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浅析庄子,大宗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大宗师》
《大宗师》是《庄子》的本体论,文章既讲“道”,又讲如何修“道”、得“道”。
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之师,万物之宗,因此将“道”命名为大宗师。
“道”是有生命的,万物是有生命的,人也是有生命的,人得道就便可以遨游于天地,与天地为一体。
一、《大宗师》的思想
“真人与真知”的思想
何谓真人。
古时候的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为真人,“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为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为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为真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为真人。
而首先有真知才能成为真人,只有真人才能知道真知,又只有“真人”才能体会“道”。
怀疑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事物、自然,达到最高的境界才叫做“真知”。
而人们认识的对象总是变幻不定的,这就是人们的认识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
庄子认为认识的主体人是具有局限性的,认识的客体对象又是具有变易性、表达它的语言往往是难以准确无误的,因此我们的认识活动只能获得相对性的意见,而非终极性的真相。
庄子的宇宙观和无神论
庄子宇宙观的内容很少,在本章中提到“夫道,有情有信,旡为旡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是无神论者。
庄子的“天”即是自然,“道”是自然的法则,而非人格化的“天”和“神”。
庄子的生死观
“以少为善以老为善,以始为善以终为善”。
庄子看淡生死,认为生死天命,死生一体,我们应欣然地接受这种固然的变化、形体的存在与消失,不拼命趋赴生,也不竭力靠拢死,顺其自然,安然处之。
庄子的爱情观
如若把“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仅看作一种爱情观。
在庄子看来,如果人生是在相濡以沫的困境中乏味地渡过,两个人还不如将过去的生活全部忘记,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荡,即使彼此不再认识。
就这一点上看来,庄子的爱情观既是玄虚的又是现实的。
庄子的道德观
庄子自己认为,他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是相互违背的。
儒家强调“礼数”,用“礼教”来约束人们,而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世间有很多的道理法规,而他们都是合乎自然的,不在乎外在的形式、约束,只存在于人的本真中。
庄子批判儒家的“仁义”、“礼仪”,认为那是对人们的摧残。
庄子的辩证思想
庄子认为有无相生,生死相依,始终相伴。
他认为,这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死是浑然一体的,“善妖善老,善始善终”。
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自然与天不会因为相互
对立而相互超越,天即人,人即天,天人合一。
低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会陷入绝境的,但是庄子还是相信能够“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
子舆病入屈曲的样子,却能欣然地接受自己的样子,安于事实,顺应自然,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
庄子讲人对于造物者,就好比金属对于高超的冶金工匠,应该低调为人,并非有了人的躯体形骸就能“成人”了,也就是为人要谦虚谨慎。
庄子的人生观与“大道合乎自然”的思想
庄子的思想从根本上是源于老子的思想,庄子和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合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也合称为老庄哲学。
他们都认为天下万物源于道,道就是自然之理,因此人们要“因道”,就是尊重道,尊重自然,而不是人为,如果遵循“人为”,就会伤害本真。
庄子认为,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而道法自然。
这就是“大道合乎自然”,而自然就是自然而然。
“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这就是“道”的魅力所在,也便成为了人们无尽的追求。
大道合乎自然是贯穿于文章始终的思想。
文章用很多寓言故事告诉不同的道理,而这些故事根本的奥秘都在于大道合乎自然。
“道”无形无体,不能听见,不能触摸,只能用心去感受。
“道”高于天,高于“国君”,是人们追求的本真所在。
人人想得“道”,可是道却不可以学习而得到。
忘记天下,忘记万物,忘记自己的存在,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然后就能感受到“道”的存在。
“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这便能进入“道”的境界。
《庄子》致力于为我们回答一个至尚的问题,就是如何“知道”“安道”“得道”,而庄子认为,只有当我们忘记了形骸、忘记了外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的时候,便能自然而然地得道。
因此,我们应该有朴素的思想境界,不刻意地去追求,不可以地去遵循,不受“撄宁”,不拘泥于世俗物质,无所谓得失,无所谓生死,并且保持这种思想永远没有终结,也就是保持“道”的人生追求和人生观。
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进入大道的自然。
庄子认为“无思无虑”、“无处无服”、“无从无得”我们便可以“知道”“安道”“得道”。
也就是说,我们什么都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我们便可以让自己有限的生命进入大道的自然。
二、经典语句分析
《大宗师》中一些名句、经典,这些都广为人们所知,而再次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地方。
我们可以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可以应用于其他的领域,也可以怀疑原文的意思,保持自己独特的见解。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选择“相忘于江湖”,前面侧重于爱情观来介绍着一观点。
其实,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同样适用。
人与人最好不要走到这一境地,当大家都处于困窘,为了脱离苦海,彼此不得不相互牺牲,这样可是多么悲哀的一个社会。
与其这样,还不如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游荡,即使是在自己饿窘境里摸索,即使在不认识对方。
我们可以有所选择的作为:和自己至真的人相濡以沫,和其次的人相忘于江湖。
国家的交往,也可以运用这一道理。
当代国家间交往的基础是国家利益,而在大的风浪和泡沫面前,我们应该是有所选择的作为,首先应该是保障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
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人民币只可能也只可以在一定程度贬值。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我们善始善终,相信存在即合理,为自己的存在而安然,为自己的离去而安然。
这让我们联想到一个成语“宠辱不惊”。
面对生死的变化,我们镇定自若,不趋附生,也不追求死。
“善始善终”在长期的使用中,由“以之为善”更多地直接用成“有始有终”、“有头有尾”的意思。
其实“善始善终”的原意更是一种境界,因为它包含着一种感情。
事实上,我们不仅以“善始善终”来看待自己的生死得失,而且对于他人也是如此,不轻易破坏他人、外物存在的条件。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
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
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旡私覆,地旡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
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这是我的解析中不认同原文的一处,“命”是天命的意思。
子舆穷途潦倒,不是天地的无情,也不怪父母,至于怪谁,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他到达这幅田地的就是命运的安排。
这种归于“天命”的思想,体现了我们无法掌控的“道法自然”,就像生死的变化、昼夜的更替是我们无法扭转的,无法把握的只有顺从。
从这一层面上理解,固然合理。
但是,事实上,我们是不能把所有的原因归于命运的安排的,导致如此这般地结果,往往更多的是在于我们自身的“把握”,在于我们没有努力去改变。
就这一问题上,我个人认为,人生应该是有所坚持,有所顺从的。
顺
从的是自然而然的法则,坚持是在尊重这种法则的基础上,坚持努力把握,朝着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努力。
穷途末路又是一种路,这便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会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独特风景。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无需刻意地“听天由命”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评析《大宗师》
《庄子·大宗师》从不同层面或多或少体现了庄子的认识观、宇宙观、道德观、爱情观、生死观、无神论的思想,并相应地可以引出,其政治主张、人生观。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不可能是孤立的,联系整个《庄子》以及道家的思想,再来品味体察庄子在《大宗师》里渲染的思想,就豁然开朗了。
庄子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主张“大道合乎自然”,让这种“坐忘”“无为”“无所谓”的思想贯穿于《庄子》的章篇,而事实上,庄子处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历史时期,新生的思想派别很多,庄子看透了世俗,厌倦了礼仪,提出自己“道法自然”的主张,难免会愤世嫉俗,而庄子其实是一个隐居山林却相当愤慨的典型。
也许只有真正的“真人”才能真正看透一切,放下一切。
这就好像庄子在文章中讲“道”是忘记了物质、忘记了自我、忘记了一切而知道、得到的,而庄子想忘记一切,不刻意追求,却在竭力寻找“得道”的途径。
就好像庄子批判儒家“礼仪”的禁锢,却假于孔圣人来认可自己,并讲“丘也请从而后也”。
所以庄子其实是很矛盾的。
这样,虽然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修生养性,清净无为,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强烈的,对世俗的愤怒和绝望。
但是,我们无可否认,庄子的这些“观”,对后人有这莫大的意义,这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在《大宗师》里我们可以认识到“无尽的认知追求与现实的目标”、“豁然开朗,博物通达”、“道妙人生境界”。
无尽的认知追求与现实的目标
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认识的主体和能力是有限的,以有限认识无限得到的结果总是有各种弊端的。
认识的对象是变化不定的,认识的主体和主体的标准时变化的,以变化观变化,得到的结果时不稳定可靠地。
虽然认识的对象总是可知的,但人类的认识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局限的,认识的个体即单个的人,需要保持无尽的追求动力、渴望,来实现这个现实的目标。
目标与追求是不同的,目标需要量力而定,而追求却是一种动力支持。
豁然开朗,博物通达
原来死生可以如此豁达,得失可以如此豁达,爱情可以如此豁达。
拥有豁达的人生态度,谈笑风生,笑看人生。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忘却自我,忘却功业,忘却名利。
庄子鼓吹“物我两忘”、“坐忘”,要求人们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身躯,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样的人便可以,豁然开朗,博物通达。
有所坚持,有所顺应
坚持“相忘于江湖”的选择、坚持“善始善终”,坚持自己把握人生,也要保持淡然的心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自然地有所顺应。
道妙人生
(一)渺小但不卑微。
人就像沧海一粟,天人是合而为一的。
庄子讲不受礼仪世俗的限制,人便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人生来平等,“道”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道也是有生命的,每个人在本真上都是一样的。
(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讲“道”的人生,无所谓生死,无所谓名利,大道自然,自有其法则,不需要人为的强求。
淡然一切,在心静如水中可以通往更高更远的境界,可以通往认知的“极”而得到。
不要过多地追求名利,身边的一切都是过往,好坏得失一切都会过去。
(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而“道”是万物的共性,存在于万物之中,如此玄妙,就像通过一粒沙里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一朵花可以探寻整个天堂。
我们又无需刻意地“知道”“安道”“得道”,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忘记物质,忘记形体,忘记自我,便是得道的最好途径。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道”高于天,高于国君。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一味地强调企业的发展、利益,成效往往不明显。
如果将“道”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把“道”化为“企业文化”——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使企业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并将这种企业文化变为一种潜在的共同的准则,便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企业成员的形成规范、激励和指引。
《庄子·内篇·大宗师》为庄子本人所作,代表着庄子典型的思想。
庄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庄子被称为“神人”,他不刻意地追求名和利、看淡生死得失、为人朴素豁达。
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可事实上他和老子的思想又是有矛盾的;他不同于儒家的思想,可事实上他和儒家的思想却有着和谐统一的地方,几千年来共同孕育着中国人格,形成了中国人品格的骨架。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有其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面。
庄子的思想也豁达、也消极。
庄子的思想主张无道无为,在道法自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尊重自然而然的法则,主张逍遥自在的人生,却在潜移默化中坚持着“天命”的安排,导致了宿命论的错误。
这在《大宗师》中都有明显体现。
体会庄子《大宗师》的思想,更多的是关注他积极的一面。
这样我们可以忘记名利、忘记得失、忘记智慧、忘记美丽,去广袤中领悟知识的“极”,用心去感受大道合乎自然的本质,去追寻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