦中间就是金光闪闪的“大雄宝殿”四个字。

再往下看,又是一层屋檐。

这层屋檐统一刷着青绿色的漆,下面还有一排排整齐的横梁支撑着屋檐。

第二层檐下又是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写着“福海珠轮”,据说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大雄宝殿围着一圈大理石栏杆,每个栏杆都有两个支柱,每个支柱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些小狮子做工精湛,栩栩如生,而且没有哪两只是一样的。

带着心中的这些疑问,我绕过大雄宝殿,来到了毗庐阁前的小广场。

这里有一棵镇寺之树——帝王树。

它是一颗银杏树,大概有十来层楼高,四个成年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

沿着游览路线,我们又参观了观音洞、龙王殿、狮虎山等景点。

因是初夏,没有闻到“二乔”玉兰花开的芬芳,没有看到帝王树漫天黄叶的盛景。

北京门头沟:潭柘寺了公长老幢塔

北京门头沟:潭柘寺了公长老幢塔

北京门头沟:潭柘寺了公长老幢塔明宛平于奕正《雨宿潭柘寺》诗曰:“山空安困眠,忽至千峯雨。

洶湧屢欲崩,與山相吞吐。

所慮阻遊履,起坐聽雷宇。

凌晨啓扉出,雨細不濕土。

乃省夜來聲,風葉相亂舞”。

了公長老,也称相了襌師。

其幢塔立于潭柘寺下塔院,位于广慧禅师塔前甬道东侧,建于金泰和四(1204)年。

由塔基石、须弥座、幢身、塔檐及刹顶组成,幢塔通高4.6米。

相了禅师塔与政言禅师塔形制大体相同,均为六角形幢身、五层塔檐石塔。

其塔基由青石筑底,上置束腰式须弥座。

束腰位置六面均雕有一只神兽头,拍照时没有太注意兽头細部也不敢轻易断定名称。

有著作称塔幢兽头为饕餮,饕餮是古代神话中一种神秘怪物,明狍鸮,《山海經·北次二經》記其特点是“其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其名比喻貪婪之徒。

《左传》記饕餮爲缙云氏之子,而不是龍之九子。

以饕餮之特性,古人不会将其安放在崇高威望的大师塔上。

何况束腰所雕兽头与之并无相像之处,故不支持此说。

相了禅师塔身六棱形石柱体,大面宽40厘米,正面楷書”故了公長老塔“六个大字,字径13X12厘米。

塔铭下部雕刻門帷,三面铭文,另两面为白描僧人画像。

像高50厘米,一尼、一僧。

塔身之上设五级密檐,密檐上爲宝珠刹頂。

相了禅师为義州弘政人,俗姓宋幼年出家于义县大嘉福寺,后即遁于医巫闾山宁国寺。

因其素慕潭柘山水,适逢潭柘住持空缺功德主大長公主请其出山主持潭柘寺,告老后曾住持马鞍山竹林寺。

相了禅师塔铭如下:故了公長老塔第九代了公襌師塔铭大慶壽寺住持傳法沙門德順撰柔弱叟書文林郎前龍山縣令吕景安篆額襌師者義州弘政宋氏之季子也生有竒瑞幼而不羣舉止端重行必直视坐即跏趺幼年聞祖父誦賦至秦皇漢武不死何歸便問死歸何處耶祖异之乃語其父曰此子發言异常非塵俗之人可命出家遂依本郡大嘉福寺祚公落髪訓名行禄九歲遇皇统霈恩得度宗习華嚴圓覺等經神機明解發於妙龄年才十五代師開演説口口口口同學共尊咸平石城继請講授循循開誘誨人不倦一日忽念經雲修多羅教如標月指經既爲標月何所在峙踞不口口聞遼陽襌刹有大導師单傳佛心不立文字乃罷講腰包径往清安訪月公因缘不契遂造成平襌林見定公定公俾令悦衆師以德加入一衆悦服然解會之心未能颖脱復往锦州大明叄誘公誘公命掌記室久之亦無所得誘曰汝缘不在此懿州崇福超公老人明州的嗣也可往依之必爲子發其奥耳乃拜辞之謁超公一見雲叢林主來何暮仍唤维那向明窗下安排此僧他日必光妙吾宗未幾請爲座元晨夕語叩虽饱和尚未所証因有居士請益俱胝於天龍處得一指頭襌一三受用不盡師立坐隅遽問俱胝一指頭襌受用不盡未審和尚有多少超公應聲一吹師忽然有省如披雲見月無量須臾呈一頌曰窺破浮雲月色寒偶然頓歇髑髅乾通身光透威音外普應羣機作大缘超公印可曰且喜大事了畢乃更名相了衆舉立僧機鋒逸格缁素傾仰秉拂事兢嘉遁雲峰襌悦自乐然各翼振飛德香遠播懿州連帅敦請開法接踵崇福北京留司具疏遷住松林龍象雲歸人天蟻慕東京留守曹王向師道風請居大惠安提綱六稔規范肃清但性樂閱寂久倦應對遂夜遁於閭山寧國寺恬退自處枕石眠雲作终焉之計會潭柘虚席功德主岐國大長公主遠屈住持師素愛林泉畧無辞逊既來宗風大振四年告老晦迹天王小刹翼國公主抑踞竹林師怏然自媿自迹無計嘆念身世利名爲大道之累信矣未經歲退居城隅古寺龍泉既知復迊頣老林下乃欣然從之曰吾将终老此山所謂他日莫離舊處師禀性纯質加之德恕心不杵物一生未尝畧起瞋恚縱遇呵毁而容色不易蓋心如大地八風三動雖五坐道场惟信缘可分不務夏畦誨門弟子皆退步究理日損之語嗣其法者三人道积相崇善惠各唱道一方泰和三年十月末旬忽示疾至二十七日午時索筆書偈曰三十餘年説法弄巧成拙臨歧更爲諸人重重漏世本来無法而他人口口口口伴明月口偈畢口口口住壽七十腊六十二荼毗日有百千蝴蝶自火焰而出祥雲五色現於半空牙齿不灰門人收靈骨樹石塔求記於重弱叟叟曰汝師吾畏友也其佩德密行非吾所知听述事迹以記歲時耳乃爲銘曰混沌未分太初冲寂情窦日鑿妄興智識識丧乎真智勞於神是故君子返朴歸真抱瓮玄機拾蜩凝慮普化風颠谷泉垢污了公導師纯粹天資道齊先覺行同孩兒火裹琼瑶雪中松柏温润堅青炎凉臣革佛鑒遠裔明州親孫窮理萬性尋流得源接物功成順缘而化識返真常名流華夏人天長照口口口口斯人已丧後死何享我非芜詞雕冰鏤雪刻諸翠琰以示來哲泰和四年歲次甲子四月已已二十日癸丑庚時門人善琼等建永安楊文昌刻"。

北京:千年古刹潭柘寺(2)

北京:千年古刹潭柘寺(2)

北京:千年古刹潭柘寺(2)北京西山千年古刹潭柘寺(2)下得车来,举目西望,就是潭柘寺下塔院。

松柏林中,两座古朴精致的灰色砖塔庄重地屹立在眼前。

潭柘寺塔院分上下两处,共有70余座砖石塔。

这里不仅有潭柘寺历代高僧如华严、开性、震寰的墓塔,还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的墓塔。

当年,妙严公主毅然抛弃无上的荣华富贵,到潭柘寺出家,与佛祖观音、寂寞青灯为伴,直至终老于寺中,难得的虔诚与淡定。

潭柘寺依山势而建,沿古老崎岖的石板路拾级而上,很快就到了潭柘寺的山门。

山门外伫立着一道彩绘牌坊,牌坊外有两棵硕大的古松,东边那一棵枝干粗壮,昂然挺立,头顶虬枝盘旋,人称盘龙松;西边那一棵则是高处枝干横卧数丈,茂密的树冠形若一顶巨伞,人称卧龙松。

然后,牌坊后面,还有“清、奇、古、怪”四棵古松,与卧龙盘龙二松一起,把山门前的景致装扮得既古朴清幽,又气势非凡。

潭柘寺的山门青瓦灰墙,三洞汉白玉的券门,门前一座齐门宽的石桥,溪水由山上下来,自西而东从桥下流过。

溪流徐徐,在石床上发出的声音清脆温婉,俨然佛乐禅音。

山门门额上金边白底蓝字“敕建岫云禅寺”,是康熙爷1697年第二次驾临时赐名并题写的寺名。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初名“嘉福寺”,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最早的一座寺庙,距今1700余年。

而北京城从忽必烈定都燕京(1264年)算起,要晚957年;即使从金贞元元年(1153年)定燕京为中都算起,也要晚846年。

故民间一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潭柘寺兴盛于唐,武则天时,高僧华严和尚来此开山兴寺,被后人尊为潭柘寺的开山祖师。

后来又有后唐从实,金开性,清震寰等历代高僧发扬光大,有明清两朝如明永乐、宣德、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诸帝扶持,虽然也难免几经战乱、兴废,终能历万劫而成就为北京城最显贵的皇家寺院之一。

走进潭柘寺,抬头便是天王殿。

正面弥勒,背后韦陀,两边“风、调、雨、顺”四大天王,与别处庙宇并无差别。

潭柘寺的古树名木

潭柘寺的古树名木

潭柘寺的古树名木2009-07-19 08:21:08| 分类:动静养眼|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圣地,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距今已一千六百多年,所以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谚。

潭柘寺不但是寺院宏大,殿宇雄伟,而且寺内的古树名木也是驰名于世的。

因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降生、成佛和圆寂都是在树下。

为了纪念佛祖,所以后来的寺庙大多修建在幽静的山林中,而且在寺内外广植树木。

而佛门圣地很少受外界干扰,这对保护树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故此一般的古刹中多有名木,潭柘寺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此潭柘寺的古树名木也很多,正如古诗云:“禅房花木深”。

而且寺内的古树名木大多还带有佛教文化色彩。

因我国古代的高僧们是用银杏树来代替佛门圣树“菩提树”的,所以我国的古银杏大多都在寺庙里,而且一般是一雌一雄种植在寺庙的主殿前,潭柘寺就是例子。

在潭柘寺内的毗卢阁殿前,巍然屹立着两棵巨大的古银杏,其中东侧的一棵,它的绿冠高达30多米,巨干周长达9米。

是唐代种植的,至今已一千三百多年。

其姿高大挺拔,郁郁葱葱。

相传在清代,每换一个皇帝它都要长出一条小干来,久之与老干重合,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相传在清康熙皇帝来寺游览时,它就长出一条小干来。

在乾隆来时,它又萌发一条小干。

寺内的老方丈和乾隆说:“圣祖(指康熙)和皇上幸驾寺里,这棵老英杏都长出一条小干,表示欢迎和庆贺”。

当然,这是僧人为讨好皇上而说的吉祥话。

银杏树的根部能滋生出小干来,这是它的生长特性,而乾隆听了却十分高兴,就此御封这棵古银杏为“帝王树”。

同时又封西边的那棵是辽代时配植的古银杏为“配王树”。

有趣的是,当年配种者错配了“鸳鸯”,这两棵都是雄株,都不结果。

而东边行宫院的两棵明代雌株银杏,在每年的金秋却是硕果累累。

关于帝王树的众多小干,最小的一条,居然还有人说是清宣统登基时长出来的。

据《西山名胜记》载:“帝王树,言在清代,每一帝王继位,即自根间生一性干,久之与老干渐合。

京都第一寺——潭柘寺

京都第一寺——潭柘寺

京都第一寺——潭柘寺作者:康健来源:《北京档案》2016年第01期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在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谚语。

潭柘寺在晋代叫嘉福寺,唐代改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潭柘寺”。

寺庙位于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

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

千百年以来,潭柘寺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优美的风景,神奇的传说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

从金代熙宗皇帝之后,各个朝代都有皇帝到潭柘寺来进香礼佛,游山玩水,并且拨出款项,整修和扩建寺院。

清代,潭柘寺在寺院规模、土地财产、宗教地位、政治影响等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特别是康熙皇帝把潭柘寺定为“敕建”,使其成为了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享有“京都第一寺”的美誉。

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古寺庙建筑群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11.2公顷,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们以“二乔”相誉,称其为“二乔玉兰”。

柘树:柘树是潭柘寺赖以成名的宝贵树种,一般生在南方,北方罕见,因而潭柘寺的柘树稀有而珍贵。

潭柘寺古有“柘树千章”,遍布四野山坡,后来传说潭柘寺的柘树皮能治妇女不孕,人们争相剥取,导致柘树几乎灭绝。

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

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得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台、坛等,多种多样。

潭柘寺塔林潭柘寺塔林是历代高僧安息之地,共有塔院四处,目前仅有寺前塔林保存完好。

潭柘寺的故事

潭柘寺的故事

据记载,潭柘寺前身是晋代“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而北京城如果从元大部开始算起,大的比潭柘寺晚了800多年。

唐代潭柘寺扩建、金代重修、清代又予大修,具备了今天的规模。

这座古寺多次改名,正名几乎被人遗忘,但俗名“潭柘寺”却千古流传,直到如今。

潭柘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也是京郊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

北京城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有房999间半,俨然是故宫的缩影。

据说当年修建北京城时,设计师是明代高僧姚广孝。

他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灵感,北京城的许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样子修建的。

故宫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宝殿而建的,同为重檐庑殿顶,井口天花绘金龙和玺,所不同的是尺寸放大而已。

所以民间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潭柘寺的建筑格局基本上遵循了伽蓝七堂的规制。

“伽蓝七堂制”形成于宋代,“伽蓝”也就是“僧园”之意。

“伽蓝七堂”的建筑布局为我国佛教寺院的建筑标准。

后世多沿用禅宗的七堂之制,即佛庙要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法堂、罗汉堂、观音殿这七堂。

帝王树北方的寺庙多以银杏树代替菩提,正应了禅若在心中,万般皆菩提。

相传在清代,每换一任皇帝,树上都会萌发出新的枝桠,因而乾隆御封之为帝王树。

帝王树的旁边是配王树,专为陪伴帝王树而栽。

一般在寺庙主殿前是种植一雌一雄两株银杏,如夫妻般相伴共度,然而这里的两棵银杏却互为兄弟,一株称帝,一株辅佐,倒也共度上千年,共生共荣。

传说在光绪年间,因亮和尚冲撞了前来寺中进香的恭亲王奕欣。

于是寺里就不敢再收留他,让他住进了下塔院东面的蝎子洞。

因亮法师精通医道,悬壶济世40余年,却分文不取。

因他不修边幅,性情怪异,样貌疯癫,世人称其为“疯魔和尚”,被人们称为肉身菩萨。

山中一条恶虎被因亮法师感化。

因亮法师圆寂后,此虎悲痛欲绝,不食不动,五天后殉主而死。

人们修建了一座覆钵式墓塔。

康熙帝二游潭柘寺,并亲笔题写了寺额,从此潭柘寺就成为了北京地区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可以用金黄色琉璃瓦装饰寺院。

黄金纽带的一个见证——缅怀北京潭柘寺第三十三代住持无初德始

黄金纽带的一个见证——缅怀北京潭柘寺第三十三代住持无初德始

作者: 阿南史代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31-33页
主题词: 北京;黄金;缅怀;饭团;地方;共生;城区;寺庙;西山;古迹
摘要:北京最古老的寺庙潭柘寺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远离城区,是我一向喜欢去的地方。

从1983年至今在北京共生活了8年,我们经常全家到那里去。

于西山清新的空气中漫步,在弯弯曲曲通往寺庙山门的路上,寺庙下有一块铺平了的地面,这里有埋葬僧人的塔林,很多的僧塔建在这里。

这块平地也适宜于野餐,我们常常坐在塔林间吃自己带来的饭团,暂时让我家的狗在塔林间自由地跑来跑去。

虽然我多次到那里去散心,可我从未注意到一个在日中关系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古迹。

北京潭柘寺底哇答思塔(明)

北京潭柘寺底哇答思塔(明)

北京潭柘寺底哇答思塔(明)年代:明(1438);形制、特点:覆钵式石砌塔;现状:保存完好印度僧人底哇答思塔(有称若思,或为误称),又称政禅师塔。

位于潭柘寺下塔林,座落在塔林主塔金代广慧通理禅师塔甬道的西侧第3排东数第6个塔。

建于明代(公元1438年),高约7米。

此座由汉白玉石雕砌而成的覆钵式实心石塔,塔身上部由锥形体承托华盖,塔刹由铜制莲花瓣、仰月、宝葫芦组成。

此塔为中外佛教交流史上的重要实物。

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到潭柘寺建庵以居,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圆寂于潭柘寺。

塔旁立有石碑一通,记有底哇若思的生平。

底哇答思是东印度人,8岁出家为尼。

明代洪武初年,随其师“板的达”到中国游历。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奉天门召见了底哇答思,并亲赐其度牒,让底哇答思在南京“随方说法”,进出皇宫内苑,为后妃们讲经说法。

明宣德3年(1428年),底哇答思来到了北京,宣德7年(1432年,一说1435年)到了潭柘寺。

她认为这里就是她所理想的“西天佛国”,遂在寺院西侧建造了一座庵堂,作为自己的终老之所。

底哇答思大师还出资重新油饰了潭柘寺的大雄宝殿,并经常用自己的资财,救济附近的贫苦百姓,从而受到了寺僧和附近百姓们的尊敬。

明正统3年3月初一,90岁的底哇答思大师在潭柘寺圆寂,佛门尊其为“政禅师”,其墓塔建在寺前的下塔院内。

明代的潭柘寺是当时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许多外国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纷纷到此来学习佛法,有的甚至终老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无初德始、东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连公大和尚等人。

整座墓塔全部用汉白玉、大青石和花岗石雕刻而成,十分醒目,显得坚固、亮丽。

上部由锥形体承托华盖,塔刹由铜制莲花瓣、仰月、宝葫芦组成。

这座墓塔上没有塔铭,而是在塔前立有一块不大的石碑,上面有清秀工整的楷体字,记述了底哇答思大师的生平和迹行。

此塔为中外佛教交流史上的重要实物。

图片:我行我摄摄影。

中华现存八大塔林之一――北京潭柘寺塔林

中华现存八大塔林之一――北京潭柘寺塔林

中华现存八大塔林之一――北京潭柘寺塔林
潭柘寺塔林位於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馀脉宝珠峰南麓的潭柘寺内。

潭柘寺历经了十多个朝代,曾有难以数计的僧人在这里修行并终老于此,因此在寺院附近留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僧人墓塔。

流传至今,仍保存有75座,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塔林。

潭柘寺外塔林本有四处:最初一在寺西南莲花峰山腰,唐时华严神师,五代后唐从实禅师及七代住持恒实源谅律师葬于彼处,今已荒废;一在平原村南,葬契丹辽国以前僧侣,今已不存;一在南辛房村与鲁家滩村交界处,曾占地约数十亩,今已废弃;一即潭柘寺前上下塔林,共有砖塔七十五座,此下塔林葬金元明三代高僧住侍。

现在,,潭柘寺塔林仅余寺前上、下两院,上塔院28座塔(一说
27座),下塔院47座塔。

上塔林多为清代高僧墓塔;下塔林则为历代高僧,包括印度高僧塔。

这些墓塔建造的朝代为金、元、明、清代。

潭柘寺的塔林鲜为游人所知,很少有人去过。

实际上,塔林距离潭柘寺很近,不妨去潭柘寺的塔林看看。

在中国,各种塔就其建筑风格看,多数是单塔独立,当然,还有
各具特色的双塔、三塔和塔林。

其中塔林是某一寺院中历代高僧与和尚墓塔聚集而成的较大塔群,像著名的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法王寺塔林、临汝风穴寺塔林、山西五台佛光寺塔林、永济栖岩寺塔林、山东历城神寺塔林、灵岩寺塔林等早已远近闻名。

塔林中每个塔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主要由和尚们生前对佛学的
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

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

一般是有地位的和尚
死后,弟子们把他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宫,上面造塔,以示功德。

谢谢浏览。

北京门头沟:潭柘寺下塔院

北京门头沟:潭柘寺下塔院

北京门头沟:潭柘寺下塔院潭柘寺下塔院(2014-02-23 15:53:49)潭柘寺之下塔院,金至明,北京市门头沟区,寺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银杏节期间去潭柘寺真是不明智的选择,寺里寺外都是挂着相机的游客和香客,也包括我们,还有无处不在的参与活动的提示展板。

寺内两株千年银杏,乾隆皇帝封为帝王树、配王树,满身金羽,如果映衬蓝天,必然美极了。

苹果园地铁站有直达潭柘寺的公交,在下塔院旁下车,当时并未意识到这里早于上塔院建造。

于是从寺里出来后,遍寻上塔院,被告之关闭未开放,还是循着指点找到位置,在路边可见高出墙头的塔身。

转回下塔院,一读介绍,才知这里就是资料所云金至明的塔林。

去别处也犯了相同的错误,明明在眼前,却往远处找来,兜一圈无所获。

寺内因人太多,倒象是欢乐的游园活动。

退回到100年前,大家没有相机这些电子产品,即使这么多人来寺里欣赏银杏,想必也有一种宁静在。

进入塔院时,这种感觉回来了,虽然也不乏参观者,大概都知道这里是历代高僧瘗骨之地,并无喧哗,大家都默守着寂穆。

下塔院中心位置是金大定十五年(1175)广慧理通禅师塔,高约15米。

因为塔身上部没有做仿木的斗拱,感觉单调了些。

广慧塔广慧塔平座和台基部分广慧塔一层塔身留意了几座密檐塔,建造形式较为类似,假门上的飞天也仿佛一样。

部分幢式塔立于期间,并不高大,却常有介绍的文板在侧,一定是著名僧人的墓塔了。

有金泰和四年(1204)了公长老塔,汉白玉幢式塔,幢身六面镌刻铭文、僧像。

了奇塔多数墓塔没有介绍,只能从塔身镌刻的铭文得知。

文公塔霭公塔智公塔寿公塔寿公塔的飞天无相塔和十方塔无相塔台基上的砖雕相了塔道源塔道源塔的上部塔身蒙古蒙哥汗时期的海云禅师塔,高15米。

海云塔海云塔檐角海云塔的飞天两遍才找到元代妙严公主塔,塔上间饰琉璃,但我未注意。

塔被树枝遮挡,拍不出全貌。

妙严塔还有一些覆钵式墓塔,事先没有充分准备资料,往往漏过了。

潭柘寺下塔院的墓塔大概寺院的塔林,最能代表塔最初的含义了吧。

潭柘寺海云禅师塔是寓塔

潭柘寺海云禅师塔是寓塔

潭柘寺海云禅师塔是寓塔佛教自公元前便已经传入我国,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高僧辈出。

虽然每个朝代均有很多高僧,但同一个名号、且不差一个字的几乎没有记载。

金元时期燕都却出现两位海云大师,一位是原长安街庆寿寺海云大师,另一位是潭柘寺海云大师。

两位高僧不仅名号相同,塔銘上所刻文字也是一字不差。

原北京西长安街庆寿寺有一座海云禅师塔,西山潭柘寺塔院也有一座海云禅师塔。

一位高僧两座塔并不鲜见,《潭柘山岫云寺志》内还特别注明“金末元初时有一释,名号俱同,不得相混”。

笔者在长时间研究潭柘塔院古塔期间,对这种说法一直存在疑惑。

经反复查阅古籍文献,最终得出结论,金元时期燕都只有一位海云禅师,潭柘塔院海云禅师塔是元初庆寿寺海云大师的寓塔。

《顺天府志》记:“庆寿寺在時雍坊西南,金大定二十六年所建元至元十二年重修”。

庆寿寺因立有两座密檐塔,后俗称为双塔寺。

明正统十三(1448)年二月,朱祁镇依太監王振所奏,役军民万余人,费库银十余万兩,重修大庆寿寺并更名为大兴隆寺又称大慈恩寺。

清乾隆二十九(1764)年再次重修大兴隆寺,并更名为双塔庆寿寺。

《帝京景物略》记“双塔寺西长安街双塔,若长少而肩随立者,其长九级而右,其少七级而左。

九级者,额曰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国师之塔。

七级者,额曰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

或乃曰:”地元之旧狱,夜多冤苦鬼声,塔以镇之”。

又曰:“地唐愍忠寺之坟院,而师者,悯忠寺一二代祖”。

非矣。

双塔地,元庆寿寺也,海云、可庵,元僧也。

庆寿寺原址在北京西长安街28号,建国后的十大建筑之一电报大楼附近。

庆寿寺双塔均为密檐塔,一座为九级密檐是生于金代示寂于元代的国师海云灵塔,另一座七级密檐塔是海云弟子可庵灵塔。

这两座密檐塔在建国后西长安街改造时被拆除,据传为此梁思成和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还发生了冲突。

北京西山潭柘寺下塔院也有一座海云禅师塔,这座海云禅师灵塔为七级密檐,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潭柘塔院海云禅师塔始建年代存在两种说法,《北京的塔》记为”金代天眷年间(1138年—1140年)”,而《潭柘寺碑記》则记为“(元)至元年间立塔(1264年—129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林的故事京西有古寺,塔林显旧蕴。

前些日子,北京晚报“品读”版讲述了戒台寺32座古塔的故事,一些读者读后觉得不过瘾,想让再介绍介绍潭柘寺的塔林。

想想也是,作为京西的两座古寺,潭柘寺和戒台寺均有上千年的历史,拥有浓厚的底蕴。

多座古塔的背后,有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而潭柘寺的古塔更多,足足有78座。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细说起来,潭柘寺的官方名称还真不少,盖因古代皇帝爱赐名。

金代皇帝曾给潭柘寺改名为“大万寿寺”,而到了明代,皇帝也数次对寺院赐名,因而寺名几次更改。

明宣宗曾赐名“龙泉寺”,天顺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

到了清代,康熙下令重修寺院,并在1697年二游潭柘寺,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

“岫云”一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表达出淡泊平静的闲适之情。

房山区琉璃河北岸有座道观,名为岫云观,也是在清朝改的名字,可见清室给寺庙起名时偏爱“岫云”。

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宫内的太监有一部分就流落到了岫云观内。

古刹潭柘寺经历了多个朝代,曾有难以数计的僧人在此修行,并终老于此,因而在寺院附近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墓塔,从而形成塔林。

1寺内现存惟一古塔为明代所建潭柘寺的塔林原有四处,由于年代久远,朝代更迭,当地人口增多而占用土地等原因,有三处塔林都不存在了。

只有第四处塔林保存下来。

现存潭柘寺塔林占地约13500平方米,分为上塔林院和下塔林院及寺院内外的塔,共有78座古塔。

潭柘寺内有一座金刚延寿塔;上塔林院周围石砌围墙,设两座院门,院内古树参天,内有清代建造的27座塔,全部为覆钵藏式砖塔;下塔林院有44座塔,为金、元、明、清四个朝代建造的塔;塔林院外有7座塔。

这样算起来是79座塔,不过其中一座是民国时期所建,不能称为古塔,所以78座古塔的说法是对的。

金刚延寿塔位于潭柘寺内第四进院的东路,是白色覆钵式砖石塔,建于圆通殿与地藏殿之间。

金刚延寿塔为明代越靖王朱瞻墉出资于正统二年(1437年)所建,次年九月建成,是潭柘寺内现存惟一的古塔。

推断建塔的目的,一是为朱瞻墉的母亲祈福,祝母亲健康长寿;另一种可能是母亲生前使用过的遗物以及生辰八字和佛经存放在塔内,供后人瞻仰。

越靖王朱瞻墉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是明仁宗朱高炽嫡三子,明朝第一代越王,但在他之后,再无越王。

不过,朱瞻墉从1424年受封为越王,到1439年去世,一直未就任。

他去世后,越国被撤除。

把塔建在圆通殿与地藏殿之间,这样的情况很少见,有可能是先建塔,后建的佛殿。

清《日下旧闻考》记载:“明越靖王瞻墉所建延寿塔,今尚存,高五丈余。

”根据笔者测量,塔高约16.8米,由塔基、须弥座、覆钵式塔身、相轮和塔刹等组成。

塔两边是庙宇山墙,塔前左右各有一棵古松树,松树直干云状树冠,形成一塔二树的潭柘寺一景,又名曰:“双凤舞塔”,整座白塔被松枝笼罩着,真有拜塔延寿之意。

金刚延寿塔后面墙壁上镶嵌着潭柘寺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石碑,比金刚延寿塔的建造年代要早。

这块石碑立于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碑上刻着当时潭柘寺住持重玉禅师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记述在金朝皇太子完颜允恭进香的盛况。

《日下旧闻考》中收录了该诗,名为《从显宗皇帝幸龙泉寺应制诗》,全文如下:“一林黄叶万山秋,銮杖参陪结胜游。

怪石阑珊蹲玉虎,老松盘曲卧苍虬。

俯临绝壑安禅室,迅落危崖泄瀑流。

可笑红尘奔走者,几人于此暂心休。

”旧籍中把完颜允恭称为显宗,实际上他并未当过皇帝。

他还没熬到当皇帝的时候,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又被立为皇太孙,而他则被追谥为皇帝,庙号显宗。

2忽必烈女儿在潭柘寺出家下塔林院中,有一座古塔特别引人注意。

进下塔林院向左,西南角茂密的古松树中,有一片相对开阔的地方,中间矗立着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名为“妙严大师之塔”。

妙严大师塔,又称妙严公主塔,始建于元代。

说起妙严大师,大家可能不知其为何人,但是,提起她的父亲,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因为她的父亲是元世祖忽必烈。

妙严大师,生辰年月不详,是忽必烈的女儿,名叫茶伦,“妙严”是茶伦自己出家为尼时,以南朝梁代的妙严公主为榜样,起法号“妙严”,后人称“妙严公主”。

查阅资料可知,忽必烈一生有10个儿子和7个女儿,女儿都无详细记载,仅有下嫁到婆家的记录,妙严公主未出嫁,而是出家遁入佛门。

妙严公主从小习武,长大后跟随父王征战,冲锋陷阵,英勇善战,是名马上女将。

可能见到战场杀人太多,内心生悲,又受到汉族宰相刘秉忠笃信佛教的影响,决定出家到潭柘寺,为其父和自己赎罪。

妙严公主每日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拜佛虔诚,“礼忏观音”,年深日久,竟把观音殿内的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

明代释真和尚写诗“妙严公主拜砖赞”,其中有:“积日成月月成时,积时成岁岁成劫。

如是积渐难尽言,水滴石穿心力至。

”表现了妙严在“礼忏观音”时的心情。

直到现在,妙严公主的“拜砖”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观音殿内,成为潭柘寺中极为珍贵的一件历史文物。

2014年11月10日上午,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偕夫人到潭柘寺,为妙严公主的“拜砖”送上鲜花,以表达对这位公主深深的敬意。

妙严大师圆寂于潭柘寺中,建砖塔于下塔林院。

妙严大师塔为砖木结构六角五层密檐实心塔,建造精良,塔高约13米。

塔座一层砖雕须弥座,须弥座的束腰中,每面设两个壶门,门内雕有狮首,两旁为砖雕盆莲花和西番莲等。

须弥座上为砖雕二层护栏和三层仰莲瓣承托塔身,塔身一层六面,南、北方向各设砖雕仿木双扇假门,门扇上雕刻万字花棂和如意云头图案,其它四面各一方形万字花棂假窗。

在拱券门楣下空间,南门刻一盆盛开的牡丹花,北门刻一盆盛开的西番莲花,这两幅花卉图案雕刻得十分精美,其花瓣外翻,似正在怒放,枝叶舒展自如,飘逸潇洒,非常美观大方。

特别之处是一层檐下砖雕仿木斗拱外,有两排木制方椽子承托密檐,这种建造工艺在其它古塔中很常见,因时间长久木椽子风化腐朽,修复时大都换成砖或水泥制品,塔檐上均采用绿色琉璃瓦,十分讲究。

塔顶为二层砖雕仰莲座承托仰月和三宝珠的塔刹。

3日本僧人曾任潭柘寺住持潭柘寺下塔林院西北部有座终极无初禅师塔,建于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

终极无初禅师,法名德始,字无初,号终极,日本东信州人,即现今的日本长野县。

他幼年性情端静,不爱与小朋友玩耍,见到僧人从门前经过便喜形于色。

父母见此,知道他有向佛之心,就送他到寺庙,拜一公和尚为师,出家修行。

几年后,德始乘商船来中国,在杭州灵隐寺学习临济宗法,并向慧禅师学习禅宗佛学,佛理大有长进,“深得单传之旨,后东归,国人景仰,尊为禅祖。

”就是说德始在中国学成后返回日本传法,被尊称为日本禅宗的初祖。

几年后,他又来到中国,并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来到北京,住在双塔庆寿寺,与明代僧人姚广孝谈佛论法,然后到峨眉山等地云游多年。

明代是潭柘寺的兴盛时期,这首先得益于明初重臣姚广孝。

明建文帝削藩时,明成祖朱棣就是按照姚广孝的谋划,起兵“靖难”夺取的皇位。

功成名就之后,姚广孝辞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隐居修行,与德始禅师探讨佛理。

二人相见恨晚,每日里研讨佛法,结为挚友。

姚广孝对德始禅师高深的佛学造诣十分钦佩,遂向明成祖朱棣推荐。

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特命德始为潭柘寺住持,德始禅师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对寺院进行了整修。

在任住持期间,德始禅师为了整修寺院日夜操劳,废寝忘食,还四次主持道场,弘扬临济宗佛法,繁盛了潭柘寺的香火。

德始在中国居住了56年,是日本在华高僧留居中国时间最长的一位,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德始禅师连任四届住持,德高众望,生活俭朴,青衣素食,暮鼓晨钟,一生无积蓄。

明宣德四年(1429年)在潭柘寺中圆寂,遗体火化后,众僧建六角五层密檐塔,将舍利供拜在塔内,称为终极无初禅师塔。

终极无初禅师塔为六角五层密檐实心砖塔,坐北朝南,测塔高约13.5米,塔座为上下二层砖雕须弥座,上层须弥座比下边须弥座略小一些,束腰部的图案差不多,都是吉祥如意云纹图案,转角处各雕一个仰俯莲花宝瓶柱。

须弥座上是仿木斗拱,上有吉祥锦纹图案的护栏,三层巨大的仰莲花瓣,最上层莲花瓣与瓣之间刻花蕊纹,莲花座中央是五层塔身。

第一层塔身为六面,南、北两面设砖雕仿木假门,门为双扇上部刻浮雕花棂,下部刻吉祥团花图案,门楣上有两个花头门簪。

朝南的门上是镶嵌一方砖雕塔铭,铭文:“前往当山第三十三代住持终极无初禅师之灵塔”。

转角处是半圆形转角装饰柱。

除了南北是假门,其他四面各是一个砖雕方形假窗,窗中雕各式锦纹窗棂。

塔身上部为五层塔檐,每层塔檐下边是砖雕仿木斗拱,塔檐用叠涩法砌,檐与檐间每面设有两个龛门,但龛门中无佛像。

塔檐外沿采用凹弧线形码砌,这样能使塔檐的檐角更显突出飞翘,塔身看上去不那么平直呆板,增添曲线美感,据说这是元代的建筑方法,到明代传承继续使用。

塔刹建造比较讲究,密檐顶上砌收缩砖台,砖雕三层仰莲花座,中间托着一颗火焰宝珠,宝珠上插一根铁针,穿起一组由五层相轮和三颗宝珠的塔刹。

六百多年过去了,现在还有日本友人来朝拜终极无初禅师塔,缅怀德始大师对日本佛教的卓越成就。

4印度僧人在潭柘寺圆寂下塔林院的中心位置是广慧通理禅师塔,塔始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

广慧通理禅师俗姓侯,名开性,是今北京怀柔县灵迹人。

他生于1104年,九岁时在潭柘寺出家,拜戒振禅师为师,学习禅宗中临济宗佛学,后来云游辽东和齐鲁等地,遍访名山古刹,向各地高僧学习佛法。

金大定初年回归潭柘寺任住持,在任的十一年里,用朝廷的资助大规模整修扩建寺院,使潭柘寺的殿宇焕然一新。

他在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圆寂,享年72岁,圆寂后被佛门尊为“广慧通理禅师”,并建高大的密檐塔。

广慧通理禅师是金代禅学的代表人物,其弟子有善照、了奇、圆通、广温、觉本、证言、相了禅师等人。

广慧通理禅师塔为砖石结构八角七层密檐实心塔,坐北朝南,塔前左右各一棵高大茂盛的千年娑罗树陪伴,塔高约19.2米,是潭柘寺古塔中最高的塔。

广慧通理禅师塔的塔座八角砖砌须弥座,束腰部有已风化看不清楚的花饰图案,其上为二层砖雕护栏和三层仰莲承托塔身。

广慧通理禅师塔是潭柘寺下塔林院中的祖塔,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古塔之一,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金代密檐砖塔。

下塔林院西北部有座底哇答思大师塔,听着名字就觉得奇怪,盖因底哇答思大师是东印度人。

底哇答思8岁出家。

拜僧人板的达为师,跟随师傅云游。

明洪武初年,他24岁时游历到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奉天门召见了底哇答思,并亲赐其度牒。

后云游中国各地传法三十多年。

明宣德三年(1428年),底哇答思大师来到北京,居住在庆寿寺中,直到暮年。

明宣德十年(1435年),他到了潭柘寺,大师认为这里就是理想的“西天佛国”,遂在寺院西侧建造了一座庵堂,作为自己的终老之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