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围岩松动圈理论

合集下载

煤巷支护设计中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的应用

煤巷支护设计中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的应用

煤巷支护设计中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10-12T03:12:07.465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11期作者:陈健[导读] 在屯兰矿12501运输巷道内,根据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运用PHD-2型松动圈测试仪器进行测试陈健鄂托克前旗长城五号矿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6200摘要:在屯兰矿12501运输巷道内,根据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运用PHD-2型松动圈测试仪器进行测试,能初步确定LP的数值—松动圈的厚度值,再进行松动圈的分类。

通过对已测结果的分析,得知巷道围岩松动厚度介于1.3-1.5m之间,按照围岩的分类标准划分,属于中松动圈Ⅲ类一般围岩。

此种情况应按照悬吊理论设计支护参数,以此重新确定该巷道的支护方案。

操作人员通过对现场进行多次测量与实验,验证了巷道的变形量较小,顶底板最大位移接量小于25mm,双侧最大位移量小于35mm,围岩性能依然稳定。

以上数据表明根据围岩松动圈理论来设计巷道支护方式及参数是合理可靠的。

关键词: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测试技术;支护设计前言:煤矿安全生产的重点任务就是巷道支护,所以,巷道支护理论的研究者对于支护理论的研究方法给出了多种解答。

如组合梁理论、组合拱理论、悬吊理论等。

但是这些研究者给出的方法都是基于理论层面,没有经过系统的测算与实践,部分结果具有片面性。

巷道围岩力学特征及其复杂,在应用时,首先要根据巷道实际情况与围岩类型来选择合理的支护理论。

1围岩松动圈的定义如在原始围岩中开挖巷道,直接导致周边围岩应力与强度变化;其次,围岩的受力情况直接由三向变成两向,巷道附近径向应力逐渐消失。

相反,环向应力集中,开挖后围岩变得较为脆弱。

当下降后的围岩强度小于集中应力,围岩处于弹塑性状态,围岩比较稳定,无需考虑巷道支护问题。

当开挖巷道后,围岩破裂将从周边至深处逐渐扩张,直至达到另一个新的三向应力平衡状态后,这时的围岩中极有可能出现一个破裂带,这就是“围岩松动圈”。

06-2松动圈支护理论与技术讲座-围岩分类

06-2松动圈支护理论与技术讲座-围岩分类

谢谢!
欢迎提出意见!
分类目的及原则
分类的关键是分类指标或参数。选指标要考虑:
1. 充分反映围岩的稳定性,并且容易取得。 2. 分类指标要尽量简便,以利于施工和设计使用。例如 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小f值判定方法,在现场应用十 分广泛。
3. 避免多因素指标,采用能够反映多因素影响的综合指 标,而且尽可能定量。
目前围岩的分类方法
有数百种,有影响的50余种。从影响因素和指标上分 析有: 单因素单指标围岩分类判定法; 多因素多指标围岩分类判定法; 多因素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和综合指标围岩分类判定 法等。
国内较为流行的岩石分类方法

小f分类方法 –只考虑岩石的强度! 岩心质量指标RQD分级法

煤炭部五类分类表 –试问:深井的细砂岩是稳定岩石吗? –试问:西北的黄土是软岩吗? –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分类结果不确定问题。
围岩松动圈分类表特点
(1)绕过地应力、强度、结构面性质测定困难, 理论基础扎实;
(2)分类与支护机理相互联系,实用; ( 3 ) 现场实测,无假设条件,可靠; (4)单一综合指标,简单; ( 5 ) 本身与岩性无关。
围岩松动圈分类表的使用方法 松动圈分类采用的具体思路是: 在已经开挖的巷道中测试松动圈数值,把它 作为同一矿井相同水平新开巷道岩体松动圈数值 建立松动圈分类表。 在建立××矿××水平围岩分类表时,一般 选择有代表的岩层3到4种,在已经开挖的巷道中 实测松动圈,建立分类表。 注意:具体的分类表与岩性相关。
《松动圈支护理论与技术》讲座之三
第3部分 松动圈岩石分类方法
松动圈岩石分类方法
岩石工程分类的目的
岩石的物理与力学性质千差万别。为了更好 地利用它们来解决巷道支护难的问题,有必要按岩 石其物理力学性质所反映的巷道围岩支护的难易程 度进行分类。 帮助恰当评价巷道围岩所处的环境(地应力、 水等)条件下,巷道支护的难易程度,判明支护的 主要对象,以便合理地选择分类表例子

一种巷道松动圈的测试方法

一种巷道松动圈的测试方法

一种巷道松动圈的测试方法巷道围岩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天然地质体.表现出多种力学特性,难以用一种支护理论来解决巷道支护问题。

因此。

在巷道支护理论研究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术流派,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是我国软岩巷道支护领域重要学术流派之一。

该理论几乎不作任何假设假说,测试手段直感性强,易于掌握和操作。

这一理论先后在全国多个矿区得到广泛应用,成功解决了软岩巷道支护的难题,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采矿等地下工程都需要在地下开挖,形成一定大小的空间,并要保持该空间的稳定,但是在地下开挖后,将会扰动岩石的性质,造成岩石内的应力和岩石强度的变化,产生岩石应力转移、集中和岩石强度的减小,使开挖空间周围岩石发生变形甚至破坏,产生岩石物理状态的改变。

这个在开挖的空间周围所形成的破裂区一般是围绕开挖空间形成环状(图1)。

我们把这个由于应力作用产生的环状破裂带称为巷道围岩松动圈,简称为松动圈。

图1 巷道围岩中的松动圈1-松动圈外边界;2-松动圈范围;3-巷道周边巷道开挖后,破坏了原岩的应力平衡状态,围岩受力状态由三向变成了近似两向。

导致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和局部应力集中,造成岩石强度较大幅度地下降。

此时,最大主应力是沿巷道壁面的切线方向。

巷道壁面切应力达到最大值;最小主应力是沿巷道的径向应力。

径向应力在巷道周边为零,向围岩内部逐渐增大。

如果围岩中集中的应力值小于下降后的岩石强度,围岩处于弹塑性状态,围岩自行稳定,不存在支护问题;如果相反,围岩将发生破坏,这种破坏从周边逐渐向深部扩展,直至达到新的三向应力平衡状态为止,此时围岩中出现了一个松弛破裂带,即围岩松动圈。

其力学特征表现为应力降低区即松动圈、塑性区及弹性区,如图2所示。

图2 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变形区及应力分布该理论认为松动圈厚度与巷道埋深(地应力)和岩石的强度关系较大,与巷道跨度关系很小。

而松动圈厚度越大,支护越困难。

即原岩应力越大,岩体强度越小,则松动圈厚度就越大,支护就越困难。

松动圈(喷锚网)支护理论在钾盐矿工程中的应用

松动圈(喷锚网)支护理论在钾盐矿工程中的应用

松动圈(喷锚网)支护理论在钾盐矿工程中的应用【摘要】中竂老挝万象年产65万吨钾盐矿工程,属云天化在国外投资的第一个地下开采矿山项目,该矿为光卤石矿,由于没有这类矿山的地下开采经验借鉴,设计单位在设计支护形式上采用了常规保守的钢筋砼支护形式,因此,加大了工程造价和增加了工程建设工期。

为节约工程投资成本和加快工程建设速度,工程施工建设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研究探索巷道支护新方法,通过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对工程支护方式进行了优化,因地制宜采用“松动圈理论支护巷道”(锚、网、喷)方法,优化后的支护方法不但在技术上安全可靠,加快了工程进度,并且还在经济效益上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成果,同时也提高了中国企业在老挝政府心目中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关键词】钾盐矿;锚网喷;松协圈理论1、前言中竂老挝钾盐矿工程采用竖井、平硐开拓,井下三个中段的巷道工程全长累计达到5800多米。

由于钾盐矿属缓倾斜厚大矿体,大多数巷道工程均布置在光卤石矿体中或含光卤石矿的泥质页岩中,矿体和围岩的f系数值为3-4,属软岩类矿岩,巷道开挖后易产生跨塌和冒顶现象,由于工程地处老挝万象平原,且围岩和矿体有蠕变现象,巷道围岩的水平和竖向压应力较大,采用钢筋砼支护成型后的巷道会被挤压破坏产生裂纹现象,按照“以柔克刚”的“松动圈”支护思想理念,采用锚网喷“柔”的支护形式克服了钾盐矿和围岩“刚”的强大地应力,从而顺利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2、施工方法特点钾盐矿和其含盐的围岩有较强的吸水性,有“遇水软化”特点和对金属较强的腐蚀性的特点,金属矿山和非金属矿山常规采用的锚、网、喷支护方法在钾盐矿不能全套照搬,本工程采用饱和盐液打锚杆眼、玻璃钢锚杆加树脂药卷和一喷一挂再次射砼的支护方法施工,从而克服了锚杆孔被水溶大降低锚固力、金属锚杆和金属网被盐腐蚀的难题,从而确保了工程支护安全性和工程建设工期。

3、工艺原理巷道围岩松动圈是指在巷道或隧道开掘后,巷道周边围岩应力平衡被打破后要重新分布,巷道周边应力由三向应力状态转变成二向应力状态,径向力为0,由巷道周边向巷道围岩深部逐渐过渡到原岩状态(见图1),在围岩应力重新分布过程中,当围岩应力超过围岩强度后将在围岩中产生一组新的裂缝,其分布形状类似圆形或椭圆形,当围岩为不均质时将呈异形,将这一范围内的岩石定义为围岩松动圈,围岩松动圈的力学特性表现为应力降低,大量的现场实测表明,巷道围岩中普遍存在松动圈,围岩真正处于弹性状态的巷道很少,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认为,岩石破碎形成松动圈过程中产生的碎胀变形的碎胀力是产生支护荷载的最主要因素,是支护主要对象较早的支护理论(普氏、泰沙基等)认为支护的对象是塌落拱内的岩石质量,现代岩石力学中的弹塑性理论则认为,围岩的弹塑性变形是支护的松动圈以外是塑性极限平衡区及弹性区。

松动圈围岩支护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

松动圈围岩支护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

松动圈围岩支护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摘要】介绍了围岩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以某矿为例进行了围岩松动圈范围测试与巷道支护方案设计,结果表明该矿属于中号围岩松动圈,采用悬吊理论设计支护形式后测得顶底板与两帮移近量较,说明根据围岩松动圈理论设计巷道支护方式及参数是合理可靠的。

【关键词】松动圈;巷道围岩;巷道支护前言煤矿巷道围岩为非连续各向异性体,其物质组成成分与组合状况存在一定变化,表现为非均质性。

因此试图用一种理论来解决所用的巷道支护问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巷道支护理论包括围岩松动圈理论、压力拱理论、最大水平应力理论等,其中围岩松动圈理论在深井煤矿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理论简明直观、可操作性强,基本内容为:矿井巷道掘进后,原岩应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并重新分布,巷道顶底板及两帮形成应力集中现象,岩石强度显著下降。

若集中应力小于破坏后的岩石强度,此时围岩处于弹塑性状态,可以基本维持巷道的稳定。

若集中应力发展至甚至超过破坏后的岩石强度,围岩破坏会继续向深部扩展,直至形成新的应力平衡状态,我们将围岩破坏扩展形成的破裂带称之为围岩松动圈,研究围岩松动圈对于解决巷道支护工程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1 工程地质概况某矿位于吕梁-太行断块五台山块隆古交向斜的南部,俗称太原西山向斜。

其西部为吕梁山复式背斜,东部为山西断陷盆地系中部的太原-晋中盆地。

12501运输巷道位于南五盘区+750m水平的2#煤层。

该煤层均厚为4.25m,属较稳定的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裂隙较发育,平均倾角2.5°,最大为6°,为近水平煤层。

煤层顶板以薄层状的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并夹杂砂质泥岩互层。

岩性松软,机械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属不稳定顶板;底板以碳质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3#煤层,富含植物根须化石,较松软,遇水易膨胀,易发生底鼓现象,为不稳定底板岩层。

2 围岩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提出把围岩破裂过程中的岩石碎胀变形(碎胀力)作为支护对象,并把在围岩中发展的这个破裂区定义为围岩松动圈。

06-4松动圈支护理论与技术讲座-支护机理与设计方法

06-4松动圈支护理论与技术讲座-支护机理与设计方法

2 巷道支护设计方法现状-实验室模拟
-11-
很多问题不清楚(原岩应力,岩体性质等), 需要试验手段先进。 综合研究方法,上述各种方法综合应用, 近代大型岩土工程无一不是采取此种方 法。
附:中国矿业大学巷道模拟实验系统
-12-
附:中国矿业大学新真三轴巷道模拟实验系统
-13-
2 围岩松动圈支护设计法
-27-
3 围岩松动圈支护设计法-大松动圈设计
-28-
3 围岩松动圈支护设计法-大松动圈设计
组合拱在大松动圈中 的成功依据 锚固体具有较大可缩 性,并且其强度基本 等于原岩体强度。这 刚好符合软岩支护的 要求。 其支护能力是U钢支 护的2—3倍。

-29-
3 围岩松动圈支护设计法-大松动圈设计
一般锚杆作用机理有 悬吊原理、组合拱原理、 加固原理等每一种都只能 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1 巷道锚杆支护机理研究现状
地下工程锚杆支护机理问题研究现状-2
百花齐放 分析方法
-3-
多用于特殊工程 的研究或重大工 程设计
锚杆设计
最广泛采用方法。推广锚杆作出 贡献。优点是设计成本低,技术 要求不高;缺点是针对性不强, 不能抓住实质。
主要内容

-39-
1.巷道支护变形破坏现象和原因分析


2. 松动圈支护理论基本观点;
3.松动圈岩石分类方法 4 围岩松动圈研究与测试方法护设计法-中松动圈设计

-23-
以锚杆为锚喷支护的主体构件。由于围岩松动圈厚度 小于常用锚杆长度,因此可采用锚杆悬吊作用机理来 设计支护参数,锚杆支护的最大荷载,可用下式表示:

P (支护力)≥Max{松动圈形成的碎胀变形力,松动

巷道围岩松动圈名词解释

巷道围岩松动圈名词解释

巷道围岩松动圈名词解释
巷道围岩松动圈是指在地下矿井或隧道等巷道工程中,围绕巷道周围的岩石或土层受到外界荷载作用或内部应力变化而发生松动的区域。

松动圈是巷道围岩的一种破坏形式,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松动圈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会导致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不均匀,从而形成松动圈。

2. 工程荷载,巷道施工或运营过程中的荷载作用会使围岩受到应力的重新分布,进而引发松动圈的形成。

3. 岩性特征,不同岩石或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某些岩石或土层容易发生松动。

4.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和流动会对巷道围岩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松动圈。

松动圈的特征表现为:
1. 岩石或土层的破碎和颗粒分离,巷道围岩受到应力变化后,岩石或土层中的颗粒会发生破碎和分离现象。

2. 巷道周围岩体的位移,松动圈的形成会导致巷道周围岩体的位移,表现为岩体的下沉、侧移或扭曲等。

3. 巷道周围岩体的开裂,松动圈的形成还会引起巷道周围岩体的开裂,表现为裂缝的出现和扩展。

4. 巷道围岩的变形和变质,松动圈的形成会导致巷道围岩的变形和变质,表现为岩石的塑性变形、褶皱和岩石破裂等。

为了防止和控制松动圈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支护和加固措施,如预应力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衬砌、钢拱支护等,以增强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对于松动圈的监测和预测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利用地下监测仪器和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巷道工程的安全运营。

巷道围岩松动圈理论

巷道围岩松动圈理论

围岩松动圈的理论一、隧道围岩的松动圈的形成及物理状态假设在地表下H深处有一个小岩石单元(图1),在空间开挖前,这一单元处于三向应力完好稳定状态。

当在其左侧开挖一空间后,水图1 隧道围岩的物理状态平应力H1解除,单元变成二向受力。

这时这个单元的应力产生两个方面变化:一是由于三向应力变成二向应力状态,单元强度发生下降;二是由于应力的转移,所开挖的空间周边附近应力集中,使单元上受力增加。

如果单元所受应力超过其强度,单元1将发生破坏,使其承载能力变低,发生应力向深部转移。

这样相邻单元2开始面临单元1相似的情况,有一点不同的是单元2的水平应力H2,由于单元1的存在将不为零,但数值很小,所以单元2的强度略高。

如果这时单元2上作用的应力仍大于其强度,则单元2又将发生破坏,使应力再次问深部转移。

单元破坏应力转移,其应力集中程度有所减弱,而径向应力有所增加,最后到单元n时,其单元上所受应力小于其三向应力极限强度,则单元只产生弹塑性变形而不发生破坏。

这样的变化结果,使得在单元1至单元(n-1)之间的岩石处于破坏状态,而从单元n开始向外,岩石处于弹塑性变形的原岩完好状态。

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于所开挖空间的各个方向,所以,在这个空间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破裂区。

围绕开挖空间的这一破坏区域一般为环状;对于塑性岩石,在破裂区外应力接近岩石的强度,但小于岩石强度,围岩处于塑性状态;再往外应力低于岩石的塑性屈服应力,围岩处于弹性状态,形成了一般所说的围岩中的四个区(图2)。

对于煤矿煤系的岩石,多数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塑性段并不明显.即没有明显的塑性区。

从外向隧道内,对应于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可把围岩分成三个区:弹性区、破裂膨胀剧烈区、破裂膨胀稳定区。

图2 隧道围岩的典型物理力学状态处于弹性状态的围岩,由于其仍然具有承载能力,所以可以保持自稳。

而处于破裂状态的围岩,由于发生了碎胀破裂,其表面将丧失自承能力,如不进行支护将会产生失稳,所以,破裂区是支护的直接对象,是解决支护问题的关键所在。

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_靖洪文

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_靖洪文

第28卷第6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 o l.28 N o.6 1999年11月 Journal of Ch 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T echno logy N ov.1999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3α靖洪文 宋宏伟 郭志宏(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221008)摘要 通过对软岩巷道工程特征的研究,提出用定量指标——稳定的围岩松动圈厚度值L p(L p ≥150c m)来判定“软岩巷道工程”的方法.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了围岩松动圈碎胀、水胀及复合等变形机理,提出对大松动圈碎胀变形 , 类软岩采用锚喷网支护, 类软岩采用联合支护,对水胀变形软岩首先采用综合防治水措施的新思路,并被大量的工程证明是正确的.关键词 软岩,松动圈,碎胀变形,水胀变形,控制技术中图分类号 TD353第一作者简介 靖洪文,男,1963年生,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软岩巷道支护一直是煤矿生产建设中的难题,也是目前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问题.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软岩工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由于软岩问题的复杂性,目前不仅软岩工程支护设计仍停留在经验的工程类比及盲目的试验基础上,而且软岩工程判定及分类方法也缺乏可行的量化指标,造成工程实践中的浪费.在原岩中开挖巷道,破坏了围岩原有的三向应力平衡状态,围岩中的应力将重新分布,同时伴随应力集中现象出现.如果集中应力小于围岩强度,围岩虽有变形出现,但巷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不存在支护问题;只有当集中应力大于围岩强度,围岩发生破坏时,巷道才产生非线性变形.如果这种非线性变形得不到有效控制,巷道就会冒落或断面尺寸缩小而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因而须进行加固或返修.本文在探讨软岩巷道工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用全面反映围岩应力和围岩强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稳定的围岩松动圈厚度来定量确定软岩工程,进而分析其非线性变形破坏机理,重点研究了碎胀变形机理及支护参数设计方法,并且经过工程实践证实其可靠性.1 软岩巷道工程的矿压显现特征软岩工程地压大,致使一般刚性支护不能进行有效的维护,多至3层料石碹也遭到破坏;围岩变形量大,变形持续时间长,一般达1~3个月;底臌现象明显.综合起来表现为支护难度大,在选择支护时必须摒弃各种刚性支护,而选择各种支撑力较强的可缩性支护.用这个概念来划分软岩工程的范畴将包括:深部工程、构造应力明显地区、密集工程群、受采动影响的巷道工程和遇水软化膨胀岩层地区等.它们都能达到上述支护难度,即每矿都有可能遇到软岩工程问题.围岩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1]在对围岩状态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松动圈的存在是煤矿巷道围岩的固有特性,它的范围大小可以用声波仪进行测定.稳定后的围岩松动圈厚度是围岩应力p与围岩强度R的复杂函数,L p=f(p,R).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反映了支护的难易程度,而且大量相似模拟试验及现场实测表明,煤矿巷道的跨度(一般3~5m范围)及支护强度(一般为0.1~0.2M Pa)等影响不大.当松动圈厚度大于150c m时,多种支护,特别是刚性支护发生严重破坏;当松动圈厚度小于150c m时,支护破坏轻微.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软岩”已不单纯指围岩的软硬或者地应力水平的高低,而是把“软岩”与“硬岩”的界限划定在松动圈厚度为150c m处,大于该值时称为大松动圈软岩工程.大松动圈软岩工程分类见表1,共分成3类.α收稿日期 199906223煤炭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6建0101)表1 大松动圈软岩工程分类Table1 The classif ication of sof t rock roadwaywith a large broken zoneL p c m围岩类别围岩类型支护机理及方式备 注150~200 一般软岩锚杆组合拱理论锚喷网支护 200~300 较软软岩锚杆组合拱理论全断面锚喷网支护>300 极软软岩二次支护理论 联合支护  注 近期研究表明:L p相同但岩石不同时支护难度有差异. 用松动圈厚度判定软岩工程有两个突出特点:1)松动圈厚度可现场实测,容易取得且可靠性高;2)松动圈厚度是一个综合指标,它全面反映原岩应力(包括采动应力)、岩体性质(包括强度、裂缝、软弱夹层等)、施工和水等的影响,在工程中又不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观测和具体量化,现场应用方便.这一划分软岩工程支护范畴的分类方法已经过大量工程验证[2],获得良好的效果.2 大松动圈软岩变形机理分析巷道开挖后,一般总要引起巷道周边围岩的收敛变形,其变形量的大小是衡量巷道矿压显现强烈程度和维护状况的重要指标1研究其变形组成和机制,预测其变形规律、特征和变形量值,以便合理确定支护形式和参数,最大限度地利用围岩自身支撑能力,避免目前大松动圈软岩巷道中经常遇到的支护多次破坏和频繁返修的困难局面,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当围岩松动圈厚度L p≥150c m时,围岩突出地表现为软岩工程特征,但由于巷道围岩形成松动圈的机理不同,则其支护对策亦不同.因此,依据支护对象(碎胀变形、水胀变形、复合变形)及支护对策上的差异又可将分类表中大松动圈软岩分成碎胀型、水胀型和复合型3类.2.1 碎胀型软岩岩石是一种脆性材料,在受力过程中,产生较小的变形就会进入破裂状态.破裂意味着岩石中裂隙增多,单位体积增大,我们把岩石由于破裂而产生的体积增大现象称为碎胀(破裂膨胀).碎胀型软岩是指主要支护对象为碎胀变形,它包括两种情况:1)高应力软岩——岩层在自然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较高,而且受水和风化影响较小;2)低强度软岩——岩层在自然状态下结构松散,软弱,胶结程度差,单轴抗压强度较低,一般小于30M Pa,而且受水和风化影响较大1上述两种岩层都是指围岩遇水无明显膨胀、软化的大松动圈软岩工程.它一般是由于埋深较大、构造应力明显、采动应力叠加、巷道较密等原因形成的.在地下开挖空间要扰动岩石介质,围岩应力进行重分布,导致围岩应力和围岩强度的变化,围岩应力超出围岩强度值越大,围岩变形破坏越快.由于起初巷道表面围岩内的应力集中系数最大而围岩强度最低,因此,巷道周边围岩首先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应力峰值向深部转移1在此过程中,尽管围岩产生破坏,但是只要它不坍塌、冒落,则对深部围岩体仍然具有一定的支护抗力,使围岩强度得到提高,围岩应力与围岩强度的差值逐渐减小,围岩破坏逐渐趋向缓和1当应力峰值趋近或小于围岩强度时,应力分布趋于稳定,围岩破坏过程趋于结束,最终达到新的应力平衡状态.由此看出巷道剧烈变形是由围岩破坏引起的,而且围岩松动圈厚度值越大,巷道围岩变形量越大,持续变形时间越长.实验室试验充分证实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在煤炭科学基金资助下,采用M T S815型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大理岩等5种岩石的19个试块进行“零围压”岩石单轴碎胀试验,测定了其全应力2应变过程中体积应变变化及碎(剪)胀力(图1)情况[3,4].从图1各条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岩石在受力过程中对接触介质的荷载影响程度(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机理).图1 砂岩体积应变与碎(剪)胀试验曲线F ig.1 Experi m ental curves of vo lum etric strain anddilatancy fo r sandstone综上试验结果表明:1)影响巷道围岩收敛变形的主要因素是岩石破裂后(巷道围岩形成松动圈)的体积变形,岩石在峰值前(弹塑性)变形量很小,而峰后岩石体积变形要比峰值前大的多,一般达8~10倍,因此峰后破裂围岩体积膨胀变形才是巷道收敛变形的主要原因1在煤矿大松动圈(软岩)巷道围岩收敛变形中,由围岩破坏和软化、碎胀引起的变形占75%~95%,而围岩弹塑性区的变形引起巷道收敛变形量较小,一般约占5%~165第6期 靖洪文等: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25%12)在全应力2应变过程中,峰后岩石体积应变曲线可分成两段:在弱化段,体积膨胀增长较快;在残余强度段,体积膨胀增长比较平缓.说明岩石在弱化段大量裂隙张开贯通,而在残余强度段则是一种岩石结构滑移现象,这对研究岩石碎胀变形机理及分段建立岩石本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13)岩石峰后体积应变大小与岩石性质有关,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越高,则峰后体积应变量越大1即同样的围岩松动圈厚度,由于岩性不同,体积应变值亦不同,其支护难度是不同的1这一试验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围岩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研究的深化.综上所述,碎胀变形力是巷道支护的主要荷载,这类巷道破坏的关键是松动圈(破裂区)内“危石”滑移脱落,即关键块体的坍塌引起其周围岩块的松动冒落.2.2 水胀型软岩水胀型软岩是指岩石在自然状态下强度并不低,但遇水后强度急剧下降,甚至软化成泥,同时伴随岩石遇水体积膨胀的一类岩石.这类软岩主要是富含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的岩石.由于这类岩石遇水软化、膨胀,改变了围岩强度与围岩应力的相对关系,而且加大了围岩应力,所以在这类地层中,如果对底板积水、空气潮湿控制不当,表面岩石日渐软化膨胀,将在同样地应力条件下使松动圈增大1同时,由于这类岩石遇水后体积成倍膨胀,膨胀变形压力巨大,又使围岩内应力升高,结果围岩的碎胀和吸水膨胀结合起来产生较大的围岩变形.这一现象有围岩流变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围岩不断地脱离应力场,破坏了围岩松动圈内的应力平衡,造成巷道围岩失稳、支架破坏、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水胀型软岩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岩石遇水软化(强度降低)、膨胀造成松动圈再次扩大,因此,支护的对策是严格控制水的影响,而支护阻力并不要求很大.2.3 复合型软岩复合型大松动圈软岩是指两种软岩变形因素同时存在,围岩碎胀变形及水胀变形均较大1一方面由于围岩应力较大而出现大松动圈,另一方面水的作用降低了围岩强度,围岩吸水发生体积膨胀.复合型大松动圈围岩(软岩)巷道之所以具有大变形、大地压、难支护的工程特点,是因为复合型软岩并非具有单一的碎胀或水胀变形机制,而是一种同时具有碎胀和水胀两种变形机制的复合类型,而且碎胀变形超前于水胀变形.复合型软岩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兼有碎胀和水胀两种变形,所以对于此类软岩要十分注重合理运用复合型向单一型转化技术1即首先利用对付水胀型软岩防治水措施,将复合型软岩转化为单一碎胀型软岩进行支护,然后按碎胀型软岩选择支护方式和确定支护参数.应当强调的是,煤系地层不同程度具有复合型软岩的特征,如果忽略这一点,就会造成支护的失败.3 控制技术大松动圈巷道围岩表面位移,绝对限制是无法办到的,也是不经济的.控制原理只能是既允许围岩有一定变形,释放压力,又控制其过大变形,保持巷道在不影响正常使用前提下的稳固,以防止冒顶和片帮.弹性变形在开巷瞬间基本完成,根本无法控制,它不会施加于支护结构.因此:1)对大松动圈围岩碎胀变形,只要及时提供支护抗力,并有适量的可缩变形量以释放压力,促使极限平衡及早实现,即可保持巷道稳定;2)对大松动圈围岩水胀变形,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水胀型软岩支护对策是严格控制水的影响;3)对大松动圈复合变形,必须十分注重合理运用复合型向单一型转化技术,利用对付水胀型软岩防治水措施,将复合型软岩转化为碎胀型软岩进行支护,然后按碎胀型软岩选择支护方式和确定支护参数.3.1 , 类大松动圈碎胀型软岩锚喷网支护由于岩体破坏、应变软化的结果,将使松动圈内岩体强度随变形发展而逐渐衰减,直至残余强度.松动圈内岩块的滑移碎胀变形(流变),并非有益的能量释放,而是以其承载能力的丧失为代价的,显然是一种有害变形,对此决不能等闲视之.因此,在巷道维护工作中,为充分保持并利用破裂围岩的自承能力,必须对破裂区内岩体进行支护和加固,目的是限制有害的滑移剪胀变形,控制其软化程度,提高其残余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布置在岩体内部的锚杆支护和对岩体内部的注浆加固将是优越的支护形式和措施.锚杆支护能实现主动深入到围岩内部加固围岩,提高围岩自承能力和围岩一起形成一个加固圈;喷层可以及时充填围岩表面裂隙,封闭岩面和隔离水、风对围岩的破坏,缓解应力集中现象,密贴并提供一定的支护抗力,使巷道周边围岩从二向应力状态变为三向应力状态;金属网能加强喷层的整体性,提高喷层的抗弯、抗剪、抗拉265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28卷能力,而且将单个锚杆连结成整体锚杆群和混凝土形成有一定柔性的薄壁钢筋混凝土支护圈.因此锚喷网三者结合是内部加固与外部支护的结合,支护与围岩共同作用,浑然一体,并能柔性卸载,先柔后刚,先让后抗,最大限度地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所以,锚喷网支护的性能十分符合软岩对支护性能特别是一次支护性能的要求.基于上述分析,根据松动圈厚度设计锚喷网支护参数,我们在开滦赵各庄煤矿11,12水平(埋深分别为961.1和1056.8m)受采动影响的底板岩巷( 类,L p=1.5~1.89m)大松动圈软岩巷道(采动碎胀型)及13水平(埋深1159m)煤及半煤岩巷( 类,L p=2.16~2.26m)大松动圈软岩巷道进行了工业性试验,获得了成功,年经济效益达500万元以上[5].3.2 类大松动圈碎胀变形联合支护对于 类大松动圈碎胀型软岩,一般为高应力强膨胀地区或节理化极破碎的岩石,对此类软岩工程巷道,支护阻力和可缩量是巷道支护成功的主要参数,高阻力和大的可缩量是确保此类极软岩巷道稳定性的关键.由于 类松动圈厚度大,其碎胀变形量也很大,一般达到600mm以上,所以一般常用锚杆(锚固长度1.6~2.0m,锚固力为5~8t)支护不能维护巷道周边围岩的稳定,必须增大锚杆支护强度及可缩量.从理论上讲,通过增大锚杆锚固力(锚杆直径加粗、加长等)及金属网强度等措施,锚喷网(锚索)支护仍可控制此类大松动圈巷道,但从经济实用及施工方便角度讲,采用锚喷网加U型钢可缩支架或注浆加固加U型钢可缩支架(或者用锚喷网加预留有变形充填层的料石碹、大弧板等方式)等联合支护方式则更为合理[6].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对 类大松动圈软岩巷道企图用一次支护特别是强刚性支护,包括双层料石碹、600mm厚的钢筋混凝土支护等不能获得成功[7],原因是它们不适应大松动圈软岩初期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因此,锚喷网一次支护主要是提高围岩松动圈内破裂岩石的残余强度,提高围岩的自承能力,以保证巷道在安全的条件下允许围岩在高阻控制下释放变形压力,以适应其碎胀变形力学机制.为保证巷道较长时间的稳定和服务期间的安全,在围岩变形稳定后必须进行二次支护,给巷道提供最终支护强度和刚度,并起到安全储备作用.锚喷网一次支护的关键是根据松动圈厚度确定“组合拱”厚度(一般不应小于1.2m),进而确定锚喷网支护参数;二次支护的关键是确定支护时间:应在一次支护巷道围岩变形稳定后进行,具体应根据巷道开挖后监测情况确定,如松动圈厚度已基本稳定,u2t曲线变化平缓等.淮南谢桥煤矿东风井-240m总回风巷(泥岩, 类)大松动圈软岩工程中,采用单一常规锚喷网(非锚索)支护发生了失败,但返修时采用锚注与U型钢联合支护取得了成功[6].3.3 ~ 类复合型软岩转化关键技术——治水开巷后,大松动圈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碎胀变形的同时,破裂岩体出现宏观裂隙,地下水的渗入不仅降低破裂面的强度和作用在其上的法向应力,导致围岩强度下降,松动圈再次扩大,而且岩石遇水膨胀和软化,这种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导致支护非常困难1所以,在这类地层中必须采取治水的措施.由于井下水源分布广,来源多,在巷道内存在水流,故治水方法必须采取治、防、管、排等综合治理措施.1)有水必治 井下施工巷道掘进头,对出水、淋水、积水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出水点,不能乱流、漫流,存留时间不能过长.哪里有水哪里治,能排则排,能导则导,能疏则疏,分段截流、分片治理,保持巷道无积水12)无水要防 施工巷道要有防水措施,做到预防为主.编制作业规程时,必须考虑治水方法、防水系统、防水设备和防水设施,做到有备无患.水沟要紧跟迎头,毛水沟距迎头不得超过15m,永久水沟距迎头不超过50m13)用水必管 施工迎头喷浆、洒水、喷雾、通风、消防、注浆等都需用水,但要管理好用水,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防止跑、漏、冒、滴,对用完的水,及时排入疏水系统,保持巷道干燥无水14)积水必排 井下巷道如有积水,必须及时排入排水系统.对于复合型软岩,只有围岩破裂松动,潮湿空气或水沿裂缝侵入围岩深部之后,其变形才能强烈的显现出来1而且水胀变形在时间上滞后于碎胀变形,但是如采取上述治水措施,使岩石无水可吸,水胀变形也就无从产生,则复合型软岩转化为单一碎胀型软岩,从而大大降低了支护难度.4 结 论1)采用单一综合指标——围岩松动圈厚度(L p≥150c m)判定软岩巷道工程,不仅能全面反映围岩的稳定性,而且现场应用方便1365第6期 靖洪文等: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2)大松动圈软岩工程,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其松动圈厚度值都在150c m以上1但对于不同原因造成的软岩工程,应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处理1应当强调的是,煤系地层不同程度的具有复合型软岩的特征,如果忽略这一点,会造成支护的失败.3) , 类大松动圈碎胀变形软岩采用单一锚喷网支护,用“组合拱理论”设计锚喷网支护参数可以获得成功; 类大松动圈碎胀变形软岩须采用联合支护方式,才可以获得成功.4)绝对限制大松动圈非线性变形不易实现,也不经济,只能是既允许围岩有一定变形以释放能量,减小围岩对支护的压力,又能有效控制其过大变形,保持巷道的使用空间和稳定性.仅考虑对岩体应力的控制或一味采用各种高强度支护手段是不适宜的.参考文献1 董方庭,宋宏伟,郭志宏等.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煤炭学报,1994,19(1):21~312 鹿守敏,靖洪文.巷道锚喷支护机理研究与实践.建井技术,1994(4):10~143 靖洪文,李世平.零围压下岩石剪胀性能试验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27(1):19~224 J ing H W,L i S P.Experi m ental study on vo lum etric strain of rock s in full stress2strain p rocess.Journal of Ch 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 echno logy,1999,9(1):33~375 靖洪文,付国彬,郭志宏.深井巷道围岩松动圈影响因素实测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 18(1):70~746 何满潮.中国煤矿软岩巷道支护理论与实践.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1~367 陆家梁.软岩巷道支护技术.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7~81Study on D efo rm ati on M echan is m of B roken Zone A round Soft Rock Roadw ay and Its Con tro l T echn iqueJ ing H ongw en S ong H ongw ei Guo Z h ihong(Co llege of A rch itecture and C ivil Engineering,CUM T,Xuzhou,J iangsu221008)Abstract T he engineering featu res of soft rock roadw ay are discu ssed.T he quan titative w ay of assess2 ing soft rock roadw ay by the th ickness L p(L p≥150c m)of b roken zone is pu t fo r w ard.Fu rther m o re,the defo r m ati on m echan is m of bu lk ing,dw elling and so on is analyzed.It is believed that fo r , bu lk ing soft rock bo lting and sho tcreting w ith w ire m esh shou ld be u sed,fo r com b ined suppo rting,and fo r dw elling soft rock w ater ough t to be treated firstly.T he reliab ility has been confir m ed by indu strial tests.Key words soft rock,b roken rock zone,bu lk ing defo r m ati on,dw elling defo r m ati on,con tro l techn ique 465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28卷。

松动圈理论

松动圈理论

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按“冲切型”破坏验算喷层厚度
b≥G/(SRg) 式中:b——喷层厚度,m; G——危石重量,N; S——危石与混凝土接触面周长,m; Rg——喷射混凝土的计算抗拉强度,由
施工现场确定。
建筑工程学院

当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出喷射混凝土的 厚度小于50mm时,则为满足防止围岩风化 的要求,对于喷射混凝土一般喷厚应大于 50mm,考虑到地下工程的特殊性一般喷层 厚度为80~100mm。


三?
如何依据松动圈值进行支护参数设计?
建筑工程学院
(1)锚杆支护设计方法
小松动圈:喷射混凝土支护 中松动圈:悬吊理论确定锚杆支护参数 大松动圈:采用组合拱确定锚喷(注)网 支护形式:
喷射混凝土、锚喷、锚网、 锚喷网及锚注支护等。
建筑工程学院
松动圈支护参数设计方法
(1)小松动圈(松动圈 厚度为0--40 cm ) 碎胀变形很小,支护 主要是危岩重量,只用 喷层支护即可。
建筑工程学院
锚杆长度
L=L1+Lp+L2
式中:L——锚杆长度,mm; L1——锚杆的外露长度, 常取L1=50~100mm; Lp——围岩松动圈的值,mm; L2——锚杆锚入弹塑性区的深度, 一般为300~400mm,围岩强度较小时取 较大值,反之取较小值。
建筑工程学院
锚杆间排距的确定 如果采用等距离布置,每根锚 杆所负担的岩体重量为其所承受的 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Q≥γLpa2 a≤√Q/Lp
1.概念
开巷后变化:
(1)巷道周边应力集中;(2)强度降低(超过则破 坏,等于为极限平衡,小于则稳定);
结果:出现围岩松动圈。`
煤矿巷道普遍存在松动圈!

董方庭关于围岩松动圈理论的自述

董方庭关于围岩松动圈理论的自述

董方庭关于围岩松动圈理论的自述客观的事物客观地存在着,发现它却往往是偶然的。

在1979年,最初我只是对锚杆的作用机理感兴趣,我的第一个意识就是围岩的状态决定锚杆的作用机理。

当时超声波测试刚刚在煤炭系统中应用。

在这一观点的驱使下我在淮北矿务局朱仙庄矿进行了大量的超声波测试。

这些资料清楚地告诉我,围岩存在着一个声波速度降低区,其规律性很强。

从声测的机理分析这是一个围岩破碎区,这就是大量巷道开凿后的围岩状态。

这一测试结果将我从原来的兴趣上引开,我提出了几个问题:(1)这一状态产生的原因;(2)这一状态与当时流行的支护理论有什么不同。

初步推论,这一状态的产生是围岩应力作用的结果,巷道开凿后,围岩原岩应力会发生变化,围岩应力以集中应力的方式在围岩中重新分配,围岩从三向应力的强度降低到二向应力的强度。

这两种变化使围岩发生了超过围岩极限强度的破裂变化,即后来我称之为的围岩松动圈。

开巷后围岩状态被确定,产生这一状态的原因被初步确定,我们的目标改为研究支护荷载问题,即支护理论问题。

支护荷裁决定于围岩状态:松散介质理论认为冒落拱内岩石重量是支护的外荷载;弹塑性理论认为控制弹塑性变形为支护的荷载,或者破碎区的岩石重量为支护的荷载;而松动圈理论认为围岩松动圈产生过程中岩石的碎胀力(碎胀变形)为支护的荷载。

为了回到原先的研究目标,对锚杆的作用机理我们初步认为:无松动圈时锚杆无支护作用;中等松动圈时锚杆起悬吊作用;大松动圈时锚杆为组合拱作用。

当时就在朱仙庄矿井进行了试验,并写出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还在煤矿基建系统在杭州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宣读,1980年获淮北市科技进步奖。

1982~1983年我们有机会与徐州地区的王庄矿合作,经过对该矿松动圈的测试,确定其中一部分巷道不用锚杆,确定一部分运输大巷的松动圈值为0.7m,使用长度为1.1m的锚杆。

这在当时是我所知道的最短的锚杆(原支护用锚杆为1.8m)。

1982年由江苏省煤炭系统组织召开了鉴定会。

如何依据岩体力学理论确定巷道锚杆支护参数

如何依据岩体力学理论确定巷道锚杆支护参数

如何依据岩体力学理论确定巷道锚杆支护参数摘要:浅析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基本理论、围岩分类与松动圈的测定方法、巷道锚杆支护机理,以及锚杆支护参数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围岩松动圈;锚杆支护;参数选择;煤矿巷道一、引言锚杆支护在煤矿巷道的支护中,是一种应用形式最多的支护方式。

应用锚杆支护,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锚杆支护的参数,如何达到既经济合理,又能取得较好的安全支护效果,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运用围岩松动圈理论,以锚杆支护机理为基础,合理选择锚杆支护的参数,能够取得较好的支护效果。

二、围岩松动圈的理论概念矿井下的岩体,在开挖前是处于原始的应力平衡状态,当开挖后这种平衡状态就会遭到破坏和打破,使得由单向应力状态变为双向应力状态,并且在巷道周围产生了应力集中。

而巷道周边变为单向应力状态,其径向应力σr下降为零,切向应力σt集中。

当围岩集中应力σt小于岩体强度时,围岩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当围岩集中应力σt大于岩体强度时,围岩就会产生破裂松动,并由巷道周边开始向深部发展。

这种破裂松动,深入围岩深部的距离称为围岩松动区的厚度,这个破裂区则称之为围岩松动圈。

三、围岩分类与松动圈的测定方法围岩松动圈是由围岩应力和围岩强度所决定的,所以各煤矿的地质条件不同,其围岩松动圈的参数也不尽相同。

确定围岩松动圈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现场实测。

我们可以采用围岩裂隙探测仪,根据声波波速和振幅,从而做出巷道围岩岩体声速振幅变化曲线,就很容易地确定了松动圈的范围。

而对于采准巷道来说,测站间隔可达到50m以上,每个测站可设置几条测线,每个测线布置6~8个测孔即可。

顶板测孔要垂直顶板层理方向,其它测孔可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

测孔长度,按煤层柱状图来确定,一般为2~3m,其钻孔钻好后用水将孔冲洗干净,并将探头插入钻孔,注水封闭后即可测试(实例见图1、图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并结合单位实测资料进行围岩详细分类。

一般情况下,都将围岩分成三类,即稳定围岩(松动圈LP ≤40cm)、中等稳定围岩(40cm <LP ≤150cm)和不稳定围岩(LP>150cm)。

松动圈理论应用概述

松动圈理论应用概述

0引言随着地下采矿深度的增加,大型水电站、隧道、地铁、地下储库等的地下工程数量日益增长,所遇到的地下空间支护问题也越来越多。

原有的经验理论公式已不能满足节约采掘成本的要求。

自1964年太沙基研究了松动圈并提出了冒落拱理论以来,很多国家的专家、学者都对松动圈理论进行了探索,如:日本的池田和彦、印度的AIK.Dube等人,使得松动圈理论得到初步发展。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中国矿业大学董方庭、宋宏伟等专家,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从研究掘进巷道后围岩的客观物理状态入手,通过对松动圈力学等性质的研究,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

目前,松动圈支护理论在多个矿区各类围岩中进行了工程试验。

实践证明,围岩松动圈理论抓住了支护的主要因素,所确定的支护形式与支护参数更符合现场要求,节约了支护成本,经济效益显著[1]。

1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巷道围岩松动圈是指在巷道开挖后,巷道周围围岩应力平衡被打破,应力需要重新分布,巷道周边应力由原有的三向应力状态变成二向应力状态,径向力转变为0,并产生应力集中,若集中应力小于岩体强度时,围岩处于弹塑性稳定状态。

当集中应力超过围岩强度时,巷道周边岩石首先发生破坏,然后向岩体深部扩展,直至一定深度后取得三向应力平衡为止,此时围岩已经过度到破碎状态,这种松弛的破碎带被称为松动圈,所以围岩松动圈是地下工程中客观存在的实际物理学状态,松动圈用其厚度进行度量,一般表示为L p[2-5]。

2松动圈厚度的主要测试方法与理论计算公式围岩松动圈的厚度的测试技术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

目前常用的测试方法主要有超声波法、多点位移计法、地质雷达法、电阻率法和渗透法等。

测试原理与主要测试方法等简单介绍见表1,详见文献[6]。

2.1松动圈主要测试方法2.2松动圈厚度现有数值模型与计算方法2.2.1松动圈数学模型通过董方庭[1]的巷道围岩支护研究可知,围岩松动圈厚度L p与围岩压力P0和单轴抗压强度R c存在一定的关系,其数学模型为L p=f(P0,R c)=b1P0/R c+b2式中:b1,b2均为系数。

应用围岩松动圈理论解决破碎围岩支护

应用围岩松动圈理论解决破碎围岩支护

应用围岩松动圈理论解决破碎围岩支护中图分类号:P6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概况由桑树坪矿掘进五队施工的200变电所及泵房,巷道工程已施工结束,该巷道布置在3#煤底板25mm处,岩性为较破碎的粉砂岩和砂质泥岩,由于泵房的跨度较大,即宽×高=5.1m×4.75m(掘进断面)。

刚开工时的施工方案:临时支护采用锚杆、喷浆,局部挂网,永久支护为砌碹支护;通过测围岩松动圈后,根据围岩松动圈理论,决定采用锚杆加金属网再喷浆的永久支护。

现将两种施工方法的有关部分叙述如下。

二、两种施工方法(一)以砌碹为永久支护的施工方法由于泵房所处的岩性为较破碎的粉砂岩及砂质泥岩,且泵房的跨度较大,即掘进断面为20.0m2,净断面为16.5m2。

所以刚开工时的施工方案为:1、临时支护采用锚杆和喷浆同时紧跟工作面,喷浆厚度不小于30mm,即先喷浆后打锚杆,锚杆规格:φ20×1800mm,间排距为800×800mm。

2、永久支护除采用锚杆支护外,还必须进行砼墙和料石拱砌碹作为永久支护。

3、每米巷道成本①每米巷道材料消耗每米巷道材料消耗见表1。

表1每米巷道材料消耗表②每米巷道人工费用掘进时,每米巷道综合定额(工作面)为28.96工/米,每工16.65元/工,每米巷道掘进费用为482.18元,砌碹每米巷道的综合定额为24.04工/米,每工为16.65元/工,每米巷道掘进费用为400.27元。

每米巷道总人工费用为482.18+400.27=882.45元。

③每米巷道总费用=每米材料消耗+每米巷道人工费用=554.27+882.45=1436.72元(二)利用围岩松动圈,确定支护参数的施工方法通过测该巷道的围岩松动圈范围为150-200cm,锚喷支护类型为锚杆、喷层及局部挂金属网,围岩为较不稳定,锚喷参数按锚杆组合拱理论计算。

1、锚杆参数计算与选择按组合拱理论计算锚杆的有效长度l为:式中:b~组合拱厚度,取b=1.2m;α~锚杆对破裂岩体的控制角模拟实验得α=43°;为计算方便,取α=45°;根据计算的有效长度确定锚杆全长为:L=1+0.1=1.7+0.1=1.8m式中,0.1~锚杆尾部及端部外露长度之和。

浅论煤矿巷道支护围岩松动圈理论技术的应用

浅论煤矿巷道支护围岩松动圈理论技术的应用

浅论煤矿巷道支护围岩松动圈理论技术的应用摘要:从围岩松动圈理论分析、测试技术简介、实际应用,提出松动圈厚度的有效控制问题,并实现了有目标的巷道支护设计。

关键词:松动圈理论测试技术支护技术巷道一、综述在煤矿巷道掘进支护的过程中,准确掌握巷道松动圈范围的大小和受采动影响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帮助选择恰当的巷道支护方式与参数,确定合理的工作面超前支护范围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煤矿回采巷道多采用棚子支护或锚杆支护。

而棚子支护则是一种传统的被动支护形式,一旦在复杂的压力状态下,它就要借助其它形式的支护配合进行,如此才能保障巷道的支护安全;锚杆支护是解决巷道围岩承受采动支承压力的重要举措。

但是,采用锚杆支护需要解决采动支承压力的问题,其关键点就是确定出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厚度,在此基础上来加以控制。

二、围岩松动圈理论分析在巷道开挖以后,其围岩的受力状态由三向变成了近似两向,这造成了岩石应力的较大幅度上升。

若围岩中集中的应力值小于下降后的岩石强度,围岩则处于弹塑性状态,此时围岩自行稳定,不存在支护问题;倘若相反,围岩将发生破坏,该破坏便从周边逐渐向深部扩展,直至达到新的三向应力平衡状态为止,此时围岩中就出现了一个破裂带。

为此,我们把这个由于应力作用产生的破裂带就称之为围岩松动圈(图1所示)。

尤其是破碎巷道的支护,则为煤矿支护工作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显然,破碎巷道围岩松动圈的测试问题就更显非常重要了。

但是,现场测试破碎围岩松动圈也有很多难题,测试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导致松动圈测试结果相差较远的现象,有时甚至无法进行测试。

围岩松动圈是巷道开挖后地应力超过围岩强度的结果,因此松动圈理论认为,支护的根本作用就是限制围岩松动圈中碎胀力所造成的有害变形。

三、松动圈测试技术简介1.测试技术原理。

超声波在煤岩体中传播,会发生几何衰减和物理衰减,煤岩体中不同力学性质的结构面上,超声波会发生散射、折射和热损耗等物理现象,使得超声波能量不断衰减,造成波速降低。

一、松动圈概念及影响因素

一、松动圈概念及影响因素

1925(-1075)
2165(-835)
2312
(-690)
(-670) 2330
副井
39
41
3845
1
(-848)2152
1 北
2168
2
1978(-1022)
2 液压室
2425 (-575)
1950(-1050) 1951(-1057)
4130
6000
1-1剖面
2-2剖面
1925(-1075) 1925(-1075)

( 3)岩石强度与松动圈关系
强度低、松动圈大

岩体强度 - 极限强度 , 残 余强度。当岩体的残余 强度不足其极限强度的 5%~10% ,随岩体残余 强度的降低,将导致松 动圈厚度的急剧增加。 当岩体的残余强度达到 其极限强度的 20% 以上 时,松动圈厚度的减小 不明显。
岩石强度

( 4)松动圈与巷道尺寸的关系 在煤矿工程尺度(3~7米跨度)内,巷道尺寸对松动圈的大 小影响不大。 因 素 极差 Rj 强度 5.89 应力 4.66 跨度3-7米 0.77
第一段
次要加固段
副井西马头门
副井东马头门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二段
井罐 筒笼 中中 心心 线线
第一段
次要加固段
泵房通道
泵房
中央泵房
2500
3000
马头 门
中央变电所
泵房开挖、马头门破坏;马头门修复,泵房破坏。
4.3 支护力(结构)弱(不封底)
随支护方式和支护参数不同而不同
(1)外支(刚性、柔性)支护 (2)内固(主动、被动)支护

应变软化

通过加固围岩减少应变软化程度可提高巷道围岩稳定性。

围岩松动圈理论及其在巷道支护中的应用

围岩松动圈理论及其在巷道支护中的应用

围岩松动圈理论及其在巷道支护中的应用巷道围岩是一种天然的复杂地质体,表现出弹性、弹塑性、粘弹性、粘塑性等多种力学特征。

试图用一种理论来解决现场遇到的不同岩性条件和工程环境下的巷道支护问题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多年来在巷道支护理论研究方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理论学派和计算方法。

从研究开挖后巷道围岩的客观物理状态出发的围岩松动圈理论,作为巷道支护设计的方法以其实用、准确、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先后在我国十几个矿区的各类围岩巷道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实践证明,以该理论为基础的围岩支护方法,以及其确定的支护形式、支护参数是符合现场实际的。

1 围岩松动圈的巷道支护理论1.1围岩松动圈的定义巷道开挖后,围岩受力状态由三向变成了近似两向,造成岩石强度较大幅度地下降,如果围岩中集中的应力值小于下降后的岩石强度,围岩处于弹塑性状态,围岩自行稳定,不存在支护问题,如果相反,围岩将发生破坏,这种破坏从周边逐渐向深部扩展,直至达到新的三向应力平衡状态为止,此时围岩出现了一个破裂带,把这个由于应力作用产生的破裂带称为围岩松动圈1.2围岩松动圈的巷道支护理论巷道支护施工过程中既不可能及时又不能保证支护体一开始就与围岩密贴,只有待围岩产生足够变形之后才能提供支护阻力,并且围岩在低围压条件通常表现为脆性,弹塑性区的变形引起巷道收敛变形量较小,一般约占5%~25%,从岩石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可以看出,岩石在峰值前变形量很小,而峰后岩石体积变形要比峰值前大得多,一般达到8~10倍,峰后破裂围岩体积膨胀变形才是巷道收敛变形的主要原因。

因此,仅靠弹塑性等理论进行巷道支护研究是不准确的、不客观的。

而松动圈支护理论是基于围岩中存在松动破碎带的客观情况提出的,是符合地下工程客观实际的。

该理论指出,巷道支护对象除松动圈围岩自重和巷道深部围岩的部分弹塑性变形外,还有松动圈岩的碎胀变形。

1.3围岩松动圈的巷道支护理论的特点(1)绕过了地应力、围岩强度、结构面性质测定等困难问题,但又抓住了它们的影响结果,即松动圈是一个综合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岩松动圈的理论一、隧道围岩的松动圈的形成及物理状态假设在地表下H深处有一个小岩石单元(图1),在空间开挖前,这一单元处于三向应力完好稳定状态。

当在其左侧开挖一空间后,水图1 隧道围岩的物理状态平应力H1解除,单元变成二向受力。

这时这个单元的应力产生两个方面变化:一是由于三向应力变成二向应力状态,单元强度发生下降;二是由于应力的转移,所开挖的空间周边附近应力集中,使单元上受力增加。

如果单元所受应力超过其强度,单元1将发生破坏,使其承载能力变低,发生应力向深部转移。

这样相邻单元2开始面临单元1相似的情况,有一点不同的是单元2的水平应力H2,由于单元1的存在将不为零,但数值很小,所以单元2的强度略高。

如果这时单元2上作用的应力仍大于其强度,则单元2又将发生破坏,使应力再次问深部转移。

单元破坏应力转移,其应力集中程度有所减弱,而径向应力有所增加,最后到单元n时,其单元上所受应力小于其三向应力极限强度,则单元只产生弹塑性变形而不发生破坏。

这样的变化结果,使得在单元1至单元(n-1)之间的岩石处于破坏状态,而从单元n开始向外,岩石处于弹塑性变形的原岩完好状态。

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于所开挖空间的各个方向,所以,在这个空间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破裂区。

围绕开挖空间的这一破坏区域一般为环状;对于塑性岩石,在破裂区外应力接近岩石的强度,但小于岩石强度,围岩处于塑性状态;再往外应力低于岩石的塑性屈服应力,围岩处于弹性状态,形成了一般所说的围岩中的四个区(图2)。

对于煤矿煤系的岩石,多数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塑性段并不明显.即没有明显的塑性区。

从外向隧道内,对应于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可把围岩分成三个区:弹性区、破裂膨胀剧烈区、破裂膨胀稳定区。

图2 隧道围岩的典型物理力学状态处于弹性状态的围岩,由于其仍然具有承载能力,所以可以保持自稳。

而处于破裂状态的围岩,由于发生了碎胀破裂,其表面将丧失自承能力,如不进行支护将会产生失稳,所以,破裂区是支护的直接对象,是解决支护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现场,可用声波仪或多点位移计等仪器测试。

二、隧道围岩的应力分布图3巷道围岩应力分布1、破裂稳定区(R0<r<R w)该区内,岩石破裂碎胀后,其强度将下降到残余强度。

采用摩尔——库仑(Mohr—Coulomb)强度条件,并注意到:实验证明岩石破裂后,主要是岩石内聚力降低,内摩擦角变化并不大。

破裂稳定区内应力主要与破裂稳定区内的岩石性质和支护的性质有关,而与原岩应力无关。

2、破裂剧烈区(R w<r<R b)该区内岩石开始破裂,强度随应变的增大由岩石极限强度降低至岩石的残余强度。

破裂剧烈区的应力,也与原岩应力无关,只与破裂稳定区半径、破裂稳定区岩石性质、破裂剧烈区岩石性质和隧道尺寸有关。

3、弹性区(Rb<r<+∞)弹性区内的应力与破裂剧烈区和破裂稳定区的性质有关系。

由于破裂剧烈区和破裂稳定两个区的存在,弹性最大主应力减小,弹性最小主应力提高,使摩尔圆直径减小,有利于弹性区围岩的稳定状态的保持。

三、围岩松动圈的性质1、围岩松动圈的客观性及普遍性围岩松动圈是隧道开挖后,隧道周边客观存在着的物理状态,其对应于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后阶段的岩石状态。

只有当围岩强度大于围岩的应力时,巷道周边不产生松动圈,此时称松动圈值为零,巷道实际不存在支护问题,图4所示是在普济隧道(砂、泥岩互层)用形变一电阻率法和声图4隧道周边围岩自承体系波测量测得的。

自承体系由内向外包括:内层支护、松弛带、压密区,有时在松弛带外还有一过渡带。

松弛带中岩体沿隧道切向和径向因发生张性变形,因而比原岩状态松弛;它常分为两部分,接近压密区的部分变形较松动。

压密区中岩体沿隧道切向发生压性变形,沿隧道径向有时也受压、岩体整体呈被压缩状态。

过渡带中岩体或基本不变形,或在整个变形过程中或成为松弛带的一部分,或成为压密区的一部分。

2、围岩应力、岩石强度与松动圈值的关系同一围岩的隧道中,岩石应力愈大,松动圈也愈大。

同一应力条件下,岩石强度愈低,松动圈也愈大。

3、围岩松动圈的形状待性围岩松动圈具有一定的形状。

根据实验室试验,当围岩各向同性时,如果垂直应力与水平应力相等,则为圆形松动圈,否则为椭圆形,且椭圆的长轴与主应力P方向垂直(图5),如果围岩非同性,在岩石强度低的层位将产生较大的松动圈〔图6〕。

1—垂直应力与水平应力相等;2—垂直应力大于水平应力图5 围岩松动圈形状1—软岩松动圈;2—硬岩松动圈图6 非均质围岩松动圈4、围岩松动圈形成的时间性出于围岩应力调整及其重新分布,以及岩石具有长时强度的特性,围岩松动圈的发展形成有一时间过程,但对于时间的定量待研究。

现场实测,松动圈的形成时间,小松动圈需要3~7天,大松动圈需要1~3个月。

巷道收敛量测表明,松动圈发展的时间与巷道收敛变形在时间上是一致的。

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5、围岩松动圈与支护的关系围岩松动圈对支护的影响大,而支护对松动圈的尺寸影响不大。

现场观测表明。

当松动圈L p=0时,如果围岩比较完整,可以裸体不支护;当L P=0~40cm时,只喷混凝土就能有效地维护;如果L p=130~150cm,一般常用的料石碹(刚性)支护就不适应了;当L p≥150cm时,则刚性支护已难以维护了。

上述现象说明,松动圈越大,收敛变形越大,支护越困难,另一方面,在同一隧道中不同的支护形式下,松动圈的量测值没有明显区别,即支护对松动圈尺寸影响不大。

6、一点说明围岩松动圈与弹塑性理论所指的围岩破碎带,统指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后应力超过围岩极限强度的区域。

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由于看重它在形成过程中的碎胀力,它在围岩分类中的应用,它与锚杆作用机理的关系和相应的支护技术,因此称之为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

它虽然在模型试验、现场测试和理论分析中给出了松动圈值的关系式,但是目前在工程中应用,由于岩石性质,地应力等多因素影响,不主张在多项假设的条件下,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围岩松动圈的值。

四、隧道围岩松动圈与支护对象1、普氏冒落拱理论普氏冒落拱理论是俄国学者普罗托吉雅可诺夫于1907年提出的。

普氏认为,在松散介质中开挖巷道后,其上方会形成一个抛物线形自然平衡拱,该平衡拱曲线上方的地层处于自平衡状态,其下方是潜在的破裂范围。

该理论将平衡拱内的围岩作为支护对象,支护荷载只是冒落拱内的岩石重量,如图7所示。

图7普氏理论荷载计算冒落拱高度b:上述公式表明,隧道地压大小与埋藏深度无关,主要与岩石坚固性系数f有关。

f值大时,冒落拱高度低,支护荷载小,f值小时,冒落拱高度大,支护荷裁大。

该理论基本前提是假定巷道围岩为内聚力很低的松散体,隧道开挖后隧道上方能够形成稳定的压力拱。

这种假设大大简化了地压计算,使用比较方便,在我国有着比较大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地下工程参照普氏理论设计支护参数。

普氏理论计算方法建立在松散均质介质体的基础之上,并不适于岩石。

对于一些裂隙、层理比较发育的岩体,虽然勉强符合松散介质理论的基本假设,但在测定岩体的f、φ值时将会遇到较大约困难。

因为岩体强度与岩块强度通常相差3~8倍,而岩体的强度值(f值)的获取较为困难,若简单地以岩块的f、φ值作为破裂岩体的f值使用,将造成较大的误差。

当岩体较完整、强度较高对其计算结果误差较大。

对于较深部工程而言,随着原岩应力水平的升高,开巷后围岩将产生显著的变形压力,其数值将远大于冒落拱内的岩石重量。

普氏理论只考虑到松动地压,未能考虑变形压力,而后者往往是主要的,这是普氏理论不能在较深部岩石工程中应用的根本原因。

泰沙基等松散介质理论的立论基础与普氏理论基本相同,也未考虑围岩的变形因素,因此,松散介质地压理论只适用于变形压力小的浅部(能够形成自然平衡拱的深度)松散地层。

2、弹塑性支护理论的基本现点开巷后如果围岩应力小于岩体的屈服强度,围岩将处于弹性状态;若围岩应力超过岩体屈服强度,围岩进入到塑性状态,巷道周边将出现一个塑性区(非弹性变形区),其外仍然是弹性区。

弹塑性支护理论将“支护—围岩”作为一个共同体系,通过对围岩的弹塑性分析,得到围岩应力、变形、支护阻力和塑性区半径的弹塑性解答。

(1)弹塑性支护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解答弹塑性支护理论遵循连续介质力学分析方法的基本条件,其基本假设有以下5个方面:①围岩应力变形是连续的,围岩变形满足“变形协调方程”。

如果该条件不满足意味着位移解多值,即在同一点上有多个位移值,围岩中出现开裂重叠等不连续情况;②巷道为深埋圆形平巷,长度被认为是无限长的平面应变问题;③假定围岩是均质和各向同性的、原岩应力各向等压;④围岩为理想弹塑性体,体积应变εv=0,塑性条件为莫尔—库仑准则;⑤开巷后支护及时并且与围岩紧密接触,支架和围岩变形是协调的。

轴对称问题的弹塑性基本解答为:(2)弹塑性支护理论的基本观点①隧道支护对象弹塑性支护理论通过对“支护——围岩”共同作用系统的弹塑性分析,描述了支护阻力与塑性区半径的关系。

上述公式表明,塑性区半径的大小与支护阻力、原岩应力、围岩的强度特征以及隧道半径密切相关。

支护阻力P i越大,塑性区半径R p越小;支护阻力P i越小,塑性区半径及围岩的弹塑性位移则越大;支护力为零,塑性区半径最大。

对于支护设计而言,在相同原岩应力条件下,允许围岩塑性变形量越大,所需支护阻力越小,因此,在大变形条件下采用可塑(缩)性支护,可以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减小支护受力。

弹塑性支护理论认为,支护所要承受的荷载是围岩应力重分布及塑性区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弹塑性变形压力,如果围岩的位移量超过其弹塑性极限位移量,围岩将破坏并产生散体压力。

围岩的弹塑性变形压力和塑性区散体岩石自重压力是围岩变形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只要围岩变形能够自由发展,一般都会出现这两个阶段。

因此,弹塑性支护理论认为,隧道支护对象是围岩的弹塑性变形压力与隧道上方塑性区半径范围内的围岩重量的集合。

②支护围岩共同作用原理图2—2是经典的“支护——围岩”共同作用原理图,它表示了支护荷载与不同阶段围岩变形之间的相关关系。

图中纵坐标为支护受力P i,横坐标是围岩位移u,其中u max是围岩即将破坏时的弹塑性极限变形量。

Ⅰ——支护刚度过大;Ⅱ——合适;Ⅲ——太迟图8支护压力与时间关系图根据这一原理,支护刚度大或者架设太早将承受较大的变形压力(C1),支护太迟围岩将松动破坏,产生较大的松动压力(C3);当围岩即将由弹塑性状态进入到松动状态(Q点)之前使支架特性曲线(C2)与围岩“压力——位移”曲线相交,支护所承受的变形压力最小。

由此可见,支护受力的大小与支护本身的力学特性和支护时机有关。

支护围岩共同作用原理的核心思想,是有控制的允许塑性区适度扩展,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以减小维持塑性区极限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支护抗力。

支护的作用在于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护阻力,将围岩控制在弹塑性变形状态,阻止围岩出现松动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