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浅析庄子,大宗师
庄子大宗师解读 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庄子大宗师解读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
大宗师:《大宗师》篇,主旨在于写真人悟道的境界。
“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
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
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
这就叫做“道”。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2)。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3)?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4),不谟士(5),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6)。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7),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8),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9)。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10)。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同,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孤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交而不朋(11),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12);邴邴乎其似喜也(13),崔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14),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庄子中的大宗师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大宗师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被尊称为“庄子大宗师”。
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有关于大宗师的论述,引发了人们对于大宗师的思考和解析。
本文将就庄子中的大宗师原文进行解析。
在庄子的《养生主》中,有如下记载:“大宗师,不仅与时俱化,与物俱化,而且与道俱化。
虽然他的身体消亡,至道却无法灭亡。
”这段原文对于大宗师的定义进行了精准而深刻的阐述。
大宗师不仅能够与时俱化,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而且能够与物俱化,即和万物相融相通。
首先,与时俱化所指的是大宗师的智慧和思想具有前瞻性和变通性。
大宗师能够根据环境和情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他不会被旧有的观念所束缚,而是能够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这一点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具备大宗师智慧的人,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变化时,能够把握机遇,化解危机,在变化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其次,与物俱化所指的是大宗师具备与万物相融相通的能力。
他能够超越物质和界限的限制,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宗师不会对于自然界的事物进行刻意的抵抗或者逃避,而是能够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并且通过与之共生共荣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这一点对于个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当个人能够与环境相融相通,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感。
最后,与道俱化说明了大宗师能够与道相融相通。
道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了宇宙的原始力量和规律。
大宗师通过与道的相融合,能够超越人性的局限,达到心境与境界的完美统一。
他在人世间即使身体逝去,至道却永存于宇宙之中。
这一点体现了大宗师在精神层面上的超越和卓越。
通过对庄子中大宗师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理解大宗师的定义并深入思考。
大宗师不仅具备与时俱化和与物俱化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能够与道相融合,达到心与境的完美统一。
大宗师是一个既智慧、又与世无争、超越人性的存在。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并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中追求大宗师的境界。
《庄子-大宗师》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大宗师》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庄子-大宗师》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大宗师本篇中,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宗旨和观点,论述了大道的本质、特征及其与人的关系。
试析《庄子·大宗师》篇的“真知”
试析《庄子·大宗师》篇的“真知”《庄子·大宗师》是庄子其中一篇核心篇章,是关于庄子思想的一个精华篇章,也被视为庄家思想的最高境界。
其中的“真知”是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进行分析。
首先,庄子在《大宗师》篇中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大周天”、“小周天”与“真知”的关系。
其中,大周天是指天地万物的无穷无尽和广大无限;小周天则是指人体的经脉、筋骨、精气和五脏六腑等内部构造。
庄子认为,大周天与小周天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透彻理解内部机理,才能打通天地与人体之间的通路,达到真知的境界。
其次,庄子强调了“真知”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真知是在自我的探索中所获得的,不是外在知识的堆积。
这种“真知”是直接融入到人的内心深处,让人获得身心的解放,达到精神上的至高境界。
第三,庄子提出了“真知”的实践路径。
他认为,想要获得“真知”,必须先活在当下,全身心地追求真实和自然。
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真知”是无法被外界干扰、被偏见所阻隔的,是在自我的内在探究中获得的。
庄子的这种观点,完全符合道家的思想,即以不为为大,认为“道”是难以言说的,只有在真正体验后,才能够真正领悟。
最后,庄子通过绘制“老聃”的形象,呈现了真知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一旦到达真知的极致地带,人便能超脱俗世,达到“至矣邈如”、“无所不用”、“无所不在”的境界。
这种境界被称为“大宗师”。
总体而言,《大宗师》篇的“真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和最高境界,是一个超越了世俗的人生哲学。
真知的本质特征是关于自我的探索中所获得的内在知识,是一种直接融入到人的内心深处,让人获得身心的解放,达到精神上的至高境界。
在实践上,庄子认为要通过全身心地追求真实和自然,超越现象世界的局限,在自我的内在探究中获得“真知”。
庄子认为,真知的最高境界是“大宗师”,这种境界是人类生命智慧的最高典范,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用的超然境界。
《2024年《庄子·大宗师》道论研究》范文
《《庄子·大宗师》道论研究》篇一一、引言《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其《大宗师》篇集中体现了庄子对道的理解与论述。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大宗师》的深入研究,探讨其道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本文首先概述了《庄子·大宗师》的背景与重要性,并梳理了前人对本篇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二、背景与重要性《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思想深邃、内容丰富。
《大宗师》篇更是集中体现了庄子对道的理解与论述,道论作为庄子思想的核心,对于理解整个道家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大宗师》篇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作用。
因此,对《庄子·大宗师》道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前人研究成果前人对《庄子·大宗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道论的内涵与特点进行阐释;二是对庄子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探讨;三是将庄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讨其现代价值。
然而,前人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对道论的阐释不够深入,对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挖掘不够等。
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庄子·大宗师》的道论内涵与特点。
四、研究目的与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庄子·大宗师》的道论内涵与特点,分析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等,并挖掘其现代价值。
为此,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综合运用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庄子·大宗师》进行深入研究。
五、道论内涵与特点《庄子·大宗师》中的道论内涵丰富,特点鲜明。
首先,道论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追求自然无为的状态。
其次,道论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应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道论还强调内心的修炼与超越,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这些特点使得道论在《庄子·大宗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浅探庄子《大宗师》篇中的“南伯子葵问乎女偊”
今 其 他 论 说 生命 境 界 的 文字 互 相 印证 。 关 键 词 : 宗师 真 人 修 行 次 第 人 也 是 《 物 论 》 又 齐 开篇 的 “ 郭 子 綦 ” 《 南 和 徐 无 鬼 》 的“ 伯 子 綦 ”姑 从 其 说 。读 者 此 时早 已欲 闻如 何 修 行 , 中 南 . 《 子 》 篇 即言 天 道 , 道 。 《 子 》 书 开 篇 即 言 天 道 , 庄 开 大 庄 一 大 道 ,逍 遥 游 》 齐 物 论 》 从 不 同角 度 反 复 言 之 。 《 遥 游 》至 人 无 南伯子葵代读 者问起得道之人女偶 , 《 《 逍 “ 女偶 的回答仍以否定方式开 己. 人无功 , 神 圣人 无 名 ” 一句 . 泰 注 为 “圣 人 ’ ‘ 钟 ‘ 、神人 ’‘ 、至人 ’ , 始 : 不可学 , “ 道 且 子非其人也 ” 。如果南伯 子葵真的是那个 虚心 淡忘 . 隐几 而 坐 的 “ 郭 子 綦 ”怎 么 会 “ 其 人 也 ” 难 道 女 偶 是 在 南 , 非 , 虽 有 三 名 ”皆 言圣 人 ,至者 圣 之 至 , 者 圣 而 不 可 知 之称 ”。 , “ 神 谁可以学道呢?原 《 子 》 书 自然 反 朴 , 判 周 代 尚文 崇 礼 之 弊 , 圣 人 名 号 反激南伯子葵 的道 心?南伯子葵不可 以学道 , 庄 一 批 其 梁 “b 以 “ 名 ” 特 点 , 同 于儒 家 的圣 人 。 郭 象 云 , 圣 人 者 , 得 性 来 是 有 圣 人 之 才 的 h 倚 女 偶 说 。 梁 倚 有 圣 人 之 才 而 无 圣 无 为 不 “ 物 我 。 虚 之 名 耳 , 足 以 明其 所 以得 也 ”( 象 注 “ 人 无 名 ” ,顺 而 不 人 之 道 . 有 圣 人 之 道 而 无 圣 人 之 才 ” 正 如 潘 雨 廷 所 言 “ 心凝 未 郭 圣 )“ 智 言 女 助 , 至 理 为 一 ”( 象 注 “ 人 无 己 ” , 无 己 故 顺 物 ”( 象 注 淡 为 道 . 用 明 敏 为 才 . 梁 有 外 用 之 才 而 无 内 凝 之 道 , 偶 有 与 郭 至 )“ 郭 “ 神人 无 功 ”z钟 泰 说 , 《 师 》 明 内圣 也 。 “ ) 。 “ 大宗 , ” 内圣 之功 , 于通 虚 淡 之 道 而 无 明敏 之才 。如 滞 一 边 , 为 通 美 ” 原 来 女 偶 这 一 在 未 。s 天 道 。 …此 意 于 《 … 齐物 论 》 之 , 《 生 主》 《 充 符》 发 于 养 、德 申之 , 于 答 是 为 了 引 出 卜梁倚 . 偶 、 梁 倚 两 者 相 辅 相 成 , 由南 伯 子 葵 而 女 卜 经 此 篇 则 又反 复 以致其 意 焉 。 ” 大 宗 师》 细描 述 了真 人 的境 界 。 , 《 详 问 . 偶 之 道 传 给 I 倚 。 h 倚 之 才 结 合 , 就 了后 面 三 日 女 - 梁 与 梁 成 何谓真人? 之真人 , 逆寡 , 古 不 不雄 成 , 谟 士 。 然 者 , 而 “ 天 下 ” 七 日“ 物 ”九 日“ 生 ” 不 若 过 外 . 外 . 外 的非 常精 彩 的 道 果 。我 们 知 弗 侮 , 而 不 自得 也 。若 然 者 , 高 不 栗 。 当 登 入水 不濡 , 火 不 热 , 人 是 道 . I 倚 有 圣 人 之 才 . 圣 人 并 非 孔 孟 典 籍 里 可 以把 天 下 处 说 - 梁 此 人 知 之 能 登 假 于 道 者 也 若 此 。 之 真 人 , 寝 不梦 。 觉 无 忧 , 食 理 得 井 井 有 条 的尧 舜 周 公 之 才 .而 是 “ 和 之 以 是 非 而 休 乎 天 古 其 其 其 圣 之 是 不 甘 , 息 深 深 。 真人 之 息 以踵 . 人 之 息 以喉 。屈 服 者 , 嗌 言 钧 …‘ 人 无 名 ” 圣 人 . 前 行 足 备 的 修 行 之 才 。 其 众 其 “ 犹 守 而 告 之 参 日 . 后 能 外 天 下 。 ” 而 告 之 当然 是 , 吾 而 守 I传 i 若 哇 。 耆 欲 深 者 , 天 机 浅 。 之 真 人 , 知 说生 , 知 恶 死 ; 其 其 古 不 不 其
试析《庄子·大宗师》篇的“真知”
哲 学研 究。
《 大宗师》 篇是《 庄子》 内篇 中非常重要的一篇 , 中关于“ 其 真人” “ 、真知 ” “ 、道体 ” 以及生死 观等问题都是非 常重要的思想 。
本文通过对《 庄子 ・ 大宗 师》 文本 的解读 , 篇 对此 篇中的“ 真知” 思想 进行探讨 , 目的在于理解庄 子所说 的“ 真知” 到底指 的是什
由此 可 见 “ ” “ ” 对 立 , 某 种 程 度 上 可理 解 为 “ ” “ ” 对 立 。 那 么 ,知 天之 所 为 ” 为 “ 真 ” 知 道 什 么是 本 真 自 天 与 人 的 在 真 与 伪 的 “ 即 知 ,
然 ,知人之所为 ” “ 即为“ 知伪” 知道什 么是违反人性 、 , 背离 天命 。如果对“ ” 伪” 真 和“ 都能分辨 清楚 , 庄子认 为这样 的人就是“ 至
①
~
本文所引用《 庄子》 文献均依据陈鼓应先生《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 书局 ,9 3年版。所 引用文献均以文中夹注形式注 出, , 18 且只注篇名 。 1 — 6
都不是真正 的知识 。要想获得 “ 真知” 必须达 到一 种泯 灭是非 、 天人合一 的境界 , 这种境界就是 “ 真人” 的境界 。
V0 . 1 No 0 12 .1
《2024年《庄子·大宗师》道论研究》范文
《《庄子·大宗师》道论研究》篇一一、引言《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其思想内涵丰富而深邃,其中《大宗师》篇更是道论的集大成之作。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大宗师》的道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思想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二、《大宗师》道论的核心思想《大宗师》篇中,庄子以“道”为核心,阐述了道的本质、特征及与人的关系。
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具有无限性、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特点。
在庄子看来,道是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是万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
庄子进一步指出,道是无形无象的,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不依赖于任何物质或生命体而存在。
道的运行不受任何限制,自然而然地发挥着作用。
在人的生活中,道体现为一种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道论的哲学意义《大宗师》篇中的道论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道的无限性和无始无终性,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其次,道论倡导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反对人为的干预和强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道论的现代应用价值《大宗师》篇中的道论具有极高的现代应用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际关系紧张等。
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干预和人为的强制。
而道论所倡导的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首先,道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道论所倡导的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过多的功利心和欲望,让我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这有助于缓解人际关系紧张,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
五、结论《庄子·大宗师》的道论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具有极高的现代应用价值。
它强调了道的无限性和无始无终性,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同时,道论所倡导的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大宗师课程作业
4,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王夫之解释:夫天,天也,人亦天也。“劳神明为一”者,见天而不见人之一天,则“命物之化”,浑然一致。
明白人只是天大化流行之一环,忘记自己的好恶,忘记自己的生死,而来处理人世间事时,我们不能忘记其他所有动物,植物,一切物无不是大化流行中的一化一环,每一环都是不同的,(《齐物论》里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怒者其谁也),并且每一环与我们人类这一环是不同的,而我们人类这一环也是天的自己,是和其他一环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的,也是上天赋予的,所以见人之一天,没有自己的好恶,遵从人的人性,并且跟随人人性的变化而变化。
先阐释天的本体论含义。钟泰认为庄子天与道是一个意思。而天更多用于人,道更多用于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是宗者,宗天也。惟天为大,故曰,大宗师也。顾天而又言道者,何也?对人言,则曰天,对事言则曰道。天道者,对人事之称也。故或合而言之,或分而言之,其实一也。”张默生认为庄子内篇中出现的最高概念,不仅仅是“道”,还有“天”“天地”“天下”“天理”和“造物者,真宰”“大块”等最高概念。崔大华认为天是庄子通向道的过程:如果说庄子由世界现象统一性观念(通天下一气)上升到世界根源性观念(“此之谓本根”)曾经经历了相当艰难的思想历程,那么寻找,提炼一个概括根源性观念的哲学概念,范畴也经历了从“天”到“道”的抽象程度不同的几个阶段。
《庄子大宗师》“死生存亡为一体”的生死观
--------以王夫之《庄子解》为解说
庄子如何推论生死为一体的?世界上大部分常人悦生恶死,认为与生比起死亡,自己的身体和自己所谓的意识,就不存在了,很可怕。也会有很多人在经受生活失意的打击之下而悦死恶生,觉得生无可恋,死反而得到解脱安慰,这两点在庄子看来都是不知天之所为,不知人之所为。
庄子大宗师解析
庄子大宗师解析庄子(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字周,号大宗师,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被尊为道家思想的最高代表之一。
他的思想以《庄子》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的思想体系以自然界为基础,强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对庄子大宗师的一些解析。
首先,庄子的思想强调主观体验和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解脱尘世的琐碎思绪,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提出了“舍我其谁,摒弃万物而自得”的思想,强调个体主体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个人的愿望和欲望应该与自然界相一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而不是被外界的物质所束缚。
这种主观体验和内心自由的追求,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文化思想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庄子的思想强调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
他以自然界中的动物为例,表达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提倡人们放下功名利禄的压力和追求,返璞归真地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万物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当像大自然中的鱼游于水、鸟翔于天一样自由自在,不被世俗的束缚所困扰。
这种自由自在的态度,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人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庄子的思想倡导虚无主义。
他提出了“大知闲闲,小知忙忙”的观点,强调人们应该放下较为琐碎的事务,专注于宇宙间的大道和真理。
他认为,人们的知识和智慧虽然能让他们在世俗的事务中游刃有余,但对于人生最本质的东西却无能为力。
他认为,穷其一生追求世俗知识的人,并未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智慧。
相比之下,对于人生最深刻的东西,庄子主张的是一种“无为而治”,即通过悠然释然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矛盾和困境。
这种虚无主义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家、哲学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庄子的大宗师思想注重观念的转变。
庄子认为,现实世界是充满相对和矛盾的,而人们的行为和判断也往往受到思维的限制。
他提倡人们转变观念,从相对中看到绝对,从矛盾中看到和谐。
他用“大知”来指称一种超越感性认识的智慧,强调通过感悟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以在世俗的事务中得到真正的自由和智慧。
大宗师—《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大宗师—《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题解:“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
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
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
这就叫做“道”。
全文可以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是之谓真人”,虚拟一理想中的“真人”,“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因而“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
“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
第二部分至“而比于列星”,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永存的,因而体察“道”就必须“无人”、“无我”。
这两段是全文论述的主体。
第三部分至“参寥闻之疑始”,讨论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
第四部分至“蘧然觉”,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
第五部分至“天之小人也”,进一步讨论人的死和生,指出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
第六部分至“乃入于寥天一”,说明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
第七部分至“此所游已”,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人的精神摧残。
第八部分至“丘也请从而后也”,论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进入“道”的境界的方法。
余下为第九部分,说明一切都由“命”所安排,即非人为之力所安排。
原文1: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①,其所待者特未定也②。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③,不雄成④,不谟士⑤。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⑥。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⑦,入火不热。
《庄子·大宗师》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庄子·大宗师》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知天之所为①,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②,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③。
虽然,有患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⑤,其所待者特未定也⑥。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⑦?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⑧。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⑨,不雄成⑩,不谟士⑪。
若然者,过而弗悔⑫,当而不自得也⑬;若然者,登高不栗⑭,入水不濡⑮,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⑯。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⑰。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⑱。
其耆欲深者⑲,其天机浅⑳。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㉑,不知恶死;其出不䜣㉒,其入不距㉓;翛然而往㉔,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㉕,不求其所终㉖;受而喜之㉗,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㉘,不以人助天。
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㉙,其容寂㉚,其颡頯㉛;凄然似秋㉜,煖然似春㉝,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㉞。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㉟;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㊱,非圣人也;有亲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㊳。
若狐不偕㊴、务光㊵、伯夷、叔齐㊶、箕子㊷、胥馀㊸、纪他㊹、申徒狄㊺,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義而不朋㊻,若不足而不承㊼;与乎其觚而不坚也㊽,张乎其虚而不华也㊾;邴邴乎其似喜乎㊿!崔乎其不得已乎〔51〕!滀乎进我色也〔52〕,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53〕,謷乎其未可制也〔54〕;连乎其似好闭也〔55〕,悗乎忘其言也〔56〕。
以刑为体〔57〕,以礼为翼〔58〕,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59〕;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60〕,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庄子·大宗师》赏析
《庄子·大宗师》赏析作者:孙琦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
“宗”即“万物之宗”的“宗”,有宗主、本源之意。
而“师”则可以理解为效法之意。
“宗”实际上相当于庄子所提出的“道”,而要去效法的也正是这个道。
虽然庄子的《大宗师》不及《逍遥游》浪漫飞扬、汪洋恣肆,却也论及了庄子对人生、对“道”的看法。
一、关于“真人”与“大道自然”庄子的心中始终怀念那个完美的古代社会,所以庄子是尚古的,也只有在那样的时代才能出现真正悟道的“真人”。
在《大宗师》中,庄子用排比的句式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真人”的形象(也有人认为这几段描写真人的排比句为后人所添,并非出自庄子之笔)。
那么庄子眼中的“真人”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气象风度呢?庄子认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所谓“不逆寡”,即不对毫无征兆的事情妄下推断。
而且,古代的真人虚怀若谷,从不妄自尊大。
“不谟士”更能体现出、真人的出世形象。
他们不会因为诸事顺利就自鸣得意,更不会因为错过机会而沮丧不已。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胸怀与气度,才能将自己化入自然之中、大道之中,达到道体合一的境界。
因此我们看到的真人便具备了“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的能力。
可以说庄子心中的真人,应该是能够冲破世俗欲望的束缚,达到精神完全自由境地之人。
世俗中人之所以无法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世俗欲望的侵扰,正所谓“欲望难填”。
而真人却能够放下这一切,“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看似无知无觉、无欲无求,这却正是真人超乎常人的地方。
古代的真人,面对生死,更是表现出了达观的态度。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新,其入不距。
”不因生命的降临而喜悦,同样也不会面对生命的消逝而感到恐惧。
他们就像是世间的风一样无拘无束,飘然而来,翩然而去。
他们“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人应该是顺应大道与自然的,而不是对之施加外力或是企图改变什么。
浅析庄 子的生死观一一以《大宗师》为中心
浅析庄子的生死观一一以《大宗师》为中心生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范畴。
庄子,这位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大宗师》中,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智慧,对生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展现出一种超越常人的生死观。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的变化过程,就如同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样,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
他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在庄子看来,生死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而是天命的安排,是大自然运行的法则。
我们不应为生死而悲哀或喜悦,而应坦然接受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
庄子还指出,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忧虑,往往源于对生命的过度执着和对死亡的无知。
我们总是将生命视为宝贵的财富,拼命追求长寿和永生,却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意思是说,大自然赋予我们形体,让我们在生命中劳碌,在衰老时得到安逸,在死亡时得到安息。
因此,善于对待生命的人,也应该善于对待死亡。
庄子认为,只有当我们放下对生命的执着,不再将生死视为对立面,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超越生死的恐惧。
在《大宗师》中,庄子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生动地阐述了他的生死观。
其中,“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子舆生病,身体变得扭曲丑陋,但他却能坦然面对,说:“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子来病危,妻子儿女围着他哭泣,而他却能平静地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在面对生死时,表现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豁达和从容,正是庄子所倡导的生死态度。
庄子的生死观并非是对生命的漠视或消极对待,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外在的束缚,而是超越内心的执着和恐惧。
当我们能够超越生死的界限,不再被生死所困扰,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种“逍遥游”的境界,正是庄子理想中的人生境界,也是他对生死问题的终极解答。
庄子之“真”浅析——《庄子·大宗师》的人生境界论
通, 合称 为本真 。那 么 , 庄子所 说的“ 其真 ” 反 的本真状 态到底 是指 什么
呢?
《 庄子 ・ 渔父 》 云 : 真 者 , 篇 “ 精诚 之 至 也 。……真 者 , 以 受于 天 所 也, 自然不可易 也。故圣 人法天 贵 真 , 不拘 于俗 。 可 见 , 真” ” “ 本为 人受
“ 本为会意字, 真” 小篆作{,说文解字》 “ 仙人变形而登天 }《 日: 真,
也。从 匕、 L。 l 所 以承 载之 。 段 玉裁 注 : 此 真之 本 义 也。然其 目、 I , ” “
字古矣。… …引申为真诚 。……变形故 从 匕。目 , 独言 目者 , 书云 : 道 养 生之道 , 目为先 , 目为 寻 真之 梯 级。 …… L, 也 … …仙人 能 隐形 耳 耳 匿
死 字通 , 死字后面 也是 “ 。“ 字释 义很 容易让 人联 想到 《 子》 匕” 真” 老 中 “ 吾所 以有大患 者, 为吾 有身 , 及吾 无身 , 有何 息。 可 见 , 真” 本 有 吾 ” “ 字
取消 人的主体性 的意味 。人 只有 取消 主体性 , 才能 与道合 一 , 达到 无物
也。……”2“ ” _ 译 的上部是 “ , ] 匕” 许慎解为“ 变也, 从到人” 段玉裁注 ,
日 : 到者 , “ 今之 倒字 。人 而倒 , 匕之意 。 可 见 , 变 ” “匕” 指的 是一 个放 所
倒了的人 ,斡 下部 是一个案板 , 的解 法为死 人放 在案 板上割 肉 , “” 一般 和
媒体格局相对稳定媒体竞争进入到新的更高的阶段后提升媒体软实力必然成为媒体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这对一些还未完全摆脱经营困境的媒体来说显得奢侈了些
20 0 9年 9月
庄子大宗师的名词解释
庄子大宗师的名词解释《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他们不仅着眼于事物内部规律,更加注重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考察万物。
大宗师:有道德的贤者。
通晓各种事情,能预料到事情发展的必然趋势。
德,德行;师,传授技艺的老师。
一般以教书为职业的人多称为老师,也用以指导、教育别人的人。
有些人在某方面具有权威性或者很有知名度,比如鲁迅、袁隆平等,也可以称为大宗师。
先秦诸子百家,都把对社会的批判看成是他们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把那些批判社会的言论都看做是他们所说的话。
这类言论,我们统称为杂家言论,简称为杂家言。
真人:无忧虑而心地平静,无事情而精神专一。
没有忧愁和恐惧,心境安宁清静,无为而无不为。
与世无争,处世淡泊,外物所累,心胸开阔,超然于名利之外。
不食人间烟火,悠然自得,形体也能够保持不变,谓之真人。
庄子的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南朝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即提出了“至人”的概念。
《庄子》中把宇宙万物区分为三种基本形态:真人、至人、神人。
其中神人即是仙人,所以被归于至人一类。
庄子的《逍遥游》即讨论了这样一个命题: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至人、神人,至人、神人是无私欲的,任何时候都保持纯粹无染的状态,同时具备了无限广大的智慧和神通,既能包容万物,又能消解万物,当万物在自己的心目中消亡之时,也就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了。
庄子的这一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构成。
庄子的这一思想与儒家所追求的修身养性相合,所以有不少文人对他非常推崇,如唐朝的李白就曾感叹:“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逍遥:自由自在,无牵无挂。
《庄子·刻意》记载庄周梦蝶,庄周与蝴蝶互为同类。
《列子·汤问》中记载宋国有一位善吹竽的人,技艺很好,但就是不满足,还想听更多优美的曲子,于是他花了三年的时间学习另一只乐队的演奏技巧,终于达到了自由演奏的境界,而且由于过于投入,还差点把自己的性命给搭上。
从《庄子·大宗师》看庄子道的精神
从《庄子·大宗师》看庄子“道”的艺术精神“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以重言的方式通过孔丘的表述传达了自己毕生的追求和理想。
所谓“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而庄子是如何追求这种确实存在但却又无法以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道”呢?而庄子所追求的“道”究竟又是什么呢?首先,先来解决庄子是以何种方式来追求“道”的这个问题,即“道”在庄子思想中的外显形式。
在《大宗师》一篇中,“真人”的精神境界或许就可以说是“道”的形象化。
那么,“真人”在《大宗师》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是知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这或许是需要满足的第一点吧。
何谓“知登假于道者”?即是智慧能够通达大道境界的人,这样的人,能做到“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
在如今看来,这类似佛家大智若愚的大智慧。
而“知能登假于道”在道家学说中,或许有着更加纯粹的知觉活动的意味。
在颜回与孔子的对话中,仲尼闻颜回“忘仁义”,“忘礼乐”,最后达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坐忘”境界,称赞“果其贤乎”,是拥有大智慧的贤人。
在这里,“堕肢体”、“离形”,我们可以理解为摆脱人物质的生理的欲望,无欲而无求,便能从心的奴役中解放物质的自我;而“黜聪明”“去知”不是单纯的指代“无知”,而是指不让心对物质做知识的活动,即不让“无涯”的知识对物质做理性的判断,从而达到心不受是非判断之扰,达到心的追求的解放。
此两点同时摆脱,剩下的便只是虚而待物的纯知觉活动,而纯粹的知觉活动又与专注于“以知觉为自身满足”的“美的关照”同出本源。
即可以说“知能登假于道”可理解为知觉的纯粹性,即“美的关照”(关照:引用徐复观先生《中国艺术精神》中所说,即是对物不做分析的了解,而只做出直观的活动)。
第二点,总结来说就是“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这是对于人物质欲望的离弃的再一次强调。
如果说第一点“知能登假于道者”是强调到达知觉的纯粹性,那么,这第二点是更加强调从物质欲望中解放,而庄子所说的“离形”的弃欲,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欲望,而是不让欲望得到人知识的推波助澜,溢出其性分之外。
《2024年《庄子·大宗师》道论研究》范文
《《庄子·大宗师》道论研究》篇一一、引言《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其中《大宗师》篇章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独特的表述方式而闻名于世。
其核心思想围绕“道”展开,对于理解道家哲学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大宗师》中道论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二、《大宗师》中道论的内涵1. 道的本质《大宗师》中道论的首要内容是道的本质。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是万物运行的法则。
道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是世间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2. 道的特征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性、无为性、普遍性和永恒性。
自然性指道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的规律;无为性指道不求而得,不争而胜;普遍性指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永恒性指道永恒不变,永恒存在。
三、《大宗师》中道论的实践应用1. 对人生观的启示《大宗师》中的道论对于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教导人们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和谐;其次,它倡导无为而治,让人们摒弃过度的欲望和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最后,它强调普遍性和永恒性,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有限,珍惜当下,追求真理和智慧。
2. 对社会治理的启示《大宗师》中的道论对于社会治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强调无为而治,倡导政府应顺应民心,不强行干预,让社会自然发展;其次,它倡导普遍的爱和尊重,让人们相互关爱、相互尊重,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最后,它强调道的永恒性,让人们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规律,遵循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庄子·大宗师》中的道论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首先,在个人层面,道论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过度的欲望和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其次,在社会层面,道论可以指导政府和社会组织实现无为而治,顺应民心,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最后,在文化层面,道论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大宗师》《大宗师》是《庄子》的本体论,文章既讲“道”,又讲如何修“道”、得“道”。
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之师,万物之宗,因此将“道”命名为大宗师。
“道”是有生命的,万物是有生命的,人也是有生命的,人得道就便可以遨游于天地,与天地为一体。
一、《大宗师》的思想“真人与真知”的思想何谓真人。
古时候的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为真人,“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为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为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为真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为真人。
而首先有真知才能成为真人,只有真人才能知道真知,又只有“真人”才能体会“道”。
怀疑主义的认识论认识事物、自然,达到最高的境界才叫做“真知”。
而人们认识的对象总是变幻不定的,这就是人们的认识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
庄子认为认识的主体人是具有局限性的,认识的客体对象又是具有变易性、表达它的语言往往是难以准确无误的,因此我们的认识活动只能获得相对性的意见,而非终极性的真相。
庄子的宇宙观和无神论庄子宇宙观的内容很少,在本章中提到“夫道,有情有信,旡为旡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是无神论者。
庄子的“天”即是自然,“道”是自然的法则,而非人格化的“天”和“神”。
庄子的生死观“以少为善以老为善,以始为善以终为善”。
庄子看淡生死,认为生死天命,死生一体,我们应欣然地接受这种固然的变化、形体的存在与消失,不拼命趋赴生,也不竭力靠拢死,顺其自然,安然处之。
庄子的爱情观如若把“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仅看作一种爱情观。
在庄子看来,如果人生是在相濡以沫的困境中乏味地渡过,两个人还不如将过去的生活全部忘记,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荡,即使彼此不再认识。
就这一点上看来,庄子的爱情观既是玄虚的又是现实的。
庄子的道德观庄子自己认为,他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是相互违背的。
儒家强调“礼数”,用“礼教”来约束人们,而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世间有很多的道理法规,而他们都是合乎自然的,不在乎外在的形式、约束,只存在于人的本真中。
庄子批判儒家的“仁义”、“礼仪”,认为那是对人们的摧残。
庄子的辩证思想庄子认为有无相生,生死相依,始终相伴。
他认为,这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死是浑然一体的,“善妖善老,善始善终”。
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自然与天不会因为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天即人,人即天,天人合一。
低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会陷入绝境的,但是庄子还是相信能够“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
子舆病入屈曲的样子,却能欣然地接受自己的样子,安于事实,顺应自然,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
庄子讲人对于造物者,就好比金属对于高超的冶金工匠,应该低调为人,并非有了人的躯体形骸就能“成人”了,也就是为人要谦虚谨慎。
庄子的人生观与“大道合乎自然”的思想庄子的思想从根本上是源于老子的思想,庄子和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合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也合称为老庄哲学。
他们都认为天下万物源于道,道就是自然之理,因此人们要“因道”,就是尊重道,尊重自然,而不是人为,如果遵循“人为”,就会伤害本真。
庄子认为,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而道法自然。
这就是“大道合乎自然”,而自然就是自然而然。
“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这就是“道”的魅力所在,也便成为了人们无尽的追求。
大道合乎自然是贯穿于文章始终的思想。
文章用很多寓言故事告诉不同的道理,而这些故事根本的奥秘都在于大道合乎自然。
“道”无形无体,不能听见,不能触摸,只能用心去感受。
“道”高于天,高于“国君”,是人们追求的本真所在。
人人想得“道”,可是道却不可以学习而得到。
忘记天下,忘记万物,忘记自己的存在,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然后就能感受到“道”的存在。
“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这便能进入“道”的境界。
《庄子》致力于为我们回答一个至尚的问题,就是如何“知道”“安道”“得道”,而庄子认为,只有当我们忘记了形骸、忘记了外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的时候,便能自然而然地得道。
因此,我们应该有朴素的思想境界,不刻意地去追求,不可以地去遵循,不受“撄宁”,不拘泥于世俗物质,无所谓得失,无所谓生死,并且保持这种思想永远没有终结,也就是保持“道”的人生追求和人生观。
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进入大道的自然。
庄子认为“无思无虑”、“无处无服”、“无从无得”我们便可以“知道”“安道”“得道”。
也就是说,我们什么都不用去思考、不用去我们便可以让自己有限的生命进入大道的自然。
二、经典语句分析《大宗师》中一些名句、经典,这些都广为人们所知,而再次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地方。
我们可以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可以应用于其他的领域,也可以怀疑原文的意思,保持自己独特的见解。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选择“相忘于江湖”,前面侧重于爱情观来介绍着一观点。
其实,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同样适用。
人与人最好不要走到这一境地,当大家都处于困窘,为了脱离苦海,彼此不得不相互牺牲,这样可是多么悲哀的一个社会。
与其这样,还不如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游荡,即使是在自己饿窘境里摸索,即使在不认识对方。
我们可以有所选择的作为:和自己至真的人相濡以沫,和其次的人相忘于江湖。
国家的交往,也可以运用这一道理。
当代国家间交往的基础是国家利益,而在大的风浪和泡沫面前,我们应该是有所选择的作为,首先应该是保障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
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人民币只可能也只可以在一定程度贬值。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我们善始善终,相信存在即合理,为自己的存在而安然,为自己的离去而安然。
这让我们联想到一个成语“宠辱不惊”。
面对生死的变化,我们镇定自若,不趋附生,也不追求死。
“善始善终”在长期的使用中,由“以之为善”更多地直接用成“有始有终”、“有头有尾”的意思。
其实“善始善终”的原意更是一种境界,因为它包含着一种感情。
事实上,我们不仅以“善始善终”来看待自己的生死得失,而且对于他人也是如此,不轻易破坏他人、外物存在的条件。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
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
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旡私覆,地旡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
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这是我的解析中不认同原文的一处,“命”是天命的意思。
子舆穷途潦倒,不是天地的无情,也不怪父母,至于怪谁,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他到达这幅田地的就是命运的安排。
这种归于“天命”的思想,体现了我们无法掌控的“道法自然”,就像生死的变化、昼夜的更替是我们无法扭转的,无法把握的只有顺从。
从这一层面上理解,固然合理。
但是,事实上,我们是不能把所有的原因归于命运的安排的,导致如此这般地结果,往往更多的是在于我们自身的“把握”,在于我们没有努力去改变。
就这一问题上,我个人认为,人生应该是有所坚持,有所顺从的。
顺从的是自然而然的法则,坚持是在尊重这种法则的基础上,坚持努力把握,朝着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努力。
穷途末路又是一种路,这便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会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独特风景。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无需刻意地“听天由命”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评析《大宗师》《庄子·大宗师》从不同层面或多或少体现了庄子的认识观、宇宙观、道德观、爱情观、生死观、无神论的思想,并相应地可以引出,其政治主张、人生观。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不可能是孤立的,联系整个《庄子》以及道家的思想,再来品味体察庄子在《大宗师》里渲染的思想,就豁然开朗了。
庄子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主张“大道合乎自然”,让这种“坐忘”“无为”“无所谓”的思想贯穿于《庄子》的章篇,而事实上,庄子处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历史时期,新生的思想派别很多,庄子看透了世俗,厌倦了礼仪,提出自己“道法自然”的主张,难免会愤世嫉俗,而庄子其实是一个隐居山林却相当愤慨的典型。
也许只有真正的“真人”才能真正看透一切,放下一切。
这就好像庄子在文章中讲“道”是忘记了物质、忘记了自我、忘记了一切而知道、得到的,而庄子想忘记一切,不刻意追求,却在竭力寻找“得道”的途径。
就好像庄子批判儒家“礼仪”的禁锢,却假于孔圣人来认可自己,并讲“丘也请从而后也”。
所以庄子其实是很矛盾的。
这样,虽然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修生养性,清净无为,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强烈的,对世俗的愤怒和绝望。
但是,我们无可否认,庄子的这些“观”,对后人有这莫大的意义,这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在《大宗师》里我们可以认识到“无尽的认知追求与现实的目标”、“豁然开朗,博物通达”、“道妙人生境界”。
无尽的认知追求与现实的目标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认识的主体和能力是有限的,以有限认识无限得到的结果总是有各种弊端的。
认识的对象是变化不定的,认识的主体和主体的标准时变化的,以变化观变化,得到的结果时不稳定可靠地。
虽然认识的对象总是可知的,但人类的认识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局限的,认识的个体即单个的人,需要保持无尽的追求动力、渴望,来实现这个现实的目标。
目标与追求是不同的,目标需要量力而定,而追求却是一种动力支持。
豁然开朗,博物通达原来死生可以如此豁达,得失可以如此豁达,爱情可以如此豁达。
拥有豁达的人生态度,谈笑风生,笑看人生。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忘却自我,忘却功业,忘却名利。
庄子鼓吹“物我两忘”、“坐忘”,要求人们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身躯,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样的人便可以,豁然开朗,博物通达。
有所坚持,有所顺应坚持“相忘于江湖”的选择、坚持“善始善终”,坚持自己把握人生,也要保持淡然的心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自然地有所顺应。
道妙人生(一)渺小但不卑微。
人就像沧海一粟,天人是合而为一的。
庄子讲不受礼仪世俗的限制,人便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