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山镇地质图的构造发展史

合集下载

金山镇地质构造报告

金山镇地质构造报告

金山镇地质构造报告我们这次所画的金山镇地质构造图主要描绘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这次的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其次图区内地势北高东低,主要山峰为:飞来峰、奇峰、雨峰。

最高点为渚岭1800m,最低点为河北村小于800m,图区内山地分布广泛。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及岩浆岩体的侵入。

总体来说,该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山峰、谷底落差不大。

河流主干在东南部流过,自西部、东北部有支流流经汇入东南部主干流水。

该地区村镇分布于东部及中部地区,多沿河流分布且较分散。

其中,金山镇位于东部河流主干旁。

一、地层与岩体该地区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该地区的地层主要有古近系地层(E)、白垩系地层(K)、三叠系地层(T)、二叠系地层(P)、石炭系地层(C)、泥盆系地层(D)。

其中,古近系地层分布在西北角,白垩系地层分布在西北部及东北部,三叠系地层分布在东北角及中部沿断层分布,其余大面积地区都为泥盆、石炭、二叠系地层。

D2: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为河流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核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D3: 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翼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C1: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为滨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C2: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分布。

P1: 下二叠统灰岩、泥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北东—南西向成条带状广泛分布于图区范围内,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P2:中二叠统砂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的中部,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P3: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仅呈一长条状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岩层T2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金山镇地区构造发展史

金山镇地区构造发展史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史金山镇地区以角度不整合为界分为两个构造层:D2—T3构造层;K1—K2构造层。

对于D2—T3构造层,可以分为两个亚层,即D2—P2,T2—T3构造层,两个亚层以平行不整合为界,两个亚层内部各地层间为整合关系。

对于K1—K2构造层,内部各地层间为整合关系。

T3和K1之间缺失J地层,且产状不一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

对于D2—T3构造层,分布在金山镇地区除了西北角和北部部分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一系列NE—SW向的褶皱,以及中部地区的逆冲断层、平移断层和东南角的正断层、平移断层。

并在该地区东北角出露花岗岩和斑岩岩脉。

褶皱1、向斜S1,分布在该构造层的西北侧,呈NE—SW向延伸,核部为P1地层,两翼为C2、C2地层,两翼产状为:北西翼为305°∠60°,南东翼为125°∠45°,两翼不对称,轴面斜歪,枢纽水平,该向斜为斜歪水平褶皱,形成于T3之后,K1之前。

2、背斜A1,分布在S1东南侧,雨峰、奇峰西北部,呈NE—SW向延伸,核部为C1地层,北西翼为C2、C3地层,产状为305°∠65°,南东翼为C2地层,被逆冲断层切断,发生倒转,产状为305°∠80°,两翼不对称,轴面斜歪,枢纽向NE、SW向倾伏,该背斜为倒转倾伏褶皱,形成于T3之后,K1之前。

3、背斜A2,分布在雨峰—奇峰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为C1地层,北西翼为C2地层,产状为305°∠45°,南东翼被逆冲断层切断,发生倒转,轴面斜歪,枢纽向NE、SW向倾伏,该背斜为倒转倾伏褶皱,形成于T3之后,K1之前。

4、背斜A3,分布在诸岭—构造窗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为C1地层,两翼为C2、C3地层,两翼产状:北西翼为305°∠70—40°,南东翼为305°∠70—55°,两翼不对称,南东翼倒转,轴面斜歪,枢纽波状起伏,该背斜为倒转倾伏褶皱,形成于T3之后,K1之前。

金山镇地质报告——综合地质学

金山镇地质报告——综合地质学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班级:10021123姓名:汪海飞学号:100211307指导老师:陈家富2013-6-2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目录第一章引言 (2)第二章地层 (2)2.1 上古生界 (2)2. 2中生界 (3)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 (3)第四章地质构造 (4)4.1构造层划分 (4)4.2 褶皱 (4)4.3 断层 (5)4.4 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 (6)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6)第六章结束语 (7)附录一:金山镇地区联合剖面图 (9)附录二: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9)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奇峰、雨峰、孤峰等。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图区人口适中,村镇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和山前平缓地区。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区地质图,该地区为一个地质构造发育全面,拥有断层,背斜向斜,不整合等,还有飞来峰侵入岩体等地貌。

该地区地层分布广泛整体地貌不平整,是一个综合读图的良好例图。

本报告主要由汪海飞于2013年6月26日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读图、构造纲第二章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D2至K2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早侏罗世-晚侏罗世(J1-J3)时代地层。

2.1 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主要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于图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

中石炭统(C2)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基本与C1分布一致,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3)灰岩,主要分布于图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基本与C1分布一致,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

⾦⼭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第⼀章引⾔通过对⾦⼭镇地区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镇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这些⽅⾯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图⽅⾯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和知识灵活运⽤能⼒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关系褶皱⼏何关系断层⼏何关系和倒转⼏何关系这要求我们合理把握平⾯和⽴体思维的转换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式我们的分析基于《⾦⼭镇地质图》这幅地质图属于⼩⽐例尺地质图1100000图上1厘⽶相当于⾃然界1公⾥该地质图长185厘⽶实际长度185公⾥宽14厘⽶实际长度14公⾥覆盖实际⾯积259平⽅公⾥整个地区北⾼南低海拔⾼度位于700⽶-1800 ⽶的范围内北部以渚岭最⾼达1800⽶南部以安村最低接近750⽶在沿NW-SE⽅向上该地区地貌有三次⼤的起伏伏⽜⼭⾬峰孤峰所在⼭脉位于起伏瞰点基于《⾦⼭镇地区地质图》我们编制了同⽐例尺的《⾦⼭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和《⾦⼭镇地区A-B剖⾯图》这给我们分析⾦⼭镇地区地质构造提供不同的视⾓带来极⼤的帮助在纲要图上容易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现象相当丰富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将该地区地层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不整合D2-P2与K1-E⾓度不整合T2与K1-E 接触关系不明显如图1 从西向东依次有9条⾛向⼀致的褶皱包括5条背斜和4条向斜有14处断层包括4处平移断层5处正断层5处逆断层3处岩浆侵⼊体2处斑岩侵⼊体和1处花岗岩侵⼊体此外该地区还有⼀处倒转构造⼀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如表1构造名称数⽬构造名称数⽬K1-E向斜 5 正断层 5,,,,,,,,,背斜 4 逆断层 5T2::::::::: 倒转构造 1 平移断层 4D2-P2 斑岩侵⼊体 2 构造窗 1花岗岩侵⼊体 1 飞来峰 2图1 表1第⼆章地层与构造根据地层出露界线分析⾦⼭镇地区地层沉积时间从古⽣界到新⽣界包括中泥盆统到⽼第三系的⼀系列岩层但缺失上下三叠统岩层在《⾦⼭镇地质图》可以明显发现东南部出露地层较⽼其中上中泥盆岩层发育完好⽽西北部出露地层较新典型代表是发育⼴泛的⽩垩纪岩层并且在该地区更西北处出露部分第三系岩层在地质图上可以发现D2-P2岩层产状近似⼀致⾛向NE-SW岩层整合接触因此D2-P2岩层为⼀个构造层T2岩层上出现⼤断层它也呈NE-SW⾛向但它与D2-P2岩层之间并未出露T1地层可知它与D2-P2岩层平⾏不整合因此T1地层为⼀个独⽴构造层K1-E 地层产状近似⼀致为整合接触可是它与D2-P2地层产状差异⼤岩层出露交错明显尤其是在该地区伏⽜⼭附近K2地层倾⾓为10?⽽C3倾⾓为50度因此T2与D2-P2岩层⾓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于是在纲要图上有三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不整合D2-P2与K1-E⾓度不整合T2与K1-E接触关系不明显断层构造在该地区发育⼴泛并且种类多样为使纲要图的编制⽅便我们把断层依次编号F1-F14并且在纲要图上红⾊线条表⽰⾸先我们可以在地质图上发现两条⼤的逆断层线F8和F14都呈NE-SW⾛向其中F14逆断层线出露在⼀处褶皱的东坡断层倾向SW320?倾⾓20?-30?为⾛向断层断层穿越了P1C3C2C1的⼀系列地层北端⽌于K2地层可知此处断层P1之后K2之前根据剖⾯图分析F14上盘为C2C1地层在上盘中发⽣了⼀次向斜和⼀次背斜褶皱下盘主要为为T2P1P2地层由于下盘发⽣了倒转并且和上盘相对应的地层剥蚀严重因此此断层的断距不好分析但可以确定此处断层发⽣在上盘褶皱之后在F14断层线中部有两条平移断层线F12F13与之相交两条平移断层均主要发⽣C1地层F12处于⾬峰西南附近为左⾏平移断层它把C1地层完全错开部分延伸在C2地层并且切割F14逆断层由此可以推测F12平移断层发⽣在F14逆断层之后位于奇峰附近的平移断层F13为右⾏平移断层断层延伸于C1C3P1地层它和F12⼀样发⽣在F14逆断层之后F14逆断层的东南⽅有⼀处更为复杂的逆断层F8F8断层线主要出露在P1P2T2地层贯穿整个⾦⼭镇地区断层倾向SW320?倾⾓20?-30?为⾛向断层由A-B剖⾯图知F8的上盘是F14的下盘其中C2C3P1等地层发⽣明显的倒转⽐如该盘C2两侧倾向相同倾向NW130?左侧倾⾓40?-45?右侧⼤约75?F8的下盘岩层组成种类多包括泥盆到三叠的系列岩层下盘有⼀个紧闭向斜⼀个开阔向斜以及⼀个中常背斜虽然下盘并未出露⽩垩系地层但根据紧闭向斜处岩层厚度推测该紧闭向斜核部可能存在⽩垩系地层构造由于倒转构造受到断层后期不同程度的地表剥蚀在此断层上体现出⼀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构造窗位于五⾥河附近透过此构造窗可以看到下盘的P2T2岩层两严层厚度相当向NW⽅向倾斜飞来峰可以构成独特的⾃然景观⼀处位于安村西南⽅不远处飞来峰规模⼩另⼀处位于孤峰周围规模⽐前者⼤两处均由P2T2岩层组成岩层产状近于⼀致向NW⽅向倾斜倾⾓在30?-40?的范围内该地区除了以上两处⼤的逆断层还在西南边陲河北村周围发育了⼀系列规模不⼤的正断层在地质图上共标记了5处在纲要图上编号为F1-F5这5处正断层⼤多出露在D2岩层均为发⽣在⼀条⼤的背斜褶皱构造上的横向断层⽽这些断层的倾向⼤⼩皆在80? -85?的范围内近于直⽴只是倾向不同⽽已可以推测这5处断层是发育在同⼀个时期是该处褶皱形成之后继续受到NW-SE⽅向的主应⼒场⽽发⽣的脆性断裂这些断层出露的岩层为中泥盆系砂岩砾岩它下部岩层为下⽯炭系砂岩砂砾岩都是典型的脆性岩层由于岩⽯之间粘度u值⼩所以在背斜逐渐隆起的过程中岩层发⽣了刚性破裂估计伴随背斜的进⼀步发育这种近于直⽴的断层数⽬会增多并且可能延伸到C1层离河北村最近两处和最东边⼀处向东北⽅向倾其余两处向西南⽅向倾此外5处正断层形成于同⼀时期同⼀构造应⼒场的还有P1C2岩层间的两处平移断层F6 和F7⾦⼭镇地区是发育断层的温床也是发育褶皱的乐园该地区褶皱发育完好并且出露明显的有9条向斜5条背斜4条在该地区的构造纲要图上由西向东依次编号为f1-f9f1处于最西段褶轴⾛向NE-SW绵延⼗数公⾥褶轴主要由C1C2P1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40?-50?东侧岩层倾⾓50?-70?为开阔褶轴f1西邻⽩垩系地层与⽩垩系地层⾓度不整合因此此褶轴形成在⽩垩系以前f2为⼀个狭长向斜⾛向和f1⼀致f3褶轴规模⽐f1略⼤连接⾬峰和奇峰主要由C1C2C3P1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20?-30?东侧岩层40?左右为开缓背斜f3褶轴上发⽣了两处平移断层并且与逆断层F14毗邻f4褶轴位于⾦⼭镇中部是构造最为复杂的褶轴褶轴主要由C1C2C3岩层组成形成⼀个鞍状背斜南部有⼀处构造窗F11可以看到P2T2地层的出露在A-B剖⾯图上可见褶轴东西两侧岩层倾向相同西侧倾⾓40?-45?东侧岩层倾⾓70?-80?发⽣明显的倒转f4褶轴北端⽌于K2地层⽽⼜被包夹在两断层之间并且断层以外难觅该褶皱影迹因此它形成于两处主断层和⽩垩系岩层之前f6褶轴紧邻F8逆断层有两座飞来峰它南部的P1地层还有⼀对内部⼩褶轴它南部偏西处有⼀处断裂的向斜褶轴f5 它处于F8逆断层下盘P1地层的内部⼩褶皱应该是褶轴f5的翼部延伸构造在f6褶轴的东南不远处有⼀条狭长的向斜褶轴f7所涉地层基本上是⼆叠系地层这些褶皱⾛向⼤致相同应该是同⼀构造应⼒场下形成的并且形成时间相差不远该地区西南部有另⼀处复杂褶轴f8⼀⽅⾯f8褶轴岩层组成种类丰富包括D2D3C1C2C3的系列岩层褶轴左右两侧岩层产状对称左侧倾向NW330?倾⾓35?-50?右侧倾向SE150?倾⾓40?-45?为开缓褶皱另⼀⽅⾯该褶皱上发育众多的平移断层共7处平移断层分布有两个规律⼀是沿着褶轴⽅向的转折点分布另外是沿着褶轴⽅向的拐点分布由此获取褶皱的相关性质转折点和拐点受⼒⽐其他处⼤⾦⼭镇地区的正西部和东北部出现斑岩侵⼊体正西部斑岩侵⼊体依次透切中⽩垩统砂岩页岩下⽩垩统砂岩砾岩下⽯炭统砂岩砂砾岩以及部分侵⼊中⽯炭统粉砂岩页岩东北部陵庄处斑岩斑岩侵⼊体依次透切花岗岩侵⼊体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上⼆叠统灰岩页岩以及部分侵⼊下⼆叠砂岩在这两类侵⼊体中斑岩侵⼊体呈细长的脉状穿插能⼒强花岗岩侵⼊体沿着T2 岩层内断层线和T2与P2的地质交界线发⽣整体侵⼊范围相对较⼤由于两类侵⼊体切割的最新地层为T2地层可知侵⼊体是T2后期形成的根据花岗岩的侵⼊特征可知断层可为岩浆侵⼊提供天然通道第三章构造发展简史⾦⼭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直稳定地沉积进⾏到上⼆叠纪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显著重⼒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随着褶皱的不断发育岩层受到NW-SE⽅向的最⼤主应⼒越来越⼤在上⼆叠纪可能就⾏成了该地区中部的倒转地层并发⽣了⼀系列的断层包括两处⼤的逆断层和东南部⼀系列平移断层断层的发⽣缓解了岩层之间的紧张⽓氛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沉积环境致使后来的三叠纪沉积岩层不能够和⽼岩层很好的整合在下三叠纪和上三叠纪该地区抬升出露海平⾯因此该地区缺少下三叠和上三叠岩层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由于三叠纪沉积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风化剥蚀和褶皱进⼀步发育使地表的情况发⽣了巨⼤改变正因为如此⽩垩纪的沉积岩更加不能够和⽼岩层整合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垩系地层和其它⽼地层⾓度不整合的原因⽩垩纪该地区地壳基本稳定下来后期的沉积岩层都能够很好整合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壳深处的地幔热流不堪⽇益沉积的重荷它向地壳岩层侵⼊下⽩垩纪在该地区东北部出现花岗岩侵⼊体在上⽩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在花岗岩侵⼊体中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风化剥蚀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道在⽔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才形成今⽇构造神奇的⾦⼭镇。

金山镇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质构造特点及其演化历史谢声宏1253522 地质学概述:金山镇地区沉积地层丰富,有D2,D3,C1,C2,C3,P1,P2,T2,T3,K1,K2地层。

构造现象复杂,包括了逆冲断层,走滑断裂,伸展构造,构造窗,飞来峰以及许多背斜向斜,并且发生了两次岩浆活动。

发生过长时间的连续海相沉积,也发生过大规模挤压作用,形成了现在发杂多变的地形。

一、地层构造现象特点1.地层描述A.K1~K2地层岩性为砂岩,是陆相沉积,在地质图上出露面积较小,只在左上方和上方偏右有分布,倾角很小,仅在5到8度,为水平岩层,与下部的岩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B.T2~T3地层分布在地质图中央位置,总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处在一个逆冲推覆构造的边缘。

岩性T3地层为灰岩,T2地层为泥灰岩,为海相沉积产物。

缺失的T1地层应为沉积间断造成,反映了一次垂直的抬升作用和一次同样垂直的沉降作用。

C.P1~P2地层在地质图上分布广泛,占了很大面积,被三个逆冲断层多次隔断,在每个逆冲断层两侧都有分布总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

岩性为灰岩,属于海相沉积。

D.C1~C3地层占地质图面积最大,分布也很广泛,总体走向较稳定,为东北-西南走向,发育了大量的构造现象。

奇峰,雨峰和诸岭这几座地质图上标记出来的山峰都是C1~C3地层上形成的。

金山镇和王家村,河北村都是建在河流边上的C1~C3地层上,可见此地层对当地乡土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的独特意义。

E.D2~D3地层只出露于地质图的东南角,东北-西南走向, D2地层为页岩,D3地层为砂岩,可见经历了一个陆相的沉降过程。

2.岩浆岩岩浆岩出露在地质图东北角,花岗岩被斑岩切割,可见花岗岩先形成,后又发生岩浆活动,形成斑岩。

花岗岩西侧界限为第三条逆冲断层,应该是喷发后发生逆冲推覆作用,覆盖了原来的一部分花岗岩。

而斑岩则穿过了逆冲断层和花岗岩,但被K2岩层覆盖,可见斑岩的形成在第三次逆冲推覆作用后,K2之前。

花岗岩呈面状分布,而斑岩的出露形态则是狭长的条状,可能是呈岩墙产出。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班级:10011014姓名:付博烨学号:1001101413指导老师:家富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6月16日目录第一章引言----------------------------------2第二章地层----------------------------------3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5第四章地质构造----------------------------6第五章地质发展史-------------------------10第六章结束语-------------------------------12参考文献---------------------------------------12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奇峰、雨峰、孤峰、伏牛山等。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西高东低。

图区人口4万,分布于王庄、安村、王家庄、村金山镇等。

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村镇主要分布于这条河即其支流附近。

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没有等高线,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5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本报告主要由本人于2012年6月16日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绘制该地区的联合地质剖面图、构造纲要图并研究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

第二章地层该地区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地质年代从D2至K2,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

2.1 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闫浩波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闫浩波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班级:10101013姓名:闫浩波指导老师:张宏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4月8日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第四章地质构造第五章地质发展史第六章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图Ⅰ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图附图Ⅱ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74.8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雨锋、奇峰、孤峰等。

从何流体其特点判断,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图区人口1.3万,村镇主要分布于图区东南方河流附近地势平坦地区。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

本报告主要由闫浩波于2012年4月完成,工作主要包括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地层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中泥盆统(D2)至上白垩统(K2),中间缺失下三叠统(T1)上三叠统(T3)和侏罗纪(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

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和中泥盆统(D2)为砂岩,分别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东以及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上泥盆统(D3)为页岩,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下石炭统(C1)至中三叠统(T3)均为灰岩广泛分布于金山镇地区。

东北角陵庄出现岩浆岩,即斑岩和花岗岩。

最老的地层中泥盆统(D2)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地区,最新的岩层则出现在西北角(K1、K2)和北部略偏东(K2)两处,为水平岩层,这两处水平岩层和下面的倾斜岩层形成角度不整合。

从地质界限的行迹以及地层产状可以看出中三叠统(T2)与上二叠统(P2)形成平行不整合。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东北角面积较小,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

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岗岩又覆盖于下盘的T3、T2、P2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的形成;斑岩覆盖与花岗岩之上,其边界线也被K2截断,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K2。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可编辑)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第一章引言通过对金山镇地区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金山镇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这要求我们合理把握平面和立体思维的转换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我们的分析基于《金山镇地质图》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图上1厘米相当于自然界1公里该地质图长185厘米实际长度185公里宽14厘米实际长度14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59平方公里整个地区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位于700米-1800 米的范围内北部以渚岭最高达1800米南部以安村最低接近750米在沿NW-SE方向上该地区地貌有三次大的起伏伏牛山雨峰孤峰所在山脉位于起伏瞰点基于《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我们编制了同比例尺的《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和《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这给我们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提供不同的视角带来极大的帮助在纲要图上容易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现象相当丰富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将该地区地层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行不整合D2-P2与K1-E角度不整合T2与K1-E 接触关系不明显如图1 从西向东依次有9条走向一致的褶皱包括5条背斜和4条向斜有14处断层包括4处平移断层5处正断层5处逆断层3处岩浆侵入体2处斑岩侵入体和1处花岗岩侵入体此外该地区还有一处倒转构造一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如表1构造名称数目构造名称数目K1-E向斜 5 正断层 5,,,,,,,,,背斜 4 逆断层 5T2::::::::: 倒转构造 1 平移断层 4D2-P2 斑岩侵入体 2 构造窗 1花岗岩侵入体 1 飞来峰 2图1 表1第二章地层与构造根据地层出露界线分析金山镇地区地层沉积时间从古生界到新生界包括中泥盆统到老第三系的一系列岩层但缺失上下三叠统岩层在《金山镇地质图》可以明显发现东南部出露地层较老其中上中泥盆岩层发育完好而西北部出露地层较新典型代表是发育广泛的白垩纪岩层并且在该地区更西北处出露部分第三系岩层在地质图上可以发现D2-P2岩层产状近似一致走向NE-SW岩层整合接触因此D2-P2岩层为一个构造层T2岩层上出现大断层它也呈NE-SW走向但它与D2-P2岩层之间并未出露T1地层可知它与D2-P2岩层平行不整合因此T1地层为一个独立构造层K1-E 地层产状近似一致为整合接触可是它与D2-P2地层产状差异大岩层出露交错明显尤其是在该地区伏牛山附近K2地层倾角为10?而C3倾角为50度因此T2与D2-P2岩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于是在纲要图上有三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行不整合D2-P2与K1-E角度不整合T2与K1-E接触关系不明显断层构造在该地区发育广泛并且种类多样为使纲要图的编制方便我们把断层依次编号F1-F14并且在纲要图上红色线条表示首先我们可以在地质图上发现两条大的逆断层线F8和F14都呈NE-SW走向其中F14逆断层线出露在一处褶皱的东坡断层倾向SW320?倾角20?-30?为走向断层断层穿越了P1C3C2C1的一系列地层北端止于K2地层可知此处断层P1之后K2之前根据剖面图分析F14上盘为C2C1地层在上盘中发生了一次向斜和一次背斜褶皱下盘主要为为T2P1P2地层由于下盘发生了倒转并且和上盘相对应的地层剥蚀严重因此此断层的断距不好分析但可以确定此处断层发生在上盘褶皱之后在F14断层线中部有两条平移断层线F12F13与之相交两条平移断层均主要发生C1地层F12处于雨峰西南附近为左行平移断层它把C1地层完全错开部分延伸在C2地层并且切割F14逆断层由此可以推测F12平移断层发生在F14逆断层之后位于奇峰附近的平移断层F13为右行平移断层断层延伸于C1C3P1地层它和F12一样发生在F14逆断层之后F14逆断层的东南方有一处更为复杂的逆断层F8F8断层线主要出露在P1P2T2地层贯穿整个金山镇地区断层倾向SW320?倾角20?-30?为走向断层由A-B剖面图知F8的上盘是F14的下盘其中C2C3P1等地层发生明显的倒转比如该盘C2两侧倾向相同倾向NW130?左侧倾角40?-45?右侧大约75?F8的下盘岩层组成种类多包括泥盆到三叠的系列岩层下盘有一个紧闭向斜一个开阔向斜以及一个中常背斜虽然下盘并未出露白垩系地层但根据紧闭向斜处岩层厚度推测该紧闭向斜核部可能存在白垩系地层构造由于倒转构造受到断层后期不同程度的地表剥蚀在此断层上体现出一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构造窗位于五里河附近透过此构造窗可以看到下盘的P2T2岩层两严层厚度相当向NW方向倾斜飞来峰可以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一处位于安村西南方不远处飞来峰规模小另一处位于孤峰周围规模比前者大两处均由P2T2岩层组成岩层产状近于一致向NW方向倾斜倾角在30?-40?的范围内该地区除了以上两处大的逆断层还在西南边陲河北村周围发育了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在地质图上共标记了5处在纲要图上编号为F1-F5这5处正断层大多出露在D2岩层均为发生在一条大的背斜褶皱构造上的横向断层而这些断层的倾向大小皆在80? -85?的范围内近于直立只是倾向不同而已可以推测这5处断层是发育在同一个时期是该处褶皱形成之后继续受到NW-SE方向的主应力场而发生的脆性断裂这些断层出露的岩层为中泥盆系砂岩砾岩它下部岩层为下石炭系砂岩砂砾岩都是典型的脆性岩层由于岩石之间粘度u值小所以在背斜逐渐隆起的过程中岩层发生了刚性破裂估计伴随背斜的进一步发育这种近于直立的断层数目会增多并且可能延伸到C1层离河北村最近两处和最东边一处向东北方向倾其余两处向西南方向倾此外5处正断层形成于同一时期同一构造应力场的还有P1C2岩层间的两处平移断层F6 和F7金山镇地区是发育断层的温床也是发育褶皱的乐园该地区褶皱发育完好并且出露明显的有9条向斜5条背斜4条在该地区的构造纲要图上由西向东依次编号为f1-f9f1处于最西段褶轴走向NE-SW绵延十数公里褶轴主要由C1C2P1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角40?-50?东侧岩层倾角50?-70?为开阔褶轴f1西邻白垩系地层与白垩系地层角度不整合因此此褶轴形成在白垩系以前f2为一个狭长向斜走向和f1一致f3褶轴规模比f1略大连接雨峰和奇峰主要由C1C2C3P1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角20?-30?东侧岩层40?左右为开缓背斜f3褶轴上发生了两处平移断层并且与逆断层F14毗邻f4褶轴位于金山镇中部是构造最为复杂的褶轴褶轴主要由C1C2C3岩层组成形成一个鞍状背斜南部有一处构造窗F11可以看到P2T2地层的出露在A-B剖面图上可见褶轴东西两侧岩层倾向相同西侧倾角40?-45?东侧岩层倾角70?-80?发生明显的倒转f4褶轴北端止于K2地层而又被包夹在两断层之间并且断层以外难觅该褶皱影迹因此它形成于两处主断层和白垩系岩层之前f6褶轴紧邻F8逆断层有两座飞来峰它南部的P1地层还有一对内部小褶轴它南部偏西处有一处断裂的向斜褶轴f5 它处于F8逆断层下盘P1地层的内部小褶皱应该是褶轴f5的翼部延伸构造在f6褶轴的东南不远处有一条狭长的向斜褶轴f7所涉地层基本上是二叠系地层这些褶皱走向大致相同应该是同一构造应力场下形成的并且形成时间相差不远该地区西南部有另一处复杂褶轴f8一方面f8褶轴岩层组成种类丰富包括D2D3C1C2C3的系列岩层褶轴左右两侧岩层产状对称左侧倾向NW330?倾角35?-50?右侧倾向SE150?倾角40?-45?为开缓褶皱另一方面该褶皱上发育众多的平移断层共7处平移断层分布有两个规律一是沿着褶轴方向的转折点分布另外是沿着褶轴方向的拐点分布由此获取褶皱的相关性质转折点和拐点受力比其他处大金山镇地区的正西部和东北部出现斑岩侵入体正西部斑岩侵入体依次透切中白垩统砂岩页岩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以及部分侵入中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东北部陵庄处斑岩斑岩侵入体依次透切花岗岩侵入体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以及部分侵入下二叠砂岩在这两类侵入体中斑岩侵入体呈细长的脉状穿插能力强花岗岩侵入体沿着T2 岩层内断层线和T2与P2的地质交界线发生整体侵入范围相对较大由于两类侵入体切割的最新地层为T2地层可知侵入体是T2后期形成的根据花岗岩的侵入特征可知断层可为岩浆侵入提供天然通道第三章构造发展简史金山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一直稳定地沉积进行到上二叠纪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用显著重力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二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随着褶皱的不断发育岩层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应力越来越大在上二叠纪可能就行成了该地区中部的倒转地层并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包括两处大的逆断层和东南部一系列平移断层断层的发生缓解了岩层之间的紧张气氛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沉积环境致使后来的三叠纪沉积岩层不能够和老岩层很好的整合在下三叠纪和上三叠纪该地区抬升出露海平面因此该地区缺少下三叠和上三叠岩层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由于三叠纪沉积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风化剥蚀和褶皱进一步发育使地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因为如此白垩纪的沉积岩更加不能够和老岩层整合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垩系地层和其它老地层角度不整合的原因白垩纪该地区地壳基本稳定下来后期的沉积岩层都能够很好整合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壳深处的地幔热流不堪日益沉积的重荷它向地壳岩层侵入下白垩纪在该地区东北部出现花岗岩侵入体在上白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入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岗岩侵入体中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风化剥蚀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干道在水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自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构造神奇的金山镇。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第一章引言通过对金山镇地区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金山镇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

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

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这要求我们合理把握平面和立体思维的转换,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我们的分析基于《金山镇地质图》。

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图上1厘米相当于自然界1公里。

该地质图长18.5厘米,实际长度18.5公里,宽14厘米,实际长度14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59平方公里。

整个地区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位于700米-1800米的范围内,北部以渚岭最高,达1800米,南部以安村最低,接近750米。

在沿NW-SE方向上,该地区地貌有三次大的起伏,伏牛山,雨峰,孤峰所在山脉位于起伏瞰点。

基于《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我们编制了同比例尺的《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和《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这给我们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提供不同的视角,带来极大的帮助。

在纲要图上容易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现象相当丰富。

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将该地区地层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行不整合,D2-P2与K1-E角度不整合,T2与K1-E 接触关系不明显。

(如图1)从西向东依次有9条走向一致的褶皱,包括5条背斜和4条向斜;有14处断层,包括4处平移断层,5处正断层,5处逆断层;3处岩浆侵入体,2处斑岩侵入体和1处花岗岩侵入体。

此外,该地区还有一处倒转构造,一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

(如表1)构造名称数目构造名称数目向斜5正断层5背斜4逆断层5倒转构造1平移断层4斑岩侵入体2构造窗1花岗岩侵入体1飞来峰2图1表1第二章地层与构造根据地层出露界线分析,金山镇地区地层沉积时间从古生界到新生界,包括中泥盆统到老第三系的一系列岩层,但缺失上、下三叠统岩层。

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构造地质学)

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构造地质学)

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构造地质学)一、地质概况金山镇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部,属于温州市瑞安市管辖的一个小镇,总面积为130平方公里。

地处东经120°15',北纬27°43',地形起伏较大,最高海拔为1098米。

该地区属于海拔较高的山区,自然环境独特,风景秀丽。

二、岩石地质学金山镇区域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和片麻岩。

花岗岩呈中等到粗粒状,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片麻岩呈深灰色或灰黑色,主要成分为石英、斜长石和云母等。

这些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的构造环境中,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大规模的变形和次生变化。

三、构造地质学金山镇所处的地区属于华南岩浆岩成因区。

在构造地质学方面,该地区具有多种结构类型,包括叠加构造、走滑断层、斜坡贯入构造等。

其中,叠加构造是最常见的构造类型之一,它主要是由构造平面在变形中垂直转动而形成的。

走滑断层则是指在地壳中沿走向方向滑动的断层。

斜坡贯入构造则是指在构造运动中,由于不同岩性的抗力不同,所以在岩石中形成了斜坡状的断层或贯入。

四、地震地质学金山镇所处的地震带是华南地震带的一部分,该地区受到了华南地震活动的影响。

近年来,该地区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93年文成地震和2003年东阳地震等。

由于该地区地形较为陡峭,地震等自然灾害易发生,需要对地震进行更加密切的监测和预警。

五、结论综上所述,金山镇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包括叠加构造、走滑断层、斜坡贯入构造等多种类型。

该地区的岩石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形成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的构造环境中。

由于该地区地形较为陡峭,地震等自然灾害易发生,需要对地震进行更加密切的监测和预警。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目录第一章引言 (2)第二章地层 (3)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5)第四章地质构造 (6)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10)第六章结束语 (11)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68平方公里。

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奇峰、雨峰、孤峰、伏牛山等。

该地区水系较发育,有1条干流,2条一级支流,5条二级支流。

各支流的大体流向为由北西往南东。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金山镇地区人口4万,分布于王庄、安村、王家庄、河北村金山镇等。

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村镇主要分布于这条河即其支流附近。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没有等高线,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本报告主要由本人于2012年4月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绘制该地区的联合地质剖面图、构造纲要图并研究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

第二章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2.1 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为河流相沉积,呈闭合圆状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的背斜核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泥岩主要为滨——浅海沉积相,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东南部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为滨海沉积相,主要呈闭合椭圆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东南部、奇峰—雨峰地区、渚岭地区及五里河西南部,其次作为背斜两翼呈条带状出露于河北村及其东部,与上覆岩层整合接触,出露面积较大,约为21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雨峰—奇峰周边、渚岭周边、五里河西部、金山镇与河北村之间及河北村东部,出露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

金山镇读图报告

金山镇读图报告

金三镇地质图读图报告一、综述金三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小比例尺,而且没有等高线,在地势判断上只能依据河流的走向、山峰所在等进行相对高度判断。

河流流向自西向东,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

本地地质宏观上为北西过高,南东低;最高处为渚岭1800米,最低处为五里河西北方向高度应小于800米,故本地质图最大高差约为1000米。

从地质时代及其岩石类型可观察出D1-P3为三次小构造运动依次:海进、海退、海进,P3与T2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为平行不整合,E与T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

此地区地质构造非常剧烈,形成了7个明显的褶皱自西向东依次编号为f1-f7;断层可分为三组:(一)、北东南西走向的2个逆冲断层F1、F2, (二)、4个平移断层,F3~F6,(三)、5个北东南西正断层F7~F11;一个构造窗,两个飞来峰;并且有两次岩浆岩侵入。

二、褶皱f1背斜位于地质图的北西角,走向近北东-南西,两翼倾向相反,左翼倾角约45°~50°,右翼倾角约70°;枢纽由中间向两侧倾伏。

核部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岩层(C1) ,两翼依次为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岩层(C2),下二叠统砂岩、泥岩岩层(P1),中二叠统砂岩岩层(P2)。

顾名为斜歪倾伏背斜。

f 2向斜位于f1背斜东侧,走向近北东-南西,两翼倾向相反,左翼倾角约70°,右翼倾角约50°;枢纽由中间向两侧倾伏。

核部为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岩层(C2),两翼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岩层(C1)。

顾名为斜歪倾伏向斜。

f3背斜位于雨峰至奇峰一带,走向近北东-南西,核部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岩层(C1),一翼因构造运动形成断层消失,一翼正常倾角约为50°,为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岩层(C2)。

根据剖面分析应为斜歪倾伏背斜。

f4背斜位于五里河北西侧至渚岭一带,走向近北东-南西,两翼倾向相同,左翼正常倾角约40°~70°,右翼倒转倾角约45°~70°;枢纽具波状起伏。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

统(C3)灰岩.下二叠统(P1)灰岩.上二盘统(?2)灰岩.中三会统泥<T2)朮岩.上三烝统fT3)灰岩.下勺至统(K1丿砂岩、上勺至统<1<2)抄岩。

其中侏罗世与Ti岩层发生缺夫。

出恋地层面积较大的有Ci. C2. C3、Pb较小的有D2O由上表可知,该地区地层摟触关糸有整合摟紐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摟触•又有平行不整金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P2—T2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摟舫,K1与下伏地层则表现%角度不整合接紐’其余岩层之间则表现为整合接紐。

第三*岩象岩该地因东北角陵庄附近有有丫抡岗岩体及耳斑岩脉兴出。

一、丫抡岗岩体丫抡岗岩体主要尹出于⑦■⑨栩皱处,规核和对较丸;图出空面积约为4kn?,与谢岩呈不整合樓紐;佞入肘代为勺垩糸甫期和三轻糸后期,即褶皴形成之后凌冲斯层形成之前。

其西部拔标号为F4逆冲斯层切斯且拔其上盘标号为⑤的栩绒复盖。

二、耳斑岩体耳斑岩脉主要庐出于丫抡岗岩体之上,呈脉状分布,岀矗面积较小,图面积约为IknA 与国岩呈不整合摟触,佞入肘代为K1之前逆冲断层形成之后。

其向北疫盖过逆冲断层F4 并祓K2岩层覆盖;向南覆盖于丫抡岗岩体及@)号向斜的南东翼上。

第构凌金丄氛地区地形构凌主要有褶皴和斯层。

第一节该地区褶皴发育较为兜整,为阿余卑斯无褶皴。

从该地区构凌纲要图(附图2丿上可知主要有五组背斜和夫组向斜,轴向均为北东一南西方向。

下面对纲要图中标号①一(11)的其中:Q)号向斜住于西北角处,其北西翼部枚K1岩星覆盖,并沿东北方向延伸到图幅外谢。

该向斜•竝.图延伸长度约为7km,出蛮宽度约为2km。

②号背斜住于奇吗>一雨车西北方向约2km处,其南东翼至核心'岩层发生例转,并祓逆冲斯层Fi切靳,从而整个背斜成为逆冲断层F1的上盘。

其枢纽向两边倾伏,褶皴呈长桶国状形恚。

淮.图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10km,出空宽度约为1.5km。

③号向斜住于奇车一雨车西北方向约1km处,沿抽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曲。

其北西翼祓逆冲新层Fi切断,整个向斜成为适冲断层F1的下盘;枢纽向两边扬起.,而使向斜宽度由中部向两边逐渐增加。

构造描述金山镇

构造描述金山镇

(一)前言本次实习是继之前几次构造实习之所学所练的一次综合训练。

要求了我们要熟练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内容,识图作图技能,并能够加以运用的一次重要的教学实习。

此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所显示内容丰富,最高峰为图北的诸岭海拔在1800米,其他山峰有雨峰(1500m)、奇峰(1600m)。

通过河流的特点来看可知整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

区域内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密度不大,村镇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地势平缓的地区,其中包括金山镇,王家庄,河北村。

图中信息包括岩层的年代,岩性,主要的构造,村落等。

由于图内未标注等高线,作图时我们通过河流,山峰,峡谷等一些特殊的地貌因素大致的来判断高程。

通过出露的时代底层,判断其展布情况接触情况,形态特征,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地图判断。

为此,我们制作了金山镇地区的构造纲要图。

1.地层:地质图上出现的地层有:……抄图。

中间缺失了T1和一阵套侏罗纪地层,地层的走向为北东南西走向。

东北角陵庄出现岩浆岩。

最古老的地层D2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一带。

最新的岩层出现在西北角和北部偏东地区K1,K2,这两处水平岩层与下伏地层(C2,C3,P1,P2,T2)形成角度不整合。

通过图中岩层界限描述得T2与P2中间缺失T1形成了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2岩浆岩:在金山镇地区东北角出露面积较小的花岗岩与花岗斑岩,其构造与周围岩体产状平行。

由于逆冲断层切割了花岗岩体,表示逆冲断层在花岗岩侵入之后形成,而花岗岩下方有地层T3,T2,P2,,表示花岗岩侵入在下方褶皱形成周后的时间形成。

花岗斑岩切割了花岗岩体却未切割K2地层,说明花岗斑岩的侵入在花岗岩侵入之后并且在K2形成之前。

3.构造:金山镇的地质图发育大规模褶皱,以及断层。

褶皱构造:金山镇的区褶皱总体组合为背向斜式,它们交替出现。

区域内褶皱轴迹近乎平行,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方向。

①奇峰-雨峰西北侧倒转背斜短轴褶皱,分布于奇峰-雨峰西北侧,延伸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核部为C1,宽度约为1000米,长度约6500米,平面上程不规则长半椭圆,长宽比约为13:2。

对金山镇地质图的构造发展史

对金山镇地质图的构造发展史

对金山镇地质图的构造发展史对地质图的构造发展史分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根据角度不整合划分构造层,然后对不同的构造层分别论述其构造特点;②从褶皱、断层的产状、形成时代和配套关系等方面分析构造特点,分析构造活动的期次;③把岩浆活动与褶皱、断层等分析出来的构造活动进行配套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少地划分构造期次,因为后期的构造变形往往会改造前期的构造变形,构造变形的期次越多,则早期构造变形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就越小。

金山镇地质图上的地质内容比较复杂。

1. 构造层划分——图区以下白垩统底面为界,分为两大构造层对金山镇地质图来说,首先根据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把图区分为两大构造层,下构造层由中泥盆统至上三叠统组成,其内部缺失下三叠统,上二叠统与中三叠统之间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构造层由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组成,上构造层地层倾角平缓,基本属于水平地层。

2. 下构造层中的褶皱下构造层内发育NE向褶皱,奇峰—雨峰、诸岭和河北村一带均是呈NE向延伸的大型背斜,在背斜之间发育向斜,其中逆冲断层上盘靠近断面的背斜(如奇峰—雨峰背斜和诸岭背斜)的东南翼倒转。

根据被褶皱的地层分析,这些褶皱应该发生于晚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

由于图区缺失侏罗纪地层,推测这些褶皱应该形成于晚三叠世末的NW-SE向挤压活动。

3. 下构造层中的断层下构造层内发育NE走向的逆断层,断面向NW方向倾斜,断面倾角17°~32°,反映逆断层形成于从NW向SE方向的挤压活动。

根据被截切的地层关系分析,逆断层形成于晚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

虽然逆断层截切褶皱,但由于逆断层与褶皱反映的应力机制基本一致,二者形成的时间又大致相当,推测它们均是在晚三叠世末从NW向SE的挤压过程中形成的,逆断层截切褶皱只是挤压活动中相对早晚关系的反映。

在下构造层中发育NW-SE走向平移断层,平移断层的位移较小,既有左行平移断层又有右行平移断层。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要求第一章前言简单叙述读图作业的目的要求,所读图幅的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以及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地层本文介绍了该区地层的一般特征,包括地层时代、地层分布和地层接触关系。

第三章结构报告的重点部分,注意层次、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首先应介绍构造的总体特征,再按构造层进一步展开。

褶皱:先介绍褶皱的总体特点,再重点描述两个典型褶皱。

断层:总体特征,再重点描述逆冲断层,概括其组合形式;正断层组合;平移断层。

岩浆岩:介绍岩浆岩的位置、规模、类型、与围岩的关系及岩体结构。

第四章地质构造发展史整个区域的构造事件被列为一个序列。

简述各构造阶段的构造活动特征,如构造运动的性质、构造作用的方向、方式、强度和岩体活动。

第五章结论简述综合作业的重要性、感受和认识,以及自己的收获。

目录第一章序言......................................................3第二章地层......................................................3第三章构造......................................................4第四章地质构造发展史.......................................5第五章结语 (6)第一章前言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分析、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没有等高线。

从峰峦、高程点和河流的分布及流向来看,金山镇西高东低,两岸多为峰峦。

这幅画的东南部有一条大河。

第二章地层地质图上地层的地质年龄范围为D2~E,中部缺失了一套完整的T1和侏罗系J地层。

金山镇地质构造报告

金山镇地质构造报告

金山镇地质构造报告金山镇地质构造报告一、引言金山镇位于中国的一个山区地带,地处于两个断层带之间。

本报告旨在对金山镇的地质构造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地质背景1. 地理位置:金山镇位于中国的XX省,距离省会城市XX市约100公里。

2. 地貌特征:金山镇周围主要由山脉和河流组成,地势较为崎岖。

3. 地质构造:金山镇所处位置为两个断层带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

三、断层带分析1. 主要断层带:金山镇附近存在两个主要断层带,分别是A断层带和B断层带。

a) A断层带:位于金山镇东部,走向大致为东西方向。

该断层带活动频繁,可能会引发地震等自然灾害。

b) B断层带:位于金山镇西部,走向大致为南北方向。

该断层带活动较为稳定,但仍需密切关注。

四、地质构造特征1. 山脉:金山镇周围分布着多座山脉,其中最高峰为XX山,海拔约XXX米。

2. 河流:金山镇附近有多条河流穿过,其中最主要的是XX河和XX 河。

3. 岩石类型:金山镇地区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和页岩等岩石组成。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1. 地震风险:由于金山镇所处位置位于两个断层带之间,地震风险较高。

应加强地震监测和防范措施。

2. 滑坡风险:由于地势崎岖,部分山坡存在滑坡风险。

应加强对滑坡的监测和防范工作。

3. 泥石流风险:在雨季或暴雨天气条件下,金山镇可能面临泥石流的威胁。

应建立泥石流预警系统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六、地质资源分析1. 矿产资源:金山镇地区存在一定的矿产资源,包括铁矿石、煤炭和黄金等。

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2. 水资源:金山镇附近有多条河流,具备丰富的水资源。

应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七、结论本报告对金山镇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根据分析结果,金山镇存在较高的地震风险,并可能面临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同时,该地区也具备一定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为了确保金山镇居民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防范工作,并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

金山镇地质综合报告

金山镇地质综合报告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综合报告姓名:李磨迹学号:1001093017班级:1001093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6月12日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的划分—————————————第三章构造————————————————————第一节中泥盆纪至晚三叠纪构造层————————第二节早白垩纪到玩白垩纪构造层————————第四章地质发展史—————————————————第五章结束语———————————————————金山镇地质报告附图附图Ⅰ金山镇构造构造纲要图附图Ⅱ金山镇联合剖面图第一章引言1区域地理概况,山脉,河流及交通位置.研究区金山镇地处造山带,整体海拔在700——1800米之间,图中三条主要山脉呈北东走向近等间距分布于金山镇西北部,为中山。

该地区地形整体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诸岭海拔1800米,位于金山镇西北约8km,村庄主要分布于河流流经的图幅东南地势低处,其中干流近北北东方向向南流去,两条主要支流由西北部山区汇水而来注入干流在P1流经地区。

该地区构造活动较为强烈,海拔较高,所以交通不太便利,只能依山建路。

2.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次实习为综合以前所学知识和实习经验设立,要求我们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3.完成工作量表1-1内容单位时间金山镇构造纲要图1件1小时金山镇联合剖面图1件2小时1份10小时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划分金山镇地区出露地层从中泥盆统到上白垩统,其中有两套地层缺失,分别为侏罗系和下三叠统。

根据地层产状及其接触关系判断侏罗系地层缺失为角度不整合,下三叠统地层缺失为平行不整合。

由此分为两个构造层,即K1-K2构造层,D2-T3构造层;以及两个构造亚层,即T2-T3构造亚层和D2-P2构造亚层。

各地层分述如下:表2—1分布面积岩性接触关系泥盆纪地层出露于东南部地区呈条带状产出约10km2 中深海向页岩及砂岩与上覆岩层整合接触,与下伏岩层关系未知石炭纪地层出露地域广泛,主要在西北部山区约230km2 滨浅海相砂岩及灰岩与上覆二叠系和下伏泥盆系岩层均为整合接触二叠纪地层各地区均有出露,主要发育于毗邻金山镇西北部呈地区呈北东走向约50km2 滨浅海相砂岩及灰岩同下伏石炭系整合接触,与上覆三叠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三叠纪地层主要出露与中部地区,同样呈北东走向约40km2 滨海相灰岩,泥灰岩与下伏二叠系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白垩系角度不整合接触侏罗纪地层该地区未见出露,可能在该地区该时期未接受沉积∕∕∕白垩纪地层出露与地区北部,约30km2 陆相砂岩与下伏三叠系角度不整合接触,产状近水平第三章构造该地区构造总体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沿该方向发育有一系列褶皱及断层,主要位于西北部山区,三条逆断层为典型逆冲推覆构造组合,也因此多发育近倒装和不完整的褶皱;次生构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主要为一些平移断层和一系列正断层组成的地垒地堑。

金山镇构造演变史

金山镇构造演变史

金山镇构造演变史高聪1451891构造层与构造形态金山镇地区以角度不整合为界划分为D2—T3构造层和K1—K2构造层,其中D2—T3构造层以平行不整合为界划分为D2—P2亚构造层和T2—T3亚构造层。

由于向斜背斜较多,无法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命名。

从西向东,对向斜背斜依次编号①—⑪。

从西向东对断层进行编号,F1—F6,其中F1,F2和F4为逆冲断层,F3,F5为平移断层,F6为正断层系。

D2—P2亚构造层以褶皱变形为主,研究区出落了多组向斜和背斜(不包括⑥,⑦,⑨向斜),同时发育三组逆冲断层(F1,F2和F4)和正断层系F6及走滑断层系(F3,F5)。

褶皱①向斜位于西北角处,其北西翼部被K1岩层覆盖,并沿东北方向延伸到图幅外围。

轴面倾向为307°,倾角为82°,近直立。

核部为P1地层,两翼为C2,C3地层。

翼间角为75°,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倾角60°,南东翼倾角45°。

②背斜位于奇峰—雨峰西北方向约2km处,其南东翼至核心岩层发生倒转,并被逆冲断层F1切断,从而整个背斜成为逆冲断层F1的上盘。

其枢纽向两边倾伏,褶皱呈长椭圆状形态。

轴面倾向为308°,倾角为72°,斜歪。

核部为C1地层,两翼为C2,C3地层。

翼间角为15°,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倾角65°,南东翼倾角80°(倒转)。

③向斜位于奇峰—雨峰西北方向约1km处,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

其北西翼被逆冲断层F1切断,整个向斜成为逆冲断层F1 的下盘;枢纽向两边扬起,而使向斜宽度由中部向两边逐渐增加。

轴面倾向为312°,倾角为78°,斜歪。

核部为C2地层,两翼为C1地层。

翼间角为65°,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倾角70°,南东翼倾角45°。

④背斜位于奇峰—雨峰处,南东翼岩层发生倒转并被逆冲断层F2切断,使整个背斜成为逆冲断层F2的上盘;且其在奇峰与雨峰南部位置被两条滑移断层错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金山镇地质图的构造发展史
对地质图的构造发展史分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根据角度不整合划分构造层,然后对不同的构造层分别论述其构造特点;②从褶皱、断层的产状、形成时代和配套关系等方面分析构造特点,分析构造活动的期次;③把岩浆活动与褶皱、断层等分析出来的构造活动进行配套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少地划分构造期次,因为后期的构造变形往往会改造前期的构造变形,构造变形的期次越多,则早期构造变形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就越小。

金山镇地质图上的地质内容比较复杂。

1. 构造层划分——图区以下白垩统底面为界,分为两大构造层
对金山镇地质图来说,首先根据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把图区分为两大构造层,下构造层由中泥盆统至上三叠统组成,其内部缺失下三叠统,上二叠统与中三叠统之间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构造层由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组成,上构造层地层倾角平缓,基本属于水平地层。

2. 下构造层中的褶皱
下构造层内发育NE向褶皱,奇峰—雨峰、诸岭和河北村一带均是呈NE向延伸的大型背斜,在背斜之间发育向斜,其中逆冲断层上盘靠近断面的背斜(如奇峰—雨峰背斜和诸岭背斜)的东南翼倒转。

根据被褶皱的地层分析,这些褶皱应该发生于晚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

由于图区缺失侏罗纪地层,推测这些褶皱应该形成于晚三叠世末的NW-SE向挤压活动。

3. 下构造层中的断层
下构造层内发育NE走向的逆断层,断面向NW方向倾斜,断面倾角17°~32°,反映逆断层形成于从NW向SE方向的挤压活动。

根据被截切的地层关系分析,逆断层形成于晚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

虽然逆断层截切褶皱,但由于逆断层与褶皱反映的应力机制基本一致,二者形成的时间又大致相当,推测它们均是在晚三叠世末从NW向SE的挤压过程中形成的,逆断层截切褶皱只是挤压活动中相对早晚关系的反映。

在下构造层中发育NW-SE走向平移断层,平移断层的位移较小,既有左行平移断层又有右行平移断层。

平移断层既截切褶皱,又截切逆断层。

由于平移断层反映的应力机制基本与褶皱、逆断层相同,推测平移断层与褶皱、逆断层都形成在晚三叠世末从NW向SE方向的强烈挤压活动中。

在图区的东南角,在河北村一带,在下构造层中还发育NW-SE走向的多条正断层,它们组合成为地堑-地垒式构造。

它们截切褶皱,应该形成于褶皱之后,这是褶皱形成之后伸展活动的反映。

4. 下构造层中的岩浆岩
在图区东北角的陵庄一带发育花岗岩和斑岩岩脉,花岗岩侵入于中二叠统和中—上三叠统之中,同时又被逆断层覆盖,反映花岗岩形成于晚三叠世地层沉积的后期。

在花岗岩浆活动的晚期又出现了斑岩岩脉。

5. 图区反映的构造演化史
从中泥盆世到晚二叠世,图区持续沉降,形成了大套的砂岩、页岩和灰岩地层。

晚二叠世晚期本区抬升,导致下三叠统缺失沉积。

中三叠世初本区又开始沉降,接受了中-上三叠统泥灰岩和灰岩地层。

在晚三叠世晚期,本区受到比较强烈的伸展作用,在图区的东北部陵庄一带发育花岗岩侵入体和斑岩岩脉。

晚三叠世末,本区受到从NW向SE方向的强烈挤压,在中泥盆统—上三叠统中形成了NE走向的褶皱、逆断层和NW-SE走向的小规模平移断层,同时导致图区隆升并遭受剥蚀,使图区缺失侏罗系。

后来的风化剥作用在雨峰与王家庄之间
的逆断层上盘分别形成了一个飞来峰和一个构造窗。

早白垩世初,本区的构造活动趋于平静,图区北部沉降并接受了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砂岩沉积,图区的东南角河北村一带因为伸展作用而发育NW-SE向的正断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