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资料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
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故宫是中国古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一)建筑特征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1、南方炎热、潮湿--------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迁徙-------轻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土---------土墙平顶、土坯拱顶、清真穹窿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窑洞5、东北、西南林区-------原木墙体----------井干式建筑6、福建碉楼7、全国大部分----------木构架承重建筑(二)木架建筑优点:1、取材方便:在古代,全国到处茂密森林2、适应性强:柱、梁、檩、枋等形成框架,墙不承重-------内部空间自由分隔、门窗自由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榫卯结合,木材柔韧、榫卯可活动,消减地震力4、采伐到施工都较便利,施工速度快:木材易加工,模数制,宋(材)清(斗口)5、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可卸性(三)木架建筑缺陷1、木结构建筑最大的缺点就是怕火;2、木结构建筑怕雷击(引起火灾);3、怕潮湿;4、怕虫害;5、大量消耗木材资源,破坏自然生态6、间支梁体系,难满足大空间、复杂空间二、木构架的特色----------穿斗式和抬梁式(一)穿斗式:穿枋联柱子形成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联柱子---------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二)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短梁,如此重叠而上,如采用斗栱,则梁头至于斗栱上-------北方地区、宫殿、庙宇等规模大的建筑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少,整体性强,柱子密;抬梁式采用大跨度梁,柱子少,空间大(三)斗栱:中国木架建筑特有构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宋(辅作)清(斗科、斗栱)---栱、斗、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建筑的多样性:南方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认为是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房屋黄河中上游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承重的建筑2建筑的主流:木构承重建筑——优点: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缺陷:a木材稀少b易发生火灾c用量大d难以满足大空间需求0.2 木构架的特色1穿斗式木构件:(或称“串斗”式,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构架用料小,柱子排列密,用于空间尺度不大的室内特点:a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b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c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2抬梁式木构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可采用跨度大的梁,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特点:a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梁总数可达3-5根)b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置于斗拱上我国北方屋面设保温层(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3斗拱:定义:主要由斗、拱、昂构成。
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
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命名:宋代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分类: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角柱上的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作用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前重结构,明清以后重装饰。
(注意斗拱的命名)4其他:叉手:台基:柱础:0.3 单体建筑的构成1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结构的暴露:a表现木材力学的性b改善木材通风条件c便于及时维修有机:室内空间的灵活分隔另一个特点: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性2屋顶的命名和识图0.4 建筑群的组合1庭院:概念: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斗拱承重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 的结构构件,既能承重又 能起到装饰作用,体现了 结构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墙体不承重
中国古代建筑中,墙体不 承担主要承重功能,主要 用于围护和分隔空间,因 此可以灵活布置和改造。
03
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工艺
建筑材料及其选用原则
木材:中国古代建筑大量使用木材, 尤其是松、柏、杉等常绿针叶树种, 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适用 于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建筑的交流影响
对外传播
随着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贸易路线的开通,中国古代建筑 风格和技艺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 地区和欧洲,为世界建筑多样性
做出了贡献。
对内吸收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过程 中也吸收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如 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对中 国古代建筑产生了一定影响,丰
富了其内涵和风格。
在工艺美学方面,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比例、尺度 、色彩和细部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 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美学特征。
建筑装饰工艺及其特征
彩绘:中国古代建筑常在木 构件、墙壁、梁枋等部位施 以彩绘,色彩鲜艳、图案丰 富,既起到了保护作用,又 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雕刻:雕刻是中国古代建筑 装饰的重要手段,包括木雕 、石雕、砖雕等,题材广泛 ,技艺精湛,体现了高超的 雕刻工艺水平。
建筑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01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
佛教建筑风格,如唐代的佛光寺、宋代的少林寺等。
宇宙观与建筑布局
02
佛教的宇宙观在古代建筑中也有所体现,如寺庙的布局常常模
拟佛教中的宇宙模型,体现出佛教对世界的理解。
精神寄托与象征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构建筑结构体系:穿⽃式,抬梁式,井⼲式。
穿⽃式:沿着房屋进深⽅向⽴柱,间距较密,⽤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特点是⽤较⼩的柱与“穿”,做成⼤的构架(整体性强,柱密,开间⼩)。
流传到现在,为中国南⽅诸省建筑所普遍采⽤。
抬梁式:沿着房屋进深⽅向在⽯础上⽴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短梁,最上层梁上⽴脊⽠柱,构成⼀组⽊构架。
在平⾏的两组⽊构架之间,⽤横向的枋连接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若⼲与构架成直⾓的檩。
檩上排列椽⼦承载屋⾯。
2,⽃栱的作⽤:在柱⼦上,⽤以承托梁头、枋头,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的构件。
○唐宋:结构作⽤明显,布置疏朗,⽤料硕⼤;○明清:装饰作⽤加强,排列从密,⽤料变⼩,但结构作⽤仍在。
⽃栱在宋称为“铺作”,清称为“⽃栱”或“⽃科”。
(江南称“牌枓”)○柱头上的⽃栱——柱头科(宋:柱头铺作),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两柱之间置于枋⼦上的⽃栱——平⾝科(宋:补间铺作),起辅助⽀撑作⽤。
○⾓柱上的⽃栱——⾓科(宋:转⾓铺作),其承托⾓梁及屋⾓的作⽤。
室内⽃栱通常只⽀撑天花板重量,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
⽃栱:⽃-栱与昂的⽀座垫块;栱-短悬臂梁;昂-⽃的悬臂梁,与栱的作⽤相同;◆当建筑物⾮常之⼤⽽屋檐出挑相应加⼤时,⽃栱挑出距离也增加。
⽅法是:栱与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层栱/昂,⽃栱多出⼀跳,最多可加⾄出5跳。
重檐建筑:⼀般上檐⽃栱⽐下檐⽃栱多⼀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叉⼿:脊桁两侧的斜撑,⽤于固定⽀撑脊桁,其形状犹如侍者叉⼿⽽⽴,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
3,台基作⽤:防⽔,防潮,保持室内⼲燥洁净。
(⼀般3到5个踏步)柱础:保护柱⼦不受地下⽔上升侵蚀⽽致腐烂的构件,多为⽯制。
◆收分:柱⾝由下向上逐渐收⼩;梭柱:上下两端均有收分的柱⼦形式,体如梭形;卷杀:将某些构件末端切削使之具柔美⽽有弹性的外形的⼀种做法,其轮廓线由折线或曲线组成;4,庭院围合⽅式:1)在主房与院门之间⽤墙围合;2)廊院:主房与院门之间⽤廊围合;3)三合院:住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座,之前再建院墙与院门;四合院:将三合院的院墙改为房屋,即主房东西两侧,相对之处均为房屋所围合;5,⼯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官是城市建设、建筑营造⼯官的职务:主持建筑⼯程的设计,管理估计⼯料及组织施⼯隋·宇⽂恺:隋代东西两⼤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兴城规划;1:100的⽐例制作“明堂”图像及⽊模型宋·李诫:《营造法式》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1)⼯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2)各地⾃主建造的民间建筑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6、7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新⽯器时期的建筑遗存(⼲阑式——由产⽣于长江流域多⽔地区的巢居发展⽽来。
中国建筑史目录重点摘要(1)
⽬目录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0.2⽊木构架的特⾊色0.3单体建筑的构成0.4建筑群的组合0.5建筑与环境0.6建筑类型0.7⼯工官制度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1.2奴⾪隶社会建筑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第2章城市建设2.1概说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2.3地⽅方城市的建设第3章住宅与聚落3.1概说3.2实例例第4章宫殿、坛庙、陵墓4.1宫殿4.2坛庙4.3陵墓第5章宗教建筑5.1概说5.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5.3佛塔经幢5.4⽯石窟摩崖造像第6章园林林与⻛风景建设6.1概说6.2明清皇家苑囿6.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林6.4⻛风景建设第7章建筑意匠7.1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7.2选址与布局7.3审美与建筑设计第8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8.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8.2⼤大⽊木作8.3墙壁8.4屋顶8.5装修8.6⾊色彩与装饰第9章清式建筑做法9.1⼤大⽊木作9.2⽯石作与瓦作9.3⼩小⽊木作9.4彩画作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年)第10章建筑发展概况10.1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第11章城市建设11.1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11.2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11.3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海11.4旧都北北京的近代演进11.5⾸首都南京的规划、建设第12章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12.1居住建筑12.2公共建筑12.3⼯工业建筑12.4建筑技术第13章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13.1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13.2建筑教育13.3建筑设计机构和近代中国建筑师第14章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14.1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14.2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14.3现代建筑:多渠道起步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第15章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15.1历史的格局15.2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15.3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第16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16.1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概况16.2⾃自律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6.3放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17章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17.1⾃自律律时期的作品与思潮17.2开放时期的作品与潮流第18章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18.1建筑教育18.2建筑学术活动第19章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19.1现代台湾的建筑19.2现代⾹香港建筑19.3现代澳⻔门建筑附录附录1古建筑名词解释附录2课程参考书⽬目附录3中国历史简表附录4中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附录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 及构造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营造技术
■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 地穴式,但后期建筑已经 河南郑州大河村多室型房屋遗址 ,此建筑表 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 明地面建筑已从单间型向多间型演进,反映出 并且已有分割成几间房间 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 的建筑。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 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科学手工艺技术的巨 著,是集中国先秦物理知识在工艺技术上应用之大 成,可称为“百工之事”。它对后世的手工艺制作、 简单机械、度量衡、建筑等有很大的影响并起到了 很大的推动作用。
.
《 周 礼 考 工 记 》 中 的 王 城 图 解
3)、土坯出现,尺度适宜,错缝搭接;
4)、出现夯土的室内地面。
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真人头大小的女神 残头像面敷红彩, 眼嵌青色玉片
辽宁牛河梁祭祀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
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 蛇的地区采 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
1.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5、重要实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 山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 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前堂后室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
第六,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的 应用,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绪论
• 古建屋顶式样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绪论
• 古建屋顶式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 四.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群的组合 • 1.中国古建以群体组合见长 宫殿 陵墓 坛庙 佛寺 中国古建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 陵墓,坛庙 中国古建以群体组合见长 宫殿,陵墓 坛庙,佛寺 都是组合的建筑群. 都是组合的建筑群 • 2.庭院是由建筑围墙围合内向性封闭空间 封闭庭 庭院是由建筑围墙围合内向性封闭空间.封闭庭 庭院是由建筑围墙围合内向性封闭空间 院适合进行建筑布局.北方住宅有开阔前院 北方住宅有开阔前院,南方庭 院适合进行建筑布局 北方住宅有开阔前院 南方庭 院做得很小为天井. 院做得很小为天井 • 3.庭院围合大致有三种:1)在主房与院门之间墙围 庭院围合大致有三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墙 庭院围合大致有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廊 合.2)在主房与院门之间廊围合 在主房东西各建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 围合.3)在主房东西各建 厢房围合. 厢房围合 • 4.庭院轴线与建筑布置 中国古建轴线是场地的中 庭院轴线与建筑布置.中国古建 庭院轴线与建筑布置 中国古建轴线是场地的中 心线,建筑围绕轴线布置使场地布置划一有序 建筑围绕轴线布置使场地布置划一有序,组合 心线 建筑围绕轴线布置使场地布置划一有序 组合 变化,丰富了内向型空间 变化 丰富了内向型空间 丰富了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 二.木构架的特色 木构架的特色. 木构架的特色 • 我国木构架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 抬梁式 我国木构架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 抬梁式. • 1.穿斗式特点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的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的 穿斗式特点 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 房架 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 将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框架. 将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框架 • 2.抬梁式木构架特点 柱上搁置梁头 梁头上搁置檩 抬梁式木构架特点:柱上搁置梁头 抬梁式木构架特点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 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短梁如此层叠而上梁总数达 梁上再用矮柱支起短梁如此层叠而上梁总数达 3~5根,柱上用斗拱时梁头搁在斗拱上 此种木构架 柱上用斗拱时梁头搁在斗拱上.此种木构架 根 柱上用斗拱时梁头搁在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 庙宇等大型建筑.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 庙宇等大型建筑 • 3.穿斗式用料少整体性强 柱子排列密用在室内空 穿斗式用料少整体性强,柱子排列密用在室内空 穿斗式用料少整体性强 间不大地方.抬梁式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减少柱数 间不大地方 抬梁式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减少柱数 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
中国建筑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黄河流域上游利用黄土挖出横穴做居室,称之窑洞;东北和西南大森林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2.木架建筑优势: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a.木材越来越稀少;b.木架结构易遭火灾;c.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大。
3.我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成为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上再用木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的南方地区。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结构多用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4.(识图会画)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形式: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区别卷棚)、重檐。
5.工官是城市建造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
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宋代李诫-----编修《营造法式》;明代蒯祥、徐杲-----明故宫。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推测,巢居是古代原始居住方式。
2.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
(干阑式)3.中U哦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
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5.西周代表性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一座相当严谨的四合院式建筑,有两进院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6.春秋开始用转的历史。
7.石建筑------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版) 东南大学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一、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1.生土建筑体系①窑洞式建筑—黄河中上游②土墙平顶、土坯拱顶建筑—新疆干旱少雨地区2.石构建筑体系碉楼式建筑——西藏、青藏高原等多山地区3.毡包式建筑体系蒙古包——内蒙古、新疆等游牧民族4.木构架建筑体系。
①分布于汉、满、回、侗、白等民族②宫殿、坛庙、陵墓、佛寺、道观、住宅等③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2、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抬梁式木构架—多见于北方穿斗式木构架—多见于南方井干式木构架—东北、西南等林区干阑式木构架—炎热潮湿的山区或水域一.穿斗式(串逗式)特点①用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一榀榀的房架②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③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二.抬梁式特点①柱子上搁置梁头(有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栱上)②梁头上搁置檩条③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①取材方便,易于积累储备材料②工期短,易施工③便于修缮、搬迁、扩建④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⑤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⑥适应性强(气候、地形、功能)缺点①木材消耗量大,致使生态环境恶化②易遭火灾、腐蚀(白蚁)、腐朽③简支梁体系,空间体量和功能受限④存在技术局限4、庭院的作用及其多元功能作用:①营造宁静、安全、私密的生活环境②方便采光、通风、排泄雨水③提供室外活动场所④种植花木,美化生活庭院式布局的多元功能:空间聚合、气候调节防护戒卫、场所调适礼仪伦理、审美怡乐自成天地、引入自然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1 简明①平面以间为单位(多为单数)②柱网和结构布置简洁明确2 真实暴露梁架、柱子等部件,结构可见3有机①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②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4平面、结构、造型①三者的不可分割性②建筑外观须和平面、结构同时考虑③决定进深时要考虑屋架梁长度和檩条数量④画立面时要确定剖面梁架,得出屋顶高度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1 官式建筑①工官掌管建造②官员统一掌管设计、预算、施工等③建造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④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差别性⑤人力、财力、技术集中⑥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2 民间建筑①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②因地制宜,地方特色鲜明③建筑式样变化多端④呈现我国古代建筑丰富多彩的面貌7、李诫、《营造法式》、样式雷、烫样(基本概念)李诫编修《营造法式》①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的法规性政书②推动中国建筑模数制和标准化进程③是可操作实际经验的总结④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清——样式雷家族①始祖雷发达②其家共有六代人供职于清廷③责建造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烫样”施工前用1/100 或1/200 的模型作设计8、牌坊、华表(基本概念)牌楼与牌坊①一种标志性建筑物②面阔一到七间③基本组成柱、梁枋、斗拱、屋顶④没有斗拱和屋顶的牌楼称为牌坊华表①一种标志性建筑②位于重要建筑群大门之外,或桥头和建筑的四周二、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茅茨土阶(基本概念)①夯实素土台阶,茅草屋顶②实例:郑州商城宫殿遗址茅茨土阶,四阿重屋2、高颐太守墓石阙(立面简图)书P343、河北赵县安济桥(概况、建造者、立面简图)①位于河北赵县城南,横跨洨水南北两岸②隋代石匠李春建造③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桥⑤装饰雕刻精美,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概况: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第一讲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屋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外形特征:三段式构图
《木经》:“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
为中分,阶为下分”。即屋顶、屋身、台基。
(平面)简明
尽间 稍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稍间 尽间
(平面)简明
单体建筑平面以“间”为
单位。
“间”:两榀梁架之间的
空间。
单体建筑最常见的是由3、
3.横列式特点 (联排院落)
世界古代文明
在长期的发展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
协调、融合,从而使得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 体、如同从基地中生长出来一般的气质。
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几个
方面:
① 善择基址:“卜宅”、“相
地”,“相土尝水”。
② 因地制宜:山地村落城镇,
佛道名山
最佳村址选择
③ 整治环境:补充与调整。 ④ 心理补偿:文学与风水手段,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理论知识
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规律 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 增强自身的建筑文化修养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
打通隔阂——强调历史的贯通性和创造思维的相似性,从而在根 本上打通历史和现代的隔阂
启发创作——注重历史信息和历史建筑的设计技艺在建筑创作上 的启发作用; 体会经典——体会古代建筑的经典和高超;
真实:暴露结构
真实:构件加工的合理性,力与美的结合
真实:构件加工的合理性,力与美的结合
(空间)有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易与环境融为一
体,室内外空间可以相互流通渗透。
屋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建筑屋顶分为正式屋顶和杂式屋顶两大类
正式屋顶(平面为长方形)四种基本类型:庑殿、歇
中国古建筑概况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构造之系统,与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与、巴比伦、伊琴、美洲、与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创造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构造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与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根本构造与部署之原那么,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XX、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与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构造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构造技术上之取法与开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构造取法与开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构造法,更因此构造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条件。
社会条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
2.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自然原因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窑洞----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部分地区);井干----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社会因素毡包----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2)主流——木构架承重建筑在我国分布广泛、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干阑式民居窑洞东北、西南地区井干式建筑毡故宫山西平遥古城二、中国古代木架建筑的优缺点1.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易于加工(2. 适应性强、使用灵活(3.有较强的抗震性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全木结构塔,是世界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高67.31米)。
天津蓟县独乐寺——经历28次地震不倒(4.施工速度快木材易加工、木构件样式定型化(5.便于修缮、搬迁:结构具有可卸性清代古民居———荫馀堂被整体搬迁至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市的埃塞克斯博物馆内2、木架建筑的不足:(1.原料短缺:”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2.易遭火灾:木材易燃;木材受潮易朽;(3.简支梁体系:木架结构基本上为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
三、木构架特色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类型抬梁式穿斗式穿斗式木构架(没有梁)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用料较小,整体性强,山面抗风性能好,室内空间不开阔抬梁式木构架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之上。
中外建筑史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课件-PPT
2、纵深布局:
(1)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主要是沿纵深方 向布局。沿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 的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
1.对称式:
2.半对称式:
3.不对称式:
(2)当建筑群 规模较大、内容 复杂、功能多样 时.,通常将纵 轴线延伸,并横 向展开,组成三 、五条轴线并列 的组合群体。
特点:柱头搁置梁头, 梁头上搁置檩条,梁 上用矮柱支撑较矮的 梁,叠层而上,梁的 总数可以达到3~5根。
(2)穿斗式
在汉代画像石中已可见穿斗式构架房屋 的形象。这种构架多用于南方地区民居和较小的 建筑物,长江中下游地区至今还留有大量明清时 期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叠梁式、穿斗式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屋 宇式大门中的最高 等级,按等级分有 五间三启门和三间 一启门两种。
五间三启门
三间一启门
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又 称“广梁大门”,等 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 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 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 式。
金柱大门
金柱大门在等级 低于广亮大门,其余构 造与广亮大门相同,只 是规模不及后者,一般 应用在品阶稍低的官员 宅邸。
3.空间需求复杂不能得到满足
(二)木构架结构体系:
1.木结构的结构组成
在木结构体系中,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 分被称为“大木作”,它是木结构形体和比例尺 度的决定因素。其由柱子、梁、檁、椽、斗拱等 组成。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A、柱子: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附:柱子的分类
角柱:四角的柱子 檐柱:前后檐处除了
角柱以外的柱子 中柱:处于脊下的柱
子 金柱:檐柱以内凡不
在屋脊位置的都是 金柱 山柱:在山墙内直通 屋脊的叫山柱
房屋建筑学第一章的重点知识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房屋建筑学复习资料第1章绪论1. 建筑是一个统称,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
由人们建造的,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人们不直接在内部生产、生活的工程设施,则叫做“构筑物”;与构筑物相对,凡供人们在其内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都叫做“建筑物”。
2.“鲍豪斯”校舍(第一个建筑结构设计学校)就是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风格:校园按功能要求合理分区,平面灵活布局,立面简洁大方,体型新颖。
3.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木构架体系,(2)院落式布局,(3)有规划的城市,(4)山水式园林,(5)特有的建筑观4.建筑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建筑的构成要素:(1)建筑功能(2)物质技术条件(3建筑形象关系:建筑功能、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并相互制约。
一般情况下,建筑功能是第一性的,是房屋建造的目的,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次是物质技术条件,它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同时技术对功能具有约束和促进的作用;而建筑形象则是功能和技术在形式美方面的综合反映。
但有时对一些纪念性、象征性、标志性建筑,建筑形象往往也起主导作用,成为主要因素。
总之,在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中,这三者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5.建筑方针(建筑的主要任务):适用、安全、经济、美观6.建筑物的分类:(1)按使用性质(生产内容)分为:a.民用建筑: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b.工业建筑(生产厂房、动力建筑、储藏建筑);c.农业建筑(温室、粮仓、水产品养殖场)。
中国建筑史资料完结版
中国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单体建筑的构成:①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单位:间构成单座建筑,间由相邻两榀房加构成。
②槽”概念:宋代殿阁类建筑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列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佛光寺大殿)③其他相关概念: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依次逐柱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倒。
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反宇向阳:古代房屋檐翼角向上翘起,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
二:建筑群的组合:建筑群组合的基本原则及实例(北京故宫、天坛);庭院的围合方式——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用廊围合)主房前两则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间,前设院墙与院门,通称“三合院”。
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
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
实例—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型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天坛—1)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2)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3)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4)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檐柱
2、单体建筑的构成要素——“间”
“间” 有两个 概念:
抬梁式
椽-檩-梁-柱,室内空间大,多用于宫殿、庙宇
穿斗式
• 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 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 间距较小使柱能直接承 受檀的重量,不用架空 的抬梁,而以数层“穿” 贯通各柱,组成构架。 这种结构技术大约在公 元前2世纪(汉)已相 当成熟,流传至今,为 中国南方诸省所普遍采 用。
穿斗式
中国建筑史
绪论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史?
• 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难而创造的空间。 •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这是建筑历史。
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
架梁:几个檩传来的力就称几架梁 3、檩——脊檩,上金檩,下金檩,檐檩 4、枋——随梁枋,穿插枋,额枋
三、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柱、梁、檩、枋
斗拱
•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 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 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 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延续性
◆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 地域的差异。
1、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 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
2、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 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
3、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混合式等。
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 毡包----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 窑洞----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
•梁思成
林徽因与梁思成
参考书目
1、《梁思成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敦桢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84 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5、刘致平,《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 6、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7、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华夏意匠》,李允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9、郭湖生,中华古都——中国古代城市史论文集,台北:空间出版 社,1997 10、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 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 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 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敦煌第172窟盛唐壁画上的斗拱
一、斗拱的作用
1、增加挤压面 2、支撑挑檐檩 3、联结柱网 4、减少净跨 5、抗震节点 6、装饰的优势
(一)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二)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
木架建筑是由柱承重的,墙并不承重。梁、檩、 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 风力、只起圈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 民间有“墙倒屋不塌” 谚。 (三)抗震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 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 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 力。
部分地区);
井干----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
干阑式
毡包
窑洞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延续性
◆ 延续性(统一中变化):指纵向的比较,时间轴。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又具有延续性特征,即:
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大部少数民族地区最大量
使用的建筑是木构架体系。
中国古建筑体系是一个以木构架为主体的庞大建筑体系。
木构架的优势
(四)施工速度快 ◆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 ◆ 建筑观念不同,中国建筑观念强调实用性, 《老子·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 ◆ 技术上的优势:采用建筑模数制。
(五)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
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木构架的缺陷
首先,生长期成材期长,导致木材越来越来稀少。 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再次,木架建筑采用的基本上是简支梁体系, 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椽-檩-柱,穿。柱头承檩。多用于民居
二、 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 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柱 梁承重,料大跨度也大用于 “官式”建筑,空间较大
• 穿斗式:檩柱结构体系、无 梁体系,料小跨度小,用于 民间建筑,主要是南方(穿 不起梁的作用);
三、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柱、梁、檩、枋
1、柱——收分有致 2、梁——三架梁得3个檩子传来的力。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 始社会起,一脉相承,形成一种独特风格。 1、抬梁式 2、穿斗式
• 抬梁式
• 使用范围较广,它是沿 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 础上立柱,柱上架梁, 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 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 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相邻木架间架檩,檩 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 屋的空间骨架。抬梁式 构架在春秋时已有,唐 代发展成熟。
– 中国建筑特有的构件,高级建筑才可以使用 – 由斗、拱、昂构成
一、建筑单体
(一)平面 1 柱网
角柱
后檐柱
山中柱 山金柱
角柱 檐柱:前后檐处除 了角柱以外的柱子 中柱:处于脊下的 柱子 金柱:其余的称金 柱山柱 童柱(瓜柱):没 有落地的柱子
• 建筑的产生是出于实际需要 • 我们说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
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包括科学技术)
中国人诠释中国建筑
一、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 人-----朱启钤
主要的历史贡献: 1、是创建了营造学社这样一
个缜密的学术研究组织; 2、是发现、整理、组织校刊
了一批重要的建筑历史文 献,最主要的就是《营造 法式》、《园冶》的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